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机械(收集5篇)
时间:2024-09-09
时间:2024-09-09
前沿
通常情况下,电梯都会设有限速器、机械锁等相应的安全设施,以此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但是电梯事故仍旧屡见不鲜,成为电梯用户在电梯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加以防范的安全问题。多数的电梯事故都是由于电梯轿门机械锁的设置失效导致的,因此在电梯的安装中需要加强对机械锁设置有效性、安全性的控制。
1.电梯轿门机械锁设置的作用
在现行的电梯的检验标准中,国家对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在电梯安装、检验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电梯安装、检验要求。而当前解决轿厢地坎与井道距离不达标的情况通常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光滑、强度具佳的防护板固定在井壁内的表面;另外一种则是将机械锁装在轿门上的方式。其中,相比于将防护板设置在井道内,设置轿门机械锁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楼层较高的建筑中,轿门机械锁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设置轿门机械锁有利于达到电梯检验的安全要求标准,提高电梯安全检验的达标率。设置机械锁能够有效避免自闭力不足时轿门意外开启及乘客扒轿门带来的停梯意外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当电梯停在楼层中间时机械锁的设置能够避免轿厢内的乘客惊慌失措而出现坠落、剪切等事故,从而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1]。机械锁是电梯安全运行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件。
2.电梯轿门机械锁设置的问题
2.1轿门机械锁结构设计缺陷问题
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轿门机械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当前的轿门机械锁通常设有单独的电气安全装置,但是在电气验证安全装置的设计上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机械锁应用中即使锁钩未完全契合,只要装置的触点相互接通,该状态下的电梯仍旧可以继续运行,锁钩的设计也就形同虚设[2]。也就是说当电梯将乘客困在非开锁区域时,电梯内的乘客仍然可以进行扒轿门的动作,由此也给乘客带来坠落井道、剪切的危险。
2.2验证锁钩锁紧状态未设置
当前还有一定数量的电梯并未设置单独的电气安全装置,而是仅仅将锁钩、机械卡位安装在轿门门刀上,以此来预防人为的非开锁区内轿门开启。但是该设置方式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也不符合相关标准。对于电梯而言,其轿门的电气触点是否处于接通状态与轿门的开闭操作息息相关,但是与锁钩、机械卡位设置并无关系,因此安装锁钩、机械卡位的方式并不能验证机械锁锁钩是否处于锁紧的状态[3]。因此,上述方式并不能验证锁钩锁紧状态,成为当前机械锁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又一方面。
2.3不利于对被困乘客施救
电梯将乘客困在非开锁区域的情况在电梯的使用中较为常见。但是机械锁轿门在开锁区内才可打开,因此当电梯内的乘客被困在非开锁区域时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开展救援活动。通常在开展救援之前需要电梯维保人员进行松闸、盘车等必要的操作将轿厢移动到至开锁区域后方可开展救援,由此也增加了救援的时间,不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上述轿门机械锁问题成为当前电梯安全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保障电梯用户的生命安全与正常的载人、载物,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3.机械锁安全问题的应对
3.1优化机械锁的设计
针对于当前轿门机械锁结构设计、锁钩锁紧状态验证方面存在的缺陷,电梯制造单位应对其设计进行优化,保障机械锁结构、性能的科学性。设计相应的轿门开启控制元件,禁止乘客在非开锁区域的扒轿门行为;加强锁钩锁紧状态的验证设计,预防非开锁区域轿门的意外开启。此外,增加紧急救援时便捷救援的设计,以便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能够迅速地打开轿门,及时开展救援活动。通过对机械锁进行优化设计,从源头上提高机械锁的安全性。
3.2按照相关规定安装机械锁
为减少电梯事故,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步骤来安装机械锁。如当轿厢地坎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超出相关规定时,可在轿门上加装防护板的方式将两者的距离缩小,满足相关安装规定。在安装电气安全装置时要严格控制安装的位置,确保锁紧元件的咬合在7mm以上时才可接通验证锁紧状态的装置。严格控制相关的安装参数,井道内表面、门框、轿厢地坎与门口边缘视屏的最近距离控制在0.20m以下,高度则控制在0.50m以下。从安装环节上加强控制,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提高机械锁的应用价值。
3.3加强电梯安全检验
电梯检验环节是对电梯运行安全性的保障。因此相关人员应定期对电梯进行检验,并按照《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中的相关规定对电梯轿门机械锁的材料、抗压强度、电气安全装置验证等情情况。如检验机械锁安装位置,检查其位置是否符合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原则,机械锁动作是否符合规范;验证锁钩锁紧状态装置安装与否及其验证的方式是否有效等。根据检验结果评估电梯的安全性及轿门机械锁的质量情况,形成相关的评估报告。如发现机械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则及时通知维修人员、制造商修理、更换机械锁。通过定期进行安全检验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机械锁的故障问题,保障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关键词]电梯轿门;机械锁;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F426.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187-01
前沿
通常情况下,电梯都会设有限速器、机械锁等相应的安全设施,以此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但是电梯事故仍旧屡见不鲜,成为电梯用户在电梯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加以防范的安全问题。多数的电梯事故都是由于电梯轿门机械锁的设置失效导致的,因此在电梯的安装中需要加强对机械锁设置有效性、安全性的控制。
1.电梯轿门机械锁设置的作用
在现行的电梯的检验标准中,国家对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控制要求越来越严格,因此在电梯安装、检验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电梯安装、检验要求。而当前解决轿厢地坎与井道距离不达标的情况通常可采取以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将光滑、强度具佳的防护板固定在井壁内的表面;另外一种则是将机械锁装在轿门上的方式。其中,相比于将防护板设置在井道内,设置轿门机械锁的方式更为方便、快捷,成本相对较低。尤其是在楼层较高的建筑中,轿门机械锁的应用价值更为明显。设置轿门机械锁有利于达到电梯检验的安全要求标准,提高电梯安全检验的达标率。设置机械锁能够有效避免自闭力不足时轿门意外开启及乘客扒轿门带来的停梯意外等情况的出现。此外,当电梯停在楼层中间时机械锁的设置能够避免轿厢内的乘客惊慌失措而出现坠落、剪切等事故,从而保障乘客的生命安全[1]。机械锁是电梯安全运行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件。
2.电梯轿门机械锁设置的问题
2.1轿门机械锁结构设计缺陷问题
在电梯的运行过程中,轿门机械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同时也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人们提高警惕。当前的轿门机械锁通常设有单独的电气安全装置,但是在电气验证安全装置的设计上却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在机械锁应用中即使锁钩未完全契合,只要装置的触点相互接通,该状态下的电梯仍旧可以继续运行,锁钩的设计也就形同虚设[2]。也就是说当电梯将乘客困在非开锁区域时,电梯内的乘客仍然可以进行扒轿门的动作,由此也给乘客带来坠落井道、剪切的危险。
2.2验证锁钩锁紧状态未设置
当前还有一定数量的电梯并未设置单独的电气安全装置,而是仅仅将锁钩、机械卡位安装在轿门门刀上,以此来预防人为的非开锁区内轿门开启。但是该设置方式存在较多的不安全因素,同时也不符合相关标准。对于电梯而言,其轿门的电气触点是否处于接通状态与轿门的开闭操作息息相关,但是与锁钩、机械卡位设置并无关系,因此安装锁钩、机械卡位的方式并不能验证机械锁锁钩是否处于锁紧的状态[3]。因此,上述方式并不能验证锁钩锁紧状态,成为当前机械锁设计中需要优化的又一方面。
2.3不利于对被困乘客施救
电梯将乘客困在非开锁区域的情况在电梯的使用中较为常见。但是机械锁轿门在开锁区内才可打开,因此当电梯内的乘客被困在非开锁区域时救援人员无法及时开展救援活动。通常在开展救援之前需要电梯维保人员进行松闸、盘车等必要的操作将轿厢移动到至开锁区域后方可开展救援,由此也增加了救援的时间,不利于紧急救援工作的开展。上述轿门机械锁问题成为当前电梯安全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为保障电梯用户的生命安全与正常的载人、载物,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
3.机械锁安全问题的应对
3.1优化机械锁的设计
针对于当前轿门机械锁结构设计、锁钩锁紧状态验证方面存在的缺陷,电梯制造单位应对其设计进行优化,保障机械锁结构、性能的科学性。设计相应的轿门开启控制元件,禁止乘客在非开锁区域的扒轿门行为;加强锁钩锁紧状态的验证设计,预防非开锁区域轿门的意外开启。此外,增加紧急救援时便捷救援的设计,以便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能够迅速地打开轿门,及时开展救援活动。通过对机械锁进行优化设计,从源头上提高机械锁的安全性。
3.2按照相关规定安装机械锁
为减少电梯事故,应按照相关规定及步骤来安装机械锁。如当轿厢地坎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超出相关规定时,可在轿门上加装防护板的方式将两者的距离缩小,满足相关安装规定。在安装电气安全装置时要严格控制安装的位置,确保锁紧元件的咬合在7mm以上时才可接通验证锁紧状态的装置。严格控制相关的安装参数,井道内表面、门框、轿厢地坎与门口边缘视屏的最近距离控制在0.20m以下,高度则控制在0.50m以下。从安装环节上加强控制,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提高机械锁的应用价值。
3.3加强电梯安全检验
电梯检验环节是对电梯运行安全性的保障。因此相关人员应定期对电梯进行检验,并按照《电梯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规则》中的相关规定对电梯轿门机械锁的材料、抗压强度、电气安全装置验证等情情况。如检验机械锁安装位置,检查其位置是否符合轿厢与井道壁之间的距离原则,机械锁动作是否符合规范;验证锁钩锁紧状态装置安装与否及其验证的方式是否有效等。根据检验结果评估电梯的安全性及轿门机械锁的质量情况,形成相关的评估报告。如发现机械锁存在质量、安全问题则及时通知维修人员、制造商修理、更换机械锁。通过定期进行安全检验的方式能够及时发现、解决机械锁的故障问题,保障电梯运行的安全性。
4.结语
当前的电梯轿门机械锁设置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电梯的安全运行,但是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不安全因素。因此,要求当前的电梯制造单位加强机械锁的优化设计与质量检验,电梯用户应加强对电梯轿门机械锁的安装质量控制。通过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机械锁在设计、安装环节的潜在危险,提高轿门机械锁的应用价值,保障电梯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盛史超.论电梯机械锁定装置的设计与安装[J].装备制造技术,2014(03):194-195,200.
关键词:非道路柴油机;排放;燃油系统;匹配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环保的要求日益增高,国家对非道路柴油机采取了更加严格的排放法规。非道路柴油机主要应用于工程机械、农业机械、固定动力、拖拉机等非道路机械,但非道路用柴油机与汽车相比工作环境更加恶劣(无迎风面、冷却效果差),而且出于成本的考虑,非道路柴油机一般不会采用车用柴油机成熟的排放技术。
我国非道路柴油机将于2016年4月份起实行《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该标准规定了非道路柴油机排气污染物第三、四阶段的排放限值。
本文以一台非道路直喷柴油机为研究样本,为达到国家第三阶段标准,对其排放性能进行研究。样机与三种高压油泵分别进行匹配,并进行一系列排放试验。
1.样机与高压油泵的基本情况
样机为一台拖拉机用直喷柴油机,具体参数如表1所示。三种高压油泵分别为直列柱塞式机械喷油泵、转子式机械分配泵和电控式VE分配泵。
2.技术措施及试验设备
试验研究中,采用SAXONJUNKALORInfralytELD排放分析仪检测排放中的HC、CO、NOX。测试HC、CO和NOX分别为氢火焰离子化分析仪(FID)、不分光红外分析仪(NDIR)和化学发光法(CLD)。在试验过程中,同时采用Opacilyt1030颗粒排放测试仪对排气中的颗粒物进行检测,该仪器用的是分流稀释系统;测量烟度的仪器为YK-YD-99数字式排气烟度计。排放标准及测量方法采用《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GB20891-2014)规定的非道路柴油机8工况测试方法,试验工况及加权系数见表2,排放限值见表3。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直列柱塞式机械喷油泵
4缸直列柱塞式喷油泵在发动机的每一个气缸上都有一个分泵与喷油器相对应。使得发动机各缸喷油量基本相等、供油提前角和供油持续角基本一致并且能迅速停止供油,以防止喷油器发生滴漏现象。柴油机NOX的生成与供油速率和喷油压力有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油速率和喷油压力升高后NOX会升高,据此选择合适参数的柱塞喷油泵。样机采用的直列柱塞式机械喷油泵参数如表4所示。
3.2转子式机械分配泵
转子式机械分配泵由滑片式二级输油泵、高压泵、油量控制阀和供油提前角自动调节机构等部分组成,具有零件数目少,结构紧凑,整理性高,防污性好等优点。本次试验中我们选用德尔福DP310系列转子泵,其主要参数如表6所示。
3.3电控式VE分配泵
VE型分配泵是单柱塞式高压燃油喷射泵,它的结构特点是用一组供油元件通过分配机构定时定量地将燃油分别供给柴油机各气缸。VE型分配泵集喷油泵、调速器、输油泵和供油提前器等机构于一身,是封闭的一个整体。VE型分配式喷油泵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具有高速性能好、使用可靠、功能齐全、安装布置方便等优点。试验中选用的VE分配泵主要参数如表8所示。
3.4综合分析
根据综合分析,对比试验结果如表10所示。
从对比结果可知,电控式VE分配泵排放结果最优,各项污染物排放都低于限值,满足使用需求。
4.结束语
本文研究了非道路用柴油机燃油系统的选配,经过分析对比试验,确定柴油机燃油系统的最优选配方案,非道路用柴油机满足更高阶段排放要求。电控式VE分配泵调速特性、喷射压力及喷油规律可满足非道路用柴油机排放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巽俊.内燃机的排放与控制[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GB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S].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14.
[3]谭丕强,胡志远,楼狄明,等.非道路用直喷式柴油机排放性能改进[J].农业机械学报,2007,38(5):190-194.
[4]高波,黄欢,高治宏等.某增压中冷柴油机满足非道路国三排放的试验研究[J].现代车用动力,2015,(3):40-47.
【关键词】非标设备非标产品发展规划
1.概述
在上级单位建设初期,本单位主要为上级单位加工配套非标设备,在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上级单位配套非标设计加工的硬件设施与市场同类单位接近。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民政策的调整,上级单位非标设计加工硬件设施的投入逐步减少,原设备大多为普通加工设备,且加工的精度也在不断下降,特种专业不断萎缩。随着数字化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发展,行业内单位的加工技术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使该行业技术有了长足进步。与此相比,我们的非标设计加工技术出现了明显的滞后,并且产生了巨大的技术反差。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非标产品及非标工程技术经验积累,逐步完成并实现非标产品及非标工程项目的产业化,并以此作为本单位当今和未来经营发展的支柱,目前非标产品主要是以非标机械类为主,其工作大致可分为非标设备及设施、非标类产品研制两类。
2.未来非标项目的发展趋势
任何一个成熟产品的出现都要经历一个由非标到标准化生产的转变过程,而且随着社会的需求不断增长,非标项目及非标产品的研制则更加显现出其独特的社会价值,并表现出应用所迫切需求的重要特性。非标项目及非标产品的研制往往是走前人未走过的路,做前人未做过的事情,也正是这种新的技术需求而构成技术创新源泉。
3.单位现状
3.1人员现状
本单位总人数:131人。
现人员结构:中专以上学历人数共95人,具体统计如下表所示。
主要专业共6个,具体专业为: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控制、材料工程、环境工程、液压传动、测试技术。
其中机械设计与制造为主要专业,根据未来发展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更为重要,多专业的合理组合,各专业的比例协调将是企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目前主要专业的人数还不够,专业队伍带头人的确立仍然是近几年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3.2设备能力
目前根据本单位多年的产业发展和业务转型,本单位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并发展为三大板块,即:以机械制造业为主的机械加工板块;以非标产品及非标工程项目为主的非标项目研发板块;以空气净化和空气调节为主的环保产品板块,这三大板块构成本单位产业支柱。
近几年在上级单位的关注下,本单位逐年增加数控加工设备的投入,现有机械制造能力主要包括钣金加工中心和机械加工中心两大板块,其中钣金加工中心以先进的数控激光切割和数控钣全折弯成型为主,复杂二维图形无接触切割,金属板材切割厚度达12mm,无加工余量切割,切割定位精度达±0.02mm,极小的加工变形量可以满足各类金属钣金零部件的加工和成型。与之配套的数控折弯加工设备和焊接设备,基本构成以薄板为主的钣金加工制造体系。
机械加工中心主要以数控铣削加工和数控车削加工为主,机械加工的范围可以满足1.7m×1m以下的各类中小型精密机械零件,其加工精度达±0.01mm,采用四轴联动系统,已实现了复杂三维曲面及叶轮型零件的加工。目前本单位的机械加工能力基本接近国内加工制造业的先进水平。
经过近几年的技术改造,机械加工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由于数控加工设备的投入,精密机械制造逐步代替普通加工,小型零部件加工逐步向中大型转变,加工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人为因素开始减弱,设备产能逐步上升。
3.3产业能力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本单位在非标设备及非标产品的研制方面有了大量的技术经验积累,其非标产品主要有如下几类:航空电子测试设备;汽车发动机地面试验设备;汽车发动机地面试车台;汽车动力测量装置的研制;非标钢结构工程项目。
4.发展规划
4.1产业目标
以该行业产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各项非标工程的技术研究,并拓展相关领域的非标产品应用研究,不断创造出满足用户需求并具有高附加值的非定型产品。
4.2人才战略规划
在未来5年-10年内,逐步构建一支具有由多专业组成并具有综合技术素质的队伍,培养5名-10名以上的工程技术项目经理人或项目技术负责人,加强特种专业人员的引进和培养,争取取得具有相关非标工程设计及工程施工资质。
进一步扩大技术研发队伍,逐年引进新的大学生,保持技术队伍年轻化,使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加强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培养,重点对年轻人的培养,让年轻人承担课题项目,从工作中得到锻炼。
4.3技改规划
5年内,加强非标加工制造业平台建设,预计投入1000万元技改资金,继续实施数控加工技改,技改投入以增强加工制造技术能力为主,以特种加工技术为辅,形成适应于各种类型零部件、金属构件的精密数控加工、数控钣全加工、热表及压力成型加工及数控电加工的全方位立体加工模式。
关键词: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应用
在工业生产的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机械设备自动化在机械生产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我国的机械生产水平越来越高,企业在这一过程种也得到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从某种角度上来说,这种技术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
1、信息流的应用
1.1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
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包含很多内容,主要有:优化、概念设计与辅助绘图、仿真以及过程管理等。在CAM(计算机辅助制造)广义的内容包含和物流有关的全部内容,狭义的辅助制造则是生产装备间的活动。在信息化制造快速发展的今天,最为狭义的CAM可以缩略为数控编程,CAPP工艺设计是专门的独立系统。
1.2辅助工艺和数据管理
计算机辅助工艺是信息制造过程中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在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将CAM和CAD当做是重要的桥梁和纽带,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借助CAPP对整个生产的工艺进行全面的优化,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了编程的质量和效率,使得整个工艺都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如果从产品数据和管理的角度来理解,数据管理实际上就是设计制造和跟踪整个流程当中必须要使用到的数据,同时还要按照充分的利用这些数据对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在整个流程当中,PDM能够建立起信息和产品之间的关联,在这一过程中也就要求PDM当中必须要包含所有的数据内容。
2、物流供输
物流供输是机制造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部分,同时它能够将生产中需要的物料及时准确的放入到仓储或者是不同的设备,针对物料机械而言,物料在整个流程中,最先经历的是生产和制造环节,在对物料进行输送之后,就可以到达其应处的地点。在物流供输的过程中,机械设施一般包括三种,一种是单机自动系统,一种是自动树洞系统,最后一种是FMS物料运输。单机装置在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要将输料、上料和下料、搁料、出料器和定位定向的设施组成。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了上下料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自动输送主要是由悬挂小车、输送机、导向小车和夹具共同构成,它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很好的完成自动化的线上上料。而FMS物料传输系统运行的过程中主要是由自动导向和悬挂、有轨小车和自动化仓库构成。
3、刀具与加工
在平常的生产和生活中,刀具是一种重要的金属切削产品,在机床加工还有柔性制造等诸多领域都是需要有刀具参与的,刀具的自动化实际上就是指机械设备在加工的过程中采用自动的方式来完成换刀、对刀、走刀和选刀的过程。而加工的自动化主要就是指在加工循环的前提下完成装卸设备和辅助刀具自动运行,半自动化设施通常就是指加工的循环性设施。在应用班自动化和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很好的提高加工的质量和效率,同时加工的过程中也更加的灵活,体现出了其自身的柔性特征。
在以往的加工流程当中,车床的上料、原料的运输和机械的装配就已经超过了所有费用的五分之二,作业的时间是综合的五分之三,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比较明显的安全事故,如果在采矿活动的过程中使用提升设备,生产中的安全性将会有非常明显的提升,这样也就使得整个运输过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更强。
在机械设备自动化加工的过程中,因为自身的加工标准和要求是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差异的,因此,自动化的体现形式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采用加工设施对机械设备进行自动化的改造的时候就应该使用专业性的自动化机械和设备完成整个加工过程。在使用自动化技术的过程中自动化设备就可以完全取代人的劳动,一些自动化机械在生产的过程中还能取代一部分的智力劳动。加工系统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加工机床,一部分是机器,不同的系统,其功能也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别,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些系统虽然处在相对比较单一的状态,但是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非常强,同时自动化水平也比较高,这样一来就极大的提高了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在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使用自动化技术也成为了最好的一种选择。
4、装配
在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应用的过程中,装配的自动化是在一些技术已经得到了比较好的应用基础上,通过一些其他方面的操作对其进行全面的处理,将一些零件重新的组装起来,这样就可以构成一种新型的工艺结构,这也成为了企业生产中创新的一个十分关键的部分,同时它也是整个过程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为了更好的保证机械配置的水平,在装配的整个过程中,一定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要求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机械装置自动化技术是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项目,因此机械装配工作也被人们称作是机械自动化应用过程中的战略性内容。
5、检测过程
在我国很多现代化制造技术和自动化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都得到了非常迅猛的发展,此外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新型材料,这些材料的出现也使得整个过程中传统的检测技术已经不能很好的顺应当今技术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出现了多种识别技术,比如说在电源信号基础上的刀具磨损检测等。
6、柔性制造与集成制造
在机械自动化生产的过程中,柔性制造就是指在机械设施运行的前提下使用柔性的方法和设施等来确保一个生产流程的顺利实施,在柔性生产的过程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柔性装配系统,一种是柔性加工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柔性自动线是制造系统率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它主要是借助固定路径和传输形式,将不同的加工过程无缝连接起来,这样一来也就更好的保证了生产的效果和质量。
计算机集成是当今生产制造行业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CIMS是在CI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CIMS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靠是应用各种软件和硬件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系统有机的联系在一起,这样也就为多个品种的智能化生产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
7、农业机械与工程应用
从目前的农业机械操作来看,已经属于无人操控的状态,这不仅减少了人力,同时也节约了资源消耗,并且广泛应用于耕种、灌溉、收割等方面。在精准机械应用,主要包括自由控制、温度控制以及遥控功能等,这项技术不仅减小了成本消耗,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生产质量。
8、结语
机械设备自动化技术作为人类长期追寻的目标,在科学技术以及制造水平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使用自动化技术不仅能增强产品质量,还能推动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与效益。因此,在实际工作,必须做好机械设备的应用和推广,在一切以实际出发的同时,着重发展自动化技术。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大全(收集5篇)
下一篇:校本课程的优势(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