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收集5篇)

时间:2024-09-03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1

关键词: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温室效应

全球及中国的气候正在逐渐地变暖,成为全世界及我国政府密切关注的问题。近百年来,全球的气温在不断地上升,它将对世界及我国的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目前全球变暖问题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

一、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但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影响。好的一面,表现在气温的上升,在极地生存变得容易;全球二氧化碳的升高,有利于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以至植物可以蓬勃增长;另外人体在温暖的气候中感到舒适,这是气候变暖的正面影响。然而负面的影响远大于正面的作用,它将影响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影响人们赖以生存的全球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海水上升

由于气温的升高,极地的冰雪在融化,导致海水上涨,海平面升高,过去的一百年里,全球海面上升了14.4cm,我国上升了11.5cm。海水的上涨,导致很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和巨大的威胁。

例如,如果海水上升50cm,一些海滩风景区将损失20―60%的沙滩,而我国海边旅游业是重大产业之一,海水上升,其效益将会受到很大影响。2005年5月来自水上威尼斯城市的报道,为了预防未来的洪水的吞噬,威尼斯正在建设一个名为“摩西”的构筑物,它的工程量和成本将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然而卡恰里领导的由环境学家和气象学家组成的委员会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在全球气候变化下威尼斯的未来。与会专家普遍认为,随着目前全球变暖,海平面迅速升高。对此,“摩西工程”中的巨型挡板已经“力不从心”了。从预防洪灾的原则出发,我们不得不采纳一个最悲观的数字,也就是说海平面在未来数十年内将升高50到60cm,摩西工程的挡板只能抵御22cm,这项工程能否拯救威尼斯将受到全球气温升高、海水上涨的严重影响。

2.对动植物的影响

动植物的生长是受地域气温的影响而生存的,当周围的环境变化时,动植物的生存受到了威胁。一些植物群落可能因无法适应全球变暖的速度而做适应性转移,从而惨遭厄运。全球已经有很多物种灭绝或频临灭绝,每次气温的提高,都加剧了事态的恶化。6500万年前恐龙等大型动物的消失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专家分析温度的变化提高很可能是导致它们灭亡的主要原因,环境的变化使他们庞大的自身难以适应而灭绝。而生存在南北极的动物,也有可能因为气温的升高,失去了原来的生活环境,而难以存活下去。

3.气候的变化

这个冬天在我国南方发生了重大的冰雪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很大的威胁,导致国家财产损失上千亿元,给人民生活和经济的发展都带来巨大的危害,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维京说:去年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暖的一年,这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密切。理论上说,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暖冬和冷夏。而今年拉尼娜现象比较强,属于中等以上的强度。拉尼娜与厄尔尼诺相反,会导致冷冬和暖夏。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率、强度明显增加。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都是全球变暖随之而生的气候现象。

4.对人类健康的威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类更加重视健康。人类的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环境,然而气温的升高,使一些病菌得以滋生,多年前已经控制住的霍乱和鼠疫卷土重来,一些新型的疾病也跟着气温的升高产生,例如2003年SARS病毒的传播和人畜都能感染的禽流感都是在高温季节发生的。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全球气温的升高,对全球生态和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

二、气候变暖的成因分析

1.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温室效应引起

由于过度的开采,人口的增加,日益发展的工业污染,绿色植被的减少,致使二氧化碳增多,引起温室效应,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浓度现已达到368ppmv,是42万年以来的最大值。温室气体浓度增加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得全球气温不断升高,20世纪是过去1000年中最温暖的100年,过去140年间全球升温0.4―0.8℃(平均0.6℃),而且13个最暖年份均出现在1983年以后。近50多年来,长三角城市地区气温亦在升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变暖幅度更明显,90年代年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0.9℃,其中以冬季的气温升高最显著,90年代冬季平均气温较50年代上升了1.1℃。

2.太阳活动对地球气温的影响已被专家们关注了很长时间

据科学家研究,太阳活动对气候变暖也有影响,仅用温室气体增加解释气候变暖可能不够全面。

一般来说,太阳黑子多的时候,太阳活动剧烈。比如史料曾记载,公元17世纪时太阳黑子很少出现,当时的地球气候也相对寒冷。但地面获得的探测信息也显示,太阳活动强弱变化引起的太阳辐射能量变化幅度仅为0.1%。

3.甲烷的升高同样引发升温

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虽然比二氧化碳少,但是它引起气温升高的效力却是后者的23倍。报告据此推算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家畜。据估计,一只羊每天生产20克甲烷,一年就是7公斤,而一头牛每年甚至要排放114公斤的甲烷。除了甲烷,牛排出的粪便中含有一氧化二氮和氨气,这些化学物质对环境也有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

以上气候变暖的成因分析,让我们看到身边细微的变化和不慎,都将会积少成多而对环境构成威胁。我们将继续关注全球气温的变化,寻找更适合的方法,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参考文献: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2

2012年以来,全球多地出现极端天气。相对于北半球的极寒,南半球的罕见高温也令人咋舌。进入2013年,澳大利亚极端高温天气“继续上演”。据《悉尼先驱晨报》2013年1月8日报道,从进入2013年起,澳大利亚全国陆续出现极端高温天气。据英国《每日电讯报》2013年1月8日报道,在过去7天里,澳大利亚遭遇史上最强热浪的袭击。炎热天气导致了该国.火灾频发。新南威尔士州发出警告,称当地已经进入红色警戒的“灾难”状态。1月7日,澳大利亚全国平均气温达到40.33℃,悉尼的气温高达42℃,超过了1972年创下的高温纪录。1月8日,北方领地、西澳大利亚州、南澳大利亚州的平均气温都超过40℃。其中,南澳大利亚州首府阿德莱德的气温上升至接近历史纪录的45℃,该州的伍丁纳地区成为全澳大利亚最热的地区,气温飚升至48.2℃。塔斯马尼亚州首府霍巴特1月4日气温高达41.8℃,是自1883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当地的最高气温。为此,澳大利亚气象局1月8日公告,将天气预报图的温度范围提高到54℃,并引入亮紫色来表示50℃以上的高温。

据统计,1月4日,澳大利亚南部岛州塔斯马尼亚遭遇大火,截至1月11日共有100多栋房屋被烧毁,数千人出逃;1月7日,大火造成澳大利亚6万多公顷的森林被烧毁,所幸无一人遇难;1月8日,澳大利亚人口最多的新南威尔士州共发生了100多起因高温天气引发的火灾。

在南半球迎来酷热盛夏、遭遇酷暑天气之时,北半球各国则经历了暴雪、狂风、霜冻等严寒考验,地球仿佛上演了一场“冰火两重天”的精彩好戏。2012年冬半球及2013年初,寒冷成为了北半球的代名词,北半球大部分地区遭遇到了极为寒冷的天气,中国经历了史上最冷的春节,气温更是连连走低;日本也出现了强降雪天气;欧洲也不例外,大部分地区出现强降雪天气。

乌克兰2012年12月遭到寒流袭击,多地积雪达半米,气温降至零下23℃。2012年12月,俄罗斯大部分地区遭遇异常严寒天气,首都莫斯科气温降至零下18℃,为入冬以来最低。2012年12月9日,瑞士发生雪崩,导致11人死亡。2012年12月9日,捷克局部地区达到零下26℃的低温,共有7人死于严寒。另外,欧洲南部也受到影响,出现大规模降雪。在克罗地亚、塞尔维亚、黑山和波黑等国家共有6人因恶劣的天气情况而死。欧洲多个飞机场受到暴风雪的显著影响。德国法兰克福机场2012年12月8日、9日两天之内被迫取消超过370架次的航班,其中一部分已经在12月10日恢复。2012年12月12日。英国部分地区温度甚至降至零下10℃,一度造成交通困扰。据了解,英国的冰雪天气造成了大约200架航班取消,主要道路出现严重交通阻塞,霜冻和大雾还导致列车晚点。12月12日,伦敦希思罗机场有189架航班取消,导致成千上万名旅客滞留,这些旅客不得不排5个小时的队重新订票。同时,英国利兹一布拉德福德机场和布里斯托尔机场同样陷入混乱。

【考点链接】

近年来,随着全球极端天气的加剧和自然环境的持续恶化,人类在不断思考和反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全球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带来的各种灾害频繁发生,谁应为此负有责任?目前,有一定科学根据的主流看法是,全球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无不与全球气候变暖有关。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过量的碳排放所致,自然灾害频发与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息息相关。

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对极端天气的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从概率论上来说,如果某一地区或地点的天气在多年平均条件下呈正态分布,那么在平均状态下的天气现象出现的概率最大,极大与极小状态下的天气现象不易出现。就温度这个气候变量来讲,就是说偏冷和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较小,极冷或极热的天气出现的可能性就更小。但现在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的平均值增加,这时偏热天气出现的概率将明显增加,并且原来很少出现的极热天气现在也可能频繁出现了,高温热浪等极端事件将变得频繁。

从气象学原理上来说,全球气候变暖使得地表气温升高,较高的温度会使水面的蒸发加大、加快。这样不仅蒸发到大气中的水汽总量增加了,而且水循环的速率也加快了。由于大气中的水分增多了,这将使更多的降水在更短的时间内发生,雨、雪等极端降水事件以及局部洪涝灾害出现的频率可能增加,个别地区龙卷风、强雷暴、狂风和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也会增多。另外,由于水分从植物、土壤、湖泊和水库的蒸发加快,再加上气温升高,一些地区将遭受更频繁、更持久或更严重的干旱。

1.全球变暖及其原因

我们知道,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周围释放能量,这种释放能量的方式就是辐射。一般而言,高温物体向外发出短波辐射,而低温物体则发出长波辐射。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K,太阳发出短波辐射;地球表面温度约为288K,地球表面发出的辐射为长波辐射。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使地表温度升高,与此同时,大气能强烈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仅少量的长波辐射不能被大气所吸收,跑到宇宙空间中去。这样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又很少使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散失而使地表增温,于是形成了大气的温室效应。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把“大气中那些吸收和重新放出红外辐射的自然和人为的气体成分”称为温室气体。大气中主要的温室气体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化二氮(N2O)、臭氧(O3)和氟氯烃化合物(CF-Cn)、水汽(H2O)等。其中,二氧化碳(CO2)对温室效应的贡献最大。由于温室效应的作用,大气温度会升高,大气逆辐射会增强,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进而地面长波辐射也会增强。最终,地球接受的太阳辐射的热量和地球散失的长波辐射的热量会达到平衡,形成地球上的平衡温度,即目前地球的平均气温。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当前倍受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实质是大气温室气体浓度增加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增强。其实,大气中本来存在着水汽(H2O)、二氧化碳(CO2)等多种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是本来就存在的。假若没有大气层,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不会是现在适宜的15℃,而是十分低的-23℃。这就是说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提高了38℃。有了温室效应,地球表面才能保持相对稳定而又适宜的温度,生物的生存与繁荣才会成为可能。这些温室气体成分在大气中的含量虽然很少,但是对地气系统的辐射能收支平衡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些温室气体成分浓度的变化必然会对地气系统造成明显扰动,引起全球气候变化。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广泛地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以及动植物的分布,尤其是大量使用化石、矿物燃料等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这使得原来大气中存在的温室气体含量大量增加了,也使大气中增加了一些原来没有的、具有强烈温室效应的气体,如氟氯烃化合物(CFCn)等。随着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的增加,大气进一步阻挡了地球向宇宙空间发射的长波辐射,为维持辐射平衡,地表必将增温。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改变植物群落的结构、组成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某些脆弱性物种灭绝风险增加,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产生施肥效应。

(3)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加;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区域蒸发增强,变得更加干燥;热带气旋的强度和频率将明显增加。

(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3.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我们应更加关注不利影响。

(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我国植被带北移,我国亚热带北界由秦岭一淮河一带移到黄河以北,北方落叶林面积缩小。总体上弊大于利。

(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山。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使海岸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

(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了24.7%,达7000km2左右。青海湖1957―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264km2,湖面下降了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均向萎缩方向发展,有的甚至干涸死亡。

(4)对水资源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加大海陆热力差异,使夏季风可以深入内陆,降水有可能增加。全球气候变暖将使南方洪涝灾害增加,北方旱灾更加明显。西北地区高山的冰川因全球气候变暖融化量过多而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另外青藏高原的冰川退缩和湖泊萎缩降低了其作为“水塔”的功能,对中国的影响将是非常深刻的。

(5)对农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将使中国温度带北移,其直接作用对作物生长有利,但其间接作用(如病虫害增加)却对作物生长有害,更重要的是未来降水的不确定性将严重影响中国的农业生产。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蒸发、风蚀、干旱加强,台风频率加大,再加上海平面上升淹没大量耕地等方面的影响,据估计到2030年我国种植业产量总体上因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减少5%~10%左右。

(6)对社会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后果对我国的社会影响也是很深刻的。全球气候变暖的不利影响,如干旱、洪涝、沙尘暴、森林火灾等会严重影响我国的生态和经济,进而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指出,海平面上升将会影响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的实施和效益的发挥。此外,夏季的热浪使与高温有关的疾病的死亡率上升;升温导致一些热带、亚热带的疾病如血吸虫病向北传播;暖冬造成大量病毒、蚊、蝇、老鼠存活,使流感盛行。

(7)对其他方面的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各经济部门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海平面上升将大大增加筑堤成本,因为我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国民经济集中在低海拔的东部经济带和沿海地区。

4.温室效应的对策

随着温室效应增强引发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影响的加深,人们对温室效应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并采取了一系列对策。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第一个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行动方案,对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规定了具有法律约束意义的减排目标。一些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直接针对温室气体减排的气候变化政策。针对温室效应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颁布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

(2)实施征收碳税等多种税收政策。

(3)使用可再生能源。

(4)禁用氟氯烃化合物。

(5)实施保护森林的对策方案。

(6)改善能源使用效率。

(7)对汽车的排气标准进行限制。

(8)开发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作为新的干净能源,即利用植物由光合作用制造出来的有机物充当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已有的高污染性能源。温室效应增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国际间应该共同承担起责任,加强交流与合作;各国应该重视温室效应,普及温室效应的有关知识使其深入人心,并依据各自国情采取措施。由于当前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发达国家历史上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发达国家应该率先依据其经济和技术优势在温室气体减排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温室气体减排的技术和经济援助。发展中国家需要在经济发展与温室气体减排之间寻求平衡点,通过技术进步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到温室效应增强的后果,每个人都有责任做出行动来挽救自然环境。因为,自然不是某个个体或某个物种的,而是所有物种共有的;应对气候变化,也不仅仅是国家政府的事,个体有责任也有能力采取措施。如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的节约用电、植树种草等小小举动,累积起来就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

【创新习题】

气候变化是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并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有

()

①太阳辐射的变化②海陆分布的变化③地形的变化④人类活动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读图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A处为温暖期

B.图中C处为温暖期

C.图中B处为寒冷期

D.图中D处表示未来两万年左右地球将出现一个新的温暖期

3.近年来,诸如暴风雪、寒流、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在全球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也加大,气候问题愈来愈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全球性问题。对于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下列解释最不可信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极端天气频繁的主要原因之一

B.极端天气频繁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C.大气环流异常是极端天气发生的直接原因

D.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繁发生既有全球气候自然变化的原因,也有人为原因

4.低碳生活方式健康自然,成本低。下列做法与低碳生活方式相符的是

()

A.提倡少吃多餐

B.购买化纤类衣物

C.电脑不用时应让其待机

D.修建绿道,提倡骑自行车出行

2010共道未来大会于2010年9月9日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在大会上作了“中国的绿色低碳能源战略”发言。他指出:“降低温室气体叫低碳,降低污染叫绿色。”结合材料,回答5~6题。

5.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

()

A.二氧化硫

B.二氧化氮

C.二氧化碳

D.一氧化碳

6.下列措施中,能体现中国绿色低碳能源战略主要内涵的是

()

①大力发展节能技术②高效利用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和石油

③加快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④敦促发达国家减排温室气体⑤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能源自给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⑤

7.全球温度上升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关系密切。2009年联合国日的口号是“用爱温暖世界,而非二氧化碳”。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相关原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碳阻挡了地面长波辐射

B.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二氧化碳能强烈反射地面短波辐射

D.二氧化碳能强烈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图2是“全球温度上升3℃后,世界不同区域粮食产量(靠雨水生产)的增减状况示意图”。读图2,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全球升温3。C对靠雨水生产粮食地区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对全球各地区粮食生产都有害无益

B.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会增加

C.低纬度和南半球地区粮食产量有小幅增产

D.西半球粮食产量普遍会增产,东半球相反

9.据图2推断,如果全球温度升高3℃,下列几个地区全年降水量增幅最大的可能是

()

A.澳大利亚

B.北非

C.西亚

D.中亚

对野象生活习性研究表明,野象喜欢生活在温暖湿润的森林环境中。图3为“中国历史时期野象活动地点分布图”。读图,回答10~11题。

10.据图分析可以得出,公元前550年至公元1830年野象活动北界

()

A.不断北移

B.不断南移

C.不断东移

D.不断西移

11.下列关于该历史时期与现代的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时期气候变化趋势基本吻合

B.现代气候变暖使全球陆地面积增大

C.该历史时期雪线不断降低,现代则趋向升高

D.该历史时期我国1月份0℃等温线的位置北移

12.图4说明全球气候变化状况的基本特点是(双选)

()

A.全球气温逐渐升高

B.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C.冷暖、干湿交替

D.气候变化周期不稳定

13.为遏制气候变暖,必须(双选)

()

A.压缩经济发展规模

B.提高矿物燃料的利用效率

C.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D.将温室气体全部回收利用

14.图5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图”。下列选项与图5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10年都比前10年明显变暖

据专家预测,因全球气候变暖世界海平面到2100年将升高40cm~50cm。图6为“我国某地区海陆过渡地带示意图”。读图,回答15~16题。

15.海平面上升对该地带的影响有(双选)

()

A.加剧农田土壤盐碱化

B.使滩涂面积减少

C.淹没部分耕地

D.有利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16.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有(双选)

()

A.臭氧层破坏

B.森林被大量砍伐

C.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

D.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17.气候变化与异常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引起全球气候变化与异常的原因不可能是

()

A.太阳黑子增多

B.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差异

C.大气环流的多年变化

D.人类活动强度的增大

18.下列关于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叙述,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A.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

B.我国各地的降水量普遍增多

C.全球各地的河湖水位上升

D.我国西部山地冰雪总量减少

图7为“挪威雪线高度和中国气温距平(与平均气温的差值)变化图”。读图,完成19-20题。

19.中国从16世纪到20世纪期间,气候处于温暖期的是

()

A.1470―1520年

B.1620―1720年

C.1840―1890年

D.1910―1950年

20.图示公元后挪威雪线降低时期,我国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水稻种植范围向北扩展

B.野象栖息地的最北界北迁

C.热带范围扩大

D.北方河流结冰期变长

《北京日报》2009年11月22日消息:意大利“水城”威尼斯人口多年来持续减少。据此,回答21-22题。

21.导致威尼斯人口持续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冰川融化

B.全球气候变暖

C.海水膨胀

D.地面下沉

22.人类因素是造成海平面上升的最主要原因,为控制海平面上升,发达国家应该

()

A.禁止使用矿物燃料

B.减缓工业化进程

C.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D.减少酸性气体排放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可怕的全球变暖”(图8)

材料二根据卫星观测图像显示,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北极西北航道已经解冻。所谓西北航道是指由格陵兰岛经加拿大北部北极群岛到阿拉斯加北岸的航道,是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最短的航道。这一航道一旦能够进行商业通航,将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数百年来,征服西北航道一直是西方航海家的梦想。

(1)根据材料一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产生的严峻后果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北航道被许多国家称为“黄金航道”的原因。

(3)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应如何应对全球气候变暖。

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网2009年7月6日消息:近30年来,被称为“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冰川退缩的速度是过去300年的10倍,自1966年以来,黄河源区的冰川退缩比例最大达77%。冰川的融化为全球气候变暖提供了一个最明显的证据。

材料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关系图(图9)

材料三2003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人口统计表(单位:亿人)

(1)根据全球气候变暖成因与危害之间的关系,填出下列表格中各字母所表示的内容。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分析城市化水平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关系,并说明原因。

(3)图9所示国家中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居第二位的是_________,请你谈谈该国为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应采取的措施。

(4)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测量发现,按近20年二氧化碳排放平均速度,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应增加29.95%,但实际只增加了0.03%,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上述材料可知,减缓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2.A3.B4.D5.C6.A7.B8.B9.C10.B11.C12.CD13.BC14.D15.AB16.BC

17.B18.D19.D20.D21.D22.C

23.(1)①山地冰川融化加快;②陆地上径流量减少,水源短缺;③世界部分地区粮食产量减少,出现粮荒现象;④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⑤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破坏。

(2)西北航道是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的最短海上运输航线,经济价值非常高。

(3)①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②植树造林(树木能增加对温室气体的吸收);③加强技术研究,如培育耐旱新品种、应用和推广工业节能技术;④通过经济、行政手段加强环保工作的实施;⑤加强工程建设和防御机制建设以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的损失。

24.(1)毁林燃烧矿物燃料极地冰川融化沿海低地被淹没

(2)关系:城市化水平越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越多,二者呈正相关。原因:城市化水平高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工业、交通发达,生活水平高,人均能耗多,需要燃烧大量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3

刚刚跨进新年的大门,一次又一次的冷空气便肆无忌惮地入侵我国西南地区,今年1月5日,贵州省冰冻灾害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400多万人在寒潮中受灾。原本温暖湿润的贵州却呈现出“林海雪原”般的“美丽”。贵州,已在寒冷的侵害中逐渐适应了凝冻。

2010年的脚步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无论是西南地区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还是南方连续14轮强降雨;无论是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还是南方气势汹汹的高温热浪,都给2010年留下深深的印迹。它们挥之不去,影响深远。

2010年是近十年来我国“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率、强度和影响最大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气候比较异常的一年。2010年,我国降水多、气温高,天气气候十分异常,旱涝灾害相连,冷热事件突出,气象灾害损失重。

“一反常态”的常态

回眸2010年,如果非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总结这一年我国的天气气候特点,那么,“异常”“极端”“罕见”一定榜上有名。从专业角度来看,气候永远不会处于均态,但不会偏离得太多。如果偏离太多,便被称为“极端异常”。而2010年渐成“常态”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则无疑集中表现了气候的极端异常。

历史罕见特大干旱、一轮又一轮的强降水过程、来势汹汹的高温热浪……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相约而至,“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频频刷新气候极值的同时,撩拨着人们脆弱的神经,侵扰着人们疲惫的身心。有人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有渐显“常态化”之势,更多的人一边为“历史罕见”“突破气象纪录”等字眼瞠目结舌,一边不禁发问:“老天爷”究竟怎么了?

让人们无法忽视的是,类似异常的气候并非2010年的“孤本”。翻看近十年来的“气象记录本”,我们容易发现:极端高温的影响范围是多年平均的近4倍;暴雨发生频次和影响范围呈增加和扩大的趋势,十年间有7年暴雨日数超过常年;东北、华北和西南等地干旱也呈增多趋势,1996年以来的15年,平均每年出现中等以上干旱的日数分别增加了37%、16%和近10%;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中有一半以上最大风速达到或超过12级,登陆我国的台风和强台风次数也有明显增加。

以下一组绝非耸人听闻的数据,在无言中传递着一股巨大的力量:2010年,我国因气象灾害和气象次生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过5000多亿元,为近20年以来最高值;死亡(含失踪)人数达4800多人,为近十年来最多。从2010年全国主要气象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统计来看,暴雨洪涝和干旱为主要气象灾害,受灾面积分别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41%和38%,低温冷冻和雪灾以及风雹灾害均占气象灾害总受灾面积的10%。

当拉尼娜遭遇极地环流

国家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气候是受大气、海洋、冰雪、陆地和岩石五大圈层影响的复杂系统,当其中某一方面出现异常,必然导致一些地区的气候异常,甚至发生连锁反应。2010年天气气候异常就与气候系统各圈层的异常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最明显的异常是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的快速转换。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专家表示,一般情况下,出现海温偏冷之后,可以定义为拉尼娜状态,但只有海水表层温度低于常年气温平均值0.5℃以上,并连续出现6个月之后,才可以定义说进入了一次拉尼娜事件。而厄尔尼诺及其事件恰恰与之相反。这对“孪生兄妹”是热带太平洋海洋与大气最为重要的相互作用信号和异常特征,它们不仅直接影响热带太平洋及其邻近地区,也通过影响气候系统的其他成员,间接地影响着全球气候。

2009年6月至2010年4月,热带太平洋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它对东亚地区大气环流产生了强烈的作用,且具有滞后效应,导致影响我国天气气候的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在春夏季节异常偏强、面积偏大。强大的副热带高压一方面为我国东部地区带来丰沛的水汽,另一方面副热带高压控制区也恰恰是高温频发的地区。据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10年5月,厄尔尼诺结束,6月份开始向拉尼娜迅速转化,7月份进入拉尼娜状态,拉尼娜事件已经形成。近60年来,一共发生了10余次拉尼娜事件。拉尼娜事件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事件之后,其维持时间长短不一,有的甚至可以维持3年之久。与过去10余次拉尼娜事件相比,2010年的拉尼娜发展速度相当快。

另一个明显的异常是极地大气环流的异常调整,这使得极地冷空气不断扩散南下,强烈影响中高纬度地区。2010年,从冬季到初夏,冷空气活动都非常频繁,致使我国新疆、东北、华北、内蒙古等地出现雪灾或持续低温。研究表明,北极地区的海冰在近几年持续融化,范围迅速减小,这可能与极地环流异常调整的频繁出现有密切联系,但其中的关系和机理非常复杂,尚待深入研究。

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幕

研究表明,气候变暖易造成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频发,全球气候变化是极端事件增多、增强的大背景。但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全球气候变暖,为什么会有极端冷事件的产生?是不是全球气候并不是在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4

前一段时间,有关欧盟征收航空碳税的问题闹得国际社会沸沸扬扬。欧盟想以此举扮演全球环保先锋的角色,充当阻止全球气候变暖的“捍卫者”,占领国际气候问题的“道德高地”。为此,“碳排”问题再次引起人们关注。保护地球环境与“碳排”究竟有无关系?环保就必须“低碳”吗?

人们一提到环保就会联系到“低碳”、“减排”,是因为人们认为,气候变暖是全球面临的最大问题与挑战,而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因此,环保就必须“低碳”。实际上,这是个巨大的误区,环保与“碳排”没有必然联系,环保不等于低碳。强调环保必须“低碳”,其实质是某些西方国家(尤其是欧盟)为了阻遏其他国家发展而精心设计的战略陷阱和圈套,是国际政治斗争与国家利益较量的新型表现形式,其核心本质是所谓的“气候政治学”。

变暖还是变冷

这个判断基于以下两点事实与推论。

首先,气候变化是地球长周期行为,未来全球气候是否变暖尚无定论。根据地球物理学家与气候学家的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是个长周期的历史进程,全球气温一直在冷暖之间轮回,而且这种轮回的周期很长,短时期内很难做出科学的判断,因此,地球未来到底是变暖还是趋寒,目前还无定论。现在主流观点都认为未来全球气候将变暖,但实际上,变暖只是一种观点,尤其是代表某些欧洲学者的观点。另一种观点则相反,他们认为未来全球气候将变冷。例如,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宇宙研究室主任比布洛·阿卜杜萨马托夫研究认为,未来全球气候不是变暖,而是趋寒,目前正处于全球变冷前的一个过渡期。他认为,从2015年起,全球气温将开始缓慢下降,新一轮的严寒将出现在2055~2060年。另据俄罗斯科学家尼古拉·多布列佐夫研究指出,北极冰层增减周期显示,全球变暖是“神话”,根据当前气候周期趋势,他认为本世纪末地球将可能进入全球性寒冷时期。另外,2008年美国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科学家通过研究太阳风活动规律,也曾预测全球气候即将变冷。因此有人认为,2010年以来北半球的严冬其实正是全球趋寒的一个信号,它表明全球变暖趋势正在停止,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其次,全球气候变暖的主因是海洋运行模态与太阳活动周期,“碳排”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根据德国气候学家莫吉卜·拉蒂夫的研究,海水温度的自然循环周期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当海洋处于“暖模态”时,全球气温就会上升,当海洋处于“冷模态”时,全球气温就会下降。美国宇航局科学家莱恩和林特也持相似观点,他们认为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中73%是海洋因素。其它则与太阳风活动规律有关,例如,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与到达大气层上部的太阳辐射的周期性变化有关,当太阳活动处于最低值时,气候就会变冷,在人类过去的7500年间,类似的寒冷时期出现过18次,我们即将面临的是第19次。另外,二氧化碳等气体固然可以产生温室效应,但那只可能发生在大城市等局部人口和建筑密集区,全球不大可能发生温室效应,因为二氧化碳在地球大气中的含量微不足道(仅约占0.054%),不会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还不到大气二氧化碳的1%,因此人类活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非常有限。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理查德·林德森也指出,未来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不会对地球气候产生重大影响,即使其浓度超过目前(380ppm)的3倍,达到1000ppm时也没有什么大问题。因此,可以说,碳排与全球气候变暖关系不大。

人与自然,还是人与人、国与国

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篇5

关键词: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美国;京都议定书

背景介绍

受白宫2001年5月11日的委托,隶属美国国家科学院的国家研究理事会地球生命研究部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以下简称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于2001年6月6日向白宫提交了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科学问题的咨询报告,以供布什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决策参考。该报告根据美国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对100年以来以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为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的认识,对IPCC关于气候变暖的的研究成果与预测作了剖析。IPCC一直呼吁各国对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更加严厉的控制措施,并于1997年12月达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京都议定书》,《议定书》中明确指出在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世界38个发达国家6种温室气体(以CO2作用最为突出)的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美国减少7%,欧盟成员国减少8%。但布什政府对是否存在全球变暖趋势、变暖的程度以及其在温室气体排放中应承担的义务持怀疑态度,这引起了国际上尤其是欧洲各国的不满。事实上,美国离《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却越来越远。按照美国在1995年至2000年间CO2排放的平均增长速度,到2008年时,美国的CO2排放量不但不会减少,而且要比1990年高出35%,这将严重影响全球减排计划的实现(ENERDATA能源信息统计所,2001年6月8日)。如何履行美国政府在温室气体减排中的义务,成为布什于6月12日的首次访欧中的第二大焦点问题(首要问题是国家导弹防御计划)。

该咨询报告承认在全球变暖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如关于自然变化对全球变暖的作用有多大等,但总体上支持欧洲国家领导人和环保组织以及IPCC的观点。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主席RalphJ.Cicerone说:“我们知道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并导致地面气温上升。但对于迄今为止的气温上升,我们还不清楚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但是,根据物理原理和计算机模拟,我们认为气候变暖会继续加剧,因为温室气体排放仍在继续”。

对于在全球变化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认为主要是由于假设的差异、模型的差异以及替代数据的准确性等原因造成的,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全球变暖以及海平面的上升都将伴随着整个21世纪。为减少目前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中的不确定性,需要在以下两点的认识与模拟上取得较大进展:①决定大气温室气体与气溶胶浓度的因子;②决定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增加的敏感性的反馈机制。对气候监测来说,规划一个全球观测系统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由于人类活动,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中不断积累,引起了陆表与海表温度的升高。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所观测到的变化很可能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但是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变化的一些重要部分也是自然变化的反映。人类引起的变暖以及与之有关的海平面的上升预计会持续整个21世纪。由计算机模型模拟和基本的理论推算得出的一些相关影响(包括雨量的增加、半干旱地区干旱程度的增加)十分依赖于变暖的程度及其发生的概率。

由IPCC(气候变化政府间工作小组)对人为引起的全球变暖进行的基本可信的评估是以气候驱动力*增加为前提的,如CO2将加速全球变暖的进程。到21世纪末,全球温度升高3℃的预测是与云层和大气相对湿度影响全球变暖的假设相一致的。这一预测也与通过比较冰期-间冰期的温度振荡所得到的气候敏感性结论相一致,冰期-间冰期的振荡导致了气候驱动力的变化。所预测的温度升高对有关温室气体和气溶胶浓度的升高的反应极为敏感。因此,国家的决策在目前以及今后较长时期内将影响脆弱的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所遭受损害的程度。因为目前对气候系统在自然状态下如何变化以及如何响应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排放的认识还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所以这一预测结果应当看作是暂时的,需要根据未来的变化进行调整。

气候变化科学委员会所提交的咨询报告中力求对气候变化科学问题以及IPCC研究成果的可信度进行更为清晰的描述。详尽的表述对政策制定者很有帮助,因为他们需要考虑缓解气候变化或是适应气候变化等多种选择。该咨询报告主要回答了以下一些白宫以及民众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

1自然气候变率的幅度有多大?

众所周知,在局地和区域空间尺度上,以及短至十年的时间周期上,自然气候变化的幅度十分宽广(超过几个摄氏度),降雨的变化也十分大。例如,有证据证明像20世纪30年代的“尘盆(DustBowl)”的剧烈干旱,在10-14世纪的美国中部非常普遍。通过冰川反复进退的对比研究得出,局部地区的平均温度变化已经超过10℃。评估全球平均温度的自然变化非常困难,因为现有的数据空间覆盖较小,且替代数据推断温度难度大。虽然如此,仍有证据表明,在最近一次冰期的冰川后退期间,全球变暖的速率是2℃/千年。

2温室气体和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气体的排放正在加速增长吗?不同的温室气体与排放物是按不同的速率增长吗?温室气体与其它对气候变化具贡献作用的排放物浓度的增加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吗?

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正在增加,但也有一些温室气体的排放呈减少趋势。在某些个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是决策的结果,但是在另外一些事例中,气体排放的减少却很难理解。

在直接受人类活动影响的温室气体中,最重要的是CO2、CH4、N2O和CFCs。人类活动排放的气溶胶也可以影响气候(表1列出了大气中的气候驱动因素所产生的驱动力)。

分析取自格陵兰和南极的冰芯所获得的CO2浓度变化的记录具相当代表性,其范围从冰期的接近190ppmv(百万分之体积浓度)到较温暖的间冰期(如开始于大约1万年前的最近一次间冰期)的接近280ppmv。直到业革命为止,CO2浓度一直没有超过280ppmv。当1958年开始系统大气测量的时候,CO2浓度已经到达了315ppmv,目前其浓度大约为370ppmv,并以1.5ppmv/年的速率增长(这个数值比1958年有记录以来的早期的增长速率略高)。人类活动应该对这种增长负主要责任。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的主要排放源,其实际排放量大约是所观测结果的两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热带森林的砍伐对CO2排放也具贡献作用。过量的CO2由海洋和陆地生物圈吸收。

目前CO2、CH4等大气层中的气体含量高于其它的任何时期。从1978年以来,温室气体的浓度大致以每年1%的速率平稳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其增长的速率变得缓慢,但更具不确定性。大约当前2/3的CH4是由于人类的活动产生的,如水稻种植、畜牧业增长、矿业开采、秸杆回填、天然气处理,所有这些在过去的50年中都有所增加。

对流层中的臭氧一小部分是平流层中的自然过程产生的,到了20世纪,又有一部分臭氧补充进了这部分“对流层臭氧”。在局部区域,这部分臭氧是由阳光对污染大气(由机动车辆尾气、化石燃料燃烧、电力工厂以及生物燃烧等产生的气体造成)的光化学反应产生。

N2O由土壤和水中大量的微生物的反应形成,但含氮化肥的大量生产与使用也造成N2O的增加。能够产生N2O气体的一些人工化学过程已经得到确定。在过去的200年里N2O的浓度增加了大约13%。

自1928年首次合成CFCs以来,其在大气中的含量一直稳定增长,到20世纪90年代初其含量达到最高。许多工业上有用的其它含氟化合物(如CF4和SF6)在大气中具有很长的寿命,尽管有些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还不足以产生大的辐射驱动,但已引起了研究者的关注。CFCs的替代产品HFCs具有温室效应,因为其在大气中寿命较短,其作用尚不明显。

3还有哪些排放物是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如气溶胶、CO、煤烟等)?它们对气候变化的贡献是什么?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