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造美丽乡村建设(6篇)
时间:2024-07-28
时间:2024-07-28
和谐,首先是城市与乡村的和谐。英国诗人库伯曾说:“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而在现代化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乡村的文化与生态机制日渐脆弱。于是,“美丽乡村”概念应运而生,中国人发起了一场寻根之旅。上至国家领导人提出的“绿水青山,胜过金山银山”的口号,下至青年返乡潮的出现,“美丽乡村”是中国实现和谐社会、走向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一步。
而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有人评价,青年返乡建设“美丽乡村”,是青年再造的推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北上广”是无数寒窗苦读的学子的梦想之地。城市,意味这机遇,也意味着成功;乡村,则意味着贫穷与落后。一位湖南扶贫青年曾惭愧地回应起自己回到农村老家后放出的狂言:“这里简直比上海落后一百年。”的确,现在的乡村景象是今非昔比,再也不见“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景,再也不见“黄发垂鬓,并怡然自乐”之景。但正因如此,乡村所蕴藏的无穷潜力吸引着现代青年返乡造梦,大展鸿图。“美丽乡村”建设,实现的不仅仅是城乡和谐,更是青年价值观念的进步,在乡村发展自己,在乡村创造价
值,实现乡村人与城市人的和谐共生。
关键词:美丽镇村;共性建设;个性建设
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新农村,到党的十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作为建设“美丽中国”重要组成部分的“美丽镇村”建设,在全国各地紧锣密鼓地进行,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尽管各地在建设“美丽镇村”中进行了多方面的尝试与推进,但仍存在着镇村布局散乱、缺乏规划;面对环境的复杂问题不能有序整治;基础配套设施及服务滞后;镇村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而缺失个性化特征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觉得可以通过制定规划和管理制度、打造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智慧镇村、发展差异化的个性经济和多元化的个性文化,来更好地进行“美丽镇村”的建设。本文以苏州市为例,谈谈“美丽镇村”的共性和个性建设问题。
一、“美丽镇村”的共性建设
1.建设有序镇村,以制度规划为依据
有序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由于“美丽镇村”建设是一项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的综合性工作,因此如何规范,有序地、可持续地进行建设非常关键。只有以制度建设为依据,规划先行,建设有序镇村,才能很好地解决目前镇村存在的布局散乱、生活区生产区混杂、村庄空心化、缺乏合理规划的问题。
苏州市专门成立了“美丽镇村”建设办公室,颁布了《苏州市美丽城镇建设实施纲要》以及测评指标体系、《苏州市镇村布局规划编制导则》《苏州市美丽镇村(村庄)示范点建设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对全市的美丽镇村建设提供指导性意见和统一要求,并在2013年确定了16个镇71个村作为“美丽镇村”建设示范点。各县级市和镇也成立了领导小组,出台了自己的建设规划。如常熟市出台了《常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30)》《常熟市关于开展美丽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建设美丽村庄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管理办法,对其下设建设的10个美丽村庄做了统一规划。如将支塘镇蒋巷村规划为全面发展型,分为家业区、工业区、居住区三区;辛庄镇张港泾村在建设规划中要突出江南水乡特色;海虞镇汪桥村在建设规划中要“三线”入地,注重塑造建筑风貌等。而2014年获评“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常熟市梅李镇,也编制了总体规划,并将镇村规划布局为“北工、南居、西古、东新”。通过这一系列由上至下的制度和规划建设,保证了“美丽镇村”建设能够符合规律、统筹安排、长效推进。
2.建设宜居镇村,以绿色环保为要求
宜居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美丽镇村”建设是宜居环境打造和绿色环境优化共同建设的过程,应该严格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注重人居的需求,强调环保意识。宜居镇村可以通过环境的治理与建设共同来进行。
环境治理主要是镇村环境的整治。苏州提出了镇村建设的“九整治和三规范”要求,即整治街头巷尾、镇郊结合部、老旧小区、城中村、棚户区、低洼积水地段、河道水系、建筑工地、农贸市场,规范占道经营、车辆停放和广告店招。通过在全市“美丽镇村”工作中推行之后,镇村的人居环境有了稳步提高和明显改善。
环境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镇村绿色生态环境的建设。吴江区在打造宜居镇村过程中,将村庄风格与农村民居协调一致,建设了“水清、流畅、岸绿”的生态水系,使得整个环境体现了水乡风貌。另一个是镇村生活居住环境的建设。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在建设“美丽镇村”过程中,启动实施了全村立体化绿化,完善了农业面源污染的拦截,修建了村史馆、书画馆、休闲度假区等生活设施,建设了现代化农业服务中心,使得整个环境整洁优美、适宜居住。
3.建设智慧镇村,以信息化建设为保障
智慧的镇村才是美丽的镇村。在信息化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镇村的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经济、环境的建设,智慧镇村的建设也应该提到日程上来。建设智慧镇村是镇村经济发展和民生生活质量提高的内在需要,也是镇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智慧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就目前来说,智慧镇村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建立覆盖普遍、有效便捷的通讯、信息网络及各类交易和信息共享平台,让镇村共享市场信息、农业信息和技术。苏州市在2012年的“智慧苏州”规划中提出,要建立三农综合信息系统平台以及农产品电子交易和营销平台,整合相关信息资源,提高东西山碧螺春茶叶、木渎花卉种植,阳澄湖大闸蟹、渭塘珍珠养殖等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设镇村统一的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系统,提高民生生活质量。常熟市在2013年制定了《智慧常熟战略发展规划》,将建成市民卡,提供社保、农保、公交、就诊等多项综合服务,并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的市、镇、村三级公共服务体系。并将在80%以上乡镇的新型社区推广智能物业、智能家居、公共支付、弱势群体关爱服务等乡镇公共服务工程;在95%以上的乡镇基层政府推广政务服务工程。
二、“美丽镇村”的个性建设
1.因地制宜,发展“美丽镇村”的个性生态经济
经济建设是美丽镇村建设的重点,也是美丽镇村各方面建设工作的基础。由于各镇村的资源条件、产业结构特色有差异,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和水平也不同,所以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应该因地制宜,从镇情、村情出发,走个性化经济发展之路。同时,美丽镇村的经济建设还应该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美丽镇村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可以发展绿色、有机生态农业,低能耗、低排放的生态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和生态服务业等。如常熟市梅李镇就根据自己经济发展的特点,将特色蔬菜、优质水稻、高品质水果的现代有机农业与以制造业为主、传统的经编机械和经编布生产为特色的工业并举,2013年全镇生产总值达到了109.5亿元;常熟市海虞镇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建设了以旺桥、螺丝湾和海虞春天为代表的农业生态观光旅游区;吴江市盛泽镇黄家溪村则通过整合本土资源,大力发展物业经济、服务经济,至2013年用了5年时间,实现了村级经济10倍增长。
2.溯源固本,打造“美丽镇村”的个性镇村文化
美丽镇村的美丽还应该体现在文化之美。美丽镇村的文化建设不能“千人一面“,而应该在充分挖掘历史名人、村落、建筑、古民居和古树名木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基础上,注重吸收地域元素,融历史与现代于一体,追源固本,塑造多元化的镇村个性文化。这种个性化的文化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民间技艺和小吃等多个方面,如最近被评为“苏州市美丽镇村建设示范镇”的张家港市凤凰镇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吴歌文化”;昆山市周庄镇则根据自己的古镇风貌,重点塑造了江南第一的“水乡”文化。只有将文化元素贯穿于美丽镇村建设全过程,根据自己的民俗、民貌、民风等特色形成的乡土文化,才是镇村的美丽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宁江.定位明确全力构建美丽城镇[J].梅李通讯,2014(3).
[2]黄亮.苏州首批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之一:幸福黄家溪[N].苏州日报,2013-12-9.
[3]中国苏州网.
[4]中共苏州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
[5]苏州市政府公开信息网.
[6]中共常熟市委农村工作办公室网.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农民参与;城乡统筹;问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426(2014)07-0067-09
本次调查由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委托开展;得到了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10-0430)的资助,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项目批准号10ZD&018)的一项成果。调查问卷由袁方成副教授设计。本次问卷调查得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农村综合改革部门的大力支持。调查问卷在博士生周纯义指导下,采取Epidata软件,由华中师范大学2012级、2013级地方政府学硕士生录入。特此一并致谢!
一、调查的缘起及基本情况
早在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立足县情,提出了“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两年后,“美丽乡村”建设升级为浙江省委、省政府决策。近年来,浙江“美丽乡村”建设成绩斐然,成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排头兵。如今,安徽、广东、江苏、贵州、广西等省区也在积极探索本地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但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主导并自上而下推动的,它是否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期待和要求呢?对于基层干部、群众而言,他们又是如何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他们的所思所想是什么?
为了了解当前基层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看法和要求,课题组在2013年暑期跟随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小组办公室领导到浙江省安吉县、永嘉县和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等地调研时委托当地农村综合改革部门进行了问卷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379份,其中,安吉县样本数为167份(占44.18%),永嘉县样本数为45份(占11.90%),高淳区样本数为166份(占43.92%)。
表1是这次被访者的基本情况。被访对象涉及乡村干部、农民、农村事业单位职工等不同职业群体;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3.5岁,以中青年为主(21~50岁之间的占72.87%);家庭平均年收入79072.37元,人均年收入24926.04元,但收入结构总体趋向分散,人均年收入不足1万元和超过4万元的分别占14.16%和11.50%,因此本次调查的数据反映了基层干部、群众不同阶层的需求、态度和观点。
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在对基层干部群众态度、需求和“美丽乡村”建设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卫生环境
从调查来看,在一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县区,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治理,但部分农民囿于既有的生活习惯,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生活垃圾,仍然存在随意弃置生活垃圾的现象。与之相比较,农业生产产生的废弃物治理较差,而乡村工业污染情况尤其严重,成为当前农村卫生环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
(一)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一定处理
这次问卷调查的三个县区较早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其农村卫生环境得到较好治理,被访者对本村的卫生环境状况评价较高,3/4的人表示满意。不过,也有21.66%的人评价一般,3.74%的人不满意。①
这些调查的村庄,绝大多数都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处理。其中,不少村庄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垃圾清理。对被访者所在村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选择“设有垃圾处理池”一项的被访者有55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4.75%;选择“设有垃圾收集箱”一项的被访者有21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8.45%;选择“有专门的保洁人员进行清理”一项的被访者有24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6.76%;选择“其他”一项的被访者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43%;选择“没有对垃圾进行处理”一项的被访者有32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58%。
被访者家庭的生活垃圾也进行了一定的处理。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一些农民因为仍然延续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并未对自家的生活垃圾进行任何处置。例如,10.16%的被访者是将自家的生活垃圾随手扔到路边、沟道里或门外空地上。①6.37%的被访者将自家生活污水泼到院子里,更有26.60%的被访者只是将它排到室外,未作任何处理。②
(二)农业生产性废弃物有待进一步治理
尽管这些地方农村生活垃圾得到了一定治理,但是农业生产性废弃物的处理仍然不尽如人意,需要进一步加大治理。譬如,使用过的农用薄膜,29.44%的人将它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未作特别处理;还有8.51%的人将其直接丢弃在田地里,5.05%的人从田地取出后随意弃置。③
又例如,相当多的秸秆(稻秆)只做简单处理甚至未做任何处理。27.85%的人将秸秆烂在田里做肥料,15.65%的人在田里焚烧秸秆,5.84%的人随意弃置秸秆。④这些随意弃置的秸秆,不但影响农村卫生环境,而且极容易引致火灾,威胁农民生命财产安全;而焚烧的秸秆,则直接污染空气,成为近年一些地方频遭雾霾的“元凶”。此外,还有5.85%的被访者承认,将自家饲养的禽畜粪便随意弃置。⑤
对于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11.44%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受到了影响,但还能使用;高达13.56%的被访者认为,它使人畜饮用水变质,不能使用。⑥
从这次调查来看,农业生产形成的废弃物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三个“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县区尚且如此,我国其他农村地区的情况想必更加不容乐观。
(三)乡村工业污染应该加强治理
相对农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乡村工业污染的危害更大。而且,调查显示,乡村工业污染并未得到有效治理。在有乡村工业的村庄里,只有30.24%的被访者表示,本村的工业废弃物经过了严格处理;13.29%的被访者表示,这些乡村工业废弃物没有经过任何处理;37.12%的被访者表示,这些工业废弃物虽然经过了简单处理但仍有污染。此外,还有19.35%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
三、村庄文化生活
调查数据表明,被访者的日常文化娱乐活动包括看电视、看书或看报、玩电脑、玩手机、听广播或听音乐、跳舞等健身活动、看戏或看电影、打牌或下棋、打球等体育运动、KTV唱歌、参加祷告、礼拜等宗教仪式活动。
在这些活动中,被访者做的最多的是看电视(占59.32%),其次只有14.41%的人看书、看报,仅有5.51%的人去KTV,4.66%的人做祷告或礼拜,3.81%的人玩手机、玩电脑,2.97%的人跳舞等健身活动。说明人们日常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单一,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①,当前农村公共文化生活尤其匮乏。
调查的数据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情况。从调查来看,只有38.61%的被访者表明本村经常开展各种公共文化活动,26.94%的被访者反映本村很少开展公共文化活动,24.72%的被访者表示只在某些节日开展公共文化活动,9.72%的人说本村从未开展文化活动。
农村文化生活贫乏与当前农村的文化设施匮乏不无关系。从调查来看,59.60%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有文化广场,另外将近一半的人反映本村有社区图书室、运动场、户外健身设施等(参见表2)。不过,人们去得最多的地方主要是文化广场(占比42.54%)(同时,文化广场和公园也是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建设的②)。此外,仅有13.60%的人光顾运动场,9.65%的人去社区图书室(参见图2)。这表明,目前农村的文化设施不仅少,而且仅有的文化设施使用效率也非常低。它也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局限于卫生环境的整治,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对于是否有必要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高达83.65%的被访者认为有必要,只有6.27%的被访者认为没必要,还有10.08%的被访者认为无所谓。当然,人们之所以赞成保护本村特色文化,其目的是不同的。有不少人认为,保护本村特色文化,有利于乡村经营项目的开发,把保护特色文化视为乡村经营的一种手段;也有部分人认为,保存本村的特色文化,有利于人们加强对村庄共同体的认同,提升家园意识。
从调查来看,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一半左右的被访者认为,当地政府对本地的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古树名木采取了保护措施,对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也进行了一定的保护和开发。还有部分地方建设了民俗文化公园。①在这些地方,它们被当地政府纳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统一规划、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美丽乡村建设
从调查来看,71.93%的被访者反映本村正在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另外,也有11.76%的被访者明确表示本村没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还有16.31%的被访者不清楚情况。对于已经开展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大多给予了积极评价。73.17%的人表示满意(其中39.35%的人非常满意,33.82%的人比较满意),22.75%的人认为一般,仅4.08%的人不满意(其中,2.33%的人不太满意,1.75%的人很不满意)。
依据被访者的需求排序,在当前,他们希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应注重生态经济建设,其次依序是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②。也就是说,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人们所注重的依然是经济发展方面的指标,改善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他们的首位要求。
同时,被访者又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中最具示范意义的是“生态旅游”(占比36.89%)和“环境保护”(占比35.45%)。仅有11.53%的人认为是“特色产业”,16.14%的人认为是“居家环境”。这在某种程度上跟当地所选择的“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及其宣传有关。从我们的实地调查来看,许多地方的“美丽乡村”建设也主要是在生态旅游上做文章。很显然,“美丽乡村”建设并不局限于乡村旅游的开发,其根本目的不是为城里人提供休闲娱乐之地,而是为农民建设美好家园。
那么,结合本地实际,如何发展本村经济呢?60.86%的被访者选择扩大本村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生产,48.26%的人选择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业,还有45%的人认为应该促进本村规模生产经营,建立现代农业园区,打造特色品牌。③
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72.39%的被访者赞成对本村垃圾进行集中收集、转运和无害化处理,68.36%的人赞成改厕并对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60.32%的人赞同对本村企业、农家乐、农户污水、烟尘等排放物进行治理,55.11%的人同意建立健全环卫保洁制度,配备专门的环卫保洁人员,42.9%的人认为应该加强森林环境保护与加大绿化面积。(另有1.88%的人选择“其他”选项,在问卷中,改善本村生态环境的措施这一问题设置为多选)。
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75.80%的被访者同意完善本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67.37%的人赞成整治本村水利设施、加固山体和改造危旧房,52.66%的人建议重新规划村内房屋布局、统一美化村庄建筑外观,51.99%的人同意引导本村人口集中居住、推进中心村建设,38.20%的人对规范村内宣传与广告牌设置持赞同意见(有5.57%的被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在保护本村文化方面,67.73%的被访者建议引导村民向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转变,62.67%的人赞同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文明宣传、培训活动,59.47%的人希望保留本村的历史遗存并建议制定相应的政策加以保护,59.07%的人同意对村民开展“民主法治村”、“平安乡镇”等活动,提高人们的民主法治观念,此外还有接近一半的人主张发展文体教育事业、丰富村民文化生活(所占比例为48.53),有6.67%的受访者选择“其他”一项。
调查表明,75.07%的被访者认为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符合村民的利益,超过一半的人(所占比例为54.25%)认为建设的项目没有超出现有的村庄能力范围。另外,36.16%的人表示村民可以自愿决定建设项目,32.05%的人经过了村民商议,26.58%的人允许在可接受范围内分摊资金和劳动力,但仅有13.97%的人表示项目建成后经过村民商议进行管理。这说明,一些地方比较重视“美丽乡村”建设项目的民主决策,却相对轻视对建成项目经过一定的民主程序进行管理。
从调查了解到,被访者认为推进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应加强财政支持、提高村民参与、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宣传发动以及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加强后续日常管理。如被访者中有282人选择政府财政投入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保障,占被访者总数的75.00%;受访者中认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依赖于村民参与程度、组织领导方式、宣传动员力度、社会资金参与、科学技术支持、后期日常管理以及绩效奖励与奖惩激励的各有214人、209人、177人、173人、154人、142人、66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56.91%、55.59%、47.07%、46.01%、40.96%、37.77%、17.55%。另有66人针对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一题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2.33%。
从调查来看,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上级政府补助(占79.48%)、村集体组织投入(占66.49%)、部门项目资金(占56.21%)。①因此,如何积极引导社会、企业加大投入,是“美丽乡村”建设亟待探索解决的一项课题。
60.78%的被访者赞同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捐赠、企业赞助、乡村自筹和农民筹资筹劳相结合的筹资方式。不过,也有26.61%的人依赖上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投入。对“以村民分摊为主”、“以社会捐赠和企业赞助为主”、“以村集体组织自筹为主”、“不需要村民出资出劳就行”以及“其他”方式持赞同意见的被访者人数相对来说较少,各有8人、11人、2人、23人、1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2.24%、3.08%、0.56%、6.44%、0.28%。
五、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新事物,从调查了解到,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科学、健康、文明、低碳的生活方式,但是,不可否认目前仍然有相当一些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和生活习惯,随意弃置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现象随处可见。这在传统的小农社会里或许不会产生问题,因为在这样的社会里,农民的生活垃圾和生产废弃物基本上是生物性的,可以自然地溶解、分解,甚至成为农业生产的自然肥料,成为再生性资源。但是,在一个日益开放的工业化社会里,农民由于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塑料等化工产品以及大规模耕作,使得农业生产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不可降解或者不能尽快分解还原,从而导致环境污染。尤其是在一些农房聚集的地方或新建的农村社区里,由于人口的高度集中,如果这些生活垃圾和生产性废弃物不能及时得到处理,环境卫生问题会更加严重。
2.乡村社会个体化阻碍“美丽乡村”建设。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乡村社会日渐个体化(individualization),农民公共意识大大衰落。农民不但从无所不包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全能主义国家中相脱离,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从地方性共同体、家族、家庭乃至亲密关系中解脱出来,把日常性生产和生活关系转变为即时易关系。这些从旧有社会性关联中脱离出来的个体,他们行为关照的对象由传统村落社区、社会主义集体、家族乃至家庭转变为个体自身。他们对村落社区的认同越来越淡漠,跟集体几乎没有任何利益联系,“为自己而活”是其信条,除此以外别无价值信仰。人们主要关注自身利益,却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1]。
从这次问卷调查来看,这种个体化至少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农民的文化生活不但单调,而且基本上是一种私性文娱活动,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日益衰落。其实,农民文化生活个体化只是当前乡村社会个体化的一个侧面而已;二是乡村卫生环境治理呈现“差序格局”。一般地,农民比较重视自家的生活卫生,却不顾及自家门院之外的卫生环境。对于生活垃圾、农业生产废弃物、乡村工业废弃物的治理依次变弱,呈现出“差序格局”。在一个日渐个体化的社会里,“公地悲剧”越发突出;三是农民难合作。如今,农民越来越难以通过合作的方式进行村庄公共建设,即便像“美丽乡村”建设这样关涉农民利益的事情,许多农民也只是一味地仰赖政府的投入和外力支持。四是农民公共意识淡漠,对村庄公共事务、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日益冷漠。
3.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调查了解到,在许多地方,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主要是由地方政府依靠行政力量推动的。譬如,通过加强组织领导、财政投入,建立部门协同、层级联动机制,将它纳入干部绩效考核体系等传统行政动员方式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如何激发乡村社会内部动力和活力,通过农民群众的有效参与,建立“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机制;没有积极地去探索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引导社会性力量的必要参与,形成多元参与、共同建设“美丽乡村”新格局。
尤其是,政府主导有余、农民参与不足的现象比较普遍,农民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以致部分农民群众认为,“美丽乡村”建设是政府的事,养成“等靠要”思想。这就难免会出现“美丽乡村”建设“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现象,甚至出现“干部热情高,农民冷眼瞧,农民不满意,干部不落好”的情况,其主要症结就在于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4.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内容单一。在许多地方,“美丽乡村”建设目前仅仅局限于农村卫生环境治理和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丰富内涵缺乏深刻认识。而且,还普遍存在“重建设、轻管护”、“重经济、轻文化”、“重硬件、轻软件”、“重外观、轻内涵”以及“重基础建设、轻制度创新”等现象。“美丽乡村”建设不等于村庄整治,更不等于乡村旅游开发,也不简单是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而是乡村社会“人”、“文”、“地”、“产”、“景”的综合性建设,是建设美好乡村的系统工程。卫生环境的改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固然重要,精神文化生活建设同样重要;不仅要让乡村美观、让农民富裕,还要增强农民对乡村的认同感、归属感,把“美丽乡村”建设成为农民的幸福家园。
“美丽乡村”建设还要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着力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创新上积极探索,真正融入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最终建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
5.当前“美丽乡村”建设同质化严重。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受访者都赞同保护本村的特色文化,而且在安吉、永嘉和高淳这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示范区,当地政府对本地乡村历史遗迹遗存均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但是,毫无讳言一些地方“美丽乡村”建设仍然存在比较严重的同质化问题。首先是由于认识的误导所致。对于什么是“美丽乡村”,有不少人片面地以城市人的眼光、思维去想象、设计所谓的“田园风光”,或者简单地以所谓的“工业文明”取代“农耕文明”,甚至以“消费主义”的“美学”去曲解乃至剪裁“美丽乡村”。以致一些人认为,所谓的“美丽乡村”建设就是把农村建成欧陆风情小镇。其实质,乃是将文化问题简化成美学问题,即“装饰和美化问题”,而不是从人们如何使用生活环境并与之发生关系的人类学角度去考虑[2]。之所以产生诸如此类的误解,最根本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尊重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也没有尊重农村特色、尊重农耕文明。
六、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1.重建乡村公共生活,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一个真正的美丽乡村,应是农民所向往的幸福家园。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以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农民从乡村社会旧有的社会关联中解脱出来,乡村公共生活日益衰落,人们的集体观念和公共意识随之消解,这些个体化的农民只注重个体的利益,而不再关心集体的或公共的利益,它势必影响乃至破坏“美丽乡村”建设。显然,这种个体化的乡村不是人们所期待、所向往的。因此,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必须注重乡村公共生活的重建,大力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重建乡村公共生活,除了要建设乡村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开展公共活动以外,还要建立公共参与机制,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到乡村公共事务、公共建设中来。
2.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作用,建构群众民主参与机制。村庄不仅是农民的居住地,也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家园,农民才是“美丽乡村”的主人。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单靠外力输入是不可能持久的,关键在于要激活“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发展活力,最根本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群众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让生活在本地的农民提升幸福指数。评价“美丽乡村”建设的根本标准是增进农民民生福祉,让农民真正享受“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从规划、建设到管理、经营,自始至终都要建立农民民主参与机制,从而保障政府规划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乡村”相统一,而不是政府的一厢情愿,更不能沦为显现政绩的形象工程。通过一定的群众参与机制,切实让农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与能动性,真正拥有“美丽乡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真正共建与共享“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3]。
3.积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效机制。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鼓励吸引工商资本、银行信贷、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投入大,不能靠政府用重金打造“盆景”,不能靠财政资金大包大揽,否则不可持续,也无法复制推广。建立有效的引导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农民筹资筹劳、政府财政奖补、部门投入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格局。对“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些具体项目(譬如乡村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理)的实施,要积极探索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交由企业或市场去运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村庄内部的公共服务设施的维护和运行,也须积极发挥村民自治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大力培育和发展乡村社会组织,探索农民自我组织、自我维护、自我管理的社会民主治理机制,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
4.尊重乡村特色,因地制宜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无论是聚集发展型、旧村改造型还是景区园区带动型、古村保护型“美丽乡村”建设,都要注意尊重农民意愿、尊重乡村本地特色,切不可简单地用同质化的建设标准裁剪、改造乡村。“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命力在于乡村特色的保存、彰显和弘扬。
5.不断提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在抓好村庄整治、乡村外形美的同时,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内涵”美。“美丽乡村”建设要“形神兼备、内外兼修”,既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也要以硬件建设为引导,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金融体制创新、乡村治理机制改革等软环境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凭借“美丽乡村”的内涵建设,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与生命力,供给“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6.坚持城乡统筹,把“美丽乡村”建设跟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
“美丽乡村”建设不能与城镇化相脱节,也要城乡统筹,实现以乡村推动城镇建设、以城镇带动乡村发展的联动发展战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美丽乡村”建设既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抓手,又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必然结果。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到“美丽中国”建设大体系之中。
参考文献:
[1]吴理财等.公共性的消解与重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237-240.
[2]ColinMercer?穴1999?雪?熏Culturalpolicy?押researchandthegovernmentimperative[M]inD.BoswellandJ.Evans?穴eds?雪?熏RepresentingtheNation?押AReader.London?押Routledge?熏398.
[3]吴理财、吴孔凡.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14,(1).
①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垃圾的处置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中选择“扔到路边、沟道里或家门外空地”一项的有3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0.16%;选择“扔到田地里”一项的有3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8.99%;选择“扔到垃圾池(桶),自己处理”一项的有6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7.99%;选择“卖给收废品”一项的有9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5.93%;选择“扔到垃圾池(桶),并有专人收集清运”一项的有27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71.88%;选择其他方式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
②此次问卷调查将被访者自家生活污水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被访者选择“泼到院子里”一项的有2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6.37%;选择“浇到田地里”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05%;选择“通过排水沟排到屋外”一项的有100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6.60%;选择“下水道收集后排到村外”一项的有5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15.47%;选择“排入自家挖的污水下渗池”一项的有78人,占被访者总数的20.74%;选择“下水道收集后并统一净化”一项的有19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1.73%;选择“将污水集中,喂养家畜”一项的有21人,占被访者总数的5.59%;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14人,占被访者总数的3.73%。
③将被访者家里使用过的废弃农用薄膜的处理方式设置为多选题。其中被访者中选择“直接丢在使用过的田地里”一项的有3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8.51%;选择“从田地里取出后随意弃置”一项的有1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05%;选择“交给薄膜收集站统一处理”一项的有6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16.49%;选择“混同生活垃圾扔进垃圾箱”一项的有11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9.44%;选择“卖给收废品的”一项的有79人,占被访者综述的20.95%;选择“其他方式”一项的有22人,占被访者综述的5.84%;选择“家里不用薄膜”一项的有141人,占被访者综述的37.50%;
④对被访者家里收割后的秸秆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交给秸秆收集站”、“发酵秸秆产生沼气”、“使用秸秆烧饭”、“其他处理方式”以及“家里没有秸秆”的各有30人、30人、61人、20人、153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7.96%、7.96%、16.18%、5.31%、40.69%。
⑤对被访者家里的禽畜饲养点(场)废弃物的处理方式的调查(问卷中将其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选择“加工禽畜粪便生产有机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5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3.56%,选择“建立禽畜粪便收集站”一项的被访者有34人,占受访者总数的9.04%,选择“发酵禽畜粪便制造沼气”一项的被访者有3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10.11%,选择“将禽畜粪便堆积作农田肥料”一项的被访者有101人,占受访者总数的26.86%,选择“随意弃置禽畜粪便”一项的被访者有22人,占受访者总数的5.85%,选择“其他处理方式”一项的被访者有28人,占受访者总数的7.45%,选择“家里没有禽畜饲养点(场)”一项的被访者有179人,占受访者总数的47.61%。
⑥针对被访者家里因使用农药造成的影响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除文中所示外,选择“使用规范、保护得当,对人畜没有危害”、“使用的是无害农药”、“没有使用农药”选项的各有113人、89人、157人,分别占被访者总数的30.05%、23.67%、41.76%。
①为了便于描述当前农村文化活动,笔者将它划分为“公共文化活动”和“私性文化活动”两种类型。前者一般是指超出家庭以上的单位(如村庄、社区、政府或民间组织)组织的具有公共性的文化活动,如庙会、歌舞会、民俗表演等活动;后者主要是以个人或家庭私性活动场域为单位而进行的文化活动,目的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文化需求,不能给其他更多人提供文化享受的文化活动,如看电视、上网等。请参阅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以安徽省为例》,2007年第2期《中国农村观察》。
②59.2%的被访者最希望政府在本村建设文化广场或公园。
①针对受访者所在乡村历史遗迹遗存的保护情况的调查(问卷中设置为多选题)结果显示:有194人选择“保存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例如祠堂、牌坊、古桥、古塔、革命旧址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2.72%;有218人选择“保存古树名木”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9.24%;有148人选择“保存当地民俗文化(如节日习俗、婚丧嫁娶礼仪、宗教等)”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40.22%;有73人选择“建设民俗文化公园”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19.84%;有28人选择“其他”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28人选择“没有采取措施”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7.61%;有19人选择“不清楚”一项,占被访者总数的5.18%。
②问卷要求被访者对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几项“美丽乡村”建设内容进行排序。为此,将排序第一、二、三名分别赋值3、2和1,经过计算,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的排序分值分别是2.52、1.86、1.24和0.37。
美丽乡村“淡季不淡”,奥秘在于:一是打破“视觉疲劳”,摆脱“花期依赖”;二是资源叠加,不断升级三是串珠成线,全域“一盘棋”。
不断增加新鲜感
何谓“花期依赖”?近几年,很多地方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休闲游,热衷于把“赏花”作为卖点,结果花开时游客蜂拥而至,餐饮、交通等接待能力跟不上,旅游体验差。更重要的是,一旦花期过了,乡村就不再美丽”,游客新鲜感没了,自然门可罗雀。
位于汤山街道西北角的湖山社区,打造四星乡村旅游点别出心裁。“温泉是汤山名片,但我们离中心镇区很远,就算泡温泉人家也不会来我这,只能做‘名片背后的文章’。”社区党总支书记艾钱云说,2014年启动美丽乡村建设时,也想过引进资源,但问题在于,其他地方的已经声名在外,就算投入很大也难以与之竞争。另一方面,湖山社区地处偏僻,京沪高铁穿村而过,巨大的呼啸声让人难有赏花的闲情逸致。怎么办?社区决定“反弹琵琶”,既然境内有高铁,还有上世纪60年代、80年代矿山企业留下的窄轨铁道,不如大大方方打“火车牌”。去年10月,社区整修了3.9公里的绕村环线,购入两辆“托马斯”小火车,远处有矿山火车,头上有高铁列车……“湖山小火车漫步公园”一经亮相,就刷爆朋友圈,每天来此亲子游的达2000多人。
全域旅游“一盘棋”
“自家腌制的咸鸭子一天卖出30多只!”汤山七坊田园小馆农家乐老板兴奋地说。汤山七坊从2012年开村,最早是展示传统油坊、酒坊、豆腐坊等农家手工艺,现在是从展示升级到体验,游客亲手制作再买回去吃。游人越来越多,饭店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孟墓社区党总支书记陆瑶说,今年6月,七坊隔壁又新添一个“东方伊甸园”项目,3万平方米户外大草坪上开满格桑花,新人可以免票入园来这里拍摄婚纱照。
婚庆文化资源的叠加,带来了全新的客流人群,目前,汤山七坊年游客已从4年前的不到10万人次增加到30多万人次。另一个金花村“汤家家”与相邻的“水魔方”游乐园结成发展联合体,四星级乡村旅游点阜庄社区石地村则主动“捆绑”百联奥特莱斯商业资源,推出“购完物住民宿”……汤山的美丽乡村几乎都不以温泉为主题,但温泉资源都有机嫁接到各个点上,让美丽乡村内容常新,更多“玩头”。
“乡村游最大的短板是单个点上游玩内容不足。”汤山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综合部部长李倩说,绝大多数的美丽乡村以半日游或一日游为主,人均消费不足60元。指望一个“点”上吸引游客长时间停留并不现实。2016年起汤山整合区域内美丽乡村、温泉度假、文化、商业、游乐等诸多资源,连点成线,连线成片,发展全域旅游。现在来到汤山游客中心,只要告知停留天数,就有多条线路可供选择,区域内开通公共交通环线,绝不重复。
花桥乡乡村建设现状
花桥乡位于浦江县西部山区,总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439亩,全乡辖18个行政村,共0.95万人。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发展水平与县其他乡镇较滞后。为补齐突出短板,乡党委深度挖掘乡旅游资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游、农家采摘游、民宿体验游、红色文化游,把绿色生态融入旅游产业,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共同增长。经调研,目前已初步具备依托美丽乡村发展美丽经济的基础。
整个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中存在发展瓶颈:
山区乡镇,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资金短缺,后续的维护和提升难以开展,对于如何有效的把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感到无从着手。百姓在享受美丽乡村成果的同时,对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的意愿比较迫切。
建议:
1.精准规划,加强对山区乡镇在美丽乡村发展的指导。在整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时,乡镇要精准定位,明确精品线或重点村的规划、投入,全面打造和提升精品线、重点村,以点带面带动周边村庄,实行差异化定位发展,协同功能配置。
2.尽快制定山区乡镇美丽经济的发展规划。切实做到美丽乡村的规划与本地的产业发展协同推进,有效提升集体经济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美丽乡村”不仅需要我们保护和改善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还要在加强乡村的公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等软实力上下功夫。从规划、投资到建设,如何实现美丽乡村,这是所有人需要斟酌的难题。
村级公益谁来建
贵州修文县有一个茶山村,因交通闭塞,村庄经济发展备受制约。数十年来,茶山村举家外出打工者一度为全镇之最。每逢雨天,村中山路泥泞;要是晚上月亮不出来,村民出不了门,因为没有路灯。曾到访茶山村的北商中国城镇投资联合会秘书长陈泽华说:“在很多基础设施薄弱的村庄,农民的需求并不多,无非是雨天不用趟泥水,没有月亮的夜晚可以出门,农闲时有个广场可以聚会。”
在偏僻的茶山村,幸运终于在2013年来临。这一年,茶山村修了路,安了灯,还建起文化广场及公共厕所。这种转变,多少得益于近几年国家推动的“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
“村里的事儿看似不大,但对农民来讲,其实都不小。”2010年,王卫星在云南丽江调研时,有个老太太说,她老伴命不好,村里小广场修好之前就走了,如果他能跟大伙现在一样,每天来跳跳舞,聊聊天,该多好!
“村里这些公益事业对他们太重要了,这是很多城里人不太能体会得到的。”据王卫星介绍,村级公益事业的基本前提是农民有意愿,然后筹资酬劳,接着是政府财政支付。
虽然说起来简单,但最初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欠账一直很大。农村税费改革取消提留统筹及两工后,原有村级公益事业投入渠道被堵塞。当时虽留有一个政策空间,就是村内户外农民自己受益的事儿允许村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来解决,但组织农民筹资筹劳时,“事难议、议难决、决难行”问题普遍存在,村级公益事业一直停滞不前。
为此,黑龙江等省尝试民办公助、以奖代补方式,在村民依靠民主议事自筹资金劳务的基础上,政府再给予奖励补助。2008年,中央首选黑龙江、云南、河北三省开展试点。
很快,在各地开展的如美好乡村、幸福村庄、康居村庄、生态文明村庄、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发挥了明显的制度优势,具体如自下而上民主决策机制、农民共同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以县为主统筹协调的工作推进机制等。
随着2013年一号文件提出“要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正式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由于农民掏钱参与家门口的建设,该政策从发起、执行到后期维护颇有效果。王卫星说:“有一年,贵州一个村庄旁边的主干道坏了,很多车绕道从村里经过,但村民怕车辆压坏新修的路不让走,他们很珍惜、重视村中的公共资产。”
“并非所有乡村都能建成美丽乡村,更不是为了整治乡村环境而整治。”王卫星认为,结合农村建设规律,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的基数部分用于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增量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两者并行不悖。“如何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发展,解决农民的生存问题,也很重要。”
倾听农民的内心需求
“美丽乡村”建设中,虽然政府是投入主体,但落实到具体项目,其实存在诸多问题。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农委副主任李成贵表示,北京每年将按全部乡村规模15%比例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推进其中基础设施建设。
有数据显示,北京市去年通过“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机制,投入2.8亿元,集中支持低收入村和美丽乡村建设项目354个。李成贵认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要形成政府、农民、社会协同共建的互动机制,更要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很多田园山水派诗人对乡居生活颇为赞誉,如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刘半农的《一个小农家的暮》,但这是他乡异客的感受。”在强调农民主体身份时,李成贵举例说:“北京风大时,有的广告牌风吹几下就倒了;就在附近树上,那些喜鹊窝就很牢,树不倒窝就在,因为这是喜鹊给自己搭的窝。”
建设美丽乡村,首先需要正确的理念,明辨空心村与美丽乡村的关系十分重要。“我们要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映成趣的新型城乡关系。”对于此前有人提出“文化是关键”,李成贵评价说:“看似合理,其实是空谈,毕竟,农民关心的是增收。”
一周前,李成贵到京郊走访了个别村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有500多人的村落,现在只有100多人,有的村庄只有63人,常住的不过16人,66岁的村干部居然成了村中最年轻的人。”李成贵无奈地调侃:“都说打牌是三缺一,我看这个村是一缺三。”
如果政府“一头热”,而农民晒太阳聊大天,“四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六个月耍钱”,对村庄公共事物熟视无睹,那就不算成功。李成贵认为农民的参与至少经过四个阶段――从旁观到参与,到给意见,再到有主见,最后以共同利益为纽带,集体行动参与公益事业建设。
李成贵曾与亚洲发展银行在贵州做项目,向村民征求意见时,他得到诸多不同回答――青年男女希望修路,以便流动;成年农民希望修水渠,以便于发展农业生产;农村妇女要求通电,以便于小孩晚上能够读书。“最终上哪个项目,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确立优先次序。”
在那些只有二、三十户人家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成本很高,加之村庄空心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李成贵认为,在科学规划管理的前提下,推进村庄的适度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正确选择。
近年来,企业参与乡村建设正成为一个有利趋势。就在京郊那个常住人口不过16人的村落,如今有企业入驻村庄,在保留其旧貌基础上,成功改善农房内部设施。李成贵说:“一种院子租1600元,另一种租2600元,去年,这个村每人分到7000多元。”
李成贵认为,重视发挥农村基层干部的作用,或对村庄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治理有所帮助,毕竟,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家乡需要什么,且怀有一腔真心。他建议广泛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比如出身农村进入城市的工作人员,本身就是连结城乡的桥梁,要善加利用;还要积极倡导鼓励社会捐助,特别是搞好村企合作,让企业力量激活农村公益事业。
“我为家乡做规划”
尽管农村肩负传承乡土文明的职责,但农村走向城市已是必然。“有一批村庄注定要消失,但村庄在生态及生活方式上的价值,需要传承。”李成贵提议,目前应多注重乡村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发达国家,农村是一种高端趣味。现在有人为躲雾霾,想住20层,但担心不接地气,那就去山村生活。你们看‘仙’字,就是‘人在山中’,够高又接地气。”
2月24日,在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万峰林峰会上,农业部了美丽乡村建设十大模式,如生态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旅游、高效农业等。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会长张玉香说:“每种模式代表了某一类型乡村在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发展、产业发展及民俗文化传承等条件下,建设美丽乡村的路径和启示。”
2月18日,在北京两岸金融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项目专题报告会”上,多部门联手推出“中国影视金融风情小镇”计划,或将在全国打造一百个影视金融风情小镇。
上一篇:简短高三励志文章阅读(整理3篇)
下一篇:银行毕业实习日记(整理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