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音乐教学(收集5篇)

时间:2024-06-27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1

【关键词】广播剧故事人物虚实交融沉浸式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随着这清纯的童声歌唱和随之进入的交响乐《我和我的祖国》,富有寓意的、创新式音乐组合的开场,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余姚市广播电视合录制的广播剧《呦呦青蒿》,开始了对青蒿素40年研制发明并在全世界广泛应用的戏剧性历程的个性化叙事描画。与以往广播剧不同的是,听众不仅仅是这段历史的旁观者,而是在多种艺术表现手段的拽入下,似乎穿越进入这段历史,与当事人同呼吸,见证了这个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的伟大经历。这种沉浸式的感受十分奇妙,也是这部作品显著的审美特征。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里(MihalyCsikszentmihalyi)1990年提出心流理论也称沉浸理论。所谓沉浸体验是一种行动和意识高度融合的情感体验。沉浸,除了指专心于某件事、全身心投入以外,近来多用于描述虚拟现实(VR)视频在虚拟技术支持下带来的一种置身于多维空间、被环境和事件包裹的特殊体验。

一、虚实交融成为广播剧《呦呦青蒿》的必然选择

广播剧《呦呦青蒿》带来的就是这样的感受。过往那些我们完全不熟悉的人和事跃然眼前,与艺术感悟交融交织,仿佛身临其境,不仅被那些故事紧紧抓住,也被那些历史场景所包裹,沉浸其中,感动不已。

尽管屠呦呦和青蒿素已经登顶医学最高峰,代表着中国生理学、医学的最高成就,但于艺术创作而言,这个题材却是一个极其难啃的硬骨头。遍观市场上可以看到的关于屠呦呦和青蒿素的作品,基本上以记事为主。对待这个题材,或纪实,保持真实性,是历程的归纳总结和提升;或虚构,找出这个历程中可以结构为戏剧的矛盾波澜,添油加醋,让故事绘声绘色。但在当事人都还健在的情况下,无端虚构不可行,不虚构又无以为艺术,的确两难。当确定选取这个当下全社会关注并熟悉的热点题材做广播剧时,虚实结合成为唯一途径。而如何虚实结合?取舍之间见高下,手法之间见不同。

攫取基本事实,让整个事件真实清晰,是取材于真人真事作品的基本原则,也是本剧权威性、可信性的来源。众所周知,从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到2016年获得诺贝尔奖,青蒿素的发明应该归功于谁、谁的贡献最大、谁的工作最关键……一直是热议话题。本剧尊重参与此项发明的所有工作者,但由于广播剧的体量和声音艺术特点,剧中只选取了和屠呦呦工作生活最密切的人:她的领导、同事、家人、患者。人物不多,但每一个人物的出现不仅推动着情节的发展,还关联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为剧情带来了地域的变化、时间的更迭,以及鲜活的社会背景和时代气息。通过表现屠呦呦小组的刻苦钻研、反复实践、废寝忘食、自我牺牲,刻画出了一群充满正能量的科研人员形象,这是全剧的基调和主旋律,也是美好情怀生长的基础土壤。在这样的氛围和情境中,理想的光芒让人物和行动充满热量,燃烧着听众的激情,让他们与之共鸣。这些经过挑选和剪辑的客观事实,保证了故事的真实。广播剧《呦呦青蒿》通过挑选和组接,摒弃和规避了所有有争议的部分,突出强调团队,强调艰苦奋斗和克服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完成了作者思想情感的注入。崇高,使全剧拥有了审美境界和艺术高度。这些由真实片段组成的、具有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倾向,却又非常客观。真实故事是认同的基础,情感共鸣是沉浸的基础。

二、广播剧《呦呦青蒿》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故事,永远是戏剧第一核心要素。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挖掘中医古籍开始,遍访名方、甄别筛选,到胡椒提取物产生的错觉,再到对青蒿素的确认,植物品种的选择提取、临床试验,研究人员亲身试验,一次次寻找、一次次纠错、一次次失败、一次次逼近成功,困难重重、艰苦卓绝、起伏跌宕的研制过程具有天然的故事性。但他们之间,间隔着岁月中无数的其他。编剧将这些“有用”的事从如烟的往事中剥离出来并集合在一起,排除了过程中的泥土与枝蔓,让他们成为颗颗闪亮的珠子,并串联成具有逻辑性和戏剧性的情节。在时间维度下,聚集有效信息,并将之关联,完成了一个个话语结构。它既把握了叙事走向,也把握了立意的高h。

人物,是艺术表现的中心。之前的屠呦呦,是一个离我们遥远而模糊的形象,因为编剧、导演的定位与创作,以及主演吕中的饰演,这个形象才变得清晰明亮起来,甚至比来源不多的媒体中出现的真人屠呦呦更清晰。这里的她,更系统、更连贯、更符合我们的心理期待。这里的屠呦呦,与刻板印象中的硬朗相反,是亲切温暖的。她有专业、有事业、有家庭、有烦恼、有委屈、有牺牲。那个年代知识分子的气质和骨子里的志气表达出来的恰恰是温和与柔韧。长期的坚持,养成这样的性格特点符合情理,导演对人物的定位是有依据和判断的。有着浓重江南口音的屠呦呦,对孩子、对丈夫、对同事、对领导,都是温婉的,而对抗疟工作是坚定的。通过语言,屠呦呦的性格魅力得以展示。平和自然的台词让听众进入日常生活场景,化解了高难艰涩的医学科学话题。叙事空间的日常状态,使科学家不高冷和陌生。屠呦呦一进场,就是到幼儿园给孩子喂奶,这场景就像我们身边的一个熟悉的朋友,她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你是了解和理解的。屠呦呦身上浓厚的生活气息,拉近了作品内外的她和你,让你置身于幻觉之中,以为你就是屠呦呦身边的人,和她之间触手可及。

《呦呦青蒿》在好听的故事基础上,用娴熟的技巧构建起了一个多维、多视点的自由时空,让这些故事变得丰满、灵动和有趣,形成了广播剧《呦呦青蒿》独具特色的沉浸式艺术特征。

三、沉浸式艺术在广播剧《呦呦青蒿》中的呈现

互动,是沉浸式作品的重要标志。屠呦呦从接受任务开始,多少个青灯夜下,在研习古籍时都会自言自语。她说:“古籍真不少,可有没有效果要一个个去验证啊!”这是说给谁听的?你!也就是听众。互动就此开始,我们穿越了历史时空、介质时空,仿佛就坐在她对面,会在心里应和说:可不是吗!这样的自言自语本是因为科研组早期只有屠呦呦光杆司令一人,无人对话。却不想,无奈之举却破除了一堵“墙”――剧中人物的独白使其直接来到听众面前,让听众浸入戏中,与她同处一室,听她说话,和她心心相印,忘记了历史和媒介的存在,在穿越的幻觉中,以为自己和他们一起经历了所有。

时空自由,是沉浸式作品的另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广播最显著的特征和优势。当虚拟艺术遇上广播艺术时,才陡然发现原来广播一直具有这项功能。与视频相比,广播的时空转换无需更多的技术支持,且《呦呦青蒿》把这个优势运用得得心应手。通过音乐、音响、语言等听觉元素的处理和运用,作品创作出了一个个不同时空的进口和出口。屠呦呦困顿中进入梦境,碰见了李时珍,进入另一个时空,是“呦呦鹿鸣”那段童声带入的;当解说到胡椒提取物对疟原虫抑制率高达84%时,屠呦呦就像从一堵墙后面突然冒出来的一样,接着解说者的话说:“84%哎,这可是太令人兴奋的事了!”两个时空就这样对接起来了,毫无违和感。紧接着,她又跳离出来变成解说者,告诉听众,她带领团队的成员到海南进行临床试验。角色之间、时空之间的转换,自由得来去无痕。全剧从屠呦呦在诺贝尔领奖时发表演讲开始,历经青蒿素40年研发历程,最后又回到诺贝尔的颁奖现场,已经是一个完美的前后呼应结构,但因为之前是演员吕中扮演的屠呦呦在演讲,创作者将结尾延至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家中接受采访时的真人真声,以及《我和我的祖国》歌声中国家主席发表新年贺词的讲话。这不仅看到了创作者对节奏、结构的驾驭能力,也看到了他们在现实时空、历史时空、再现还原时空、艺术表现时空中自如穿梭的能力。

视点转化自由,是沉浸式作品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一个时空与另一个时空的对话,解决了剧中屠呦呦内心活动的外化展示。她的视点可以从身边正在与之念叨的听众移开,转身去和另一个时空梦境中的古代医学家葛洪对话,探讨青蒿的药用部分和采摘季节,然后又转回来和听众说:“我要重新设计研究方案,按照低温处理法,重新验证青蒿提取物的有效率。”这种转换简直太神奇了!剧中除了听众和屠呦呦的我和你式的第二人称视角,还有一个听众作为旁观者,观察屠呦呦和科研小组工作生活历程的第三人称的视角。

虽然视觉缺憾是明显的,但视点切换、时间切换、场景切换、空间切换的自由,以及想象带来的奇幻体验,让众多正在投入大量资金和技术设备进行探索中的虚拟现实(VR)作品艳羡不已。

广播剧环境的表现方式是独特的,它完全靠声音来呈现。《呦呦青蒿》中那些具有极强视觉效果的场景,是用声音元素进行视觉转化的。你不会因为没有看到青蒿就不理解剧情,也不会因为没有看到提取物而对青蒿素的实验有所怀疑。在视听转化方面,《呦呦青蒿》的精心设计与高水平的制作,带来了震撼大片的效果,创造出了精致的艺术情境。从开篇片头歌声响起的瞬间,全剧就用几乎没有瑕疵的声音牢牢吸住了人心,具有时代感和地域特征的音乐、街头纪录片式的场景还原,为转场、为情感、为情境带来的准确而丰富的手法。其中从中国到非洲的场景转换,就是这样实现的。飞机和一段非洲典型音乐的关联,就简洁明了地完成了场景交待。从历史到现实,从中国到外国,环境声的精巧设计和细节处理,带来了看不见却能身临其境的环境效果。语言、音乐、音响构筑的声画想象空间超越了具象的物质世界,在心灵深处引领着你的喜怒哀乐。时代的质感、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心理、场景的转化,作为无数幻觉艺术形式中的一种,广播用声音攫获心灵,在《呦呦青蒿》中制造了沉浸式的感受体验。

虚拟现实的沉浸式体验,被誉为终极叙事方式。广播剧《呦呦青蒿》通过模拟现场、还原情境,引导听众用经验和想象完成了对剧中生活的参与,前沿性地探索了这种终极叙事方式在广播剧中的实践与探索。

四、结语

当视频领域在新技术支持下不断寻找拉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审美距离和观察角度时,全景空间的呈现与幻觉出现的位置就成了焦点。广播剧凭借无实物场景、自由想象空间的优势,用声音包裹带动情感投入,完成了现实与虚拟的交融,获得了欣赏者和参与者双重身份的体验感受,进入了审美的多维空间。它既有现实主义对社会对人类承担道义责任的崇高,又有新现实主义客观真实的美学特征,还有传统美学中的诗意与和谐。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浸润式;教学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普遍存在着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传统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大学生积极性的培养和潜能的激发使教学成为一种机械式的活动,师生间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因此了解大学生实际心理需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而浸润式教学方法的应用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根据作者在实践教学中的探索,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浸润式教学创新模式为切入点,对其教学实践进行总结与分析。探究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成为师生心灵对话的平台,使师生可以互换潜能、共同成长。

一、浸润式教学的内涵

“浸”,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释义为“泡在液体中”“逐渐”。“浸润”则解释为“液体渐渐渗入”,“渐渐发生作用”等意思。浸润式教学的含义是指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氛围,使得教学主体“浸润”在教学环境中,使得教师的知识教学,情感态度逐渐渗透到学生内心的教学方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浸润式教学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特点和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情景、语言和情感等实施方式,营造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渐渐融入到课程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并学会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认知能力、沟通能力,潜移默化地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浸润式教学实践探索

1.情感浸润

情感浸润方式是利用情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方式。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很少重视情感因素,把教学局限在固定的知识传授的框架之内。情感具有感染性,可以使师生之间通过情绪的相互感染而迸发出情感的共鸣,增强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促使学生心情愉悦地接受知识进而领悟知识。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要把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用情感浸润课堂,使情感成为教学的灵魂,使学生在乐于接受,乐于学习的状态中有效进行学习。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心理特征,深入挖掘教材之外的情感因素,通过自己积极的情感体验,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把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以平等的关系和学生相处,尊重其人格,以平易近人的教态、亲切感人的语言等方式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教师真挚的情感是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采用情感浸润方式,通过教师之“情”感化学生,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2.语言浸润

语言浸润是指通过教学语言这一载体,艺术性地组织教学,用语言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自觉沉浸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语言作为师生情感传播的载体,在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思考问题的情境及良好的课堂氛围等都离不开教师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教师的人格魅力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课堂上抑扬顿挫、饱含情感的语言可以使学生不自觉地跟着教师的引导而实现主动地学习。夸美纽斯曾说过:“一个能明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便该像油一样进入学生的心里,并把知识一道带进去。”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学生认为老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死记定义这样一种模式,很难对课程产生兴趣,就会出现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局面。要想吸引住学生,使他们能主动沉浸在课堂气氛之中,发自内心喜欢上心理上课就需要教师掌握语言艺术,用艺术性的语言雕琢课堂。教师可以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兴趣,教学语言还要有启发性,阐述问题时不是直接灌输,而是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沉浸在思考的快乐中,从而产生学习的满足感和喜悦感。

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会被教师艺术的、情感的、思辨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再好的教材都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语言才能传授给学生;再博学的教师只有掌握和运用好教学语言才能在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再科学的教学方法也也必须通过教学语言才能施展。

3.情境浸润

情境浸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浸润式教学的重要实施方式。教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渲染融洽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感受和领悟,从而激发学生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潜能。情境浸润的教学方式可以点燃学生心中的学习火焰,变教师外在说教为学生内在需求。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要巧妙、恰当地设置情境,同时注意把握情境创设的“度”,避免流于形式、走马观花而偏离正常的教学轨道。

教师可以通过亲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重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使教学内容更直观具体。图像、动画、声音的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产生感官刺激,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活动程序,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情境,使呆板的知识变得生动和丰富,使学生个融入到情境中去,亲“心”体验其过程,从而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实现课堂教育的目的。另外浸润式教学改变了课堂上“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使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在情境体验中分辨是非善恶,优化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人格。情感、语言、情境这三种浸润方式相互联系,有机的统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浸润式教学以情感为主线,以艺术化的语言和灵活巧妙的情境创设为途径,可以使学生浸润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本文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浸润式的教学理念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措施,进一步研究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对浸润式教学方式的内涵、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通过情感、语言和情境等浸润式教学方式的具体实施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发挥课堂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谷建英.浅谈“浸润式”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科技信息,2008.23.

[2].朱梅.高中思想政治课浸润式教学研究.苏州大学.2010.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3

关键词:音乐游戏;实践与研究

音乐游戏是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幼儿跟从音乐的直接引导,进一步去体验和感受音乐。活动的开展往往都是伴随着音乐的播放,引导幼儿创编肢体动作来玩一些小游戏,可以独立进行,也可以和朋友合作,以此去接触音乐中的要素,让人体转变成一种能够理解和表现音乐的乐器,从而更加强化了孩子对于音乐的感受。

一、结合生动有趣的绘本故事情节,选择游戏性强的音乐作品供幼儿欣赏

在音乐游戏教学中,能否使幼儿与音乐作品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得到音乐艺术的熏陶,取决于教师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及对欣赏活动的灵活设计。我们可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音乐欣赏水平的幼儿进行设计,运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让幼儿主动、积极地去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激发其想象力,使其在放飞想象的过程中融入音乐作品本身,从而在情感上也能有所触动。本次活动所选取的乐曲《在山魔的宫殿里》是两个乐句连续重复多次,再加上一个情绪更强烈的结尾曲构成的作品,整段乐曲节奏性很强,音量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幽默趣味的乐曲旋律与《母鸡萝丝去散步》这一绘本在故事情节及画面的展现上相当吻合。我从绘本故事内容中选取部分图片作为帮助表现本乐曲的重点内容,抓住乐曲的特性,利用狐狸和母鸡的动作呼应来感受并表现乐曲。通过让幼儿跟随乐曲进行合作游戏,生动地再现《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情节,给予幼儿感受乐曲并尝试进行表达的机会,从而拓展幼儿的艺术理解能力。

二、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给予幼儿充分的乐曲欣赏机会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对音乐作品的感知与理解都依赖于孩子在倾听中去获得。因此,在音乐活动中我们教师要设法激发孩子“听”的欲望,引导孩子在听中获得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在《母鸡萝丝去散步》这节音乐游戏活动中我始终将乐曲贯穿其中,整个活动过程中共有八次让幼儿感受并表达音乐的机会。在活动一开始我就直接播放音乐切入主题,并以问题“请你们仔细听一听这首乐曲有什么变化?你听了之后心里有什么感觉”激发幼儿仔细聆听的欲望,在音乐播放完毕后,通过请幼儿表述自己的感想和总结音乐的特点帮助幼儿初步感知和认识音乐的基本结构;接着由教师在音乐声中讲述幼儿熟悉的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让幼儿知道在音乐的哪一段,母鸡与狐狸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用绘本故事中情节的越发紧张帮助幼儿初步理解乐曲越来越快、越来越响的这一特点,将情节与乐曲进行完美联系;根据绘本故事的情节创编动作后,由教师牵头做动作、幼儿看图谱做动作、师幼合作游戏、同伴交换游戏、与客人老师合作游戏,通过这六次游戏表演让幼儿进一步理解并表现乐曲,六次游戏,即六遍音乐的再现,幼儿始终沉浸在游戏中,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在游戏的同时慢慢感受到了旋律的重复,以及乐曲速度、强度的变化。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要让孩子们通过“听”,从一般的感知达到理性的感知,从一般的意义的“听”达到审美意义上的“听”,从而学会感知美、欣赏美和表现美,实现音乐教学的目标。

三、鼓励幼儿使用肢体语言,使音乐活动游戏化

小朋友天生就是好动的,特别喜欢跟着音乐节奏动,因此,用有趣的肢体动作配上优美的音乐旋律正好符合他们这一年龄特点,同时在随着音乐节奏的肢体活动过程中孩子们既可以更好地感受和表现音乐作品,也能最大化的活跃课堂气氛,将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达到最高潮。活动中,孩子们首先用身体动作创编了狐狸遇到的一系列倒霉事,如“母鸡与狐狸走路的样子”“狐狸被钉耙打到的样子”“狐狸掉进池塘的样子”“狐狸踩进稻草堆的样子”“狐狸被面粉砸到的样子”,通过改变不同的身体部位来表现狐狸遇到各种倒霉事情的模样,沉闷的音乐欣赏活动,因为一系列的动作表现变得活泼起来,成为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天堂。在每段乐曲的结尾处,为了让幼儿感受到乐曲突然的戛然而止,我又利用“狐狸虽然遇到各种倒霉事,但是又不敢发出声音惊扰到母鸡散步”这一心理,要求幼儿在每次做完狐狸遇到的倒霉事之后都能静止动作,并且不能发出任何声音,这增强了幼儿在活动中的规则意识、自我克制力,也为后面游戏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四、灵活设计游戏方式,使幼儿对音乐的表现能力得到提升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4

当今全球约有数千万人拥有数码音乐播放器(俗称MP3),它已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个人产品。仅在欧洲,就有超过一千万年轻人在用MP3,平均每天至少听2个小时,尤其在上下班或逛街途中。然而,欧盟的科学家指出,绝大部分MP3使用者喜欢用高音量来听音乐,这将严重损害他们的听力,甚至可能会带来更致命的影响。

其实,很多人愿意沉浸在MP3音乐里只是因为他们想远离嘈杂的环境,以免分散自己的注意力。有些人甚至表示早已厌倦城市的喧嚣,厌烦周围的喧闹,所以会把MP3的音量调得很高,让自己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然而他们常常忽视MP3上有关音量的警告标示,继续用自己习惯的高音量来享受音乐。一项对使用耳机高音量听MP3的人群研究结果显示,其中5%到10%的人会有长时间耳鸣的症状,有时会产生幻听的感觉,甚至还有耳聋的危险,这些都和高音量有关。而避免这些耳疾病的发生就要用适度的音量或者使用外挂式耳机。

在听MP3的过程中,有三大因素可能会影响到你的听力健康:音量、耳机的类型、听MP3的时间长短。

音量MP3的最高音量一般可以调到100分贝以上。而事实上,80到85分贝的声音就会导致永久性听力损伤。100分贝的声音则可能导致双耳失聪,这样的话,你的余生将在不断询问中度过。欧盟可能会出台相关法律要求MP3生产商降低音量的最上限,但消费者权益保护者认为,政府不该对此加以干涉,因为享受高音量的音乐是大部分人购买数码音乐产品的重要目的。

尽管很多MP3都贴有类似的警告标志:用高音量听音乐会损伤听力!但CNN的民调结果显示,美国有59%的青少年和34%的成年人还是喜欢把声音调得很响来享受自己喜爱的音乐。如果你也有这习惯,记得要改一改,因为高音量会损害你敏感的内耳结构,从而导致听力受损。

类型MP3基本都配有耳机。而小巧的耳塞正好可以放到我们的耳孔里,耳塞所传达的声音就正对着我们的听觉器官。正因为如此,使用耳塞可以把声音提高9个分贝。

使用挂在耳朵上的耳机要比使用耳塞好很多,至少会分散部分高音量,耳朵所受的压力自然也就小了。然而,最好的保护耳朵的方法是使用能减少外部噪音的耳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验光学院听力医学系教授费里格和泰瑞关于听力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噪音越大,听者就会自然调高MP3的音量。也就是说当人们身处一个嘈杂的环境里,通常都会把iPod原来适度的音量调高。其实,耳机使用者可以保持原来的音量,而把耳机模式调整到外界静音的状态。

时间ipod强大的待电和海量的歌曲存储量,让拥有它的人们可以长时间的不间断地享受音乐。但这也意味着人们有更多机会沉浸在高分贝的声音里。据美国语言听力学会的调查,大部分美国青少年每天花1到4小时听MP3,还有人甚至超过4小时。

如果他们是用柔和的音量在听MP3,那并不会对他们的听力造成伤害。但是请注意以下几个分贝数:听8小时分贝为85的音乐,会导致一定程度的永久性失聪;听4小时88分贝的音乐,会带来同样的后果;如果把音量调高到100到105分贝,只要听上8到15分钟,人的听力就会彻底丧失。

关于听力的损伤

我们每只耳朵约有15000个毛细胞。听声音较大的音乐和暴露于噪声之下会损害这些毛细胞并能导致听力丧失。

最大的噪音不是来自iPod或者其他的移动声音设备,而是来自演唱会,酒吧,或者是有拥有噪音机器的工作环境。

被动吸烟会损害听力。吸烟可能会扰乱耳小血管的血液流动。这可能使器官缺氧,并导致有毒废物的聚积,伤害器官。

如果你是听MP3的狂热者,请记住以下这些简单却实用的贴士来保护你的耳朵:

降低音量和听音乐的时间

根据一般经验,每天用70%的音量听60到90分钟的mp3,对你的听力并不会有大碍。而如果你能再降低一点音量,那再听久点也无妨。事实上,如果只用50%甚至更小的音量,你再怎么听,也不会损害你的听觉。

购买为顾客特制的外界静音模式的耳机

带这种类型的耳机可以让你不用为了听清楚喜欢的音乐而调高音量来对付外界噪音。

每年去做一次听力检查

如果发现自己有任何听觉变化,记得及时去看听觉门诊,咨询有关听觉的问题,并了解更多的保护听力的方法。

推荐单品

音特美mc3

功能:在发烧友界众所周知“音特美”品牌耳机,在噪音消除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顶尖水平。而mc3是音特美首款动圈入耳机式耳塞,入耳式耳机结构及喷嘴式设计可以大大的缩减体积

Audio-TechnicaATH-ANC7QuietPointNoiseCancellingHeadphones

功能:具有噪声对消技术对背景噪音的削减功能,并提供清晰语音效果。外观的皮套设计,使配戴更舒适。

沉浸式音乐教学篇5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有一个里程碑,而且必须引起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随着素质教育在常规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全新的教学手段,正出现在中学音乐教学中。在音乐课中充分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能贴近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最佳状态,能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并能更好的使之与生动的教育技术相结合。

一、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

在传统中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单一的听老师演奏(唱)或放磁带录音感到枯燥、单调,这样往往使得学生在欣赏音乐时候显得很被动,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这样老师的教学也达不到很好的效果,也充满美感的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影像等多媒体综合信息,则能自然的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感受音乐力度、速度、情绪,学生在欣赏优美画面和MIDI音乐的同时,脑海里产生种种生动的想象,好像身临其境一般,并激发起了强烈的音乐表现欲、创造欲。

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乐器简介教学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更快的认识并熟悉四种西洋木管乐器的音色和形状结构特点时,我通过电脑分析播放每一种音乐的MIDI音乐片段,然后利用电脑将没种乐器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学生对每种乐器从音色到形状,都有了一定的感受和认识。这样,学生在欣赏乐曲的过程当中,就能自然分辨出不同乐器的音色,从而更进一步感受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在欣赏课《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我曾经对不同的班级,做过这样的尝试,听磁带录音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七十,教学效果一般。而通过多媒体欣赏的班级,注意力集中地学生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教学效果很好。由此可见,学生对于MIDI音乐、文字、图片、动画、动态视频等多媒体综合信息更感兴趣,能更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创设教学情景、增强教学效果

根据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特点,恰当的运动多媒体教学,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良好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学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的开头、高潮、尾声三部分片段音乐的教学中,欣赏之前我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和画面去感受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曲音色及乐曲的情绪。学生在欣赏乐曲开头部分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的是夜色朦胧、夕阳西下、日出东山的美好景致,听到的音乐开始部分由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题音乐,长笛独奏一段装饰性乐句,这一部分的音乐力度自由、速度渐快、情绪抒情优美,将人们带入优美夜色的意境当中;学生在欣赏乐曲高潮部分的音乐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江涛汹涌、游客欢乐、野鸭戏水的生动画面,听到的音乐是采用多种配器手法,多种木管乐器合奏的方法将乐曲推向了高潮,这一部分音乐的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学生的情绪很高涨、能激动。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汹涌和家庭的欢乐。学生在欣赏尾声部分的时候,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归舟远去、野鸭憩息的优美画面,这一部分音乐由黑管在低音区演奏主题旋律,轻柔而舒缓,再次使学生感受到幽静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很投入的沉浸在优美的音乐和意境之中,脑海里浮想联翩,将自己和画面、音乐溶为一体。因此,多媒体为学生欣赏乐曲、创设了生动的意境,起到了很强的感染作用。每段音乐欣赏完以后,学生很容易区分每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合法情绪。学生在完整的欣赏乐曲《春江花月夜》时候,可以结合生动的画面、优美的景致去感受乐曲的速度变化、力度变化、乐器的音色。自然的产生美好的遐想。

三、发挥媒体作用,培养学生能力

在欣赏的时候有了美好的视听感受,能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将乐曲说表达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生动形象。不少学生所描述的语言比音乐、画面本身还要优美!比如:学生在欣赏完尾声部分音乐之后,是这样说出自己的感受:“我在欣赏过程中思绪很集中,脑海里浮想联翩,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自己好像沉浸在幽静的夜色当中。夜深了,江水平静,在月光的映照下,显得迷人。此时,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沉浸在醉人的夜色当中……学生在赏析每段音乐的时候,能很容易地区分每一段乐曲的力度、速度、乐器音色以及乐曲所表现的意境和情绪。由此可见,多媒体的家当运用发挥了他的作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觉器官,从视、听、想等方面综合的去欣赏音乐,从叙述的角度去分析音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感受、想象、理解及表达的能力。假如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学生只是单一的听磁带录音,学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只凭单一的听觉、想象去感受音乐,远不及运动多媒体欣赏音乐的效果显著;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欣赏教学则调动了学生的欣赏积极性,极大的发挥了他的作用,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运用多媒体有利于多元文化的渗透

音乐的多元化不仅在于他的表现形式、演唱方法、创作手法,同时它本身也有丰富的文化背景,就拿中国民歌来说,各民族就有各不相同的风俗、建筑、语言、服装、舞蹈等等,许多文化都渗透于音乐中。在教学中教师用语言、图片等方式传授给学生是远远不够的,也达不到目的,而运用多媒体,教师可以把所要的资料做成课件,让学生去体会,这样既真实又自然,学生也不仅是学会了一首歌,而是了解了这个名族。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扩展,而音乐也真正是作为一种文化让学生接受。例如,我在初中一年教材《青春舞曲》这首歌时,把新疆维吾尔族的建筑、歌曲形式、风俗、服装做成课件,让学生充分了解了这一民族的文化,通过这些学生对歌曲的内容与怎样表现歌曲也就自然明白了。

五、多媒体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