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管理保障(收集5篇)
时间:2024-10-05
时间:2024-10-05
一是更新理念的问题。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让教师在实践中加深对中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理念。二是解决该门课程资源开发与整合的问题,通过校企合作,改革教学内容及方法,开发校本教材、信息化教学资源,为师生提供备课、学习的广泛资源。三是解决中职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法问题。总结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确保课程建设出成效的几点作法
2.1成立机构,落实组织保障。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加强了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全面领导。
2.2加大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学校建设数字化校园的大背景下,精品课程建设得到了足够的资金做保障。
2.3专家引领,顶层设计开发。确定了“顶层设计、专家引领、企业参与”的建设思路和“项目呈现、任务驱动、行动导向”的开发理念。2.4深入调研,为改革提供依据。组织教师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调研和课程建设调研,对调研结果进行汇报,撰写调研报告,并以此为依据来调整课程标准。
2.5校企合作,共同开发精品课程。与区域内知名的相关企业合作,结合相关岗位技能与职责确定教学内容,共同研究“订单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3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3.1转变课程建设组成员的教学观念,以促进本课程开发。
3.1.1重构课程结构:打破学科知识体系,按实际工作结构重设本课程结构。
3.1.2重组教学内容: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进行基于“案例引领、三步进阶、循序递进”的项目化教学设计。
3.1.3重造教学情境:打破单一的学习模式、课堂化教学环境。创设尽可能与工作实境接近的教学环境。校企业合作,企业人员参与本门课程建设,并做为兼职教师走入课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理实一体化课堂。
3.1.4重塑教学观念:注重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采用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再学习的能力。
3.2创新教学模式。在教学上,我们采用了校企合作,工学交替,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理实一体化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学都分成三个层次进行:基础教学模块、拓展教学模块和创新教学模块。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使学习者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认知规律,逐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3.3改革教学方法。本课程主要运用了项目教学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同时运用了案例教学法、演示法、讨论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作为辅助手段。并借助数字化校园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及多媒体教学平台辅助教学。在综合实训项目教学中完全按照企业的经营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进行教学,在提升设计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企业的认知,提升综合职业素养。
3.4更新教学手段。
3.4.1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应用。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实施课堂教学及管理,控制主要的教学环节。
3.4.2多媒体综合设备的应用。通过多媒体综合设备提供声情并茂、图文并茂、多感官刺檄的教学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4.3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开发了全套的多媒体课件,积累了大量的技术资料,录制了视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4互联网环境的应用。上课所使用的机房设备全部能接入互联网,学生可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资料、参考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3.4.5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应用。本课程组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建立了课程教学网,将教学课件、录像、技能题库、典型案例、任务书及任务实施指导书、技术资料等全部上网,实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化、网络化。
3.5校本教材及教学资源库建设。
3.5.1教材:本课程教材为我校专业骨干教师与企业优秀设计师共同开发和编写的校本教材。
3.5.2教案:详细记录课程教学计划及教学内容、教法。
3.5.3案例手册:包括所有的项目案例及其设计原理、设计思路、设计步骤以及参考资料等内容。为学生学习重要的指导性文件。
3.5.4优秀设计案例题库:学生必须通过多看、多思、多做才能使设计水平不断提升,基于此,我们将优秀案例编写成电子文档,供学生随时充电,使技能提升。
3.5.5多媒体课件库: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根据不同的项目任务特点、不同的工作过程和内容,充分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学生提供真实合理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5.6素材及素材网站库:将企业提供及网络选取的优秀设计素材制作成素材库,以备学生在设计时使用。并将众多国内外优秀设计网站及其特色编写成详细的资料,满足网络课程教学及学生主动学习及持续发展需要。
3.5.7课程网站:建立本课程的网站,提供课程浏览及在线学习服务。
4课程改革成效与主要成果
4.1转变思想,教学理念创新。通过该精品课程建设实践,建设团队认识到以下几点问题:一是精品课精在“资源”。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色的示范性课程。二是精品课建设贵在校企合作。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密切关注企业对专业技能的要求,努力将精品课建设成为实用的企业需要的课程。三是精品课的实施重在持之以恒。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转化到工作的过程。
4.2顶层设计,管理方法创新。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专业建设总体目标为基础,以战略发展理念为指导开展课程建设与改革,确定该门课程建设标准。
4.3打造名师,队伍建设创新.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分层培训,加快了教师队伍的成长。
4.4固化成果,方案设计创新。
4.4.1课程成果呈现。a.精品课程网站;b.校本教材。
【关键词】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
一、研究背景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其目的就是通过向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中的重要项目之一,是深入推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从根本上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在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研究与实践中,精品课程建设管理问题往往引起人们的关注,因为无论是精品课程目标的确立还是精品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或者是后续精品课程实施及精品课程评价的展开,都是精品课程管理的内容。由此,探索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成为我国当前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亟待关注的研究课题。
二、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原则
1、系统性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也需要具有系统性。首先,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中的各种制度、机制、流程等要实现有效的对接,彼此合作。其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应具有开放性,通过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和自身的学习、创新,不断提高精品课程建设质量。最后,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必须与教学、科研、人事、学生管理等其他子系统相互补充、相互支持。
2、以人为本原则。即一切管理工作都必须遵循以人为中心,尊重人,重视人,在管理中不能把学生、教师看作单纯被动接受安排的角色,树立以学生和教师为主体的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兴趣等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改革管理方法与手段;尊重教师,把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作为建设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不断完善激励制度,调动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
3、整体优化原则。处理好精品课程建设管理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内外要素之间的关系,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从而才能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效果。
4、动态原则。在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具体实施办法、课程申报、课程的示范推广等环节上,从校级精品到省级精品乃至部级精品的不断发展、完善、提高的阶段水平上,无疑不体现出精品课程建设管理是一个动态管理过程,必须对精品课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阶段进行动态监控,确保质量。
三、构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1、保障有力的组织机制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没有领导的高度重视,没有健全的组织机制作保证,是不可能成功的。精品课程建设也不例外。首先,要建立学校领导、教务处和系部三级领导负责的组织体系。这个组织要由校长亲自挂帅,负责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具体负责,由教务处长和相关处室的负责人及各级下属系部的教学主任组成,形成三级负责的领导体制。他们工作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制定和健全各种相关制度。明确目标就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提出每一年部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数量指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将指标分解,层层落实责任目标,还要签署目标责任状。在下一年的评审检查中,对于达到目标的给予奖励,达不到目标的要受到批评和处罚。
2、完善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制度
⑴全面的精品课程建设实施办法
在精品课程建设管理中,一要制定严格的申报和评审程序,形成逐级申报制度;二是制订出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详细规定精品课程建设的内容、需要达到的指标标准;三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程序,做到有章必依”,切实把好过程关,防止出现突击建设、后续建设乏力的现象;四是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奖惩制度,只有赏罚分明,才能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做到有章可依。
⑵完善教师队伍激励制度
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是课程负责人,他们必须具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不但学术水平高,教学科研能力强,而且师德高尚,深受学生欢迎。他们不仅是课程的负责人,更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人物。教育部要求,精品课程必须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主讲,同时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按照一定比例配备辅导和实验课教师。由此,我们首先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严格实行教师聘任制。其次,在科研立项、岗位津贴和职称评定等方面也要给予倾斜政策,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⑶规范网络平台的管理
建设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目的是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教学资源。高职院校要规范网络平台建设要求,明确规定上网资源的规格,提高网站制作质量;对网络平台建设工作进行长远规划,避免出现为申报搞突击建设的短期行为;加强服务器的维护工作,保证网络能够正常运行,满足师生随时浏览的需要;改善和提高软件功能,确保师生能够通过网络实现相应的教学与管理活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课程负责人对上网资源的内容定期进行完善更新。
⑷加强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资金的支持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论是新教材的出版,还是实验室建设,不论是学生实习基地的选择,还是教学实践环节的安排,不论是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是教学课件的开发,不论是教师的学术交流,还是年青教师的培养提高,都离不开资金的保证。学校必须突出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科学安排,优先保证部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然后是省级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需求。要敢于放手让课程负责人按照预定目标,一步步地完成每一个项目的建设工作。精品课程建设的经费管理,可设专项账户,由学校领导把关,教务处负责管理,课程负责人具体支配。总之,建立一个围绕精品课程建设的资金保证机制,也就成为学校财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
四、结语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对其管理更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它需要各管理层级理顺关系,构建一个高效运行的管理机构体系,以此保障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继续推进,和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持续发展。
作者简介:
王天(1982—),女,湖南宁乡人,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硕士,主要研究方向:高教管理。
一、幼儿园精粹管理要素
精粹,精是方法,包括工作流程与规则的精简,幼儿园物品定量定性的精确和幼儿园教职工专业和爱心的精心。粹是本质,包括:普遍性,把握幼儿和行业管理的基本规律;系统性,确定严整有序的体系;价值性,促进幼儿、教职工和幼教行业的发展。
1.数量要素――按标准进行分类及定量
精粹管理的首要工作是观察与分类,重点是界定工作或生活的必需品和非必需品,将之分类;然后把非必需品再分层次,依次为垃圾(需要抛掉)、转送或转化(亦可列为循环再用),其余的回仓;针对筛选出的必需品,再观察再分类,将必需品的数量减至最低用量,够用就好;最后,根据物品使用的高、中、低频率将物品放在最方便适宜的地方(如从身旁开始,最高使用率的物品放在最贴身的地方,中用量的放在稍远地方,最少用的放在最远的位置或存仓。)
2.空间要素――什么地方放什么物品,什么物品放在什么地方
精粹管理的第二步是明确责任分工和物品的位置清晰、标识明确、指引专业、指导到位,以确保无论任何角落都有人管理,任何物品都能很方便、很有效率地使用和取放。
3.时间要素――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做多长时间
时间要素强调以时间为节点,制定物品使用和事物运作过程中的时间标准,静态的有计划、动态的有流程、突发的有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定期检查、维护和审核,以确保幼儿园各项工作安全、顺畅的运作。
4.质量要素――我做的事情是什么,它是否有效、合理
质量要素的重点是维持透明度,运用视觉监察和颜色管理,做到整体环境简约实用、通风明亮、环保安全、无积水、无死角、无破损;物品存放和标识一目了然、清晰透明;运用目视管理,幼儿也能看得懂、做得到。质量要素的另一重点在于安全和量化操作流程、设备使用、危险预防及危险品警示等指引清晰,同时强调随着社会发展和情况变化,不断调整适宜的数据和标准,不断提升和完善,实现教职工自律自主、幼儿在规则与自由间实现平衡。
5.因果性要素――我为什么要这样做,我这样做是否符合规律或规则
因果性要素是在上述四项要素的推行、实施、持续和完善的过程中,培训教职工的工作方法、行为准则和规则意识,促使教职工形成良好习惯、自动纠错,达到自省自律的境界。在处理事务的过程中,清楚为什么做、如何做,心中有方法、做事有标准。同时,通过创设整洁明亮、安全环保、标识清晰、要求明确的学习生活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幼儿良好习惯和自主生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潜移默化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6.必然性要素――采取此方法是否有发展进步的潜力,其潜力在何处
在精粹管理的探索和实践中,方法和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必须本着精益求精的精神,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进行改善和提升,推陈出新。同时,还需怀着“空杯心态”,学习同行和跨界借鉴,充分体现和塑造学前教育行业的专业性,通过不断的积累、总结,形成一套系统的、适合幼儿园的精细化、专业化的优质管理方法。
二、幼儿园精粹管理标准(见下页表1)
三、幼儿园精粹管理的价值
1.以幼儿发展为核心
精粹管理通过对六个要素的思考,为幼儿提供一个“安全、卫生、有序”的环境,避免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保障幼儿的生命健康,满足幼儿被呵护、关爱的心理需求,让幼儿感受到身心安定、舒适,才能获得心智上发展;提供一个“美的环境”,让幼儿有在家般的归属感和自在感,满足幼儿的审美需求,提高审美能力。精粹管理不仅能够为孩子提供整洁、有序、温馨的环境,还能反过来影响孩子的行为,即为幼儿提供“观察学习”的环境,发挥环境的隐性教育功能,激发幼儿的主动学习,促进幼儿自我意识、责任感、独立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例如,生活环境中的每件物品都要有名有家有主人、取放方便,每件事情都有图示告诉幼儿“我该怎样做”,每一个活动都有流程,幼儿在每天反复练习中感知做事的顺序性,学习用数词描述事情的排列顺序和位置,在生活中感知和理解数的意义;每天入园时,教职工主动向幼儿和家长及同事主动打招呼,幼儿也会受到熏陶养成文明礼貌的社会行为习惯;教师以身作则,并鼓励孩子经常整理、清洁和管理自己的物品,承并完成自己的任务。
2.为幼儿园课程服务
自2007年开始,莲花北幼儿园开始着力建构幼儿园“健康・德行・聪明”三位一体课程,课程正处于“提出理念、分解目标”的初级阶段。考虑到健康教育是三位一体课程的基础,幼儿只有身体健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能力,才能更适宜的开展聪明课程和德行课程,以实现“身心健康会做事、德行美好会做人、聪敏明理会思考”的课程目标,幼儿园于2008年引进“五常法”,以完善健康教育为基础,同时在有序、自律、规则的环境中,实现幼儿德行发展和聪明发展的整合性教育目标与课程目标。
同时,幼儿园精粹管理使幼儿园的各项工作按一定程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如课程中心的“家长一站式服务”“会议一小时”“一套工具”,各类文件、物品分类摆放,存放有序等,减少了教职工寻找物品的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效率的提高使得管理者和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创造了更多时间来关注、观察、解读和支持幼儿的活动,教师的专业性得以提高,幼儿园三位一体课程也有了实施时间和专业性的保障。
3.体现研究型的园所文化
自办园以来,莲花北幼儿园坚持走“为孩子创造美好未来,为教职工增加人生价值,为社会举办优质学校”的内涵发展道路,将“教科研”视为园所发展的动力源泉。一方面立足深圳,希望为深圳幼儿提供好的学前教育,另一方面希望发挥学前教育行业专业性,以专业引领辐射更多幼儿园,为幼儿教育赢得行业尊重和话语权。
精品资源共享课是在原有的精品课程基础上,进行资源创新和转型升级发展而来,其服务的对象转变为面对教师、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其资源在共建中创新,在共享中共建,共享共建互相促进,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服务了社会。然而在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亦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共享;理念;资源
1引言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精神,当前精品课程已取得较大发展,但课程资源使用性不足、资源更新实时性不够等多方面的问题出现,为了改革和发展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使得精品资源共享课得到大力发展,课程的资源不断丰富,服务的群体不断扩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起到一个很好的支撑作用,但同时在建设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地方。
2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几点问题
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在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上发挥重要作用,得到了科研企业人员和高校师生的普遍肯定与高度评价。在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也需要思考的地方:
(一)资源的共享上力度不够,关乎认知共享不够
共享,即共同分享,与他人一起使用或分享。具体的说,就是将某产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与其他人共同拥有;理念,一般解释为“思想、观念、看法、态度”。共享理念,即与他人共同分享一件物品或者信息的使用权或知情权的观念。在互联网中,共享理念代表了网络建设者与使用者开放与互动的世界观;在精品课程网络共享中,共享理念即体现在所有精品课程的参与者对精品课程资源开放共享的认识程度上。简单的说,就是资源建设者与管理者在建设与管理时多大程度地考虑了共享环节的问题,是否真正认识到他们所建设与管理的东西是用于开放给万千用户共享使用的;使用资源的人在获取资源后是否始终知道应该感谢资源提供者并愿意以相同的方式将资源贡献给需要的人。
(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机制和运行,使得资源建立者重创评、疏维护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产生要经过一定的程序评比选,这是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质量的要求与控制。但好的课程被评选出来后,更重要的是将其真正的价值发挥出来,使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这才是精品资源课程评比的意义所在――即为广大使用者挑选质量最好的课程。然而很多精品课程在评比之后便很少再能被大众浏览,常常是公示期一过便再难访问。更何况浏览平台各不相同,访问页面时常打不开,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等问题,一度也曾令精品课程的网络共享陷入窘境。诸多学者曾就这些问题分析了许多原因,笔者认为最根本的还是决策者在共享的认识上有所缺陷,并未对其重视。因为评比选出精品课程是最直接最显著的工作成绩,而这些精品课程的后续价值却不那么容易考量或者被人看见,效果也不那么快便能显现,因此长期得不到重视。虽然随着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推出,重评比轻共享的局面有所改观,但决策者对共享理念的认识仍需要进一步提升。
(三)精品资源共享课授课视频录制模糊
现在目前有些课程授课视频不清晰,造成资源缺乏美感,内容失去观赏性。现在课程录制使用较多是全自动导播录制系统,除此外还有传统手动录播,但视频效果差,对学习者说感官上缺乏吸引力。全自动导播录制系统是为了适应高校精品课程教学录像大量制作需求,主要依托录播系统中的自动跟踪技术远程自动控制技术和自动导播平台,实现无人值守情况下的自动录制和播出过程,典型的自动导播录制系统主要由教师自动跟踪系统、学生自动跟踪系统、自动导播平台和一键式录制面板构成。集成了电影、双流、远程三种记录方式和自动平台、点播直播两种播出方式[1]。
全自动录播系统提供三种课程录制方式:第一种人工方式教师按开始录制,系统即进入自动录制模式教师按停止录制,系统即停止录制,同时该课件;第二种多模式自动跟踪录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设定跟踪策略,并在教师摄像画面、学生摄像画面、板书画面和电子课件画面之间进行智能自动切换;第三种网络远程控制课程的录播。
(四)精品资源共享课存在影响学习者主动学习网络资源的障碍
学习者使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这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在调查中发现影响学习者获取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主要障碍表现为多方面的因素,而前四个主要障碍因素[2]分别为:链接所指和显示内容不相符(63.14%),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访问内容显示速度太慢响应和等待时间过长(61.37%,)网络连接速度不够(55.25%),部分内容无法浏览(50.37%),不能与教师面对面沟通(50.19%)。
3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的对策
针对以上典型情况,在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中,有一些感受与大家共勉:
(一)树立共享理念。
要使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的所有参与者树立共享理念,单纯的对其进行共享理念的说教恐怕收效甚微。但是若能通过加强对共享所能带来的利益的认识,加上一定的制度和措施进行利益的协调,最终帮助参与者们更好更深刻地理解共享理念,并将其运用在精品课程网络共享的工作之中,则不失为一条良策。该策略的主要思路就是以利益为导向帮助参与者理解并运用共享理念。
(二)建立后期管理和服务机制,激励课程创新发展
加强课程参评后的维护,建立有效评价方案指标体系促使课程建设出精品,提高精品课程的后期管理与服务质量,是构建精品课程资源共享机制的制度保障高校应结合教育部教育厅相关文件精神和学校自身实际,建立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学院教学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三级保障体系建立精品课程的监督检查和评估制度,出台合理的评测内容或评测指标,采用专家组抽评课程组自评学生参评相结合的检查形式,从多个角度开展精品课程的检查评估工作建立淘汰机制,允许退出替换,鼓励更新,开展年度精品课程综合评估活动,评估资源更新频率共享水平课程质量等从制度上督促并保证精品课程的共享性及资源信息的持续更新和应用性,制定定期的信息技术培训计划,从技术上保证资源的更新和可获取性强化动态监测机制[3],以评促建,不断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始终保持精品课程的精品水平
(三)积极推进高校混合式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随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混合教学成为一种趋势,网络化教学、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等不再是相互排斥的教学方案,而是互补方案,多种教学方式的混合结合供给课程设计者合理安排,可以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以提供最有效的教学方案。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常规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网络化教学空间,和课堂混合教学特别适合高级人才的专业教育,可以突破教学时空局限,可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性学习,可以促进教学互动的实施,实现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而整合资源利用的多种学习活动开发可以为学习提供支持,有研究指出即使是强调全球教学资源共享的MITOCW项目,其学习活动开发更多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协作性学习的教学理念,而学习支持在丰富性、可用性和耦合性方面优于我国的精品课程,同时混合式学习和网络学习有助于维护课程资源的障碍问题,便于共享,也是共建。
4结语
在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中,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势必会促进课程的进一步发展,通过各地区建立镜像,共享资源课程网站的使用范围和使用质量会不断提高,通过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实施对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冀燕丽.高校精品课程制作中自动录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84)
[2]李培林.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的主题.光明日报,2007-03-27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学建设质量工程精品课程
国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一大批代表教学工作高水准的优秀课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信息平台,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激励高校搞好自身的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中,高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建设水平以及对学校发展产生的长远影响,是实现教育部“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保障。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高校自身的办学规律和需要上讲,精品课程建设决不是暂时的短期行为。课程建设作为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托,始终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
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实力的标志作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是高等学校的两项基本任务。课程既是学校开展教学工作的基本单元,也是学术活动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体。从概念和内涵上讲,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在课程负责人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学效果等诸方面,更突出建设水准的标志性、开展建设工作的系统性和取得教学成果的全面性。对一所高校来讲,其精品课程的数量、质量、级别层次及其结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学校教学和学科建设的最高水准。
对其他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精品课程在建设方向、建设过程和建设成果等方面能够成为学校其他课程学习的榜样,会对其他课程教学工作的进步起到积极、有力的影响、促进作用。科学性、先进性、整体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课程最显著的特点。学校根据不同阶段的实际发展情况制订适宜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是基础较好的课程经过课程组成员的集体努力可以达到的标准。参照评估指标,与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相比,其他课程容易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明确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应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点,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规划,打造一批具有时代特征和示范、引领作用的高水平课程。
对重要课程教学质量的保障作用。为了保证学校的总体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全面促进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的同时,高校一般都把影响面大的公共基础课程和主要的学科基础课程,以及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特色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建设的重点。建立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遴选和检查工作,为这些重要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约束与控制机制。精心制订建设规划、设立建设项目、明确建设任务、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种措施遴选并强化建设一批具有相对较高水准的精品课程,会对相关课程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发挥重要的保障作用。
坚持不懈,持续搞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启动质量工程建设以来,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学校,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为精品而突击打造精品”,教学改革力度弱,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验收、评选留于形式,经费投入大而效益差等问题。这不仅背离了教育部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而且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损害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在教师、学生中的形象和信誉。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任务任重道远,决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订学校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完善并实施系统、高效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精品课程是一个相对概念,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着不同的标准和要求,体现着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专业结构和学科布局,把精品课程建设纳入学校课程建设长期规划,把课程建设规划纳入到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形成一般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立体化多头并进的教学改革与发展格局。对教学建设工作,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既进行立项强化管理,又提倡、鼓励广大课程组教师自发、自主地进行日常课程教学的建设与改革,有计划、有重点、分步骤地稳步提升总体课程教学水平。学校要加强对课程建设管理的研究和对课程建设实际状况的分析,制订科学、完善的课程建设管理办法,突出“协议”式责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体系。
明确科学合理,操作性、指导性强的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标准。精品课程一方面应该具有多种良好、完善的教学保障条件,另一方面还要在实际教学中体现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在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分体系中,每一层次的精品课程都是相对意义上的高水平。正是考虑到这种“精品”概念的相对性,教育部在制订部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绝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弹性评价指标。高校在制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时,应根据本校当前的实际办学水平,在参照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标准框架的基础上,对各评估项目进行适当地具体细化,提出明确的量化要求。同时,也可就现时状态下课程教师实际履行教学工作规范情况、教学效果实证材料等对考评项目进行扩充。要使评估项目和指标能在课程建设任务的明确与落实、精品课程评选与跟踪检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简单地套用国家的软性评估指标,会在校级精品课程的管理过程中,较难引导课程建设组明确工作任务和努力的方向,在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和精品课程评选时也很难确立较为具体、客观、统一的参照标准。
提高课程建设项目负责人对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课程项目负责人在精品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对课程负责人的个人素质要求体现为“四高”,即学术水平高、教学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职业道德品质高。作为开展课程建设工作的领头人,对外来讲,课程负责人对该门课程在教学和建设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往往代表着课程教学团队的最高水平;对内来讲,课程负责人四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水平,对所在教学团队的其他成员具有极大的影响力。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需要课程组全体教师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标、有计划、有思路、有重点、有措施地进行;需要任务分解、责任到人。课程负责人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风,对课程团队全体成员起着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别是他的组织、协调、激励、领导等管理能力,决定了课程教学团队的集体凝聚力和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实践表明,能够系统、全面地取得较大建设成效的课程,都与课程负责人的全面素质情况有着直接关系。因此,要注重强化课程负责人的集体协作意识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对课程教学团队的组织领导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课程共享教学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作为“质量工程”四个重点项目之一的精品课程建设,是在现代网络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广泛应用为背景推开的。自2003年以来,国家、省级财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资用于精品课程建设,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选、积累出了大量的优质课程网上教学资源。这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共有共享的宝贵物质和精神财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大效益,主要是从全国高校对形成的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利用中体现出来。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些优质资源,更好地发挥部级、省级乃至高校校级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效应,最大程度地实现“质量工程”建设的预期目的,是当前教育主管部门特别是各高校要普遍关注、思考并付诸努力的问题。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在精品课程的遴选过程中能够发挥较大的导向、激励作用,而在精品课程优质资源的推广、利用方面,高校的内涵发展意识和对搞好人民教育事业的责任感、自觉性就成为工作成效的决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对“质量工程”精品课程建设的关注点还主要集中在三级精品课程的建设、申报评选方面,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⑤在“质量工程”建设的后期阶段,高校要特别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网上优质资源促进本校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上,要创造条件和氛围,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全校教师、学生广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级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借鉴价值,将其优势渗透到具体课程教学工作中。高校应踏踏实实地关注、专注于学校教育教学事业的内涵发展,力争使学校成为精品课程共享资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单位:江苏科技大学教务处)
注释
①仉志余,王建军:“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认识”,《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页。
②张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页。
③李银芳:“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国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页。
上一篇:劳动合同违约(收集5篇)
下一篇:古典文献论文(收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