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经济的概念范例(3篇)
时间:2024-09-08
时间:2024-09-08
长期以来,主流经济学对人类经济行为有两个基本假设:第一是‘个人满足无穷欲望的自利性,并且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极大化’,指的是为了满足自身无止尽的欲望,个人会用各种可能手段来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第二是‘财货的稀少性,个人因此要依自利性与极大化来选择财货的配置方式,并且时常要和其它人竞争财货’,因为强调自然资源与社会生产要素的有限性,而个人欲望无穷又加强了这个有限性,选择、竞争甚至冲突乃无可避免。Polanyi与Thompson这两篇文章的重要主旨,都在用实际例子反驳上述主流经济学的两个假设,Polanyi使用的实例为Aristotle的‘经济’(economy)思想,Thompson使用的实例为十八世纪英国的米粮‘暴动’。
首先,Polanyi将‘经济’区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经济’实体(theeconomyitself),一是‘经济’概念(theconceptoftheeconomy)。他认为举凡和人群生计、人与自然环境互动等社会行动有关的经济过程,一直是构成人群社会生活的重要部份,都和‘经济’实体密切相关,诸如农业收成、长程贸易、家庭中准备各式食物等活动,很早即是构成初民社会中经济实体的重要成份(页71)。然而,人类历史上的‘经济’概念,则有所演变。在作者看来,‘交易’(exchange)、‘互享’(reciprocity)与‘再分配’(redistribution)三种基本元素的不同组合方式,构成了人群社会中的不同经济过程。[4]当市场经济不发达时,‘互享’与‘再分配’占主流地位,而这二个元素的顺利运作,则密切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撑和配合,所以是一种‘崁植式经济’(embeddedeconomy)。当‘交易’成份在经济过程中作用愈明显时,‘市场制度’愈形发达,经济过程也逐渐独立于其它非市场制度的‘社会制度’之外,可称之为‘非崁植式经济’(disembeddedeconomy)。作者强调,在‘崁植式经济’中,因为‘经济’和其它社会制度的关系太过密切,从而很难被独立区分出来,不似‘非崁植式经济’明显地独立于其它社会制度,作者称此种现象为‘经济的匿名性’(theanonymityoftheeconomy)。Polanyi并对‘经济的匿名性’的形成,列举了八项可能原因(页72-78)。
因为‘经济的匿名性’的存在,造成了‘经济’实体源远流长而‘经济’概念则很难被发现。Polanyi认为,欧洲历史上至少有两次对‘经济’概念的发现,一次是在十八世纪中叶由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所发现,一次则在公元前四世纪由Aristotle所发现。作者强调,两次发现的‘经济’概念相当不同,前者发现的只是相应于‘非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后者发现的则是‘崁植式经济’的经济概念。Aristotle所发现的经济概念,是由‘社群’(community,koinonia)、‘自足性’(self-sufficiency,autarkeia)与‘公平’(justice)三者所组成,他强调的是人群或个人追求财货的目的,在于满足家庭、城邦等‘社群’的基本经济生活获得满足,而各种财货的价格也必须‘公平’,要以便利财货在社群中有效流通为准。简言之,经济过程的主要目标,即在于能够完成社群经济生活的‘自足性’要求,使社群经济生活满足后,能使其成员有充份余暇献身于对公民生活与城邦政治的服务(页81)。因此,在Aristotle看来,人的欲望不是无穷、财货也并非有限,经济行为的动机不在‘自利’与个人满足生物欲望的利益极大化,而是对社群生活的‘良善愿望’(goodwill,philia)。可以说,由Aristotle发现的经济概念,基本是社会性的而非生物性的,也就是说:经济过程应该是‘道德的’。
Thompson以十八世纪英国农民的所谓粮食‘暴动’(food“riot”)为研究课题,质疑一般分析农民粮食暴动著作中所预设的‘经济人’动机与行为模式。他强调,农民粮食暴动的背后,有一套复杂的‘正当性’概念为基础,并非粮价上涨、粮食出口导致农民饥饿难耐等简单动机和因素所引发(页185、258)。在对1709、1740、1756-7、1766-7、1773、1782、1795、1800-1诸次农民粮食‘暴动’事件的分析中,作者以许多原始地方性档案论证了各次事件中,参与运动的农民其实经常是很有‘纪律’并且具有明确诉求目标的,在外观上实在很难说是迫于粮价上涨导致饥饿难耐而产生的‘暴动’。更重要的是,作者发现,无论是参与运动的农民本身、当地社会的舆情反应,甚至是政府当局,都在事件中反映出某种对粮食‘暴动’本身‘正当性’的认知或肯定。在抢粮运动‘正当性’背后所反映的,其实是一套具有一致性的社会规范与义务观念,也就是一套‘道德经济’的观念。(页188)作者以为,至少在英国历史上的某一个时期中的某些地区,这套‘道德经济’的观念确实能够有效运作,人们认为社群中的每个人都对其他人的经济生活负有责任和义务,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该侵害了别人的基本经济生活,特别是在物资缺乏的难关时节,即使物资的确短少,但也不该使粮食财货超出了正常时节的价格水准(页253)。
支撑道德经济有效运作的社会结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socialconfiguration),处于这种社会形态中的人群,其规模较小但密切程度更高,在其中,社会上对于个人经济行为的道德假设是与当代社会不同的(页252-3)。然而,十八世纪末叶之后的英国,主要因为法国大革命后英国绅士阶层中兴起了一股强烈反对亚各宾主义(anti-Jacobinism)的风潮,以及另外一套有关‘自由放任’的政治经济学观念在政府部门中逐渐取得正当性,另一类意识形态逐步成形(页249-50),使原先道德经济的观念逐渐松动瓦解,最后只留下了慈善事业与Speenhamland等济贫法案的陈迹而已(页258)。
注释:
[1]J.C.Scott,1976.TheMoralEconomyofthePeasant:RebellionandSubsistenceinSoutheastAsia.有关‘道德经济’议题引发的相关学术论辩,以及这议题如何引介到中国历史的讨论,可见:DanielLittle,UnderstandingPeasantChina:CaseStudiesinthPhilosophyofSocialScience.(NewHavenandLondon:YaleUniversityPress,1989),特别见页29。
[2]KPolanyi,.1957.“Aristotlediscoverstheeconomy.”InTradeandMarketintheEarlyEmpires,Pp.64-94.
论文摘要目的比较城市与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状况。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对362名初一至高二的城市、农村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城市学生在智力、外貌、焦虑、合群以及幸福分量表方面均高于农村学生。
KeywordsSelf-conceptCityschoolstudentVillageschoolstudent
AbstractObjectiveTocomparethedifferenceofself-conceptbetweenthecityschoolstudentsandthevillageschoolstudents.Method362subjectsweretestedbyPiers-HarrisSelf-conceptScaleforChildren.ResultCityschoolstudentsself-conceptsofintelligence,appearance,anxiety,gregariousnessandsatisfactionweresignificantlyhigherthanthatofvillageschoolstudents.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我心理、生理及社会功能状态的主观评价,反映了个体评价自我的价值观念。詹姆斯(W.James)是最早涉猎自我的心理学家之一,他认为凡属于我或与我有关的一切事物都是自我的内容。荣格(Jung)认为,自我概念指我意识到的一切东西,包括知觉、记忆、思维、情感等。罗杰斯(Carl.R.Rogers)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看待自身的方式,它不仅控制并综合着个人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我国有关自我概念的研究主要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其研究描述性、理论性的探索较多,调查性研究尚不多,范围仍不够广泛。本研究试图对农村与城市中学生的自我概念作一比较,以期对城市与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特点有所了解,为中学学校加强不同类型学生的科学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被试选取西安市及远郊县的4所中学(两所重点、两所普通)里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生共362人,年龄在12~17岁之间,城市187人,农村175人,样本构成见表1。
1.2方法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概念量表(简称
PHCSS),该量表1994年由湖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苏林雁等人修订,运用范围8~16岁,该量表含80项是非选择项目,分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躯体外貌、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6个分量表,总分≥46为自我概念水平高,总分
2结果
通过城市与农村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比较可看出,在行为分量表方面,2者得分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分量表及总分方面,城市中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农村中学生,结果见表2。
3讨论
城市中学生各分量表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农村学生,与Hawkins(1967)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阶层的儿童自我概念高于低社会经济阶层,揭示环境因素对儿童自我概念有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时期,城市与农村在经济、教育、文化、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城市学生有较优越的物质、家庭环境和良好的学习条件,接受各种信息快,并且渠道也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因此,他们的思想开放、观念新颖、视野广阔,兴趣多样,所以,他们在知识结构方面呈现多样性、思维灵活。因此在智力评价方面,他们较自信。由于城市学生的文化氛围较好,所以他们的衣着打扮较得体,人际交往方面也很主动,生活的较满意幸福。而农村学生普遍家庭经济拮据,在成长过程中,所处的文化环境相对落后,信息闭塞,生活学习条件艰苦,他们虽然经过努力,考入县城或城市中学,但他们的思维模式、生活习惯、衣着打扮等和同班或同龄的城市学生相比,还是有许多不同之处。加之,农村学生从小是在比较单一的文化氛围中长大,进入中学后要适应一种较复杂、多层次的城市生活环境,因此在适应过程中易产生焦虑、自卑或不幸福等情绪,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与主动,导致合群性较差。这样,整体自我概念水平比不上城市学生。转贴于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中学教育工作应掌握不同背景的中学生自我概念特点,尤其是要正确引导农村学生适应他们所处的环境,以保持良好而积极的自我概念。
4参考文献
[1]SavelsonR.J.Rolus.Self-concept:Theinterplayoftheoryandmethods.JournalofEducationalpsychology,1982,74:3
[2]HattieJ.Self-concept.Hillsdale,NJ:Erlbaum,1992
[3]BengtsonVL,ReedyMN,Gordone.AgingandSelf-conceptions:Personalityprocessesandsocialcontexts,InBirrenJE,Chaie,KW.HandbookofthepsychologyofAging(2nded).NewYork:Piers-HarrisvanNastrandReinholdCompany,1995,544
[4]苏林雁、万国斌、杨志伟,等.H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在湖南的修订.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14
[5]郑力、李铁军.我国心理学关于自我意识的研究.朝阳师专学报(辽),1986,3:15
[6]陈卫旗.自我概念、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4:21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一、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1991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荷兰召开的国际农业与环境会议,通过了著名的《登博斯宣言》,阐明了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即在不损害后代利益的前提下,保证当代人对农产品的需求,维持资源的供需平衡和环境的良性循环,其核心是科学化,方式是产业化,过程是生态化,结果是效益最大化。。与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相联系,本文对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出如下界定:所谓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是指农村商业银行在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实现产业利益的最大化及不断发展过程。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及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基础,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核心在于正确处理和把握好管理与发展、质量与速度、长远利益和短期利益的关系问题,使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财务、信贷、人力、机构等资源的配置作用得以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
二、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要素
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按市场规律把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产业加以规划和发展,发展目标应该是产业主体目标利润化、金融业务多元化、产业运行市场化、产业管理法制化、产业技术现代化。总之,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一)发展。发展始终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失去了发展,一切将无从谈起。
(二)总量。发展必然要求总量有所增长,没有量的积累和扩大,发展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的总量包括资产总量、负债总量、中间业务总量等商业银行主要业务指标。
(三)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必然要求结构优化。全行主营业务都存在一个结构优化问题。具体到信贷结构来说,结构优化包括客户结构、行业结构、地区结构、产品结构等几个方面。
(四)质量。质量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涵。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要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就必须遵循有质量”和可持续”的理念和原则。这里的质量包括资产质量、管理质量、服务质量等涉及业务发展的多个方面。
(五)效益。效益是银行经营的目的和生存发展的保证。以效益为目标,是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
(六)规范。农村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规避各种风险,包括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这要求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遵章守法、规范经营。。
(七)创新。加快提高金融创新能力,更快更好地满足市场客户需求是农村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业务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保证银行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性
至2009年9月,中国已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有27家。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由2003年的384.8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9290.50亿元,增长了22.4倍;税后利润由2003年0.9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73.2亿元。总体上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位于经济较发达的北京、上海和江苏,这三个地区共有14家农村商业银行,其他13家则位于安徽、内蒙古、天津、还有东北和西部地区。。多数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较小,只有上海农村商业银行、北京农村商业银行,还有2008年成立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规模较大,资产总额分别达到1550亿元、1827亿元和1500亿元,共占27家农村商业银行总资产的62%,深圳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余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产均在300亿元以下。
虽然这些农村商业银行大部分是处于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在资本金规模、业务竞争能力、市场份额、信息技术、产品创新能力、人员素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获得足够的生存空间,农村商业银行急需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竞争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村商业银行要不顾现实情况,一味地通过加大投入取得自身经营实力的快速增长,而是应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一条更加科学的发展道路。
可持续发展是不以牺牲后期发展资源为代价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实质就是稳定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社会意义!
首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我国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农村、农业、农民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和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今后我国整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肩负信贷支农重任,农村商业银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直接影响三农”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充分利用支农再贷款,加大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投放,有效解决了农民的资金需求;扶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的特色农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大力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有力地支持了当地经济发展。
其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促进金融稳定发展有积极意义。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是遵循健康有序发展原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风险防范长效机制基础之上的发展,这将有助于逐步控制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促进我国金融业稳定发展。
最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有实质意义。农村商业银行坚持可持续发展,就是改变以往粗放经营粗放管理的方法,坚持树立风险控制、成本约束、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等先进管理理念,逐步走向良性发展的轨道,有利于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明康.年内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将达100家[J].21世纪经济报道,2008,7.
[2]吴爱民.地方性农村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实践探索与思考[J].武汉金融,2007,8.
[3]王吉,成邵敏.关于深化农村商业银行改革与强化管理的思考[J].经济与金融,2007,7.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