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研究(收集5篇)

时间:2024-06-22

区域文化研究篇1

[论文摘要]对于资源富裕的区域,伴随资源逐渐开采和技术进步,必然产生就业率迅速下降的问题。如何通过产业内和产业间分工建立一条经济持续增长与发展途径,本文试图从熊彼特竞争的标准演化模型出发,提出一个初步的模型。这一模型强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日越复杂的劳动垂直分工的出现。有助于理解基于知识和自然资源的区域增长与发展的过程。

一、引言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企业和区域应该按照它们的比较优势进行专业化分工。例如,一个有丰富森林资源的地区应该专业化于木材生产。但是,随着木材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失业率上升。除非能够创造出新的就业机会。在这里,一个首要问题是能否创造出与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相关的新的就业机会。

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制定政策过程中,在新古典理论、熊彼特的研究及投入-产出分析之间的交叉地带,出现了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对于这一被广泛运用于诸如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而言,它对政策制定并没有很大帮助,相反,在研究地区和国家中以资源为基础的增长问题时产生了当的混乱。

本文概括了上述主要理论,并且试图在演化经济学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得到的一个结论就是,促进增长和发展的资源是知识而非任何自然资源。但是一种自然资源可以作为建立一套复杂的增长能力的起点。这一结论和其它结论可以为制定政策提供新方法。

二、马歇尔的区域发展理论

马歇尔指出:“当一个产业为自己选择了一个地点,它很可能长期待在那儿”。(马歇尔,1949,225)对于这一点,他发展了一个“产业区位”理论。这一理论应当被看作整个增长和发展理论的一个特例。根据这一理论,虽然资源可能是一个产业长期区域化的最初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企业,作为产业竞争力的基础,应当是技巧、相互依赖的企业网络和支持制度的集合。

区域发展理论最重要的部分是,长期竞争力以技巧和能力的演进为基础。对技巧的持续的市场需求刺激了训练的努力。市场也存在对知识进步的需求。在产业区域内,“机器、生产过程和一般商业组织等方面的发明和改进有着被即时讨论的优点。”因此,创新能够迅速传播:“如果一个人开始尝试一个新想法,这个想法会被其他人吸收并且与自己的想法结合起来;并且因此成为更进一步的新思想的来源。”(马歇尔,1949,225)

虽然马歇尔强调在产业区域内辅助产业的出现,但他并没有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的细节。区域中企业间复杂的分工模式可以从两方面来研究。首先,可以在给定的劳动分工条件下集中分析系统的功能,这个分析可以通过标准的投入产出分析来做。其次,可以研究这个复杂系统如何生成。这方面研究必须强调企业专业化决策及创新活动的顺序。但是企业的某些专业化和创新会从根本上扰乱企业静态的投入产出过程。这两个方面显示了研究静态结构的经济学家和研究企业家创新(或打破旧结构)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分裂。但是只专注于静态或动态特征可能妨害对区域发展的真实过程的理解。

三、演化经济学

上述讨论强调了在研究区域化增长和发展的演化过程时,目前的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因此,新演化经济学的两位先驱,尼尔森和温特(尼尔森,温特,1982,19)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它建立在这样的假定之上,“经济演化的文字表达似乎可以自然地转化为一种Markov过程虽然它可能处于一个相当复杂的状态空间。”在某一个时间点t,一个产业演化过程的状态用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的行为规则来描述。这种状态被用来决定产业的短期行为及在时间t+1时新的资本存量和每个企业新的行为规则。它是企业行为规则的变动,这种变动表明了一个静态Markov过程的全部演化特征。

典型的尼尔森-温特模型处理生产同质产品的产业中生产技术和行为规则的演化。这个模型描述了在给定当前阶段的产业状态(资本存量和生产能力)时,这个状态在下一阶段会如何演变。首先,当前状态被用于定义在已知市场份额、价格和企业利润的产业中短期内经济演化过程。其次,投资决策被看作是企业扩张其收益能力。第三,企业的创新和模仿过程。企业持续地寻找新的生产技术,或复制其它寡头竞争者的技术。如果他们成功,就会增强竞争力。创新也可以由产业外部引入。如果创新成为主流,就会不断提高集中度,即使模仿和大企业的垄断会抑制集中的速度。

四、演化经济学和区域发展

很明显,需要特别设计一个演化经济学模型以研究区域中企业间的劳动分工问题。为了建立这个模型,我们以尼尔森和温特的企业理论开始。根据这个理论(尼尔森,温特,1982,chs.4-5),每个企业都是以大量互相依赖的惯例和由职工执行的任务为基础。在熊彼特竞争的尼尔森-温特模型中,所有这些组织内的多样性被简化为一个单独演化的生产技术和一组固定的决策参数。但是他们关于企业内部复杂性的文字叙述实际上可以被用来对企业创造市场进行研究,这里的企业被特别看作演化过程的结果

在企业层次上模型的动态过程可以用一个简化的案例来描述。一个企业拥有一片森林,产品是木料。起初,企业只能雇用全能的工人,但是逐渐,它发展起了越来越复杂的劳动分工,包括伐木工,运输工人,苗圃工人,制造特殊用途的工具,等等。可以说,它的劳动分工的发展象一棵越来越多分枝的树。如果该区域中其它企业也发展同样的劳动分工,很明显有一个正在扩展的市场,推动企业的专业化,以一种更低廉的方式供给产品或者供给产品比森林所有者能够提供的产品质量更高。当企业建立以后,它们可能要寻找区域以外的市场以实现扩张。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充分描述演化模型的运行方式。这个模型说明了一个产业部门经济“迂回”的变动程度,即在不同类型中间产品的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劳动的垂直分工。虽然这个模型是在尼尔森和温特的传统中发展起来的,但是引入“奥地利经济学”的迂回概念极大扩展了研究议题,包括生产结构创新,中间产品市场的出现及功能,应对上游产品市场的不稳定性的方法,一个上游产业创新效果的传播,迂回程度和整体生产能力的测定。

现在,问题是企业的劳动分工为什么及如何出现。从模型的逻辑和后熊彼特学派的观点两方面,可以认为主要的推动力量是涉及特有产品和生产性活动的创新。因此,一次专业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方法的创新(涉及一种中间产品生产的劳动生产力的改进),产品创新(一种特定产品质量的改进)和结构创新。

中间产品市场的创造,发展和消亡过程表明生产的迂回过程的演化并不是一个直线向前的过程。一个已经完成一个重要产品或过程的创新的企业家要判断在一种有重大创新作用的中间产品的生产上专业化是否可行。如果一种专业化相当有利可图,则潜在的购买者被要求给出一个最高价格和所需数量。如果总需求量足够利用企业家的能力并且最终购买者的价格也是合意,那么专业化就会出现,并且产品将以最低价出售。此后,企业家的专业化就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其它企业可能会进入它的“产业”。企业家(及其伙伴)只能进入次级树。

这里提出的模型只是研究产业动态过程的起点,它完全不同于尼尔森和温特的标准模型。在标准模型中,企业在完全相同的小环境中竞争。但是为了理解完全不同类型的经济行为的长期共存,我们必须突破这种演化模型限制。在我们的模型中,通过引入大量能够被单独创新的不同的生产任务,创造了一个多空间竞争系统,这个系统允许大量行为变量存在。企业能够专业化的原因在于:当一个企业针对它的一个任务进行创新时,它要决定是否在完成这个任务方面专业化。如果它决定专业化,就会以较大规模开发创新。然而企业创新任务的结果作为中间产品,还面临为之创造市场的问题。

五、结论

基于区域资源的增长和发展理论作为对新古典理论的补充已经发挥重要作用。对于许多地区中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就业率迅速下降问题,这一理论有助于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考虑是否及如何改进这一问题。马歇尔一派的理论特别强调发展首先是以知识为基础,其次才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他的理论也有助于将研究聚焦于区域化的劳动市场和企业网络。后熊彼特学派的增长极理论和发展锁定理论有助于促进对企业间的联结进行贴近的观察,这种联结可能在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最近的演化经济学理论强调在不同产业中决定创新过程的不同的技术范式的作用,它也聚焦于在促进创新方面产品的供给者和使用者之间联结的作用。

参考文献

区域文化研究篇2

关键词:区域;旅游资源;高校文化;榫接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课题:“依托区域旅游资源建设特色校园文化的研究”(课题编号:[2015]-JKGHYB-067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1月27日

随着高等教育结构体系日益完善,高校成为最先进文化的集中地。校园文化的蓬勃发展带动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昌盛。在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态势下,将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特色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促进两种文化在融合中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地域旅游资源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进一步繁荣发展的重要使命,也有利于社会先进文化建设的拓展深入。

一、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

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是存在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两种文化,因具有相同的文化要素而产生亲近感,又因不同的文化个性而产生碰撞。在不断交融、互动中产生密切的联系。

(一)导引与延射关系

1、高校校园文化引领区域旅游资源。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充满活泼健康、积极向上的先进文化。可以通过“精神感染”和“行为示范”两种方式导引区域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在社会实践中将自身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思维创新外化成行为方式作用于社会,为社会人示范,起到规范社会行为,改变社会风气的作用。如利用一些典型的大学生模范实例,用他的孝心和爱心,见义勇为等模范事迹唤起无数社会人,树立榜样。

2、高校校园文化延射区域文化。高校作为研学的场所,是先进文化的吸收者、传播者和创造者,校园文化对区域文化起着延射和带动作用。如高校将各种适应本区域发展需要的先进科研成果输入社会,进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高校将各类人才和文化知识传入社会,带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繁荣与发展;高校的各类社会实践、文化交流、文艺演出等为本区域带去优秀的校园文化。

(二)背景与熏陶关系

1、区域旅游资源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背景。高校校园文化在空间范围上小于区域文化,属于区域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区域旅游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发展。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区域旅游资源为高校课程设置提供丰富素材;区域旅游资源广阔发展空间和多样的文化种类,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扩展提供载体;深厚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目标和方向。

2、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相互渗透。高校人在创造校园文化的同时,也会受到当地区域旅游资源的熏陶与影响,使校园文化带有了明显地域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高校校园文化,也会显示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内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如以自然生态型景观为主的区域,文化特色刚好就可以应和人们追求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这种地方人文精神渗透到高校,使校园文化更富有多样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二、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榫接意义

高校依托区域旅游资源文化,顺应区域旅游资源发展的趋势,形成一种良性的、优势互补的文化发展路径,对培养适应地方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型人才是十分必要的。

(一)榫接利于形成优良社会道德风尚。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在融合过程中,彼此进行着选择与判断、整合与保留,凝结出优秀的文化要素,形成交融合力,对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如地域文化中的无私奉献、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高校会在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的基础上,践行这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榫接利于培养高校优秀人才。高校校园文化在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融合过程中,将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精髓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用融合后的文化要素熏陶、浸润学生成长,使学生了解区域资源文化并逐渐形成大文化意识,在日后的实践中可以更快地融入区域资源文化中去,为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三)榫接利于转化先进科研成果。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使高校师生更熟悉区域旅游产业科学发展水平,选择科研项目更具有针对性;另一方面高校和区域双方文化主体在与科学研究相关的文化层面实现有效沟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四)榫接利于实现高校社会服务职能。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师生熟悉区域文化特色,明了区域人民的迫切需要,及时提供有效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了解所在区域的风土民情,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选择合适的方式为社会民众提供服务。

(五)榫接利于传承与创新文化内涵。一方面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文化的融合,有利于高校和区域在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过程中吸收对方文化精髓,促进彼此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高校师生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在高校校园文化与区域旅游资源的融合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对文化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与创造。

三、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榫接模式

(一)多维度内容榫接模式。无论高校校园文化还是区域旅游资源都有复杂的文化现象存在,两者之间进行良性对接,则要在榫接的内容模式上加以研究。

1、文化采借榫接模式。文化采借,是对外来文化元素和文化集丛的借用,两种文化接触后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

大学校园文化和区域旅游资源中都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往往在采借的形式上选择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元素,合乎本民族的文化模式,符合民族心理特性的标准。在相互采借过程中,这些文化有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理由和价值,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互借鉴、互为所用的意义。如,大学校园文化以精英文化为主流,它需要吸收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的积极成分;而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则存在较多大众文化和民间通俗文化因素,它需要精英文化的延射和引领。但在相互采借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主导文化的一致性,做到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

2、文化承继榫接模式。文化的传承是对现有文化予以保留和积累的过程。人类文化的发展不仅具有横向交流的榫接,同时还是一个纵向传承的创新。在相互榫接中,文化继承必须坚持批判性和吸纳性相结合。对长期积累文化的消极因素予以克服,对积极方面予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区域旅游资源中的文化具有广泛的积淀:如民风淳厚朴实、社会和谐共处的风俗和精神。区域特色文化多样:乡村旅游中的茶文化、稻作文化、居室文化等是健康有益的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具有宝贵的研究价值。但区域旅游资源中的落后保守的成分,在文化传承中应全面审视。同样,高校校园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也有相当的积淀,其追求真理的精神,永恒的探索精神,民主与科学的精神,代表了社会发展的文化方向,但知识分子身上的文人相轻、患得患失的心理弊端等,也需要有客观的认识。所以,榫接中注意对各自文化积淀应予于积极的扬弃。

3、文化共建榫接模式。文化共建在实施中应坚持教育性和服务性相结合,要使大学生在共建中受到教育。因此,文化共建应在“受教育”和“需服务”中稳步推进。从现实情况看,在区域旅游资源中应着重在社区教育、社区宣传、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活动上寻找结合点,并重点发挥大学生青年志愿者的主力军作用。通过开展普法知识教育、卫生知识介绍、为居民演出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等活动,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营造浓厚的社区文化氛围。

4、文化研究榫接模式。文化研究是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而展开的文化榫接,在文化对接中的较高层次,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高校与所驻地方的旅游资源文化同属一个大的区域共同体,面临着共同的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区域旅游资源文化发展需要大学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区域旅游资源研究应邀请高校专家学者共同深入调查研究,从宏观角度,明确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在榫接的过程中,高校不仅要邀请社会上的专家和地方党政领导走进校园介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规划和战略重点等,还要组织专家学者走出去积极参与重大问题的研究,这有利于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使师生能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更好地发挥认识世界、创新理论、服务社会中的作用。

(二)立体化组织方式榫接模式。在内容模式基础上,还可以从榫接的形式上进一步探析。

1、时空榫接模式。区域旅游资源文化与高校文化榫接有两个维度,即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时间上的承袭性使其继承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空间地域的差异形成旅游资源文化吸引力,魅力永存。

在时间维度上,文化的时代差异性使同样的旅游资源具有完全不同的旅游价值;在空间的维度上,不同地域旅游资源有明显的区域分异规律,形成了富有个性的地方文化景观。在这一模式中,确定好实践基地是前提。实践基地要有客观需要,要有典型意义,要有实施的可能性。如结合“学习实践基地”建设,在实际互动交流过程中,高校可立足信息化知识培训,长期在当地社会某一区域开展互动活动,既服务了社区,又能使青年大学生受到现实的教育,得到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

2、直线榫接模式。直线榫接指围绕某一文化活动项目,在不同点上采取高校与区域的直线交流。直线榫接的前提在于确定好文化项目。高校可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有意识地选择、扶持、培育一些适合面向社会群众的学生文化社团,发挥社团在直线榫接中的作用,使之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得到社会上广大群众的认同。直线互动活动的开展,要注重同地方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协会的沟通,并借助其力量,把互动活动落到实处。如大学生环保社团在社会上开展活动,必须同地方环保部门加强联系,使之在内容、形式、时间、对象确定上具有针对性。既要发掘高校本身的文化资源,又要看准用好社会资源。高校所在区域如果是具有丰富的“绿色”、“红色”及“古色”旅游资源,学校应着力培养一支旅游景点义务讲解服务队,把参与众多旅游景点的义务讲解作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传统项目;大学生环保休闲运动协会则定期前往旅游景点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活动,倡导建设绿色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些文化活动,都会在社会上产生良好的反响。

四、结语

实现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良性榫接,不仅需要我们对其模式予以理性探析,还需要我们对其原则和制度予以有效确立。在榫接原则上坚持以优势互补为出发点、以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原则。在制度建设上,健全组织实施制度,优化社会舆论导向和评价激励制度。唯此,才能为区域旅游资源与高校校园文化的良性榫接提供切实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程海涛.高校校园旅游开发研究及探索[J].中国旅游报,2008.4.

[2]吴修和.校园旅游开发浅析[J].山西科技学报,2005.3.

区域文化研究篇3

纵观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越来越多的学校将区域文化融人在教育传播过程中,在查阅了相关学术论文和其他资料后,可以发现,高校中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在积极地融人区域文化这个要素。例如,大学语文这门课程,其旨在提升高校学生,特别是非文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就现阶段的情况而言,大部分学校都将大学语文当成了中学语文的进阶模式来进行教学,导致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故此,相关学者和教育一线的教师已经提出了将区域文化融人大学语文教学中这一建议,希望能够借此改变目前我国大学语文教学枯燥单一的模式,让高等教育能够和地方文化更紧密地融合,甚至起到推动地方经济建设以及文化建设的作用。

除了诸如大学语文这样的人文类必修课程之外,我们还发现国内很多高校都在积极地对公选课以及专业课进行改革,将区域文化融人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而将区域文化融人到课程之中,其明显优势就是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传统课堂的讲授式学习转换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在这种研究性学习的模式中,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通过这样的学习模式,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身体验后得出的,并非来自教师的强硬灌输。

二、微电影在区域文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倘若仅仅是在课堂上将微电影作为教学资源播放给学生观看,其实难以充分发挥其作用。教师可以利用微电影进行翻转课堂式教学,其最简单的模式是由教师提供或者拍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再分享给学生,让其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观看,然后回到课堂里针对相关间题展开交流和讨论。针对区域文化教学而言,其所选取的微电影视频应注重美感和针对性,让学生能够就其中体现出的具体间题有所反思。此外,鼓励教师自己动手制作相关的微电影视频教学资源。高校教师在教授相应课程的过程中,往往也对相关领域有着深人、广博的研究,其所掌握的教学资源相对丰富,而微电影的制作方式较为简单,时长较短,教师可以进行汇总,将其制作成微电影视频资源提供给学生进行学习。

在艺术类院校中,除了教师提供微电影视频作为教学资源以外,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自发的微电影拍摄、制作。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对于制作影视资源方面的动手能力较强,通过对相关题材的微电影制作,可以加强其对课程中难点、重点的理解。针对艺术类院校的学生,鼓励其拍摄微电影可以增强其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特别是在针对区域文化方面,如果学生能够对相关内容进行钻研,可将其作为选题来进行拍摄、制作,完成的作品可参加相关的微电影展演或比赛。

三、微电影应用于区域文化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诚如上文所述,利用微电影教学切忌过多地占用课堂教学时间,不应将其作为教学内容准备不足的填补剂。学生在观看了相应的微电影教学资源之后,教师应与学生针对相关间题进行充分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具体间题展开细致的分析。教师应通过提出间题和布置任务等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式学习提供框架支撑,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带着间题来观看相关的微电影视频,使其能够有的放矢。

不应仅仅依靠微电影教学资源来教授与区域文化相关的教学内容,还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寻找其他相关种类的学习资源,如有目的地开展对相关文献的阅读,甚至可以针对具体课题开展田野调查。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与灵活应变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才能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

区域文化研究篇4

关键词:区域文化;交互艺术;视觉延伸

前言

不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造就了各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区域文化以山川水土等资源作为调节,展现了我国丰富的地域文化内容。作为文化中坚实的一部分,区域文化广泛应用于艺术品的包装设计封。交互艺术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态,用计算机、电子传感装置等设备承载艺术行为和思想,以互动的形式展现出交互艺术所要达到的不同效果的美甚至是对于人性的理解和思考。艺术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上层建筑,不可避免地会融入一些地方性的文化元素,这些区域文化通常能够赋予交互艺术以独特的吸引力,让数字化的交互艺术融入人情味道,让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富有高度区别性的地方特色且更具亲和力的艺术表现力。

一、交互艺术

(一)概念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正在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准确而高效的便捷服务,交互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类别,不同于传统的艺术家创作观众欣赏的么模式,交互艺术通常会让观众参与进艺术作品的创作之中,通过让观众和装置、自己互动达到艺术创作所预期的一个整体效果。交互艺术的灵感来自于行为艺术,技术支持则是现代科技――计算机数据处理技术、传输设备、显示设备等等,交互艺术按照设计的思维和理念灵活选择应用装置,让交互艺术更具吸引力和现代感,同时交互艺术的互动性往往可以吸引年龄层次更广泛的人群关注到艺术的形式,进而了解交互艺术索要表达的更深层次的思想。

(二)交互艺术作品的创作理念

交互艺术的创作出发点往往是多方面的,但表达一定情感和传承一定文化的目的往往是艺术家均想要通过交互艺术作品而传递给观众的信息。创作理念往往是创作艺术作品的出发点以及贯穿始终的重心思想,往往能够代表一位艺术家或者一个艺术创作团队的终身追求。以作品《风》为例,观众所看到的的是不同的金属制品,但艺术家所想要表达的是这些艺术制品所带来的声音美的体验,该团队的创作理念是对于美好声音的追求和表达,而风这一种声音用金属的介质往往能够更清晰的表达出来,同时该团队运用多种代指声音的美好图案作为金属器材所运用的元素,让整个观众单看作品未闻其声就能一定程度上理解作品的创作方向。

二、区域文化

(一)区域文化分析

不同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经过历时长河的千年滋养,逐渐形成了具有明显异质性的文化形态,这种异质性往往带有明显的地理位置痕迹的差异化文化就是区域文化。不同区域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内容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没有固定的概念外延,我国主要的较大区域文化外延有江淮文化、徽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三秦文化、三晋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河洛文化、岭南文化、满洲文化等等,由此可见区域文化往往有着明显的传统文化倾向性,以楚文化为例,楚文化的分布包括湖北、湖南、安徽以及降息的西北部和河南的南部,而安徽和湖南湖北则是楚文化的重心区域,该区域从上古时期就有了三苗文化的区域文化基础,随着历史上数次民族大迁徙及的难移,令其形成特有的中原文化和蛮夷文化相融合的文化特征,且文化风格偏向浪漫神奇。

(二)区域文化的特点及艺术应用

区域文化从共性上来看,有着三个共通的特点,首先是同源性,所有的文化都有着共通的源源:中原文化,不同的文化受中原文化的影响程度也是不同的;其次是原创性,正是文化的原创性才有了区域文化百花齐放的差异性特征;最后是包容性;包容性让中原文化和当地文化能够融合在一起,同时吸取文化的变迁特征,逐渐形成现代人们所熟悉的不同的文化形态。区域文化广泛应用于艺术当中,以绘画为例,我国有大量画家绘制了以区域文化特点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展现了我国独特的地域人文风貌;歌曲往往也是广为流传的艺术形式之一,湖北的龙船调是具有湖北地方特色的民间歌曲,经过宋祖英、等民歌艺术大师们的演绎,龙船调走出湖北,在神洲大陆上广为流传。

(三)区域文化的应用意义

文化的存在离不开地方文化的传承,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日趋便捷,区域文化的异质性正在逐渐消失,首当其冲是地方民俗文化,例如剪纸、画门神、画年画等,由于社会文化的日趋西化以及印刷制品技艺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对自身所处区域的民俗文化了解不深,更遑论传承和发展,许多民间传统艺术家往往无法找到艺术的继承人。发展区域文化正是为了保存文化的多样性,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和技术手段,吸取和保留区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独特的地域文化,用不同的形式保存历史的印记。以陕西“老腔”艺术为例,在陕南地区,掌握老腔艺术技巧的大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忙于生计,传承的困难很大,歌手谭维维在自己创作的歌曲中运用到了“老腔”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更多人关注到了区域文化的美及传承困境。

三、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视觉延伸

(一)区域文化元素

在交互艺术的视觉设计当中,主要应用的区域文化的元素有两大类,首先是文化符号,包括剪纸、皮影、建筑、服饰、传统纹样、雕塑、图腾等等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文化符号,例如皮影是中国传统的地方性的艺术形式,如山东、湖南等地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皮影戏,皮影作为一种濒临失传的传统艺术形式,很多艺术工作者都将目光聚焦此上,作品《中国皮影戏》用flash网络交互的形式展现皮影特色,传承中华文化。其次是民俗元素的应用,民俗是社会生活的一个切面,有着历史、地域、文化的诸多承载,通过交互艺术形式,将民俗用一种交互的形式呈现出来,让观众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操作看到民俗文化的发展变迁及及特定情况下的民俗形态,从而体会到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区域文化情怀

民族文化往往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情怀,不同的区域文化情怀的侧重点也是不同的。对龙舟文化的视觉演绎就是在寄托一种中南地区的民俗乡愁和对为国投江的屈原的追思;敦煌壁画的在线交互演绎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来保护传承另一种艺术,有着对佛教文化和中华传统艺术的敬重之情;而多数情况下,区域文化的情怀都是积极而欢快的,以至于呈现在交互艺术作品当中后,给观众的视觉体验也是积极而欢快的,例如交互作品《稻田》中展现的是投射出来的大片莲叶,随着观众的步伐,锦鲤也时来嬉戏,不免让人想起乐府中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富有江南地区的文化趣味。生活中最为常用的交互艺术史手机交互艺术,各类商业手机应用在推出地方特色产品时往往会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交互艺术视觉设计,吸引同地区人的情感共鸣及未踏足该区域受众的好奇情绪。

(三)发展

交互艺术应用区域文化后,其视觉延伸的发展方向是多样化的,从交互艺术本身的角度来看,区域文化能够为交互艺术提供更为纵深和宽广的艺术视觉范围,为交互艺术提供更多具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的元素及灵感;从交互艺术所带来的影响来看,区域文化应用于交互艺术后,能够为观众的视觉带来更加富有冲击力的体验,让艺术作品和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交互艺术的独特实现方式也让一千个受众心中有着数千个区域文化的视觉留存。不可否认,区域文化对于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有着巨大的作用,对于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展也有着推动和引导的作用,但同时笔者认为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和区域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两个范畴,交互艺术的视觉延伸能够为区域文化带来更多的影响力,并能够一定程度上吸引艺术家以同种或他种的艺术形式对区域文化进行传播和保护,引导观众关注区域文化,为区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艺术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四、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广博而厚重的传统文化是由丰富多彩的区域文化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交互艺术基于电子信息技术和传感技术、投影技术等技术来表达,是充满现代感的艺术形式,交互艺术在发展初期注重未来感,但随着中国民族文化自信心的崛起,更多的艺术家将创作的目光投在了传统文化的领域,而区域文化则是挖掘灵感与创意的沃土。笔者认为,区域文化在交互艺术中的视觉延伸关键是对文化的传承以及对文化承载情感的表达,为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分析交互艺术的独特视觉延伸,分析交互艺术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作用,以期为后来的交互艺术作品提供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张伟,陈扣洋.高职艺术设计与区域内民间美术“汲取与反哺”交互作用研究――以盐城及周边地区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3,(09)

[2]耿涵.观看延伸――艺术的视觉化实践略论[J].创意设计源,2015,(03)

区域文化研究篇5

关键词文化产业投资体制产业集群创新研究

陕西省的历史悠久,文化资源遗存丰富、积淀深厚,这些都为陕西省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根据国际经验,当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均GDP为1000-3000美元,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50%以下时,用于文化消费的可支配收入会大大增加,进而刺激和带动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2007年陕西省人均GDP为12843元人民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4.6%和39.3%,由此可见,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较快发展已经具备了必要条件。但是,由于陕西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社会留下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具有现代意识的文化创意产业规模、效益还相对低下,造成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滞后。因此,本文试图对陕西文化产业体制创新发展做一些探讨与研究。

一、做好政策创新,制定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

积极优惠的文化创意产业政策不仅可以促进市场机制和市场结构的完善和优化,还可以提高整个文化创意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综合文化竞争能力。

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相继出台了《陕西省文化产业发展纲要》、《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若干决定的实施意见》(陕政发[2005]35号)、《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委宣传部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意见的通知》(陕政办发[2006]72号)、《关于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规范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文件,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但是,陕西省的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很不充分。从总量上来说,陕西文化产业总产值只是北京的1/15,山东的1/6,广东的1/4,人均产值则更低,而且还存在宏观管理政出多门、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形式规模小分散化状态,文化企业普遍缺乏活力等问题。因此,还应该进一步加大对优惠的文化产业政策的制定力度,发挥政策的引导促进作用,加快陕西文化产业体制的改革创新。主要有以下两个个方面:第一,制订积极优惠的文化项目引进政策。我们建议在省政府的权限内免除与文化创意项目有关的收费,完善相关的财政优惠政策。国家的法定税种我们不能动,但是地方性的各类收费地方政府有权力进行调整。同时,允许和鼓励各类组织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进入文化创意产业领域。要尽快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相关政策,对进入文化产业区域的项目进行专项资金的扶持,以增强对相关文化项目的吸引力。第二,制定完善的高端人才引进的相关政策。人才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资源。纵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人才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我们应该认识到。“文化是文化人的事业”,但是“文化产业更主要是企业家和商人的事业”,即把文化做成自己的事业这是“文化人的追求、情结”,把文化做成产业是“独具慧眼的投资人、企业家和商人对利润的追求所致”。在文化产业人才问题上,我们建议一定要制订引进高端人才的相关政策。同时,一定要重视人才成长环境的优化,制定在高端人才的引进方面特殊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的相关政策法规,在分配体制上将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相结合,并进一步完善社保体系,使人才的流动无后顾之忧。

二、强化风险投资主体,组建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各地成功的经验是,文化创意产业初期发展一定得益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在后续发展中投资主体多元化会有助于产业的健康、有序和持续发展。文化产业是一个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的产业,同时由于其特殊的文化意识形态属性,对进入文化产业的资金有着较高的门槛。例如,据调研,成功的动漫公司流动资金要求基本在1000万元以上,而且要求后续资金的支持。

我们建议,“由陕西政府财政厅、国资委等部门牵头,联合省内有实力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共同参股成立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

为保证陕西省文化创意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经营效率,建议部分高管人员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不拘一格选用优秀人才。目前,陕西省的文化产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存在较高的准入门槛,文化产业项目和风险资本的结合还和薄弱,对于风险资本还不具备较大的吸引力,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其“看得见的手”作用,对文化产业进行宏观调控,加大对文化产业风险投资公司的引导和扶持力度,对风险投资公司的设立、批准,以及设立风险资本的准入门槛等方面制订一系列的优惠政策,保证风险投资和文化产业实现真正的结合。

三、建立西安影视产业园,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集群

以西影集团为中心,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打造影视文化产业链,把创意、技术、营销等环节紧紧联系在一起,对陕西影视文化加大发掘力度,使其原创价值,逐步转变为有广阔市场的商业价值,同时实现传承文化遗产和推介陕西文化的社会功效。具体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内容选材方面,依托陕西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系列文化历史剧。陕西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主要是汉唐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意义深远的革命文化等,这些独特的文化资源为电影电视剧本的创作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利用文化资源开发汉唐文化系列影视剧,关中文化系列影视剧,红色文化系列影视剧等,形成具有鲜明“陕派”风味的电视作品。第二,在生产运营方面,建立影视产业园、构建产业集群,寻求规模效益。大力扶持民营影视制作机构的发展,不断壮大影视生产队伍。第三,在市场发行方面,联合陕西民营影视公司,开捃多种营销渠道,实现影视产品的风险分散化和市场价值的最大化。通过陕西卫视、西部电影频道、陕西四套影视娱乐频道作为播出的第一层窗口,通过版权授予,将其他省市台作为第二层窗口,网络为第三层窗口,最后通过衍生产品如光盘、图书等实现发行效益最大化。

四、以优势媒体以及出版机构为龙头分别组建陕西各类传媒集团,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

新闻传媒产业是文化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且灵活的传媒市场。如何突破资源发展瓶颈,扩大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的问题。早在2001年,陕西省成功剥离原分属省、市、县三级的广电网络,组建了全国首家陕西省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将陕西省传媒业纳入到了一个正规的发展渠道,展现出了强劲的发挥势头。在做大做强陕西省的传媒业,加快陕西传媒公司的组建和上市速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应当将组建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华商报》和陕西广播电视、西安广播电视等优势媒体为龙头分别组建混业经营的各类传媒集团,并努力争取传媒公司上市。其次,在时机成熟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公司可以借助政府对文化传媒资源的倾斜政策,整合目前处于市场化发展初期的广电资产和媒体业务。如果集团公司能联合上市,无疑可以在打破报业与广电行业的竞争壁垒,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外部交易费用。在提高传媒产品的竞争力的同时,从而带动我省整体文化产业迈入发展的新时期。

根据戴维尼提出的“超级竞争”(hypercompetition)观点,持续优势是不存在的,只有通过打破现状才能获得一系列短暂优势,长期的成功需要动态战略,不断地去再造短期优势。因此,传媒业应当将目光放在多元化的媒体间组建上市公司的投资战略上,试图通过组建传媒上市公司来降低传媒产品成本,提高运营绩效,以期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组建陕西传播上市公司也正是基于“跨媒体的运营服务商”的发展战略,突出传媒重点,兼顾多元化的综合传媒已经成为媒体经营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样的战略调整可能使集团面临高转换成本的风险,以及来自政府管制方面的风险,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趋势下,组建陕西传媒上市公司对于今后企业融资以及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传媒产品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培育文化产品品牌,延伸陕西传统文化产品价值链

陕西是中国的文化大省,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最深厚、最丰赡的地方。西安与意大利的罗马、希腊的雅典、埃及的开罗并称“四大世界古都”;咸阳是中国封建中央集权制社会的第一个国都;汉中,是中国汉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延安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韩城有“文史之乡”的美誉,是“史圣”司马迁的故乡;宝鸡以“炎帝故里”、“陈仓古道”闻名天下。关中平原更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悠悠远古到近世当今,三秦大地一直都是产生时代英雄、文化名人的风水宝地。秦皇陵,兵马俑,秦直道,明城墙,大小雁塔,乾陵,汉阳陵建筑和装潢的宏大壮观,尊贵威严。陕西的历史文化名城名址。分布在三秦大地的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自古秦文化、楚文化、巴文化、蜀文化、羌文化、鬼文化及后来的西域文化的熏陶,留下了丰富的遗存,使陕西获得了“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称。

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深入的今天,如何能够延伸陕西传统文化的产品价值链便成为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创新的重要一环。单一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无论如何丰富。如果不能被充分开发和发展,使之规模化、产业化,陕西的传统文化就会因为缺乏了市场动力,面临文化传承和增殖的困境。

我们建议,将陕西著名的传统文化资源,按照相关的模式,以创新性表现方式,通过“品牌经营”、“特许经营”、“品牌扩展”等战略延伸产品链,提升传统文化的市场竞争力,实现文化产品的不断增殖。

六、突出陕西高校数量众多的优势,建立首家“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陕西各类高校百余所,教育事业和科技产业发达。建议陕西省政府以高校集中区建立“中国(陕西)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依托这种人才资源,就近大学城,建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各个院校设立文化创意公司,为大学生创意、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周围省份为大学生创业提供5万元的贷款资金支持,这些经验可以借鉴。在陕西,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接近100万人,这一强大的人力资源必须开发,也一定应该开发。如果政府为他们提供一个创意和创业环境,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将这种创造力转化为生产力。这将是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一大特色。具体工作有:第一,鼓励大学生在电影、音乐、广告各个方面的尝试原创工作。第二、按照市场机制进行产业园的文化创意成果的执行与推介工作。第三、定期举办大学生创意文化节,开展各种创意比赛。如DV摄影、剧本征集、flash设计、彩铃设计、广告设计等,同时举行各种文艺汇演,充分调动大学生的创造力,推陈出新,将这些创意成果进行拍卖。定期开展大学生文化创意博览会,展示大学生的创意成果,吸引国内外投资方,推动产业园的健康长远发展。

七、借鉴国际成功经验,以广告业撬动陕西动漫产业发展

日本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漫制作和输出国,在80年代流行一时的《聪明的一修》、《铁臂阿童木》等著名的动画片,都是由日本电通广告公司的创意、设计人员完成的,也就是说萌发和激活动漫产业的杠杆产业之一就是广告业。

以日本的动漫产业运作方式为鉴,我们建议,可以引导陕西的广告公司从制作动画和周边产品开发营销两个方面促进陕西的动漫产业发展。根据统计陕西的广告业三项指标“经营额”、“专业公司”和“从业人员”在国内均居15位以内,也就是说陕西的广告业态在国内居于中等偏上的位置。首先。培养广告设计人员的动画制作技术,促使部分广告公司向动画制作公司发展。其次,开发动画周边产品的设计营销。在制作成功动画的基础上,广告公司负责进行周边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活动。比如《铁臂阿童木》就有阿童木造型的玩具、文具、服装、模型等等。广告公司在转型为动画制作公司之后,可以与玩具制造商合作,开发动画周边衍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超级秘书网

八、做大做强陕西会展产业和演艺产业,打造会展和演艺时尚之都

现代会展业是通过举办各种集会和展览展销会,能够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经济现象和行为的产业。以展览会、交易会、洽谈会等多种形式进行,成为交流文化、商品和展示品牌的平台。会展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现代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发展会展业必须依托城市的现实基础。首先,陕西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这一优势不仅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还包括便捷的交通。其次,陕西具备现代会展业要拥有优势产业,市场条件好,开放度高,并且具备良好的开放度和国际知名度。第三,陕西具有完备的展览场馆,优良的配套设施。西安是我国五大会展城市之一,每年举办100多个有规模的展会,目前已经拥有了陕西国际会展中心、曲江国际会展中心、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具备举行大型会展的场馆。这些产业优势应该得到进一步发挥。

在发展演艺产业方面。作为陕西省省会的西安,根据西安本地的特色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需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着手:地方节庆活动、地方文化艺术节、引进外来演艺团体来活跃、繁荣西安演艺市场。由于西安本地的高校较为集中,高校中的艺术团体和艺术专业不断地向社会输送艺术人才。在演艺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西安大唐美蓉园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元素有机结合就是成功的例子。

九、打出申请开办“迪斯尼乐园”等现代化的国际级别的主题公园的旗帜,将现代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元素融入陕西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之中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与国际现代化相结合。主题公园作为一种后现代的旅游资源,是专门为旅游者、休闲者所设计的文化娱乐、购物、休闲场所,具备功能的多元化和综合性。而国际性的主题公园在文化的兼容性和功能的多样性上则有更高的要求。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