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化工工艺流程(收集5篇)

时间:2025-10-12

经典化工工艺流程篇1

懂行的人都知道,经由传统手工艺精心制作的产品才更显魁奇。这些为数不多的能人巧匠往往将尖端技术与传统技艺融为一体,人们把这种极致工艺过程称为“艺术大师”(Métierd’Art)。

令人欣慰的是,奢侈品领域中诸多行业正在竭力挖掘那些曾经为人所乐道的“艺术大师”工艺。腕表、手提箱、名笔,甚至还有汽车,这些现代工业不乏以传统或“古董式”流程打造而成的艺术臻品。

阿斯顿・马丁――充满速度与远志的大鹏

阿斯顿・马丁产于英国沃里克郡盖顿,自1913年问世至今一直以主打手工工艺而闻名。“我们是一家与时俱进的公司,设计思路现代感十足,但每一辆阿斯顿・马丁必须经过人手制造,这样的产品才有灵魂,我们以此而骄傲,”设计总监MarekReichman说道:“平均算来,我们的每件产品都有约200个小时的人工作业时间。但像One-77这样的顶级产品需要耗费大约2500个手工工时。所以说,我们是用双手来创造汽车,这才是人们所喜欢的。”

汽车内部最能体现手工艺的亮点:真皮全由人工缝纫;操控与按键盘均由手工加工并作最后润饰;至于汽车涂漆,也都是由人工完成,特别是那层玻璃般闪亮的磨光处理,如今已成了阿斯顿・马丁的招牌。

整个传统工艺流程都在室内完成,其中一大挑战就是如何传承这些实践技能。为此,阿斯顿・马丁专设了培训学院,而公司里的长期雇员也会将自己积累的知识传输给新人。

Globe-TrotterSuitcases漫游家箱包――一个多世纪的奢华之梦

作为英女王钦定的手提箱制造商,漫游家的光辉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1897年。“我们的设计与工艺历来忠于传统,每件手提箱都是在维多利亚时代的机器上经人工制作而成。工厂就在赫特福德郡的Broxbourne,从建厂起一直都没变更过地址。我们惯用一种叫做‘硬化纤维板’的材料,这项技术发明于1859年的英国,通常由14层特殊黏合的纸板构成,可以在保证轻便的前提下大大增加箱包的耐用度。当然,款式与尺寸会随时代的变化而慢慢改进,新的颜色也会不断添加进来。”漫游家品牌经理KatherineGreen如数家珍。

“在Globe-Trotter,任何细节都不会溜走,这就是手工的精神所在。许多光顾店面的顾客都携带着父辈或祖父辈留给他们的漫游家箱包,我们能从他们的言行中感受到那份深情:这些箱包是他们人生旅途的忠实伙伴。我们的产品就是奢华,而奢华绝非必需,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寄托情感。”

Visconti――笔中劳斯莱斯

虽然年数不老,这家由丹特在1988年佛罗伦萨创立的品牌始终坚持着意大利热情浪漫的传统,并在经典中不断注入新的科技手法。丹特曾说:“我们的笔多数是限量制造的,而且背后都有一段故事。我们渴望那些极富艺术表现力的构思来表达这些故事,而一切设计与修饰也要相得益彰。这就好比一位导演竭力寻找属于自己的拍摄器材。就拿我们的迪维娜(Divina)系列来说,银质材质环绕并粘合在树脂笔身上,龙形雕刻极为精致,漆色卓越绝伦。”

在Visconti的工艺中,传统与现代并驾齐驱,加上不朽的手工修饰技术,每支笔都尽显翘秀,素有笔中“劳斯莱斯”之美誉。

“艺术大师”(MétierD’Art)――为腕表注入“传统”的灵魂

腕表工业是传统手工艺云集的家园,老牌厂商有积家(Jaeger-LeCoultre)、播威(Bovet)、雅典表(UlysseNardin)、卡地亚(Cartier)、爱马仕(Hermès)、江诗丹顿(VacheronConstantin)等。

“艺术大师系列是江诗丹顿的核心产品,因为Jean-MarcVacheron最初构思并于1755年制造出来的第一块手表就已经采用了手工雕花,”江诗丹顿艺术总监ChristianSelmoni说:“品牌从它诞生开始就一直在孜孜不倦地探索手工艺的极致水准。设计与制造一款‘艺术大师’手表不允许任何工艺上的妥协,它是承载传统的智慧结晶,有了它我们最为精湛的手工艺才得以延续漫长至250多年之久。”

经典化工工艺流程篇2

【关键词】有机氯;稀盐酸;氯化氢回收;工艺技术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338-01

一、从稀盐酸中回收氯化氢的意义

在化工生产尤其是有机氯产品(或中间产品)生产中,常伴随副产氯化氢生成。工业上处理副产氯化氢的方法有:用水吸收为31%盐酸,用于其他产品生产或作为副产盐酸销售;用恒沸稀盐酸(其中,HC1的质量分数为18.5%}20%)循环吸收再经脱吸出干氯化氢用于其他产品生产(如电石法VCM);在生产工艺上采用干法分离得氯化氢(如F22生产、日木德山及法国ATOCHEM甲烷氯化物生产工艺)再作为化工原料。

但是,有些生产工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稀盐酸,尤其是反应产生水又存在氯化氢的场合。如:

(1)有机氯残液或废气焚烧产生的尾气,受其中氯化氢分压的限制,往往用水吸收只能得到HC1质量分数

(2)F22水蒸气裂解生产四氟乙烯,加入的水蒸气(载热介质)与生成的HC1形成盐酸,盐酸的浓度取决于水蒸气的过热温度。目前国内生产工艺产生的稀盐酸中HC1的质量分数大多为15%}20%以国内四氟乙烯总产能计,每年排出的稀盐酸(以16%HC1计)约为28万t}

(3)甲醇法生产甲烷氯化物,第一步是甲醇和氯化氢反应生成氯甲烷和水,反应水与过景的氯化氢生成19%}20%稀盐酸;第二步反应是一氯甲烷氯化

生成甲烷氯化物及副产的氯化氢,产生的HC1一部分返回氢氯化,其余作为副产排出系统[1]。目前,国内大多数企业用氢氯化产生的稀盐酸再加水吸收为31%盐酸。该副产盐酸如有市场可以外售,但需精制;如企业内部消化,则多数采取脱吸为干氯化氢,在此情况下,必须排出稀盐酸以平衡反应水及吸收加入的水。按目前国内甲烷氯化物总产能110万t/a(CHZCI2+CHC1}),以开工率90%估计,每年约排出稀盐酸(以19%HC1计)45万t/a},

(4)有机硅单体甲基氯硅烷的主要原料氯甲烷,也是由甲醇和氯化物合成的(极少景来自农药副产)。如上所述,反应生成的水与过景(一般过景15%}30%)未反应的HC1形成20%盐酸,经回收其中的甲醇后,以18.2%}19.0%HCl的恒沸酸排出。据统计,如在建项目均建成投产,到2009年,国内独资有机硅企业甲基氯硅烷总产能将超过100万t/a,相应氯甲烷产能将超过90万t/a,按90%开工率计,将有约152万t/a稀盐酸排出。

其他有机氯产品生产中排出稀盐酸的情况不再列举。总之,在化工生产规模化、大型化的今天,稀盐酸的处理不能再采取过去那种既不经济又不环保的碱(或石灰石)中和的原始方法,应该按照节能减排、搞循环经济的科学发展观,把稀盐酸处理提到日程上来。

二、稀盐酸回收氯化氢的工业化方法

众所周知,HCl与H2O形成的稀盐酸存在有高沸点恒沸物(即其沸点高于单纯的H2O和HCl),其恒沸点和恒沸组成随压力而变化。所以,要处理稀盐酸使HCl与H2O分开,用简单的蒸馏或汽提方法是不行的。目前,已工业化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浓硫酸萃取精馏回收氯化氢该工艺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硫酸与水完全互溶且较浓的硫酸沸点高于恒沸盐酸的沸点,使稀盐酸中的水转移到浓硫酸中形成相对较稀的硫酸,从而把氯化氢汽提出来,较稀的硫酸经蒸发脱水,浓缩为浓硫酸循环使用,蒸发出的水冷凝以后即为酸性废水。

(二)CaCl2水溶液萃取破共沸回收HCl即在稀盐酸中加入氯化钙打破其共沸点的限制,把氯化氢分离出来。与2.1方法相比,设备材质选择有些差异(不必考虑硫酸腐蚀),废水中只含微量盐酸,不含硫酸。

(三)变压蒸馏破共沸回收HCl基本原理是利用恒沸盐酸组成随压力而变化,相对于H2O和HCl,恒沸盐酸始终是高沸点组分的特点,从而达到使H2O和HCl分离的目的。在绝压33.33kPa时,恒沸组成约为22%HCl,恒沸点为81.2℃,水的沸点为70.8℃;在压力为0.20~0.30MPa(A)时,恒沸组成相应为0.19%~18.20%HCl。后2种方法已在国内有机硅单体厂广泛采用,尤其是变压蒸馏破共沸在20世纪80年代万吨有机硅项目上即被采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但解决了稀盐酸处理难题,而且使合成CH3Cl原料HCl的消耗明显降低,从而降低了新鲜HCl补充量[2]。

三CaCl2破共沸回收氯化氢

(一)工艺流程

经闪蒸脱水浓缩后的浓CaCl2水溶液与进料稀盐酸混合后进入汽提塔,塔顶汽提出HCl,经两级冷凝冷却分离出夹带的酸液,再经低温除雾得到干HCl,送回甲醇氢氯化反应合成氯甲烷;塔底为吸收了稀盐酸带入的水形成的稀CaCl2水溶液,送至闪蒸工序用蒸汽加热并减压闪蒸出水,使CaCl2溶液得到浓缩再返回汽提塔;闪蒸出的水冷凝以后即为酸性废水,废水送污水处理。

(二)主要工艺参数

汽提塔底温度取决于汽提压力(即回收HCl压力)和稀CaCl2的浓度,该温度又决定了HCl的回收率(即废水中的含酸量);浓CaCl2的浓度取决于吸收水量和CaCl2溶液循环量。主要工艺参数如下:进料稀盐酸中HCl质量分数16%~20%,典型数据为18.2%;汽提塔顶压力0.1~0.25MPa,典型数据为0.2MPa;汽提塔底温度150~165℃,典型数据为162℃;浓CaCl2质量分数45%~55%,典型数据为55%;稀CaCl2质量分数35%~45%,典型数据为43R;闪蒸压力0.05MPa;回收HCl质量分数≥99.7%,典型数据为99.8%;废水中HCl质量分数0.5%~1.0%,典型数据为0.7%;HCl回收率95%~98%,典型数据为97%。

(三)公用工程消耗

按上述典型数据设计工况,回收每吨HCl(折100%)公用工程消耗如下:蒸汽(0.9MPa)11.7t;循环冷却水(t=8℃)520t;冷冻(-15~20℃)133440kJ;电(380V)18kW?h;氯化钙基本不损失,只在停车检修时少量补充。

(四)主要设备及材质

汽提塔、闪蒸罐采用耐高温盐酸腐蚀的钢衬PTFE,规模较小或温度较低时也可选用石墨,搪玻璃等。换热器均为石墨。

四、变压蒸馏破共沸回收氯化氢

(一)工艺流程

稀盐酸进入真空塔进行减压蒸馏,塔顶蒸出水冷凝以后部分回流,其余作为废水排出系统;塔底为增浓后的恒沸酸,进入加压解吸塔,塔顶解吸出HCl,经二级冷凝冷却除去夹带的酸雾后,再经低温除雾进一步脱水得到干氯化氢送用户;塔底为相应压力下的恒沸盐酸,再返回真空塔。

(二)典型工艺设计参数

进料稀酸中HCl质量分数18.2%;真空塔顶压力33.33kPa绝压;真空塔底温度约84℃;真空塔顶温度71℃;真空塔底酸中HCl质量分数≥22%;加压塔顶压力0.2MPa;加压塔底酸中HCl质量分数18.2%;废水中HCl质量分数0.5%~0.7%;HCl回收率96.8%~97.7%。

(三)公用工程消耗以回收每吨100%HCl计

蒸汽(0.4MPa+0.9MPa)14t;循环冷却水(t=8℃)590t;冷冻(-15~20℃)14595kg电(380V)24kW?h。

(四)主要设备及材料

真空塔FRP或耐高温塑料,或钢衬搪瓷;加压塔钢衬PTFE或石墨;换热器石墨;真空系统蒸气喷射或水喷射。

参考文献:

经典化工工艺流程篇3

主题词:文化建设;文化惠民;幸福指数

Abstract:thecultureisthesoulofanationandthesoul,isthenationaldevelopmentandrejuvenationoftheethnicitiesstrongpower.GuangxiHeZhoutocreateculturaladvancedcityforchance,throughtheimplementationoftheseriesculturalhuiminengineering,enhancingthehappinessindexoflife.HeZhouculturehuimin'sexperienceandpractice,andeventhewholecountrytoguangxiculturalconstructionbroughttheenlightenment,tofurtheradvancetheculturalhuiminengineeringwithstrongpracticalvalue.

Keywords:cultureconstruction;Culturalhuimin;Thehappinessindex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文化设施遍布城乡,文化内容丰富多彩,文化舞台异彩纷呈,文化活动长盛不衰。在贺州,功能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各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让群众真真切切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为贺州赢来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喝彩。

一、夯实文化基础设施,构建文化主要阵地

以创建文化先进市为契机,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巩固和壮大。一是城市阵地成为新引领。文化广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体育馆、文化中心、文化公园等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兴建,初步实现了中心城区“十分钟文化圈”。二是县乡阵地全覆盖。所有县区建有高标准文化馆和图书馆,并新建了文化广场;所有乡镇全面完成“五个一”工程(即“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戏台、组建一支文艺队、一支篮球队”),优化了资源配置,初步形成融宣传教育、信息服务、科学普及、文化娱乐、体育活动等于一体的乡镇文化中心。三是村级阵地得到保障。先后投入资金2亿多元,新建村(社区)文化活动室(中心)160个,提质改造村(社区)示范性文化活动室(中心)230个;累计建成890家农家书屋,覆盖所有行政村;完成1997个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工程涉及62个乡镇,2.6万户农户,受益群众达10.8万人,消除了广播电视覆盖盲区。

二、精心培育亮点,促进文化发展大繁荣

以促进文化改革发展为方向,着力创新文化理念,挖掘特色文化资源,精心培育文化亮点。近年来,贺州打响了客家文化和瑶族文化品牌,获得部级奖励的文艺作品100多项(件),其中客家民族舞蹈《贺州鼓神》、《贺州岭南八音》等连续四次获得国家最高文艺奖项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分别填补了广西同类艺术的空白;本地原创客家歌曲《月光光》在全世界的客属地区广为流传,成为客家人寄托思乡之情的佳作;《板鞋抢亲》获全国第五届民间艺术节特别奖,并在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中播出。成功举办中国(贺州)瑶族盘王节、桂台客属联谊会暨首届贺州市文化旅游节、富川脐橙文化节和昭平茶王文化节等节庆活动,提高了贺州知名度。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拥有临贺故城、马殷庙两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出土有战国时期代表岭南文化的神兽麒麟尊等文物,拥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42项。此外,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特色鲜明。贺州率先领衔,成为广西首个实施“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试点市,成功创建命名首批文艺村20个、文艺户30个。

三、搭建文化舞台,满足群众文化需求

以搭建文化舞台为载体,用鲜活的内容、新颖的形式,为民众奉上一台台“文化盛宴”。“广场舞台”好戏连演:每天傍晚,在城区广场,百姓演员成批登上大舞台,吹拉弹唱跳,尽情抒怀。“流动舞台”遍地开花:定期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服务活动,其中举办农村公益性电影和科技录像放映2000多场,利用“流动图书车”为群众送去图书15万册;坚持开展“送欢乐下乡”活动,利用“流动舞台车”深入乡村演出近300场。“节庆舞台”红红火火:以地方传统节庆为契机,带动民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先后举办社区文化节100多场,民俗文化活动200余次。“群众舞台”热热闹闹:广场舞台、流动舞台、节庆舞台的广泛兴起,激活了底蕴深厚的群众文化,“乡乡有球赛,村村有戏看”在贺州已成为常态,一年一度的富川县白沙迎新春农民篮球比赛,至今观众人数已达5万多人次。

四、开展“国学进万家”活动,弘扬中华经典文化

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广泛开展传统文化活动。贺州在广西率先把“国学进万家”活动作为一项长期性的读书教育活动来抓,采取“国学进机关”、“国学进校园”、“国学进社区”、“国学进企业”、“国学进乡村”、“国学进家庭”等形式,通过开展轮流解读经典、现身说法宣传经典、经典诵读比赛、学国学谈感悟、国学文艺演出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方式,促进“国学进万家”活动蓬勃而深入持久地开展。活动开展以来,共发放国学经典书籍,包括《弟子规》、《素书》、《论语》等名书名著10万余册,发放国学光碟8万余盒(片),举办“国学进万家”专题讲座180余场,举办国学与我征文活动6次,举办“国学”专题文艺汇演100多场,干部职工撰写国学感悟文章1万余篇,形成了人人自觉“诵经典、悟经典、行经典”的良好氛围。

五、抓好队伍建设,增强服务群众能力

以实施“人才兴文”为战略,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类人才投身文化事业提供广阔舞台。首先,加大对各类艺术人才,特别是文化活动策划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提高他们的策划水平。其次,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文艺人才的培训轮训,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采风行动、为学校、企业、业余剧团做文艺辅导等,提升他们的素质能力。近年来,先后邀请国内优秀文艺团体或名家名人来贺“盛装”演出累计15场,成功举办中国文联、中国曲协”送欢乐•下基层走进贺州”慰问演出,2011′贺州•首届广西作家节暨《客家大歌》创作采风等大型文化活动;县乡文化中心开展自办活动500余次,跨县或跨省文化演出100多场;乡村文化中心(室)协助市、县剧团开展送戏下乡300余场。

经典化工工艺流程篇4

关键词:工作过程;数控加工工艺;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6-0057-04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能较好地适应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学方式。不来梅大学技术与教育研究所劳耐尔(Rauner)教授认为“一个职业所以能够成为一个职业,是因为它具有特殊的工作过程,即在工作方式、内容、方法、组织以及工具的历史方面有它自身的独到之处”,把工作过程定义为“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完整的工作程序”,该过程“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但结构相对固定的系统。”

基于工作过程是教学方式由理论推导的学科教学方法向情境式教学适应职业教学方法的转变,目的是避开高职学生理论推导能力不足的弱点,通过情境教学的刺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控加工工艺是指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所采用的各种加工方案和工艺手段,它是伴随着数控机床的产生、发展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一种应用技术,是人们进行大量数控加工实践的经验总结,数控加工工艺技术具有综合性、系统性的特点,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核心知识与技能,也是高职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未来岗位必备核心能力。培养学生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能力是本门课的主要任务。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很多高职院校都在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工作,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如理论准备不足,项目积累不够充分,教学平台不能体现生产情况,没有基于工作过程的整套项目教学教材,教师团队不适应项目教学,企业教师对教学理解不够而学校教师又没有深刻的企业体验,学生因很少进入项目工作与学习的环境而难于完成有难度的数控工艺项目等。

我院数控技术专业根据自身所处地区现代制造企业情况,对“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建设,并开始工作过程情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我院在整合教师、实验室、企业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平台,建设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的学习情境,应用典型企业项目牵引教学并辅之以综合考评方法,经过几年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情境的教学平台

由于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教学过程和方法区别较大,且高职院校原有教学设施大多是按照注重理论教学设计的,故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建设职业教育教学平台十分重要。特别是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应能反映学生未来就业岗位企业工作过程。“数控加工工艺”课程主要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学生现代机械制造工艺技术能力,能完成企业基层工艺员所承担的工艺规程与工装设计任务,初步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问题的能力,要为这一目标实现构建基工作过程的情境教学平台。

(一)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课程的教学环境

“数控加工工艺”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是以企业典型工艺项目为牵引展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若干项目,在实践中学会完成工作任务。学习情境设计应能充分体现企业工艺设计过程,教学环境应能体现相关要求。根据对企业深入调查,构建模拟企业工艺室(厂或车间)的环境,在学校建设“教学做”一体化工作室。工作室主要资源包括:典型零件的工艺规程样本、样件,典型零件夹具样本、实物,典型零件加工录像,各种工艺资料手册,国内外相关标准,机床手册和样本,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模拟工厂或车间。这些资源能够使学生更加便利地接触到所需的工艺资源与信息,从而更好地融入工艺工作的氛围与情境中。

(二)引入企业工艺师作为兼职教师

设计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必须以经验丰富的工艺师作为支撑,如果学校没有具备企业经验的工艺师作为教学指导,则很难体现工艺设计工作过程。特别是由于行业不同,制造工艺不同,企业氛围亦有所不同,应按学生就业岗位要求,引进熟悉行业工艺的工艺师作为兼职教师,才能形成企业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企业工艺师特点开辟专门特色工艺单元,介绍工艺的开发与实验情况,使学生知道新工艺的产生与不断革新的重要性,提升学生学习工艺知识与技能的自豪感。自觉钻研工艺,为在工作岗位施展才能打好基础。

企业工艺师兼职教师可以带来最新的行业工艺技术,在教学中融入企业的思维方式、市场对技术的要求、最新的工艺案例,能够使学生日后更容易融入社会。专任教师应发挥自己对教学环境熟悉的优势,与企业教师优势互补,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证明,只有充分协调好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的教学安排,才能形成优良的教学情境,对学生也最为有利。

(三)建设“数控加工工艺”网上资源

目前,计算机作为学习终端已经普及,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提供网上资源十分必要,在建设“数控加工工艺”学校精品课的基础上,我院同步建设了网上资源,将教学视频、企业制造过程视频、工艺文件样本等资源上传至网络,在工作室“教学做”时,学生随时可以取得相关资源,使得教学过程更加通畅。

二、构建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的学习情境

构建模拟企业数控工艺员工作环境,模拟行动领域数控工艺员工作过程,在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边学边做,构建出便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境。

(一)梳理工艺员工作过程,使学生进入岗位角色

根据涂尔干(EDurkheim)的社会学功能理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性的社会化”,“使出生时不适应社会生活的个体成为崭新的社会的我”。依据上述理论和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理念,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实际上是为学生进入专业角色(社会)的一种实践和模拟。学习情境是学生掌握工作过程知识与能力的便捷方式。

通过梳理工艺员工作过程、选择典型工作任务、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设计学习情境,使工艺员工作过程展现在学习领域,学生在角色扮演中逐步掌握工艺员的工作能力。

(二)建构基于工作过程便于认知的学习情境

以瑞士教育学家皮亚杰(JPiaget)为代表的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构建的方式而获得。建构基于工作过程学习情境,应按照工艺工作过程内容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序化,将学习领域细化成学习情境进行教学。

建构学习情境必须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展开,先使学生熟悉教学情境的逻辑关系,认识基本工作工具;再从简单零件工艺设计开始,逐步过渡到中等难度的零件,到特殊零件工艺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应建立学生学习小组,以便于构成协作情境。这不仅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攻克认知难点,而且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习更具现场感。

(三)建立“现代师徒制”教学方法

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是基于工作过程教学的关键,传统师徒培养方式是从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解决了传统手工业技术的传承问题。现代大工业技术复杂,知识与技能领域广,按传统师徒培养方式效率不能保证。要更好地利用学校形式,发挥现代师徒教学方式优点,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方法为此提供可能。

教师在基于工作过程教学中承担师傅的角色,学生角色为徒弟,在模拟的学习情境中,完成知识与技能提升,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教学内容、提升能力,而且便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使学生在学习时更有情境感和成就感。

三、典型企业项目牵引的教学实施

实际生产中机械零件非常多,必须选出典型类型零件。我们主要以缝纫机零件为主,提供给学生整台机械各类零件制造工艺,使每个学生受到各类常见典型零件工艺的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梳理典型机械零件工艺过程,建立典型项目库

根据机械零件的特点,采用成组技术的原理,将机械零件分为轴类零件、盘类零件、箱体类零件、齿轮类零件、叉架类零件和型腔壳体类零件等典型零件类型。将每种类型的零件工艺方案进行典型化,并根据工件的难易程度建设项目库。

到企业收集相关的典型零件工艺规程,逐渐丰富典型零件工艺项目资源,建立各种技术文件档案,方便学生查找。将学生毕业设计优秀作品等作为资料储存起来,作为学生学习的样本。企业的零件工艺规程可以使学生感受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使学生工作更认真。

(二)编写典型零件工艺教材

典型零件工艺的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能够编写更加符合企业实际的教材,我们深入企业解析工艺流程,测绘工艺装备。将企业工艺流程拍摄成录像,把企业典型零件工艺整理成教材内容,并按工作过程和教学情境序化成教学单元。

在教材编写中,按照成组技术的原理,即按零件类型设置工艺项目,在项目中穿插相关知识点,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更加深入全面地掌握工艺知识与能力。我院首先编写校本教材,并在几年教学修改的基础上出版,为展开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提供了教学资源。

(三)建立模拟企业工艺设计流程的组织

为真实地反映企业工作情境,课程教学之初,在教学班成立工厂化的工艺技术组织,即成立工艺研究所。该研究所下设数个工艺小组,每个小组由4~5名学生组成,并任命一个组长(相当于工厂车间工艺组)。任命课代表为所长助理,教师与兼职工艺师为所长或副所长。

每个工艺小组负责不同零件类型的车间,全班共同完成一个产品的各类工艺规程,班级学生共同协作,形成团队,完成整个产品的工艺规程及部分夹具设计,遇到问题共同协商。为使学生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学生在下一个产品中每组学生的零件类型加以轮换,以完成不同类型零件工艺能力的培养。

(四)以企业典型项目牵引,学生学中做、做中学

零件工艺规程和夹具设计是本课主要教学项目,对于没有长期工厂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是十分棘手的问题。采用“我做、你看,你做、我看;我再做,你再看;你再做,我再看”的学中做、做中学的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工艺能力及工艺感觉,使其逐步进入角色。

课程之初给每个工艺小组若干个企业项目为任务,要求学生在课程中完成工艺规程和部分夹具,并以这些项目作为牵引进行教学,使学生带着任务和问题学习,在课程教学中逐步解决。在以企业典型项目牵引过程中,把学生带到企业参观生产线,熟悉企业设备和工艺装备十分必要,这时企业兼职教师显得更为重要。校中厂无疑是最好的教学场所,条件具备的可以将部分学生的工艺规程(包括数控程序)在厂中实现。我校开展“卓越技师”培养工程,对优秀学生重点培养。数控技术专业将机械零件工艺规程与夹具实现作为其中一部分。经过两届学生的实践,效果较好,形成了部分实用作品,经过该项培养的毕业生在工作中工艺能力也受到了好评。

四、以项目为基础的考评方法

以往以考试为主的考评体系很难适应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建立以项目为基础,过程和考试相结合的考评体系。将学生学习过程取得的成果计入学生课程总成绩,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使学生更注重平时学习、注重细节,学生之间配合更主动,培养了学生团队精神。

学生期末做完项目,组织项目答辩会,请部分优秀学生和企业工艺师组成答辩小组,对各组成果进行答辩,学生在答辩会上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成果,以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答辩学生也可以提高项目表达能力、项目分析能力。

考试作为评价的一部分不可或缺,通过考试可以评价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可以促进部分学生全面掌握工艺知识。这样的评价方式,促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学习主动性有所提高。2010、2011、2012级学生几乎没有旷课现象,听课效果也明显提高,数控加工工艺课程通过率达96%以上,学生数控工艺规程与夹具设计能力明显提升,毕业设计指导量明显减少,学生设计的工艺规程质量较高。通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教改与实践,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较认可,避免了过去由于学生没有实践经验对教师授课不知所云的情况,教学过程更活泼生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把以往的学习难点分散到过程当中,学生更容易掌握。

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学生工艺设计能力,使学生对相关工艺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课程学习培养了学生的严谨工作作风,使其熟悉了未来工作岗位的工作情况,提高了职业认知度。

教学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完成的工作很多,尤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仍需教师不断尝试探索。高职“数控加工工艺”课程教学应进一步提升学做一体教学平台层次,构建企业真实环境的综合工作室,使学生更好地体会企业工作过程,做到与企业岗位无缝连接,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马明娟.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2):99-101.

经典化工工艺流程篇5

关键词:PBOM;可视化工艺;PDM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15-0000-01

1前言

装配工艺设计是连接产品设计和装配生产现场的关键环节。实现数字化装配工艺设计,就是要有效连接数字化产品设计和装配生产现场的制造执行,即充分继承和利用数字化产品设计信息,通过创造性的工艺设计,为装配生产现场的制造执行提供必要和准确的工艺技术信息。

2装配工艺业务现状

目前现有装配厂工艺编制主要以查阅二维装配图纸、编写工艺文档、手工统计清单方式完成,工作量非常大,对工艺人员编制工艺提出很高要求,同时也对使用工艺文件生产的操作人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于新工艺人员或操作人员来说需要一定的时间来编制、理解工艺,在操作中有可能会出现错误。因此基于PDM平台的装配工艺编制需要从理解二维图纸、编制文档方式中解放出来,采用直观的三维结构化编制方式,提高工艺工作效率,保证产品装配质量。

3装配BOM的建立

3.1BOM的基本概念

BOM物料清单,是计算机可以识别的用数据格式来描述表达的产品结构或物料结构关系的规范性数据文件,是产品对象的属性结合。BOM是一种定义产品结构的技术文件,因此又被称为产品结构表或产品结构树。BOM也是一种管理文件,是联系与沟通企业各项信息业务的纽带,是产品数据传递的载体。产品BOM一般包含产品结构信息、产品属性信息等,企业中的BOM并不是单独存在的,需要与所有与产品相关的技术文档、图形文档、工艺路线、制造资源等信息关联到一起。

BOM是计算机识别物料的基础数据,编制计划的依据,配料和领料的依据,采购和外协的依据,成本计算的依据,报价参考的依据,物料追溯的依据,使设计系列化、标准化、整理化。

3.2基于EBOM的PBOM的重构

装配BOM的重构实质是各装配业务部门的装配工艺业务的划分,当定义好装配BOM的结构后,结合工艺流水,各业务部门就清楚的知道需要编制哪些零部件的装配工艺规程和作业指导书。装配PBOM是企业的工艺设计部门在EBOM的基础上,依据分工明细信息,在装配工艺设计过程中,制定装配工艺路线,确定产品装配顺序、各种相关资源等,反映产品物流过程,按各零(组)件装配顺序给出各装配阶段的零组件及消耗数量形成的BOM数据。装配PBOM为零件级BOM,即从零件形成到最终形成整个产品的BOM结构,是工艺BOM的上层BOM。一般简单产品的装配PBOM和EBOM基本相同。对于结构或功能复杂的产品来说,EBOM中所描述的产品设计结构未能完全体现产品装配顺序,不能直接用来指导生产,产品的装配PBOM和EBOM就有着很大的区别。产品的工艺设计为了满足企业工艺装备特点和生产实际,通常改变EBOM的零组件间的结构顺序,形成新的结构关系,反映产品的实际装配关系,装配BOM的所有叶子节点的实体零件完全来源于EBOM,且装配PBOM和EBOM的所有叶子节点的实体零件应完全一致。

4装配工艺系统的建立

4.1装配工艺数据管理

装配工艺数据管理系统是基于数字化制造平台(TCM)之上,包括实现产品、工艺、资源的数据模型统一管理,实现对发动机的装配工艺、工装、检验及指导书的数据管理,实现装配工艺设计审批及更改等的过程管理。通过对现有PLM系统的扩展,建立装配工艺数据管理平台,实现与设计数据、零件工艺数据、工装资源数据、工艺流水分工数据的关联和共享的模式。定制装配工艺数据模型、流程、版本、更改、配置管理规范和实现模式。

4.2结构化装配工艺规划的研究

在装配工艺的设计方面,直接利用设计的三维模型和工艺BOM,进行装配工艺规划,进行装配结构的定义,包括工艺、工序、工步、资源等。结构化装配工艺编制管理系统提供定制格式的装配工艺规程生成机制,自动从结构化工艺中抽取信息,输出工艺规程。支持图文并茂的装配工艺操作指导卡的生成。

4.3典型装配工艺、工序库的研究

工艺模板是重要的工艺知识。采用资源库进行管理,方便检索和使用。模板库的建立、优化和管理,有利于工艺编制的规范和效率。工艺模板库包括典型工艺和整理工艺,整理工艺是非结构化的,在编制工艺时引用,用于简化工艺内容、规范操作过程。典型工艺是结构化的,在编制工艺时克隆,用于提高工艺编制效率。

通过分析装配工艺的发动机类型、装配单元的划分、装配方法等,建立典型工艺分类库,包括工艺、工序、工部等。建立典型工序、典型工步等已经经过实际验证的工艺实例知识,通过工艺属性的查询,选择相似的工艺属性查询,选择相似工艺模板,可以实现快速工艺编制,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4.4可视化装配工艺的研究

装配作业指导书作为新增加的工艺文件能够提供更丰富的信息,采用了更为直观、更容易理解的图表表现方式从而能帮助操作人员更好地理解工艺,减少错误,稳定装配质量。装配作业指导书是装配工艺规程中工步的扩展,与工序一一对应,即每一工序生成一个作业指导书。装配作业指导书由工步目录、工步顺序图、工步内容以及辅助的统计目录组成。

4.5装配工艺知识的描述方式

从工艺设计师那获取的知识,并不能直接用于专家系统进行决策,必须经过提炼、整理,一定方式形式化、结构化,编译为可供工艺决策专家系统进行工艺决策的计算机内部形式表示。

5结论

通过应用最新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结合装配的具体情况和发展需求,改进工艺设计和管理模式,建立结构化的可视化的装配工艺管理平台,使得工艺技术人员从繁琐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投入更多的精力用于工艺改进和技术创新,使得车间操作明确、规范,减少更改和返工,稳定质量,使得生产管理获取实时、准确数据,实现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