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心理治疗范例(3篇)

时间:2025-10-04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

【关键词】园艺疗法人文关怀植物景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健康及生命品质更为关注,对医院设施与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医院作为对患者及特定人群进行疾病治疗、健康恢复的场所,如今的功能已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应体现绿色生态的人文关怀。

一、园艺疗法

园艺疗法是一种辅治疗疾病的方法,人们通过接触自然环境、维护园艺植物来舒解压力与复健心灵。康复花园(图1)通过植物景观为人们提供亲近自然的机会,运用各类植物通过艺术化造景手法,突出植物形体、线条、色彩的美感。当步行及坐轮椅的患者经过花园时,能够感受到开合有致的空间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的景致,消除病人的不安心理与急躁情绪。积极发挥花园景观的生态效应,让置身其中的人产生美的感受,实现设计对人生命价值关怀的初衷。

在园艺活动过程中,引导活动参与者体会季节和植物生命周期的变化,以增强对生命的体验感悟。倡导人们到户外通过参与园艺活动中除草、修剪、插花等肢体锻炼增强身体机能,同时活动给患者带来精神愉悦,达到调节精神情绪、辅助治疗疾患的效果。

二、植物景观的营造

植物景观是康复花园园艺治疗中自然体验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芳香、色彩和质感三个方面。康复花园借由植物的色彩、芳香和质感唤醒人的不同感官,能够增强感官刺激以及安抚心神、减轻压力、调节自身的抗病自愈能力。

(一)植物色彩

植物丰富绚丽的色彩对人的精神感官可以产生刺激与影响,从而导致人体荷尔蒙的增多或减少,使人的情绪、心境发生变化,起到调节情绪和治疗疾病的作用。通过运用植物不同色彩营造的康复花园对于辅助治疗人的精神情感有着重要意义。如红、橙、黄等热烈温暖的色彩,常带给人兴奋活跃的感受;绿、蓝、紫等凉爽沉静的色彩,能够使人安静镇定。因此,运用不同植物的色彩属性,对于调节身心状态、辅助患者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此外,植物的不同部位,如花、叶、果、枝干等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倾向,可根据叶色的变化特点,运用彩叶植物的色彩特征营造出多姿多彩的视觉效果,如春色叶类呈红紫色的红叶石楠、臭椿、五角枫;秋色叶类呈黄褐色的银杏、白蜡、栾树;常色叶类呈紫色的紫叶小檗、紫叶李,还有斑驳彩纹的洒金珊瑚、变叶木等也颇具艺术风格。千变万化的彩叶类植物,通过孤植、对植、丛植和群植等多种方式相互搭配运用,形成具有不同色彩倾向及功用的植物花园,为人们提供赏心悦目、目涉成趣的色彩景观,引导人们驻足观赏,对人的身体、精神等方面具有积极的调节作用。

(二)植物气味

植物所散发的气味对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有着较大的影响,可选择具有舒压、安神、杀菌、抗病毒等功能的植物营造景观,利用芳香气味进行辅助治疗。植物中的挥发性芳香物质,可以经由空气传播,通过嗅觉感官刺激人的身心,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植物分泌的芳香气味能够刺激人的呼吸中枢、调节神经系统、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提高人体免疫力及生命活力。不同的气味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迷迭香具有镇定安神、增强记忆力的效果;薰衣草能够舒缓压力、促进睡眠;含笑具有去除紧张、安抚烦躁情绪的作用;洋甘菊对神经系统及胃部有辅助治疗的功效;玫瑰、茉莉、蔷薇、柠檬、桂花等植物散发出的香味具有显著的杀菌作用。另外,在芳香植物的配植方式上要注意主次分明,香味的种类不宜过多,避免气味混杂。在环境的郁闭度和风向方面也要充分考虑,以维持一定的香气浓度,达到最优效果。一般来说,低浓度的香味对于辅助治愈疾病更加有益;过浓的香味很可能适得其反,造成人的情绪紧张不安,不利于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因此,合理运用芳香植物的功效,对于安抚病人、减轻病痛等可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植物质感

在花园植物的配植方面应考虑通过高低错落、层级丰富的植物进行搭配种植。同时,还应遵循具有亲切感的人性化尺度,有利于各种人群,如直立行走、代步轮椅等不同高度的人群都可以轻松地从不同的视角观察和接触植物。而视觉障碍患者亦可以通过对植物枝干、叶茎、花果等的触摸,感受它们或粗糙或光滑的质感,易于认知不同植物的特征,感知生命的意义,以增强其面对生活的信心。因此,可按照不同植物的质感进行感官体验,如粗糙感强烈的白蜡、柿树、松柏等,其斑驳、皱裂的树皮及致密的枝干带给人粗犷苍劲的心理感受;具有光滑树皮、稀疏枝干的垂柳、梧桐、柠檬桉树等带给人细腻柔和的感觉。此外,当人触碰不同质地的叶片时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纸质的叶片较薄,呈半透明状,给人以轻盈之感;革质的叶片较厚,具有皮革般的油亮质感,给人以厚重之感;多肉植物的肥厚叶片,常富有野趣。花园中或光滑或粗糙、或薄或厚的植物可以让人很好地感受自然。这些植物质感的强烈对比、触感的巨大反差,能够有效地刺激人的神经,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激发人们对植物、对生命的全面感知。

结语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篇2

[关键词]空巢老人;艺术治疗;社区养老;情感空巢

随着时代的发展,艺术与生活的有效融合已是必然的趋势,艺术的发展对于空巢老人的情感治疗是非常有利的,如何以养老需求为导向,从艺术的角度去缓解社区空巢老人的“情感空巢”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探讨、研究空巢老人社区养老的艺术方式,以艺术为着力点,有助于让老年人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缓解“情感空巢”。

一、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分析

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五阶段需求层次理论,到后来扩展的八阶模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人们在满足生理、安全、社会等需求后、还需要审美的需求。在现实生活中艺术能满足人们对美的需求。根据相关研究表明,预计到21世纪中叶,我国老年人口比例达到另一个高度,养老问题已经变为当今社会需要讨论与思考的焦点问题。如今社会除了需要满足空巢老人的物质生活还需要关注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空巢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精神需要也越来越重要。现在的社会生活方式改变了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空巢”已不仅限于生活方面的“空巢”,如今也慢慢增加了情感方面的“空巢”,即“情感空巢”,这个方面出现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方面,有些老人经济独立,身体状况良好,由于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代沟”,为避免产生冲突,老人会选择与子女分开居住。另一方面,有些老人不愿离开一直赖以为生的土地,因此空巢老人数量逐渐增长,然而随着年龄增长、沟通障碍、视听模糊等生理机能衰退会导致心理产生恐惧感。

(二)社会因素

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老人逐渐与社会脱节,交际圈子不断缩小,由于退休后的生活方式转变,自身价值无法得到认可,不适应退休后的生活变化,会让他们心中突发“自己无用”之感,从而心理产生落差。

(三)家庭因素

因为之前计划生育的实施,八九十年代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义务让他们感到压力极大,他们为了赡养老人、抚养子女、找到更好的工作而涌向一线城市。因此,他们一直在外地务工,失去了很多和老人在一起的时间,从而子女离家导致老人心理产生失落。以上原因都会导致老人“情感空巢”。他们也是需要爱与被爱的,孤独恐怕是老年人生活中都难以避免的情绪,这种孤独感是年轻人体会不到的。因此,我们要尽力感同身受,来理解他们的处境,在情感上给予关怀与帮助,鼓励空巢老人尽可能地接触新鲜事物,主动向社区寻求帮助。

二、社区养老与艺术治疗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在实质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社区养老既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两种方式的缺陷。总之,社区养老是一种社区中以家庭养老进入社区的机构养老服务模式,也是一种值得大力推广的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养老对于老年人传统家庭退休理念的心理诉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社区是老年人的重要生活空间,是他们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在提供老年服务方面具有很好的地理和情感优势,有助于充分发现和利用许多社区养老资源。社区养老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节省社会资源、减轻老年护理机构服务的负担,还可以投资足够少的资金来组织医务人员和志愿者,以及将服务扩大到社区和家庭服务,为老年人提供生活关心、健康保障、精神慰藉等服务。大部分情况下,社区是老年人进入社会的重要窗口和桥梁,而对于如何缓解空巢老人“情感空巢”这一状况,艺术治疗是一种可行性极高的方式,它尊重每一个个体意志,并不是用强制性的手段去改变或者控制被治疗者的思维等。艺术治疗既可以使艺术与老人之间产生更深的情感交流,也可以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发展。春秋时期,庄子就提出了“艺术能对人的本源进行拯救”这一说法。在中国古代也有关于艺术治疗的一些案例,如隋炀帝曾因妃子死后忧伤过度而身染疾病,后因观《京都无处不染雪》与《梅熟季节满园春》画作后,便不治而愈了。而中国的书画自古以来就是对艺术精神的承载与传承,也隐约透露着艺术治疗的特征。艺术疗法不仅对个人艺术作品有好处,而且对评估和理解他人的艺术作品也有着很大的帮助。伦敦大学学院的科学家对六千多名50岁以上的成年人进行了一项研究,根据他们所提供的信息,统计了这些人在一年内参加的艺术和文化活动的平均数量,并在此后的十几年里对他们进行追踪调查,研究他们的死亡率。研究表明,通过艺术的方式,治疗或参与艺术活动,如剧院、参观艺术馆、听音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延长老年人的寿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Collegelondon)心理生物学和流行病学副教授黛西·凡科特(DaisyVancott)是这项研究的发起者之一,她解释说:“艺术活动是‘多模式’健康干预措施,在内在审美动机的驱动下,参与艺术活动可以综合调动心理、身体、社会和行为等多重因素。”

三、社区空巢老人的艺术治疗

艺术来源于生活,最终也会回归生活,它能更好地打开空巢老人的心灵以及缓解“情感空巢”。老人退休后会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精力用于活动,并且他们也希望能通过参加娱乐活动来摆脱孤独。因此,在空巢老人的生活中可以把艺术扩大化并将艺术治疗引入社区养老服务,提高空巢老人参与的热情。艺术治疗服务具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美术治疗

美术通常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形式等。绘画不仅能培养老年人的情感,而且有益于他们的健康,它能够及时调整绘画者不好的外化情绪,比如愤怒、哀愁、伤心等。此外,色彩刺激还能增强大脑功能并且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容易将内心深处的矛盾、动机和愿望外化,将潜意识的情绪和想法以视觉化的形式投射到绘画上。当老年人画画时,大脑、眼睛和手会同时进行,这也有助于预防阿尔兹海默症。滑铁卢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研究生梅丽莎·米德(melissameade)说:“绘画给了老人比己知的画画方法更好的记忆力。”国外的加力健康互动美术恢复系统,可以把参加者的美术作品变成栩栩如生的3D动画,让老人感受到互动美术的神奇之处。通过结合传统户外艺术的互动多媒体技术,让老年人可以采用绘画的方式,锻炼和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并鼓励他们去体验艺术的世界。将这一系统运用在社区养老服务里,可以有效使空巢老人的情绪得到宣泄以及治疗精神方面等问题。

(二)园艺治疗

园艺疗法是借由实际接触和运用园艺材料,维护美化植物或盆栽和庭园,接触自然环境而纾解压力与复健心灵。园艺疗法是一种自然、无副作用、与植物相关的持续的使用活动,是利用环境来刺激感官,比如听觉,嗅觉和触摸,可以消除老年人的负面心理和情绪,抚慰心灵。北京的一个研究小组访问了FHY社区并发放了33份有效的“绩效评估”问卷,用来监测老年人的生活变化。所有参加活动的空巢老人在活动效果评价问卷上表示,他们很高兴参加这次的活动,也因此结识了许多的伙伴,减少了他们的孤独感以及幸福感得到提升,所以他们希望今后可以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利用园艺疗法对空巢老人进行介入,达到消除消极情绪、建立良好的同辈关系网以及提升自我能力感的效果,以此来降低其孤独感,缓解了社区空巢老人的“情感空巢”状况。

(三)舞蹈治疗

我国古代乐舞理论中曾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古至今,舞蹈一直是一种用来表达情感,交流的途径。首先,舞蹈有效地增强了空巢老人的大脑功能。经常跳舞的人比不跳舞的人头脑更清晰,所以他们比不跳舞的人更有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舞蹈还可以辅助降低血糖,帮助糖尿病患者达到控糖的效果。再次,舞蹈还可以减少跌伤的危险,有规律的舞蹈还可以加强下肢的平衡,移动能力以及活动肌肉。最后,舞蹈不仅能缓解帕金森和阿尔兹海默症,还可以缓解一定的负面情绪,比如抑郁、焦虑、紧张等。2022“舞动中国”排舞“关爱空巢老人广场舞公益行”活动在谢林港镇福竹社区广场举办。为确保老年人在生活和心理上更健康、更快乐,益阳市排舞协会积极与社区交流沟通,选定了一些简单、欢快又能锻炼的广场舞曲目如《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跳起来》,并教给老人们,让他们在音乐中修身养性,享受着舞蹈带给他们的乐趣,最大限度地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通过这样的舞蹈治疗唤起了社会各界对社区空巢老年人群体的关怀,提升了广大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降低了社区空巢老年人的孤独感,拓展了自己的交友圈。

(四)陶艺治疗

陶艺创作属于艺术治疗中的一种新的分类,在利用陶艺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调解空巢老人的心理情绪,减少孤独感,帮助被治疗者充分发挥主动性或创造性,来达到自我了解、自我提升等效果。通过陶艺治疗,在提高艺术治疗的娱乐性的同时,培养治疗对象的社交能力,增强自信。最终作品的艺术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老人们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增强彼此的情感。以及缓解空巢老人的“情感空巢”的状况。在谷丰健康产业集团济南分公司主办的“长者生命手工作坊陶艺公益活动”中,他们运用老人喜闻乐见的文化,来丰富老人的生活,达到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这次活动邀请了山东大学的高裕杰老师。高先生向老人们进行了陶艺示范,并亲自到现场教授了陶艺制作。老人们在高老师的指导下,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在素坯上涂色画画,书写自己的期待和人生故事。参加活动的长者们表示,此次活动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和参与。在制作陶艺作品的过程中,不仅有助于锻炼老人的动手能力还可以丰富老人的人生故事。综上所述,陶艺治疗不但丰富了艺术治疗的形式,而其本身也启发了老人的自我察觉、自我洞悉与顿悟的能力,提高社交能力,缓解“情感空巢”等问题。

(五)音乐治疗

音乐疗法是艺术治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附属性。具体来说,它根据音乐的客观特征去选择和计划治疗方法,调节接受治疗者的心理状态,帮助被治疗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其中包括各种各样的知识和功能,包括音乐、医学和心理学。在家庭人口老龄化和城乡空巢数量增加的今天,老年人群体因为收入不够,寂寞在心中,缺少牵挂,防范意识薄弱,容易上当受骗等原因,出现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增加了。在这方面,音乐疗法的心理咨询作用更为重要。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参加音乐鉴赏类的活动是比较重要的。一方面,社区可以组织他们的音乐活动,像老年合唱团、夕阳红乐队。老人可以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感受音乐作品,这也是音乐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线索。另一方面来说,可以享受现场音乐。因此,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了,观众的审美和感受变得更加开放和包容,从而促进观众和表演者的情感共鸣。艺术治疗还有很多的方式,人们在艺术面前是无法克制自己情感的流露的,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与心理治疗两者之间存在着逐渐明朗的关系,应该相信艺术在心理治疗方面有着无比巨大的促进作用,能让空巢老人缓解“情感空巢”。综上所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参考文献:

[1]张碧晖.鲁迅的需求层次描述为何未形成马斯洛式的理论?[N].上海科技报,2022-12-03(006).

[2]吕莹莹.分析音乐对空巢老人心理疏导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2,16(02):201-202.

[3]翁震宇,刘洋.艺术治疗及其在当下艺术教育视野下的教学体系研究[J].艺术教育,2012(05):21-24.

[4]赵香华.绘画治疗,解读心灵的“锁钥”[J].心理技术与应用,2014(01):53-56.

[5]吕莹莹.分析音乐对空巢老人心理疏导的作用[J].心理月刊,2022,16(02):201-202.

[6]毕.试论舞蹈表演中情感的表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3):136-136.

[7]王瑞彬.艺术治疗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艺术科技,2022,33(14):71-74.

[8]朱振亚.绘画艺术治疗对城市空巢老年人的情感疗愈研究[J].艺术科技,2022,34(1):128-129.

园艺心理治疗范文

对青年学生而言,他们天天接触的社会环境只有学校,学校的生活,对他们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更应该按照艺术教育的原则去组织和安排学生的学校生活,使艺术教育的原则在各个方面都对学生的思想发生积极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一)艺术教育对学生的创造力发展有积极的作用。在校阶段正是青年学生求学的最佳年龄,他们对知识、技术的求知欲望是很强的,可目前我国教育状况存在着学生的理论水平较高,但创造能力偏差,“高分低能”的现象。在学校诸多教育中,艺术教育通过启发学生对美好形象的感知、记忆、鉴别和创造,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年学生观察、记忆、形象思维和想像能力的发展,并且能大大提高青年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艺术教育可以开发大脑。这点已经被很多人认同,社会上很多家长送小孩学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就是实例。而在学校,越来越多的学生参加艺术选修课和艺术社团,像合唱团、音乐欣赏课、舞蹈队、服装模特队、Cosplay表演队、管乐队、书法美术班、文学欣赏课、茶艺表演队、礼仪队等,都是为使自身修养、自身素质、性格、智力日趋完美,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人类的有用之才。很多学生随着艺术美学知识的增长,他们的自信心、求知欲都有所增强。这对于他们离开学校以后的工作、生活和进一步深造都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艺术教育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起着积极的促进和发展作用。艺术教育可以提高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塑造独立健康的人格,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念。目前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校对艺术教育都很重视。在中国,两千多年以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过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经提出:“在教育中我们一向对于心灵用音乐,对于身体用体育。”只要经常用艺术美学去教育学生,将人文素养灌输到课程当中,就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在无形之中收到熏陶和影响,提高他们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

二、艺术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更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学校选修课中的音乐欣赏越来越受学生欢迎,因为学生可以从中了解到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在学生非常喜欢的流行音乐中就体现了很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首先,许多流行音乐体现了中国的古诗词文化,在流行音乐的诗词配曲、语言创新以及意境化应用都有此体现。例如,琼瑶影视剧中的插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让学生在浪漫而又凄婉的故事里聆听到文人墨客不一样的声音;再比如王菲演唱的《但愿人长久》,其歌词应用了苏轼的诗词《水调歌头》,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模仿古典诗词作曲作词,这种语言创新在流行歌曲中的应用,使得歌曲无比动情;而意境化的应用,在流行音乐中的体现,是音乐创作者借用古典文学的内容,将歌曲的故事情感用流行音乐的特色表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快地与歌曲产生共鸣,像影视剧《红楼梦》插曲《红豆词》。这些音乐使学生在欣赏歌曲时又进一步体会到我国古诗词的魅力。其次,我国有56个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流行音乐中,加入这种具有地域民族风俗的音乐不少,比如张一千所创作的《青藏高原》具有藏族民歌的特点,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加入了朝鲜族民歌的特色,这些音乐使学生了解了我国不同的地域文化。

再次,比如许冠杰演唱的著名影视金曲《沧海一声笑》,此歌曲运用了古筝、笛子、琵琶等民族乐器来进行编曲、演奏,独具沧桑的美感;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歌曲采用了京剧的唱腔,是一首由京剧改编的流行京剧音乐,使得流行音乐与怀旧的中国背景完美结合,这些音乐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和民族戏曲知识。当然,其他的艺术教育同样能让学生了解到我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像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主要告诉了人们北宋时期的民间风俗,同时也了解到北宋时期都城汴京的繁华景象;像世界闻名的“敦煌莫高窟壁画”,它是用画笔把历史记录下来,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古代众多社会生活现象的形象记录。壁画展现了古代人民众多不同式样漂亮的民族服饰、不同的农耕劳作工具、华丽的车舆舟船,展现了古代人民一幕幕神秘、多彩、极具创造性的生活情景,它是一本记录千年历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座艺术宝库,通过欣赏“敦煌莫高窟壁画”让学生知道了许多尘封千百年的历史文化。[4]再像世界奇观之一的陕西西安的秦始皇墓的“兵马俑”,它的巨大规模,威武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较大程度地改写了人们对秦代的科技水平的认识,使人们形象地了解了秦代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三、艺术教育可以有效治疗学生的焦虑症

有调查研究发现,最近几年我国各阶层学校都有一些学生心理上存在着不良反应和适应新环境障碍,由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恶性事件有所增多,学校里学生休学、退学、自杀,甚至于出现伤害与杀害他人的犯罪行为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理应是朝气蓬勃和充满活力的一个青年群体,在当今社会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他们更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可是心理问题以及焦虑症已经明显地影响到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全面的成长和发展。“全国大学生中,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现象,其中以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为主。”这是我国疾控中心在几年前通过调查统计出来的数据(2007年5月30日羊城晚报)。大学生表现的主要症状有学习焦虑症、就业焦虑症、社交焦虑症、考试焦虑症四种。如何防治学生的心理疾病,克服心理障碍,减轻或消除焦虑症已成为各级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关注的重点,大家都在寻求解决的方法,经过长期探索发现音乐治疗法可以有效缓解甚至消除焦虑症。

音乐治疗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上应该了解为先,开解为上,切忌主观臆断。音乐疗法的特点符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是调节大学生不良情绪及培养健康情感的良方妙药。音乐治疗法具体运用听、演唱、演奏、创作表演等与音乐相关的方法技术手段,来刺激患者的大脑,使他兴奋起来,继而达到精神振奋、情绪改善的目的,帮助患者消除恐惧、抑郁、焦虑等情绪,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紧张感,使患者达到健康的目的。现在有很多国家的学校开设了音乐治疗学课程,以此来缓解和治疗学生的焦虑症。患有焦虑症的学生可以选用舒缓安静的音乐来治疗焦虑症。比如“柔美恬静”性质的乐曲、夜曲、小夜曲和摇篮曲,这类音乐音色柔和舒展;旋律委婉抒情、轻柔甜美、简洁流畅;速度徐缓;节奏似摇篮式律动,平稳柔慢;乐曲具有悠静、安宁的风格,表达出安适、温馨亲切的感情。还可以选择一些轻盈欢快的旋律,如贝多芬的《秋日的私语》等一些类似的音乐。音乐疗法和心理疗法其实是一样的,都是走进患者内心世界的一条路,所以一定要选用柔和、舒适的音乐来缓解焦虑情绪,通过音乐的各种活动,使患者镇静安神,缓解紧张的精神,情绪放松和平静下来,更快的走向康复之路。

首先,音乐疗法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心理压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进步、实习就业等方面存在较大压力,都极易带来较强的心理负担,这些负担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可以消除,有的稍加弱化,有的进一步加深,虽然音乐疗法不能直接解决学生心理压力上存在的问题,但其的确能够起到缓解压力的作用。通过乐曲的优美的旋律、起伏的音调和速度的快慢等使人产生镇静、愉悦、兴奋的作用,进而达到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

其次,音乐疗法有助于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辅助治疗。抑郁、焦虑、强迫等症状是当前社会公认的一种心理疾病,这些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矫正或治疗,轻则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重则会危及生命。高校学生这一特定的社会群体,由于综合因素的影响,心理疾病往往更容易产生甚至加重。产生心理疾病的因素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自我的不认同。而音乐疗法在对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受众通过对音乐内涵潜移默化的认同,把积极情绪较好地融进听众的潜意识,达到逐步消除其心理障碍,促进患者自我表达和自我认同的效果。最后,音乐疗法有助于塑造高校学生健全人格。健全人格的塑造对于还处于心理走向成熟期的大学生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同的音乐作品通过变幻的旋律、迥异的风格和千差万别的内容,发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给人带来的不仅是美的享受,还能起对大学生的人生起到激励作用,使得大学生情绪和情感不断得到提炼与升华,在提高审美能力的同时也进一步陶冶了情操,从而使其人格得到不断健全与完善。

四、艺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艺术的大学校园文化氛围,除了会给学生带来文化积淀,还能让学生享受艺术美,更能全面地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将校训、校歌书写在学校最显眼的墙面上,让每位师生都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使师生感受到成为学校一员的自豪感。在校园开辟书法艺术长廊,让每一堵墙都能述说艺术的真谛,净化每位师生的心灵。在适当地方展示艺术作品,让师生的、名家的、艺术作品点缀校园,形成浓厚的校园艺术氛围,让中国古典的、现代的艺术精华和中国文化精神滋养每一位师生。一所学校如果具有合理的校园以及教室的布局、充满艺术感的校园建筑装饰、完善的教学设施可以塑造老师与学生的美好心灵,陶冶学校老师以及学生的情操,约束老师与学生的不良风气与行为,激发老师与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再如学校的校歌能够向学生传达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真诚勤恳的人生态度,并且能表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人际关系建设都能起着促进作用,它能把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向另一个高度,让学校的学生、教师以及领导集体提高道德素养以及专业水平。

同时能够全面、协调地建设与发展校园文化,为学校树立完整的文化形象。艺术教育不仅要融入学校的教学安排,更要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上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依托校园文化抓好艺术教育是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艺术教育可以与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相结合,通过开展相关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学校的办学理念融入学生内心,达到学生对学校内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艺术教育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互动参与热情,丰富了课余生活,提高了学习效率,切实感受到大学生活的异彩纷呈。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给学生提供各种展示自我的平台,提升学生的艺术学习的热情。艺术教育的开展将形成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处处开满艺术之花,激活校园文化建设。通过艺术教育的开展,学校形象在提升,教学品质在改善,学生素质在提高,而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也将变得更重要,两者相互促进,共同进步,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加优越的条件。

五、结语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