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心理素质训练(6篇)

时间:2025-11-24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1

二是加强心里素质训练。擒拿格斗实战对抗中,既是身体和技术的较量,也是心理和智慧的较量。双方在付出身体能量的同时,还要付出一定的心理技能。特别是在临战状态,由于现场情况复杂多变,胜负条件在迅速变化,再加上激烈的对抗场面,形成了对擒拿格斗手心理状态和意志的严峻考验。常见的心理类型有:过度紧张、盲目自信、焦虑怯阵。在平时训练中有针对性的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实战中才可能时刻保持勇敢顽强、沉着冷静、从容不迫的精神状态,这是克敌制胜的必要条件,也是淋漓尽致地运用技术和战术的前提。

三是加强协调性训练。在实战对抗或擒拿格斗训练中,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能力对胜负及训练效果也有较大影响。无论在力量的发与收上,身体各部位、各肢体的配合上,还是动作的某些细节上,都要协调一致。协调是一种特殊的能力,它决定着速度、灵活、耐力、力量的发挥,协调还直接影响到平衡,所以在平时训练中要有针对性的加强一些辅的训练,如:交叉步、侧身跑、有节奏的蹦跳、一些反关节转体运动等,从而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

四是创新训练模式。在擒拿格斗训练中,普遍都是沿用以前的训练模式即观看教学光盘、教练示范、体会练习、对抗赛等,这种组训模式不利于提高受训者的攻防能力。擒拿格斗实战对抗具有突然性、随机性等特点,所以在平时的组训中我们可以采用手势信号、光线信号、声音信号等,诱导受训人员时刻保持擒拿格斗战术意识,提高受训人员反应能力和防守反击能力。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2

【关键词】身体素质训练;技术训练;心理素质训练;训练损伤

一、加强学生体能训练是基础

乒乓球是一种物理运动,要求运动员必须要有良好的协调,速度,力量和耐力,还要求运动员的意识超前,在场上具有应变能力。要达到这些标准和要求,除了运动员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球感之外,身体素质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只有身体已被提高到一定的技术和战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根据乒乓球的特点,体能非常重要:耐力,力量,速度,敏捷性,体能训练乒乓球运动员的主要内容。此外,培训灵活的协调也很重要。在安排体能训练的比例,但应侧重于耐力和力量训练,这两种影响的技术和战术打乒乓球运动员素质的最重要因素。

主要训练方法如下:力量训练:主要是强化小肌肉群的发展。乒乓球运动员握拍臂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加强这部分的肌肉群力量。下肢更作为跨越(负重或不负重相结合),负重脚趾练习,跑步和跳跃的步骤等;同时在腰部力量也非常重要,必要时培训。耐力训练:这耐力是多方面,不仅在身体好还是坏,还有一个意志品质的培养问题,这是长期训练的质量和严谨的一些手段来实现目标的耐力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加强质量文化的培训是至关重要的。在发展过程中的耐力素质,有特殊技术相结合,进行耐力训练是必要的,在时间运行(4000米)的距离,除了必要的越野跑,田径场地这种做法,主要是进行特别耐力运动。

二、技术训练是中职学生训练的核心

1.步法训练。步法是指选择合适的球的位置移动。主要的步法有:单步:一脚为轴,另一个脚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移动,重心随之跟上。单步具有移步简单、灵活、重心平稳的特点,一般用于离身体不远的小范围移动,如接近网短球等。跨步:一脚蹬地,另一个脚向移动方向跨一大步。多用于进攻型选手左右移动击球。为了防止跨步后失去重心,蹬地脚应随后跟上半步或一小步。并步:一脚先向另一只脚移(或叫并)半步或一小步,另一只脚在并步脚落地后即向同方向移动。特点是身体不腾空,重心起伏小,很稳定。一般为进攻型选手或削球选手在左右移动时运用。跳步:以来球同方向脚蹬地为主,双足有瞬间的腾空,离来球较远的脚先落地,另一只脚跟着离地。其特点是移动范围比跨步大,利于发力进攻。攻球选手在左右移动时常用。

2.手法训练。手法训练主要指发挥中大臂、小臂和手腕三部分各自的特点与功用,每一位学生练习乒乓球都须认真琢磨。大臂的训练方法:反复体会体会在击球中大臂的感觉,逐渐“净化”动作,淘汰抖动、绕圈子等多余动作,并注重以腰髋转动带动大臂,使两者协调。力争掌握好大臂、小臂的区别运用,逐渐到灵活自如。手腕的运用程度与其内收、外展、内外旋的技能是分不开的。如果用哑铃等手段对腕部的屈肌、长伸肌、韧带进行专项素质训练,将有助于训练。

3.判断力训练。一看,对方摩擦球时,拍面倾斜角度,拍触球的瞬间是摩擦球的中上部,还是中下部。球拍摩擦球的中上部为上旋,球拍摩擦球的中下部为下旋。二判断,来球的飞行弧线,飞行弧线高为上旋,飞行弧线低为下旋。三仔细观察,来球的飞行速度,先慢后快为上旋,先快后慢为下旋。除了“看”之外,还可以通过“听”来判断球的旋转。听球拍击球时的声音,响为上旋,嚓为下旋。

三、加强心理素质训练是业余选手出奇制胜的重要法宝

良好的心质,可使心态稳定;反之,情绪急躁挫折易灰心丧气。学生运动员一般在乒乓球比心理素质不稳定,一遇比分落后就顶,心想:这局不行了、下局再来,斗沉。为此,针对这一情况,需要进行比赛训练:指定一方落后,另一先。如6:9或5:8进行比赛,要求运动追赶,直打到终局。然后交换,看谁的比分高。通过这样的训练,培养中职学生乓乒乓球运动员的意志品质及心理承受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我校运动员查杰在全市中职学生乒乓球比赛单打决赛的决胜局中10:7落后,但他临危不惧,一分一分地追,最后连追5分,以12:10取胜,荣获男单冠军。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乒乓球运动员的特点,经过多年的训练实践探索出的科学训练方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能使训练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四、防止乒乓球训练损伤,注重损伤防治

提高对乒乓球训练运动损伤的认识,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并有针对性的进行专门性练习,减少肌肉和韧带的粘滞性,增强其弹性和伸展性。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安排练习密度和练习强度,不要太长时间重复一个动作,要遵循训练原则,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改善训练条件,注意积极性休息,训练后,进行热水洗浴,让肌肉得到充分的放松。发现运动损伤后,应及时治疗,加强保养,停止其带伤训练和比赛,以防止损伤后的继发性损伤综合症的发生,促使损伤部位修复。

参考文献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高校;拓展训练;改革

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培养更多社会需要人才,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如今,高校体育教学也在不断完善和优化,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引进拓展训练等新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改革,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的融合,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自觉自主的进行体育学习。用创新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对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促进高校的体育教学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进步“添砖加瓦”。

1、什么是拓展训练

1.1、拓展训练的含义

拓展训练最早起源于英国,是一种通过场景模拟或者结合自然环境为学生量身打造的体验式训练方法。教师在训练中结合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对训练内容进行针对性和科学性的安排,实现学生的毅力、耐心、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提升。拓展训练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以学生的体验和想法为主,进行恰当的体育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激发自己的潜能,克服自己的问题。

1.2、拓展训练的特性

第一,内容活动性。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锻炼体能和身体素质是一切活动的基础,在拓展训练中,每项活动学生都需要较多的体力消耗,这样在增加学生体能储备的基础上,又加深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团队联系等,训练流程清晰,需要学生全神贯注的进行训练;第二,较强难度性。在拓展训练中,存在着较难的训练科目,他们是为身体和心理素质适应的学生而设置。例如,水下拓展训练,适合熟练掌握游泳技能的学生进行训练,这样的训练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身体潜力和极限能力,让他们突破自己,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碍,了解自身的水平;第三,团队合作性。在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中,一般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训练,以团队为单位,团队拥有共同的目标,增强学生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第四,强烈的收获感。因为拓展训练是设置模拟场景进行教学,课程内容丰富,难度各异,学生在完成拓展训练时,会有强烈的收获感和成就感,提升教学体验;第五,独立自主性。教师在布置拓展训练完成后,会提前告知学生训练流程和规则,在训练中不作任何提示,让学生自己在训练中摸索和思考,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行动能力。

1.3、拓展训练的形式

各个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形式不同,但大多都是小组合作形式进行训练。一般的拓展训练有:信任背摔、模拟沙盘、定向寻宝和武装越野等项目,都是增强学生体育素质而设置。高校体育教学和拓展训练相结合之后,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为教学增添了娱乐性、协调性等新的活力。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运用拓展训练模式,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团队训练,学生在训练时和教师、组长交流,适时调整训练内容,将学生的发散思维充分调动出来,提升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增强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虽然,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拓展训练模式还不够系统和健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但是,我们在今后的体育教学发展中,一定会变得更加完善和成熟。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的体质。如今,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势头良好,需要更多的体育人才进行体育事业的建设,因此,高校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为社会服务。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当中,教学只关注学生的卷面成绩,对体育教学并不重视,疏忽了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我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同,教育水平存在差距,因此,体育教学的教学资源分配不平衡,教学质量不高。

2.2、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乏味

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学类型大致分为球类教学和田径教学,这是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教学方式。对于非体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技巧性要求太高,体能储备跟不上训练;对于专业体育学生来说,课程单一,学生缺少训练动力和热情。一方面,教学时间较少,一般是一周一次或者一周两次,教学缺少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的重视程度不高。一方面,部分高校教学条件较差,体育设施少,场地小,学生伸展不开,没有足够的条件进行训练。

2.3、体育赛事活动少

高校在体育教学时,会定期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如运动会),部分高校只一年举办一次运动会,就不开展其他体育活动,学生参加的体育活动少,不能将所学的体育技能和知识进行实践应用,造成学生“学完就忘”的问题,没有办法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和专业技巧,使得体育教学的发展受到负面影响。

3、拓展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3.1、促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

拓展训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之后,对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问题进行解决,传统体育教学中,存在“只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错误观念。进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之后,对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素质提升等方面进行平衡教育,促进学生的多元化发展,让学生占据主动位置,形成良好的健康意识。高校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是其教学任务的重要部分,是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重要理念,拓展训练改变了传统体育教学的单一模式,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有趣,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和心智磨炼,是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3.2、增强学生集体意识

在文章前部分我们提到过,拓展训练基本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开展,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团队精神为支撑,彼此合作交流,完成训练任务。在这过程中,学生增强了团队意识,激发了团队协调能力和组织能力,加深了学生之间的沟通,提升集体凝聚力和合作能力。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来说,完善了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结构,创新了教学方法,对学生人际交流能力和未来工作能力的提升有着积极影响。

3.3、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

在新课改逐渐落实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变得明确。第一,增强学生的身体锻炼,通过科学的体育教学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良好的身体条件,对未来社会的发展更加适应;第二,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包括健全人格、心理承受力、精神力培养等方面的教学,通过拓展训练进行培养,让学生在训练中身体和大脑同时运动,用实践来践行心理成长,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和精神品质的形成有着促进作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好基石。

3.4、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教育,教师不再在教学中占据主导位置。在高校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中,训练内容结合了学生的特点,让学生进行选择训练内容,以学生的喜好和特长为主,设置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再根据学生的问题进行教授。例如,在班级设立拓展训练小组,在课前由小组成员征集学生意见,教师根据学生的意愿选择拓展训练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实践体验,小组成员做记录,并把学生体验和感受汇总,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和分析,把问题记录,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针对性解答。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热情和兴趣,班级内形成良性竞争,营造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

4、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融合拓展训练的具体措施

4.1、运用拓展训练思维,定制合理的教学目标

高校体育教学进行改革时,要运用拓展训练的思维和理念进行实施。在运用拓展训练思维时,不能只看表面,而不进行深入探究,它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训练模式,必须领会它的理念和思维,才能进行体育教学。高校要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要求,进行教学目标的设定,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高校学生的质量有着联系。在进行体育教学中,融合拓展训练的思维和理念侧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实现教学目的的达成。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和参与度,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以体能训练为主”的教学目标,开辟新的教学思路,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和团队能力。如今高校学生学习知识范围广,个性鲜明,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愿意参与各项活动。因此,高校在体育教学时要顺应社会发展和学生的特点,完善教学目标;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更新教学内容,提升自身的素质发展,加强自身的教育水平,将拓展训练应用的更加科学、合适;学生在拓展训练时,增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勇敢面对自身的短板进行克服训练,增加大学生活的丰富性。

4.2、设置符合拓展训练的教学内容

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要对之前的体育课程进行更新,让拓展训练和体育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我们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进行举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中,大部分是身体素质练习和体能训练相结合,而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素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课程设置时,必须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激发学生的无限潜力,进行基础的体能训练时,加入娱乐性的活动和幽默教学语言,让学生在体育教学拓展训练中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磨炼了精神品质。

4.3、建立“以人为本”的评价体系

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融入“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设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评价体系,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评价,教师在过程中对学生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进行评价。改变传统教学评价体系教师为主导的方式,加入班级集体评价、学生之间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这样的评价体系,拉近了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的距离,让学生更加尊重和理解教师,增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改正。教师要让学生注重评价的过程,告知学生评价结果是次要的,尊重学生的课堂成果,让教学评价更加公正公开。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4

【关键词】心理训练

Effectofmentalqualitytrainingoncopingstyleofmilitarypersonnel

【Abstract】AIM:Toexploretheeffectofmentalqualitytrainingonthecopingstyleofmilitarypersonnel.METHODS:Threehundredeightyserviceme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heinterventiongroup,whichwasrandomlysubdividedinto6groups(3032personpersubgroup)andreceivedmentalqualitytraining(n=152)andthecontrolgroup,whichreceivednormaltraining(n=160),andcopingstylescalewasusedbeforeandaftertheintervention.RESULTS:Aftermentalqualitytraining,problemsolvingfactorofthetraininggroupwas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andselfdenialandavoidancefactorsofthetraininggroupweresignificantlylow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Problemsolvingandhelpseekingfactorsofthetraining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Therationalizationandhelpseekingfactorsoftheofficersinthetraininggroup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oseofthecontrolgroupwhiletheirfantasyfactor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CONCLUSION:Thementalqualitytrainingisagoodandimportantwaytoimprovethecopingstylesofmilitarypersonnel.

【Keywords】militarypersonnel;copingstyles;mentaltraining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式随机抽取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有效人数训练组(n=152人),对照组(n=160人).训练组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心理素质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军政训练.训练前后分别测量两组被试对象的应对方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心理素质训练后,①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②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③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心理素质训练能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军事人员;应对方式;心理训练

0引言

军事心理学研究发现,战争的明显高科技趋势和恶劣的作战环境,给军人带来了不仅是躯体上的损伤,更重要的是强烈的心理刺激(如出现作战应激反应),引起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军人的作战效果甚至导致战争的失败.因此,军人心理素质的高低,心理健康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军事作业绩效,关系到军事任务的完成.20世纪70年代,应对研究随着应激心理学理论模型的形成而兴起[1].它是个体为了处理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源范围的特定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2],是应激原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军人特殊群体),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问题产生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3-4].我国军人应对方式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军人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以及影响因素的研究[5-8],且大多应用各种形式的应对方式量表对不同群体作现状性调查研究,然而实证性研究则较为少见.本研究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采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整合模式进行心理素质训练研究,以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的影响,为开展军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训练,建构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模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式,抽取生活在同一营区的某集团军官兵380人作为被试对象其中军官120人,战士260人,年龄16~35(20.8±3.2)岁.剔除未能如期参加完整实验以及漏答问卷的人员,有效人数训练组152(军官46,战士106)人,对照组160(军官42,战士118)人.实验组和对照组被试的性别、年龄、职级以及文化程度等无显著差异.

1.2方法

1.2.1检测工具①《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上、下)[9];②应付方式问卷[10],为自陈式个体应对行为评定量表.共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等6个分量表.效度评估采用因子分析,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取值在0.35或以上.重测信度6个应对因子的重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72,0.62,0.69,0.74,0.67,0.76.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③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训练结束后,采用自编《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调查表》,对参加心理素质训练官兵军人进行调查,发出问卷66份,回收问卷66份.调查表具体分为5个方面(参训态度;对训练内容和方式的评价;如何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哪些是有用的训练内容;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什么问题.)内容包括:①参训态度:A自愿参加,B非自愿参加;②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A符合要求,B不符合;③是否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A是,B否;④训练前对训练的态度:A有趣,B一般,C没意思;⑤训练后对训练的态度:A有趣,B一般,C没意思;⑥最有用的训练内容:(列出18个专题内容进行选择)等,共计23个条目.

1.2.2训练内容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中选取18个与军事活动和军人心理发展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内容进行策略训练,主要针对军人心理素质八个方面的内容(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构建训练内容体系.

1.2.3训练方法与程序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程序分成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专题报告阶段.我们按照军人心理素质的基本构建,选择了4个与军人心理素质密切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由从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专业人员给包括训练组在内的500名军人进行每天6h、为期2d的专题讲座.第二阶段:策略训练阶段.策略训练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核心阶段.训练由经过系统理论和实践培训的6名心理学专业教员主持进行,每个教员负责3个专题,每个专题从4个方面进行训练,每个教员进行12次训练.训练组分为5个小组,每组训练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训练每周安排1~2次,每次40~60min.整个策略训练阶段历时6mo,训练共进行72次.第三阶段:反思内化阶段.反思内化阶段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一环.任何一种训练要求要转化为军人的心理结构,必须有内化的过程.在策略训练的基础上,由教员和基层官兵一块儿交流、讨论,以了解其在日常训练中是否运用前一阶段学到的心理策略和知识.主要采取阅读思考具有启发意义的文章、故事、写自己的感受、讲自己的故事,同时通过自编自演的小品等.让其有所思、有所悟、有所感、有所得.总之,训练过程体现他助互助自助的训练理念.

每节训练课为4个相互衔接的环节:①创设情境,激发共鸣.该环节以军营故事、心理测试、游戏、训练情景、心理案例等促发军人的认同感或认知缺失感,激感共鸣或行动愿望,使其主动参与到训练中来,该环节是心理素质训练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②介绍知识,激励参与.该环节结合部队生活实际,以幻灯、多媒体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应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呈现给被试正确的认知、行为观念;③设计活动,策略训练.该环节通过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被试自己认识自己的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自己做出选择与决断,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心理对策和策略.④反思内化,提升品质.反思内化是军人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环节.本环节主要采取阅读思考、自测练习等方式,将活动中的方法、思维方式延伸到类似的其他情境,对训练结果进行总结,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统计学处理:分别在心理素质训练前后,采用应对方式量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团体测量.同时在训练结束后1mo对实验组进行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测试结果用x±s表示,采用SPSS11.0ForWindows进行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采用团体t检验,同组训练前后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结果无差异.训练后,训练组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无显著差异(表1).表1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两组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统计学上无差异.训练后,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合理化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表2心理素质训练对士兵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训练前各组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统计学上无差异.训练后,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解决问题自责、退避因子分低于对照组,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3).表3心理素质训练对军官应对方式各因子分的影响分析(略)

2.4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训练结果显示:①参训态度:自愿参加57人(87.0%),非自愿参加9人(13.0%);②对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的评价:认为训练的内容和方式符合自己要求的有56人(84.8%),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有10人(15.2%),有61人(92.4%)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③在使用学到的训练策略方面:37人(56.1%)能经常使用,26人(39.4%)有时使用,3人(4.6%)从未使用;④认为最有用的训练内容是:a学会宽容(68.2%),b学会解脱(57.8%),c学会坚持(54.5%),d认识你自己(51.5%),e情绪调控(51.5%),f学会赞扬(49.5%),g克服自卑(45.8%);⑤认为所学策略将会帮助解决以下问题:a适应人际交往(83.3%),b学会做人(71.2%),c适应生活(65.2%),d适应军营(54.6%);⑥认为策略易学易用(83.3%),太复杂(10.1%),其他(6.6%);⑦认为训练对之后的打靶有好的影响(78.8%),没有影响(6.1%),一般(4.6%).

3讨论

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从实施过程来看,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可分为两个层面[9],一是心智操作,主要体现在对自身的认识,对一些心理情境的体验与反思,对一些心理事件和心理现象的领悟等.如通过阅读一些相关材料,或者是一些活动对照自身,做出一个自己的判断,而产生接受、认同、缺失和震撼等,或者是一些活动中发现问题,反思体验,形成思想、观念等,这些都属于心智操作的层面.它是整个操作过程中的“魂”,虽不直接参与外显活动,但从根本上支配外显活动.二是行为操作,表现为军人的行为系列和行为模型,而不是单一的具体的一个动作.行为操作是军人心理素质发展的内容源泉,通过行为操作,军人把社会要求的社会规范、价值观念、知识信息内化为自己的素质.心智操作是内隐的,行为操作是外显的,二者相互关联.如何将这两个层面有机地衔接和整合在军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中,是提高心理素质训练实施有效性地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在部队开展心理素质训练实验中,提出心理素质训练过程的心智和行为操作相互衔接的四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励参与策略训练反思内化.同时,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实施必须以培养军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军队战斗力为根本目的;以积极适应、主动发展为目标;强调专题报告策略训练反思内化三个训练阶段;突出专题训练、军训渗透、思想教育渗透、咨询辅导四种训练途径;整合适应军营环境、适应军营生活、适应人际交往、学会做人、发展军事技能、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和发展创造性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11].因此,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是一个连续互动的整体,上述环节的应彼此衔接,贯穿在整个心理素质训练中.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客观效果看,心理素质训练后,训练组总体军人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进一步分析发现,训练组士兵的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自责、退避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训练组军官的应对方式中合理化、求助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幻想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这提示经过心理素质训练,军人在应付方式的选择上出现了改变,其主要改变在于成熟的应对方式增加,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减少,说明心理素质训练对改善军人的应对方式有效.同时,本研究发现,士兵组在参训前后变化比较明显,能将所学的心理学技巧转化为技能运用到日常工作训练中,更多地运用成熟型的应付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主要体现战士在积极适应军营环境、军事作业、适应军营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改变,表现为能够正确面对挫折,承受力增强了,能克服孤独,自卑感消失,学会了赞扬、宽容、关心别人,人际关系处理得比以前好了,做事不急躁,不易怒,学会了用积极的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心情比以前舒畅了,重新认识了自己,更有自信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多了,更坚强成熟了等等.另一方面,心理素质训练使军官组较多的倾向于采用混合型应付方式,如合理化,说明这种心理素质训练模式对提高战士的心理健康更适合[12].

从军人心理素质训练效果主观评价看,有三个方面的启示:①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军人形成正确的认知、合理的行为、情绪的调控等;②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在军营环境、军事生活、人际关系等的适应方面,而个体的发展方面效果没有体现出来;③军人应对方式的改变主要是心理调适的方法增加,而真正的心理调控策略获得不多,这可能会影响训练效果的迁移.

致谢:张艳、秦爱粉、刘俊丽、戴琴、汪凤和张均参加了训练实验和部分数据统计工作;本研究得到罗旭东、吴树洪、王伟林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怡玲,甘怡群.国外应对研究的不同理论视角[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3):321-323.

[2]RayC.LindopJ.Theconceptofcoping[J].PsycholMed,1982,1:385-395.

[3]EidJ.ThecourseofPTSDsymptomsfollowingmilitarytrainingaccidentsandbriefpsychosocialinterventions[J].PersIndividDif,2003,35(4):771-783.

[4]SolomonZ,AvitzurE,MikulincerM.CopingstylesandpostwarpsychopathologyamongIsraelisoldiers[J].PersIndividDif,1990,11(5):451-456.

[5]胡赤怡,崔占君,戴晓阳,等.警察的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9):642-643.

[6]李彦章,李敏,汪涛,等.野战部队军人应对方式与人格特征和自我和谐的关系[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72-74.

[7]肖蓉,张小远,冯现刚,等.驻岛礁军人心理健康状况语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1):17-19.

[8]秦爱粉,冯正直,曹佳,等.装甲兵应对方式心理控制源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6):653-654.

[9]冯正直,杨国愉,刘衍玲.军人心理素质训练[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10-20.

[10]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2-335.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5

关键词:军人;心理健康;个性;心理素质训练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030-01

军人的职业特点要求其应同时具备较强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更好地应用各种突况,以往训练偏重中身体素质方面的训练,对心理素质训练重视不足,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加强和维护军人的心理素质对部队建设的重要意义也已达成共识[1]?本研究结合《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相关要求,将某部队240名军人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心理素质训练对军人心理健康及个性的影响,现将相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于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抽取某部队240名现役军人,均为男性,年龄范围为18~32岁,平均年龄为(22.5±4.1)岁;入伍时间1~7年,平均军龄为(3.4±1.2)年,其中军龄为1年102名,2年62名,3年34名,4年15名,5年及以上27名;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1名,高中和中专129名,大专及以上60名;级别:士兵121名,士官91名,干部28名;其他:独生子女115名,非独生子女125名,来自双亲家庭225名,单亲家庭15名?

1.2研究方法

以《军人心理素质训练》为训练教材,围绕军人心理素质训练的各方面内容构建训练内容体系,训练模式为专题报告―策略训练―反思内化[2],具体内容如下:①专题报告阶段?选取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内容?常见心理问题?人际关系建立?心理健康与自我意识的关系?与情绪的关系?与行为的关系等与军人心理素质相关的主题作为讲座内容,进行每次3h?为期1周的专题讲座?②策略训练阶段?选取角色适应训练?焦虑调控?克服自卑?克服嫉妒心理?应对孤独?应对挫折?认知自我?接纳自我?学会赞扬?学会宽容?学会自强?学会有恒?学会竞争与合作?成功心理训练以及心理战的心理训练等与军人心理发展特点相关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策略训练[3]?将240名军人分成4组,每组60人,进行每次50min左右?每周2次的专题训练,4组交替进行,每次1个专题,直到完成所有专题为止?③反思内化阶段?对研究对象进行为期1个月的随访,深入实地,与基层官兵进行细致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其对学到的心理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相关策略的运用情况?

1.3评价标准

采用卡特尔16项个性因素问卷(16PE)[4]对研究对象进行训练前后的团体测试,通过无记名评分的形式来评价个体的心理健康及个性特点,将所获数据录入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P

2结果

2.1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前后16PE评分比较

与训练前比较,16PE中聪慧性和恃强性得分明显升高,忧虑性得分明显降低,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军人心理素质训了效果主观评价

240名参训人员中,自愿参加201名,占83.8%;非自愿参加39名,占16.3%?自我评价结果显示,对训练内容和方式较为满意的有209名,占87.1%;不满意的有31名,占12.9%;其中有212名军人表示愿意继续参加心理素质训练,占88.3%?对于掌握和学到的训练知识及策略,有105名军人(占43.8%)表示能够经常运用,129名军人(占53.8%)表示有时会运用,仅有6名军人(占2.5%)表示从未运用;其中认为最有用的训练内容中,学会宽容?学会坚持?应对挫折?情绪调控?学会解脱?学会赞扬和认识自己的认可率均在50%以上,同时认为学到的策略在解决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军营生活?学会做人等问题方面受到了广泛认同?与训练前相比,研究对象的参训态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目前各部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军人心理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对不同训练方式达到的效果差异也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6PE中聪慧性和恃强性得分明显训练前,忧虑性得分明显降低,训练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贺英.野战部队新兵心理素质及适应性团体心理训练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3.

[2]杜征.陆军建制团军人心理素质特点与教育训练模式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

加强心理素质训练篇6

一、耐力素质与心理训练的关系

耐力素质是指机体长时间运动与疲劳作斗争的能力。耐力训练的明显特点就是与疲劳进行斗争,在中长跑的耐力训练中,如果没有疲劳,就不会有训练效果。如果运动员运动训练中克服疲劳抗乳酸的能力越强,坚持运动训练的时间越长,所表现出来的耐力水平就越高。疲劳是由于运动训练而引起的运动水平(能力)暂时性降低现象,表现为训练跑动或动作较困难或完全不能坚持以前的运动水平,是一种体力上的疲劳。耐力素质在中长跑等周期性运动项目中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目的是提高运动员机体抗疲劳耐乳酸的能力。耐力素质的结构没有明显的表现形式,它是以肌肉用力大小、时间长短的综合表现为依据的。因此,通常耐力大小分为:力量耐力、速度耐力和速度——力量耐力。每一种耐力又分为许多种力量和速度及其相互作用的特点。耐力素质既然是在克服疲劳抗乳酸的运动训练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那么要提高运动员的抵抗疲劳的能力,与运动员的个性特征、情绪状态和意志品质、机能能力、体能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要求在耐力能力的训练中,特别是在中长跑耐力的训练中一定要注重培养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二、加强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努力提高中长跑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一)培养运动员高度的自觉性,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练员在中长跑耐力运动训练中尽可能采用多种训练手段,改变训练环境,使运动员对该项目的练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消除枯燥乏味感;同时加强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工作,使运动员把耐力训练由“要我练”,变成“我要练”;最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强化训练,使其对运动训练中产生的困难与之作出顽强不懈的斗争。

(二)培养运动员完成任务的心理定向

在培养中长跑运动员运动训练积极性和自觉性的同时,必须抓紧培养运动员能够按照既定目标的心理定向,克服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感,完成预定训练或比赛目标任务。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遇到困难时,如果尚未下定决心,似乎“一筹莫展”,而一经下定决心,又觉得“不过如此而已”。所以在进行耐力运动训练时,必须培养运动员在困难面前主动下定决心的意识,要有不达目标永不言弃的精神,相信目标确定,身心合一,没有走不通的路。这就是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必须树立坚决完成训练任务的“心理定向”。

(三)运动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简单的说,就是当在耐力运动训练中产生疲劳而感到痛苦或不愉快时,要善于把注意力转移到具有积极作用的事物上来,强迫自己把注意力放到那些有意义,有兴趣的事物或者自己以前运动训练中经过最成功的某个时刻;这样做能使运动员产生动力并战胜懈怠情绪,使训练效果得以提高。通俗的说,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当身体产生不适时,学会坚持,在心里要默念“我能行,这只是暂时的身体不适,调整呼吸就好了,我难受对手也一样难受,我是最棒的等等”心理暗示把注意力转移到战胜对手的方向上来,不断提高运动员的自我控制意识能力。

(四)加强运动员持久毅力能力的心理素质培养

在耐力训练中,经常要求运动员在长时间内既要有明快的技术节奏动作,又要合理地进行自我体力和呼吸节奏的调控;这就要求运动员具有进行持久的意志努力的能力。当运动员连续训练而且十分疲劳,就要失去信心时,教练员要及时采用“直呼运动员的姓名”,鼓励他,如:“好样的”、“不错”、“加强摆臂”、“注意呼吸节奏”、“加油”、“相信自己”、“坚持你一定能行等等”心理刺激。鼓励运动员使其相信胜利往往来自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巧妙地提醒运动员注意意志品质的锻炼,这样往往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五)培养运动员自我暗示和自我鼓励的方法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