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收集5篇)

时间:2024-09-17

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篇1

【本刊讯】2014年11月5日~6日,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主办、《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高峰论坛暨信息化成果展示交流会”在浙江杭州隆重召开。论坛以“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为主题,全面总结十年来行业信息化实践,聚焦行业信息化的共性难点问题,深入剖析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挖掘信息化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规律,探寻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化之路。中施企协副会长刘怀致开幕词,浙江省建筑业协会会长赵如龙致欢迎词,中施企协会长曹玉书发表重要讲话。中施企协副秘书长李清旭、中施企协信息化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如福、副主任委员杨思民等领导出席会议,《施工企业管理》杂志社社长黄享华主持会议。来自相关行业协会、工程建设企业、软硬件企业、咨询企业的七百余名代表参加了会议。

刘怀副会长致开幕词,对信息化高峰论坛的定位、作用以及自创办以来取得的成绩进行了总结和评价。曹玉书会长发表了题为《顺应改革形势,大胆创新实践,不断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推进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讲话,回顾和总结了当前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和指出了新形势下继续加强行业信息化,必须在改革创新实践中不断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对中施企协进一步加快推进行业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希望。李清旭副秘书长代表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并宣读了《关于调整中施企协信息化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的决定》,黄如福主任委员宣读了《关于“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推荐案例”的决定》,杨思民副主任委员宣读了《关于表彰“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突出贡献个人”的决定》,会上还为获得推荐和表彰的企业和个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对工程建设行业信息化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回顾与分析,全面总结了行业信息化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失败和成功案例的共性中不断深化对行业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就推进行业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思考与建议。《报告》指出,从国内外行业多年的信息化实践中,把握阶段,抓住特点,分析本质,提炼共性,探求行业信息化规律,对于指导和推动行业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信息技术与企业管理相互促进和融合,是一个逐步完善、发展的过程。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管理基础、不同的信息化内容,体现出不同的本质特点。采取与各个阶段特点相适应的方法和策略来推进信息化,可以缩短周期、少走弯路,但各个阶段难以超越、跨越、跳跃。

在以“行业信息化建设十年总结与展望”为主题的主论坛上,黄如福主任委员代表中施企协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做主题发言。中交四航局信息中心主任邓和平、中国水电二局副总经理杜慧鹏、晟元集团常务副总裁邵宁、首钢建设集团总经理徐晓峰、福建第一公路工程局总经理陈建华、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智亮教授、华北电力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存斌教授等行业专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分享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并与参会代表一起探讨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律与内在逻辑、工具信息化与管理信息化的差异、管理与信息技术各自的本质特性及相互融合等。

会议围绕“深化对信息化规律的认识”这一大会主题,同步举办了五个分论坛。在“BIM离施工企业还有多远”分论坛上,来自中建装饰集团、广州一建等多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BIM的行业运用现状、BIM在施工中的现实应用及决策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中国化学工程股份、山东聊建集团、北京宏景世纪软件等多家企业,探讨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需求预测、人力资源计划制定、人力资源效率分析、人力资源制度评估的辅助决策作用;在“企业集成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电建、江苏邗建集团等多家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对管理系统集成这一施工企业信息化难点进行了研讨;在“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应用与观摩”分论坛上,中天建设集团、中建三局二公司、深圳鹏城建筑集团等多家企业代表,对不同项目管理模式下系统建设的关键点以及多个管理模块的有效集成等进行了探讨;在“受推荐的案例经验介绍与系统观摩”分论坛上,与会代表对来自中国铁建电气化局、浙江宝业建设集团等多个行业多年沉淀下来的典型案例进行了集中分享与交流。

此外,会议还举办了信息化成果展示与交流,来自一百多家企业的erp集成、局部集成、部门级管理系统、工具软件等有代表性的信息化案例成果,移动应用、即时通、企业云、微信平台等施工企业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视频监控、视频会议等IT服务商研发的新产品、新技术,进行了充分的展示、观摩以及热烈的研讨、交流。论坛也得到了江苏万润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建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同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篇2

一、深入调研,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际,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化是通过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和使用企业的信息资源,提高管理水平、开发能力和经营水平的过程。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也和其他企业信息化建设一样,经历了会计电算化、财务业务一体化到企业资源规划的历程。为了摸清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底数,企业组织相关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企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有些管理人员将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片面的理解为技术的信息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依赖于专业技术人员或中介机构来进行;有些人员认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企业领导班子和企业业务部门事情,与其他人员无关。不清楚如何进行信息管理,对信息管理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企业自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

2.缺乏对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缺乏全局的、战略的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企业的各部门都从自身的需要出发,分别建设各自的信息系统,缺少一体化的运作机制,信息资源得不到共享,形成了很多在权利保护下的“信息孤岛”。

3.专业人才缺乏。过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以财务电算化为主的系统,逐渐发展为各个部门的系统。人员大部分只具有操作能力,而没有开发的能力。缺少既懂管理又懂得信息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企业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模式过于成旧,培养出的人员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人才缺乏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4.信息化系统与现有管理流程不相匹配。尽管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但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流程还停留在原有状态,无法适应信息化的要求,致使信息系统与管理流程不相匹配,信息化利用效率较低。

二、加强领导,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

通过对企业信息化现状的分析,理清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了“统一思想、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提高效率“的指导思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逐步推进。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企业的信息管理,首先是企业决策层的信息管理。企业决策层的主持和参与是企业信息管理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企业决策层在实施信息管理过程中要有超前的预见性与决策的长远性,要以企业发展为重,统一思想,提高信息意识,保证认识和决策的相统一。

组织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是推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保证。我们企业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组长由公司董事长(或执行董事)担任,副组长由公司总经理担任,小组成员由各分管业务的副总及其相关的职能部门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实施等工作。

2.全面规划、有重点、分步骤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改造

企业的信息规划要避免从单纯的技术层面考虑,要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全面统筹信息化的发展;信息规划要在了解企业的经营环境、技术环境和竞争环境等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评估企业当前的现状,制定出符合企业实际的信息化的规划。

我们在制定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中,组织了专业人员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调研,在进一步完善各业务部门信息化内容的前提下,决定以财务、业务一体化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线,按照企业的战略目标,结合企业的特性制定信息化实施方案。第一步构建企业完整的内部网落。利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企业内部管理的系统化,将企业各部门的单项信息通过内部网络的建设联系在一起。将企业的原始信息资料进行数字化,构建企业信息库,解决信息化基础、应用等问题。第二部是企业内外网一体化建设。在对内部网建设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实施与外界单位的协同工作信息化,包括商务和销售等。

3.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开展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软件和硬件设备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和智力的投入;需要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甚至有可能需要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改造。在资源规划方面,充分发挥软件提供商和现代专业管理机构的作用,制定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进行流程重组,建立与信息系统相匹配的业务流程。信息系统只是一个管理支持系统,能否实现其价值,不仅仅在于资源的重组,更在于管理的重组;选择适合于企业实际的软件系统;对信息化实施进行全程监督、控制,规避系统风险,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

4.加强人员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

加强对信息化人员的培训,确保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行。一是使企业员工接受信息化管理的概念,为企业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二是使企业员工学会应用计算机,为信息化建设奠定应用的基础。在信息化培训过程中采取了“两步走”和“三个层面”的培训方式。两步走:对于理念的培训,在信息化实施前进行培训;对于应用部分,在信息化建设时结合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培训。三个层面的培训:对决策层的培训,重点是要求企业的管理层要全面把握信息化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时对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进行调整、对于改造业务流程等做出决策,明确信息化的目标和要求。中层管理者的培训,重点是明确企业的战略意图,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全面贯彻执行。实施层面要按照信息化建设的方案,配合有关部门完成各项任务。

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篇3

【关键词】信息化;项目管理体系;标准化;管理流程;编码

【中图分类号】TE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147-02

引言:2003年11月,建设部下发《2003~2008年全国建筑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后,几年来,我国工程总承包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方面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型骨干施工企业已经把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到企业战略的高度,其他施工企业也都积极行动起来,从原来的购买工具软件、财务软件、预算软件、成本软件到开始上办公自动化系统、经营管理系统、项目管理系统等。而且不少企业还建立了内部网、外部网、企业门户网站,各类网络的覆盖率和业务应用范围加大,已支持到企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企业的管理部门和核心业务。

1、我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体制和历史的原因,国内许多大型施工企业在信息化理念、项目管理水平,特别是信息化管理手段方面,与国外大型承包企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

(1)许多领导对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存在偏见,认为项目管理信息化就是购买计算机和网络系统及项目管理软件;而且在企业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培训等方面不愿意花过多的时间和费用。

(2)部分国有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是被动的,为了完成上级和领导交办的任务或仅仅做一些形象工程。另一种极端则是希望信息化能马上见效,或短期内解决企业所碰到的问题。

(3)施工企业的信息化是管理信息化,而不是单纯的数据处理计算机化,只有高水平的顾问团队,才能深刻理解企业文化、企业战略、企业管理流程,并将信息化手段融入其中,真正让管理人员与信息系统组成密不可分的人—机系统,这样才是真正的信息化。

(4)目前,我国涉足建筑领域信息化的软件公司大多是开发工具软件出身,对企业级项目管理流程及施工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熟悉,往往只靠几个月的需求调查,就开始给施工企业“量身订做”。这样不仅影响了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效果,甚至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打击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信心。因此,只有先通过管理咨询对企业进行全方位诊断,进行流程优化,并制定科学的分步实施方案,才能对症下药。

(5)信息化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制定企业信息制度,制定企业信息化标准,培养员工按程序、按规定工作的习惯。加强企业内部的信息采集、信息交流,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共享性,并通过提高信息化的实际效果促进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改进。

2、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

(1)决策正确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目前的企业信息建设过程中过分强调技术的重要性,由单纯的技术专家或技术厂商为主导,而技术人员又缺乏施工企业管理及项目管理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对建筑施工企业的需求分析和项目规划实施的广度、深度、力度不了解;同时,施工企业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信息化知识和判断力,在与信息化技术提供方的博弈中常常处于弱势,导致盲目听从技术提供方的游说,仓促上马信息化项目,陷入“信息化黑洞”,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纯技术问题,造成技术含量很高,但不适用的结果。这是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聘请既懂施工企业管理又懂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士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服务,以降低由于决策失误而导致信息化建设失败的概率。

(2)现在大多数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系统不符合项目管理的要求,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开发基于网络平台的多项目的管理系统或企业级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将项目管理系统的设计纳入企业管理系统中通盘考虑,否则信息化建设就与实际的项目管理分离,成了“两张皮”。

(3)成功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科学、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因此,施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要构建科学、规范化的项目管理体系。主要包括项目管理模式、项目管理组织设置、项目管理组织职能分解、项目管理工作流程、项目管理信息流程、项目管理规章制度等的规范化、科学化。

(4)施工企业总经理重视是信息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施工企业的总经理对信息化建设不重视,那么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可能成功。因此,施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应实行“—把手”负责制,由企业的总经理挂帅,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实施机构,并设立信息主管,由专门、专人具体负责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并能在每年的企业预算中规划出专项资金,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的需要。

(5)我国工程项目管理的标准化问题已是阻碍我国企业信息化水平与效率的主要因素,目前还没有完整的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标准。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过程中,企业必须要重视信息化的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重视技术和管理资源的积累以及规范化,重点要将材料编码、WBS编码、费用编码、文件编码、价格库、文档结构、文档分发矩阵、文档控制流程等一系列对大型集成应用系统有关键影响的基础工作落到实处,从而解决企业和项目的信息交换标准问题。

(6)要注意信息系统的安全机制设计,加大对安全防范的投入。如果企业关键数据和信息泄露出去,对处于激烈竞争中的施工企业无疑会是致命打击。另外,还要注意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可靠性达不到要求,会给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极大的冲击,甚至会使工作瘫痪,特别是信息化应用达到一定阶段后,企业及项目会对信息系统产生较大的依赖性。如果初期信息安全设计不充分,将会留下许多后患。

(7)要做好信息化工作,最好找一家大的、有信誉、负责任并有一定行业经验的软件公司作为合作伙伴,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将伴随着企业的成长和企业管理的升级。这就要求软件企业本身要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能够长期地为企业提供维护及升级服务。与此同时,信息化的关键是人的信息化,软件公司的实施能力与培训能力更是至关重要,用户的使用是信息化成败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训企业的学习能力,培养员工对系统的认同感。

3、结束语

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问题从总体上来说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一场施工企业管理模式的革命,是深层次的企业内部变革,涉及企业内部的权力和利益的重新分配、企业组织机构和职能的重新调整,还涉及到企业管理体制和组织文化方面的改进。因此,在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中,要重塑企业的管理流程、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创造出保证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环境。

参考文献

[1]高水娟.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论文.2008年

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篇4

关键词:网站建设模式;自主建设;分散外包;总承包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1-0106-0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站由于其开放性、国际性、实时性、互动性和低成本的特点,对于企业的业务升级和发展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大多数非IT企业的网站建设模式主要有自主建设、分散外包和总承包等模式,以下尝试对上述几种模式进行分析。

一、企业网站自主建设模式分析

该种模式表现为企业自主规划,自主招聘或者利用内部的IT人员进行企业网站的研发。由于是企业内部人员担当研发任务,所以该种模式下建成的企业网站对于企业的业务需求适应度较好,能够随着企业业务的开展而进行升级。

但是,企业网站自主建设模式也存在劣势,主要表现为:

(一)缺乏专业化技术支持,导致项目建设拖延或停滞

企业网站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受到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由于非IT企业的IT技术人员编制有限,缺乏专业化技术支持,故对于较大型或者功能复杂的企业网站建设极易导致项目建设拖延或停滞,最后造成资金的占用和人力、物力的浪费。

(二)建成的信息系统标准化程度较低,成熟度和稳定性较差

如果企业自主建设网站缺乏专业化的咨询和技术支持,而且没有进行全面需求分析,其结果就会使建成的网站标准化程度较低,应用层次较低,成熟度和稳定性也较差,最终导致网站与企业信息资源难以整合,给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带来影响。

由以上分析可见,自主建设模式比较适合于中小型企业且功能相对单一的企业网站建设,其前提是有具备一定水平的IT技术人员。

二、企业网站分散外包建设模式分析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对其网站的建设。大型企业对于网站功能的需求较为复杂,故先由其自主规划网站功能,同时根据规划方案邀请多个开发商分散外包进行网站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建设。该模式下,借助分包商的专业化技术优势,建成的企业网站具备一定的先进性,且很大程度上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

但是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和管理需求的多样化、精细化,分散外包的企业网站建设模式也逐渐表现出与业务需求发展不相适应的弱点。

(一)分包商缺乏对企业整体业务的理解,难以提供全面、科学的业务流程,优化、再造的咨询服务

分散外包的开发商专心于各自的网站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建设,彼此之间缺乏交流,更缺乏对企业整体业务的理解,因而无法从企业协同发展的角度设计开发功能,同时更不可能站在企业整体业务的高度提供网站相关的业务和管理流程优化、再造的咨询服务。

(二)由不同分包商建设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应用集成难度较大,无法对企业主营业务运作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

不同的开发商基于对企业某一方面的业务或管理需求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根据各自的技术特点和专业特点设计开发子系统功或能模块。其结果是由不同分包商建设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在辅助功能上经常出现重叠,而且由于分包商之间没有统一的系统开发协议和数据接口,给各子系统或功能模块的数据交互和应用集成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进而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给企业主营业务运作提供决策支持带来了困难。

(三)项目建设投资分散,不利于控制投资和降低成本

分散外包的企业网站建设模式,由于其“多源采购”的现状容易导致项目建设投资分散,不利于控制投资和降低成本等问题,因此,分散外包的企业网站建设模式难以实现企业对其项目建设和投资的集约化管理。

所以,企业网站分散外包建设模式适应于大型企业发展初期网站功能需求较少的情况,其前提是企业具有较正规的IT组织、人员和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协调能力。

三、企业网站总承包建设模式分析

该模式主要表现为大型企业集团选择可信赖的、技术与咨询能力雄厚的信息服务集成商为总承包商,基于市场协作关系,将企业网站的功能规划、系统研发、项目管理、分包商协调等建设环节以契约形式在一定条件和期限内委托其全程负责。这种模式能够有效确保企业网站外包项目的正常实施,同时有利于大型企业集团借助总承包商、分包商的专业化技术、科学的管理手段、新型的建设模式来推动网站的建设。

总承包模式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大型企业集团复杂企业网站建设的有效途径,比较来看,该模式具有以下的突出特点:

(一)有利于提高专业化程度和项目实施质量,降低项目建设风险

在企业网站建设实施过程中,选择既熟悉企业业务又具有丰富IT咨询、集成、研发经验的总承包商来实施,有效解决了企业与一般分包商之间在网站功能需求实现上的差异问题,使建成的网站更能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需求,进而提高项目实施的质量,降低项目建设的风险。

大型企业集团在采取总承包模式建设企业网站时,应重点控制来自需求、技术和使用等方面的风险,并且及时与总承包商沟通解决。

其中需求风险主要包括用户提出的需求是否明确、双方对需求的理解是否一致、提出的需求是否相互冲突或者是否有二义性等方面,通常借助评审设计需求方案等方式加以控制需求风险,以求保持需求理解的一致性。

技术风险主要包括体系结构风险、系统设计工具风险、系统运行风险和多系统集成风险。体系结构风险如体系结构的选择对时间的影响程度、体系结构实现的难易程度以及体系结构的系统性能能否达到业务功能要求等,控制该风险需要在对比几种成熟的系统设计开发过程的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系统设计开发过程,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使用先进成熟的开发工具进行系统设计;系统运行风险如系统能否满足要求的业务容量、系统能否满足事务处理的速度、新系统运行后需要承担的维护风险等,控制该风险需要在项目设计初期对系统事务容量和数据容量进行详细计算,并且结合主机和网络系统的配置选择合适的主机和网络平台和加强系统安全控制;控制多系统集成风险应对系统外部接口进行统一设计和规划,在适应已建系统功能、技术、接口等方面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提高各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使用风险主要包括人员技术能力的风险、系统交接风险和系统试运行风险。因此,在系统运行之前,需要对系统使用人员进行集中的培训,让使用人员尽快熟悉新系统,减少技术、操作和使用的磨合期。同时在系统试运行期间,根据各项实际发生业务,安排各种各样的系统功能测试、验证,并设计出突况下的应急措施。

(二)有利于避免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优化资源配置,获得规模效益

网站建设的总承包使企业始终更好地从业务需求和业务发展的角度控制协调网站的建设进程,增加项目建设决策的科学性。同时项目的总承包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又借助总承包的规模优势使集团大大减少了信息化投入,同时使得企业及其所属各级单位无需根据网站建设规划设置庞大的部门和人员,既缓解了信息化人才匮乏的难题,也有效降低了企业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综合利用程度。

(三)有利于企业信息化的标准化建设和保障企业核心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企业选择总承包商承担企业网站的建设,由总承包商进行分包商的选择、协调和项目验收工作,相比于分散外包模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标准化建设。同时,由于企业网站建设过程中涉及到如项目信息、供应商信息、客户信息、价格信息等诸多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单一的总承包商能够有效保障企业核心信息资源的安全性。

(四)有利于使企业及其所属下级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活动,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企业将网站建设项目总承包,通过对非核心业务的剥离和进一步压缩,使企业及其所属下级企业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主营业务等企业核心能力的发展上,促进了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提高了企业的运作效率。另外,总承包商也能从信息化角度对企业网站相关的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管理流程提出优化的建议与意见,有利于企业创新管理体系和提高管理水平,进而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由上可见,企业网站总承包建设模式较为适应于大型且功能需求扩展较快的企业集团。

四、结语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非IT企业而言,网站建设是一项专业化程度较高而且与主营业务关联性较弱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他们关注点主要集中在网站的功能以及建成后的运营模式,而并不是网站的建设和具体研发工作,企业普遍缺乏研发能力同时也没有必要进行自主研发,所以目前国内非IT企业网站的建设越来越多地采取外包模式,以此提高项目的建设效率和应用效果。与分散外包相比,总承包模式具备集成性强、效率高、节省支出等显著的优越性,因此成为大型企业网站发展的方向。

但另一方面,由于不同企业规模和其网站建设功能的需求差异性较大,所以在网站建设过程中也不应盲目追从,而应从企业实际和业务发展特点出发,切实选择网站建设实施的模式,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网站的顺利建设和建成后的顺畅运营。

参考文献

[1]王静.Web2.0时代经济信息网站的建设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

[2]郑雷杰.浅谈电子商务网站的建构[J].现代商业,2007.

[3]张瑛.对网站开发和应用的有效性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

企业信息化建设总结篇5

一、以高新技术为先导,打造一大批数字化企业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国GDP总量比1980年翻了两番多,年平均增长率达9%以上,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全国的企业数量和提供的商品劳务数量相当可观,许多物质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但国际、国内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并不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商品更少,而且相对落后,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据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2004年全球竞争力报告》,由于我国商业环境、融资渠道不理想,企业信息化水平比较低,近年来我国的全球竞争力没有提升,反而有所下降。《联合国各经济体“数字化机遇”评估报告》称,由于广泛使用宽带网络服务,韩国在“数字化机遇”方面领先于世界,而中国排名仅为74,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如何走出这种窘境?我们认为,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今天,以高新技术和创业投资为牵引,打造一大批“数字化企业”,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何谓“数字化企业”?是指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经营和管理等环节上广泛运用电子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等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和通信网络系统等数字化电子手段处理和传递交易信息的一种企业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企业的各种交易信息处于数字形式之中,大量的数字信息经压缩和加密后以光速传送,且质量稳定可靠。此时,企业的信息传送已经达到了数字化和网络化。它又可称为企业的信息化,是跨跃了手工工业经济(以有形货物和纸介质记录、处理、传递交易信息)和传统工业经济(以电报、电话等模拟信号处理、传递交易信息)的知识经济(或者说新经济)时代的产物。

纵观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发展的情况,虽然比起发达国家起步较晚(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七五”时期),但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据原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2001年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的问卷调查,76.5%的被调查企业成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也有信息化人才队伍;67.4%的企业建立了基础性管理信息系统、尤其是财务管理信息系统;89%的企业接入了互联网(Internet)。也有像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兖州矿业集团公司、长安汽车(集团)公司等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先进典型和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区、“光谷”等一些数字化企业。但全国真正实现经营活动数字化和经营数字化产品的“数字化企业”并不多。问卷显示,虽然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已经上网,大部分企业还建立了自己的内联网(Intranet),但只有36%的被调查企业全部或部分建立了企业综合性管理信息系统,24%的能够运用电子商务系统(EC),企业信息化标准规范应用的水平还很低。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挑战、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一大瓶颈。除此之外,国内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处理和传递还处于模拟信号阶段、甚至于纸介质手工阶段。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反映当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我国企业数字化程度还不够高,更没有普及,它必然影响到企业的竞争力,使优势企业的优势难以发挥,陷入“企业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陷阱,一般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劣势企业更是惨遭淘汰。

二、实行信息化管理,迎接我国企业跨跃式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打造数字化企业,实现我国企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应该从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入手。实行信息化管理,是建设信息化企业的基础。目前,我国企业大部分还处于机械化、半机械化阶段,信息处理与传递的手段还比较落后,工业化还没有完全实现。现在又面临着国家经济由机械化向信息化的转型和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战略任务,如果让企业按部就班地由半机械化向机械化过渡,完成传统工业化,再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必然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不仅要被信息时代抛弃,还会使本来相对落后的企业经济在全球企业发展中沦为“第三世界”,更不用说如何与世界接轨,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了。

跳出以上困境的惟一出路,就是要抓住当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以及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和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企业的体制改革和信息化建设步伐,制定跨跃式的企业发展战略。

由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的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我国企业发展战略的首选。企业发展战略是对企业长远运作方向与目标的筹划与安排。环境是企业发展战略的外生变量,企业战略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浙江义乌就做了很好表率。义乌虽然只是个县级市,但其小企业和全国小商品市场基本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能够利用国内外远程物流与快递电子信息系统实现本市商品的全球采购和远程配送以及利用国际信用卡联盟和银行自动结算系统进行资金结算与融资。因此,要使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具有竞争力,成为成长型企业,抓紧制定企业跨跃式发展战略是关键。国外有位管理学家指出,企业在某一阶段有效的管理惯例,也许会导致下一阶段危机的出现。我国一些企业习惯于机械化、半机械化时期的管理观念和做法,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还用过去的老套路去管理企业和处理现在的问题,肯定会遇到许多挑战和危机。所以,作为一个成长型企业,与其守住过去机械化、半机械化的习惯做法不放,还不如抓住机遇,赶快引入信息化手段和方式,对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实现机械化、半机械化向信息化“跳跃”。

三、以信息化带动新型工业化,促进我国企业效益增长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目标,但现在离这个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必须继续努力和稳步推进。为此,应继续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并重,“一个都不能少”

目前,我国企业面临两大主要任务,一是继续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苦练内功,发展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打造数字化企业,以信息化管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这两个任务是相辅相成的,其中改革发展既是基础,又是目标,信息化是推动力。尤其是国有大中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应首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构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形成责、权、利相协调的企业运行机制;然后,要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引进信息化手段和装备,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技术创新和信息化管理创造企业资本与利润双可持续增长的业绩,跳出企业“边际报酬递减”的陷阱。

二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应该搞好总体规划,切忌盲目无序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统筹兼顾,精心安排。这里又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全国、地方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做好总体规划,二是企业本身的信息化建设要做好总体规划。从全国来说,应制定全国及地方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先指导国家重点企业、地方骨干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搞好试点,再以点带面,整体推进。从企业本身来说,应结合自身特点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制定分三步走的战略:首先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建立基本资源体系的信息化,解决一些局部但非常关键的企业管理问题;其次是整合企业信息系统,进入ERP阶段,通过信息集成与系统藕合将企业大部分活动纳入信息化处理,以降低成本和提高企业管理效益;再次是将企业内联网与英特网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采购和供应链的竞争,最大限度地利用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源,实现企业交易信息处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以实现资本和利润的可持续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切忌缺乏总体规划,各部门各自为政,根据各自的需求,引进不同的应用系统和供应商。这样看起来企业信息化建设大家都在动手,而且搞得轰轰烈烈,实际上却容易造成重复投资,系统与系统之间不兼容、信息不能共享,只是一个个“信息孤岛”,最终导致企业信息不能集成,不能形成整体效应。

三是高起点,跨跃式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与发展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件耗时费钱的工作。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至今已经进行了十多年,但大部分仍然没有实现数字化企业和信息化管理,可见其难度之大。因此,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大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力度,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多引进和培育IT产业及经营数字化产品的信息化高端企业,发挥各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优势,促进高校、科研和企业联手,实行横向联合。有的可以直接引进国外最新应用系统和供应商,争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高起点,并实现隔代升级,以提升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在信息化建设投资方面,除了企业自筹和争取金融机构支持外,一些成长型企业可以引进创业投资和风险基金解决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问题。应充分宣传和展示高科技企业的业绩和经营效益,以这些数字化企业为样板和辐射源,通过它们的示范效应,向一般企业和周边地区扩散,成扇面推进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

四是企业自主、市场牵引、政府引导,奔向信息化与新型工业化的康庄大道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