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空间规划心得范例(3篇)

时间:2025-10-03

国土空间规划心得范文

尽管如此,住房和交通空间规划的相互整合还不充分。现有的规划模式多以土地利用规划为主导,交通规划处于被动“配套”的地位,即在给定的静态的土地利用模式下,推导交通流量,求解最优规划方案,反映出规划师包办一切的传统规划思维模式。但是,对于交通规划影响土地利用模式的反向作用缺乏预测和循环校核,忽视了人们在市场条件下可能做出的反应。所以,交通与土地利用错配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住房和交通对城市空间规划的影响:

1.城市空间结构理论框架

居民住房的空间位置(居住)和工作机会的空间位置(就业)构成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基本框架,而城市交通系统则是联系居住和就业的纽带。可以说,住房和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内生变量。

在传统的单中心城市空间模型中,居住区位的选择被视为居民对交通成本和住房花费之间的权衡。人们愿意为住房支付的价格是在满足一定效用的前提下,自身收入减去交通费用及其他物品消费的剩余。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复杂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很多情况下对城市空间演化起着重要的引导和拉动作用。

2.居住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互动关系

居住空间分布与交通体系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在土地利用模式和交通体系互动关系的大框架下进行研究。一方面,现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决定了人们居住、就业以及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城市机会的空间位置,决定了交通需求,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居住区位选址)产生影响。

(1)居住空间分布影响交通需求

土地利用模式,包括土地利用性质、土地价格、利用强度等,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而作为土地利用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空间的分布模式对交通需求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居住和就业的相对位置决定了城市居民上下班的通勤需求;而居住和各种城市机会的相对位置则决定了城市居民的其他非通勤交通需求。而对于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居住与就业模式的变革带来了交通通勤需求的变化。

(2)交通可达性对居住用地利用模式的影响

城市交通系统通过交通可达性对土地利用模式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可以通过可达性在土地价格(或住房价格)中的资本化程度体现。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大规模建设和投入运行,我国学者对于轨道交通对房价的影响也作了比较全面的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离轨道交通站点距离越近,住宅项目容积率越高,房价越高。

3.住房与交通在城市空间上的社会效应

(1)住房和交通成本对住房支付能力的影响

长期以来,关于住房可支付性的定义和研究仅关注住房成本(租金或价格)和收入之间的比率关系(是否超过30%),而忽略了交通成本。但是据统计,在美国,住房和交通成本已经成为家庭日常生活最大的两项开支,平均而言,其花费达到家庭收入的58%,其中住房占28%,交通占30%。交通成本和住房成本直接相关,二者都是影响居民住房支付能力(即住房可支付性)的重要因素。

(2)住房和交通相互作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当前我国很多城市的迅速扩张以及居住和就业不匹配的现象,使城市居民对小汽车出行方式的依赖性增强。据统计,至2007年末,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569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4.3%,其中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522万辆,比上年增长3215%。在汽车保有量大幅增加的同时,汽车尾气污染如影随形。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十分突出。2006年的监测结果也显示,全国只有37.6%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而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其他有害固体颗粒,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罪魁祸首,大大降低了城市的宜居性。

二、住房和交通相协调的城市空间规划目标:

人口、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变迁,使得住房问题和交通问题间的耦合性日渐突出。城市有效率、公平和可持续的发展,呼唤着从统一的角度思考住房和交通问题,实施住房和交通相互统筹的城市空间规划策略。

1.提高城市经济运行效率

交通问题是影响城市经济运行效率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在个人层面上,长通勤距离、拥挤的交通状况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增加了交通成本。从城市层面上,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阻碍中国城市经济有效运行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交通拥堵造成的代价惊人,它增加了商业成本,导致生产率下降,收入下降,减缓城市经济增长。

缓解交通拥堵现象,需要交通和住房的共同作用。交通规划方面,需要实施合理的设计以及交通组织。应该改进现有的城市路网系统,完善节点,提高路网间的通达性,并通过优化的交通工程学设计,提高道路通行能力。住房规划方面,需要避免居住与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之间的过度分离。鼓励就业和居住相匹配的城市空间规划方案,在大型居住区周边配备充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使居民有机会在居住地附近找工作、上学、购物或进行其他娱乐休闲活动,避免单纯的“卧城”现象,从而缓解由“向心”、“离心”式的单向交通压力所导致的交通拥堵。

2.改善社会公平

在改善城市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平的问题上,住房与交通相互整合的城市空间规划具有重要的意义。

交通规划方面,需要继续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避免一味偏向于公路建设的规划思路。同时,对中低收入者提供不同途径的交通补贴的公交降,促进交通的纵向公平。住房政策方面,需要将交通成本负担考虑在内,全面地考察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支付能力。对于可支付性住房的选址,应该充分考虑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选择和通勤特征,选择可达性好的区位。

3.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国土空间规划心得范文

[关键词]双评价;国土空间规划;情景分析;ANN;CA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重要的前期评价工作,要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基础与策略支撑。情景分析是双评价中针对不同情景进行分析,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多方案比选的工作内容,但《指南》并未明确情景分析的详细方法,作者探索了一种情景分析方法,以供参考。本方法的创新点在于,使用了ANN-CA模型,将地形、基础设施建设等影响因素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结果直接落实到空间布局上,相较于常见的文字、数据版情景分析,能够更直观、更清晰地表达各因子对国土空间格局影响的结果,对国土空间规划的支撑作用也更强。ANN-CA模型在土地利用方面的应用已经有许多实践,孙玮健等利用ANN-CA模型研究了哈尔滨市双城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驱动机制;张鹏等用其研究了南昌市“三生”空间的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幸瑞燊用其模拟了重庆市万州区的生态空间布局,并进行了生境质量评估。ANN-CA模型的模拟精度已经经过实践得到了认可,本方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良,对驱动因子也设置了多情景,从而直接在结果中体现不同人口、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情景等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1研究方法

1.1ANN-CA模型

ANN-CA模型,即人工神经网络-元胞自动机模型。元胞自动机是一种时间、空间和状态都离散,空间相互作用和时间因果关系都为局部的网格动力学模型,实现了自下而上模拟复杂系统时空演化的过程。每个元胞的状态由其相邻的元胞的状态决定,当为其制定转换规则后,所有元胞便能依据转换规则自行演变,因此其核心在于转换规则。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以及联想功能,能够高速寻找优化解,通过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学习土地利用数据变化的规则,将提取的规则应用于起始年份的栅格数据,就能在元胞自动机中完成模拟预测的过程。

1.2技术路线

本研究依托国土空间规划项目,能够获得某市第二次和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将某市土地调查数据地类重新分为耕地、林地、园地、其他农用地、城镇用地、村庄、采矿用地、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其他土地共十个用地类型,并转换成栅格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学习方法,提取某市2009年土地利用数据不同地类演变到2018年的规律(因2009-2018年数据为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其地类涵义一致,用其推演较为准确),再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重分类后的栅格数据作为起始年份数据,加入不同情景的驱动因子栅格数据,应用神经网络学习的地类演变规律,在CA元胞自动机中进行自动演变,将不同情景预测的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作为演变终止的条件,推演不同情景下某市2035年国土空间格局(图1)。

2情景设置

2.1重大影响因素

2.1.1地形因素。地形是影响国土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地势越平坦,越适宜开展人类活动。高程太高、坡度太大的区域则不适宜开展城镇建设或耕地种植。选取高程(图2)和坡度(图3)作为地形驱动因子。某市西北部和中东部有山脉,其余区域较为平坦。2.1.2区位。区域到中心城区的可达性会影响区域受到中心城区辐射的强弱。越容易到达中心城区,越容易受到中心城区的辐射影响,对区域发展越容易起到促进作用。采用百度地图交通时间数据进行插值分析,得到某市全域到中心城区的可达性图层(图4)。2.1.3地质灾害。某市北部的山脉附近地质灾害较容易发生,且地震断裂带多分布于此。地质灾害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破坏力极强,在地质灾害易发生区域不适宜开展人类活动,因此将地质灾害危险性(图5)作为影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之一。2.1.4水域及水利设施。水资源对生态、生产、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某市位于汉江中下游,境内水系发达,河流湖泊水库众多,一般情况下是不缺水的,以水资源总量作为影响因子的意义不大,因此以水资源获取的难易程度,即水域及水利设施可达性(图6)作为对区域发展的驱动因子。提取某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中的水域及水利设施,分析各单元到达水域及水利设施的距离。因未获取到规划水利设施数据,仅从现状数据考虑,未设置多情景。2.1.5交通路网。提取某市第三次土地调查数据中道路数据,结合规划道路,按照现状道路、规划道路部分建成、规划道路全部建成三种时态,分为低密度路网、中密度路网和高密度路网三种情景,如图7所示。2.1.6人口。某市2019年常住人口289.75万人,城镇化率60.1%。根据某市2014-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结合某市2035年发展目标,预测在稳健、基准和乐观三种情景下,某市城镇化率分别为68%、70%和72%,对应的常住人口数量和城镇人口数量如表1所示。

2.2情景配置

综合以上七种重要的影响因子,配置稳健、基准、优化三种情景。地形、区位、地质灾害危险性、水域及水利设施是基础驱动因子,三种情景是相同的;其余因子为动态因子,不同的情景对应不同的值。动态因子中人口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可以计算出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从而设置演变结束条件。交通路网则影响地类单元格变化的概率和地类。各情景的具体配置情况如表3所示。

3情景模拟结果

使用ANN-CA模型工具对2009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栅格数据进行人工神经网络学习,分别添加三种情景对应的驱动因子归一化处理后的数据,根据实际的地类转换关系设置好地类转换矩阵,待学习结束后,用三调地类转换的栅格数据(2019年)作为起始年份数据,推演2035年空间格局,最终结果如图8所示。

4总结

稳健、基准、优化三种情景分析对应的城镇用地占全域比例分别为2.88%、3.24%、3.60%。从空间布局来看,中心城区及各县市的城镇用地均有扩张,中心城区主要向西南方向扩张,与某市规划发展方向一致,可以从空间上为国土空间规划中城镇建设用地布局、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供参考。本次情景分析有以下不足:(1)收集到的资料有限,未能考虑规划的重大水利设施以及气候变化因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2)为了贴合实际地类转化规律,例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废弃工矿废弃地复垦等等,将用地类型分得比较细,这样的优点是比较贴合实际土地转换规律,但分类太多人工神经网络学习的精度会有所降低。(3)模拟结束条件——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是依据预测人口和城镇人均建设用地确定的,而目前的理念是“量水发展”,若能“以水定人,以水定地,以水定城,以水定产”,会更符合现在的规划理念。

[参考文献]

[1]吴丹.基于超级学习和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国土空间优化研究[D].北京:中国地质大学,2019.

[2]漆潇潇,陈明.国土空间演变的情景要素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现代商业,2014(27):60-63.

[3]招晖.基于Flus模型的城镇建设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以佛山市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重庆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9:14.

[4]康俊锋,李爽,方雷.云环境下基于CA-Markov的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45(07):1021-1026+1034.

[5]孙玮健,张荣群,艾东,等.基于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与驱动力分析[J].农业机械学报,2017,48(S1):254-261.

[6]周道静,徐勇,王亚飞,等.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中的“双评价”方法与作用[J].中国科学院院刊,2022,35(07):814-824.

[7]赵轩,彭建东,樊智宇,等.“双评价”视角下基于FLUS模型的武汉大都市区土地利用模拟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22,22(11):2212-2226.

[8]张鹏,李庆.南昌市“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分析与预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22,37(06):60-75.

国土空间规划心得范文篇3

关键词城市规划国土资源空间数据集成建库运行机制

1引言

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所涉及的空间数据内容丰富、品种繁多、数据量大,可以说,一个城市最主要、最基础的空间数据来源于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我国目前规划国土主管部门一般下设分局、勘测院、规划院、信息中心和土地中心等单位和部门。基础地理数据一般由测绘院生产,规划设计数据由规划院生产,规划国土审批信息产生于局、分局业务管理审批活动中。由于机构设置、行业管理和技术条件的制约,各种空间数据的数字化程度、数据生产和管理模式以及标准化程度不同。如何将这些分布在各个部门的数据进行集成,建立完善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保障数据及时、动态更新,为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武汉市规划国土局十分重视信息的数字化、集成和应用,1993年就开始了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数字化建库,随后又开始了规划设计成果的数字化,2000年开展了“十大数据库”建设工作,由局信息中心对分布在勘测院、规划院的各种基础地理信息、规划设计信息和各种管理审批图形信息进行数字化和集成建库,同时,将集成建库数据应用于测绘生产、规划设计和管理审批活动中。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信息的集成和共享逐步地扩大、深化并取得成效。

2数据集成的组织与应用模式

规划国土管理部门一般设有信息中心,负责部门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规划设计、城市勘测一般由下属的规划设计院、勘测院负责。鉴于这种管理体制以及实际生产和管理的实际,规划国土资源管理空间数据集成的组织与应用模式主要有3种模式。

2.1集中建库管理,集中更新维护

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由数据集成工作由局信息中心负责统一建设和管理,各数据生产部门负责提供原始数据及有关信息,数据集成应用系统从一个系统中读取数据,采用高速网络进行应用。

这种模式下,局信息中心的工作量较大,适合于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以及各部门发展不平衡的城市。

2.2集中建库管理,分工更新维护

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数据库由信息中心集中统一管理,各数据生产部门负责数据的更新维护,数据集成应用系统从一个系统中读取数据,采用高速网络进行应用。

这种模式采用数据集中的模式,可以地集中人员和财力优势,数据建库由一个专门部门负责,其他部门只负责各自数据的维护,保障数据的及时更新。

2.3分布式建库管理,分布式更新维护

该模式的主要思路是在局信息中心建立网络中心和数据中心的同时,在主要数据生产单位(如勘测院、规划院等)设立数据分中心。数据生产部门在“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的前提下,分别建立数据库并负责更新维护这些数据,数据集成时将这些相关数据库联系在一起,这些数据库物理位置上分布在不同的地点,采用高速网络相联,集成应用在统一的软件界面下,根据需要从不同的数据库中读取相应的数据。

这种方式对数据生产的组织领导、信息化和标准化程度以及网络性能的要求很高。只有在分工明确、机制完备以及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城市才能完成地实施。

武汉市规划国土局2000年开展数据集成时采用的是第一种模式,随着网络设施的逐步完善以及生产部门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现在采用第二种模式进行集成建库与应用,由局信息中心作为网络和数据集成与管理中心,充分发挥了已经建立的局系统三层网络体系(内网、外网、公众网)的作用,采取“谁生产,谁更新”的运行机制,保障局机关、行业、政府和公众分层次的应用(如图1所示)。

各部门(层次)的职责和分工如下:

(1)局信息中心。负责空间数据集成平台的搭建(网络平台、软件平台)、数据标准制定以及空间数据的集成管理等。对局机关和二级单位分工以外的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和更新维护。

(2)局机关、分局。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开展电子审批,更新城市规划与国土资源管理的审批数据。

(3)勘测院。负责生产、更新1:5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地下管线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广域网将数据及时上传到局信息中心的Oracle数据库中,对数据库中的基础地理信息进行更新维护。

(4)规划设计院。负责对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道路等规划信息数据库的维护更新,将更新数据通过网络及时上传到局信息中心的Oracle数据库中。

(5)其他局属二级单位。如土地中心、土地登记发证中心、交通院等,负责对其责任范围内的土地收购交易、土地登记发证以及交通调查等空间信息进行更新维护。

(6)政府与公众应用。政府和公众主要通过外网和公网查询、利用规划国土空间数据集成的部分成果,同时,政府相关部门也有义务提供相关的规划国土使用的空间信息,如人口普查、地名、勘界等资料。

3数据集成的技术方法

3.1数据库集成硬软件平台的选择与开发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