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研究(收集5篇)
时间:2024-09-16
时间:2024-09-16
关键词:初高中衔接;思维导向性;思维阶梯
一、问题的提出
初高中衔接,是高一化学教学中师生共同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初三教师值得反思和推敲的话题。本人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同行的感受以及一些大学学生的看法对2009-2010届初三学生制订针对性的措施,并对他们高一的学习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在衔接问题上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教学状况
1.教师的教学状况
从对新课程化学教学调研情况看,有很多教师多年来一直带高中化学,对初中化学教材很不熟悉,而一些初中教师常年带初三,对高中化学教材也很陌生,因此,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内容脱节的现象,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由此可见,加强对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方法的研究,是提高新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2.学生的学习状况
本人所在的学校学生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好,思维灵活,有的学生学习习惯差,思维混乱,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注意方法的使用。高一年级的学生生源质量相对均衡,因为他们是通过中考选拔的,因此,相对来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3.教材的状况
江苏省从2004年初三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从2005年高一开始使用新课标配套教材,笔者所在地使用的是人教版新教材。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感觉有必要重新审视初高中化学学习衔接这一课题。
三、问题的解决
针对上述出现的教学状况,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提高,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本人认为从思维导向性着手研究是很有必要的,学生的思维习惯养成了,他才能提高自身的素质。下面笔者从初高中衔接的障碍谈谈如何利用思维导向性来初步探究解决这个障碍的方法。
1.初高中衔接的障碍
每一个年级在知识衔接上学生可能会遇到一定的障碍,对于化学这门学科,它又有其独特的地方,下面首先来分析一下学生可能存在的一些障碍。
(1)认识的障碍
从初中化学到高中化学,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将经历一个从定性到定量的转变,即不仅在更大的范围内学习物质性质,还要求从定量的角度去研究物质组成及其变化。初中也涉及了一些定量关系但比较简单,高中是以物质的量为中心联系物质的质量、数量、气体体积、溶液的浓度,使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定量计算变得简单明了,提高了对化学计算的要求,使计算更好地为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服务。
(2)知识的障碍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具备基本素质,知识比较浅显,不强调系统性。高中化学是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知识逐渐系统化、整体化,要求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并且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3)思维的障碍
初中学习要求学生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而高中化学知识复杂,概念多、理论性强,学生必须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和领悟,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2.如何解决初高中衔接障碍
上面是对学生在初高中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中可以看出解决学生在学习时存在问题的重要性。本人在教学的实际过程当中,也发现有一些问题用初中的知识很难解释,而学生又有很强的求知欲望,因此,如何掌握回答的技巧是一个值得初三教师认真对待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备课过程中建立思维导图,课堂上给学生搭建思维梯度,这些可以使教学过程以及与学生的交流过程都受益匪浅。
思维导图的建立其实是提高备课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减负增效的重要措施。它不同于一般的框图,而是设计一个教学途径或方法等思维过程,连接每个知识点,就像桥梁一样实现知识点的互通,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死背教案,从而使教师备课的过程实现了创新。
总而言之,初高中化学知识的衔接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人提出的思维导向性的问题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可能还需要时间的验证,值得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总的来说,努力排除障碍,实现教学的顺利衔接是教师的职责,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搭建知识台阶、填补知识漏洞;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养成良好习惯;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黄建华.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衔接教学的组织与实施.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8(11):31-32.
[2]李克森.初高中衔接的误区与对策.教学与管理,2007(7):25-27.
同时,系统论也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在研究和处理事物时,把对象放在系统形式中加以考察,始终着重从要素与要素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从系统的结构以及动态的角度,综合考察和处理对象,以求得到整体功能的最优化。这些无不告诉我们的确应该重视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衔接”。
根据系统论理论,如何研究“衔接”,如何做到“最优化”,下面我就谈谈对“衔接”在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研究大纲是做好衔接工作的保证。
语文不如数理化之清晰,因而语文教学往往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状态,有人还美其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这是不可许的。作为一线教师如今须做到以下三点:1、研究92年大纲与当今大纲之异同。2、研究当今中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3、研究初中、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之异同。这三者的研究正如法律的确定,它使教师有了准绳,有了依据。例如,92年大纲与现行大纲之异同,也说明它们存在着继往开来的衔接关系:92年大纲对语文的人文性提得不是很明显,着重于工具性。而现行大纲则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相提并论。那如何做好这理念的认可与改变就尤其重要了。其实,语文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是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负载和传递信息的工具;语文的运用,离不开人的思想感情、阅历和素养的参预。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认为低年级应着重于工具性,而高年级再侧重人文性也不迟,那问题就是要如何做好这阶段过程的衔接工作。如初一年在小学识字的基础上进一步识字,更加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书写,并引导学生去认识书法家练字的经过;还有背诵默写等等都不能一下子松开。正如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先生他在起始年段也曾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某一方面给予大胆的出其不意的肯定,从而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极大的兴趣,这是从小学到中学“衔接”的典型,同时也是语文教坛一个佳话。发现两个大纲之异同,我们就能了解新大纲的意图所在了。其实,这就是新旧大纲间的衔接。只有真正做到对大纲之异同而心中有数,那在实际衔接教学过程中会有很大启示的。这样才能找到符合教学规律的教法,才能遵照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再如,新大纲分明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这是建国以来的第一次。由此可见,各方面的衔接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了。就背诵篇目而言,大纲规定小学不少于150篇,以绝句为主;初中背诵不少于80篇;高中背诵古文20篇,诗词、曲50首。这些无不说明从小学到初中,乃至高中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已尤为突出了。作为教师认识这一点是很有必要的。对此,我采用每天一诗,先诵再背再懂,至于有些诗词懂与否,我认为随着孩子长大或年龄的增长会懂的。或在起始年段不提,在初二、三年再继续训练也不迟。这既能体现训练的层次性与序列性,也符合人的认识与发展规律。
二、研究教材之间的衔接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一)、熟悉中小学教材,处理好衔接,明确教法学法。
现在属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种种迹象表明了,小学生升初中后,往往觉得小学学过,初中还在学,甚至于高中还学,教材内容的重复性,因而使学生产生厌学畏惧心理,这些表明了小学与初中、高中等在教材的衔接上出现了不应有的“软”的问题。这就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这往往也造成一种怪异现象的出现:大学厌高中,高中厌初中,初中厌小学;小学厌初中,初中厌高中,高中厌大学的恶性循环现象。其实,问题就在于“衔接”上,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正如飞驰的火车,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等就象一节节车厢,如何使之能与火车头一块向前奔,这每一节车厢的交接处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后果就难以设想了。
这次新大纲很明显就给予了一定的考虑:小学低年级课文贴进儿童生活,充分考虑与儿童经验与想象的关系,课文类型以童话、寓言、诗歌、故事为主;中年级课文题材、体裁、风格多样,并有一定数量的科普作品;初中课文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占30%左右,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占50%;高中加强了文学教育的分量,在整套教材的选文中,古今中外的文学作约占课文总数的60%,使学生在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研读中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这就使三个层次的教学侧重有所分清,再也不会出现那种高中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小学学,小学的有可能在初中学,初中的有可能在高中学的不大正常的现象。简而谈之,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在教学生画知识树又何尝不是如此的想法呢?在画知识树的同时,实际理清了各知识之间联系。这正如新大纲所说的“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意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境之间的联系。”应该说在这一点上,新大纲给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情况下,作为语文教师应将教材吃透了,研深了,才能充分把握意图,把语文教学带到新天地里。转贴于
(二)、初中阶段教材之间衔接问题的再认识。
在注重主体作用方面,这套教材给予了极大的体现。试用修订本教材又进一步给予了重现,但更重要的是本次修订对三个阶段的认识有所变化。三个阶段体现着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学习程序。第一阶段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学习和把握运用语文的能力;第二阶段,进而分解为三种表达方,使对实用文体学习得到提高和逐步加深;第三阶段,从文章的学习过渡到初步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由简及繁,由浅及深,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样,三个阶段的过渡衔接很显然地突出来了。这可关系到学生学习递进和加深,因此,教师应从宏观角度入手,及时思考各个阶段的侧重点,并将之施于教学备课中,充分考虑课堂各个环节的衔接,正所谓:有所侧重才能有所收获。
(三)、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
早在湖北省宜昌市语文教改课题“课内外衔接”的实验中,刘国正先生将此概括为“内引,外联,对比”,充分肯定了课内外衔接的好处和作用,说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双冀”。究其实质,语文四种能力的培养无不与生活联系。新大纲特别注重这点“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班渠道,增强学习语文实践的机会。”刘国正先生又说“教室的四壁不应成为水泥的隔离层,而是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透使教学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同时,大纲也提出“小学鼓励学生自由阅读,有问题提出来,能与别人商量;初中要求阅读后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高中要求学生能对课文阐发、评价和质疑。”这是需要建立在对生活有着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的基础上的。为此,我大胆在课内外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1、根据速读的要求,即一分钟要500字左右,我适当选择了课外材料为内容,开展了听力训练。由缓而急,由简而繁,逐渐地使学生认识到听力训练单靠课本材料是不够的。如今经过一阶段的训练,部分同学的听力能力很明显地进步了。
2、根据课本中安排的活动课材料,进行了多次语文实践活动。对中小学生错别字尤其严重的情况,我就开展了《请讲普通话请用规范字》的活动;对中小生看电视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就开展了《关于中小学生看电视利与弊》的书面争论等等,不一而足。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对生活的再认识,体现生活主人翁的作用,使所学的不是死知识。
3、就课内而言,我主要围绕课文开展有关衔接工作,如学习了《数字杂说》,我就让学生写《也谈数字的妙趣》,(可填对联、谜语、诗词等等);学习了《皇帝的新装》,我就让学生编话剧(曾在校五四晚会上演,效果还好);学习了《大自然的语言》,我就让学生写《浅谈家乡农谚》等等。应该说这“读”,就是让学生投入到别人的直接的感受中去,对学生来说这其实是间接感受,因此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否则的话,只能又回到那种令人生厌的学习中。而“写”是一种直接感受的表白,这就需要学生很真实地再现了。如何衔接,实际是离不开生活的。这正如刘国正先生所说的“……脱离生活,写就变成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无所附丽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生活之间的衔接是必不可少的。
三、研究学生是做好衔接,提高质量的重要因素。
1、心理学告诉我们;研究好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各年段学生,各类学生的特点,这包括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年龄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现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就给如何做好衔接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只有正视这一点,才能做好教学过程中每一个环节。因此,教师应考虑这些环节的衔接。教育是没有小事,因为事事都有可能在今后给学生产生这样那样或好的或坏的影响。
2、作为语文教师,了解学生各个阶段学习语文水平,帮助他们做好思想、感情、知识等的衔接。特别是中下生应侧重于基础的再现与反复,优生可着重从拓展、加深方面考虑。
一、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呢?我认为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中小学的教育管理、教育模式不衔接。现在中小学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考评相对独立,小学教育偏重于学习成绩,在学生的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上要求不一致,没有连贯性。而中学教育,对小学教育模式、小学生的思维和心理特点缺乏研究,导致了学生适应中学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教学上,我行我素,没有合作关系,从而导致了中小学之间出现断裂。
2.中小学的具体教育目标和教育思想的不衔接。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主观虽然都存在着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客观上也存在着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中学对学生习惯培养、能力训练和方法指导缺乏应有的缓冲时间和教育适应的过程,加上中考的压力,教学不自觉地走向过分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的误区,导致接力棒在小学向中学传递中跌落。
3.中小学阶段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不衔接。各教育阶段之间的知识内容跨度大,教育方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差异显著。教师没有明确的衔接意识,给学生进入新的学习阶段造成了严重的适应障碍。
4.中小学教育指导和评价不衔接。在检测、评价、指导、监控等管理方面,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科学的组织管理,中小学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没有有效的指导调控措施。
二、如何做好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尝试:
1.加强小学教育,夯实教育基础
(1)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一是要把教学的要求落实到每一件工作上,落实到每一个教师、学生的行动上。对制定的每一项教学工作任务,都要做到层层把关,环环相扣,一抓到底,务求实效。二是要认真总结近年教学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在落实上抓出效益来。三是要加强教学管理。在教学上突出一个“严”字,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共同提高,着重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问题,为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检测。小学教育是初中教育的基础,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阶段。小学阶段应在检验教学水平的基础之上,深入进行教研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2.抓好初中教育,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对初中教学的监管。一是要把提高教学质量摆到重要位置,定期研究和解决初中教学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二是加强对初中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三是要创造优良教育环境。为教育教学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确保学校不受外界的干扰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要提高初中课堂教学效率。要研究学情,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中小学教育的不同之处,研究教材和教法,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特点确定最优的课堂教育方法,通过启发诱导,师生互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建立较为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检测评价体系,加大教育教学奖励力度,设立“乌拉特前旗教育教学工作奖”。如:能否给小学规定毕业检测进入全旗前800名学生数,以小学毕业检测进入全旗前800名作为基础,追踪初中教育质量;以中考进入全市前400名作为基础,追踪高中教育质量。
3.消除中小学教育管理的条块分割,推进中小学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
(1)要集中整合中小学教育的衔接思路。要认真总结外地已开展的中小学衔接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实现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
(2)学生在同一所学校可以受到统一目标要求下的连续教育,一方面使小学阶段开展的素质教育成果得到延续和发展,另一方面也顺利地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学习任务。同时,学校还可根据具体情况把小学课程和初中课程进行有机渗透,使新课程标准得到更好的落实,避免小学升初中不适应的弊端,以利于做好中小学衔接工作。
(3)开展中小学教育管理的专题研究。要组织力量,针对家庭教育氛围薄弱,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结合我旗各中小学的实际情况,开展对中小学衔接工作专门研究,找出一条适合自己教育衔接发展的路子,制定出一套可行的中小学衔接工作实际方案,使中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不断规范化、制度化。
4.加强教学研究,解决中小学“管”与“教”上的脱节现象
(1)改善教学管理,缩小在管理上的差距。解决中小学衔接问题,首先要搞好管理上的衔接,要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的考核放在一个统一的评价体系中为教学中的衔接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要设法减少中小学各阶段管理上的跨度,中小学两阶段共同参与,协调配合,做好过渡工作。小学阶段要改变“管得过死、管得过多”的管理方法,重视小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放手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促使学生由教师包办向学生自理、自律过渡和转化。要加强对初中的教育管理,教师要多接触学生,紧密配合班主任,共同对学生严格教育管理,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关键词_中小衔接策略小学教育中学教育
中小衔接,是指小学和初中两个相邻的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双向连接。中小衔接,对初中和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来说,都是一项长期、细致而又重要的工作。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是我国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结合部,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但这一结合部却是义务教育阶段长期被忽视的一个薄弱环节,大多数情况下,小学和初中各自为政,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小衔接体系。小学教小学的,初中教初中的,缺乏整体的、一盘棋的意识,缺乏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研究、思考和协作。
从小学升入初中,虽然学生年龄只增长了一岁,但空间、人际、知识、方法、心理等诸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展中小衔接研究,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更快地过渡,促进九年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稳步提高,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实践和研究。如果不认真研究,衔接不当,势必导致学生知识上难以掌握,生活上难以适应,心理上难以承受的“三难局面”。为了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实现有效衔接,促进“学生与环境、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尽早尽快地相互适应,协调运转,几年来,我们对中小衔接进行了积极的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做法,探索出了一些规律,为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促进作用。
中小衔接的必要性
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很多方面都有了很大的一个跨越,尤其是在以下几个方面产生了显著的变化。
空间跨度:学生从小学比较熟悉的校园来到了一个崭新的校园,这个校园可能比原有的校园更大、更复杂,有更大的操场、更多的实验室、更多样的专业教室……新的环境必然唤起学生对学校生活新的憧憬。
人际跨度:新的校园里,满是新的老师、新的同学。不同学生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学生需要不断地通过沟通与交流,从陌生逐步到了解、熟悉、相知,这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一个新的起点,也是对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的一个挑战和考验。每位学生都需要学会尊重、学会宽容,多为别人着想,共同营造一个新的人际关系环境。
知识跨度:小学与初中,学习的差异性很大。从小学到初中,知识的难度、深度、广度、速度以及认知的方式上都有很大的跨度。对比小学初中的教学特点可概括为“多、新、深、广”。从课程门类来说,初一就有十多门课程,而且中学的教学要求比小学要高,学习负担比小学要重。小学的教学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老师讲课具体形象、速度推进慢、反复次数多。中学的教学则更加抽象,以理解记忆为主,少而精,深入浅出、讲练结合、主次分明,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更加注意教思维、教方法、提高能力。在教学方式上,中学阶段更多使用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模式,每天的作业量也要大于小学阶段。一天的课上下来,孩子会感到节奏很快,这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飞跃,也是一个新的挑战。
心理跨度:升入初中后,学生由“小学生”变成了“中学生”,这一名称的变化必然引起学生心理的变化,自豪感、新奇感、事事想表现自己的冲动油然而生。学生不再认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从心理定位上,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自主,更喜欢尝试和冒险等。他们单纯、热情、精力充沛、善模仿、好动,但缺乏自控能力。
同时,现在的小学毕业生也存在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视野开阔、知识面广、有兴趣、有期待。比如英语,现在的孩子词汇量都较大,部分学生已基本能识读初一、初二教材中的词汇并且对语法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绝大部分学生保持了较为高涨的学习兴趣,对课堂有期待。部分学生有出国生活、旅行或参加过外教班的学习经历,具备了比较强的听说能力。
但他们整体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如比较自我;不能坚持,缺乏毅力;专注度不够,兴趣广泛而不持久,易转移;吃苦精神不够;面对挑战的勇气和信心不足等。
诸如此类的变化与特点,都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探索顺利过渡和跨越的有效方法和措施。
中小衔接中的策略研究
1.加强交流与沟通
促进中小衔接必须从相互了解开始。近几年,我们邀请小学教师和学生走进中学校园,走进中学课堂,让小学教师和学生了解初中教育教学要求和对学生习惯、能力的要求,为学生进入初中顺利过渡提供良好的帮助,使中小衔接不脱节。同时,初中老师也走进小学,了解小学的课堂;走近小学生,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和访谈;走近小学生的家长,通过讲座和沟通,使家长了解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学习状况及其小学阶段教育教学方式等,宣传中小衔接的理念和具体要求。同时,组织学科老师开展中小学老师间的业务交流,开展对口教研活动,探索在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如何更好地衔接。
2.扎扎实实做好入轨教育
初中阶段的任务是“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重能力、求发展”,新初一的入轨更是强调立规矩、养习惯、打基础。小学到初中的衔接工作也正是基于此。
利用好暑期进行入轨教育。我们第一时间召开年级家长会,和家长统一认识;编写暑期生活指导,帮助学生利用好暑假,完成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在暑期进行全员家访,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不仅先期认识并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知道他的学习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还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了每一个孩子。这都为第一时间了解孩子的现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求,帮助孩子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学生活奠定了基础。
开学前的入学教育。内容和主题涉及到我们的文化、我们的规则、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榜样、我们的校歌、我们的体育及军训等。这些都为学生了解校园文化、培养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建立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更快培养起更高的视野和高远的追求做了积极的铺垫。
3.有主题、成系列的年级学生会
年级的工作在初始阶段紧紧围绕“行为习惯和规范养成”及“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养成”,开展系列的年级学生会。一般来说,我们差不多每两周就召开一次年级学生会,引导学生过渡和适应。例如,在上届初一年级第一学期我们召开“分层教学指导”“尊敬我们的老师,尊敬我们的课堂”“优秀,体现于你的行为”等学生会。一系列的学生会使年级在整体风貌上能保持高度一致,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逐渐适应了中学生活,喜欢上了中学生活。
4.开展家长沙龙,形成教育合力
为了更好地深化家庭教育、优化学生成长环境,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四中开展了家长沙龙系列活动,邀请四中校长和教师主讲《学校的家庭教育》《面对青春期,父母的沟通策略》《优秀是一种习惯――语文学习的道与术》等。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几个重要方面
1.学习习惯上的衔接
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衔接的众多内容中,最重要的是学习习惯的衔接,比如良好的阅读习惯、书写习惯、预习习惯、专心听讲的习惯、认真记笔记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及时复习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的习惯等;由被动的在老师的带领甚至呵护中学习变成自己思考探索;注重学习成绩的基础上更注重学习方法。这些都需要在小学初步养成,在初中逐步将这些学习习惯内化成一种自觉的行为。
四中的校规有170多条,也比较细,比如关于节电的内容:教室内6人或者6人以下,可以开3盏灯,12人开6盏灯。我的一个学生家长在半年前说,他全家都是人走灯不灭类型的,但孩子在学校学习一年后,开始在家随手关灯了,这就是教育的作用。在课堂要确保学生关注度、参与度、有序度方面达到满意的结果,每节课要有课堂情况反馈表,在每月的年级大会上要进行讲评。作业环节,班主任老师与任课教师协同进行管理,班主任老师主要在是否完成与是否独立完成方面做面向全体的工作,任课教师则在作业质量方面进行控制与管理。好习惯就是在这些常规要求和规范中自然而然地形成。
2.知识体系上的衔接
小学与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既是独立存在的,又是相辅相承的。教师为学生铺垫搭桥,引导学生顺利过渡,做好知识的相辅相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3.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阶段由于科目少,每节课的授课内容也较中学少,因此课内提问次数较多,问题多半讲得较细,有时还可反复讲、反复练,学生消化的时间较长。小学时更多是被动式的接受学习,甚至是老师在前面拉、家长在后面推,应付考试不会有很大的问题,只要遵纪、用功,成绩都会很好。所以大部分的小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基本可以掌握好小学的有关知识。另外,小学的学习因为一般没有统一考试的检验,所以留下了很大的空间来实行快乐教育。而中学更加讲究学习方法,学生要有符合自己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法,要逐步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预习、听课、复习、作业、改错、总结等学习的基本环节,要科学安排、高效持续才能保持成绩稳定,如先预习后听讲,先复习后作业,先思考后提问等。还要有主动性和计划性,主动追着老师问问题,而不是回家缠着父母;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而不是只做家长制定的计划的执行者。
4.学习方法上的衔接
要注重对时间的安排。初中科目增多、作业量增大,而每天晚上在家的时间却没有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学会合理安排时间。白天在学校,可以利用中午午自习的时间尽可能多地完成一些作业,这可以减轻回家后的作业压力。另外,对于历史、地理、政治、生物等科目,一定要利用好课上的宝贵时间,认真学习、记忆,以腾出更多时间应对语文、数学、英语这样的重头戏。
要做好复习工作。小学时,经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考前突击复习,到初中后很多学生仍很难改掉这样的不良习惯。到了初中,尤其是初二、初三,将会发现这种办法不再灵了,必须学会“此刻事此刻毕,当日事当日毕”。另外,可以准备一个错题本,平时随时积累错题,减轻考前的复习压力。
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自主进行基础知识点落实的意识。初中的学习包括大量的基础知识,考试时对于这些知识掌握的精准度有很高的要求,而教师又不可能花大量时间带学生复习,因此需要学生养成在课下自己主动反复、落实基础知识的习惯。这样才能够更轻松、更平稳地完成过渡。
要有将学习体会落实到笔头的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落实到笔头强调的是对所读所学进行更深层面的思考和提炼,也就是让思维过程更完整。学生如果只有输入,没有思考,没有输出,所学的知识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如语文学习,多做摘抄,多写批注,多写读书笔记或随笔。养成这样的习惯,既能锻炼欣赏和思考能力,又能丰厚积淀,较为轻松地完成从小学到中学的过渡。
5.身心发展上的衔接
随着学生年龄渐长,进入青春期后,学生自尊心、自我意识更强,对家长的逆反、对异性的好奇、对自己的关注等都会变得更强,也会带来更大的压力。为此,我们在初一年级开展男、女生课堂及“好男孩好女孩”的活动。
一个班级的稳定在于女生的稳定,一个年级的稳定也在于女生状态。此外,初一年级很多女生都是初次来月经,而孩子在这些问题上的知识又甚少,因此,在11月份前后,学校召开了年级全体女生会。在女生会上,我们从女孩子的青春期生理发育开始说起,涉及了一系列在生理发育时应了解的知识,应注意到的问题,并引入到对“美”的探讨上。
在女生会后,我们又借助学生处的帮助,与初二的学长们一起,开展了两次男生课堂活动。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孩子们的感受都非常好。
关注学困生,及时鼓励,帮他们树立信心,并在学习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不掉队。对于学困生,适当降低要求,在布置作业时只要求先掌握应知应会的题目,并对他们取得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用教师的的耐心、关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尽自己所能努力学习,争取更大的进步。
中小衔接研究中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而且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又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搞好中小学习衔接,需要中小教师的通力协作。从中小学衔接教育的研究中发现,我们的研究不能单停留在初一和六年级这两个层面,必须扩展到整个中小学阶段,这样的研究才是完整的。
拿破仑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小衔接,最重要的是九年一贯地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郝俊丽.试析中小教育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辽宁教育2012(8).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衔接学生心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61-02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而随着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1本地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我们本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差异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际上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必修化学,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1.2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水平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这不能不给新时期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要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还要我们正视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初中生,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思维也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结合这一特点,高中教学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才从初中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也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2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及近十几年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调查研究,笔者认为要顺利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2.1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透彻的研究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化学教学在这方面要求不高,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浅显地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教材中,用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重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就引入了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接着再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为便于衔接,有必要明确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2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2.2.1教会初三毕业生转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
2.2.2教会学生做笔记
初三学生的笔记做得非常的被动,绝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没有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抓出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应该教会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搜寻信息,然后很快的记在笔记本上。当然此时记下的信息量不会很大,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课堂上的笔记进行整理、反思.。
2.2.3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测验、考试试卷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作好知识的链接,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做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考试后的收获。
3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落实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笔者的做法如下:
(1)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3)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度”,使尖子生有求知欲。(4)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教学新课题,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上一篇:初高中在线教育(收集5篇)
下一篇:初高中语文教学的衔接(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