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一等奖(精选2篇)

时间:2024-02-26

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一等奖篇1

《怀疑与学问》是新入选部编教材的一篇经典课文。历史学家顾颉刚根据自己的治学经验写下这篇文章,告诉读者如何读书、学习。这篇文章不论在思想上,还是结构、语言上都是学生学习议论文的典范之作。

常规《怀疑与学问》的:

一、读课文,思考作者围绕“怀疑与学问”提出了怎样的观点?找到文章的中心论点;

二、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从文中画出句子。完成课后练习一结构示意图,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

三、读第六段,思考运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议论文的语言准确、严密,最后一段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结合课后练习揣摩文章语言。

这节课的教学紧扣议论文的文体特征,论点、论据、论证方法、论证思路、语言都教到了。有什么问题吗?看似没问题啊!再来看看肖培东老师如何教学这一课的。

肖老师执教的是八年级的学生,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过议论文,该怎样教他们呢?真替肖老师捏一把冷汗,按照我们上课的那个思路肯定是不行的了。

肖老师自有高妙的办法。

他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议论文,就带领学生进入文本了。

第一个环节:换标题明论点。如果这篇文章的题目不叫《怀疑与学问》,而改用文中的某个短语或某个短句,你会用文中哪个短语或哪个短句?这一环节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找到文章中作者的观点,但肖老师却不露声色。学生读课文后有了答案,共七个标题。肖老师不做点评,只让学生把标题在书上标好序号,接着又把问题又抛给了学生:哪几个标题,你觉得其实是不可以的?哪几个标题仔细思考还是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又要再次进入文本,思考这几个标题恰当与否,肖老师在引导学生辨析的同时,又一次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把握。最后明确:课文标题是论题,前两段的那两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这样自然引出了论点这个陌生的词语,课堂的进程顺着学生的思路缓缓流淌。肖老师还没有满足,继续追问:作者为什么不用这两个句子做标题?为什么用“怀疑与学问”做标题呢?从而启示学生理解不同的标题有不同的作用。

对比我们的教学:读课文,找出中心论点。就会发现肖老师教学设计的精巧。通过找短句换标题这个语文活动,学生两次进出文本,完成了对文章观点的把握。

第二个环节:改换句子理结构。肖老师抛出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六个段落中,哪个句子很具体地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重大意义?学生找到第六段的第一句话:“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肖老师先让学生把这个长句换成两个短句,并让学生思考这两句话放在哪一段开头最好。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两句话就是文章的分论点,然后再填写课后练习一文章的结构示意图。这样,学生就理清楚了这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一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学则须疑”,第三四五段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第六段论证第二个分论点“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肖老师继续发问:能否把第六段放在第三段的前面?把握两个分论点之间的层进关系。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行于当行,止于当止。

第三个环节:重点探究,学以致用。肖老师问学生:文章第六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议论文是陌生的文体,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论证方法。一个学生说“举例子”肖老师趁势引出这在议论文中叫做举例论证,引用名言就是讲道理,议论文往往摆事实,讲道理。

接着结合课后练习进行语言训练,明确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密。

好,一般老师讲到这里就停止了,但是,有时候往前走一步就是”天光云影共徘徊”了。肖老师又带领学生继续往前走,达到了这节课的高潮。

“你能就最后一段提出你的怀疑吗?写法上有无百密一疏的地方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他们用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再去读课文,真真读出了文章不严密的地方。“尽信书不如无书”。学生正是运用这节课的所获得的知识去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

这个课例,我读了多遍,每读一遍都有新的收获。肖老师紧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老文新教,教学设计新颖,独特,问题设置具有启发性,看似简单浅显,实则走到语言的深处。可谓四两拨千斤。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达到了极致,给我们的实用类文本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再回过头来看我们的议论文教学,缺少的是语文活动的设计意识,学生在文字表面徘徊,难以进入文章的内里,教的太浅。教学设计千篇一律,呆板缺乏创造性,使课堂教学走向枯燥和乏味。

这堂课也给了我这样一些思考:

1.到达目的的路有多条,不要老想着省力气,走平坦的大道,那样可能不错,但索然无味。美丽的风景往往藏在丛林茂密的幽径上。

2.语文课就是学习语言和思维,而语言和思维的学习是在阅读中学习的,不要剥夺学生感悟和发现的权利。

3.静下心来研读文本,对文章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没有自己的思想是上不好语文课的。

各位小伙伴,关于“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一等奖”的相关内容都收集整理在上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果想看其他优质模板范文,大家也可以多关注本站,以便后续能更快捷地在站内找到自己需要的相关范文模板内容。

怀疑与学问优秀教案一等奖篇2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2.运用递进式结构进行课堂练笔。

【教学重难点】

学习文章递进式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有一只鹅,在很小的时候就被主人放到一个大肚长颈的瓶子中养着。鹅的身子窝在瓶子的肚子里,脖子刚好能伸到瓶口之外。每天主人都忘不了来喂这只鹅,鹅呢,在瓶子里养尊处优很快就长大了。当鹅的身子膨胀到了不能经由瓶口从瓶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用什么样的办法可以在既不损坏瓶子又不弄伤鹅的前提下把鹅与瓶子分离?

请大家帮帮这只鹅,看如何把它与瓶子分离。除了思考这个分离的方法之外,有没有同学想提出自己的疑问?

二、助读资讯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1920年毕业北京大学哲学系,是我国现代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在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三、活动一:探究课文,明确结构

1.通读课文,提取本文的中心论点。

明确:学则须疑;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这篇文章讲的是“怀疑”与“学问”之间的关系,大家找找看,课文哪一段的哪句话具体阐明了怀疑对做学问的作用?

明确:

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小组合作完成,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说说这些论据分别论证什么论点?

明确: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以上四个事实论据分别论证了: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这一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这两个论据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c.戴震善问的例子,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③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笛卡儿)

④以上四个道理论据分别论证了:

a.“学者先要会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两句名言是为了论证“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的。

b.“尽信书不如无书。”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这一分论点。

d.“我怀疑,所以我存在。”这一名言论证了“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一分论点。

通过以上的小组合作,我们明确了什么是怀疑精神,为什么说治学必须要有怀疑精神,怎样做才能体现怀疑精神这三个问题。那么,就本篇课文而言,我们可以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理清全文结构。

4.理清全文论证结构。

明确:

①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1—2)(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的分论点(3—5)(分论点)——为什么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听说“腐草为萤”。(论据)——怎么样

c.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③怀疑还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6)

a.戴震善问的例子。(论据)——怎么样

b.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5.通过梳理,我们对课文结构一目了然,这样的结构方式是什么结构,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递进式结构。

递进式结构的基本模式:将中心论点进行分解,分成几个分论点,这些分论点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单到复杂。层间可用诸如“不仅……还是……”“……况且……”等关联词语过渡,同时又以此反映层次间递进的关系。

简而言之:

“是什么”就是下定义,“为什么”就是探原因,“怎么样”就是谈做法。

四、活动二:再析例文,学以致用

1.出示并引导分析例文一:《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

阅读例文,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梳理结构。

明确:

第一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让思想自由飞翔”解释了什么是“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二句:“沉湎幻想难以取得成绩,让梦想建立在踏实的现实基础上方有成就”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第三句:“正视现实,但不委身于现实,保持幻想,但不沉溺于幻想,让梦想在现实中去跳一曲酣畅淋漓的舞蹈”明确如何做,才能“让梦想在现实中起舞”。

2.出示并自主分析例文二:《节俭是一种美德》。

节俭是一种美德。

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想必每个人小时候都念过这样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只是“盘中餐”凝结着农民们的辛勤汗水,我们大家的“身上衣”“手中物”,又有哪一样没有饱含着千万人的辛勤和汗水呢?所以,对这些东西的浪费,就是对他人劳动果实的不尊重,也就是对他人人格的不尊重。

赏析提示:

①什么是节俭。

②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

③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

根据赏析提示,请同学们自主梳理例文结构。

明确:

什么是节俭——节俭是一种美德。

为什么说“节俭是一种美德”——因为节俭体现了一个人对他人劳动成果和人格的尊重。

怎样做才称得上是节俭——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3.课堂练笔:请围绕“论网络游戏利弊”这个主题,写一个递进式结构的小片段。

提示:

①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②为什么这样说。

③我们应该怎样做。

五、课堂寄语

通过对本篇课文结构的剖析,了解到这是一篇有深意的议论文,运用递进式结构,层层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文中引经据典,论述有理有据,具有很强的论证力。

通过本篇课文内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手握一把“怀疑”之钥匙去打开学问的大门,在生活中大胆怀疑,小心求证,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喜悦和无穷的收获。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