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的口腔护理(收集5篇)
时间:2024-09-03
时间:2024-09-03
【关键词】手足口病;肠道病毒;护理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论文网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给予对症治疗和护理。今年该病在本地区有增多趋势。我科于2008年5月2日~7月31日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02例,取得一些护理经验,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男性62例,女性40例,年龄8个月~5岁。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mm,数量不等,疱疹液较浑浊,疱疹基底部绕有红晕。102例患儿中89例发热,低热(37.5~38℃)45例,中等热(38.1~39℃)14例,高热(39.1~40℃)30例,发热持续2~5d。有发热的54例患儿中有明显的咽腔充血,扁桃体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厌食,精神差,中毒症状重,给予抗病毒、抗感染、补液支持治疗。皮肤丘疱疹及口腔内溃疡,用康复新液涂擦及口服。
2转归
102例经治疗3~5d,体温下降至正常,皮肤水疱干涸消退,丘疹消失,口腔溃疡愈合,精神好转,饮食恢复,1周后痊愈,12例治疗达10d后痊愈,1例并发心肌炎。102例均临床治愈出院。
护理措施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一旦确诊,将患儿及时隔离,隔离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用紫外线照射消毒2小时。加强床边隔离,护理、诊疗不同患儿时,医护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如听诊器等要擦拭消毒。患儿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对患儿和密切接触者隔离7~10d,严格将体温降至正常,皮疹基本消退,水疱结痂脱落作为解除隔离的三个标准[1]。对出院患儿床单先用紫外线灯照射2h,再用0.2%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后方可收治病人。
2.密切观察病情,监测生命体征
每2~4小时测体温、心率、呼吸、血压,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警惕有无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发现患儿有高热、剧烈头痛、呕吐、面色苍白、哭闹不安或嗜睡、与体温增高不成比例的心动过速,立即报告医生,同时增加卧床时间,密切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心率及心律,做好急救准备工作[2]。
3.发热护理
体温低热者无须做特殊处理,可多喂温开水,婴儿打开包被散热。对体温持续超过38.5℃应给予物理降温如冰枕、冰敷、温水擦浴等,必要时药物降温,如口服尼美舒利颗粒等。有高热惊厥史的患儿要采取预防措施。
4.口腔护理
年长儿每次进餐前后用温水或生理盐水漱口,婴儿喂奶后少量多次喂水,以保持口腔清洁。护理人员每天用无菌棉签蘸生理盐水清洗患儿口腔后,在口腔黏膜破溃处涂康复新液3次/日,同时给予口服2次/日,以促进愈合。每次涂药或口服后15~30分钟后才能进食或饮水,以保证药物充分吸收,睡前可加涂药一次。清洗口腔时动作要轻、快,棉签应是滚动,切不可摩擦,尽量减少患儿痛苦。
5.皮肤护理
保证患儿衣服、被褥清洁干燥,衣服要宽大、柔软,减少对皮肤的各种刺激。剪短指甲,必要时包裹患儿双手,防止抓破皮疹或疱疹已破裂者,局部皮肤涂抹康复液,3次/日。臀部有皮疹时保持臀部干燥清洁,避免皮疹感染。
6.饮食护理
给予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鸡蛋汤、菜粥等。食物以温凉、清淡为主,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辛辣、过咸等食物。对于因拒食、厌食而造成脱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时补液,纠正酸碱失衡。
7.心理护理
由于患儿到陌生的地方,加上疱疹疼痛的刺激,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哭闹不安。护理人员要用温和的态度,爱护、体贴患儿,病房内适当播放一些动画片,分散患儿注意力,以消除患儿恐惧心理。治疗时多鼓励表扬患儿,使其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
8.健康教育
基层群众对手足口病了解甚少,甚至是不了解,应向家长介绍本病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预防措施等知识,教会家长做好口腔护理、皮肤护理。因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快,幼儿园是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场所,一旦确诊,嘱家长2周内不要送患儿到幼儿园或者公共场所,以免造成暴发流行。多注意婴幼儿个人卫生,饭前饭后洗手,经常清洗儿童玩具和其他物品,婴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不要让儿童吸吮手或咬啃玩具,不喝生水、吃生冷食物,不与别人共用毛巾、手帕、餐具,避免病从口入。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在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减少感染机会。
【参考文献】
[1]汤卫兰.手足口病68例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1):52.
鹅口疮是由一种叫做白色念珠菌的霉菌所引起的口腔黏膜感染。事实上,在正常人的口腔、皮肤或女性阴道中,均有白色念珠菌的存在,但是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机体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以下情况均可引起感染:
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不清洁,也可以是感染的来源;
早产,低体重,长期腹泻,营养不良,都会由于免疫力的下降而感染;
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很容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一起生活的人中有霉菌感染,会有交叉感染的可能;
长期服用抗菌素,或不适当地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并大量繁殖,引起鹅口疮。
鹅口疮的表现
任何年龄都可能发病,但是,两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治疗不彻底还会反复发作。
1,此病初起时,口腔黏膜充血和发红,有大量散在的白色、针尖大小的小斑点,不久就会相互融合成为白色斑片,铺满整个口腔黏膜,而周围却没有炎症反应,形似奶块,宝宝不感觉疼痛,重症者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
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容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白色斑片与黏膜粘连,不容易剥离,若强行撕脱,可以看到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但不久又被新生的斑片所覆盖。
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容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的痛感,或只有在进食的时候,宝宝才有痛苦表情。当然,严重时宝宝也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或者啼哭、哺乳困难。
如果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会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或牙龈等处,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引起心内膜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
鹅口疮的家庭护理
一旦宝宝得了鹅口疮,家长不甩惊慌。一般在家中就可以做好护理。加以治疗。
鹅口疮家庭护理的具体方法如下:
局部用药
1我局部使用制霉菌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可用制霉菌素涂擦婴幼儿口腔。制霉菌素药片,每4片用10毫升温开水化开,用棉签蘸着药液涂抹患处。用药至少7天,白色斑块消失后,还应坚持再用药1周,以防复发。最好在宝宝吃奶以后涂药,以免;中掉口腔中的药物。
2可使用2%~4%碳酸氢钠(小苏打)溶液,在哺乳前后洗涤患儿的口腔,使口腔成为碱性环境,阻止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和繁殖。一般情况下,连续使用2―3天病变即可消失,但仍需继续用药数日,以防复发。同时母亲也应用小苏打液清洗,以免重复感染。
停用抗生素
如果病儿有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激素的历史,应尽快停用抗生素和激素,这样可以扶植正常的口腔菌群,以抑制霉菌生长。
注意饮食
鼓励宝宝多饮水,给予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蛋羹、麦片、面片等;宝宝因为疼痛不愿吃东西。不肯吸吮,这时应耐心用小匙慢慢喂奶,以保证营养;避免摄入过酸、过成及其他刺激性强的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应选择容易消化吸收、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并遁当增加维生素B和C的供给,如动物肝脏、瘦肉、鱼类以强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全身用药
症状比较严重的孩子也可以口服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或克霉唑等,进行综合治疗。也可以口服维生紊B2和维生素C。
鹅口疮宝宝就医指征
,
宝宝患鹅口疮后,如果情况比较严重,治疗不及时,少数病例病菌可进入血液循环,会成为白色念珠菌败血症。所以,虽然父母可以在家自行给宝宝治闻,但一定要,密切注意观察宝宝病情变化,一旦出现以下情况,就要及-一时到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宝宝不愿意进食,有轻度发热,烦躁不安;
发现口腔黏膜上的乳凝块样物向咽部以下蔓延∥
以上症状都不明显,但治疗5~7天后仍未改善。
鹅口疮的预防
鹅口疮的预防很重要,做好预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产妇有阴道霉菌病的要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o
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平时要注意宝宝的口腔护理,每次喂奶后再喂几口温开水,可以冲去留在口腔内的奶汁,这样霉菌就不容易生长了,但不要用棉签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黏膜。
1避免使用安抚奶嘴。安抚奶嘴也容易把一些病原菌带入婴儿的口中。
一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该先用温水清洗乳晕;而且应该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都要先洗手。
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清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要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宝宝的衣物也要和家长的分开洗涤。
幼儿应该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抗生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切忌自行滥用。
早期注意观察,尽早发现问题。小儿出生后,应经常查看小儿的口腔内部,若见舌上布满白屑,其状如雪片者,或似奶块而不易擦去者,即是患了鹅口疮。对先天不足的早产儿或久病体弱儿,特别是消化不良和腹泻的患儿。更需要经常查看口腔内有无白屑,或舌上、颊内两侧黏膜,以及口唇内侧、齿龈、上腭和咽部。若婴幼儿突然出现不吮奶,不愿饮水,或拒绝喂食等情况,就要注意查看孩子的口腔是否有异常。
鹅口疮要与哪些疾病区别开呢?
1滞留奶块
口腔滞匿奶块,其状虽与鹅口疮相似,但用渐开水或棉签轻拭,即可移动,很容易除去奶块。而口疮的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则显示潮红、粗糙。
2马牙
出生后3~5天的婴儿,母亲在给孩子喂奶利会偶然发现婴儿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要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上去很像刚长出的小牙,其实,这并不是牙齿,而是在牙齿发育过程中,口腔内上皮细胞剩余堆积形成的上皮珠,俗称“马牙”。马牙不需要处理,会自行吸收消失。
鹅口疮治疗注意事项
1不应涂搽紫药水。紫药水药名甲紫、龙胆紫,因其对白色念珠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过去常用于鹅日疮的治疗。但在临床使用中发现,用紫药水治疗鹅口疮有不少缺点。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儿的口腔黏膜薄嫩,唾液腺发育不够完善,唾液分泌较少,口腔黏膜干燥,长时间涂搽紫药水后,可使口腔黏膜更加干燥而产生溃疡,以及“明胶样”损害。涂紫药水后,口腔黏膜被染成紫色,也不宜观察病情的变化。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评估两组患儿出院后临床效果。
结果:观察组治愈32例,显效6例,有效4例,无效1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8.37%,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46.51%,两组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促进小儿腹泻康复,缩短病程,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小儿腹泻综合护理干预病程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05-02
腹泻是儿科门诊常见的疾病,由于婴幼儿机体发育尚未成熟,内部消化系统功能不能完善发挥作用,缺乏必要的消化酶,在遇到不适环境或者进食不当后极易发生胃肠道感染,发生腹泻[1]。及时诊治患儿疾病类型,并给予综合护理是提升患儿治愈率的关键。本文研究了运用综合护理干预方式护理患儿的效果,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86例腹泻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腹泻,诊断表针参考《儿科学》[2]。患儿临床症状为:发病急,早期呕吐,然后出现腹泻症状,大便呈稀糊状或蛋花汤样,无明显腥臭味,腹泻次数为6~15次/d,常规检查大便可偶见红细胞、白细胞、脓细胞等。患者年龄范围为6~45月,平均为28.5月,病程2~8d,平均3.6d。男婴49例,女婴37例。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儿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经统计学分析,两组婴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病程、家庭支持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
1.2一般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具体内容包括:调整饮食,纠正电解质、酸碱平衡、对症用药、防止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观察组在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进行护理,具体内容为如下。
对症护理:根据患者检查结果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护理,例如患儿出现频繁的腹泻,就要及时补充水分和钾等元素。护理方式应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隔离:保持患儿病房清洁卫生,温度适宜并且通风良好。在日常的接触过程中注意预防感染,提醒患儿家属在与婴儿接触前应全面清洁手部,防止交叉感染。应用严格的消毒程序处理患儿尿布。患儿在腹泻之后要及时清洁臀部,避免红臀现象的发生。
口腔护理:如果患儿长期服用抗生素,容易引发霉菌感染,造成鹅口疮,在护理时要嘱咐其多饮水。对口腔进行清洁后使用制霉菌素或者龙胆紫(1%)涂抹患处。对于出现呕吐症状的患儿,可以运用无菌棉蘸温水擦拭口腔,以保持患儿口腔清洁。
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对于腹泻患儿康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要根据患儿病情对饮食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在腹泻发生前期建议患者直接吃饭,如果患儿病情较轻,给予清淡助消化的食物方案,如果患者正在吸食母乳,则嘱咐患儿母亲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并注意多饮水。患儿进食应依据少量多食原则,减轻胃肠道负担。如果是人工喂养,注意停止喂养牛奶,使用米汤、脱脂奶等喂食。如果患儿腹泻呕吐严重,观察7h,静脉滴注补充营养。
心理护理:婴儿出现腹泻症状时往往会伴有发热、脱水等现象,造成患儿感觉不适,易引发哭闹,此时应加强对患儿家长的教育,使其配合护理人员采用合理的方式照顾患儿。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P
2结果
2.1临床疗效。经过临床治疗和护理,两组患儿病情均得到改善,观察组相对对照组显示出更好的临床效果,两组护理综合有效率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效果。观察组退热时间、止泻时间、综合病程均短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建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结论
小儿腹泻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在我国,该病的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成为影响婴幼儿时期儿童健康的重要因素。该病以6个月~2岁儿童发病率最高,其中9个月~1岁婴幼儿发病占到一半以上。由于婴幼儿时期不具有成熟的表达机制,患儿在发病时往往会出现大哭大闹现象,无法向家属或者医务人员准确告知自己的身体症状以及需求,这就要求在临床护理中加强针对性护理方案的实施,按照婴幼儿心理和生理特征对其进行饮食调整、抗感染消毒、皮肤护理等。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综合护理干预对于患儿早日康复和提升治愈率具有明显的作用。小儿腹泻可以对患儿造成较大的痛苦,间接影响到患儿家属的心理状态,有效缩短止泻时间和综合病程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属心理负担,为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措施;托幼机构;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4)22-0086-02
DiseaseCareMeasuresandCountermeasuresNurseriesforHFMD/QIGen-you,LIUYi,WENLi-e,etal.//ChineseandForeignMedicalResearch,2014,12(22):86-87
【Abstract】Objective:ToanalysisthecaremeasuresandcountermeasuresnurseriesforHFMD.Method:106casesofhand,footandmouthdiseasechildrenofthreenurseriesinthecitywereextractedasresearchsubjectsfromFebruary2012toJune2013,observedthetreatmentofchildrenwithhand,footandmouthdisease,summarizednursingexperienceandproposedcountermeasures.Result:Therewere2deathsinchildreninthe106cases,othersweredischarged,rehabilitationofsevere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themildgroup,therewasstatisticalsignificance(P
【Keywords】HFMD;Nursing;Preschools;Controlmeasures
First-author’saddress:HuangjiangHospitalofDongguanCity,Dongguan523750,China
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一般由多种肠道病毒所致[1],是一种传染率较高的传染病,其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夏秋季为其发病高峰期。患儿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2],少数合并肺水肿、心肌炎等,严重者出现死亡。手足口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积极预防也对降低其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至今为止其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因而对症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3]。本文对托幼机构手足口病护理措施及防治对策进行分析探讨,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于2012年2月-2013年6月抽取本市3家托幼机构的10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患儿年龄6个月~5岁,平均(4.2±0.3)岁,其中男55例,女51例,患儿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手足口臀部疱疹、咳嗽及口腔溃疡,其中既往感染史者5例(4.7%),手足臀部疱疹伴发热者96例(90.6%),口腔溃疡者93例(87.7%),咳嗽者6例(5.7%)。
1.2方法
按患儿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症状较轻者采取静脉抗病毒治疗,对重症者使用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
1.2.1护理(1)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温度适宜,每天对室内空气消毒一次,对患儿玩具、食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患儿被褥要清洁,衣着应柔软,宽大;(2)让患儿多喝水,用温水定时冲漱口腔,口服复合型营养素补充剂,对口腔溃疡者外涂锡类剂,剪短患儿指甲,必要时应包裹其双手,以防抓破皮疹,对手足症状者外涂炉甘石洗剂,疼痛剧烈者涂擦利多卡因,随时清理臀部皮疹患儿的大小便,疱疹破裂者,局部可涂擦抗生素软膏;(3)患儿禁食生冷、辛辣的刺激食物,饮食以低盐为主,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漱口腔,进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实物为主,如鸡蛋汤、牛奶等,用餐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4)保持病室安静,使患儿充分休息,定时测量患儿体温,睡前使用温水洗浴;(5)给予患儿关怀,多陪患儿玩耍,安抚患儿家长,减轻其心理负担,鼓励患儿多饮水多进食,争取早日康复。
1.2.2防治对策托幼机构需增强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发现手足口病疑似患儿应及时隔离,到医疗机构就诊,在第一时间汇报给卫生和教育部门,以便相关部门及时采取控制措施,为防止交叉感染,轻症患儿要隔离在家中治疗、休息。保健人员在发现发热、皮疹的幼儿后,应即刻对其使用的被褥、玩具及桌椅等进行消毒,对与患儿有接触者予以板蓝根、大青叶冲剂预防,除此之外还应对寝室、教室、食堂及厕所等幼儿活动场所进行消毒,在夏秋高发期应加强幼儿饮食和饮水卫生管理,保持教室和寝室通风良好。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婴幼儿自身免疫力,平日引导婴幼儿加强户外活动锻炼,每次至少活动半小时,教导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尤其在高发期应保证优质睡眠,督促婴幼儿按时按量喝水,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将婴幼儿家长也纳入到预防手足口病的工作环节中来,对婴幼儿家长宣讲防御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婴幼儿家长相关预防措施,开展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座,提高其预防意识,使其督促孩子共同协助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本组106例患儿,88例轻症患儿经治疗和护理均康复出院,18例重症患儿经糖皮质激素及丙种球蛋白治疗后死亡2例(11.1%),重症组患儿康复率明显低于轻症组(P
3讨论
幼托机构是儿童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因而在各类儿童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中具有重要责任。手足口病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因而只需对症治疗和相应的护理便可痊愈[4]。本组研究抽取本市3家幼托机构的106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手足口病护理及托幼机构防治措施进行分析探讨,本组研究中按患儿临床症状将其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对症状较轻者采取静脉抗病毒治疗,对重症者使用糖皮质激素急丙种球蛋白治疗,对106例患儿均进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口腔护理等多种针对性干预措施,护理的过程中每天对室内空气消毒一次,对患儿玩具、食具等日常生活用品进行消毒处理,确保患儿被褥清洁,保证患儿充足的睡眠和饮水量,剪短患儿指甲,以防抓破皮疹,对手足症状者外涂炉甘石洗剂,疼痛剧烈者涂擦利多卡因,及时为患儿补充营养元素,为患儿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禁止患儿食用生冷、辛辣的刺激食物,饮食以低盐为主,进食前用生理盐水冲漱口腔,进食以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实物为主,用餐后用温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给予患儿关怀,多陪患儿玩耍,安抚患儿家长,鼓励患儿多饮水多进食。本研究结果显示,重症组死亡2例,其余患儿均康复出院。提示手足口病具有较高的恢复率,只要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患儿的预后情况较为理想。此外,也可说明预防婴儿儿手足口病应从卫生、饮食等方面着手。
幼托机构应充分认识手足口病的严重性[5],在发现手足口疑似患儿时应及时做好隔离工作,最大限度的降低疾病传染风险,除此之外还应提高婴幼儿自身免疫力,平日引导婴幼儿加强户外活动锻炼,每次至少活动半小时,教导其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尤其在高发期应保证优质睡眠,督促婴幼儿按时按量喝水,多进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幼托机构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公共场所,在预防方面应该具有严格的预案和实施细则[7]。在预防方面,幼托机构仍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应把幼儿家长也纳入到预防工作中来,对婴幼儿家长进行防御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宣讲具有重要意义[8-10]。再次鼓励相关医疗服务机构在幼儿园、托儿所等托幼机构多开展关于手足口病预防知识的讲座,提高幼儿家长和托幼机构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幼托机构自身也应加强自身的防患措施,在夏秋高发期应加强幼儿饮食和饮水卫生管理[11-12],以减少手足口病流行。
综上所述,日常护理在手足口病的临床治疗中尤为重要,托幼机构应增强保健人员的预防意识,采取防护手足口病的相关措施,最大限度控制幼托机构内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除此之外,还应针对家长积极开展相关知识的讲座,确保双管齐下,有效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
参考文献
[1]王莹,张艳青,李军,等.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2,19(5):482-483.
[2]王利,张郑响.健康教育对家长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效果的评价[J].现代临床护理,2012,7(11):54-57.
[3]崔焱.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6.
[4]王燕,于卓,王智亮.手足口病的预防措施及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31(1):136-138.
[5]白亮东.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治疗与预防[J].中国医药指南,2012,9(31):67-69.
[6]李向红,刘承娟.小儿手足口病的家庭护理和预防[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2,39(6):821-823.
[7]OsawaM,UmemotoN,TajimaN,etal.AtypicalVaricellamimickinghand-foot-mouthdiseaseinanpatientawithmalignantlymphomaduringchemotherapy[J].BrJDermatology,2004,151(1):254-256.
[8]冯银彩,陈冬雅,何艳森.幼儿园开展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8(11):1391-1393.
[9]乔梦凯,石利民,王燕,等.南京市2011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及病原学特征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89-91.
[10]田鹏,李克伟.2008-2011年洛阳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及病原学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17):108-109.
[11]McMinaPC.Anoverviewoftheevolutionofenterovirus71anditsclinicalandpublichealthsignificant[J].FEMSMi-crobiolRev,2002,26(1):91-93.
1临床资料
本组362例,男210例,女152例,年龄4个月~2岁,体重4~14kg,病种包括室间隔缺损226例(其中24例合并肺动脉高压),室缺合并房缺7例,室缺合并动脉导管未闭18例,室缺合并肺动脉瓣狭窄9例,单纯房间隔缺损39例,动脉导管未闭36例,法洛四联征20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3例,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2例,右室双出口2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6~72h。结果:全组死亡6例,其余356例均经治疗后痊愈出院。
2护理
2.1肺部护理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使得婴幼儿术后较成人更容易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婴幼儿胸廓小,胸骨软,肋骨较成人水平,呼吸效率低。婴幼儿鼻咽腔和气管细小,易被分泌物堵塞,而且黏膜下杯状细胞及黏液腺细胞较大,轻度水肿,增厚即可引起严重的气道堵塞。婴幼儿喉腔狭窄,而最狭窄处在环状软骨水平,而成人在声门裂处,因此,放置气管插管尤其是导管较粗时可引起声门下黏膜水肿,拔管后易发生喉水肿、声门下水肿导致喉梗阻。婴幼儿呼吸道无效腔量与潮气量的比值虽与成人相似,但因潮气量小,如行人工通气无效腔增大,使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鉴于以上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只有更好地掌握,才能帮助婴幼儿顺利渡过手术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
呼吸机参数的设定:本院心脏术后常采用定容性呼吸机。采用的模式通常为同步间歇强制通气(SIMV)。根据婴幼儿的年龄、体重、病种设定呼吸机参数。潮气量在10~12ml/kg,呼吸频率为20~30次/min,呼吸时间为0.6~0.75s,氧浓度从100%开始。根据血气结果下调至40%~50%。大量左向右分流伴肺动脉高压的先心术后患儿可选用2~4cmH2OPEEP。报警范围根据病情设定。评估呼吸机参数设定的是否合理,常根据血气分析的结果及患儿的病情情况判断。如患儿安静,呼吸平稳,双侧呼吸音对称,循环稳定,血气结果好则提示通气合理。反之,根据血气分析结果给予呼吸机参数的适当调整。
妥善固定气管插管,确定位置:患儿进入ICU,护士要与麻醉师共同检查气管插管位置是否正确,听诊双肺呼吸音,观察胸廓活动,判断气管插管是否在气道内,气管插管过深,进入右侧支气管时左侧呼吸音低或听不到,气管插管过浅时有漏气声、双肺呼吸音低。术后常规通知放射科拍床旁X线片,确切了解气管插管的位置。每班护士测量气管插管距门齿及鼻尖的距离并记录,以便于每班护士交接时能及时发现气管插管是否脱位。固定气管导管:一是常规采用的双胶布固定,用2根长约30cm、宽1cm的胶布分别固定在面颊两侧,长胶布在气管插管所需要的刻度处连同牙垫一起缠绕2周,再分别固定在对侧颊部,两侧颊部的胶布再用透敷固定,防止胶布松动。另外是用长系带固定,方法为用一条宽1.5cm长系带自患儿枕后沿两侧乳突或耳廓上方至气管插管,在气管插管所量刻度处连同牙垫一起系紧,再环绕1~2周打结,系带的松紧以可容纳一指、左右推动插管不动为宜,如过紧可造成人为的气道梗阻,过松则起不到固定的作用,交班时应严格核对,检查1次/h。若病情允许就尽早拔除气管插管,避免长时间使用呼吸机而带来的肺部并发症[2]。
撤机后的肺部护理:如患儿呼吸、循环稳定,血气分析结果满意,临床表现良好,即可考虑拔除气管插管。为防止喉头水肿,所有患儿在拔管前30min应给予地塞米松0.2~0.5mg/kg静脉推注,彻底吸除气管及口鼻腔内分泌物后,拔除气管插管给予鼻导管吸氧。拔管后严密观察患儿的呼吸频率,深浅度及听诊双肺呼吸音,同时监测经皮血氧饱和度,必要时查动脉血气,以便观察病情的变化。在撤机后,常规给予蒸馏水雾化吸入,稀释痰液,便于排出。如发生气道分泌物多而黏稠者,可考虑给予沐舒坦雾化吸入或静滴化痰药物。如发生喉梗阻,伴有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者则考虑再次气管插管。
2.2容量管理对于婴幼儿术后的容量要严格控制,常规应用微量泵精确控制入量3~5ml/(kg•h),包括术中留下的机血、术后补充的红细胞、血浆及晶体液全部应用微量泵输入。另外根据患者尿量,调整输入速度。对于胶体也要及时适量补充,能有效改善组织灌注,减少术后组织器官水肿,但是由于全身炎性反应导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过多输入胶体尤其白蛋白可因漏入组织间隙,反而加重组织水肿[3]。间断小剂量利尿,调整适当容量,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3引流管管理由于婴幼儿不能很好配合护理治疗,醒后容易燥动,所以术后常规用约束带约束患儿四肢,以防患儿自己抓掉管道而造成意外。术后用胶布对引流管进一步加固,以防脱出。另外对于引流管要间断地挤压,挤出心包和纵隔里的积液,以防出现心包填塞。若短时间内渗出液过多,要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第2次开胸止血。
随着手术难度的增加,手术趋向于低体质量的婴幼儿。由于婴幼儿呼吸系统的解剖特点,术后易发生呼吸道并发症。加强围手术期管理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帮助患儿度过手术危险期,提高手术成功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苏肇伉.先天性心脏病外科的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报,2004,24(3):153-158.
上一篇:婴幼儿护理常识(收集5篇)
下一篇:数字医疗解决方案(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