常见病护理常识范例(3篇)

时间:2025-09-23

常见病护理常识范文

关键词:护士;防护;职业危害

护理人员因工作性质、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暴露于各种现存或潜在的危险因素中,容易造成突发性或慢性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中的高危群体。随着人们对院内感染及职业性危害认识的逐渐提高,护士职业防护问题普遍受到重视,只有充分认识职业危害因素并进行有效的防护,才能降低对护士的自身伤害。医院中外科护理工作的特点是:急诊多、抢救多和工作强度大。因而外科护士所面对的职业危害,笔者感受颇深,现将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1外科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因素:大量存在的生物因素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但其中某些生物或其产生的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致病因素或传播途径,对外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健康产生不利影响。目前主要的有害因素为细菌和病毒。

1.1.1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分泌物、排泄物及患者用过的器具中,从而通过开放的伤口、呼吸道、血液、皮肤等途径感染外科护理人员。

1.1.2病毒:常见有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HIV)、冠状病毒,以呼吸道及血液传播最为常见、多见。外科患者往往情况紧急,病情危重,开放伤口多。护士常在未明确有无潜在传染病前即投入对患者的抢救和处置;术后患者病情不稳定,变化快,在争分夺秒抢救患者的危急时刻,忽略了自身的防护;外科病房日常工作中,输血、采集血液标本、体液引流、引流等较多,使外科护士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及排泄物,这些均使外科护士极易被感染,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媒介。其中乙肝、丙肝、艾滋病是最常见、最危险的感染性疾病。上述三种病毒可通过输血、血制品,或使用被病毒感染的注射器针头、采血用具而发生感染。另外,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HIV还可在唾液、胆汁、尿液、乳汁、汗液、阴道分泌物及胸腹水中检出。感染途径常见于:针刺伤及通过黏膜或非完整性皮肤接触引起的感染,进行日常护理操作后手部的带菌等。

1.2物理性因素:

1.2.1利器伤: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多是针刺伤和安瓿割伤。有临床报道,在西安市3所三级综合医院对68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发现临床护士被锐器刺伤年人均3・5次,其中74・5%被污染针头所刺伤。

1.2.2噪声的影响:外科病房的噪声主要来自多参数监护仪的机器声、电话铃声、电动吸引器、机械车轮的摩擦、器皿的碰撞、金属门窗的开关、床头呼叫器的报警声、工作人员的谈话等。根据研究,几个人大声谈话,距离5m所产生室内噪声的生压级为80dB,砰然关门声为82dB,医院病房的国际噪声标准容许生压级为38dB。噪声强度在50~60dB时即能产生相当大的干扰,正常人在>45dB的环境中长期工作,听力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疲劳、烦躁、头痛、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反应。

2防护

2.1加强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提高护士防护意识,是减少职业损伤的关键。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和教育是减少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之一,加强职业损伤防护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建立完善操作规程,督促检查预防措施的执行情况,安全操作,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严格执行护理操作常规和消毒隔离制度,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规范操作行为,培养良好的操作素质。在此基础上,建立护理人员健康档案,定期为护理人员进行体检,并接种相应的疫苗。

2.2血源性疾病感染的防护:工作中要严格执行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坚持标准预防原则,遵守医院有关医疗垃圾管理的规定。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把护理对象作为传染病患者看待;当预料可能有血液、体液迸溅时,要带好个人防护用品,同时严格按规定处置锐器,减少及避免锐器伤意外发生;严格管理医疗费弃物,所有医疗费弃物都应分类放入有标识的塑料袋,统一处理。

2.2.1利器伤的预防:防止利器伤的关键在于:加强对护理人员预防利器伤的特殊教育,使护理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增强护理人员的自我防护意识,纠正导致利器伤的危险行为。处理针头时要仔细、认真,针头、注射器使用后立即放入医院统一使用的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内,不能乱丢;禁止将使用的污染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污染针头;禁止用手分离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静脉输液完毕后,将头皮静脉针头分离,置于利器盒内,避免自伤;锯、掰安瓿时注意掌握力度,以免用力过猛掰碎安瓿自伤,必要时可用纱布保护。

2.2.2规范洗手:正确洗手是预防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在护理工作中,存在以下情况时均要认真洗手:接触患者前后;脱手套后;被血液、分泌物污染后;接触被污染的器械后。2000年卫生部颁布布的《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对洗手的指征、方法均有明确规定,护士要养成洗手的习惯。

2.2.3提倡戴手套:外科护士进行各种护理操作时,均有可能接触到患者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必须戴手套、口罩、防护眼镜;若手部有破损时,在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护理时,应用防水胶布包扎伤口,带双层手套。研究表明:如果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要比未戴手套时减少50%以上。这足以说明戴手套的重要性。

2.3噪声的预防: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选择噪声小、功能好的仪器设备,并定人定期检查、维护;及时解除报警的原因;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说话轻、走路轻、关门轻、操作轻;电话铃声设置在合适的音量并及时接听;做好患者和家属的心理护理,使他们配合治疗。

3讨论

针对外科护理的工作特点,护士面对的多是外伤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经常接触患者开放性伤口、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而各种理化因素与不良的工作习惯对外科护士的健康有直接的损伤及潜在影响。护理人员要客观正确认识职业性质,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了解本专业业务发展趋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我价值。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做好日常防护措施,让危害杜绝在萌芽状态,从而使外科护理中的职业性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总之,外科护理中的职业危害是多因素的,重在防护,应从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增进防护知识和技巧,改善工作环境三方面着手。这三方面,不仅是个人行为,还应得到医院管理者和相关部门及科室领导的重视,使防护措施从个人行为上升为组织行为,使各项防护措施落实到实处,才能促进外科护士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骨科及普外科护理纠纷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

理管理杂志,2004,(06)

常见病护理常识范文篇2

(一)N0级护士培训(暂无)

1、培训目标:

(1)掌握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常规。

(2)每月进行应急预案培训,临床工作中能够灵活应用。

(3)进行核心制度培训,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工作。

(4)熟知科室相关疾病健康宣教知识。

2、培训方法:

(1)积极参加医院、科室的业务学习,及护理部组织的新护士培训。

(2)进行床旁教学及晨会提问,高年资护士可结合病人进行指导或示范操作,并利用晨会结合临床实际有计划地提问有关专科知识。

(3)定期参加护理查房,以解决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修订护理计划及护理查房活动,以巩固和提高医学及护理知识。

3、培训重点:

(1)专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诊治原则、护理常规;

(2)肝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

(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4)常见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5)专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计划。

(二)N1级护士培训(李佳微、郎咸芳、朱莹莹、魏明莹、黄博、侯姝弛)

1、培训目标:

(1)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及专科护理理论及技术操作,抢救技术。

(2)定期进行护理文件书写规范培训,规范护理文件书写。

(3)每月进行应急预案培训,进行应急预案演练,加强处理突发状况能力。

(4)进行核心制度培训,能熟练运用护理程序工作。

(5)培训健康宣教的原则、方法、充实教育内容,提高教育能力。

2、培训方法:

(1)积极参加医院、科室的业务学习,积极参加护理部组织的技能培训。

(2)进行床旁教学及晨会提问,高年资护士可结合病人进行指导或示范操作,并利用晨会结合临床实际有计划地提问有关专科知识。

(3)定期参加护理查房,以解决危重病人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修订护理计划及护理查房活动,以巩固和提高医学及护理知识。

(4)参与临床突发状况的应对,将理论联系实际,增强科室护士应急反应能力。

3、培训重点:

(1)专科常见疾病临床表现、诊治原则、护理常规,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重症监护技术;

(2)肝胆专科护理知识和技能;

(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保养方法;

(4)护理文书的书写;

(5)常见药物的作用及副作用;

(6)专科常见的护理问题及护理计划;

(三)N2级护士的培训(李欢欢、孙丽娜、韩静宜、王媛、卢春颖、田欣宇、刘宇、谭璐、李林)

1、培训目标:

(1)有临床带教能力,能组织本科护理会诊,护理查房。

(2)加强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掌握对重、危、急病人的抢救和处理问题能力。

(3)掌握专科健康教育及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4)了解护理管理工具及使用方法。

2、培训方法:

(1)参加医院及科室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提高专科知识。系统、全面地学习本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

(2)学习和熟练抢救技术及相关知识。

(3)充实健康宣教内容,提高教育能力。

(4)学习新技术、更新护理理念,将新进思想应用于护理工作中。

(5)参加医院组织的外派学习,接受国内先进医疗理念及护理技术。

3、培训重点:

(1)各专科重症及疑难病人的护理常规。

(2)医院各项核心制度培训。

(3)问题分析与处理:个案分析、个案讨论、护理会诊;

(4)加强专科技术操作培训。

(5)组织及参加护理教学、学生带教、护理查房等。

(四)N3级护士的培训(祝飞跃、宋丽媛)

1、培训目标:

(1)增强临床带教能力,能组织本科护理会诊,护理查房、护理病例讨论。

(2)加强专科理论和专科技能,掌握对重、危、急病人的抢救和处理问题能力。

(3)掌握专科健康教育及与病人的沟通技巧。

(4)具有科学管理病房的能力。

(5)增强管理能力,协助护士长进行科室管理。

2、培训方法:

(1)参加医院及科室开展的专科护士培训,提高专科知识。系统、全面地学习本专科护理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本专业新知识、新技术。

(2)学习和熟练抢救技术及相关知识。

(3)学习新技术、更新护理理念,将新进思想应用于护理工作中。

(4)参加院外的培训及进修,了解前沿科技。

3、培训重点:

(1)肝胆科前沿技术及理念。

常见病护理常识范文

关键词:急救意识急救护理岗位任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25-02

《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中提出:“十二五”期间将进一步加快护理教育的改革发展,促进护理教育更加贴近患者、贴近临床、贴近社会。合理调整护理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根据实际服务需求,提高护理实践能力,推进学校教学与医院就业之间的有效衔接。

急救意识是现代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是护士对病人特有的病情时刻保持警惕,对病人抢救时机的把握,即分秒必争。急救意识的养成必须以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为前提。一个优秀的救护者要在第一时间,迅速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从事应急处理,例如急救时的现场判断能力、现场把握能力、现场指挥能力、现场沟通能力等。在工作岗位上,都会有遇到突发事件的可能,因此,每一位护士都会随时成为“第一目击者”,其急救意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培养高职护生的急救意识――快速、尽职、准确,使其具备敏锐感和应变能力,改革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一、急救护理课程体系构建

(一)课程理念

急救意识体现在护理工作的点滴中,如巡视病人、病情观察、病情变化、护理操作、转运病人、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因此,培养高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急救意识最有效的教学模式就是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进行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注重将临床的真实情境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生经过实训教学,能够初步掌握急救护理的各个流程和环节,从而提高适应能力和综合能力,突出岗位职业能力培养,实现急救意识养成的目标,让学生零距离上岗就业。

(二)课程目标

为实现急救意识养成培养的目标,遵循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和学生的学习规律,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实际流程组织教学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经多次讨论,并广泛征求外校、外院护理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护理岗位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本课程特点,确定了本课程的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1.知识目标

初步养成系统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思维;掌握急、危、重症病人的评估、急救与监护知识;掌握常见危重症救护人文与法律知识。

2.能力目标

(1)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能及时识别常见急、危、重症,并对病情做出判断。

(2)具有急救护理工作所需的常用救护技术操作能力,能对常见急危重症进行紧急处理及配合医生抢救,培养快速有效的应急能力。

(3)具备参与灾难及意外伤害救护,对伤员正确地检伤分类及安全转运的能力,培养交流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生命第一,时效为先”的急救意识,反应敏捷,行动迅速。

(2)具有同情心、细心、耐心、责任心、救死扶伤精神并善于沟通,具备团队精神。

(3)开朗稳重,乐观自信,具有临危不惧、临危不乱、处事不惊、从容应对的心理素质。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护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急危重症病人时能迅速做出正确的救护,能从事院前救护、院内急诊室救护、重症监护室救护工作。

二、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教学改革思路和具体做法

(一)根据急救护理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设置课程并选择课程内容

分析急救护理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救护人员应具备的能力、知识和素质,教学目标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急救意识养成;打破原有学科体系的课程结构,序化课程内容,以岗位任务为引领,课程内容依据急救岗位需求整合。以急危重症病人发病到脱离危险,通常需经过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三个救治阶段,将院前急救、急诊救护、重症监护确定为三大学习情境。与教学基地开展合作,践行医教结合,学习项目实现教、学、做一体化(见图1)。

图1基于急救意识养成的急救护理课程改革思路

院前急救、急诊救护和重症监护三大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解如下表。

急救

护理

岗位岗位任务完成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

知识能力态度

院前急救对伤病者进行症状性判断、生命支持和对症性处理以及安全转运明确生命器官功能表现,知道生命支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明确常用转送方式的特点对病人进行危重症评估、初步检伤分类,能进行气道异物清除、现场心肺复苏、心脏电除颤、使用呼吸囊、气管插管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能够就地取材,具有整体性救护思维,行动敏捷,具有团队协作意识

急诊救护负责对急诊就诊和院外转送到急诊科的危重病人进行接诊、分诊,参与急诊抢救知道急诊科护理工作程序,明确常见危急症的原因、表现及判断要点、紧急处理及抢救配合要点能进行接诊与分诊,能对休克、昏迷、急性大咯血与大呕血、呼吸困难、胸痛、急性中毒等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初步评估判断与紧急处理,能正确使用急诊科常用抢救设备如监护仪、洗胃机、呼吸机等,能主动配合医生对各类常见急危重症病人进行抢救具有“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具有良好的观察与判断能力,能与病人及其家属有效沟通,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

重症监护对病人进行常规护理,对重症监测指标进行观察与分析明确ICU的特点,知道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方式,明确常用监测仪器的使用,知道常用监测指标的正常值及临床意义能初步进行感染管理和营养支持护理;会基本操作常用监测与治疗仪器,能进行监测指标的观察与初步分析具有爱心、耐心和细心,注意保护病人隐私,具备非语言交流技巧

急救护理课程根据护士完成急救护理岗位工作任务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工作过程知识,打破原有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框架选取课程内容的模式,精选了能突出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11个最常见的工作任务,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任务,突出了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实用性。(见图2)

图2急救护理学习任务分解

(二)根据急救护理岗位能力培养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精心挑选、灵活应用各种真实案例,以案例引出学习性工作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制定针对病例的救护方案,在老师引导下学习必备知识、训练相关技能,最后通过真实或仿真演练完成案例中的任务。这种方法首先把学生带入案例展示的救护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仿真情境演练

先进的仿真教学条件和真实医疗仪器设备的配合使用,综合采用案例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逼真地展示临床救护情境。在校内营造仿真的救护环境,学生分组进行救护演练,并对每位同学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对心脏骤停的急救,将高仿真综合模拟人(ECS)设置为心脏骤停状态,学生对模拟人进行真实抢救,当抢救有效时,模拟人恢复心跳;当抢救失败时模拟人会“死亡”,这种训练方式,让学生在训练技能的同时养成急救意识、急救思维,培养了职业情感。

3.床边与现场教学

依托学院附属医院及市内教学基地,对于部分内容的学习,安排在床边或现场进行,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看见真实、听见真实、产生真实感受,提高教学效果。如重症监护中任务的学习,在ICU病房进行,老师结合具体病例讲解重症监护措施,学生现场观摩,老师随时解答学生的提问。

4.课堂延伸学习

通过组织急救知识竞赛、急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急救知识、训练急救技能的热情。另外,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如教师为社会进行急救知识培训时,安排学生一起参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及时应用于社会实践。

5.顶岗实习教学

第三学年安排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时,分别在120急救中心、医院急诊科和重症监护病房(ICU)顶岗实习1个月,让学生在真实岗位上参与救护工作,全面提高岗位职业能力,树立急救意识。

三、课程改革的方向

1.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要不断加强校内急救实训基地建设,不断逼近医院急救的真实情况。

2.加强授课教师和医院兼职教师的交流合作,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3.不断从医院引进实训项目,让学生接触到不同项目。

为了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急救意识,对急救护理课程体系进行了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颖,使护理专业高职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学习,激发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急救护理课程的教学改革需要与时俱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应及时调整,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性人才做出贡献。

基金项目:2013年锡林郭勒职业学院重点课题(ZD2013-06);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NJSC14380)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