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竞争力要素(收集5篇)
时间:2024-06-25
时间:2024-06-25
关键词:物流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对策
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市场化进一步加强,物流行业成为了各国企业关注的焦点。我国物流企业发展比较晚,较之国外发达国家大型物流企业还有相当长一段距离。我国加入WTO后,国外物流企业相继进入中国市场,抢占了大量市场份额。面对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环境,我国物流企业如何在严峻形势下发展自身优势,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在眉睫。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企业竞争情报动力机制
0引言
在学术界中对企业竞争情报的研究正处于从定性至定量研究的过渡阶段。综观现有的相关文件,目前对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是少之又少。对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对于完善竞争情报的纯理论学术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只有企业在明确了竞争情报的动力机制,才可能提高竞争情报的利用程度,进而实现企业竞争情报的发展。
1动力机制的概述
简单的对动力定义,可以将其理解为实物运动变化的力量或原因。由此推论,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动力就是驱动企业竞争情报能力的各种力量的集合。所谓动力机制就是在一个系统中各种动力因素机构功能、作用方式及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职业的联系方式、作用形式以及其所遵循规则之和。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就是在推动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动力和阻碍其发展的阻力二力共同作用下变化发展的。
2推进企业竞争情报的动力要素
2.1市场驱动力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市场竞争的焦点反映为不同企业对产品、市场的争夺。只有掌握了营销的主动权,才能制胜于人。因此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演化成为一场经济情报战。企业是否真正的需要竞争情报取决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环境,市场越公平有序,竞争激烈程度越高;市场竞争变化程度越快,企业对于市场的关注度越高,对竞争情报的需求就越高。这主要是因为:
2.1.1市场直接引发企业竞争情报需求的产生
企业对竞争情报的需求是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起源。准确把握企业的竞争情报需求,为企业的工作提供了清晰的思路,而且使得企业竞争情报活动的开展具有明确的目标性。竞争情报活动的首要阶段――“规划与定向”,是挖掘企业的真正情报需求,是完成“规划”与“定向”任务竞争情报管理工具。
2.1.2市场竞争间接影响企业竞争情报组织结构的设置与流程的更新
企业开展竞争情报工作的基本保证是建立完善的竞争情报组织机构和业务部门。而对于如何科学正规的建立竞争情报的组织机构和设立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部门,在国内尚未建设有本国特色的模型。
2.1.3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企业竞争情报的利用效率
市场竞争机制加快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传递速度。市场竞争导致的商品社会快节奏、高效率、高效益,使得信息资源转化生产力的速度加快,加速了信息资源的物化。这就促使竞争情报需求者加大对信息资源的挖掘力度,并且节约成本提高信息情报利用率,以保证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2企业内部驱动
2.2.1战略驱动
企业对自我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全面、科学的分析后,企业竞争情报成为了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将实施企业竞争情报作为企业战略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驱动的企业竞争情报与其他形式的竞争情报不是孤立的。由于战略驱动的企业竞争情报具有别的形式所没有的特征是因为其受到竞争对手、客户、市场、政策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2.2应用驱动
应用驱动是基于企业当前的实际需要,其规模属性上,中小型企业受到其影响更大。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讲,应用驱动的竞争情报会更显著的促进效果的提升,而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讲,应用驱动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弱。从长期来看,如果比实际的应用牵制,企业就会迷失方向;就短期而言,企业的应用驱动却明显大于战略驱动。因此,应用驱动务必考虑企业中长期的应用发展并且兼顾短期利益与中长期利益。
2.3政府推动是环境动力
企业竞争情报动力系统中的重要力量是政府推动。政府的组织行为和规划是企业竞争政府的组织行为及规划对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起到的作用不容小觑。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要以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与法规为基础和基本准则,并且在政府行为中还包括许多对竞争情报产业的宣传、普及以及对情报产业的支持等政策与措施。在企业竞争情报工作中,国家出台的各种政策是其开展工作的风向标,而职业道德标准的出台与推广则是其顺利开展的保护盾。政府的组织行为与规划对企业竞争情报工作的开展始终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着企业竞争情报能力的建设与发展。
3阻碍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阻力要素
3.1企业人力问题
实践中,企业决策者的素质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的引入、实施与维护。同样也成为影响企业竞争情报实施效率与效果的主要阻力。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名词不断的涌现。这些新名词在企业信息领域中代表着各种不同类型的硬件与软件系统,几乎只有专家才能完全的理解它们的功能与作用。而对于大多数的企业领导人来说,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2企业财力
在企业竞争情报决策中首要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二是企业融资的难易程度。前者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的投资力度,后者决定了企业竞争情报投资的弹性。这就迫使企业的决策者、竞争情报专职人员及其其他全体员工投入相当大的热情。当然,企业将竞争情报作为一项投资,实际支出的资金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在不确定能否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与成本的付出能否增加利润的收入,使得不少企业只能处于观望阶段。对于一些企业来说,尽管需要竞争情报来改善经营管理状况,但由于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经营业绩并不十分理想的,因此对竞争情报的需求限于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在笔者调查的网上报告、实际调研、研讨会议都能显示,资金实力成为制约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点尤其对中小型企业阻碍程度尤其的明显。
3.3企业执行力问题
企业的执行力成为影响企业竞争情报效率的第一要素。这是因为,在企业引入竞争情报的初期,企业的决策者在实施竞争情报这个决策过程中产生的执行力受到阻碍,这直接降低了决策者对竞争情报的信任度;在实施阶段,竞争情报活动的效果会受到企业执行力好坏的影响。最后,在维护阶段,企业竞争情报系统要得到有效的运行,就必须有好的执行文化做支撑,否则便谈不上发展与更新。
综上所述,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主要动力要素可以分为驱动力和阻力,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在驱动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发展或者滞后。在笔者上述分析的三大驱动力要素和三大阻力要素并不是全部要素,只是决定并且影响的主要因素,对这些要素的分析有利于直接并且主流的把握我国企业竞争情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荣.企业竞争情报能力增长机理及其评价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管理学院.2008:43-54.
[2]朱建伟.基于供应链基础上的竞争情报研究[D].黑龙江:黑龙江大学.2006.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民营企业决策能力创新能力
一、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随着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在迅速地发生改变。民营企业如何面对新的市场变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关键在于充分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精心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民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决策和创新能力,积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同时需要政府为之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特色和优势,使民营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1.民营企业决策能力弱。
过去的民营企业由于是“家长式”的决策。凭经验,“拍脑袋”的决策行为时有发生。现在是讲究速度的时代,由不得企业改正错误,决策的失误有可能导致一个企业的崩溃;然而一个企业的决策能力弱,正是核心竞争力不足的反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竞争是残酷的。因此,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构建属于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现在大多数民营企业家缺乏现代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普遍存在缺乏管理经验、财务计划不周、企业选址不当、缺乏献身精神以及盲目扩张等问题。
2.我国大多数民营企业缺乏自己的独特技术,更缺乏技术创新机制从而缺乏可竞争产品,无法保持市场的竞争地位。
大多数民营企业没有形成自己的科研能力,在技术方面没有创新,没有将先进的技术用于产品的开发上,从而导致一个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技术方面没有进步。另外,我国也有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方面存在核心技能,但是仍然不能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竞争十分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我国民营企业仍是循规蹈矩,没有创新意识。不能形成企业独有的核心竞争力。确切地说,没有形成与别的企业相竞争的资本。那么,等待民营企业的只有失败甚至是破产。
3.人力资源成为当代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源,各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最终也就是人力资源竞争。
也就是说,企业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源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我国民营企业的创业者大多重视资金市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在员工管理上,大多数忽视与员工的交流,忽视对员工的授权赋能,不愿意让他们参与管理,不愿意授权他们承担更多的责任。另外,人力资源流动率偏高。有些企业认为,劳动市场对企业是敞开大门的,企业任何时候都可以招聘员工,因此,不在乎员工的流动。最后,人力资源开发意识不强,由于民营企业资金有限以及体制和市场的原因,民营企业面临许多不确定的风险。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开发、培训是没有回报的投资。
4.不良的外部环境。
政策障碍制约了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成了许多不合时宜的政策的受害者。民间资本在市场准入和要素使用这两个方面都还面临着很大的政策障碍。市场准入关乎自由选择,要素使用关乎平等竞争,而“自由选择”和“平等竞争”乃是市场经济最根本的法则,是其灵魂。另外,民营企业的政策地位、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认同度仍较低,应允许民营企业主更多的参政议政以影响政策制定。虽然国家已有了保护私有产权等法则,但仍感到心里没底,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的税赋负担过重。
三、增强我国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众所周知,企业的竞争力优势最终要表现在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上,但从我国民营企业现状来看,规模小、技术低、管理差等固有的劣势,正成为新形式下参与国际间竞争的一个致命软肋,他们在面临国际、国内两个市场时,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弊端日益突出。因此,提高我国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能够与跨国公司抗衡的核心竞争力,并更好的保持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持久性,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
2.增强民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加快制度创新,向现代化企业制度方向发展。民营经济天然是一种市场经济,大民营企业不自然就是现代企业。目前,除一部分民营企业外,多数大中型民营企业离现代化企业制度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同时,随着民营企业规模的扩大、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我国加入世贸后,国内外竞争的激化,客观上要求民营企业进行制度创新。
(2)加快管理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特别是发展战略管理水平,在同一经济制度环境下,在科技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民营企业的兴衰,从根本说,决定于他的管理水平的高低。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民营企业管理落后,许多企业基础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许多企业现场管理混乱,没有建立正常的生产秩序,许多企业专业管理制度没有建立或者不完善,这些都成了阻碍民营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的“瓶颈”。要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的一个任务是迅速改变管理上的这种落后状况。
(3)加快技术创新,强化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强化品牌战略。这是民营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最根本措施,一定要紧紧抓住技术创新这一主要环节,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来有技术装备落后的状况,增强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新的技术和新的产品。在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还必须推行品牌战略。实践证明,品牌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品牌,产品将销售困难,只能处于低档次、低利润的困境,甚至被淘汰出局。
(4)加快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强化对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激励。众所周知,人类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依靠知识、信息、技术等智力取胜的时代,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空间激烈,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在竞争中取胜对手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竞争力最重要的是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要创造核心技术就要依靠科学家,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同时,一个新技术和新产品创造出来以后,要推向市场就要依靠管理人员充分发挥他的积极作用。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因此,要科学家和企业家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提供这种高质量、高强度的创新性劳动,就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尊重他们的劳动,特别是他们的知识产权,把科技长信能力和经营能力等生产要素作为分配的依据,给予及时的充分的足够的报酬。
相信通过这些措施能够从根本上帮助民营企业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民营企业持续发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竞争中去,成为现代经济的主导力量。
参考文献:
[1]王静,张海玮,景长新.民营企业现状及其发展初探[J].财会月刊,2004
【关键词】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竞争力概述
(一)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企业竞争力是一个直观含义明显但又难以准确定义的概念。对于企业竞争力,目前学术界对这一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我国的学者普遍认为企业竞争力是在竞争性市场条件下,企业通过培育自身资源和能力,获取外部可寻资源,并综合加以利用,在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基础上,实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能力。也就是说企业竞争力存在于开放式的市场环境中,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市场提品和服务,并获得赢利和自身发展的综合素质。
(二)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系统比较性、动态性、过程性、创新性、资源的整合性等特性。企业竞争力以企业的核心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企业战略决策、产品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企业文化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了解影响企业竞争力的要素,通过不断创新,才能保证企业不管在生产经营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分为环境因素、资源因素、管理及制度因素及企业的核心能力。
(1)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因素。企业总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下存在的。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开放的市场经济使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环境越来越严峻。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与规模的不断变化,在刺激着中国企业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二是政策因素。目前中国政府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宏观调控的经济手段对企业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法律因素。中国是一个法制社会,随着中国法律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公司法》及各行各业的标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对企业起了一定的规范作用。
(2)资源因素
资源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并被用来创造利润、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目标的各种要素及其关系的总称。一般来说,企业资源分类就是将其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种。
①有形资源
有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硬件设备、技术资源、人力资源这三种资源。
硬件设备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基本资源,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企业质量的提高和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硬件设备是否完善,是否能产生高效的运作。
技术资源包括企业的技术专利权、专有技术和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表现为技术和人才的竞争。企业拥有的专业技能包括技术型人才越多,企业所能掌握的竞争优势就越大。
人力资源是企业竞争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础和载体,是企业成长与发展中具有能动性、最基本的资源。同时,人力资源是可以无限开发的资源,它是形成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②无形资源
无形资源包括了企业的制度、竞争战略及企业文化。
企业的制度包括企业的组织制度、责任制度和治理结构等。一个制度健全,经营机制灵活的企业才能够合理的利用企业的各种资源,充分发挥企业每一种资源的各种效用,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竞争战略保证企业在竞争中发挥优势的指导思想。一个合适的竞争战略能够使企业战胜面临的各种威胁,改变企业和其它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力量的对比力量。
企业文化是在企业长期的经营实践中形成的并被全体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当企业文化起积极作用的时候,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会极大的发挥出来,从而积极的参与企业的建设,并且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与服务品质,提升创造新产品、新技术,使企业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所以企业文化也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企业竞争力的研究意义
随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复杂格局的形成,企业必需从提高自身竞争力的实际需求出发,制定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数据显示,我国很多企业竞争力不足,平均寿命只有6.5-7年。因此研究企业的竞争力并根据实际情况对其战略作出调整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具体表现在:
(1)有利于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提升。通过对企业规模、管理方式、技术资源、市场营销等各方面的现状与不足深刻全面的分析,透过分析的结果指导我国企业实施基于竞争力的战略并进行战略管理,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管理、改善经营、增强竞争能力,从而在促使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有利于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不仅仅依靠规模效益,关键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追求差异化发展。未来市场的竞争将是各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竞争,企业必须随时调整自身战略。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使企业更精准的确定自身的优势,发展核心竞争力。
(3)有利于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为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奠定基础。在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三个层次中,企业竞争力是最基本的,是产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来源。我国是一个经济大国,但是还不算一个经济强国。我国目前仍处在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而市场经济由一个个企业来支撑,通过深入分析与研究企业竞争力,政府可以通过经济调控有针对性的将资源优先配置给竞争力强的企业,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我国企业竞争力的现状与问题
(一)我国企业竞争力面临的现状
从行业上看,根据美国杂志《财富》公布的2012年世界500强企业来看,我国这次入围的79家企业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电力、银行、钢铁、能源、等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一些核心技术的行业甚至出现缺位,如电子电器、IT、制药、航空航天等行业中竟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由此反映出了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大企业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依靠了政府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我国高新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行业差距。
从资产及营业额上看,仅与美国企业500强相比,2012中国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为美国500强的59.10%,比上年提高了9.25个百分点;资产总额为美国企业500强的59.64%,比上年提高了11.24个百分点。2012中国企业500强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2.1%,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为4.7%,低于美国企业500强2.3个百分点。以上数据显示,资产总额及营业收入相比美国虽有上升,但是仍有较大的差距。
(二)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严峻的市场环境对我国企业来说既是机遇也有挑战,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和分析国内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它们与国外企业存在的差异化,才能为企业今后的竞争战略指出合理的方向。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企业管理落后。中国多数企业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凭经验在管理,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信息的沟通与传递不及时,管理思想僵化,管理方式落后,对环境变化反应迟缓;缺乏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
(2)企业品牌意识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淡薄。中国品牌的市场影响力总体上偏弱,甚至不少知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不注意自身品牌及商标的保护导致被国外企业抢注的例子也是有的。如“青岛”啤酒在美国被抢注;“杜康酒”在日本被抢注等。
(3)技术研发及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创新是企业竞争的源泉。由于资金与人才的限制,国内大多数企业只是单一的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缺乏将这些技术与设备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的技术水平无法达到国外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技术的规定,这直接影响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市场份额占有率。
(4)缺乏职业经理人及技术型人才。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最宝贵的资源。目前,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企业技术创新人才及管理人才的规模、质量、结构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技术创新人才与区域产业发展不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中国企业招收的人才都想要有经验的,缺乏人才战略储备制度。
三、关于提升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几点建议
随着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机会越来越多,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企业更应该整合内部各种资源,发挥自己的优势,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针对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强企业管理
(1)优化组织结构
不合理的组织结构会降低工作效率,影响市场与企业内部信息的相互传递,增加企业的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形式松散、灵活、具有高度适应性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做法包括:第一,精减不必要和重置的部门。第二,岗位优化,因事设岗。第三,管理优化。以准确快速的信息传递机制使企业能更灵活地面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应对措施。
(2)建立学习型企业文化
创建学习型企业文化,保障企业的各项竞争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其导向作用,使企业的各个部门成员都清楚地了解企业的目标,明确各个部门、人员的任务与职责,从而使资源在企业内部合理分配,使每种能力都有使其形成的合理的资源基础。在创建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吸取国外企业文化的精华,创建有本国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同时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更新企业的文化,使企业文化适应时展的要求。
(3)加强先进管理理念的宣传和引导,培养高素质的企业管理者
通过专业媒体的宣传、专业人士的现身!讲座,让企业领导者转变观念。组织中小企业参观先进企业、引导拓宽管理思维和眼界,使企业尽快行动起来,在思想观念上真正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
(二)重视技术的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
21世纪是人才与技术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创新,而创新要靠人才能完成。国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发展规模与经济效益的限制,尚不具备条件吸引优秀的人才,也达不到独立完成创新研究的要求。在技术方面还有赖于市场上的一些技术中介机构。而我国的技术中介机构相互独立,并且还未形成健全完善的信息共享体系。这就需要同行业企业之间加强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通过建立协会等方式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双赢的局面。必要时,政府也可以牵线搭桥,促成企业资源之间的优化配置。
另一方面,人才是企业的核心战略资源,入世和经济全球化对人才的国际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应根据自身经营和发展的具体要求,搭建不同层次的人才平台,尊重并认可员工的差异性,加强对员工以及对管理者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的培训,培养员工的团队精神,建立健全选人、用人的各种机制。在选拔专业人才的同时也要形成企业内部的一套完整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进行研发与创新,适当并适时地对为企业作出贡献的员工进行精神或物质奖励,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
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首先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提高对品牌的重视,树立起品牌意识。品牌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化表现。提升企业的品牌竞争力,要先把企业的文化、个性和价值都融入到企业的品牌中,对自身的品牌进行准确的定位。加强企业的品牌竞争力,前提是要确保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价格、服务(或售后)品质等要素上具有自身的优势,联合品牌设计、策划、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外在要素共同形成融合了企业内涵的独特的品牌特点。成功的企业必需在保护品牌的同时,不断用新技术、新产品为老品牌增添新的活力。
关键词: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品牌
一、问题的提出
在感性消费和个性消费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品牌竞争的优势。企业竞争实践告诉我们,品牌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势品牌不仅能获取高附加价值,还可以使企业获得相对市场垄断地位。在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的时代,企业通过提升品牌市场地位和品牌市场价值,使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同质化市场中得到顾客的认知、认同和接受,继而在顾客心目中建立起“美好”的品牌形象,从而为企业的经营和激烈竞争创造原动力。因此,企业只有重视与塑造品牌竞争力,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竞争主要体现为企业竞争能力,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并不靠前,企业的现代品牌管理意识和管理方法还不能与世界著名公司相提并论,各行各业缺乏真正的国际品牌。但是,许多企业还没有深刻认识到品牌竞争力的内涵和重要性,还存在着诸如将品牌内涵简单化、品牌塑造表面化、品牌竞争单一化的问题。在经济全球体化趋势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了国家间的地域界限,国外著名品牌不会因为对手弱小而心慈手软。为此,国内企业必须把握品牌竞争的真正内涵,了解构成品牌竞争力要素体系,并在实践中去造就自身的品牌竞争能力体系。
二、品牌与品牌竞争力
品牌是品牌竞争力的主体,品牌竞争力是品牌管理的范畴。要全面理解品牌竞争力,必须从分析品牌、竞争力内涵入手。
(一)品牌的本质内涵
从品牌的历史来看,最早的品牌系商标发展以来,开始是作为向发明者的专利提供法律保护的工具,随着经济的发展,品牌超出了原有法律保护的范畴,代表销售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菲利浦?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符号或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籍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和服务,并使之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或服务区别开来。这个定义反映了品牌内涵的基本特征是:标示性或可视性、基本功能(即区别功能)和竞争功能。即品牌由起初的标示性功能,随着市场程度深入,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内涵建设,着力提升顾客对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当品牌的市场影响力达到一定程度,品牌与产品实体逐渐分离,品牌的内涵逐步超出了原有的“标示性”特性,更是标示着的产品、服务或相应的企业在买方及其相关消费群体心目中的总体印象。
其实,品牌是能为特定消费者提供其认为值得购买的功能利益和非功能附加价值的产品的抽象性表达,即品牌是带给消费者功能性利益与非功能性利益的统一。功能性利益是人们购买某个品牌或某种产品的目的所在,附加价值是指产品主要功能利益以外的使用体验,包括熟悉感、已知的可靠性和风险的减少,还有的来自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外观与包装等。换言之,品牌从厂商的角度讲是企业自身形象以及其提供的为消费者所接受的特定商品或服务的概括性表达,如图案、色调、广告、音乐等,从消费者角度看是一种心理感受,是对所接受的产品服务及其生产企业的认知、感受、态度和体验。
可见,品牌就其实质而言,代表企业对交付给顾客的产品的特征、利益和服务的承诺。随着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品牌化建设,使品牌内涵不断丰富,从最早的“竞争区别物”角色逐渐演变成为“竞争手段”、“竞争要素”,直至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今天的品牌,不仅是对产品或服务区别的一个名称、符号,更需赋予形象、个性和生命,是一种综合象征;不仅仅是短期的销售工具,取得竞争优势的手段,更是企业最具潜在价值的无形资产。
从品牌内涵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品牌是商品属性、特定利益、价值观念、文化特性、产品映射的顾客个性和使用者类型的统一体,已经成为沟通企业与顾客的桥梁。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所指出的:“品牌在本质上代表着卖者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承诺。最佳品牌就是质量的保证”。因此,品牌的本质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无形契约。这种契约关系如同一个“品牌天平”,“天平”的中心支点是品牌,一端是企业以对其经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等项目作出商业承诺为内容,另一端是顾客以向企业支付“品牌溢价”为砝码,企业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种“对等的”市场交换关系。
(二)品牌竞争力的内涵
品牌竞争力属于竞争力的范畴,所以研究品牌竞争力可以从分析竞争力着手。
美国竞争力委员会主席、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总裁GeorgeM.C.Fish认为:竞争力是企业较其竞争对手更有能力去创造、获取、应用知识——广义地说是技术。该定义认为企业对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力是取得竞争力的根基所在。与该观点类似的有美国哈佛大学的Scott.B.R及Lodge.C的看法:竞争力是指企业在与其他企业的公平竞争中,使用人力和资金资源以使企业保持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两个定义重点突出竞争力的来源和决定要素。
世界经济论坛常务理事长葛瑞理教授认为,竞争力就是“企业和企业家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和劳务的能力,其产品和劳务的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与此定义类似的有科特勒,认为“竞争力是比竞争者更有效率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他们认为企业的产品优势和市场认定优势反映出竞争力。
综上所述,竞争力是指某个竞争主体在与对手相抗争时,在竞争过程中其所表现出来的市场力量,它是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能力、素质综合作用,最终在市场竞争中所体现的力量。其具有相对性(没有竞争主体之间的相互较量也就没有竞争力问题)、资源性(竞争主体运用资源取得优势)和动态性。品牌竞争力拥有竞争力的一般属性,同时,还具有一下特征:
1.品牌竞争力是指品牌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区别或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并支持自身持久发展的市场力量。
2.品牌竞争力是企业对其内部资源有效配置的结果。品牌竞争力的产生是企业利用可控资源所体现出来的综合实力,这是培育品牌竞争力的基点。
3.品牌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竞争的主要手段。品牌是企业的部分或全部象征,已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从市场作用的结果看,品牌竞争力就等同于企业竞争力。
4.品牌竞争力有赖于消费者心理感知。品牌是企业、产品或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的总体印象,只有消费者心里能感知到的品牌或企业的优势,才能转化成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是品牌针对顾客心智资源展开的争夺,而品牌竞争优势是品牌在顾客心智资源上所占的份额优势。
5.品牌竞争力源于其独特的品牌文化。顾客享用某个品牌的产品或服务,更多是为了体验品牌背后的文化,体验品牌所提供的信誉承诺,以得到精神的寄托和情感的归宿。
因此,作者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整合自身可控资源,使其产品或服务比竞争对手更好更快地满足市场需求,从而提高企业获得超值利润的能力。
三、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
品牌竞争力作为一种市场竞争力量,其构成要素可以从“源”、“流”两方面来分析。“源流原指水的本源和支流,引申为事物的本末”,“源”是基础性、主导性的,它是“本”;“流”则是派生性、从属性的,它是“末”。品牌竞争力的“源”,是企业的品牌内部因素,是一切能造就品牌优势的因素,如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具有明显技术特征的品牌个性和独特的品牌文化等。而品牌竞争力的“流”是品牌竞争优势的市场表现,是品牌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反映出来的结果,如市场占有率、超值利润率、扩张潜力和知名度、美誉度、忠诚度等。我们可以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源”,来了解品牌竞争力的素质;通过品牌竞争力的“流”,来衡量品牌竞争力的强弱。
(一)品牌竞争力的内在要素分析模型
品牌竞争力的内在要素是构成品牌竞争优势的基本动因,按照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品牌竞争力源于产业竞争性因素(即本行业中企业的竞争格局以及本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关系)和产业组织规模(通过产业集中度来反映品牌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认为,品牌竞争力是企业长期以来整合运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结果,因此,它可以包括以下要素:
1.品牌竞争力的资源性要素。资源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得以形成的基础性资源和管理性资源,是品牌竞争力的基本保障,包括品牌形成与竞争所需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财力资源、信息资源和品牌基础管理要素。其中一个强势品牌是充分能够运用人力、物力、才力和通过技术创新,保证不断增长的顾客需求和不断创造品牌让渡价值,以保持品牌市场份额和获利能力;而品牌基础管理要素是保证品牌战略计划得以科学制定、适时落实、适当控制的组织制度和方法,也是品牌竞争力提升的前提条件。
2.品牌竞争力的附加性要素。附加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支持性要素,主要是游离于产品之外而又与产品息息相关的外在素质,包括商标、装璜、说明、广告、信誉等,以及品牌定位、品牌传播和品牌运作等品牌管理手段。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产品的市场知名度。而核心要素和支持要素也对其产品获得超额利润度有一定的支持作用。
3.品牌竞争力的核心性要素。核心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的实体部分,是满足顾客基本利益需求和品牌生存发展的前提。品牌的实质内容是产品,产品质量是品牌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因此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主要体现为品牌所依附产品或服务的特点、性能和优势,如顾客所关心的产品特性、价格、质量、服务和交付等。一般企业通过品牌质量管理,如品牌质量设计、品牌质量计划实施、品牌质量监控等手段来保证品牌质量性能。
4.品牌竞争力的本质性要素。本质性要素是品牌竞争力产生和发展的原动力,也是企业产品能够长期保持超额利润度的根本,主要体现为品牌文化、品牌战略方针以及企业创新和学习能力。品牌内涵可以通过精神提炼,不仅使全体企业员工上下同心、齐心协力、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而且可以吸引、引导顾客心理与行为,产生与品牌文化相一致的思想意志,形成一项强势品牌的精神支柱。
(二)品牌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分析模型
世界上最著名的品牌评估公司,提出了Intebrand价值评估模型,认为品牌竞争力决定品牌价值,品牌竞争力大则其品牌价值就大。因此用品牌价值模型来考虑品牌竞争力的因素。我们认为,品牌竞争力的市场竞争优势是企业整合运用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外在表现,是品牌作为竞争主体,其顾客对品牌的质量、性能、消费满意程度的体现。品牌竞争力的市场表现因素是内在因素在市场竞争中的外在外化(指标),如品牌的市场占有能力、品牌的超额利润获取能力和品牌的发展潜力等。我们对一个品牌竞争力的评价也往往从这些定量的、外在的指标来直接反映。品牌竞争力市场表现要素体系主要有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1.市场占有率是本品牌产品销售量与本市场同类产品销售量之比,是衡量品牌在市场上所拥有的销售份额的尺度。市场占有率说明品牌的市场地位强弱。
2.开发费用销售率是企业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技术开发经费的比例。企业开发经费是进行技术开发活动的必要条件,该指标的高低,很大程度上能说明企业的开发能力。
3.新产品产值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能力结果的直观反映,是品牌新产品产值与全年产品总产值的比率。新产品产值率越高,说明品牌开拓市场的能力越强。
4.品牌知名度是顾客对品牌的知晓程度,是形成和发展品牌的先决条件。品牌知名度越高,顾客购买此品牌的可能性也越高,抵御竞争对手的能力也越强。
5.品牌美誉度是顾客在消费体验过程中对品牌的满意程度,是源于顾客内在心理的、认为是最好品牌的感受。
四、结论
品牌竞争力是当今理论界和实业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限于文章篇幅,没有根据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具体产业和企业特征,选择部分品牌竞争力中“源”和“流”因素,诸如产品及规模竞争力、品牌市场占有能力、品牌超额获利能力、品牌发展潜力、品牌资源性能力和品牌传播力等指标,对特定产业或企业构建品牌竞争力分析模型,便于其了解品牌竞争力的现状,从而有针对性的实施品牌管理,以提升品牌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世贤.品牌战略[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35.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悦,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7.
[3]刘石兰.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亟待提升[J].软科学,2003(3).
[4]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屈云波.品牌营销[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6:276-288.
[7]吕霞,范小梅.无形资产价值的分析与思考[J].黑龙江财会,2003(4).
[8]唐庆臣.提高品牌认识层次.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J].学术交流,2003(6).
[9]胡大立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及其形成机理分析[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4).
[10]夏冰.提升我国电信运营企业品牌竞争力初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3(12).
[11]梁燕君.“呵护”商标———积累企业的无形资产[J].中外企业文化,2003(1).
[12]刘石兰,黄友松.我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上一篇:职称晋升论文(收集5篇)
下一篇:商业地产策划书(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