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生活(收集5篇)
时间:2024-07-06
时间:2024-07-06
[关键词]学生课堂发展
与其让学生去理解书本上的概念,还不如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概念,并让书本概念与自己的创造相融。如何能让学生“水到渠成”地创造出概念,是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必须努力探索的课题。
早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提出“在做中学”的观点,无疑,“做”的优势是被动地“听”与“看”无法比拟的,“Ihear,Iforget;Isee,Iremember;Ido,Iunderstand.”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观察当下的数学课(尤其是公开课),活动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然而,大多数数学活动课看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但仍然是“文本”课堂的精美包装。表现为:选择一个时髦的话题,精心设计最完美的教案,在教师巧妙的引导与暗示下,学生心领神会地将课堂打造成最具可看性的一场“秀”。显然,这是有违数学活动设置的初衷,只有从“文本”走向“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主去探索去创新,才是数学课堂的宗旨。
让学生大胆的去创新,就需要构建一定的课堂情境。课堂是动态存在的。因为在体验过程中,能唤起学生探索与创造的快乐,激发认知兴趣和学习动机;能发现思路和方法,学会这样学习;能帮助建构进取型人格,通过“效能感”完善“自我”。因此,要感动学生学习数学,教师创设体验过程的情景尤为重要。
一、亲身体验创设情景,在真实的情景下解决实际问题
真实,就是指能在学生头脑中真正存在,能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真实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要落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太容易,会让学生感到无聊;太难,挑战性又变成了威胁性。这样都会导致学生退出活动。真实的问题还必须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是现实生活中的原汁原味的问题,也可以是一种模拟的现实。数学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有用,更在于学生从中得到智与美发满足。
前些天,我在教学“位置与方向”一课时,特别是让学生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4个方向这个问题,学生必须从其亲身经历中获得认知和情感,否则,难以辨认不同的方位。所以,我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尊重学生已有的经验,对教材的情景进行了适当调整。针对不同例题,分别设计了以下学生熟悉的示意图:
这种情景的调整和设计,更有利于学生亲历和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的“活动”和种种创新操作,能“内化”为学生头脑中的经验系统,能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
二、从生活中感悟并理解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允许学生做无限制的探索,同时,又要提供有指导的发展。教会的知识是死的知识,教会的策略是不容易迁移的。所以,作为老师,要像苏格拉底所说的“产婆”一样,帮助学生自己产生知识,发展策略。
在一次校外教研活动中,一位老师在上“百分数意义”时,在屏幕上打出“走进西部”的图像并给学生出示了一组数据:
1.西部地区面积54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56%。其中平原、盆地面积不到10%,沙漠、戈壁、石山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约占48%。
2.西部地区煤炭储存量约占全国的36%;石油储存约占全国的12%;天然气储存约占全国的53%。全国已探明的14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就有120多种,约占全国的85.7%
3.西部地区人口2.85亿,约占全国人口的23%。
接着,老师提出:读了这些数据,你想到了什么?
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问:“从这些数据上看到,西部地区的矿产资源是那么的丰富,西部人口又那么少,为什么西部地区的人民生活还是不富裕?”话音刚落,全班所有学生都沸腾起来了。其中一位学生说:“我们只要比一比56%和48%这两个百分数,就可以找到答案了。恶劣的生存环境是造成西部地区人民贫穷的一个根本原因。”另一个学生争论说:“恶劣的环境造成了西部地区交通不方便,长期封闭,不能对外界开放,所以造成了经济缓慢发展。”还有的学生想到了西部的教育落后,人才资源缺乏等。
上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感悟生活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三、把控制活动走向的权利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互动
如果活动的全部进程完全由教师预设,学生便成了纵的木偶。活动的实际进程应在师生的交往互动中动态生成。活动进行时,教师应十分谦虚而真诚的作为学生平等的一员,充满热情地又小心翼翼地与学生一起去探索,也许,这样的活动可能因为预先设计的最“得意”之处未得以展示而留下些许遗憾,但是学生的收获会更多,甚至,还会有意外的收获。
教学的本身意义是互动与参与,教学的本质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提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
在学校的校本教研中,一位老师在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根据教材中设置的问题情境,教师组织学生在课堂中实验、猜想、讨论、交流等。全体学生都参与了不同的学习活动,并且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就在这时,教师突然问在我们学校校园里,你还能数出哪些物体的个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有的说,我可以数班上的桌子,有的说,我数班上的凳子……这时,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老师,我上学进校门时,数了有60扇窗,30扇门。在这位学生启发下,又有一位小朋友说:老师,我下课时数了我们教学楼面前有12裸小松树。就这样,学生又一次在互动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而且这些都是内在动力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由此可见,一个互动参与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围绕学生发展精心设计,充分运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保持课堂的高度灵活性和开放性,让自己融人课堂,与学生一道,共同“生成”数学课程。
[关键词]学生自由时间金色童年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可以说,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是供自由发展的时间,有无自由时间、自由时间的多少,决定了人的发展空间有多大。那么,是让孩子在自由支配的时间绝对自由,学校不闻不问、放任自流呢,还是把包袱甩给家庭,让家长去管理呢?笔者认为,这两种做法都是不正确的。社会把孩子交给了我们,我们学校应该不负所托,让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发展。因此,在今天,对学生进行自由时间的引导教育,教会学生个性化地、合理地安排自由时间,使学生在自由活动中学会生活、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学会交往、学会创造就显得十分必要。
首先一点,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学生的,我们学校、教师不能占用,对学生活动只能是引导,而不能包办代替。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要使学习富有成效,那就需要给学生自由时间。自由支配的时间对于全面发展和形成他们的智力的、审美的兴趣和需要又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支配时间,意味着学生具有了热情的实现自我、用创造性的方法表达自我的机会。这便是爱!但是,由于儿童缺乏控制时间的自制力,如果让儿童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爱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放任自流,会使孩子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合理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呢?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因此,我们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给予每一个学生自主活动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成立多种不同类型的兴趣小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兴趣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自己动起来,自己做活动的主人,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引导学生自动组建活动小组。采取“滚雪球”的方法,先重点辅导几个小组,辅导员参与活动,和他们一起商定取组名、选干部、定内容,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然后在中队、大队发挥先行小队的宣传、示范、发动、指导作用,促进其他小组的自动化组建。学校、教师必须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因地制宜,创设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把学生作为学习探究和解决问题的主体,重视活动的自主性,鼓励形式的多样性。学生通过认识、体验、发现、探究、操作等多种活动方式,发展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进而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具体来说,根据我们的培养目标,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自由时间的引导。
一、引导学生学会生活
孩子们有了自己的快乐的时间,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居住地接近等为载体,孩子们自由结合成一个个生活小组,孩子们可以学习烤地瓜、开家庭音乐会、进行野游、野炊,出去“寻找春天”,参观纸制品厂、电信局,一起学做家务……
我们还可以与雏鹰争章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活动促争章达标,以争章达标充实活动。如孩子们为了得到“家政章”,双休日向父母请教“当家之道”,少花钱、多买菜,还要学会做饭、烧菜。又如,为了争得“种植章”,队员利用休闲时间学种菜种花、养小鸡小鸭。这并非想象中的“让孩子学会玩耍”那样简单,而是引导他们将生活过得更有意义!
二、引导学生学会求知
我们要追求这样的境界,引导孩子们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把学习、生活与娱乐融为一体,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能够有学习的意识、研究和探索的乐趣,而在学习时,又能保持一份轻松愉悦的心态。和谐来自心灵的充实,让孩子们心灵充实起来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他们读书。我们应营造一种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校的每个学生都喜欢读书,让读书成为学生每天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培养学生读书意识和习惯,让好书成为学生的朋友,让读书成为学生生活的重要内容,让书籍像心爱的音乐旋律一样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
为此,我们必须开放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和微机室,能够让学生随时进行读书学习,可以采取把图书室的图书分散到班级图书角的方法,让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阅读。让学生自主创办小报是展示学生读书求知成果的好办法。办报的功能是丰富多样的,它既能培养学生的多方面的素养和技能,又能丰富他们的生活内容,而且还能充分展示和交流学生的读书求知活动成果。此外,还有班级小报、黑板报,学生自办小报,家庭自办小报等。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交流学生的闲暇生活经验,部分学生还在个人电脑网页上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三、引导学生学会审美
我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能力,利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民间音乐、工艺美术、手工制作等进行活动。把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之精华引入到学生活动中来,从而使学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学校要多开展一些如看电影、观看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活动来陶冶孩子的情操,以此来提高孩子的美术兴趣,培养其审美、感受美的能力,并且教育学生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四、引导学生学会健体
关键是切实搞好“快乐大课间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全体教师共同参与,有组织地安排学生进行有趣的体育活动,确保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我们的做法是上午的大课间集中做操,下午大课间让学生自选项目进行锻炼。
五、引导学生学会创造
[关键词]游戏精神现代体育教学
体育源于人类的生活与生活实践,它是原始社会里人们在采集、狩猎等劳动之余,将生活、社会实践和生存技能,通过娱乐的方式,用肢体动作庆祝丰收与喜悦的一种活动方式。体育原本的活动形态,就是人们在闲暇的时候,进行的一种不带有强迫性和功利性的身体活动方式。体育教学过程追求创造一种游戏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的状态,倡导人的自由,体育游戏所培养的“游戏人”,特指那种具有游戏精神和创造性、具有遵守游戏规则的人。因此,学校体育贯彻游戏精神的精髓在于摒弃外在功利对学校体育的制约,还原学校体育休闲、娱乐、健康与快乐的教学本质,使游戏精神渗透到体育教学的始终。
强调对人生命的关怀
传统体育教学在注重增强学生体质的基础上,强调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功效,从而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本性关怀。现代体育教学强调学生游戏与教学的契合,强调教学是提升人生命意义和价值活动的有效手段,强调教学对人生命的终极关怀。体育教育源于生命,止于生命,教学过程不能是“无人”的教学,体育教学对学生生命的关怀是天职,是教育的义务。体育教育要使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注生命,热爱生命,唤醒学生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帮助学生实现生命的超越、开发潜能、获得对生命的确认感、尊严感和快乐感,使学生人格更加完美、个性更加突出。
强调对生活的链接
生活是指生物为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生命活动。生活与人密切相关,在生活中,人既是一个现实的存在,又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生活是生命的动力。体育教育作为提升学生生命的价值,实现学生生命意义的活动,可以说,体育教育与生活密切相关。体育教育应关注生活、超越生活,关注教育生活中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命的意义,了解学生的生活感受,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体育教育作为提升人生命意义和价值活动,必须帮助和引导学生以现实生活为基础,使他们学会感受生活,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以实现生命的超越。
强调游戏过程中的愉悦和体验
愉悦是游戏的原初品质。马斯洛则认为,人在高峰体验时,比在其他时候感觉更整合,感觉自己处在能力的顶峰,能够最好地和最完善地运用自己的全部潜能,比任何时候更聪明、更敏感、更有才智,更强大或更优美、更负责、更主动、更有创造性,更能自我承认,自爱、自尊,获得价值感,更接近真正的自我,更能获得对宇宙万物的存在认知,领悟事物的存在价值,获得与自我实现者相吻合的人格特征。体育教学是一种精神体验,是师生双方共同组成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快乐,交流彼此的感情,共同体验。充满游戏性的体育教育,能使学生在自由和规则的确定性与非确定性因素的结合过程中,平等对话、自由体验、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
强调归还学生以全面发展的时空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变革,衍生出了许多危险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因素。譬如自由活动空间不断地被压缩或被剥夺,外出玩耍的危险性增加,升学压力、课外负担、独生子女缺少玩伴等现象,使得一些原本符合身心健康发展的固有秩序遭到了破坏,尽快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成长观、体育健康观,归还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和时间。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青少年热爱体育、崇尚运动、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和全社会珍视健康、重视体育的浓厚氛围,从而使体育生活化这一生活方式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归依。
强调自由与规则的统一
游戏的自由,并不意味着游戏可以随心所欲,毫无限制。游戏活动能顺利进行,表明游戏活动隐含着规则,规则是自由的保证。所有的游戏都有其规则。自由是人的本性,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理想。体育教育是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活动,体育教育应该是自由的教育过程。体育教育自由是指师生教学活动的自由自主性,体育教育自由是人性的需要,是促进学生发展身心健康的需要。自由和规则是体育教学的一体两面,二者缺一不可。体育教学是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隐含着一定的强制性。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在强调的纪律的同时,还要营造活跃、轻松、自由的教学环境,使纪律不仅能够保障学习的自由度,更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的自由。因此,体育教学并非是自由和轻松的,在强调的自由的同时,必须要受到一定的教学秩序的限制。
体育教学是师生之间的双边的交流和互动。现代体育教学提倡自由、自愿、平等、公平、、和谐与合作的教育理念,而体育游戏精神囊括了现代体育教学的精髓,在体育教学中,使游戏精神渗透到体育课程教学的始终,进入这种状态的生命是自由的、幸福的、超功利的。
参考文献:
[1]杨芳、高海利等.体育教学与人的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7.
[2]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1.
[3]孙玮.竞技运动中的游戏精神[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
一、真实、自由的写作内容
“每天都写日记,哪有那么多的事情可写?”其实,学生的生活就是一座真实存在的写作“金矿”。
1.班级这座“金矿”。敏感的女生之间关于捉摸不透的友谊的故事;同桌这对欢喜冤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体育课上令人心跳加速的各类训练项目;综合课上实用美观的手工制作;科学课上有趣的实验……班级里,关于同学、教师、课堂、课间的故事讲也讲不完。
2.家庭这座“金矿”。各类家务活;家中的衣食住行及其变化;和睦家庭的生活……家庭中都是熟悉的人、事、物,平淡如水的日子看似波澜不惊,若用心感受,亲情永恒,变化不断。
3.社会这座“金矿”。上学、放学路上,大街上、小区里的故事;邻里之间的故事;课外参加的各类文体兴趣活动;家人带着走亲访友,参加各类聚会……社会上,有着太多让学生感到陌生而又新奇的人、事、物。
4.动物这座“金矿”。如班里的徐同学自从家里买了鱼缸养了一群金鱼后,连续写了17天的《观鱼日记》,有温顺的“神仙鱼”、好斗的“发财鱼”、勤劳的“金袋鼠”……用他的话来说:“在同一个鱼缸里,每条鱼每天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每条鱼都有自己的生存绝技,每条鱼都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5.自然这座“金矿”。儿童离自然最近,他们是自然的孩子。风雪雨露,雾霭霞光,日月星辰……这些现象随着四季的更替被学生真实而自然地书写到日记中。
6.想象这座“金矿”。儿童生活在想象中,是天生的诗人。学生在日记中编童话,写小说连载,而最常见的还是创作小诗。有从早到晚的《心情诗》,有用心体会的《爱在身边》,有稀奇古怪的《梦》,有忙忙碌碌的《周末》……
学生当下的生活,就是他们的写作生活,就是一座属于他们的写作“金矿”。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承认并尊重学生本真的生活。学生只需自由地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二、真实、自由的写作形式
日记是什么?日记是学生的生活,是学生的心灵,是学生的情感,是学生的尊严。说到底,日记展示的是一个学生独特的精神世界。
1.空间上的真实、自由。真正的写作,是心灵上的自由。日记,通常是一个人坐在房间里写的。由于外部环境的宽松,内在心灵的放松,真实的生活会随着文字自由地流泻出来。如写《家乡的美食》,一些学生就走进常州的百年老店“马复兴”品尝加蟹小笼包:“皮薄透明,蟹油金黄闪亮,汁水鲜美,肥而不腻,馅心嫩滑爽口……”一些学生走进常州糕团店品尝豆斋饼:“这种铜板大小,土黄色的小饼,是我的最爱。融入豆腐汤里的豆斋饼,或浮或沉,咬一口,松软韧口……”空间上的开放,让写日记成为一件自然而然的事。
2.时间上的真实、自由。日记,当天学生回家后可以随心所欲地酝酿,如果学生对前次的写作不满意,在教师的批阅建议或当面交流后,第二天仍可修改,直到满意为止。甚至可以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做充分的准备。教师应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到生活中去发现,只要有了发现,就写下来。时间上的弹性,让日记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学生的生活中。
3.文体上的真实、自由。记事、写人、绘景、状物,说明、议论、想象、诗歌……日记中的文体,学生可依据喜好自己定。文体上的自由,使得日记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写作差异。
4.画面上的真实、自由。写有余力的学生,他们还想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给“纸上的生活”增光添彩。如在欣赏秋天的树叶时,心思细腻的莫同学捡了几片火红的枫叶粘贴在日记本上;爱好画画的蔡同学则把丝丝春雨画到了日记本上……个性化的日记,渗透了学生的审美与道德。
真实、自由、宽松的氛围,学生在日记中享受到的是一份写作的乐趣。
三、真实、自由的写作评价
批阅式评价。教师应在每篇日记上留下真实的批阅痕迹:或贴上表示优秀的“五角星”;或用波浪线画出好词句;或圈出错别字,请学生自己改;或在有必要修改的句子下面画横线,标上序号,并提醒学生修改的方法;或对整篇文章提出修改建议。
1.自改式评价。学生日记中不成熟的写作技巧,我从不刻意地横加指责。在修改方法的书面提醒或必要的面对面的批阅下,学生回家后可以在当天的日记中修改,从而写出更好的文章。
2.交流式评价。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均可在日记本上进行书面交流。学生拿起笔来在日记里说话,除了自我表达外,其实他们更想与人交流。我把学生的日记不仅仅看做是一次作业,更看做是学生心灵的表达,情感的宣泄,日记里有着学生生命成长的声音。
3.发表式评价。我在班内招募小主编,专门负责编辑、排版优秀日记,并及时发表到班级网页上,供班内学生、家长和更多的读者阅读,而阅读者还可以参与评价。这样一个真实平台的搭建,激起的是学生写好日记的斗志。
一、何由———学习活动为何要借鉴美学精神
在学习活动中借鉴美学精神,旨在促进学生身心自由发展。借鉴美学精神,大致有如下三个方面理由,其一,在现实的学生学习活动中,出现了学习不良症候群,谓之借鉴的必要性;其二,自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谓之借鉴的必然性;其三,学生具有“自由自觉”的“类特性”,谓之借鉴的可能性。
1.学生学习不良症候群
学生学习不良症候群,宏观地说,主要包括被动学习、片面学习、底线学习与工具学习等;微观地讲,主要包括学习无方、学习无力与学习无趣等。被动学习是指学生仅仅是以教育活动的对象而存在,没有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一旦学生只是教师“动晓炼导”教育活动的对象,而不是“学问思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自然就沦为了“容器”与“奴仆”。片面学习是指学生只是开展认知学习,渴望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与开发智力,而较少进行道德学习、审美学习与身体学习,其品格培养、情趣陶冶、体魄锻炼等方面令人堪忧。“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书呆子形象,是片面学习的最好写照。底线学习是指学生实现了学习的初始目标,而丧失了学习的高远追求。只求“不做坏人”,而无意“力做好人”,是道德学习中底线学习的表现。底线学习让人思想现实、人格侏儒,而失却人性完美与精神崇高。工具学习是指把学习视为生存生活的工具,忽视学习的智慧启迪、人格涵养、情操陶冶、灵魂净化、精神升华与人性完美的本体功能。太多的工具取向,较少的本体诉求,让学生学习陷入工具主义泥潭。学生“熟记了很多答案,而忘记了问题本身”,是对学生工具学习的精彩揶揄。至于学习无方是指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以及资源管理策略,导致学习效果差、效率低。学习无力是指没有学习动力,没有学习目标与学习理想。而学习无趣是指没有学习兴趣,觉得学习索然寡味,学习中获得了太多的习得性无助与太少的自我效能感。被动学习、片面学习、底线学习与工具学习,以及学习无方、学习无力与学习无趣,使学生学习问题多多、困难重重。为了走出这种不良学习局面,在学习中借鉴自由的美学精神,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片面学习到全面学习、底线学习到超越学习、工具学习到本体学习,以及从学习无方到学习有方、学习无力到学习有力、学习无趣到学习有趣的迁跃,无疑是解决学习问题、克服学习困难的一剂良方。
2.自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
任何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都必须遵守自然律、社会律与自由律。所谓自然律,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守自然法则,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自然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所谓社会律,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必须遵守社会规范,满足一定社会法律和道德要求。所谓自由律,即在遵守自然律、社会律的基础上,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追求自由。仅仅匍匐在大自然脚下,或是沦为旧道德的牺牲品,都是人类自由精神的丧失。英国当代哲学家以赛亚?柏林的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的划分,就给人很多启示。消极自由主要是指摆脱限制,而积极自由则旨在完美。摆脱限制,既可以采取认可、恪守的方式来进行,“把必然性变成自己内在环节”,也可以采取否定、回避的方式来进行。但是,消极自由终究不是人类真正心仪的自由,而积极自由才是人类真正的梦想。自然律、社会律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前提,而自由律则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旨归与理想。自然律、社会律意在遵守,而自由律则旨在完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表现在对自然律与社会律的遵守上,而且更多地体现在对自由律的向往中。学习活动是学生基本存在方式,也是其提高自身素质的有力杠杆,还属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范畴,因此,学生学习必须遵守自然律、社会律与自由律。在掌握知识、启迪智慧,形成品德、涵养人格的基础上,去陶冶情操、追求自由,是学生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
3.学生具有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
人区别于其他物种的特性是什么?或人之为人的本质特性是什么?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而“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他具有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2]96可见,人是可以从生命活动中超越出来,并能够把自己当对象来看待的灵长动物。法国文豪雨果也有相似的见解:你想知道人与动物的区别吗?动物生存,而人生活。告别与“生命同一”的存在形式,而成为一种社会存在,乃至精神存在,标志着人是一种可能性存在。而作为可能性存在,必然具有不断超越与追求完美的自由特性。难怪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的特性。”至于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从何而来?马克思主义的回答是,劳动创造了人。既然劳动创造了人,即劳动让人具有了“自由自觉”的“类特性”。细想,这里也有一些问题,如果说“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从劳动中来,那么,劳动从何而来?劳动是如何由本能活动变成了劳动?可能的答案是,“自由自觉”的“类特性”让人的本能活动变成了劳动,这就陷入了无限循环的逻辑怪圈。虽然对于人的“类特性”的发生学探究陷入困惑,但人具有“自由自觉”的“类特性”,能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作为人类个体,秉承人的“自由自觉”的“类特性”,具有自由的禀赋。“自由自觉”的“类特性”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借鉴美学精神成为可能。倘若学生没有秉承人类“自由自觉”的“类特性”,在学习中借鉴美学精神,将成为沐猴而冠的笑话。
二、何为———学习活动如何实现对美学精神的借鉴
学生学习中借鉴美学精神,可以通过推行学习自由,开展审美学习与唤醒学习自我来实现。
1.推行学习自由
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6]伟大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诗句也说明,自由对人来说是多么的珍贵。可见,自由是人类历史的主题,也是个体人生的主题。毋庸置疑,自由理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价值追求。何谓学习自由?所谓学习自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断超越,追求完美,实现身心自由发展的过程。学习自由既可以是学习的精神理念,也可以是学习的现实存在。当自由精神作为学生学习活动指导思想时,学习自由就是一种学习的精神理念;当自由精神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得以敞亮澄明时,学习自由则是一种学习的现实存在。学习中借鉴美学精神,推行学习自由是核心。推行学习自由,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赋予学生学习空间。学习空间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自主权,无论是学习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还是学习方法的采用、学习结果的评价,都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尽可能少地外在限制,尽可能多地自主选择,赋予学生学习空间,是推行学习自由的基础与前提。其次,强调学习的超越意味。学习的超越意味是指学习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片面学习到全面学习、底线学习到超越学习、工具学习到本体学习,以及从学习无方到学习有方、学习无力到学习有力、学习无趣到学习有趣等方面的迁跃。从有限到无限、自然到自由、物理到伦理、物质到精神、感性到理性、生理到心理、功利到超功利、快感到美感、知识到智慧、道德到幸福、审美到创美、接受到发现,等等,是学生学习活动中不断超越的漫漫征程。学习的超越意味,发轫于学生从本能到可能的迁跃。基于本能,进而拓展可能,是学习超越意味的实质。再次,重视学习的完美追求。学生学习理应追求完美,力做“完人”。对于学习中的完美、“完人”的描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德才兼备、又红又专、文质彬彬、德艺双馨、智勇双全、身心和谐、自由发展,等等。而追求完美,力做“完人”,主要体现在学习的人生观照与心理关怀上。[7]鉴于个体人生都包括生命、社会与精神三个层面,于是,学习的人生观照又主要体现在关爱生命、立足社会与树立信仰三个方面。学习应该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生命情感;同时,学习应该在社会融入、角色扮演、事业开创、责任肩负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服务;再者,学习还应该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信仰,具有广阔的胸怀与崇高的精神。此外,鉴于个体心理三维(知、情、意),学习的心理关怀则主要体现在启迪智慧、追求幸福与向往自由三个方面。在认知学习中,通过学习知识、学会认知与善于反思来启迪智慧;在道德学习,通过规范恪守、爱心培育与气节淬炼来追求幸福;而在审美学习中,则通过不断超越、追求完美与“居中、无别、当下、沉浸”的正念练习来追求自由。
上一篇:自由意志(收集5篇)
下一篇:家庭教育价值观(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