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医疗技术(收集5篇)
时间:2024-06-23
时间:2024-06-23
国产医疗设备之殇国产医疗器械突围零关税国产中间件的突围之路国产桌面操作系统的突围之路解码《阴阳师》:国产游戏的突围之路照亮医疗设备行业的创新之路突围之路中国电影科技之光论坛探寻国产动画突围之路国产大豆谋突围国产办公软件突围联影医疗科技总裁张强:高端医疗设备进入“国产化”时代中国监理突围之路新疆餐饮突围之路网络招聘突围之路聚合,突围产学研之路混动突围之路永泰的突围之路中式快餐突围之路SKT的“突围”之路高端国产奶粉如何突围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艺术国产医疗设备突围之路国产医疗设备突围之路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刘砚青")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2015年,上海,第73届CMEF中国国际医疗器械(春季)博览会上的联影3.0T磁共振成像设备
“一台国外定价75万美元的设备在中国的同期售价竟会高达1200万元人民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
数十年来,中国的高端医疗设备市场一直是外资品牌的天下,被其牢牢掌握定价权。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的分析数据显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超过70%的市场份额都被整理电器(GE)、飞利浦(Philips)、西门子(Siemens)这三家被称为“GPS”的跨国企业所垄断。
产品本身之外,外资品牌对设备售后服务的垄断也迫使中国医院每年向其支付高额的维保费用。
高成本直接带来高价格,这成为中国百姓看病昂贵的重要原因。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医疗信息化逐步进入大数据时代,人们的日常体检、影像诊断数据等也存在着流出国门的风险。
于是,为加快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过程,一系列鼓励政策密集出台,一大批追求核心技术自主研发的中国企业也在不断发力。它们在中国本土大展拳脚的同时,还将目光投向了竞争更加激烈的国际擂台。
2015年5月,东软集团旗下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软医疗”)在辽宁沈阳了中国首台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128层CT――NeuViz128多层螺旋CT。
东软医疗CEO武少杰告诉《t望东方周刊》,在产品至今这3个月的时间里,NeuViz128多层螺旋CT已经获得中国、美国和欧盟的上市认证,并已出口到欧洲、南亚、北非等多个国际市场。
而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影”)研发的世界首台超清高速96环光导PET-CT――联影uMI510更是在经过长达16个月、覆盖百余项检测项目的认证过程后,于2015年8月28日正式拿到了日本医疗器械上市许可证。
上海联影董事长兼CEO薛敏公开表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中国尖端技术在世界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从无到有的中国制造
回首国产CT这条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自主研发之路,中国创新者们已经走了27年。而最初激发他们挑战CT技术的原动力,竟是3台高价买入、却险些瘫痪的国外二手CT。
1987年,包括沈阳市中心医院在内的三家医院进口了3台售价超过60万美元的二手CT,但买来之后却无法调试运营。
“花费大量外汇引进的3台CT全部瘫痪,这则消息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甚至被媒体和公众称为‘CT事件’。”东软集团副总裁、东软医疗总裁江根苗告诉《t望东方周刊》,在提供售后服务的公司人去楼空之后,调试工作被迫中止。为了让这些机器重新运转,沈阳市卫生局决定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征集能人修复设备。
1988年12月,来自当时的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的老师郑全禄和李甲递接下标书,于次年2月成功修复了沈阳市中心医院的二手CT,并奔赴重庆和天津帮助另外两台瘫痪CT恢复了运转。
为免以后受制于人,两位老师大胆提出“制造中国人自己的CT”这一构想。
在东北大学副校长杨佩祯的支持下,1989年6月,东北大学国产CT整机开发项目确立;1993年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CT样机问世;1994年首台国产CT通过国家检测;1995年东软集团董事长、东北大学副校长刘积仁接下改进并将样机批量生产的重任;1997年8月,东软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证书,国产CT自此进入产业化发展轨道,中国也因此成为继美日德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
“这个过程讲起来很快,当年真是‘压力山大’。”时任东软CT项目总工程师的江根苗向本刊记者回忆说,阵列处理机(AP)是当时全身CT的核心系统,而这一关键技术却被国外严密封锁。
在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创新之后,东软最终用PC(个人电脑)代替AP。除了实现重大技术攻关,这一技术还开创了国际CT技术的新变革,甚至引来不少国际老牌CT生产企业的效仿。
“东软CT是1998年正式进入市场的,当时市场上的竞争机型售价400余万元,而我们凭借绝对的性价比优势在这一年内就卖出50多台。”江根苗告诉本刊记者,在东软CT问世不到两年的时间里,进口设备的中国售价下降超过100万元,幅度接近30%。
1999年,东软CT登录国际展会;2000年,东软CT出口海外,实现中国大型医疗设备出口零的突破;2003年,东软螺旋CT出口美国,开创了中国大型高科技医疗设备出口美国的新纪元。
站在“负起点”出发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前秘书长白知鹏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高端医疗设备产业之所以会形成如今的局面,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国行业发展时间短的影响。
“欧美国家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在CT、MR等装备的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而中国是在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引进这些先进机器的。”白知鹏说。
然而在薛敏看来,除客观原因之外,国产医疗设备在高端产品领域长期失语,根本原因还是自身产品质量不过关、核心技术缺失、经营理念有问题。一名女孩在通过秦皇岛惠斯安普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检测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
“整体而言,国内医疗设备行业的发展还存在较为严重的滞后,大多数企业的规模很小,且各自分散。加之在技术、质量、设计等方面全方位落后,导致很多中国企业长期陷于‘有产品、没品牌’的尴尬局面。”薛敏指出,要想彻底打破外资品牌的技术封锁与市场垄断,大家必须转变观念,持续创新。
“不少国内医疗设备企业都抱着‘只求分一杯羹’的短期利益导向,并未打算在外资品牌一统天下的中国市场真正求胜,这在无形当中就放弃了对最初自主创新的坚持。”薛敏告诉本刊记者,几乎每个国际医疗巨头企业都是经过数十年的积累,逐步通过收购、兼并小型企业才形成现有完备生产线的,而中国企业没能全面杀出重围的根本原因还是自身实力不强。
在薛敏看来,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从“负起点”开始。
“一说到国产医疗设备,很多人都会产生各种负面联想。比如,质量不好、不稳定、外观不佳、使用起来不方便,等等。因此我们在开拓市场时,经常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薛敏说,当联影PET-CT第一次进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时,一些医院领导也曾对这第一台国产PET-CT的图像质量、设备性能心存疑虑,直至经过多次试行验证,确认图像优异后,才正式投入临床应用。
多位行业专家都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国产品牌实现突围的重要一步就是进入大型三甲医院。这就要求国产设备不但要在性能上优于进口设备,还必须做到价格低廉。“只有当你的性能和成本都较进口设备具有明显优势,且能稳定保持这一水准时,大家才会愿意尝试。”白知朋说。
以上海联影为例,其设备价格和国际同类型、同档次、同技术水准、同质量标准的国外产品相比,大概要便宜30%左右,而且后期维修服务费用只是国外公司的一半。
“人无我有”才能赢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我们也能理解各家医院在引进设备时的各种顾虑与担忧。”薛敏表示。
在他看来,尽管国家现在对国产医疗设备有很多扶持和鼓励政策,但若想真正发展,绝不能只依赖政策。“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作为知识、创新密集型行业,要想坚持自主研发全线产品就需要有高端的人才队伍,投入巨额资金,克服极高的管理与技术难关,不断创新。”
薛敏告诉记者,为中国高端医疗设备行业赢得首个工业设计“奥斯卡”――iF工业设计大奖的联影DR(即数字化直接成像系统)也曾有一个因创新不足而“被扼杀在襁褓中的前身”。
4年前,刚组建的上海联影X射线事业部曾尝试过一条“短平快”路线:在购买了机电系统、整套外观和内部结构设计后,研发人员以此为基础修改并优化出系统集成。
然而在样机送往检测间进行评估时,评审小组在仔细查看产品的人机体验、工艺细节与电缆布线后,把这一项目直接叫停,理由是:它不符合企业全线产品必须有至少两个“人无我有”创新点的要求。
将整个项目全盘后,联影X射线事业部研发团队历时3年,通过完全自主研发,终于在2014年成功打造出拿下国际大奖的DR设备。2014年3月26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外科教授与其团队在术后分析手术等相关情况。其中手术使用的经心尖主动脉瓣膜系统由中国设计制造,是全球第一款带有定位功能的智能瓣膜,并获国际专利
高端医疗设备行业不仅是“高大上”的高科技行业,更是“接地气”的服务业。江根苗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2003年“非典”期间正是各家医院对设备及服务需求量最大的时候,由于中国当时已属疫区,很多外资品牌的售后服务团队纷纷撤离,导致了一些设备出现问题后无人修复。
有一天,江根苗接到了时任北京天坛医院院长戴建平的电话,当时承担着北京地区疫情防控重要工作的天坛医院急需两台DR用于临床检查,由于状况紧急,戴建平提出即刻送货。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生物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沪府办发〔2017〕51号)和《上海市打造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3)》,进一步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特制定《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3年)》。
一、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闵行区聚焦智能医疗、精准医疗、国际医疗高端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着力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培育具有较高品牌度的优势产品,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全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为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产业规模保持增长。闵行现有生物医药企业44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140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9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9家,相比三年前增长了4家。规模以上商业和服务业企业53家。2023年1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收312亿元,其中59家规上生物医药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40亿元,相比三年前增长39亿元,年复合增长6.08%。规模以上商业21家和服务业企业32家,2023年营收72亿元。
创新能力稳步增强。近三年来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增长,新增药品注册批件2件,新增药品临床批件24件,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批件7件,新增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4件,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1件,新增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创新研发中心8家达23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现为2家。
特色园区初具形态。近年来,闵行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1+2+10+X医疗体系搭建完成,建设了1家共享医技中心、2家综合医院、10家专科医院以及X个特色门诊,集聚了信达生物、威高研究院等研发龙头,立足大虹桥、辐射长三角、定位国际化的智慧医疗“医、学、研、产、用一体的高端医疗服务区初具形态。闵行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引入了中科新生命、英基生物等一批精准医疗相关企业快速成长,建设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正在加快形成上海智慧创新医疗高地。闵行东部承载着思路迪、之江生物、美敦力等国内外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企业,产值加速增长。
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已具备了坚实的发展基础,在取得积极成效的同时也面临挑战,存在着产业集聚度偏低、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创新服务平台缺乏、产业政策和服务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上海重要批示指示精神,面向全球生物经济蓬勃繁荣的大方向、大趋势,紧抓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的重大机遇,聚焦重点领域,规划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推进闵行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思路
按照上海南部科创中心建设总体部署,围绕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和市生物医药产业“1+5+X特色园区规划,坚持“研发制造和高端服务双轮驱动,按照“北服务、南研发、东转化优化布局,规划闵行生物医药产业“4+3+X园区格局,在深化现有莘庄工业区、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基地布局基础上,重点以北部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南部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国际生命健康城三个片区为依托,以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其他“X个特色转化基地为补充,注重创新链整合与产业集群培育,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实现高端化、智能化、国际化发展,加快构建生物医药产业研发制造和转化服务高地。
(三)主要目标
未来三年,将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做强生物制药装备智造,培育医疗机器人、智慧医疗和国际医疗高端服务等特色产业,持续引育产业龙头,围绕产业链优化搭建CXO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到2023年,闵行将成为辐射长三角服务全中国链接全世界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与健康医疗、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的创新示范基地。
经济总量目标。到2023年,实现产业经济营收总量达到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17%。其中生物医药商业和服务业营收200亿,新增128亿元;规上工业企业产值300亿元,新增60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7.8%。
各基地产值目标分解如下:
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工业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62.3亿,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1%,到2023年增长22.9亿元,达到85.2亿元。
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107.3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4.5%,到2023年增长15.1亿元,达到122.5亿元。
临港浦江园(含国际生命健康城)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31.9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14%,到2023年增长15.4亿元,达到47.4亿元。
紫竹高新区现有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5.6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8%,到2023年增长1.4亿元,达到7.0亿元。
其他街镇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32.7亿元,年均目标复合增长率5%,到2023年增长5.2亿元,达到37.8亿元。
智能医疗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2023年产业营收规模超过15亿元。
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及华漕镇医健产业2023年营收规模超过50亿元。
企业发展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69家,新增10家以上;新增上市企业3-4家。
三、重点领域
(一)生物制品。积极推动新型疫苗、多肽类生物药、抗体药物、生物合成等产品的开发,加快免疫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基因治疗等相关技术研究和转化。大力推动新型酶工程生物制品、抗肿瘤等基因重组药物的产业化。
(二)化学药物。围绕肿瘤、心脑血管、糖尿病、肝炎等领域,组织开展针对新靶点、新机制的创新药物研制,积极推进抗肿瘤等创新药物的产业化。鼓励企业发展大品种产品,通过绿色生产工艺、新药物剂型的应用开发,进一步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加快开展一致性评价研究,进一步提高区内企业生产药品的质量水平。
(三)医疗器械。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重点支持智能医疗机器人、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高效诊断试剂、个性化定制器械、可穿戴医疗检测和康复器械、高端内窥镜、全数字磁共振及核心部件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结合应急疫情防控需要,支持高端影像设备、治疗设备和检测设备等疫情防控相关新产品开发。
(四)制药装备及原材料。大力支持生物医药产业链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的研发创新,如细胞培养基等生物制药工艺重要原材料、层析系统等重要制药设备、一次性反应袋等关键耗材、医药保健食品等重要原材料等。以自主开发为目标,加强产业链技术革新,实现卡脖子关键制药装备及原材料产业化技术突破。
(五)技术合同与智慧医疗服务。吸引、培育和做大做强涵盖从药物靶点发现到生产应用的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技术服务平台,发展CXO外包服务。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与产业融合,重点支持在医学影像、辅助诊疗、智能医护、精准医疗、远程医疗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产业创新赋能增值。大力推动干细胞、CartT、基因治疗等新兴医疗技术服务的开展。
四、主要任务
(一)优化规划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1、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环境建设,以生物医药产业“4+3+X产业园区为载体,加强研发创新资源和产业发展资源集聚,建设智慧医疗创新试验区,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4指的是莘庄工业区(含向阳园)、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临港浦江园、紫竹高新区四大具有良好产业制造基础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提质增效为主;“3指的是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及医疗机器人产业园,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建设生物医药产业特色园区;“X指的是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等面向生物医药产业为主的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可根据需要动态扩展。
专栏1优化产业布局,建设特色片区
(1)北部新虹桥研发创新中心。以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为核心的相关区域,目标将打造面向长三角一体化的生物医药产业高端研发服务总部集聚区和国内外最新医疗服务及创新疗法先行试验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区环保局、区规资局、华漕镇、南虹桥、新虹桥医学中心)
(2)南部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和医疗机器人产业园。将联动交大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和马桥人工智能试验区,重点打造健康医疗与智能产业紧密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和高校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南滨江及相关街镇)
(3)东部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以国际生命健康城为中心,新增2.15平方公里规划用地,以高端医疗器械的研发制造和高端生物药产业化为目标,与航天产业社区的生物医药制造产业承载区联片打造约3平方公里的“临港浦江生物医药承载区。(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区卫健委、临港浦江园、莘庄工业区、浦江镇)
(4)华理科技园梅陇基地。由华东理工大学和闵行区合作共建,以分子诊断和基因治疗细分领域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建设推动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梅陇镇)
(5)智慧健康产业基地。由金效实业有限公司投资,用地77亩,建设18栋柔性化工业厂房,形成以智慧健康产业为核心,智能医疗、生物技术为主导产业的研发、办公、中试一体的智慧健康产业集聚中心。(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发改委、区经委、马桥镇)
(二)引育龙头企业,促进高效发展
2、聚焦龙头企业培育,加大重点产品支持力度,鼓励生物医药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收购并购、权益引入和转让等方式发展壮大,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围绕核心产业重点瞄准国内外生物医药跨国巨头、国内细分领域优势企业,招大引强,着力招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专栏2围绕重点企业和产品,强化产业集聚
(1)培育龙头企业。积极推动新药研发等创新研发成果的转化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产业化项目的落地。支持创新型高成长企业依靠风险融资加速成长,推动生物医药行业内骨干企业,通过上市、市场化并购等方式,兼并收购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培育行业龙头企业,打造闵行品牌。(推进部门:区经委、区科委、区投促中心、各街镇各园区)
(2)引进重点项目。通过租金补贴、优先供地、固定资产投资补贴等扶持政策,吸引生物医药领域重点优质企业落户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园区和基地。(推进部门:区投促中心、区经委、区科委、各街镇各园区)
(3)支持重点产品。支持一批重点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实施大品种培育战略,加大对优势产品和重点产品的投入力度,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产品。积极支持新型诊断试剂、生物疫苗、治疗性药物和相关影像诊断产品、医用生物材料等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
(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市场监管局)
(三)培育新兴业态,发展智慧医疗
3、围绕智慧医疗的发展应用,以培育发展医疗机器人产业为特色,重点发展人工智能、精准医疗、智慧医疗数字化高端产品及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高端医疗技术。
专栏3围绕智慧医疗,培育新兴业态
(1)发展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围绕交大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和产业园建设,开展面向微创手术、康复治疗、生活辅助等各类智慧医疗应用研究,推动我国医疗机器人技术转化和产业发展,集聚一批先进智能材料、手术机器人、康复与辅助机器人、影像导航介入、植入式器件及生物微电子、生物光学等医疗机器人上下游相关企业。(推进部门: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2)建设智慧医疗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国内首家面向医疗机器人产业且获得国家药监局认证的公共检测平台,深入开展人工智能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搭建医疗影像诊断特色应用数据中心,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场景的尽快应用,探索应用5G技术开展远程手术。(推进部门: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推动产业园区融合发展。推进医疗健康服务集聚区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融合,形成以医药研发和治疗检验等医疗服务为核心,产业链延伸、示范效应显现的“产、学、研、医、用高度融合一体的研发医疗服务示范中心。(推进部门:区卫健委、区科委、新虹桥医学中心、临港浦江园、南滨江公司)
(4)支持先进疗法技术研究。鼓励以企业为主体与医院合作,紧跟国际前沿技术,开展干细胞、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先进疗法和先进技术的研究转化。(推进部门:区科委、区卫健委)
(四)完善创新平台,优化支撑体系
4、依托区内科创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强产业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各类主体建设专业孵化器和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打造生物医药产业优质服务新生态。
专栏4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服务体系
(1)完善产业技术服务平台。扶持专业服务型企业,围绕产业链功能薄弱环节,积极招引专业化CRO、CDMO、CMO等CXO配套服务企业,完善产业链。全力推广新生产模式应用,支持基于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医疗器械注册人制度下的产能建设与交易服务,积极对接区内创新资源,推进医疗器械注册人、合同研发生产等新模式发展。(推进单位:区科委、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各相关园区)
(2)聚力建设重大创新平台。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医疗机器人产业研究院,建设国家医疗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发展医疗机器人前沿原创技术和共性关键技术,聚焦创新技术研发、临床研究应用、产业转化与服务等平台建设,加速医疗机器人特色产业相关领域内企业成果转移转化。筹建生物药创新研究院,为生物药的研发服务和原始创新提供策源力。推进交大“转化医学研究设施国家大科学装置区内共享,支撑现代医学创新重大研究。(推进单位:区科委、南滨江公司、上海交大)
(3)筹建医学数据中心和共享平台。建设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医技共享信息平台,探索对社会办医机构的信息化管理服务和开放。(推进单位:新虹桥医学园区、区卫健委)
(4)创设医疗器械创新服务站。构建全链条医疗器械产业服务体,提供医疗器械功能性、可靠性、合规性、易用性、批量性工程化服务,并通过建立一站式综合服务,提升医疗器械发展软环境。(推进单位: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科委、南滨江公司)
五、保障措施
(一)深化协调服务机制
完善生物医药产业领导小组日常联络和生物医药产业推进办公室工作机制,协调重点项目落地和重大项目推进,其中区发改委、区经委、区科委、区卫健委、区人社局、区财政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区投资促进中心按照职责分工牵头协调相关政策,各街镇、园区承担产业推进主体职责。
进一步加强市区联动,积极争取市级部门在闵行建设布局一批生物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等创新资源,建设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承接市级生物医药产业重大项目的落地。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完善产业政策,加大企业引育和财政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开展重大产业技术攻关。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专业技术服务平台,推进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支持药械创新产品走向国际化,鼓励药械上市许可持有人在本区开展委托生产。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本区生物医药企业申报上海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化项目,对市级财政予以支持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区财政给予匹配。
(三)加强过程跟踪保障
加快土地“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升级改造,落实产业发展空间。加强科技金融支持,推动区域环评,集聚创新人才,保障方案实施。开展对重点任务跟踪服务,提高方案实施效果。持续关注生物医药前沿动态,适时调整工作实施重点,开展科技情报搜集、交流咨询等工作,为方案实施提供智力支撑。
闵行区人民政府
关键词:物联网;移动诊疗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6)15-0274-04
1概述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不可欠缺的一部分。物联网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并对互联网进行了扩展,将相关领域中各种设备与互联网有机地融合而形成一种具有特殊功的网络,由此形成了新兴产业,如将射频识别RFID和无线网定位技术与现有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结合起来而形成的新型网络、智能物流、工业自动化控制[1]。物联网通过将各种设备与互联网有机地融合使得相关服务发生了质的飞跃。就医疗领域而言,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得医院的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物联网在移动诊疗方面的应用,一直备受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关注[1,2]。
目前物联网在国内医疗领域的应用已经相当普遍,如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IS在国内医院中的广泛应用,使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极大地提升,但这种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终端固定、网络结构单一、移动性差、各科室之间相对独立等弊端,这些弊端制约着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5,6]。而移动诊疗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终端接入灵活、数据传输安全等特点克服了这些弊端,使医院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7,8]。
为了推进医院诊疗现代化进程,应用射频识别RFID和无线网络定位等物联网技术,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诊疗系统。该系统是以无线局域网技术和射频识别RFID为基础,利用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的可移动性、网络结构多元化等特点解决了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点固定等弊端,能够实时地为移动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提供数据。而且本文提出的移动诊疗系统是以现有整理的HIS系统为基础,并不需要构建一个新的网络结构去实现物联网下的医疗信息化。移动医疗系统集成射频识别RFID和WSN技术,由诊疗设备、医院数据中心、医院内网、基站和移动设备和用户服务界面构成的HIS架构[8,9]。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信息存储安全、无边界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服务能力发生了质的飞跃。移动医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诊疗、急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
2移动诊疗系统架构
为了给临床诊疗提供方便,以物联网相关技术为基础,提出了移动诊疗系统。采用移动诊疗系统有效地减少了就医过程中的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移动诊疗系统是以RFID和物联网技术与现有的诊疗系统相融合,通过智能型手持数据终端和医院的移动诊疗系统,为医院中的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实时数据。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10]。
移动诊疗系统集成了RFID和WSN技术,由医院数据中心、医院内网、基站和移动设备、应用服务界面组成了定位模块和服务提供模块如图1。医院数据中心主要功能是存储和管理数据,基站和移动设备负责采集相关的医疗数据、患者健康状况等各种信息、通过无线网和移动设备将信息传输到医院数据中心。定位模块主要负责患者定位服务和医护人员的定位,以确保医护人员能够实时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服务提供模块为患者提供了住院服务、急诊处理、门诊相关服务,使得患者能够方便地通过移动诊疗系统处理住院、急诊、门诊挂号。
该系统利用物联网相关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存在的弊端,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提高了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
2.1门诊系统的移动诊疗
传统门诊流程中存在的挂号难、就医难、门诊科室难找,交款取药程序过多、医生看病时间短、医疗报销程序过多等因素。这些因素无疑增加了患者的就医成本,同时也造成了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针对传统门诊的众多局限性,提出了一种以RFID技术为基础的门诊系统如图2。该系统是利用RFID电子标签完成对患者信息核对工作,医护人员不需要再去核对人员信息,同时采用电子标签可以自助获取化验单,简化了患者信息核对环节,增强了病患隐私信息的保护。
患者可以网上预约或窗口办理RFID标签就诊卡,卡里包含个人信息、健康状况以及病史、就诊资料和预交金,患者可以凭RFID标签就诊卡到门诊挂号,患者可以按照RFID标签上的信息指示到相应科室就诊,该患者的信息将会自动传输到门诊相应医生的办公室[12-14]。医生将会结合患者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开具具体的检查和诊疗信息,系统将检查和诊疗信息传输到相应的科室,医生开具的用药信息将会传输到药房,患者通过就诊卡查询到检查、取药、诊疗的科室以及位置,根据就诊卡提示信息去相关部门就诊。就诊结束后,在自助机上刷卡,或输入就诊卡号和发票流水号,自助打印检验报告单、发票和费用清单。住院患者也可以在自助机上办理住院手续,住院信息自动传输到住院科室。患者到病房后,该科室的护士交付给患者一个RFID腕带。
2.2住院系统的移动诊疗
在传统的住院诊疗中医生都需要对每个病房进行查房,这样会浪费主治医生的大量时间。为了解决传统的住院诊疗查房弊端,以RFID病患身份识别为基础,提出一个住院移动诊疗系统,具体由患者监控、医护人员手持数据终端应用、检验项目查询三个模块组成。该系统通过Wi-Fi下载获取病人的所有病历数据,为患生成完整的电子病历数据,医生在查房或者移动状态下可以相关患者的信息下载到手持移动终端上,这样可以实现电子查房。此外,病人手上的监控手环将会时刻监控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果患者健康状况异常,病人手上的监控手环将会向主治医生发出警告信号,主治医生通过监控平台读取患者的监控手环信息,以此为依据制订治疗方案。
临床管理方面,医院中的精神病患者和老年痴呆患者的定位与管理在医院安全管理中非常重要。住院移动诊疗系统针对精神病人和痴呆病人指定了特定管理方案,其基本流程是让每位身上患者都佩戴RFID标签,医院病房的各个进出口都安装RFID阅读器用来监控精神病人和痴呆病人是否进入其监控范围。若有患者进入监控范围,医院病房安装的监控器将会读取患者的ID号并估算出患者的位置。
临床护理方面,护士通过手持设备来读取患者手上的监控腕带信息,再根据信读取的信息并结合实际需要执行相应的治疗程序,对患者进行护理并通过移动终端记录相关的护理信息,包括由执行人的相关信息、执行时间、患者状况、诊疗信息等,实现了动态实时的护理服务,临床护理流程如图3。
2.3急救处理
院前急救是指在院外医护人员对病危病人进行的紧急抢救,为患者能够进入医院抢救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紧急处理在院前急救中尤为重要,在病人到达医院前通过采用简单医疗设备实施的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医疗活动,是急救医学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1]。传统急救模式下由于医护人员难以及时获取患者的医疗信息、访问医院数据中心难等因素,一直是耽误患者救治时间的首要元凶。以现有急救模式为基础,引入物联网技术技术,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诊疗急救模式如图4所示。
医护人员在赶到事发现场前,可以查询患者在医疗系统中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该模型是通过RFID就诊卡保存用户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医护人员可以访问医院数据中心获取患者必要的信息,如患者是否有过敏史、患者的身体状况、患者的病史等,这对医护人员制定救治非常重要。除了获取信息,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对患者的伤情进行检查和简单救治,并将伤情信息和救治情况记录下来发送给医院,使得医院在第一时间了解患者状况,并做好术前准备。这样现场急救与医院对抢救的相关准备工作可以同时进行,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提高了医院急救效率。该模型相比于传统急救处理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医护人员充分了解患者的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减少了误诊、缩短了急救时间、提高了患者的生还率。
远程监护系统将会监控急救过程中的患者健康状况,若患者有异常状况或意外发生时远程监护系统会及时发出警告和患者健康状况信息,医护人员可以根据远程监护系统提供的信息制定抢救方案。患者的监控手环能够确定患者发生意外时的确切位置和患者的基本状况,以便于医护人员及时赶往事发现场进行急救,为患者争取了宝贵的生命时间,提高了急救中的患者成活率.
3移动诊疗数据流程
移动诊疗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其终端可移动性、数据传输安全等特点,使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10]。移动诊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系统主要提供各种应用服务如患者医疗档案或个人信息的存储、医生对患者病情或健康状况的分析、医护人员对患者医疗档案和个人信息的远程访问、医疗数据中心、诊疗事务管理服务、系统数据流程图如图5所示。
整个系统核心模块可划分为RFID、信息数据库HIS和计算机终端。服务器终端负责从移动设备上采集患者医疗档案、个人信息、视频等各种信息,通过医院内网将信息传输到服务器。而系统核心是信息数据库和RFID,其中信息数据库HIS是医院数据中心,RFID模块是终端设备与信息数据库HIS的交换器,主要功能是完成数据格式转换和数据传输,将终端采集各种信息格式转换成统一的格式,如文档统一转换成doc、视频统一转换成mp4格式。该系统的应用系统分为住院系统、门诊系统、急诊系统三个部分。患者可以通过住院系统、门诊系统访问信息数据库HIS,而信息数据库HIS通过信息将最新信息跟新到住院系统、门诊系统。院外移动急诊、远程监护系统通过SocketIP/TCP通信与医院内网通信,以保证急诊系统的实时性和安全性。
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信息存储安全、无边界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并能实现疑难病症实时监护、远程诊疗等功能,从而建立一种高度信息化、医院管理规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
4结束语
物联网技术在医疗范围的应用一贯备受国内外的普遍存眷。本文详细介绍了在医疗领域中的物联网技术应用状况,并详细讨论了移动诊疗的研究现状。为了解决传统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信息采集终端固定、网络结构单一、移动性差等弊端,本文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移动诊疗系统。移动诊疗系统由门诊系统和住院系统、急救处理三个子系统组成,形成了就诊、临床护理、急救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实现医院诊疗的移动信息化。该系统实现了医院管理规范化、诊疗应用简单化、形成了诊疗四维一体化,使得医院的信息化水平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笔者尽力有限,本文所提出的移动医疗系统并没有涉及医疗领域物联网中电子病历的相关研究,下一步工作将会着重对移动电子病历展开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俞磊,陆阳,朱晓玲,等.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2,29(1):2-8.
[2]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3]程之红,焦雅辉,徐渊洪.RFID技术在医疗安全管理中的应用前景[J].中国医院,2010,14(8):5-7.
[4]罗锦,李然,曾隽芳.基于RFID技术的血液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6,42(23):168-172.
[5]宫继兵,王睿,崔莉.体域网BSN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0,47(5):737-753.
[6]席丽单.物联网在门诊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0):976-979.
[7]潘媛媛.物联网技术在医疗护理系统中的应用[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1,8(2):196-198.
[8]王羽,蒋平,刘丽.物联网技术在临床路径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院,2010,14(8):2-10.
[9]王羽,徐渊洪,杨红.物联网技术在患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框架[J].中国医院,2010,14(8):2-4.
[10]志彬.RFID技术在医疗行业中的应用研究[J].医学仪器,2007,20(1):2-5.
[11]王立波,王季,田甜,等.浅谈我国医院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吉林医学,2013,34(1):195-197.
[12]宫芳芳,孙喜,林君,等.我国智慧医疗建设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13,4(11):28-29.
[13]杨国良,左秀然.医院移动医疗应用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数字医学,2012,6(12):63-65.
[14]陆靓亮,陈敏亚.基于RFID的医疗物联网技术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26(11):10-11.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医疗服务的公益性,却忽略了其商品属性,使得优质医疗服务的价值被严重低估。目前我国医院收入结构中,药品占一半左右,而医疗服务的比重明显偏低,医生薪酬比重也较低。随着新医改的深入,“重药品,轻服务”现状将逐步得到纠正,医疗服务也将经历市场化下的价值回归。
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随着高端医疗服务需求的提高,不少民营医疗机构走上了高端化路线。业内人士认为,发展高端医疗是必然趋势,且必须由民营资本主导发展。
高端医疗=高价医疗?
一位医疗界人士如此定义高端医疗——在满足基本医疗基础上,通过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并享受更好的服务,如减少等待时间,改善病房设施,提高就医舒适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陈秋霖表示,“高端”是经济概念,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角度来理解。需求方面,高端医疗是针对高收入人群提出的,是满足高收入人群需求的医疗服务;供给方面,主要指附着于医疗服务的附加,比如便捷的就医安排、舒适的就诊环境、宾馆式住院、个性化健康指导、康复旅游等。当然,也包括一些成本较高但只是减轻患者痛苦而不影响主要治疗功能的药品和技术,但总体应尽可能与医疗功能本身脱钩。
与高端医疗相对应的是基本医疗,在建有比较完整的医疗卫生制度的国家,政府承担基本医疗的主要责任,保障人人享有此权利。高端医疗则是非基本医疗的一部分。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村看来,高端医疗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只在医疗领域,各行各业都在为高端客户提供着差异化的服务,满足高端人群的特殊需求。比如,航空公司设有头等舱、经济舱;高铁设有一等座、二等座。医疗服务需求,也正从基本医疗服务转向个性化、多层次需求,高端医疗服务也就应运而生。高端医疗的主要特点是:住房高标准、服务高规格、检查高费用、用药高价格。但是,它的治疗效果未必一定比普通医疗更好。不管是高端医疗还是普通医疗,遵循的永远是一样的诊疗规范。
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的看法是,从医疗的本质来讲,高端医疗与基本医疗并没有区别。医疗技术水平同样是高端医疗的立身之本,之所以说高端,最主要的是附加在医疗本质之上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流程、质量标准、文化等,它迎合了基本医疗之外的更高层级的需求。从高端医疗的核心来讲,它更体现了“奢侈品”的人性化,让传统的刚性需求变得丰富多彩、温馨亲近。不过,高端医疗并不等于高价医疗。当就诊患者接踵而至的时候,服务与需求如何相应是关键问题之一。
谁来发展高端医疗?
从200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到2012年《“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暨实施方案》,不难看出,国家在保障基本卫生保健措施的同时,也不断推动高端医疗市场的开放,为其发展提供了极佳的契机。
我国高端医疗市场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公立医院为主导,另一类则由民营资本所设。公立医院发展高端医疗固有其医疗实力雄厚等长处,但由于公立医院本身所具职责便是推广较成熟、廉价的医疗服务。因此,公立医院所主导的“特需”病房等项目,往往遭受诟病。民营资本所设的医疗机构早期虽面临诸多不足,但随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涌入高端医疗机构,并发挥专科治疗等优势,也能为客户群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论文网]
刘玉村认为,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都应向患者提供高规格的医疗服务。他希望,公立医院既服务于普通百姓,又服务于高端人群。在比例上,医院利用80%的空间和资源,医务人员拿出80%的时间和精力服务于普通百姓,医院由此得到的回报只占总量的20%;而医院利用20%的空间和资源,医务人员拿出20%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高端人群,医院得到的回报却可以占到总量的80%——这样会迎来一个良性循环:公立医院有更多资金用于持续发展和改善医务人员待遇,能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普通患者也会得到更好的照顾。
刘玉村说,从国家政策层面来看,不应为了扶持社会资本办医起步,就要求公立医院将高端人群拒之门外——那样将会产生不好的示范效应:高端化、高收费的民营医院获得了高额回报,而处于不公平竞争下的公立医院生存艰难,医务人员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优秀人才流向民营医院。最终结果是,高水平的医疗人才集中在民营医院,服务于高端人群;一般人才在公立医院服务于普通百姓,这样的情景是每个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一位资深医院管理研究专家认为,高端医疗应该是高技术品质和高服务品质,目前国内的高端医疗走的是高服务品质的路子,高技术品质达不到,因为医疗人才没有流动起来。目前,高技术品质大部分集中于政府办的大医院。“不一定非要让公立医院做基本医疗。即便是有介于基本和高端之间的特需服务,也不一定规定公立医院只能做10%以内。不一定非要把社会资本架到三楼,就让他做高端”。
眼下的情况是,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公立医院要在自我经营和发展中寻求市场,于是,公立医院的市场触角已经超越其公益性的边界,延伸至高端医疗市场,这种有悖于公立医院公益性原则的市场行为便被默许存在了,并被美其名曰: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权威人士表示,随着医改的深入,高端医疗在公立医院大行其道的状况将逐渐得到改变,公立医院兼做高端医疗的现象很快将会消失。早前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新建医院不得设vip病房,而像总统间、“一对一”服务等高端医疗服务的空缺,便由民营资本来补充。
有人担心,由民营资本来发展高端医疗会对医疗资源造成挤兑。有权威人士认为多虑,因为公益性医疗和高端医疗的投资渠道不同,任务不同,两者并不冲突。例如,有人分娩愿意花费10万元享受高端服务,就应由民营医疗机构满足其需求,其费用自付,并不需要医保负担,其对医生和医药资源的占用,也是此长彼消的关系。此外,市场机制也会有效地满足各种服务需求,发展了民营高端医疗后,反而会让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得到凸显。
高端医疗的商机
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指出,医学本身具有“趋高性”特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都希望能够享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中外资本强力注资高端医疗机构便满足了部分人群的相关需求,同时也分流了部分患者,在将医疗市场分层拉大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医疗商业市场的完善。
随着中外资本争抢高端医疗市场,越来越多的高端医疗机构纷纷建立。彼此间的有益竞争亦将推动高端医疗市场的不断壮大,在不断实现专科化、特色化的同时,也将促进高端医疗机构向着真正的一流、顶级目标所进发。
长江证券分析称,高端的医疗需求应当市场化,由有经济支付能力的富裕人群自行购买。市场化的最终目的是使资源分配更加合理,国家投入服务于基层人群,而富裕人群应该花自己的钱去获取高端服务,高端医疗
服务或成未来投资亮点。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正在经历市场化下的价值回归,这也为民营资本创造了更多的介入机会和盈利空间。
今年2月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实施意见》。该文件由上海市卫生局等14个部门拟定,提出鼓励社会资本在高端医疗服务领域举办医疗机构。以上海国际医学园区、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为主要平台,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举办高端医疗机构和特色专科医疗机构。
此前,已有民营高端医疗机构在上海国际医学园区“落地”。位于上海国际医学园区的上海国际医学中心于2011年6月在上海浦东新区奠基,2013年11月正式投入运营。上海国际医学中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辛树林称,医学中心的顾客群体定位为“新兴中产”,一般小病花费四五百元。而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诊疗费用、体检以及康复服务费用等,医生收入依靠的是医事服务费,医院不会以药养医,也不会有“以化验养医”之类的做法。医学中心暂不接受医保,患者就诊的费用来自于自费或者商业保险,这种支付才能体现医疗本身的服务价值。
“短期来看,社会力量大规模进入普通医疗并不现实,而高端医疗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突破口。”九鼎医疗基金负责人禹勃认为,在医疗领域,高端人群需求非常旺盛,中国医疗产业还没有实现分级,而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日趋成熟,此外,病种清晰的专科连锁医院的投资将有机会。
中国已有的医疗基础设备、相对较低的医疗服务价格、专业的从业人员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也引来多方资本涌入高端医疗。中国的高端盈利性全科诊所和医院由于规模较大,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三个大城市。目前这三个城市已有数十个高端医疗品牌,近90%的高端全科诊所和医院采取合资/合作的经营方式,一些品牌已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
目前,全国约有3000万人群需要高端医疗服务。据上海市卫生局保守估计,上海高端医疗服务市场容量在106亿元以上,各大医院特需服务加上中外合资医院的收入每年不足40亿元。
【关键词】医疗器械企业;市场;战略
一、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现状
在市场需求的刺激和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背景下,我国的医疗器械市场发展迅速。近5年来,我国医疗器械行业保持高速增长,销售收入增速保持在17%以上。2008年1~11月,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36.49亿元,同比增长28.48%,其中高端医疗器械销售额已达100亿元,平均每年保持20%左右的增长速度。同期,我医疗器械总产值677.35亿,同比增长32.53%。我国医疗器械企业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多数都只能在中低端市场寻求生存或是为国外企业提供零配件,在高端市场的份额不足1/3,目前我国登记在册的各类医疗器械公司达1.2万多家,销售额过亿元的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只能集中在低端市场血拼。
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主要竞争者为五六家跨国企业,即便是北京万东医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的医疗器械企业,在高端市场占有率也还比较低。面对如此广阔的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尽管国内有着如此众多的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却还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医疗设备,我国每年都要花费数亿美元的外汇从国外进口大量医疗设备,国内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也已经被国外公司瓜分。
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竞争力分析
1.机会分析。经济发展和科技信息化趋势加速,导致医疗服务需求升级,市场容量将不断扩大。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使得提高医疗服务收入逐步取代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成为持续动力。社区卫生服务的兴起和扩大,导致常规诊断器械和量大面广的医疗器材用品需求上升。国外医疗器械企业在华加大投资,为向国外大企业提供零配件的国内中小企业带来商机。2009年3月政府宣布在三年内投资8500亿,进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为医疗器械企业带来了空前的发展机会。
2.威胁分析。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国内企业开始参与国际分工,企业竞争压力急剧增加,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主要反映在消费能力低和产品研发能力差;国外医疗器械产品技术含量较高,不少关键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我国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较大差距,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和演变直接受制于价值链中“上、下游”行业的状况。从我国国情看,“上游”行业,如材料、电子、机械、能源等,对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起到较大制约作用。
3.优势分析。与国外医疗器械相比,拥有本土化的人才,一方面更了解国情,更理解相关的政策法规,另一方面也更加了解中国市场。在与洋巨头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成为优势,忠诚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将是进口产品的软肋。国内企业的中低端产品相对国外产品具有低成本优势。
4.劣势分析。国内相对国外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而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新品开发滞后、行业分工合作不尽合理,在与国外产品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国内医疗器械品牌与世界医疗器械品牌存在巨大差距,市场占有率低下。现代医疗器械行业是知识、资金密集、多学科交叉、具有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我国缺乏既懂生物、医学、又懂光学、电子的多层次、复合型人才。
三、未来市场的发展趋势
1.医疗器械市场产品结构开始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国民对自身健康素质的要求也在日益提高,医疗器械的需求日益多元化,这就促进了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向多功能方向延伸,产品结构不断调整,市场也随之扩大。我国的早期诊断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家用保健器械市场也得到大幅增长,家庭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受到市场青睐,市场上将会大量出现家用化、便携式、网络化的家用医疗电子器械产品。
2.跨国公司进军国内市场步伐加快。为了进一步拓展潜力巨大的中国市场,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立了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以期实现研发、生产、销售的本土一体化运作。GE在上海高科技园成立中国研究中心,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了GE(中国医疗系统集团,在我国整个高端医疗设备领域中,GE的市场占有率已达到50%~60%,是该市场中的绝对领导者;西门子医疗集团于1999年开始就已经在上海投产CT机,西门子医疗系统集团又在上海浦东建成新的CT生产工厂。跨国集团除不断加大对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争夺外,还试图向一部分颇有潜力的低端市场扩张,随着中国医疗器械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跨国公司将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市场的投资,将会通过兼并、直接建厂、扩大产品线等方式进一步争夺国内市场份额,我国的各类医疗器械企业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四、医疗器械企业如何应对未来的市场
1.推进高新技术,全方位、深层次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加大研发投入,重点攻克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也有些大型医疗器械产品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纯的设备概念了,而是医院网络系统的一个终端系统,其产生的结果将以数字信号的形式在网络中进行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诊断的准确性。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产业结构转化升级,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用高新技术、前沿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渗透和带动。
2.重视常规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医疗器械产业整体创新能力较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大型高档高医疗器械产品多数要靠国外进口,是我国的薄弱环节。而中、低档产品虽然在技术性能上并不落后,在产品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上差距较大,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上不能只局限于前沿技术,应同时重视常规实用技术的换代性研究及可靠性研究,也包括工艺研究、过程管理、零件采用和质量控制。
3.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与改造。国外公司很重视创新与市场的结合。如飞利浦看好了中国市场,就按中国特点改造产品,使产品本地化,制作全中文化的产品操作手册和操作界面等。西门子公司会从全球市场考虑,哪种型号在该国有竞争优势就在哪里生产这种型号,在中国不仅生产产品,每年还投入科技人员和大量资金在进行研发和技术创新。不但降低成本,还生产出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这也是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创新上应走的道路。
4.准确把握市场方向。首先,应牢固占领在国内市场。我国城镇、农村市场占了相当一部分,整体市场需求呈梯次分布,从最高端产品到最低档设备,每一个层次都有大量的消费需求。其次,要积极扩展国际市场。随着中国医疗器械产业的逐步发展,一些大企业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逐步提升,少量的高精尖产品也开始出口。一些规模不大的中小企业在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低的同时,能够准确分析市场,使部分小件医疗器械如按摩器、血压仪在全球市场中占有了一定优势。
5.完善管理体制,明确竞争战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国内企业必须形成完善的管理体制,能够快速的感应市场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决策。国内企业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明确自己的市场定位,培养核心竞争力。在产品领域上建立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战略理念,如品牌优势、低成本扩张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一点突破等。这些利用好了,可以使自己的竞争优势相对集中,形成企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于前.我国医械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高技术通讯.2003(9)
上一篇:乡村企业管理论文(收集5篇)
下一篇:高端餐饮策划方案(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