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范例(3篇)

时间:2025-11-05

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范文篇1

“一条鱼”――“国宝”中华鲟:立体呈现,“动”中出奇

“少小离家老大回”。中华鲟,这种以巍巍“中华”命名的鱼,为我国特有种,属于大型溯河洄游性鱼类,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

《中国三峡工程报》在报道中华鲟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育鲟:以现代科技作支撑,展示科研成果。

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枢纽的兴建,阻断了中华鲟的洄游之路。为了保护这一珍贵物种,中华鲟研究所应运而生。该所先后解决了催产、孵化、培育等技术难题,为中华鲟物种保护和资源的持续利用开辟了新途径。《中国三峡工程报》围绕中华鲟的科研、培育繁殖,进行大力宣传。作为以“建设三峡,开发长江”为使命的央企,中国三峡集团始终以长江生态文明建设为己任,投入专项资金,支持所属中华鲟研究所开展中华鲟的科研与保护工作。2009年,中华鲟全人工繁殖研究成功。2014年10月,记者获悉当月中旬启动的2014年度的中华鲟子二代全人工繁殖获重大技术突破:曾经参与过往年全人工繁殖的子一代中华鲟雌鱼再次成熟并产卵出苗的消息后,撰写了报道《三峡集团中华鲟繁殖研究再获突破雌性子一代中华鲟实现连续繁殖》、通讯《三峡集团“数字长江”平台护航生态放流中华鲟的“互联网+”新生活》。2014年,中华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为了收集信号,还免不了追着声呐标记的“子二代”沿江跑。2015年,由于采用自动实时传输技术和地理信息平台,科研人员省去了往年的舟车劳顿,坐在办公室便知道“子二代”到哪儿去了。以上两篇文章均获得年度湖北新闻奖。《追“鲟”的博士――记中华鲟研究所水生态修复研究室副主任姜伟》、《坚守:陪伴中华鲟过年的人们》、《撰一部让江河不老的生态史诗》、《鱼苗入水友谊入心》、《中华鲟研究所喜获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第五批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出苗全人工繁殖保障中华鲟永续生存》等,均及时报道了中华鲟的研究成果。

2.放鲟:精心策划,全员参与,重磅报道。

成熟的全人工繁殖技术,为中国三峡集团持续不间断向长江增殖放流中华鲟鱼种奠定了雄厚的基础。每年春季,中国三峡集团和湖北省宜昌市人民政府都要共同主办中华鲟放流活动。33年来,共放流58次,且放流质量和规模逐年提升,总放流量超过500万尾,其中全人工繁殖子二代中华鲟17000余尾。大规格的放流群体对提升放流成活率、维持种群优势具有现实意义。我们精心策划,全员参与采访报道,在版面上重磅报道。有放流消息《8000余尾中华鲟开始回归之旅》、《2000尾大规格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3000尾大规格、高品质子二代中华鲟回归长江》,也有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曹文宣院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然科学项目官员、大自然保护协会、世界自然基金会、世界自然基金会淡水项目官员的专访,还开辟了“动态”、“视界”、“特别报道”等专版,介绍“被动整合雷达(PIT)”标记、声呐标记、背鳍基部悬挂T型外标等3种标记方法的技术,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示意图等方式进行立体化的呈现,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肯定。

3.追鲟:全程跟踪,回应社会关切。

只有把心埋进沃土,才能感受地心的温度,打磨出的新闻作品才带着生活的体温。2016年,《中国三峡工程报》专门组建追鲟特别报道组,在一名副总编辑的带领下,与中华鲟研究所工作人员一道,顺江而下,在宜昌、荆州、武汉站、芜湖站、九江、南京站、上海等8个城市,持续两个多月,全程跟踪中华鲟的入海之路。《“我与中华鲟共护长江美”沿江大型护鲟活动在荆州启动》、《放流中华鲟“先头部队”过境武汉》、《大宝中宝和小宝江城携手护鲟宝》、《护鲟洞庭湖岳阳很给力》、《“我与中华鲟共护长江美”活动来到合肥》、《钟山之下鲟梦金陵――南京九高校携手共护中华鲟》、《芜湖市民学子齐出动护航中华鲟再掀高潮》、《浔阳江头护鲟热――九江志愿者绿色健步护航中华鲟》等一系列报道。《中华鲟保护救助联盟在上海成立致力中华鲟自然资源恢复》、《留住中华鲟我们努力一定能做到――专访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王丁》等报道,回答了人们关心的问题,报道三峡工程对长江鱼类资源的生态学效应、长江中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物种保护及水电工程运行区鱼类生境保护与恢复方面的成果,提出了建立水电开发与鱼类保护协调发展的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生态协调发展。

目前,中华鲟人工繁育放流技术已臻成熟,分子保护技术和野生资源保护研究工作正在深入研究中。除了以“一条鱼”中华鲟为重点外,《中国三峡工程报》还及时报道了三峡水库针对“四大家鱼”自然繁殖的生态调度,报道圆口铜鱼、胭脂鱼、岩原鲤、厚颌鲂、达氏鲟、长薄鳅等一批长江珍稀特有鱼种在人工驯养、繁殖放流、种质保存、疾病防治技术等方面的突破性进展,如《向家坝放流珍稀特有鱼苗累计突破百万尾》、《长江珍稀特有鱼类圆口铜鱼人工驯养繁殖成功》等,营造了人鱼和谐的氛围。

“一棵树”――“死而复生”的疏花水柏枝:展现成果,“静”中出新

风光旖旎的三峡库区,素有“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的美誉,有各类植物近6000种。三峡地区生长的208科1428属近6088种维管植物中,有资源植物2500多种。三峡工程蓄水后,在库区淹没线下和移民迁建区内的特有植物如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急需保护。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疏花水柏枝因像柏树嫩叶而得名,夏天休眠,冬季生长,为三峡地区特有的极度濒危灭绝物种。

为了不让任何一个物种因为兴建三峡工程而消失,在三峡工程上马、百万大移民的同时,一场珍稀濒危植物迁移也在悄无声息地进行。三峡集团把生态价值与环境保护放在与工程建设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三峡坝区右岸秭归县茅坪副坝下方成立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专门负责三峡地区特有、珍稀植物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研究中心是不对外开放的地方,常人难以见到,所以《中国三峡工程报》面向“三科”:植物的科普、植物的科研攻关、植物的科技工作者,注重对科普精髓的阐述、对科研精彩的捕捉、对人物精神的提炼,展现最新成果,力求“静”中出新,弘扬时代的主题、思想的导向。

1.精髓的阐述――三峡特有植物的科普。

《中国三峡工程报》开辟了在移民生态版、生态环保版、三峡库区版等,对三峡特有植物进行科普宣传。2014年,我们在生态环保版连续刊登10余期《三峡集团环境保护年报》,宣传“植物界大熊猫”珙桐、拥有46片花瓣的红花玉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香果树及国家二级保护植物连香树、厚朴、杜仲等,宣传植物生长需要的光照、水质、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等,宣传育苗荫棚、智能化日光玻璃温室、智能化PC阳光板大棚、光照培养室、恒温恒湿光照培养箱、植物病毒检测仪等科研设备设施的功用。注意科技知识的准确性。用通俗的语言,准确地表达科学知识,即所写的内容既能为广大读者易于接受,又要为专家们认可。这就要求作者本身对科技知识有正确的了解,才能做到准确、通俗的反映。我们注意正确使用科学专业术语。对于广大非专业的读者群来说,这些术语往往使文章变得深奥、枯燥,难以接受,因而失去了可读性。但是,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当今时代,新术语也会随之增加。使用科学术语,讲究“量体裁衣”,“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看读者对象和宣传目的来决定。在引用科学术语时,我们注意从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过程、内容含义,多加解释和说明,多采用描述、形象、比喻的方法,进行阐述。同时,术语引用不宜太多,突出重点,通俗叙述,突出新科技的实用性、现实性,多联系实际生活,以免文章枯燥、单调。2016年8月10日《三峡珍稀植物挂上二维码》指出:在植物挂牌工作中,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工作人员将现阶段“互联网+”概念应用于植物信息化管理工作中,为三峡苗圃研究中心引种的87科356种植物建立信息资源库,结合权威资料《中国植物志》为每种植物制作二维码,并将二维码识别技术应用到此次植物标识牌上,成为挂牌工作创新的点睛之笔。这些植物中,有“植物界大熊猫”珙桐、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连香、厚朴及三峡特有植物疏花水柏枝、荷叶铁线蕨等。

2.精彩的捕捉――三峡特有植物的科研攻关。

珙桐、红花玉兰、红花木莲、巴东木莲、三峡槭等植物,生长于海拔800至1800米的高山地区。为使这些植物适应三峡坝区生长环境,科研团队将它们从高山地区先移植到半高山地区栽植驯化,再从半高山地区移栽到低山丘陵地区栽植驯化,最后移植于苗圃内栽植。研究中心按照“生境相似性原理”,从光、水、气、热等小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海拔高度以及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比对,将生境差异控制在树种可适宜生长的区间内。2014年6月17日,《中国三峡工程报》发表了我撰写的《150多种三峡特有植物生机盎然三峡集团建成珍稀植物“博物馆”》,介绍了研究中心近7年间,已引种珙桐、红豆杉等150多种三峡特有珍稀植物,成为三峡地区种类较齐全的珍稀特有植物“博物馆”。2015年5月1日,发表了《三峡苗圃研究中心攻克技术难题,使得15种库区珍稀、特有植物――走出温室回归自然》,指出:三峡珍稀、特有植物走出舒适的实验室和苗圃培育大棚,到大自然去“经历风雨见彩虹”,让其种群回归到自然或半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去繁殖扩大,15种植物保育并回归自然的成功,不仅挽救了一些物种,也为我国珍稀、特有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提供了有益启示。还宣传了“一种百合试管小鳞茎诱导方法”、“一种橡皮树水培生根技术”、“一种香果树叶片培养直接诱导丛生芽的方法”、“一种朱顶红变温处理诱导鳞茎的快繁方法”等5种国家专利。消息《三峡库区珍稀濒危植物就地保育中心创建》指出:在湖北、重庆等部分库区县市区,相关部门和社会人士还相继开展了疏花水柏枝种植等治理消落带难题的试验,对于改善三峡库区消落带生态环境均有一定成效。这篇消息获得2013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

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范文

关键词:野生植物;重要性;保护措施

野生植物是大自然留给人类的宝贵资源,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当前的一项尤为重要的工程,野生植物资源,完全是天然生长的植物。野生植物资源是给产重要的珍贵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环境要素,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发展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天然林种类繁多,食物链十分复杂,各个物种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达到动态平衡。然而,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野生植物林区遭受掠夺性砍伐,一些珍贵的物种处于濒危、灭绝的危险,植物资源的减少,会致使生态环境失衡,气候恶化,食物链的中断,会使得一些动物资源减少和灭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野生植物资源的重要地位越来越显示出来,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形式非常严峻,刻不容缓。所以人类应该重视对野生植物的保护,充分发挥好野生植物可以保持水土养分,涵养水源地等各项无法替代的生态功能,有效实现野生植物的经济价值,使其为人类多做贡献。

一、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意义

一是野生植物可以维持生态平衡。植物在吸收空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的同时释放出氧气,产生对人类有利的有机物质,植物能够充分利用光能和水分,通过光合作用为其它省区提供能量,使得自然界实现有机循环。野生植物除了为人们提供食物、药物和工农业生产的原料等物质,是维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必要手段,对野生植物资源对合理保护,不仅维护了物种对多样性,有有效地保持了生态平衡,对经济社会对持续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二是野生植物资源具有不可替代对食用价值,植物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对食物,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植物资源,我们使用都蔬菜、水果、粮食都是直接或这间接地来源于植物资源,离开了植物资源人类根本无法生存。目前,还有大量可实用地植物资源尚为开发,人类不满足于有限的作物种类,美食是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成为人类的美食佳肴,野生植物的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三是一些野生植物资源具有十分珍贵的药用价值。在《本草纲目》、《千金方》等珍贵药典籍里,记载着许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一些野生植物资源一直在作为药材使用,好多物种十分珍稀。还有很多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没有被人们发现,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会有越来越多的野生植物资源的药用价值会被人类所开发和利用。当前危害人类生命的癌症、爱滋病等一些疾病,常规等植物资源已经挽救不了人类等生命,需要进行大量等科研攻关工作。开发野生植物资源等药用价值,是解决一直疑难杂症、不治之症等途径之一。

四是野生植物资源项目的发展,可以促进业机会、提高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野生植物资源的培育和保护工作的顺利进展,可以带动其延伸业的发展,比如野生植物资源的深加工项目前景广阔,可以给我们带来巨大商机。因为我们要重视野生植物产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规模,壮大队伍,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布局。注重不断提升野生植物资源深加工产品质量,加大其市场竞争力,谋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保护野生植物的措施

一是严防野生林地病虫害。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病虫害对预测和检验,采取预防为主,标本兼职的措施,划定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对病虫害早发现、早防治,严格控制病虫害对蔓延。对保护区外引进来的物种要认真检测和排查,如果不是由于迁低保护对原因,原则上不允许将护区不能引进外地的植物物种。同时严禁人为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肆意破坏。对任何乱砍乱伐对行为要采取必要的法律制裁,把人为因素降到最低。

二是积极保护野生植物的生长环境。野生植物资源的凋零物能增强土壤的肥力,为土壤带来大量的养分,能够保持水土的水分,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比人工林的生命力,一些气候环境适宜多区域,野生植物资源可以与人工林相互伴生,能够辅助人工林的生长.培加土壤肥力,有利于树木快速生长。

三是加大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对科研力度。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方面要多立项,加大国补项目和省部项目的立项工作力度,加强对国内濒危、珍惜野生植物资源物种的保护与繁殖国家攻关课题的研究工作。在物种生物学繁殖技术方面争取有所突破,对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和培育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确定珍稀物种自然保护区。将珍稀濒危物种,在指定保护区内,多繁殖多培育。建立优良种源区和珍稀树种基因库,建立野生植物植物资源物种数据库,将各个物种适宜的气候等诸多条件,进行详细登记,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等多种方式进行保护。

四是要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将此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目前,人们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意识淡薄,认识不到位,使得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形成的珍稀物种毁于一旦。因此,一定要加大执法力度和依法监管力度,对违法行为绝不姑息和手软,认真执行“采集证”制度和进出口许可制度,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不徇私枉法,坚决杜绝以言代法的情况发生。同时,要建立健全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机构,能够因地制宜,进行科学管理,优化野生植物资源的宏观调配机制,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条例,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教育,林管部门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对野生植物资源保护知识的学习,并号召全社会共同做好保护工作,将珍稀濒危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日程。

参考文献

保护珍稀动物的必要性范文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地形、地貌数据地形、地貌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底。公路建设对不同地形、地貌类型地区产生的影响有较大区别:在中低山区,公路选线主要沿河谷延伸,并通过修建高架桥和隧道来减少对山体的切割,虽然不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但却容易带来高大边坡的稳定性受迫和景观破碎化问题;在低山丘陵区,修建公路往往会产生大量的公路边坡,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平原(含盆地)台地区,修建公路所产生的边坡数量较少,且恢复相对容易。因此,其对于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也不同。本研究中的地貌数据来源于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1﹕4000000地貌图,地形数据则主要基于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研究区DEM数据,进而得到坡向、坡度、相对高差等数据。公路与景观数据景观结构与功能稳定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条件,而公路修筑会破坏景观结构,造成动植物生境破碎化,阻碍物种和基因的交流;另外,公路建设与长期运营也会导致动植物生境的损失;同时,公路产生的廊道效应又为外来物种的生态入侵提供了便利。本研究主要收集了基于2009年底以前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级公路和乡级公路数据,还包括在建及规划建设的高速公路数据,构成广西主要公路的公路网数据库。根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可运用公路网信息计算景观的破碎度、多样性、联接程度等反映景观结构变化的指标,从而探讨景观结构对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植被数据植被是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成分,亦是自然地理环境的表观反映。区域植被类型组成(即植被的多样性或稳定程度)不仅影响着土壤、动物种群的稳定与发展,而且对于景观结构和功能的稳定而言也至关重要。针对植被在生态环境维持方面的特殊意义,还需要特别注意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和种质资源在植物保护方面的重要意义。广西地形地貌复杂,植物种类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2位[12]。同时研究表明,我国国家保护植物的分布与我国生物多样性和特有种的分布特征是一致的,生物多样性主要分布在低海拔的山地,物种多样性越丰富的地区包含越多的濒危物种[13]。因此,可以依据保护植物多度分布与海拔的相关关系确定广西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的垂直分布特征。植被数据包括1﹕1000000的广西植被类型数据(依据群落类型划分)[14]-15]和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的多度分布数据[16]。自然保护区数据在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公路等级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自然保护区的数量越多,受到公路影响的动植物数量越多,这意味着公路对动植物(特别是动物)的阻隔效应也越强烈。据我国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保护区名录资料,截至2009年底,广西建立自然保护区78个,其中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根据自然保护区名录生成自然保护区数据库和广西县级以上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图。指标选择及计算公路对于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类影响是直接影响所经地段植被中的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第二类影响主要是由于生境复杂度变化导致对β-多样性的影响;第三类影响表现在对所经地段珍稀濒危物种的影响[18]。植被类型多样性由于植被类型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物种组成多样性(α-多样性),又是生境类型的重要指示体。因此,本研究选择植被类型多样性D为表示α-多样性的指标,它同时也指示了网格内生境的差异程度,即β-多样性。采用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每个基本单元格内的植被类型多样性:1lnniiiDpp==-∑(1)式中,n为某基本单元中的总的植被类型数;pi为植被类型i在该单元内的相对面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依据广西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分布特征[16],以及我国国家保护植物沿着海拔梯度的分布格局[17],本研究采用反映保护植物水平分布状况的广西各个县区保护植物多度数量指标(图1),以及依据1﹕250000地形图生成的DEM数据计算反映保护植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多度分布数据(图2),体现广西珍稀濒危植物物种的分布特征。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公路网对于景观切割程度愈强,表明公路建设对于区域野生动物的迁徙、繁殖等活动阻隔效果愈深刻明显。此处用公路网网眼的大小定量表现广西公路网对景观已造成的切割状况。同时考虑到各类型保护区(特别是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保护区)都为动物物种的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生境,因此本研究中并未将动物保护区单独区分出来,而是基于所有的保护区分布数据计算公路对动物的阻隔效应指数。采用以下公式计算公路对动物保护区阻隔效应指数(无量纲指数)[18]:()15151∑∑===+jijjiiaLbSMI(2)式中,I为任一公路网眼的阻隔效应指数;M为公路网网眼面积;Li为网眼内未闭合路段i等级公路总长度;Sj为网眼内j类保护区的总面积;ai为i等级公路权重(参考道路宽度确定);bj为j类保护区权重。公路对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评价判断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的原则是:植被类型愈丰富、珍稀濒危植物愈多、公路对区域切割程度和对动植物阻隔效应愈强的区域,是今后修建公路时对生物资源和景观潜在影响越强烈的区域,或者说是在今后公路设计和建设中应该尽量避免穿行和干扰的区域。据此,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程度指标定义如下[19]:B=D+S+I(3)式中,B是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度指数;D是植被类型多样性;S是保护植物多度等级;I是公路对动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指标,其详细计算过程见公式(2)。由于参数I中同时包含着动植物保护区数目和公路对区域的切割程度,因此它同时也反映着对景观的影响程度。在GIS平台中,生成覆盖广西整个区域的5km×5km网格单元,作为基本单元进行数据处理。并根据所选择的指标及分析目的,设定各指标具体的转化权重(表1)。依据上述公式,计算每个基本单元的植被类型多样性、保护植物多度等级和公路对动植物的隔离效应强度,最后经数据标准化处理后,得出广西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指数。

结果与分析

植被多样性敏感区域识别从植被类型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来看,广西整体的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只有西北部岩溶分布区域略低,而东北部中山山区、西南部热带岩溶区域及南部沿海的植被多样性指数都较高。而从广西的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多度的分析结果看,桂北及桂西边缘的山区,其生物多样性既具有过渡性的特点,又都是珍稀濒危保护植物集中分布的地方,其中又以桂东北和桂西最为集中。由于广西区位特殊,既是华南通向西南的枢纽,又是西南地区的出海通道,区域发展迫切要求广西加强区内高速公路网络建设,并与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体系连通。但在公路铺设时,往往穿越人口相对较少和动植物分布丰富的地区,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一些特殊的、敏感的生态系统,或穿越生物多样性相对较高而生态环境又比较脆弱的地区。高速公路建设的飞速发展,势必对这些生态保护重要性高区域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构成较大影响,不仅可能会引起这些地区生物多样性降低,更可能导致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退化。因此,需要尽量减少公路建设对其生态系统的干扰强度,特别是降低对所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资源的不利影响。公路阻隔效应的区域特征从广西公路网对动植物的阻隔效应指数分布图看(图4),总体而言,广西西部的公路网络相对密集,公路网眼的面积较小。结合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来看,公路网密集的平原丘陵区域只有少数几个自然保护区受到影响,而在桂东北和西北地势较高的山地丘陵区,已建省级以下公路和规划要建的高速公路线却延伸并穿越或临近多个自然保护区,甚至包括了几个重要的部级自然保护区。依据计算的公路阻隔效应指数,可以看到广西东北部山区和桂南滨海平原区公路网的切割和阻隔效应较为强烈,其次为桂西岩溶山地丘陵区,以及桂东山区。公路阻隔效应指数相对较高的区域,一般都分布着各类自然保护区。随着公路修建而产生的环境破坏问题,以及营运可能诱导的城镇化,都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不利影响。如道路的开通加剧了对保护区内外自然资源的开发,从而破坏保护区的自然性,降低其自然保护功能等,这些潜在风险将伴随着道路的营运长期存在。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评估广西公路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的分析结果(图5、表2)表明,广西的北部山区、桂西南的热带溶岩山地丘陵区,以及广西边缘的山地丘陵区是公路建设中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最大的区域,特别是桂西南热带岩溶山地丘陵区,不仅植被多样性和保护植物多度指数高,公路的阻隔效应也非常明显,是公路建设过程中最需要重视的区域;其次是广西北部山区。与此相对应的广西中部农田植被广泛分布的平原、盆地和台地地区,因植被多样性较低,保护植物较少,公路阻隔效应亦不强,所以,公路建设对生物多样性潜在影响则相对较弱。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