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绿化方案设计范例(3篇)

时间:2024-07-31

校园绿化方案设计范文

摘要本文以肇庆市技师学院体育馆前绿地设计为例,结合实际情况,论述了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绿地在设计时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及原则,更深一步讲述景观、内涵、意境等抽象要素在设计中的体现,营造一个有特色的校园园林美。

关键词职业技术学校体育馆前绿地指导思想原则

学校肩负着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是个人成长、成材的摇篮,校园环境也理所当然应为培养学生成材创造好的外部空间。校园环境应体现“动力”和“活力”的特点,有积极向上的环境氛围。“动力”是指环境应紧紧抓住学生的特点,形成正面的引导;“活力”是指环境风格应清新明快、色泽鲜明、富有时代感。

一、校园体育绿地设计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一)立足实际,突出功能实效性

体育馆前绿地作为学生课外活动的场所,特定的因素和使用主题决定了环境的基本特点。作为总体环境的一部分,校园体育绿地除了满足基本要求之外,其功能的实效性值得我们关注。如肇庆市技师学院体育馆前的绿地,其主要功能是疏散人流,故以开敞的空间设计为主;次要功能则是为学生提供休憩、游玩的空间。所以在设计时注重空间的分隔,在平面布局上注意分析,立足实际,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性空间,做到开敞空间与私密空间之间的过渡,真正达到美观、实用。

(二)注意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有意无景,形同说教;有景无意,格调不高”。中国古典园林非常讲究意境美,现代社会也公认园林艺术与科学相结合,设计常追求“神仪在心,意在笔先”和“情因景生,景为情造”。体育馆是供学生开展体育活动的地方,具有特定的场所精神,而景观元素是表达这种积极向上、富有朝气和带有启迪性环境氛围的素材,创造人文与自然相结合的环境是校园休闲绿地设计的目标。故体育馆前绿地在设计时应从构思立意入手,根据主体建筑及周围环境进行设计。广场的主体雕塑为三面的立体雕塑,形似展开双臂的巨人,主体雕塑采用不锈钢材料,基座采用红色水磨石材料,形体简洁、坚实、挺拔。其向上拍展之势,宛如迎接宾客之意,其大鹏展翅之势又寓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振翅高飞,其意与主体建筑相符。产生积极作用的环境氛围,使莘莘学子从环境中也能受到启迪,从而激发他们立志成材的信心和决心,创造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环境氛围。

(三)简洁明快,突出时代性

从表现形式看,环境以清新自然、尺度宜人为佳。设计时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宜简不宜繁。宜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来说也比较经济,可行性强。同时考虑服务对象的要求,设计时还应注意体现时代特征。运用现代的设计“语言”和材料体现主题,显现现代的风格。肇庆市技师学院体育馆休闲绿地的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在广场设置了多个方柱花盆,并呈轴线分布,更具有轴线感和层次感。绿地中心设置了中心花坛和三个模纹花坛,丰富人们的视觉。绿地四周还设计了四个西式凉亭,采用透光的有机玻璃纤维及不锈钢制成,仿佛广场的两对翅膀,既可供人休憩,又自成景观。

(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在设计时首先要明确绿地的性质、功能、规模的要求,调查研究绿地所在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植物立地条件、工程技术条件及传统的风格等,然后根据用地的具体情况找其特点,深挖内涵,最大限度利用现有的条件来组织景观,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从而形成特有的地域特征。如肇庆市技师学院体育馆前休闲绿地是根据主题建筑――新体育馆及周围环境进行设计,具有明显的轴线感,其目的是为了衬托主体建筑,使到绿地与主体建筑之间的关系和谐。整个绿地通过硬质线条的设计给人坚毅不屈、奋力拼搏的精神面貌,并具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寓意。

二、校园休闲绿地设计应把握以下要点

(一)充分了解主题对象,理清思路

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各方面正逐步走向成熟,思维和判断能力都很强。因此,校园环境设计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后,更应注重构思和表现主题的含蓄性。同时,还应特别注重学校本身所具有的特有的文化氛围和特点,并贯穿到环境设计中去,从而创造不同特色的校园环境。

(二)认真分析现状,设计讲究“宜”

设计方案在构思之前应了解用地现状周围的环境和校园总体环境规划对该区的定位。了解大环境对用地现状的要求,可以使方案构思有章可循,紧扣主题,并与大环境做到协调统一、因地制宜,传承学校风貌。园林绿地设计应注重充分利用现状自然条件形成自身特色,在满足功能的同时又使绿地环境个性非常鲜明,方案与大环境的协调统一。

(三)意在笔先,巧于构思,以“情”感人

设计也应非常注意构思立意,好的设计往往以形表意,将积极、进取的思想融入方案中,实现寓教于环境的目的。从平面构图开始,方案设计就应该注重紧扣主题;其次,小品的运用和景点设置也要为主题服务,植物配置上也要突出主体,营造氛围。

无论是体育绿地还是休闲绿地其目的都是相同的,作为供在校学生运动和休闲的场所,它对学生的健康品质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环境中应力求塑造高品位的文化品质,以教书育人,寓教于景。

参考文献:

[1]孙新旺.城市休闲绿地设计(十)之典型类型城市休闲绿地[J].园林.2001.12.14.

校园绿化方案设计范文

以党提出的“立足科学开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为指引,以《区创建生态市实施意见》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创建一批社会文明昌盛、基础设施完备、环境优美洁净、生态良性循环、生活舒适便捷、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社区”,同时培养、提高中小学青少年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和行为规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工作目标

依照《生态市建设责任任务》的工作要求,区的创建目标是:到年,争取“绿色学校”的比例≥80%,“绿色社区”的比例≥50%。

区共有16所小学,幼儿园8所,目前已有2所小学建成“绿色学校”:实验学校和善耕中心小学。计划在年底前再创市级或区级“绿色学校”(小学)4所,(幼儿园)3所,到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区现有社区48个,已建成“绿色社区”三个:路街道拙政园社区(省级)、街道社区(市级)、街道通和社区(市级)。计划到年底前再创市级或区级“绿色社区”9个,年11月底前全面完成创建目标。

对照该项目标,区各学校、各社区围绕创建生态市的中心工作,要加强宣传,强化管理,完善创建的各项硬件和软件建设,全面开展各项创建活动。

三、主要任务及考核要求

1、绿色社区

创“绿色社区”共有八项任务:

(1)烟尘:

社区内无燃煤锅炉且使用清洁燃料,烟气黑度、烟尘浓度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居民使用清洁能源率大于90%,烟尘年投诉不超过3次。

(2)噪声:

社区内企事业的噪声排放达到《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

社区内无小五金加工场;

小区内机动车禁鸣;

年投诉少于5次。

(3)环境卫生

社区内机动车及人行道清洁,路面平整;

建筑外墙、院落围墙清洁美观,无乱写乱画乱贴现象;

生活垃圾袋装化,垃圾分类收集,日产日清;

无饲养家禽和无证宠物;

饮食流动摊点清洁、规范,无占道排档。

(4)环境面貌

社区内各种车辆有序停放;

生活污水全部纳入城市污水管网或处理后达标排放;

区域河道保洁,无漂浮物,水体无黑臭现象。

(5)绿化美化

新建社区(年以后建成的)绿化覆盖率大于35%,改、扩建社区绿化覆盖率大于30%;

区域内四季有绿,新建工程经园林绿化管理部门验收合格;

地面绿化、硬化,无土地。

(6)“三产”管理

“三产”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炉灶使用清洁能源,油烟治理达标,污水经隔油处理后排放;

无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批发、销售经营和使用点;

年投诉少于5次。

(7)施工管理

建筑工地围拦施工;施工车辆及时清洗;易污染的材料封闭运输、堆放;工地炊事使用清洁燃料。

(8)环境宣传教育

宣传:社区内环境宣传氛围浓厚,有专门的宣传橱窗,有环保公约,组织一定规模的宣传活动;

教育:积极创建“绿色学校”(幼儿园),不定期开展环保知识讲座,有环保书报阅览;

建立一支环保绿色志愿者队伍;

倡导绿色消费,培育一批节水、节能和绿色消费的示范家庭和单位。

2、绿色学校

创“绿色学校”共有五项任务:

(1)组织管理

成立“绿色学校”创建领导小组,“绿色学校”的创建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中;创建有计划、实施方案、具体措施和总结;

中层以上领导、环境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环保培训,校内开展环保讲座和教研活动;

创建活动中做的各种档案资料齐全,分类整理。

(2)学科渗透

各学科的环保渗透教育:学科有计划、教学有教案、活动有记录、检测有成效。

(3)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课程

每学期学校和班级有专项环境教育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与教学、班队活动结合,师生广泛参与。

充分利用和开发环境教育的资源,建立校外活动基地,开展有本校特色的环境教育活动。

(4)校园环境管理

营造绿色校园,能绿则绿,护绿保绿,花木有植物标牌;水塘水不低于四类水,无焚烧树叶和垃圾现象;

办公、学习、生活场所整洁、卫生;

垃圾分类投放及处置,对有毒有害废物妥善处理;

节水、节电、节约纸张有计划、有目标、有运行措施;

学校自身的污染能有效控制,校办企业、学校设施及施工现场不产生污染。

(5)教育绩效

通过师生问卷测试、校园观察和走访社区,了解学校师生对创建的认识,环境意识的提高及环保活动的参与度;

通过巡视校园、师生生活区、座谈会等了解学生在倡导绿色生活方式、节约资源、参与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所做的工作;

学校教师、学生在参加省、市及区级各类环保活动中的获奖论文、教案、作品、书画等,学校或教师获得省或市、区级的表彰等。

(6)附加分

学校在评定年限内获得市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教师获得环境教育先进个人;

论文、教案在部级或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

学生在全国、省、市级环境活动中获奖。

3、绿色幼儿园

创“绿色幼儿园”共有四项任务:

(1)环境建设

园内环境优美,绿化率高,有环境教育园地;

园内教室整洁,厕所干净,饭堂符合国家卫生标准,垃圾分类处置,无师生人身伤害事故隐患;

通过观察下水道、烟囱、垃圾池,检查是否有园内自身产生的污染;

有园节水、节电、节约纸张的管理目标、计划和措施。

(2)组织管理

建立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创建有计划、措施和总结;

大、中班的环境教育有教学计划、措施和总结;

环境教育活动的各类资料齐全。

(3)教育过程

领导、教师参加环境教育培训及幼儿园培训的计划、材料等;

通过查阅教师教案,了解幼儿园在一日生活和其他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情况;

充分利用园内、社区、大自然的环境教育资源,创造良好的学习、活动环境,培养儿童对优美环境的体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每学期大、中班中至少有一期环境教育专题活动。

(4)教育效果

通过对教师问卷测试、幼儿提问,了解师生对环保理念的认知程度;

通过查阅幼儿行为记录、座谈等了解幼儿的环境行为;

幼儿园、教师有环境教育的经验、论文获奖。

(5)加分

幼儿园在评定年限内获得区级以上环境教育先进单位,教师获得环境教育先进个人;

教师的论文、教案在市环境教育评比中获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

四、实施步骤

1、绿色社区:

(1)编制创建绿色社区工作计划;

(2)成立创建绿色社区领导小组;

(3)建立创绿色社区组织网络;

(4)在社区中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充分利用宣传阵地,调动党员、干部带头,社区活动积极分子参加,营造创建的氛围;

(5)成立环保志愿者队伍,环保监督岗,对社区街巷、河道、绿地等社区公共环境进行监督;

(6)制定环保绿色社区公约,让社区居民共同参与,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倡导绿色消费。

(7)社区有固定的环境宣传橱窗,定期开展社区环保宣传教育活动,重大节日如“六五”组织较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活动有记录、照片;

(8)培育一批倡导节水、节能和绿色消费的示范家庭和单位;

(9)小区环境整洁,绿化覆盖率高,垃圾分类收集,电池有回收箱,污水管网到户;

(10)小区清洁能源利用率高,无烟尘污染;

(11)小区河道清洁,无漂浮物和黑臭,有专人负责保洁;

(12)三产项目符合环保要求,油烟、噪声达到国家标准,污水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13)社区创建的目标、计划、活动记录、照片、台帐、汇报总结等资料齐全;

2、绿色学校

(1)成立“绿色学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2)把创“绿色学校”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中;

(3)编制专项的绿色学校工作计划

(4)各年级各学科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编入教学年度计划中,订出不同年级阶段的环境渗透教育要求,环境教育有方案、教学有教案、学生有收获;

(5)利用班会、晨会、少先队活动等开展以环保为主题的各种活动;

(6)结合“地球日”、“水日”“植树节”,特别是“六五”世界环境日,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

(7)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开展有本校特色的环境教育活动;

(8)校园环境优美、整洁,绿化率高,有环境教育的专栏,学生有良好的环保行为规范;

(9)环境教育的资料齐全,计划、方案、教案、论文、总结及获奖作品等,充分体现学校环境教育的成效。

五、实施计划

年11月前,申报一批“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

创建“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是创建生态市的细胞工程,更是为群众办实事,为国家培养新一代环保接班人的大事,各部门对此要高度重视,将此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把健全工作机制,落实创建各项措施,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区环保局全面负责创建“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区教育文体局负责辖区小学及所属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各街道负责辖区内社区和街道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区妇联负责所属幼儿园的创建工作;

区城管、建设部门配合做好关工作。

校园绿化方案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景观设计;校园景观;场所精神;生命文化

中图分类号:TU-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1)07-0046-02

1前言

场所,是活动发生的地方,具有清晰特性的空间,场所具有吸收不同内容的能力,它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场所不仅仅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固定永恒的,它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其方向感和认同感,即具有“场所精神”。从“场所精神”中获得建筑最根本的经验。

校园规划除了建筑实体外,外部空间作为校园生活的发生器,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也是产生公共记忆,公共特征的主要场所。一个学校在具体的校园物质环境实地营造的同时,应更加重视景观的创造、建筑组群的维合界面及景观空间若干层次环境场所的氛围营造,因为它们才是作为校园非物质文化的基本载体,构成了包括校风、学风与内在的校园文化传承的主要空间场所,而不是过分讲究平面形式构图,忽视环境场所与校园特点的创造。

2项目主题――生命、文化与“场所精神”物语

设计方案在保留校园本身自然形态与景观要素的前提下进行环境处理,在设计构思反映生命的奇迹、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故事如DNA、蛋白质细胞的概念,以及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理念和场所精神,让老师与学生能够提高对生命的文化认知与尊重,对景观生态的保护与延续。并且在场所精神中强烈反映出华侨大学中感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龙舟文化通四海,凝集世界各地数十个国家学生的多元文化精神。所以项目主题以生命与人类的交流的基础上,为校园景观提供了空间场所,记载历史沧桑,展现校园精神,孕育校园文化,突出表现了校园景观“场所精神”。

3项目背景

探索新型办学模式,推动教育资源共享,形成高档次的文教、旅游区是华侨大学厦门校园的办学目标。高校校园文化是校园精神和校园文化活动赖以生存的基础,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校园理念的新一轮校园文化大潮,促使了这次华侨大学厦门校园总体景观规划设计这个项目的诞生。基于上述的观点,在这个项目设计中,设计者贯穿了一种生命文化、龙舟文化与校园文化高度融合的景观设计文化。

4现状调查分析

华侨大学厦门校区位于集美文教区东南角,东面隔路与集美大学相邻,南面是规划中的滨湖的集美大道,西面亲水(杏林湾),北面是规划中待引进的其他高校园区(见图1、图2)。

5设计原则

整个项目在以设计主题为导向的依据上,提出的设计原则有:整体有机的景观格局,生态原则和地域特色,分期规划原则,开放性原则,资源共享原则。

6用地布局

根据设计目标和设计理念,全园分为六大景观功能区,分别是:湿地景观观赏区、广场活动区、户外交流区、运动区、读书林区、休闲野趣区。

校园景观有一实一虚两景线,实线为校园观赏环路,贯穿校园不同功能空间;虚线为水体,连接着校园区主要景观节点。

校园的西南部是湿地景观观赏区,主要的景点有南入口、五洲文化主题湿地观赏区、生命之塔、渔舟晚唱等。校园的西北中部为广场活动区,主要的景点有叠水舞台;湿地景观观赏区以北是户外交流区,主要的景点有滨水大道、以及细胞概念等;校园的东南部是运动区,主要的景点有生命之源等,读书林区位于中部,主要的景点有书香竹林等,休闲野趣区位于校园的东北部,主要的景点有兑山的山景保留改造、生态走廊等。

7功能结构组织

校园的设计从它的概念出发,在布局结构上强调了五条主脉,五种景观功能线,分别是文化线――文脉,水景线――水脉,生态线――绿脉,游乐线――嬉脉,历史线――史线。设计中五条主脉相互包容、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组成了整个校园布局构架,满足师生的文化、娱乐、休闲等要求。整个水系的设计有机结合又能突出重点与高潮,其内容有湿地景观观赏区、人工湖、广场水体、野趣溪涧、生态溪涧等各种丰富的水体景观。并且在五洲文化湿地中又结合中国传统龙舟文化进行景观构架的搭建,使整个校园呈现浓郁的历史、人文风情。

8道路交通设计

校园道路规划整个道路组织主次分明,自成系统,完整有序。依据高等学校学生上下课自行车、步行人流量大且集中的特点进行布置,同时考虑机动车安全方便顺畅运行。校园规划道路分为五级,校园主干道,校园次干道,环绕综合教学楼群道路。IV级道路、消防车道(平时为步行道),道路绿化设计错落有致。景观设计在每个区增加环园步道。既是联系各个园区的主要干线,又使每个园区自成一体。

9可持续性景观设计

在可持续性发展方面,从四个角度去设计。首先是环保教育――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展示窗口;其次是可持续性材料的使用――多使用回收材料、地方材料、快速更新、低反射表面;第三是中部的节水与泻洪―节水装置、实施中水处理、中水再利用、河道和地下汉水层的补水、透水性良好的铺地;第四部分是可持续性生态景观设计,包括强力吸收二氧化碳、节水的设计、维护要求低、本土的/适应性强的植被。

10绿地规划设计

整个校园在保持原生林的基础上对植物进行局部维护和改造,组成非营业性的植物绿地生态架构,使整个绿地系统的保持与恢复可持续性发展。新植物也以当地生态土生的原生树种为优先,保留原有的古树,种植形式为复层栽植,创造多种生物区位。通过合理的生态群落设计,在校园创造滨水绿链与弹性绿化渗透,并且结合整个的布局,组成以水面和自然山体为核心、以景观绿带为纽带、点、线、面、体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开放型的绿化体系,从而呈现出亚热带环境海滨城市特色。

特别是绿化结构,沿龙舟竞技湖沿岸设计连续富有变化的滨水绿化带,以五座大桥为节点,形成五个不同特征的滨水区段,分别设置以斜坡绿化、亲水平台、观景码头、自然叠石与龙舟码头为特点,通过滨水绿链向校园内部有机渗透,提高山水校园的感知度。

11结语

正如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危机产生现象学,现代环境的危机则直接引发了建筑现象学。整个华侨大学厦门校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在“生态型、景观型、开放型”的思想指导下,探讨与深入新型大学校园的规划、建设和发展模式以及校园文化的建设,体现华大多元文化的特色。特别是在新大学校园都比较类似的情况下,抓住校园场所的精神特征和建筑现象,延续华侨大学的办学特色、历史传统、大学精神、治校理念,力争使设计出来的新校区成为一个高质量的亚热带风光的海滨高校。

参考文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