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例(3篇)

时间:2025-11-15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1.1一般资料某院急诊部依据功能区域划分为:①急诊病房:下设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三个病区;②急诊监护室;③急诊门诊:设预检分诊区、抢救区,留观输液室。某院急诊部共有护士82名,其中男性2名,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26岁,其中科护士长1名,各功能区域分设5名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4名。

1.2培训对象培训对象为2010—2011年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经医院岗前培训合格分入急诊部的20名护士,男性1名,女性19名,年龄20~23岁,学历:大专7人,本科13人。传统组为2008—2009年新入科的17名护士,均为女性,年龄19~24岁,学历:大专8人,本科9人。两组护士在年龄、性别、学历及入院考试成绩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培训方法传统组采用传统的带教方法,即由高年资护士带教年轻护士。年轻护士熟悉工作环境和工作流程后,即给予相应班次工作。新培训模式组即采用对急诊专科护士建立科学的分区域、分阶段专业培训体系。根据工作年限及掌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按急诊病区、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三个区域,分岗前护士培训、急诊病区护士培训、急诊监护室护士培训、急诊门诊护士培训四个阶段。护理部建立系统的专科培训、准入制度,科室成立培训小组,由科护士长任组长,其成员由副护士长、部级急诊专科护士(科室每年选派1~2名护士参加部级急诊专科护士培训)组成。采用集中授课和操作演示,保证培训统一规范。科室制定培训计划、目标,组织实施,对急诊护士进行系统化、有目标、有计划的岗前和在岗培训。特殊护理单元:急诊监护室、急诊门诊还需接受准入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后方能独立上岗。考核中理论考试成绩80分以上,操作考试成绩90分以上及格,不及格者延迟3个月进入下一阶段的培训,离岗(病假、产假、哺乳假等)3个月以上者,需经科室对其从制度、工作流程及操作规范等方面考核合格后方可返回工作岗位。各阶段的培训、考试考核成绩记入本人护理技术档案。

1.3.1第一阶段:新职工的岗前培训。新职工上岗前由医院人力资源部和护理部对其进行集中岗前培训,经医院考试合格后进入急诊部。到急诊部后,先分至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由科室培训小组成员按照分工进行培训。要求知晓急诊各项核心制度,科室规章制度、各班职责、急诊患者入院出院流程、护理文书书写、急诊科的感染知识以及掌握基本技能操作。培养良好的医德,强调工作中的“慎独”精神。3个月后进行相关理论、操作考试,合格后方可在急诊病区独立值班。

1.3.2第二阶段:在急诊病区护士的培训。新上岗护士分别在急诊内科病房轮转一年、急诊神经内科病房、急诊外科病房各轮转半年,并通过科室的考试考核,熟练掌握病房常用仪器如:除颤仪、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的使用及维护保养知识,具备基本急救技能和一定的病情观察能力、常用药物知识。掌握急诊疾病护理知识,具备一定的沟通能力,做好急诊住院病人的健康宣教、出院指导,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严谨的工作态度。

1.3.3第三阶段:在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培训。急诊护士经过在急诊病房2年的轮转,进入急诊监护室,首先进行3个月的岗前培训,根据医院监护室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监护室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危重病人护理常规及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培训各种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术、心电除颤术、监护技术、呼吸机操作技术、血液灌流与滤过技术、各类管道的护理技术,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流程,如: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流程,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与处置流程等,边培训边实践,完成相应的理论学习及操作实践训练,并且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经护理部批准后进入急诊监护室独立值班。

1.3.4第四阶段:急诊专科护士培训。在急诊监护室工作1年后,经过1个月的岗前培训进入急诊门诊工作。根据医院急诊专科护士准入制度,制定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学习急诊门诊工作制度、岗位职责与流程,预检分诊流程、分诊技巧、洗胃技术,急诊绿色通道、急诊重点病种及常见急症的护理与急救配合,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流程,急诊患者心理特点及沟通技巧,突发传染病的隔离与处置等。在培训中,结合临床设置模拟病例现场演练,如:猝死、过敏性休克、小儿高热惊厥、群体伤、群体食物中毒等病例的急救流程,使护士更容易接受,也更注重实用性,使其进一步熟悉抢救流程,提高抢救技能。同时将理论性知识编成应知应会小册子,人手一册,方便随时学习。经过1个月的培训,经理论、操作考试考核合格,并由科室对其综合能力评价合格后,经护理部批准进入急诊门诊独立值班。

2结果

经过分析,结果显示:通过对急诊专科护士的分区域、分阶段培训,护士的理论水平、操作能力、预检分诊准确率、抢救成功率、病人满意度等方面,新模式与传统模式培训相比较有明显提高。急诊护士适应工作能力、沟通能力相比以前也都有了明显提升,基本具备了协调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独立的抢救能力,能与医生密切合作,并根据病情分级分区救治,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急诊专科护士

3讨论

急诊专科护士实行分区域、分阶段的培训体系,使护士感到自己的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在培训的同时,定期和不定期的专科理论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和急救技能的考核,激发了护士工作和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增强了责任感,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加速了急救护理人才的成长,使医院逐步形成一支充满活力、富有经验的护理队伍。

3.1应急能力增强,抢救成功率高急诊科是急危重患者的抢救科室,就诊患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且复杂的特点,急诊专业涵盖了所有临床专科的急症处理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要求急诊护士具备全面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急救技能。急诊专科护士通过在急诊内科、急诊神经内科、急诊外科病区三个病区2年,急诊监护室1年,共计3年的轮转,涉及专业面较广,由浅入深,系统学习了急救知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在抢救急危重病人时,训练有素,有条不紊,具备相应的应急应变能力,积极配合医生的抢救。根据Whelan对护士在执业过程中面临心脏停搏这种危重病人,给予医护人员抢救的时间较短,而在这样较短时间内完成较多复杂的抢救措施,需要理论知识与抢救技能比较扎实的护士积极配合,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篇2

【关键词】

院外急救;救护知识;培训普及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2009337)

作者单位:434020荆州,湖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生产、交通、生活中发生的意外伤害事件也在迅速增长。疾病、创伤、中毒、溺水、电击、窒息等都是导致心跳呼吸骤停的常见原因。在医学上4~6min是抢救生命的“黄金时间”[1],怎样有效地开展现场救护,挽救生命,减轻伤残不仅是医护人员的职责,是在第一现场的每个人的重要使命。农民是院外急救的弱势群体,增强农民院外急救知识与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0年10月我校急救护理教师调查了荆州市市郊农民对院外急救常识的知晓情况,并对当地农民进行了急救知识与技能的培训[2],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荆州市市郊农民100名,性别不限。

1.2调查方法

我们自行设计农民救护常识知晓的调查表,进行问卷调查,带领学生到学校周边农村随机走访调查共100名农民。由急救护理教师带领学生发放调查表,要求农民对10个项目进行演示或回答,学生单独填写问卷,每个项目正确计1分,综合评分总分为10分,当时收回。发出问卷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0份,有效回收率100%。

1.3培训内容与方法

通过调查走访,根据当地农民文化知识水平及对急救知识的知晓程度,我们反复讨论,确定救护手册的编写内容,《家庭救护常识》的内容包括:①120的呼救。②脉搏的测量。③胸外心脏按压。④止血。⑤异物卡喉的救护。⑥淹溺的救护。⑦醉酒的救护。⑧煤气中毒的救护。⑨发烧的救护。⑩鼻出血的救护。

按照我们确定的编写内容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首先将《家庭救护常识》制作多媒体课件,以便培训使用。根据农民的认知规律,其培训的方法如下:我们向农民对常见疾病的初步判断、常见救护技术的操作及预防护理等方面做全面系统地讲解,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急救个案,生动形象的向农民讲述人工呼吸、徒手心肺复苏术、创伤急救技术等急救知识,同时通过对多功能复苏模拟人进行现场家庭急救操作演练,并与农民以边操作边讲解边指导的互动方式,鼓励居民进行现场实操,以发现居民技能掌握不准之处,及时给予纠正。具体的做法是:第一,根据不同训练内容,设置相应情景,提出问题,要求初步了解相关急救流程;第二,老师借助图文并茂多媒体的课件[3],先讲授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再分步示教,同时要求农民跟着老师一步步训练;第三,老师根据农民的操作和感受,作出点评,并进一步规范其操作方法;农民自行继续练习,以获得更多的体验,进一步熟练操作技能,从而掌握相应的急救方法。

在周休或节假日,我们带领经过培训的学生到农村发放我们编写的通俗易懂的《家庭救护常识》,以帮助农民更好地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到农村办墙报,宣传救护知识,以便农民掌握救护常识的重要性和对救护常识的知晓。

1.4统计学方法对培训前后农民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情况进行前后知晓率比较分析。

2调查结果

2.1一般情况

100名农民中,年龄30~72岁,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26名,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74名。

2.2救护知识水平

2.2.1农民院外救护常识调查结果,见表1。

2.2.3农民院外救护知识水平影响因素,见表2。

3讨论

3.1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急救意识和急救技能的掌握表1结果显示,培训后,院外救护常识知晓的人员增多,甚至达到了基本掌握的程度,因此,通过普及院外急救知识和技能,让更多的农民树立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思想和自救互救意识,掌握现场急救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意外事故现场能立即进行自救和互救,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第一时间,在紧急情况下尽可能地挽救生命,使急救技术社会化,提高急救成功率,有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3.2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有利于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表2结果显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因文化基础知识好,接受能力强,所以在救护常识的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显著;而60岁以上的农民因年龄偏大,文化基础知识差,反应慢,接受能力差,在普及过程中,掌握院外救护知识和技能的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很有必要[4]。

3.3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是社会的需要高校教师应具有社会服务能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每个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救护理教师具备普及院外救护常识的普及与宣传的条件和资格,服务急救行业,是社会的需要,责无旁贷。为更好的服务社会,急救护理教师要随时了解国际急救知识急救技能的最新标准和信息[5]。

3.4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赴农村进行院外救护知识普及与宣传,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人际沟通能力,更进一步掌握了院外救护操作技能,为将来走向临床,适应社会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急救水平的提高,为今后我国的急救社公化增添了更多的生力军,为全面提高公众急救水平,进一步推进了民众急救知识的普及[6]。

参考文献

[1]敖薪.急救护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诸葛海鸿,周伟,苗素芹.对患者家属普及院前急救常识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报,2009,16(12A):26-28.

[3]蒲晓煜,席淑华.社区服务人员院前急救知识和技能掌握现状及培训需求调查分析.护理研究,2010,24(4):960-961.

[4]王力侠,屠明君,杨东松,等.对社区居民院前急救知识知晓现况的研究.中国厂矿医学,2007,20(3):306-307.

急救护理理论知识范文

问卷以科室为单位,采用无记名形式填写,调查前对各科室护士长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相关标准、调查对象、方法及填表注意事项等,要求被调查者仔细阅读指导语后按要求完成问卷,护士独立完成,当场收回。

2结果

2.1护士近3年急救车内物品使用情况

有24.6%的护士表示近3年完全没有使用过急救车,31.8%的护士近3年仅使用过1~2次。有16.2%的护士表示近3年没有参与过患者抢救,31.8%的护士近3年参与患者抢救仅1~2次。护士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次较高排名靠前的是吸氧装置、吸痰装置、急救药品等,使用频次较低排名靠前的主要是气管插管或喉罩(包括配合)、口咽通气管、呼吸气囊等。见表1。

2.2护士急救车内物品相关知识掌握情况

有57.3%的护士表示完全掌握急救车管理制度,有66.6%的护士表示完全掌握急救药品管理制度。护士对急救车内物品相关知识完全掌握排名靠前的是吸氧装置、吸痰装置、心肺复苏板等,相关知识不掌握排名靠前的是气管插管或喉罩、口咽通气管、急救药品等。见表2。

2.3护士接受急救车内物品的培训现状

有3.6%的护士1年来没有接受急救知识培训,53.4%的护士每年接受1~2次,培训形式主要为理论培训和操作培训,培训地点以科室和院级培训为主,培训内容以药物知识和急救器械知识为主。

2.4护士急救车内物品培训需求

43.2%的护士表示希望每年能有3~4次培训,40.2%的护士表示希望有5次及以上;最希望参加的培训形式为应急演练,其次为操作培训;最需要的培训内容为急救器械相关知识,其次为急救思维模式;而急救器械中最需要培训内容排名靠前的是喉罩或气管插管、口咽通气管、心肺复苏板等。

3讨论

3.1护士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率低,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容乐观

急救车是每个病区紧急抢救急危重症患者时的必需品,护士对车内物品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正确使用直接影响着抢救患者的成功率。表1中显示72%的护士表示急救车内物品使用频率低,而在实际工作中,急救车内物品因使用频率低、培训次数少,长期不用等原因,存在培训过后很快又被遗忘的现象。本次调查中相关知识完全掌握率达90%以上的只有吸氧、吸痰2项,其次为心肺复苏板,而前2项操作在平常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且这3项操作均纳入50项基础操作训练,每年均会有培训与考核,说明护士相关知识掌握可能与其使用频率和培训次数有关。相关知识掌握最低的气管插管或喉罩、口咽通气管、急救药品掌握率均不到60%,前2项均为气道管理工具,可能与临床抢救中,医生在气道管理及急救用药中占据主导地位有关。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护士往往最先发现患者病情变化,紧急抢救常常是由医护共同配合完成,或是医生未到达现场前护士独立完成,如因相关知识不掌握或用药错误、贻误抢救时机则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急救车虽不常用,相关知识却应人人掌握,应引起护理管理者的高度重视。

3.2护士急救车内物品培训频次少,培训现状与实际需求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