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工艺美术特点(6篇)
时间:2024-09-05
时间:2024-09-05
【关键词】装饰纹样青铜器演变艺术风格
工艺品上的装饰纹样随着器物的使用需要和人类的审美要求不断发展,不但反映了当时的生活需要和观念意识,而且是当时最通俗易懂、最普及的审美对象。考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的变化,可以让我们看到二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感受他们的审美需求。
远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制造水平达到了高峰。夏商的青铜器纹饰表现着人与天的关系,以动物纹为媒介,祈求将人的意愿与天沟通,运用形式感以达到某些心理效应。装饰图案大致有饕餮、夔、龙纹、、鸟纹等等。纹样中,“饕餮纹”比较常见,也叫“兽面纹”,在整个青铜史上,它出现的时间比较长,有人认为这种纹样是古代艺术和政治的结合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以中间鼻梁为中轴线两边对称的目纹,在形式上,其构图是装饰性及强的图案,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饕餮纹都有一对炯炯有神、不怒自威的巨目。饕餮纹多作为主题花纹出现在青铜器的腹部,少量在足部。宽阔的空间给了它足够的施展余地,醒目的位置则赋予了它更多的支配性与威严感。在那看来狞历可畏的威吓神秘中,沉淀着一股浊重的力量,神秘恐怖的浊重与演绎的尊崇凝结在一起。周的纹饰承袭商代,而趋向简练,周的礼制思想也体现在纹饰的韵律美、节奏美,秩序美,以及艺术的严整性上。兽面纹不象殷商那样威严规整,而是逐渐简化更有趣味的图案。饕餮纹在器物中逐渐淡化,向周代中期的素面过渡。
西周中期青铜器的风格转向“以素为贵”。原先“以文为贵”的繁缛狞历的饕餮纹便渐渐失去了昔日的风光。仅为器足上的装饰,出现了别具特色的卷身夔纹,其特征是长冠,歧下垂,身躯与尾部分为两段。长尾鸟纹尾羽的两端下卷,形成了一个C形,但在西周晚期的末叶绝迹。此期出现具有新的艺术风格的窃曲纹,鳞纹,环带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比较规整的用于器物上,很少用于全身。
西周晚期至春秋,出现大型器物,文饰以记事铭文为多,如散氏盘、毛公鼎,铭文都具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大型铜器的铸造,长篇的铭文,以及铜器器身的变薄,这都显示了冶铸技术的进步。
春秋战国工艺品由祭、礼,逐步转向实用,纹饰除了传统的鸟兽纹,抽象的几何纹,装饰纹样中最主要的是蟠螭纹(无角小龙相互勾缠、叠压的纹样)、羽目纹、蟠虺纹。这种纹饰以四方连续的形式施于器物的腹部、颈部或盖上,还有的通身施满,虬曲回旋,因而给人以曲线美。
总结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原因有两点:
一、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
人与动物关系的变化对商周青铜器纹饰演变的影响表现了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得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为某种猛兽,刻画兽身人首或人身兽首的形制、纹饰。在青铜器上用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从运用智慧、工具与猛兽斗争,从偶尔取胜,逐渐相持,到掌握主动以挑战者的姿态出现,而进入了人寻兽而猎的时代,前一时期占主导地位的饕餮纹、夔纹数量减少,面积缩小,所表现的怪异力量递减,逐渐失去了往日超自然的魔力。青铜器装饰中动物纹仍然保存,已不再具有怪异的力量,或被现实动物纹、人物纹或几何图案替代。“商周青铜器上种种纹样现象,首先不是出于奇异的审美观念,而是出于对自然力的崇敬和支配它的欲望的幼稚的幻想。”
二、青铜器功能的变化引起纹饰的变革
商代和周初青铜彝器,是酒器的组合,尤以祭祀用器为主,其动物纹样与祭祀祖先也有密切的关系。动物中有一些是帮助巫师通天地的,而它们的形象在古代便铸在青铜彝器上了。不难设想,青铜彝器怪异的纹饰把人置于恐惧与威严之下,在祭祀的烟火缭绕之中,巨睛凝视,阔口怒张,瞬间即可咆哮的动物纹饰,有助于造成严肃静穆、诡秘阴森的气氛,产生震撼人心的威慑力,充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力量。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变革、学术争鸣空前繁荣。青铜器的应用则是钟鸣鼎食的组合,已失去彝器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方向发展。青铜器不仅造型依据人的尺度设计,装饰上一反前一时期的简明、质朴,趋于细腻繁茂、灵巧新颖。
中国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风格从庄严的艺术风格转向了朴实、简洁、明快风格,同时青铜器的社会功能也从祭祀用的礼器逐渐转变成实用器具。青铜器的纹饰则由庄重的饕餮纹、夔纹到富有韵律的窃曲纹、环带纹,再发展为清新的蟠螭纹、宴乐、攻战纹等,其间动物纹饰狰狞的超自然魔力逐渐减弱,直至丧失。纹饰的变化不仅是因为制造工艺或者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引起的,同时与人类生产力的提高及社会的变革存在一定的联系。青铜器纹饰的产生是中国劳动人民勤劳、朴实、聪颖、智慧的结晶,是体现人们美好心愿的依托物,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共存、达到“天人合一”朴素心愿的具体表现,他们用高超的铸造技艺,为我们留下象征中华文明的艺术瑰宝。
参考文献:
[1]《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
艺术品收藏投资成功举例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有一位上海南京路地段医院的常医生,因为赞同笔者的观点和笔者一样收藏了大批猴年生肖邮票。在那个绝大多数人尚没有收藏意识的年代,凡是选择收藏了猴年生肖邮票,现在算来已是升值了5万倍的获利回报,如果早知道有如此大的涨幅,谁又不愿意去收藏投资呢!当然发行量800万枚、面值8分的猴年生肖邮票只是在当初的特定时期的特别个例,因为它已经不是如今收藏的最佳选择。
80年代,随着允许邮票收藏之后又放开了钱币的收藏,那时候我的朋友陈业,是原商业部的一名处级干部,现在是马未都观复博物馆的副总经理。他喜欢收藏近代钱币。十多年前,他编著的《陈说钱币》一书中提及笔者乃钱币收藏与鉴定的高人。陈业在笔者钱币收藏理念的影响下,收藏颇有成就。在那个正是大量钱币走私出境的年代,陈业不愿看到中国近代珍稀钱币不断流向境外,往往以高出台湾币商成倍的价格买下许多珍贵银币,甚至还从台湾币商那里订购许多珍稀银币回来,回购的银币凡通过笔者鉴定确为珍贵的真品才钱货两清。其中最珍贵的有“民国二十一年金本位币半圆”银币(图2),该币光边精致,存世为孤品,当时用了1万美元购藏,如今同那些400多万元成交的“大元帅银币”(存世近10枚),以及“湖北本省银币”(存世20多枚)比,确是更为难得。
中国近代金银币产生于世界工业革命后,正是这个时期,当手工艺面临机械工艺替代的时候,同时也造就了中国近代机制币,这些半手工半机械的经典之作,大部分是中国政府委托英国造币厂及美国,意大利等外国的雕刻师代为手刻的钱币钢模,其工艺水平达到了世界造币技术的顶峰,几乎每一款钱币都是一件艺术品,这种荣誉维持了近100年。这些精湛极致的金银币,连英国人后来自己也无法再现昔日造币的辉煌,那种非凡的手雕钢模的技艺从此消失,不过总算这批由世界顶级手雕钢模大师雕刻产出的金银币,还是给世界工艺美术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所以收藏半手工艺的中国近代机制币,也算赶上了收藏手工艺品的最后班车,这种被称为世界最后手工艺品之一的经典钱币,它价值连城且又不显张扬,成为财富浓缩的最佳选择之一。除此之外,钱币的小巧玲珑又集历史、文化、艺术于一体,掌中雅玩,令人回味无穷,是不为炫耀的最高收藏境界。
当我们回顾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艺术品收藏投资走过的30年时,发现许多收藏的艺术品已经升值千倍乃至万倍,比如1980年发行的面值8分的猴年生肖邮票已升值到4000多元,涨幅5万多倍;第一套人民币从20元升值到200万元,涨幅10万倍;还有张大千、齐白石等名家画作,30年前每平方尺不过三五元,如今30万至50万元,涨幅10万倍;所见明清官窑瓷器30年前也只是几十元1件,当下已是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涨幅达10万倍至100万倍;还有高档的明清家具每件现价也是几千万元,相比30年前涨幅同样高达100万倍。即便是按20世纪90年代初文物商店内销文物的清雍正珐琅彩官窑瓷器为例,单件过墙花卉小碗售价2万元左右,现在已是2亿元的价格,为当初的1万倍。可见,凡是早年选择投资上列艺术品的企业或个人,无疑是收藏界的成功者。
了解销售渠道并作市场价比较
中国的艺术品向来分成内销与外销两种,通常是高档的清三代官窑器、宋元及近代大名家的书画、唐以前的青铜器、战汉的古玉器是一定不许出口的内销文物。外销文物可以通过中国各地的文物商店、友谊商店卖给境外人士。外销的文物一般都是艺术品里的普通品种,比如清后期及民国的瓷器、玉器、鼻烟壶、鎏金藏佛、“景泰蓝”铜器等等。所以目前境外拍卖公司推出最多的就是这些中国几十年前的外销文物,因此这类物品的价格也被境外古玩商炒得最高,境外古玩商拥有的这批原先中国的外销文物,现在正在被中国玩家用几十万倍的高价买回来。当然中国许多玩家尚处于艺术品收藏的初级阶段,就算交点学费买一些境外藏家淘汰的艺术品亦在所难免。尽管有一些财大气粗的中国玩家用上亿元拍得鎏金佛像一尊或买回“景泰蓝”铜器一个,甚至有用几千万元购藏未经历史检验的当代画一幅。总之无论他们花掉再多的钱用来收藏的只是一堆等级与品质不够的中国工艺品,他们在世界高等级艺术品收藏圈里永远无法沾边。全世界最新统计列出艺术品收藏大家30名,除了已故藏家之外,目前作为华人代表的只有台湾以收藏青铜器为主的曹兴诚名列其中,由此可见中国青铜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地位之高。
中国艺术品曾经拍卖成交上亿元价格的有鎏金藏佛、清代铜雕兔首和鼠首、元代“鬼谷子下山”青花罐、清代珐琅彩瓷器及景泰蓝铜器等等,就是不见青铜器和古玉器卖过上亿元的,其实青铜工艺与古玉工艺远远超过其他艺术品千百倍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现藏于陕西省博物馆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馆的裘卫四器上的铭文,来了解一下古代青铜器与玉器当时的价值。其中西周时期的青铜“卫盂”与“卫鼎”的铭文内容大意是:恭王三年,周天子举行建常大典,诸侯王皆送贺礼,有一个矩伯为了筹办礼品,向裘卫订购一组装饰在马车上的青铜件,以及一片玉璋二片玉虎加配套用的鹿皮,矩伯以1300亩良田和一大片林地相交换,可见青铜制品及玉制品在当时的交易价格已是千亩土地的等价,由此充分显示了青铜器与古玉器今天的价格几乎还低于上千年前的原始交易价。所以比较那些升值已经多少万倍的其他艺术品,显然应该重新考虑从今往后所制定的收藏投资的目标,因为目标的正确往往比努力更重要。
几年前有两位接受我收藏观点的黄晓祯和黄洪彬。他俩虽然文化低又完全是外行,但悟性极高。笔者在极短的时间里教会他们一生受用的青铜镜鉴定真假的要点,于是他们着手收集被人为低估了艺术价值的青铜镜,并在6年时间里一跃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数一数二的青铜镜收藏家和获利巨大的艺术品投资赢家。
应选择各历史时期的经典艺术品
爱好收藏中国艺术品的朋友们,都有可能成为一流的收藏大家,都有可能在收藏投资中获取巨大的回报,这完全取决于我们如何对不同时期不同种类艺术品的选择。那么当下又将如何来选择呢?第一,未经历史检验的肤浅的艺术品坚决不要,第二,涨幅超高的艺术品不必追涨,第三,永远选择中国各时期最好的经典艺术品。
那么各历史时期最好的经典艺术品是什么呢?首先可以排列出各历史时期各种艺术品,然后比较同一时期的各种艺术品得出最好的,这样就知道了各时期最好的艺术品,继而再将各时期最好的艺术品比较世界上相同门类的艺术品,从而得出最好的那才是世界顶尖的艺术品。例如中国商周时期的艺术品种类有青铜器、陶器、玉器等等,它们之间进行相比较后则显见青铜器的工艺美术更为优秀,之后再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制作的青铜器相比较,结果中国青铜器仍是最上等之作,由此决定了中国青铜器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的最高地位。
中国有5000年的文明史,各时期都有最好的艺术品。除了新旧石器时代较为原始粗糙的手工艺品之外,中国辉煌的工艺美术史,即便从商周的铜器时代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历程,继商周鼎盛的青铜礼器(图3)以后,战国、两汉、隋唐时期的手工艺品更是琳琅满目,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秦砖、汉瓦、唐三彩以及画像砖、瓦罐、陶俑,另有战国的兵器、唐朝的金银器,甚至有更具艺术魅力的战汉玉器,然而,工艺最精美的、制作难度最大的仍是青铜浇铸工艺达到极致的青铜镜。作为创造青铜浇铸工艺最后辉煌的青铜镜,尤其王室所用的铜镜除了照容功能之外,必须兼顾把玩欣赏的艺术品位(图4、图5)。正因为是照容的器具而距离视觉感官最近最直击,所以任何细小的工艺瑕疵都会带来感官上的不舒服。以至于从齐家文化发明铜镜起,经过长达2000年和多少代制镜高手的反复实践探索,铜镜制作终于到达了青铜浇铸工艺的顶峰,其精品工艺之精湛已是再近的视觉距离都几乎无可挑剔,并且中国的青铜镜工艺之精美,是世界上任何国家制作的铜镜无法相及的。不过一件精美绝伦的王室使用的铜镜且成功制作的概率几乎也是万分之一,于是上万次的失败而产生的一件成功作品便不难料想它的珍贵程度了。
铜镜以外,战汉的玉器可算中国7000年玉雕艺术的扛鼎之作,“她”的那种精、气、神的体现,“她”的那种力度与柔美的结合,令人神往,通常是玉雕高手几十年的心血,这一时代的玉器已根本不是其他时代“花拳秀腿”的玉雕工艺可以相比的(图6)。有一位叫于泾的当代部级玉雕大师认为:现代的玉雕工艺可以模仿明清的玉雕,甚至可以超越乾隆玉雕工艺,然而要仿制战汉玉器的“神情”那是绝无可能的,可见战汉玉器的艺术精髓所在,顶级的战汉玉器乃“神器”。
要说唐朝的金银器虽有金银之光华,纹饰大多模仿西域文化,做工也不错,但是相比金银器的发祥地古埃及、古罗马金银器的工艺之美,唐朝的金银制品只能屈居其下了,再说金银器的工艺后来许多朝代及近现代早已超过了唐朝的制作水平。
战国的青铜兵器质优器利,但素器为多,工艺之美自当欠缺,艺术品最讲究的是工艺美术,常言道:满工满价,半工半价,没有好工艺就没有价值可言。再说古代战争之需,各国的军火开支自当最大,一个国家往往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铜用来制作兵器,故兵器留存至今也最多,因此兵器相对物以稀为贵的收藏宗旨而显得数量多了一点。
对各时期的艺术品逐一比较分析,必然能够认清最好的艺术经典之作品。接下来,宋以后青铜工艺被逐步发展成熟的陶瓷工艺替代,宋朝出现了哥、官、汝、定、钧的五大名窑单色瓷,元朝明朝有了青花瓷,清三代有了彩色瓷;相对好的还有宋元时代的文人山水画,以及明清的皇室家具。至于不为主流的艺术品杂项,如竹木牙雕、铜香炉、鼻烟壶、铜雕鎏金藏佛、景泰蓝铜制品也不乏艺术精品,各藏家见智见仁,自当取舍。比如想收藏中国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者,建议先去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看看希腊4000年前的彩陶之精美,这之后收藏取舍自然更会分明。
在各时期各种艺术品之间通过比较得出最好的艺术精品,然后再与世界上同一门类的艺术品相比较而胜出的,才是世界顶尖艺术品,才是最好的收藏品。收藏艺术品好比盖楼房,每一栋楼房无论是盖十层、几十层乃至几百层之高,只要不见盖上房顶,下面起了多少层依然属于基础建造,唯有盖上房顶才算大功告成。收藏艺术品同样有这个道理,就像许多艺术品收藏者收藏了一辈子、一屋子藏品,但都是不入流的低档艺术品,到头来还不如别人一件顶尖的艺术精品即赢得收藏圈敬重。所以收藏“房顶”的理念是艺术品收藏得以成功的最佳良方。收藏艺术品还有一个要点是必须对全世界艺术品有所了解,比如你喜欢收藏石雕艺术,邶么你首先应该知道希腊2000多年前的石雕像维纳斯之荑,之后你才能明白自己收藏的石雕艺术的等级与品质。
艺术品收藏关键是艺术品真假的问题。收藏艺术品切忌不懂装懂,哪怕似懂非懂也不行,必须有百分之百的鉴定功力,必须完全正确审视工艺美术的品质优劣,自己不懂必须寻找行家掌眼,但千万不要找一些纸上谈兵、不敢承担赔偿责任的假专家。俗话说:不认识“东西”但至少要认识人头,否则,原本想借专家来把关,结果反被这些假专家弄得丢了钱财还被人耻笑。当然识人头也并不比识货容易,因为许多假专家讲起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让人听起来头头是道极具诱惑性……其实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寻找能全部承担赔偿责任的艺术品经纪人,假设价值100万元的东西,经纪人收取10%的掌眼费,一旦走眼全额赔偿,这样多花了10万元且避免了100万元可能损失的危险。所以先要了解经纪人的鉴定功力,签署法律协议再行事。
关键词:青铜容器;足部造型;造型特点
中国的古文明悠久而又深远,青铜器则是其缩影与再现。据考古资料显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青铜器,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取代了陶器而成为主要的器物。青铜容器以造型庄重典雅、品类丰富、样式繁多、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其中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具有重大的美学价值,体现出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中,一直受到极大的重视。
一、青铜容器足部造型的演变与发展
青铜器的造型多以陶器仿制而来,各个时期的青铜器形制也在发生变化,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
1、夏朝。夏朝青铜容器比较少,以酒器爵、盉最为突出,足有长短两类,长足为三角尖锥形,短足为三角段形,有的做成镂空状,共同特点是它们的三个足都大多采用尖锐的圆锥状足。
2、商代早期商代早期(公元前16世纪——前15世纪中叶)。该阶段,鼎、鬲等食器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鼎、斝等柱状足成锥状足和器腹相通。并且出现了觚、尊、瓿、罍等圈足器。
3、商代中期(公元前15世纪中叶—前13世纪)。这一时期,斝在空锥状足之外,出现了丁字形足,底多向下臌出,平底已较少见。同时圆鼎的锥状足被柱状足取代。
4、商代晚期(公元前13世纪至前11世纪)。与商代中期沿用的器类相比,也有或多或少的变化,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式样。如足粗而偏短的柱足或扁足鼎。袋腹似鬲的柱足鼎,俗称为分档鼎柱。觥有作鸟兽形和圈足的两类。大型的酒器有尊和饔(瓿),其圈足都特别高。
西周初期,鼎的足部造型出现了兽蹄足。
二、商周青铜容器足部造型分类
综合各地出土的青铜容器器物,计有:鼎、鬲、甗、瓿、簋、爵、觚、斝、罍、壶、盘等,包括了饪食器、酒器和水器等门类。而每一器种在不同时代都呈现出不同的风采,同时每一器种的足部造型各不相同,样式多姿多彩,犹如百花齐放。按造型特点,常规会将它们归纳分类为圈足与三(或四)足两大类。
其中圈足按形状又可分为:圆圈足、方圈足、直圈足。按高度分为高圈足、矮圈足等造型。
三(或四)足可分为:袋足、圆锥形足、三棱尖足、刀形尖足、柱形足、兽形足、蹄形足、扁足等。
除了上述造型,还有将以上两种足形结合而形成的造型,如圈足加三矮足,圈足下加扁足,圈足下加兽首足等。
三、商周青铜容器足部造型的特点
青铜容器种类繁多,造型各异,这与它们的实用不同直接有关。在古代文献中,青铜容器有两种基本功能或用途,一是“纳(内)、入”,即盛装物件;一是“设”即陈设布列。而其主要就是把诸如此类分别纳入鼎簋尊彝等各类器物中,然后作以调和以供祭祀祖先之用。
1、保持器物的稳定性
足部的稳定性是足部造型中的基本要求。如贮酒器壶、卣及在酒器中居于重要地位、体量巨大的尊等,都有方、圆两种基本形式,皆为圈足器,下加圈足则是为了保持重心的稳定。
2、充分考虑使用的方便性
三足或四足器一般是为了便于在器身下部生火加温,如温酒器斝。炊器“鼎”就是煮肉的锅,为三条腿或下有四足,可以直接支在火堆上,便于加温。“鬲”的用途是用于蒸煮食物,三条腿成囊形,为袋足,中间是空的,也称为“款足”。鬲上置甑,便是甗,因此鬲中的液体和火焰直接接触的面积较大,能较快地煮熟食物。鼎、鬲、甗,一般都是三足,器身是圆形的;但也有时是四足,器身是方形的。
妊簋的圈足下设有四条象蹄形足,提高了器物的高度,是为了便于取食而进行的特殊设计。
匜形如瓢状,前有流,后有鋬,下有足,也有不加足的,取其轻便实用。
3、体现了的社会性
所有青铜器中,一部分为实用器,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器而存在的。青铜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它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因而造型必然肃穆、庄重。
作为最尊贵的青铜礼器,鼎为实足,用鼎的大小多少代表着使用者的等级身份,到周代形成列鼎制度,成为礼乐制度的直接体现。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是我国至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鼎的腹部作为方形,上面竖立着直耳,下承四根圆柱形的鼎足,通体饰以饕餮纹。这体现了威严、端重、神秘和至尊的艺术效果,利用造型手段最大限度地体现了王权的象征。
簋是盛黍、稷、稻、粱的大碗,造型特点是圆腹、侈口、圈足,整体造型左右对称,端庄、稳重,其制造目的主要是作为祭祀用器。
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巨型兽面纹罍,圈足造型是为了配合其体型比例较低而肩部宽阔的式样。
饮酒器的爵器、角器腹下的三足有力地撑开,使整个器物有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
又如西周早期的扁足方鼎,鼎长方形方口,鼎腹设计为缓弧形壁,渐向下内收,变为由方正而刚性的器口与优美曲率的弧壁构成的浅盘形,再接上高耸的动感十足的鸟形扁足,每个扁足既薄又宽,鸟尾斜卷成落地的支撑点,且两边都有繁密而遒劲的鸟纹,使整个鼎有稳定感,从而增强了造型的气势,具有相当高超的工艺水平。成为现所见商周扁足方鼎中造型优美而极具特色的珍品。
结束语:可能青铜容器足部造型所具有的某些功能性由于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的改变而逐步地被我们放弃,但在讲究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今天,青铜容器它所具有的艺术性、审美性仍然会给我们以启迪。对祖国悠久而灿烂的优秀文化艺术进行保护整理、研究和利用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豆丁网,文学/艺术/军事/历史-民俗传统-中国青铜器器物介绍大全,2014.1.4
[2]青铜器馆,百度百科,2014.1.4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楚文化风格
地处长江流域的楚国艺术品的不断出土,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那奇特、神秘的造型,充满着无拘无束的想象,洋溢着浪漫的生命活力,精美、巧夺天工的制作,显示出古代楚国先民卓越的创造能力及无尽的才智。其艺术特色与同期的中原地区出土的艺术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艺术品的特殊成就在青铜器、漆器、丝绸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们洋溢着楚先民们的青春气息,其独有的审美情趣,强烈的自由精神是同时期中原文化不可比美的,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最高艺术成就。
楚文化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楚青铜器作为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在这方面进行探讨研究。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灿烂文明的载体之一,以品种繁多、造型精致新奇、纹饰繁密、铸造精良闻名于世。青铜器的特殊功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青铜文化体系。以其优美的造型、精巧的铸造、富丽的装饰、典雅的铭文等特点闻名于世,它丰富的审美内涵折射出我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世界美术史上的精华。以商周时期为鼎盛的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了新石器时代艺术的若干传统,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体系。
首先通过分类的方法对楚青铜器进行介绍,透过器物揭示出楚文化的基本特征。
食器:鼎、簋、簠、盏、敦、盆等等。酒器:壶、缶、樽、盉等等。水器:浴缶、鉴、盘等等。其它类型如:镂空熏杯、铜镜、灯等等。编钟可分为甬钟、钮钟、鎛钟三大类别。
众多楚器型中鼎在楚礼器之中显得尤为重要,楚鼎不仅样式多,而且造型精美。其中有折沿鼎、箍口鼎、子母口鼎、鼎升鼎等等。在各样式鼎中显得与众不同的是鼎升鼎,这种鼎独具特色,具体表现在束腰,器身附有动物形的附饰。荆州天星观二号楚墓出土五件鼎升鼎,这五件形制相近,大小相次。其中一件口径51.6厘米,通高42厘米,重32.35公斤。该器物耳部、口沿、束腰凸棱及凸棱以上的器身满饰细密繁缛的蟠螭纹,四个爬兽均匀地分布于器身之上。爬兽似龙形,兽首呈长方形,椭圆形眼鼓突,隆鼻,阔嘴,兽首上有两立角,呈盘旋状。兽面凶狠、怪诞、神秘的特色刻画得生动传神、栩栩如生。此种鼎型为其它地区所未有,反映了楚先民的独有审美趣味,其配件部分把鼎装饰得华丽气派,充分体现了此类鼎的庄重、精致、雄厚壮观。
纹饰是青铜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中的自然物象多以变异的手段来表现,最常见的是云雷纹、涡纹和水波纹,这种纹饰曾被普遍用作填满所要装饰的环形装饰带及大面积的“地子”上,又被称为“地纹”。这种“变异现象”不仅表现出由原始先民传承而来的企图借助想象来超越现实的思维方式,也表现出奴隶时代由社会等级、权力意识激发出的幻想。立体式的、浮雕式的饕餮纹、夔纹等,衬托以线刻的云雷纹等各种底纹,构成繁密复杂的图案。强烈的宗教情感在青铜器上凸现,神秘诡异,气势逼人。具体表现形式有浮雕、阴刻、镂空、镶嵌等等。
楚青铜器纹饰的内容也同于其它地区,可分为几何纹及变形动物纹。其中龙凤纹占有重要地位,此类纹饰在春秋战国时期特别盛形。
在楚青铜器上龙纹呈现多种样式,包含有窍曲纹、侧行龙纹、蟠龙纹、蟠虺龙纹、蟠蛇龙纹、双钩龙纹、透空龙纹、浮雕龙纹等等。龙纹的装饰在曾侯乙樽盘上发展到了顶峰,使用了平雕阴刻、浮雕、圆雕各种手法以及失蜡法的运用,使之成为了青铜史上绝无仅有的罕见艺术品。
总体而言,楚铜器纹饰的风格主要体现在龙纹样式,具有代表性的是透雕龙纹附饰、镂空龙纹、高浮雕龙纹,而且它们往往集中体现在一件器物之上。楚器纹样都具有别具一格的独创特性。
楚器在铸造方面可以说是工艺先进水平超绝。其显著点为首创失蜡法,又将传统的合范模铸技艺发展到了顶峰。
曾候乙墓的出土为楚系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编钟以及相伴出土的其它乐器,是这座艺术殿堂的精华部分,全套编钟音色优美、铸造精良,使用了浑铸、分铸、焊接、错金等艺术手段制作而成。作为楚地先民的遗物,曾侯乙编钟及其它古代乐器充分展示了楚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拥有过的绚丽一章。其精美的造型,音色的完美代表了那个时代音乐文化的高度水准。不仅如此,在装饰科技方面的成就,同样闪现璀灿光芒。
楚艺术在风格样式上追求对运动感的表达,这正是楚先民们乐观的精神状态在视觉艺术形式上的一种表现。楚人崇凤、尚赤。这一点在楚漆器上充分的体现出来,长江中游的楚地为漆器的生产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战国时期,漆器的优良品质越来越为人们认知,它轻巧、坚固、耐用、外形灵活多变,装饰可随意变化,这便在生活领域中渐渐的在取代铜器。此时,漆器的生产以楚地为丰,类别广泛,包含有漆盒、奁、豆、耳杯、樽、壶、禁、几、床、钫、甲、盾、弓、弩、座屏、木鹿、博具等等,其胎骨也多样,有木胎、竹胎、皮革、腾胎、夹纻胎等等,装饰手法以彩绘为主,纹饰当然首推凤纹,次之为龙纹、鸟兽纹、三角云雷纹、变形几何纹,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
虎座鸟架鼓是楚地特有的典型器物,具有鲜明的楚文化风格。整器先木雕成形,再彩绘。其座为相背的二虎,作蹲伏状。虎身上分别站立凤鸟,相背而立,仰首展翅,其中悬漆鼓、金器皆施彩绘。纹样细致精美,充分体现了楚人的特殊信仰。战国时期,楚人与西境的巴人常发生战争,巴人崇虎,楚人尊凤,故凤鸟立虎之上便不足为怪,这也是楚人不畏强敌之信念的见证。此物仅见楚地,是楚文化的代表作品之一。
战国时期,楚国及受楚国影响的地区漆工艺最为发达,楚人创造了我国先秦时期的最高峰。
楚漆器的胎体绝大多数为木胎,制作方式为斫木成型,镟木成型及雕刻等方式。在楚漆器中最富艺术技巧的是采用透雕,圆雕手法加工成型的器物。从艺术角度来看,此方法与铜器中的镂空浮雕等工艺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此类器物最负盛名的彩绘木雕小座屏,此物小巧,分屏、座两个部分,有鸟、蛇、蛙等圆雕动物组合而成。施漆彩绘、栩栩如生,其工艺正所谓巧夺天工。
楚漆器中夹纻胎也挺多。夹纻胎是采用多层麻布及漆灰连合制成,表面施漆、再行彩绘。还有一种特殊的漆制品,即丝、麻织物为胎体的漆制品,此物称为“漆纚”。出土的楚漆器中除了木胎、夹纻胎外,还见有皮胎、竹胎直至铜胎、陶胎等等。皮胎制品多为皮甲、皮质。其特性坚韧轻便,对于保护身体是很有成效的。竹胎、铜胎、陶胎漆器主要用于生活用品,出土器物中也不乏精品。
楚漆器黑底再施朱绘为多。在出土器物绘的颜色有红、黄、绿、蓝、白、金、银等等。这在同时期其它地区是不可见的。综上所述,楚国是当时各诸侯国中制造漆器最多、最精,使范围最广、技术最为先进的地区。
除上述所提及的铜器、漆器之外,楚人也创造了我国早期玻璃中最富特点的玻璃艺术品,在我国玻璃生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在南楚长沙一带便为楚玻璃制品生产基地。楚玻璃制品多为小件,如玻璃剑饰品、琉璃杯、壁、印章等等,这在其它地区是没有的,古玻璃制品从西方传入,在楚地得到了发展制作,从而满足了当时楚先民的需求。这便导致了楚国玻璃业的兴趣。但是在当时楚人仅将玻璃制品作为玉石类材料的替代品,其用途局限于制作仿玉器这一小小的范围之内。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丝绸的国度。战国时期,丝绸物的品种多样,有纱、绡、纨、缟、绮、罗、绨、锦等等。其制作工艺最高水准为楚地先民所拥有。
楚地的丝绸制品以江陵马山一号墓出土的为代表,其纹样有蟠龙、飞凤、龙虎及花卉纹,其造型生动,色彩华丽,当时在楚地绣工娴熟、精致入微。江陵马山一号墓被称为“丝绸宝库”,是其它诸侯国不可见的艺术精品。
楚先民在艺术领域内处处表现出惊人的才华,这与楚先民的自由进取精神,创造能力不无关系。在人类文明史上,楚先民的哲学和美学紧密相关,互通相变。楚艺术品透露出浓厚的宇宙苍穹意识,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抽象、具象手法并用,象征意味浓厚。楚艺术品是楚先民用生命同自然的对话,他们自由、开朗的精神创造了无法的审美意识,其美学特性超越模拟真实,超越了视觉表象的真实,为后人及至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闪耀着人类追求永恒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正明《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2]《江陵马山1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3]《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9年
[4]后德俊《楚国矿冶髹漆和玻璃制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
[5]《国宝大观》,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
[6]《江陵望山沙冢楚墓》,文物出版社1996年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铸造因铁器的大量出现和瓷器的应用而处于衰落阶段,不过青铜工艺并不因此衰退而降低,相反,其工艺制作水平却达到了青铜器铸造的顶峰。贴金、鎏金以及错金银工艺就以十分突出的装饰效果,给人以华丽炫目的视觉冲击,代表着战国时期青铜器一种新的趣味、观念、标准和理想。
错金银或金银错,是古明的铸造装饰工艺之一。从考古发现来看,这种装饰工艺在我国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首先出现于春秋时期,盛行于战国时代。洛阳博物馆收藏的这件错金银铜鼎是1979年在洛阳市西郊小屯村地下窖藏出土的。它通高16.5厘米,腹径为13.2厘米,器盖与器身扣合成扁圆球形。器盖的正中饰铺首卧钮并带有小圆环,器身近边沿处有一管状流,对称一对立耳,三个鼎足呈兽蹄形。这件青铜鼎全身装饰错金银的纹饰图案,在口沿及盖顶饰三角云纹,耳、足饰云纹和三角纹,其余饰以金丝勾边、银片为花瓣、金片为花蕊的四瓣花即柿蒂纹。战国的制铜匠师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充分利用了黄金、白银、青铜这三种金属自身的不同色泽,结合瑰丽的花样纹饰,形成色彩对比鲜明的装饰图案,显现出一种风格清新的艺术情趣。整件器物虽器形小巧玲珑,但纹饰对称和谐,使它成为表现高度工艺技巧水平的青铜艺术作品。
众所周知,错金银制品制作起来工序繁多,工艺较为复杂。首先要在器物表面刻画所需图案的凹槽,一般是在器物的母范上预刻纹饰凹槽,有少数特别精细的纹饰是在器表先绘墨迹,然后根据纹样,直接錾刻浅槽,然后向凹槽中嵌入金、银等各种材料。在嵌入前,这些材料大都要用火适当加温,以增强它的可塑性,其后用厝石错磨,使嵌入的金、银丝或片等和器表高低一致,达到“严丝合缝”。最后在器表用木炭或皮革加清水反复打磨,使之光滑平整。这种特种工艺的特点十分明显,就是使用隐嵌技法形成有别于器表本身材料和色彩的图案,通过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装饰作用。从这件错金银铜鼎的身上,我们不难感受到这种装饰作用所带来的视觉与美感的冲击。
战国青铜器的精美程度,确实可以炫人心目。这件错金银铜鼎告诉我们它已是另一种青铜艺术、另一种美。这种美在于它挣脱商周时期青铜礼器那种宗教的束缚,使现实生活和人间趣味更自由地进入作为传统礼器的青铜领域。这种美更宣告了青铜器从神坛向人间的坠落,唱响了青铜时代的最后绝唱。
(责编:石晓)
【关键词】先秦;赵国;陶器;青铜器;玉器;造型艺术
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战国在政治、经济、思想上出现了划时代的变化;战国也是士人普遍崛起的时代,民间手工业在列国改革和社会自由竞争条件下蓬勃发展,战国时期各项艺术和手工业百花齐放。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即继立至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经过近170年的励精图治,赵国在疆域、人口、商业经济、军事等方面在列国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强大的国力促进了赵国物质文化的极大丰富,也造就了赵国特有的文化风貌和艺术形式。赵国在陶器、青铜器、玉器等造型艺术方面独具特色,是战国七雄国家中一枝独秀。
一、赵国陶器造型艺术
距今8000年,在河北邯郸武安的磁山就有了手工低温烧制的陶器。陶器经过五千年的发展,到战国时期,在技术上逐步提升,已经出现印纹硬陶。战国时期各地广泛使用的是灰陶,因为窑炉结构的改进,使得陶器的烧造温度提高,在品质上陶器获得提升,逐渐向瓷的质地发展。制陶业是赵国分布最广泛的手工业部门,赵国都城邯郸的制陶业相当的发达。考古学者在大北城遗址发现比较完整的碗、钵、细把豆等器物[1]。这时的陶器制作以轮制为主,手制、模制次之,有些器物还采用轮制、模制和手制兼用的方法。赵国墓葬随葬品中,百家村墓葬出土陶器497件,器形种类有鼎、壶、豆、盘、匜、碗、鉴、盉等多种样式。其中,鸭尊、鸟柱盘、兽头盆、弯颈壶为特殊的造型器物。以鸭尊为例,“器形作鸭状,上有一小圆口,尾作扁方形向上翘起,腿短粗,蹼作扁圆形”,“器身施以红彩,多已剥落,尚可隐约看出羽毛纹饰”[2](P621)。这样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堪称陶塑中的精品。赵国的陶器形制有其特别的造型,如莲花瓣盖陶壶,陶壶盖沿边饰以外翻的莲花瓣。鸟柱盘共发现有六件,都是在盘中间有一支柱,上托一鸟型。赵国陶器造型中鸟型器居多,学者认为这是赵氏出自东夷民族的缘故。在建筑上,陶也有广泛的应用。在赵王城建筑部件有板瓦、筒瓦、瓦当、大小方砖和长方砖等。从赵王城城垣上过去曾发现有铺瓦和排水槽道可知,其排水系统应当是比较完善的。
二、赵国青铜器造型艺术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夏商西周的代表性工艺。考古发现,夏代就已经有青铜器的发现。在商周时期,青铜器作为重要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和规模作为天子、诸侯、贵族等级的标志。礼器即“藏礼于器”。到了春秋战国所谓的礼崩乐坏,青铜器作为礼器的性质改变了,在器形和技法上也与商周时期有明显的不同。如在技法上,商周时期铜器的块范即陶范制作在战国改为脱蜡法,采用牛油塑模灌注的方法。由于冬天冰冻成块的牛油坚硬而易雕刻,所以在这个时期的铜器上可以看到繁复的螭龙纹、螭虺纹等细密的纹饰。战国铜器在装饰纹饰的技法运用上具有超越性的革新,同时铜器上饰以描绘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画像艺术也大量出现。如建筑、人物活动、宴乐、狩猎、征战、采桑等战国时期社会风貌。这个时期的铜器纹饰,以细腻的手法表现丰富而多元的战国社会生活内涵,是这个时期青铜器的造型工艺特色。《荀子•强国》认为优美的青铜器“刑范正、金锡美、工冶巧、火齐得”,先进的制铜技术主要包括制范、刻划、镶嵌、焊接等。赵国的青铜器在制范、镶嵌、焊接、刻纹等技术上表现突出。赵国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青铜器物造型与纹饰等方面创造了许多瑰丽的艺术珍品。春秋晋国赵氏的墓葬就出了独特造型的青铜器。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青铜器约1690件,其中出土的青铜鸟尊长33厘米,高25.3厘米,器身为一昂首挺立的鸟。鸟尊的鸟头小而带冠,圆眼、勾喙。喙的下部是固定的,上部可以开合,前倾可以开,立定可以合。鸟的背部有长曲虎形捉梁,虎后足直立状。鸟的背部有一个椭圆形的开口,口上有盖,盖上有钮,钮中铰链与虎形手把虎的后枝相连。鸟足直立,矮粗,足间有蹼,尾巴后有虎形支脚,虎张口露齿,前足着地,与鸟足形成三点稳定的着地。鸟尊通体羽毛纹饰,喙下、足跟以及翘位饰以鱼鳞状羽纹。虎身为云纹,脚为鳞纹,尾为回曲纹。鸟尊造型逼真传神,也为美观的实用器,纹饰既展示了鸟的柔顺性格,其中鸟身的鳞状纹也使得鸟尊显示出刚劲之美,整体造型厚重典丽。赵国青铜器多鸟型,在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有出自山西太原的一件青铜子作弄鸟尊,通体饰以浮雕状花纹,并有错金铭文“子之弄鸟”四字。李学勤先生认为此也为春秋晋卿赵氏的器物。此与金胜村赵简子墓的鸟尊形制相似[3](P39)。赵简子墓还有一件铜戈,是富有艺术美感的兵器。柳叶形前锋,长援,横断面叶中间扁厚,两侧呈锐三角形。援中心透镂花纹,短胡,椭圆形銎腔,上有穿孔。銎与内部饰虎擒雄鹰圆雕。“虎昂首张口,身拱曲,卷尾,前爪抓鹰身,后爪扼鹰头。虎身饰鳞纹、卷云纹和重环纹。鹰伸颈翘尾,身饰羽状纹、鳞纹。鹰爪下饰一周连珠纹”[4](P74)。虎鹰之像,暗示此兵器勇猛无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个铜戈造型显示出贵重的特点,与实用的铜戈大为不同。晋国赵卿墓还有莲鹤方壶、青铜匏壶、青铜三足虎头提梁匜等皆为造型生动、奇特兼具使用功能的青铜器。1923年出土于山西浑源县李峪村有一批赵国代地的青铜器,有些散见在世界各地,保留在上海博物馆较多。浑源墓的时代约为战国前期偏早,当为代国被灭后的赵人墓葬,亦是赵国造型艺术的典型作品[3](P59)。浑源铜器“其类别、组合还是造型、装饰工艺等皆引起学者的极大关注”,“总体上属赵灭代后赵国的青铜文化遗存”[5](P8)。其中的鸟兽龙纹壶和牺尊显示了赵国青铜器很高的造型艺术水准。鸟兽龙纹壶周身布满十分精美的纹饰,主纹是人面鸟嘴兽身鸟尾的动物和龙相缠绕一起,下部是兽头噬咬螭龙,上下各组纹饰间还有浮雕写实的牛、犀牛、虎、豹等动物纹饰,底下还有一圈雁纹。纹饰上,除了通行的蟠龙纹题材之外,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6](P79)。牺尊的造型稳重端庄,形态十分逼真,可谓浮雕艺术造型与实物器用的完美结合。牛鼻上还穿有一圆环,表明当时驯牛技术已有用绳穿牛鼻的方法了。赵国青铜器中有许多造型奇丽、纹饰华美的艺术珍品。1997年出土于赵王陵2号陵的三匹青铜马是罕见的圆雕作品,一匹为行走马,作昂首行走状;另两匹为驻足马,分别作低首伫立和低头觅食状。三匹马大小相差不大,以立体构图的写实手法,将动态与静态马刻画得生动传神。郝良真描述这三匹马的造型:“从雕塑艺术的角度看,采用了多视角立体构图的圆雕手法,以一条和谐明快的曲线勾勒出马的头、背、臀、尾的整体轮廓,马头的颌骨突出,颌角清晰分明,眼神凝重深邃,鬃毛与马尾线条流畅,连马掌部位都刻画得惟妙惟肖,将运动的马与静止的马表现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这三匹青铜马造型完美,刻画细腻,风格写实,反映了赵国艺术的精湛,代表了赵文化灿烂的艺术成就。”[7](P9)这三匹立体青铜雕塑马是草原马的造型,均为风格写实的战马形象,对赵文化有着特殊意义,是赵国胡服骑射的见证,充分表现了赵国精湛的雕塑技艺和尚武的审美思想。赵国青铜器的优美造型,也是中国造型艺术“应物象形”审美创作标准的反映。对骏马、鸟、猛虎、雄鹰等造型与所描绘对象形似,且有真实感,同时这些形象又超越“具象”的层面,形态极富艺术张力,给人以艺术感染,也是中国造型艺术“以形写神”至高境界的一个体现。赵国青铜器鸟的纹饰和雕塑较多的特点,这与赵氏源自东夷民族有关,尚存鸟崇拜的残余。青铜马的造型对赵国而言有着特殊的意义,赵氏先祖从舜时期就以驯马驾车为祖业,在商周时期因为君王驾车的特殊地位而受封;到赵武灵王时期“胡服骑射”改革,成为军事上骑兵代替车战的开始。另外,赵国还有草原文化特点青铜帐篷顶部件,“至今考古发现的青铜帐篷顶柱全国只有5件,其中3件出土于东周赵氏的辖地,2件出土于中山国境内。可见,被游牧民族半岛形环绕的赵氏与赵国,深受草原文化的影响”[8](P308)。中山国后为赵国征服,属于赵地范围,所以,中山国的青铜器与赵国一样具有北方游牧民族文化的特征。
三、赵国玉器造型艺术
下一篇:初中读后感作文字(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