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例(3篇)

时间:2025-10-05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

引言

由于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不断改革,财务风险在其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和普通企业的有着极大的不同,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对当代的廉政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政府会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1]。行政事业管理人员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国家的大政方针,建立高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把财务风险降到最低水平,提高政府的公开透明程度,还行政事业单位一片碧水蓝天。

一、财务风险概述

风险在管理学中有多种含义,一是结果的不确定性;二是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三是偏差的存在,即不利差异。

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含义因自身性质不同而不同,具体见下表:

表一企业的财务风险和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的对比

企业的财务风险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

性质以营利为主要目的,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经济职能为主,在乎的是损失的多少以服务为主的非营利性目的,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考虑赢利,以社会职能为主,在乎的是财务资源的依法获取及使用

含义企业财务风险是指在企业的各项财务活动中,因企业内外部环境及各种难以预计或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企业的实际财务结果与预期财务结果发生偏离,从而蒙受损失的可能性。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使行政事业单位难以合法、有效地获取并使用财务资源,从而造成其不能充分承担其社会职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组织提供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目标的可能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薄弱

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非营利性,财务管理人员往往把应承担的财务风险归咎于国家财政,认为只要自按法定预算取得和使用财政资金就好,不用刻意规避风险,因而经常出现“踩红线”、“闯红灯”的行为,这些都是风险意识薄弱的表现。

(二)财务管理机制的权责不明确

财务管理中常常会由于部门权责不明确而产生风险,每个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目标的重视程度不同造成理解上的差异,财务人员的从属地位使得对领导层下达的命令具有依赖性,这种权力与责任的不对称极易导致部门间的“踢皮球”。

(三)内部财务关系复杂、控制体系不完善

事业单位“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现象导致财务资源的取得较为复杂,加之企业内部部门权责不明、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和外部的相应控制制度尚未完善,财务风险必然存在[2]。

(四)法律法规中的审计标准不健全

由于现行的有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法规中尚未对审计的相关标准和实施细则做出明确规定,进而导致实际的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要依靠主观判断做出认定,因此产生了审计风险的存在。

三、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一)有利于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

财务风险管理有利于加强管理人员、财务人员及内部审计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熟悉风险所在区域并有效规避风险、提高防范措施、降低风险损失。

(二)有利于构建内部财务管理机制

内部财务管理机制的构建会提高管理人员决策的正确性,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监督,合理防范风险,通过建立建立风险预警系统来完善管理制度。

(三)有利于规避不必要的风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目标,提高资金的使用绩效,实现预算资金效益最大化,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

四、构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确定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获取和使用资金来完成社会职能的主要目标,就要确定好财务风险管理的方向,即明确战略目标、运行目标、合规目标以及报告目标等。

(二)遵循财务风险管理的各项原则

主要包括整体性原则、全民参与原则、权责制衡原则、预见性原则和效益原则,在这些基本的原则的指引下进行财务风险的有效管理。

(三)合理划分财务风险域

风险因素引起风险发生的范围即为风险域。行政事业单位要合理划分风险域,对不同种类、不同环节的风险采取不同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进而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行政事业单位主要包括预算、支出、收缴、管理、采购以及操作六大风险域,财务管理人员要认真分析每个风险域的情况,做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四)按照财务风险管理的程序循序渐进

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严格按照收集资料、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做出决策、后果处理的程序进行,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严格执行,并且要在前三个环节多花时间和精力,以便后期的决策和处理更加准确、高效[3]。

(五)完善制度,提高风险意识

具体指完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对财务人员的监督,健全相关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法律法规,使得审计有法可依,进而规范财务人员的财务行为,有效规避财务风险。此外,树立牢固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时反馈和处理,并加强对关键环节的监控。在制度和人员的双重保证下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结论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是一个极其重要且紧迫的任务,它的构建对其工作的开展、部门的协调工作以及资源的有效整合都重要。因此,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强化意识,不断学习,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积极分析上述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意义,并具体落实各项措施来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加强风险防范和控制。当然,上述措施只是一己之见,希望各位同仁补充批评。(作者单位:江西现代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柏杨.内控制度建设与财务风险防范[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7(12):84-85.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对策

下面针对风险管理中的企业财务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进行防范和有效应对。

一、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意识不够

在发生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后,各行各业都开始关注到财务风险。但是缺乏对财务风险的研究,对财务风险控制的意识不够,也缺乏财务风险控制机制,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作为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都需要认识到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性。企业的管理者缺乏对财务风险的深刻意识,导致财务风险没有在内部源头抓死,放任财务风险在企业运营中潜藏、发展,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隐患。企业员工没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缺乏对风险管理的学习和应对,也不利于企业的发展。

(二)企业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

要想企业可以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对经营管理的实时监控和严格把关。企业中存在着各种风险,任何一个危机被放任,后果都不堪设想。很多企业内部的监管部门,缺乏完善的监控机制,没有很好的对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缺乏及时沟通,对于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发现和汇报,导致风险控制不力,给企业造成损失。

二、应对企业财务风险的策略

(一)增强风险防控意识,将风险扼杀于摇篮

风险防控和每个企业人员都息息相关,每个企业人员都要有较强的财务风险意识。首先,对管理层和员工要明确进行分工。管理层要严密把关内部的控制机制,及时审核经营的各个环节,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控制同步进行,及时遏制住风险,将风险扼杀于摇篮。其次,要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员工要谨遵企业的规章制度,了解和学习财务风险防范措施,积极配合管理工作。企业要及时嘉奖激励为企业做贡献的员工,惩罚懒惰犯错的员工。通过提升高素质的员工,去促进企业向新高度发展。

(二)完善风险评估机制,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要想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对于财务风险的预防和警示就应该加强。风险评估机制可以对没有发生的风险进行预测,科学合理进行分析,采取防范措施,合理安排资源,从而从根本上抵御风险。首先要加强管理层的职责分工,分权管理企业,督促员工明白财务风险的危害,与员工协调工作,积极和员工进行沟通。其次,业务发展目标,要用具体的书面方案,使相关人员都可以根据有效数据和规划,有效切实的执行风险评估。最后,企业风险评估机制要建立健全起来,使其更科学、更全面、更系统,并且对其定期维护和更新,让风险评估机制更可靠。

三、结语

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没有充分的认识,缺乏有效的管理,造成企业财务的不确定、不稳定,导致企业遭受各种损失。所以要加强对财务风险的防控意识,及时进行监控,对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从而进行良好的应对,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史勇.新形势下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22(06):86-87.

常见的财务风险防范措施范文篇3

一、上市公司所面临的财务风险

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导源于自然、政治、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其原因复杂而多变。从技术层面看,形成财务风险的主要因素有资本负债比率、资产与负债的期限、债务结构等因素。其实际财务状况偏离预期财务目标,形成财务结构不合理。它是上市公司各种风险在财务上的集中反映。财务风险是企业货币化的表现形式。一般来说,公司的资本负债率越高,债务结构越不合理,其财务风险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筹资风险、利率变动风险、再筹资风险等。“筹资风险”又是其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风险。

1.无力偿还到期债务

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由于负债经营以定期付息、到期还本为前提,如果公司用负债进行的投资不能按期收回并取得预期收益,财务状况恶化,或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公司必将面临无力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公司资金紧张,也会影响公司的信誉程度,甚至还可能因不能支付而遭受灭顶之灾。

2.筹资风险

筹资风险是我国上市公司最为常见的风险种类,是企业债务到期偿还的不确定性和经营风险延伸造成的结果,也是由于负债筹资引起、且仅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企业承担风险程度因负债方式、期限及资金使用方式等不同,面临的偿债压力也有所不同。按筹资风险成因不同,可分为现金性筹资风险和收支性筹资风险两种。

现金性筹资风险。它是指企业在特定时点上,由于现金流量出现负数而造成的不能按期支付债务本息的风险。由于现金短缺、现金流入的期间结构与债务的期限结构不相匹配而形成的一种支付风险,它对企业未来的筹资影响并不大。同时,由于会计处理上受权责发生制的影响,即使企业当期收入大于支出,也并不等于企业就有现金流入,即它与企业收支是否盈余无直接关系。由此可知,这种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理财不当所致,从而表现为现金预算的安排不当或执行不力所造成的支付危机,或是由于资本结构的安排不当所致,以及债务的期限结构不合理而引发的企业在某一时点的偿债高峰风险。

收支性筹资风险。收支性筹资风险是指企业在收不抵支情况下出现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本息的风险。企业经营中的收不抵支意味着经营亏损和净资产总量减少,从而对企业偿还到期债务造成影响。由此可见,收支性筹资风险是一种整体风险。一旦这种情况发生,就可能对企业债务的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绝非某一项或某一时点债务的偿还与否问题。同时,从这种风险产生的原因来看,这种风险意味着企业经营失败,或者正处于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因此,它不仅是一种理财不当造成的支付风险,更主要是由于企业经营不当造成的净资产总量减少所致。此外,从风险产生成因来看,不仅将使债权人的权益受到威胁,而且将使企业所有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因此它不是一种暂时性风险,而是一种终极风险,其风险的进一步延伸就将导致企业破产,而且这种风险如不及时得到控制,将会给企业未来筹资和经营产生十分不利影响。

3.利率变动风险

公司在负债期间,由于政策性变化以及通货膨胀等影响,贷款利率发生增长变化,利率的增长必然增加公司的资金成本,从而抵减了预期收益。

4.再筹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使公司负债比率加大,相应地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公司从其他渠道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防范

导致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原因很多,加上风险程度各异,因而,应根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进行防范。从客观上看,除不可抗力形成的财务风险外,其余大部分财务风险都是可以防范的。我们通常所说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主要是指“筹资风险”。因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防范,主要指防范“筹资风险”。

1.采取技术措施防范风险

筹资风险是企业面临最多也最为常见的财务风险。从筹资风险成因入手,在明确其发生规律和程度的基础上,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及时加以规避或防范,能够确保企业经营过程中理财的安全性。因此,筹资决策除规划资金需要数量,并以合适的方式筹措到所需资金以外,还必须正确权衡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明确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

现金性筹资风险防范。应注重资金运用与负债的合理期限搭配,科学安排企业的现金流量。如果负债期限、负债周期与生产周期相匹配,则企业总能利用借款来满足其资金的需要。所以,按资金运用期限的长短来安排和筹集相应期限的负债资金,是规避风险的重要对策。

收支性筹资风险防范。必须从其产生的根源来寻求其具体对策,一般而言,应主要从两方面来应对。

一是调整财务结构。从财务上看,资本结构状况是产生收支性筹资风险的前提。因此,要想从总体上规避和防范风险,首先应从优化资本结构入手。资本结构不当是形成收支性风险的主要原因,而资本结构的优化应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入手。从静态角度,主要是提高资本与负债的比率,从而达到降低总体风险的目的。从动态角度,应重视资产利润率和负债率的关系,强化财务杠杆的约束机制,有效调节资本结构中资本与负债的比例关系,即在资产利润率上升时,调高负债率,提高杠杆系数,充分发挥杠杆效益;当资产利润率下降时,适时调低负债比率,以防范其风险。当然,通过调整财务结构来规避和防范风险,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既不可为了规避风险而丧失杠杆效益,也不可为了追求杠杆效益而提高杠杆系数加剧风险。

二是债务重组。一旦企业面临风险,所有者和债权人的利益都将面临风险,如果处理不当,则双方受损。因此,在此种情况下,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债权人的工作,避免其采取不当措施,使其明确企业持续经营是保护其权益的最佳选择,从而动员债权人将企业部分债务转作投资或降低利率,即进行债务重组。适时进行债务重组是降低企业筹资风险,避免债权人因企业破产而造成损失的上策。当然重组计划能否实施,关键取决于对重组和破产的理解,以及对企业重组后持续经营的信心。

2.调整经营策略化解风险

为了有效规避和防范筹资风险,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将精算技术等先进方法引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不断创新防范措施收到了较好效果。

有意回避法。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设法回避一些风险程度大而且很难把握的财务活动。

多角化风险控制法。即多投资一些不相关的项目,多生产、经营一些利润率独立或不完全相关的商品,使高利和低利项目、旺季和淡季、畅销商品和滞销商品在时间上、数量上互相补充或抵销,以弥补因某一方面的损失给公司带来的财务风险。

风险转移法。风险转移,就是把财务风险暴露转移给其他人,这是通过市场交易进行收益、风险的流动配置最主要的方式。常见的方法有:保险、扩大投资组合、套期保值等。

通过保险规避财务风险。采用保险转移风险只适合纯风险,因为保险只企求消除掉损失而不奢望获利。投机性风险通常不是可保风险。

扩大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投资组合理论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分散化的投资来对冲掉一部分风险。因通过扩大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分散化,可以消除非系统风险,但不能消除系统风险。最佳投资组合的设计与个别投资者的收益、风险偏好无关,对于降低企业财务风险具有指导意义。

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套期保值降低企业财务风险,通过期货市场转移企业财务风险。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