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论文(收集5篇)
时间:2024-06-27
时间:2024-06-27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是在20世纪50年代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生产管理模式是"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生产调度为中心"控制整个生产,与单一品种(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生产管理模式。这种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存在着以下弊端:
1、企业的"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使库存大量增加。
"多动力源的推进方式"。是指各个零部件生产阶段,各自都以自己的生产能力、生产速度生产零部件,而后推到下一个阶段,由此逐级下推形成"串联",平行下推形成"并联",直到推到最后的总装配,构成了多级驱动推进方式。由于生产是"以多动力源"的多级驱动,加各生产阶段的产量必然会形成"长线和"短线"。长线零部件"宣泄不畅"进入库存。加大库存量,而短线零部件影响配套装配,形成短缺件。当"长线"越长,"短线"越短时,使各种库存不但不能起到协调生产,造成在制品积压,流动资金周转慢,生产周期长。给产品的质量管理、成本管理、劳动生产率。以及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带来极其不利的影响。
2、生产单一(少品种)产品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消费者的价值观念变化很快。消费需求多样化,从而引起产品的寿命周期相应缩短,为适应市场需求环境的变化,必将使多品种、中小批量混合生产成为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方式的主流。在传统生产体制下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结构方式,不但是一种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而且也排斥多样化经营,靠增大批量降低成本生产。这样的生产非常不利于企业分散风险,提高效益。
3、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相脱节,计划控制力弱。
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在生产计划的编制过程中,作为厂一级的生产计划只能以产品为单位,按台份下达到各生产阶段,而不能下达到生产车问内部。生产车间内部则根据厂级生产计划,以零件为单位自行编制本车间的生产作业计划。由于各生产车间的工艺、对象和生产作业计划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致使各生产车间产量进度不尽相同。而厂级计划是以产品为单位编制的,对各车间以零件为单位的生产作业计划不能起到控制作用。导致计划控制力弱。
二、如何更新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模式
面对新形势,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应更新生产管理观念。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构造出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生产管理模式,我国的制造业必然会产生根本性的变化,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腾飞。
1、生产组织方面,"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转变为"以零件为中心"组织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是指在整个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生产阶段之间的"物流"和"信息流"都是以产品为单位流动和传递的。该生产方式因为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生产阶段内部的单位口径的不一致,便表现出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的特性。该生产方式在各生产阶段内部和各生产阶段之间,"物流"和"信息流"的单位是统一的,它克服了"以产品为中心"方式由于其单位口径不一致造成的"物流"和"信息流"的割裂和脱节,使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之问的信息传递无障碍,从而使各生产阶段之间及其内部的"物流"和"信息流"都能受控于统一的控制中心。2、品种结构方面,由少品种、大批量生产,转变为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
"以产品为中心"组织生产,"以调度为中心"控制进度的管理方式,是与少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当今,一方面,在市场需求多样化面前。这种生产方式逐渐显露出其缺乏柔性,不能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弱点;另一方面,飞速发展的电子技术、自动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从生产工艺技术以及生产方式的转换成为可能。而当今的企业必须面向用户,适应市场,并依据市场和用户的需求变化进行不断地优化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品种、质量、价格与个性化服务的需求。这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大量生产方式正逐渐丧失其优势,而多品种、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方式将成为主流。
3、生产管理制度方面,做到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管理基础丁作是一个薄弱环节,生产管理的非制度化、非程序化和非标准化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生产管理模式的特征之一。它反映在管理业务、管理方法、生产操作、生产过程、报表文件、数据资料等各个方面。生产管理的制度化、程序化和标准化是科学管理的基础,现代生产管理要求的是科学化的管理,在管理工作中。要完全按照各种规章制度、作业标准、条例等执行,一切都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按作业标准操作,按程序管理。
三、在管理模式更新时应注意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技术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企业也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方法,但当前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企业之间的生产管理水平差别比较大。因此,在生产管理模式更新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明确生产管理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
生产管理系统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准备系统;二是生产操作系统;三是生产过程控制系统。处理好生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组成系统的关系,使各个系统相互服从,相互协调,及时有效地运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系统的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的强大,从而有利于加速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
2.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
我国现阶段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时期,过于重视企业制度创新,忽视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必然会影响我国企业生产管理模式的更新。因此。企业必须正确处理企业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三者之间的关系,坚持三者紧密相结合,在制度创新的基础上以及管理创新的组织保证前提下,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产品来适应市场的需求,或者通过技术创新来创造出新的生产方法。
3、企业在引进中注意消化吸收和创新。
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模式一定要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消化吸收和创新。实行单件生产方式的企业以及资金雄厚,管理水平高,有一定计算机管理基础的企业,引进MRPⅡ或ERP模式较为适宜;对于我国目前大多数加工装配型机械生产制造企业而言,首先引进准时生产(JIT)思想一般更有适应性。待企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再进行"二次引进开发创新",推行ERP模式。无论精益生产(LP)模式还ERP模式,对我国大多数企业都有其不适应方面。LP模式强调生产管理中消灭一切浪费,但在目前我国生产环境下是难以实现的;ERP虽可以使企业库存大幅度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却要有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支持,需要较大的投资。我国的企业应积极地吸取两种先进模式的思想精华,探索二者结合,根据企业实际情况。逐步推行创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生产管理新模式。
摘要:企业管理面临诸多问题,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管理在各地都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如果不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管理企业生产和发展规模,甚至生存问题都将受到制约。本文阐述了我国机械生产制造企业生产模式管理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并对我国准备进行生产模式更新的机械生产制造企业提出了若干建议。
1.设备因素
机械制造是由一系列非常复杂的系统构成的,而且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中,更加先进的电子设备,网络控制设备的运用更是增加了其复杂性,一旦这些设备中任意一个节点发生故障,或是设备之间出现冲突,都有可能形成连锁反应,给生产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反映到设备中的问题有:部分淘汰或老旧设备的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在进行机械制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故障;另一方面,在设备更新的过程中,相应的配套设施和人员培训没有做到位,影响整体效果。
2.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数据显示,在近几年发生的接卸制造安全事故中,有近一半是由于施工人员操作不当造成的,这就说明在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到位,没有按规范进行操作,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在对于人员的管理上也没有明确的制度和科学的方法,人员分配不合理,职责不明确,操作存在冲突,也是发生事故的重要原因。
3.缺乏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首先是缺乏完善的系统管理制度,上文中提到过,机械制造是由很多系统结合起来的,要保证整个加工过程的安全生产就必须使各个系统发挥各自的功能,然而由于很多企业混乱的管理使得这些系统之间经常产生冲突;其次是对于机械设备的管理不擅,使得设备老化加速,工作效率下降,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最后是员工的管理不科学,使得员工工作的负荷增大,工作效率降低,并且由于交接过程不紧密,极容易发生事故。
4.在生产过程中缺乏对事故发生的预见性
安全事故的发生一般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事故发生的原因也具有复杂性,这就要求在机械制造的过程中,要建立良好的事故预防机制和隐患排查制度,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尽快完成生产任务,在很多配套设施还没有建立的情况下就开始投入生产,或者是一味的最求利益,缩减了对安全防控的投入,使得事故隐患很难被及时发现,预防也就无从谈起。
5.企业对生产车间的安全投入不够
对于机械制造的安全投入,特别是安全设施建设是整个生产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在生产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保障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也明确规定了生产安全设施建设的细节。然而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极度缩减这方面的资金,对于设施建设也是偷工减料,更有甚者,完全无视国家法律,在生产的过程中完全不采取安全保障措施,这是生产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如何加强机械制造安全管理
1.建立健全科学的预警制度
制度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机械制造安全生产的指导,它在安全管理和事故防范中的作用十分明显,也是整个生产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首先要建立整套的预警流程,按照监测、识别和诊断的顺序来对安全隐患进行防控,全面的杜绝危险的发生,其次要建立专门的预警机构,对预警管理进行统一的组织和安排,发挥长效性的功能,最后要建立安全监督制度,实行问责制。总之,机械制造安全预警管理中,企业要做好制度管理,就要从规范性,监督性和激励性这几个方面入手,建立科学而合理的管理制度,更好的指导工程建设。
2.提高施工人员素质,树立安全隐患的防范意识
任何生产项目,人都是最为关键的要素,所谓团队管理,就是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管理,保障生产团队的意识和素质。首先要做到的是人员的配置和管理,对于工作能力强,技术过硬而又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要将其安排到项目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位置中,每个环节的人员配备既要充足,又要避免混乱的现象发生。其次是生产队伍的素质,操作人员是机械制造中最重要的构成,操作人员的素质是影响生产质量的关键,所以要想做好生产安全管理工作,就必须要提高操作人员的素质,打造可靠的生产队伍。要强化生产人员的专业技能,定期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对于新设备和新技术要让其及时了解和掌握,要加强生产人员的安全知识的教育,让其树立良好的安全意识,在实际操作中自觉遵守规范;要提高其职业素养,养成认真负责的操作态度,更快更好的完成生产任务。
3.建立健全监督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
所以在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中,建立健全监督机构、落实安全责任制是首要的措施,也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方法。一个大型的生产企业都是通过流程的划分来实现生产的,每个部分这时候就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监督人员要承担监督责任,在每个流程的生产过程中或者完成后就要对生产进行监督检查。这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
4.改善工作人员的生产环境
机械制造企业首先应提高施工人员的待遇,为他们提供舒适和安全的生产环境,使得工作人员对于生命和健康安全有所保障,从而才能长期稳定的为企业服务,以减少了人员流动性,避免了不必要的管理混乱。机械制造企业应该切实考虑到行业的高危性,加大投入改善生产人员的作业环境。例如,尽量增加工人的作业空间,避免狭小空间物流部畅通,作业不方便等带来的安全隐患。另外,建筑施工企业应该采取人性化的管理,针对多变的生产和操作条件,合理的调整员工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地点。
5.加强施工人员的技能培训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我国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
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CIMS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包括有CIMS实验工程中心和7个开放实验室的研究环境已建成。在全国范围内,部署了CIMS的若干研究项目,诸如CIMS软件工程与标准化、开放式系统结构与发展战略,CIMS总体与集成技术、产品设计自动化、工艺设计自动化、柔性制造技术、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质量保证技术、网络与数据库技术以及系统理论和方法等均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不同程度的进展。但因大部分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和绝大部分中小型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限于CAD和管理信息系统,底层基础自动化还十分薄弱,数控机床由于编程复杂,还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
目前,我国已加入WTO,机械制造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与新的机遇。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业不能单纯的沿着20世纪凸轮及其机构为基础采用专用机床、专用夹具、专用刀具组成的流水式生产线——刚性自动化发展。而是要全面拓展,面向五化发展,即全球化、网络化、虚拟化、自动化、绿色化。
二、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
做好基础自动化的工作仍是我国制造企业一项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但加工中心无论是数量还是利用率都很低。可编程控制器的使用并不普及,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还很有限。因此,我们要立足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在看到国际上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同时扎扎实实地做好基础工作。
1.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系统工程
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2.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综合性技术
先进制造技术应用的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因此,它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便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机械制造技术是市场竞争要素的统一体
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随着市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
4.机械制造技术是一个世界性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应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机械制造技术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应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应是有明确范畴的新的技术领域。
三、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方向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
20世纪80年代,随着扫描显微镜的发明和使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入纳米尺度,纳米技术是指实现纳米级精度,是一种在纳米尺度上研究原子和分子结构,物质特性及相互作用与运动,并运用这种技术为人类服务的高新技术,纳米技术对制造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应用范围将非常广泛,包括纳米材料技术、纳米加工技术、纳米装配技术和纳米测量技术等。
超精密加工的加工精度在2000年已达到纳米级,在21世纪初开发的分子束生长技术、离子注入技术和材料合成、扫描隧道工程(STE)可使加工精度达到0.0003~0.0001μm,现在精密工程正向其终极目标——原子级精度的加工逼近,也就是说,可以做到移动原子级别的加工。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向上:一是精密工程技术,以超精密加工的前沿部分、微细加工、纳米技术为代表,将进入微型机械电子技术和微型机器人的时代;二是机械制造的高度自动化,以CIMS和敏捷制造等的进一步发展为代表。
1.精密成形技术成形制造技术包括铸造、焊接、塑性加工等。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湿膜精密成形铸造、刚型精密成形铸造、高精度造芯)、精密锻压(冷湿精密成形、精密冲裁)、精密热塑性成形、精密焊接与切割等。
2.无切削液加工无切削液加工的主要应用领域是机械加工行业,无切削液加工简化了工艺、减少了成本并消除了冷却液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废液排放和回收等等。
3.快速成形技术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RPM),其设计突破了传统加工技术所采用的材料去除的原则,而采用添加、累积的原理。其代表性技术有分层实体制造(LOM),熔化沉积制造(FDM)等等。
由于以上工艺和技术不仅减少了原材料和能源的耗用量或缩短了开发周期、减少了成本,而且有些工艺的改进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因此被称为绿色制造工艺。绿色制造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制造业中的体现。这一切除了工艺革新外,还必须依靠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仿真,才能实现。
四、结论
现代制造技术是现代技术和工业创新的集成,是国家制造业的水平的主要标志,也是国家工业的基础和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因此,我们应抓住机遇,了解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把握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使我国现代制造业与世界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参考文献:
[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
(一)使用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仪器如幻灯片、投影仪、多媒体等走进了课堂,这使得教学内容由抽象变为直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较难的知识点。但是,在目前的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教学经验和生产实践经验较少的青年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分依赖PPT,甚至把所有教学内容都写进PPT,上课即成了机械的PPT放映,重点不突出;另外一个极端情况是有些教师喜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采用讲授和板书的形式,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造成一些抽象的机械知识如各种加工方法、切削过程中的现象、机床结构等难以被学生理解,同时,板书耗费大量的教学时间,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满足不了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需求。
(二)理论与实践脱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专业课,切削过程中的现象、各种加工方法、刀具的角度、机床结构等,必须结合生产实践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学到相关内容时,结合生产录像或是到生产现场参观一下会更容易掌握。而现有的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相脱节,学生们在大一懵懵懂懂的时候完成了金工实习,在大三下学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仅有的实践知识只停留在记忆中,缺少实践的理论教学,由于缺少感性认识而变得难以理解。而生产实习则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这门课程学完之后,此时工厂里的参观实习变成了走马观花,只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因此,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应针对各部分内容的特点,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将抽象的内容直观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现代教学方法
(一)启发式的理论教学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既成的理论知识,给学生灌输事实,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教学多以“填鸭式”的方法进行,学生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参与,只是一味地听老师讲,学习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完成作业、复习和应对考试,缺乏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此时应该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介绍车刀的角度时,如果采用实际刀具进行讲解,由于刀具尺寸太小,在课堂上不容易看清楚。此时可以先给出三面两刃一尖的概念,启发学生去思考,并结合多媒体课件上放大的车刀立体图,思考并讨论何谓三面两刃一尖。然后在教授讲解概念之后,针对实际使用的车刀进行指认,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定位也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在讲解定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轴类加工时,为什么常采用固定顶尖和移动顶尖相结合的装夹方式,如果采用两个固定顶尖,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应该怎么解决,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过定位”的概念。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帮助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求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二)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模拟现场加工场景,或者仿真、拍摄、查找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图片和影像,制作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仿真动画和反映生产实际的影像资料,把生产中常用的工艺方法等演示得一目了然、真实生动,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既较好地理解了工艺方法,又了解了实际生产过程。如为了让学生加深对铣削这种加工方法的理解,可以放映世界杯比赛奖杯大力神杯的加工动画,学生的热情瞬间高涨,原来大力神杯上面那些立体的复杂的纹路可以在数控机床上预先规划加工轨迹,用球头铣刀进行铣削,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用铣刀进行铣削这种先进的加工方法外,也提前了解了五轴半加工机床的概念。在车刀的学习过程中,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一直是学习的难点,学生对正交平面的定义即通过主切削刃选定点并与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相垂直的平面这个概念老是搞不清楚,进而不理解正负刃倾角的概念,因为书本上的车刀图中主切削刃是平行于基面的,通过对具有不同主切削刃的车刀立体图的讲解,学生会容易理解主切削刃与基面的空间的位置关系。理解了这个概念以后,可以在电脑上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车刀的不同表面,演示刀具几何角度参考系的建立,通过动画展示各平面所处的位置,并对车刀的每个角度进行动画展示,让学生清楚各个角度形成的依据,得到相关的刀具标注角度图形。再结合口诀“一俯一向两剖”,理解并掌握了车刀角度的图形表达。最后教师在黑板上,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师生一起,一步一步把车刀的六个基本角度在二维图上表达出来,这样通过启发式的思考讨论、动画的直观演示和亲自动手绘制,学生对车刀的角度这个难点掌握得非常透彻,教学效果很好。再如,夹具也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时,可以用动画直观地表示不同类型夹具的工作原理、工件在夹具上如何被定位和夹紧,接着再介绍夹具的各组成元件,还可以用半透明的彩色区域表示出定位元件、夹紧元件,这样有助于对夹具知识的掌握。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后,通过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不仅可以调动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概念和知识点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加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三)丰富的实践教学———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不同于纯粹的理论课,它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在本课程教学中,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根据学校已有或周边生产工厂的条件,将理论教学和生产实践结合起来,通过实践与学习相互穿插的方式,或者理论教学与现场教学并行的方式,不仅能很好地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实验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有助于学生及时加深对课程内容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以便“对症下药'''',从而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难点如车刀的角度、夹具、机床的静刚度等,可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安排相应的实验内容加深理解。生产实习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对课堂中学习的理论知识如加工方法、刀具、加工精度、工艺规程、夹具等有感性的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去车间现场学习,结束后写出实习报告,进一步理解课堂知识。而课程设计既是对前序课程的巩固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又是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针对设计任务即夹具设计和零件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总之,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将其与实验、工厂实习和课程设计有效地结合起来,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束语
在机械制造领域的测量学科主要包含测量、传感与仪器等,其测量以物理原理为前提,研究以几何量获取及处理为对象,传感则以滑雪效应与基本物理作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信号转换,把测量物变为易被人们识别与处理的信号,像电量。在机械制造领域,测量技术涉及的目标参数较广,如几何量测量,其测量对象包含距离、长度、位置与角度等因素。测量方法不同,涉及效应与规律就会不同,即使同样被测量,所处环境不同时,采取测量方法也是不同的,这些特点决定测量技术必然向科学先进制造方向发展,并更符合生产实际,特别是重要工程的应用需求,有效推动测量设备前进,扩展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机械制造行业经的济效益。
齿轮啮合测量技术主要应用齿轮径向综合偏差的检验,将产品齿轮安装于固定轴上,而测量齿轮主要安装于浮动轴中,利用弹性装置可让齿轮在径向中紧密啮合,这种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大批量齿轮生产当中,并检测小模数齿轮,还对机床加工与齿轮装夹等出现的质量缺陷进行测量,此种测量技术为一维测量,测量简单,效率高,可实现测量自动化,是常用在线测量方法。其仪表设备为双啮仪,主要分为机械式与智能测量仪,一般机械测量仪能对产品齿轮进行直接判断,可并不能给出偏差曲线图与偏差分析,具有操作方便、结构简单与成本低的特点,可在现场使用;在计算机控制下,智能双啮仪可自动完成,并能显示打印曲线图,可自动判断齿面合格性,它具有自动程度高、测量精准等特点,较为适合检测报告给出的场合。
石英传感器对机械制造领域复杂力学测量问题进行了有效解决,石英晶体具有扭转效应与灵敏分布规律等,可将压电效应从一次扩展为多次,从线性极化扩为非线性极化,自二维变为三维,通过这些理论,创新了系列测量仪,像压电生物测力仪、三向磨削与车削等测力仪应用,不仅增强了机械制造水平,确保了生产安全与质量,还依据压电石英扭转的效应,有效发明了无定心钻削的转矩测力仪以及转矩传感器,并且在机械试件中,可对任意点钻孔测试,其操作方便,应用范围较为广泛。
在机械制造领域,人们不仅重视产品数量,对产品质量及审美感受也很重视,测量技术不仅要对机械产品给予评定,还要对机械制造中的设计、工艺与材料进行测量,并形成了智能化系统,这使得测量技术由静态测量转向了动态测量,动态测量技术是从全面误差源角度进行分析,对动态测量各结构单元进行综合考虑,建立动态误差模型,全面真实反映系统动态的测量精度,并运用互比法、反向法与多步法等对误差分离及补偿技术给予研究,有效提高了产品制造质量。
纳米位移测量法应用,有效解决了高精度与大范围的微运动问题,这种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是很先进测量方法,主要是运用双频激光的合成波长对条纹虚细分给予干涉,并实现了超精度与大范围位移测量。激光测量技术的应用,大大增强了机械制造精密度,特别是在正交偏振的激光器下,研究出了多种测量仪器,这种激光测量仪不仅测量的准确度高,操作也非常方便,像激光器的纳米测尺,对线性度、量程与准确度均给予了很大改善,这使得此测量技术在机械制造领域得到了广泛推广。
上一篇:机械制图论文(收集5篇)
下一篇:机械硕士论文(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