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6篇)

时间:2024-09-08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1

关键词:园林植物;可持续;病虫害治理

园林植物规模发展,使得病虫害的发生更加复杂,更加难以防治和治理。且由于植被大规模种植,一旦发生病虫害也将会是毁灭性的。以往的防治总是用传统的农药治理,物理防治,不仅成本高还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因此必须采用可持续方针综合治理才是良策。

1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及发生特点

同人类一样,绿色植物的生长发育也会遇到各种病虫害。这些病害不仅会影响园艺作物的产量,更重要的是降低园艺植物的质量,有时还会影响国际贸易和出口换汇。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当还会引起作物药害、人畜中毒和生态环境污染。由于园林植物品种繁多,生物学特性差异大、耕作栽培措施要求高,生态环境复杂等特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难以把握,更难以治理。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特点是1、精耕细作,精品园艺增大了人传病的可能性。2、保护地位病原物和虫卵越冬提供了良好的寄主和场所。3、高毒农药禁止使用,相应的也消减了对虫害的威胁。

2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治理策略

2.1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是一项法规治理措施,它是指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治危险性病、虫、草害传播蔓延。植物检疫的任务是禁止危险性病、虫、草害在国际间传播交流;将在国内局部地区已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严格禁止其向未感染地区传播;当有危险性性虫害传入新区时应趁早采取措施将其彻底消灭。植物检疫的主要措施有①研究调查,掌握国内外疫情。②划分“疫区”和“保护区”。③产地检疫和现场检验,要严格实施,杜绝后患。④对感染有害生物的种子、苗木及其繁殖材料在发送地点和到达地点进行消毒处理。⑤在抽样检查时如发现可疑的、当时无法确定的检疫材料,一定要在隔离的温室或苗圃种植,或在室内进行分离培养,得出肯定的结论后才能决定处理方法。

2.2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一种最经济、最基本的防治方法。根据栽培方法和栽培制度的改变,通过一系列栽培技术措施的合理应用,创造出有利于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具体措施如下——①建立无病留种田,培育无病种苗。②搞好田园卫生,搞好田园卫生可以减少多种病害的初侵染和再侵染的病害来源,还可以消除虫害生存环境,降低虫害发生。③改善栽培措施。改变种植方式,加强土水肥管理,采取乔木灌木,向阳喜阴搭配种植,增强环境自我调节能力。④以虫治虫,以害治害。采用生物防治措施,引入天敌益虫菌类,有效防止高危病虫害的发生。

2.3高抗品种的选育和应用

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植物病害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措施。不同的品种对病害的抗病性有明显的差异,培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在很多病害的综合防治中处于重要地位。抗病品种的选育就是在广泛搜集抗病种质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需要对其加以利用。当然也要对抗病品种有科学的认识,所谓抗病品种也只是对目标病害是抵抗的,对其他病害虫害则不具抗性,而且利用不当很可能将陈旧的抗病品种变成感病品种,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在利用抗病品种是,一定要认真分析病原物的动态。合理正确使用优良品种。

2.4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就是利用有利生物及其产物来控制病原物、害虫的生存和活动,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主要原理是拮抗作用、竞争作用、重寄生作用、捕食作用、交互保护作用以及诱导植物抗病性等。比如引进害虫天敌;引入重寄生病原物寄生致病病原;引入生存竞争能力强的微生物杀死病原物等等。生物防治最大的特点就是环保、有效、成本低。因此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也日益受到重视,在植物病害的科研和生产实践方面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2.5理化防治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2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问题;策略

病虫害防治作为农作物栽培管理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保护措施,对保护农作物资源,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仅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还能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因此对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探讨十分必要。

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及主要方法

1.1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内涵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指通过运用综合栽培、管理技术等措施,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发育,减轻或防治病虫害。它属于有害生物控制的内容,也是保障生物安全的一种措施。其主要目的是保障供应人类食物的农作物健康生长,保障农作物生态、安全。

1.2主要防治方法

(1)合理轮作和间作。合理的轮作和间作可减轻病虫危害。

(2)深耕细作,清洁田园。很多病原菌和害虫在土内越冬,而冬耕措施不仅可直接破坏害虫的越冬场所,减少越冬病虫源;还可使表层土内越冬的害虫暴露于土表,被天敌寄生或取食,使其不能羽化出土,土内一部分病菌由于日照强射而被直接杀死,达到防治目的。

(3)合理施肥和灌溉合理施肥能有效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抗病能力实践证明偏施氮肥往往会加重病虫危害而增施磷肥和钾肥特别是钾肥可以增强农作物抗病性。

(4)其他方法:如保护利用天敌,生物防治;利用害虫对光、波的趋性,安装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物理方法诱杀害虫;播种前做好药剂拌种压低虫口基数,土壤杀毒,生长过程利用各种农药等化学方法防治等。

2.当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常见问题总结

2.1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发生程度逐年加重

由于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如传统种植改变成日光温室、耕作制度的变化如连年重茬种植,不合理轮作、品种抗病虫性差异、气候条件异常等综合因素影响,致使当前农作物病虫害进入新的高发周期,病虫发生总体趋势表现为病虫发生种类增多、频率加快、区域扩大、时间延长、程度趋重;同时新的病虫害不断侵入和一些次要病虫害逐渐演变为主要的病虫害,使防治难度和防治成本增加。

2.2依赖化学农药,忽视综合防治

据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病虫防治处朴永范调查统计[1],我国在90年代后期每年用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农药用量就已达23万多吨,其中稻田用药量占30%~35%左右,农民滥用农药、用药时间掌握不准、随意增加剂量、乱混乱配等现象在一部分农村普遍存在,使农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指数大大下降,天敌等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减少到最低程度。不仅增加了投入,影响了针对性的防治效果,还导致了病虫抗药性上升,增加了防治难度。过分强调农药的作用,忽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只注意靠“应急”治标,而不注重治本及最后的结果,反而引起病虫害越治越难治、越治越多。

2.3防治意识不强,防治手段落后

主要表现在农民对科学的防治时间不了解、防治方法不当、农民的病虫防治技术水平不高等问题。最终导致错过最佳防治时间、农作物减产或者病虫害加重等现象,归根结底是农民关于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知识缺乏,导致不能把握最佳防治时间,在选用农药及剂型、配制浓度等方面不能做到准确及时、对症下药;农民对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还不清楚,不能从病虫害发生的环节着手解决防治问题,这也是防治质量不高、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施药器械落后,跑、冒、滴、漏等现象严重导致雾滴大,雾化质量差,很难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2.4技术到位率低

虽然我国目前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保体系,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由于经费和投入不足,所以很难大范围大规模地开展行之有效的技术推广普及工作,农民普遍缺乏病虫害识别、综合防治技术知识得不到有效解决。他们把把农药当作唯一的控害抗灾手段,盲目用药。此外还缺乏大力度地对田间病虫害的基础调查工作,病虫害防治的有关指标体系得不到完善。

2.5其他问题

如农药经营户服务意识淡薄,乱混乱配农药销售给农户,不能科学合理的开方卖药,误导农民用药,导致防治效果不佳;技术服务相对滞后,病虫害技术服务人员缺乏,或技术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病虫害测报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到农户家中;不重视健康栽培,过量施用氮肥而不重视施用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的补充,作物长势较弱,抗性较低,易导致病虫害的发生;存在农药选择不对口、抓不住常规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农药配制方法不当、喷施农药方法不正确、施农药时间不当等盲目防治的误区。

3.今后防治工作发展策略及注意事项

3.1做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监测工作,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通过配备先进仪器设备,加强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措施,提高监测水平增强对主要病虫害的预警能力,确保预报准确。强化植保技术推广示范户建设,能及时把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防治药械维护管理以及病虫害预测信息、新药械、新药物、新技术传递到农户家中,提高植保科技入户率。

3.2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

确定综合防治作为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和控制农业生物灾害的基本国策,把“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纳人到农业技术推广法或其它有关农业法规之中,改变重研究、轻推广的做法。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是减少产量损失、减少投人和环境污染、提高效益的根本出路,也是发展“两高一优低耗”农业的重要保障之一。只有从农田生态系统整体观念出发,强调保护利用天敌等田间自然控害因子的作用,提倡以农业防治为基础,以生物防治为核心,辅以物理、化学等其它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被动局面,保证农业生产持续发展。

3.3加强农民培训,普及综防技术

首先加大经费和资金投入,加大国家公益性植保技术服务力度,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其次建立和完善县、乡、村植保技术服务网络,扩大对农民的服务范围,最后建立科学的施药理念,全面提高农民的施药水平。抓住防治适期,组织现场培训。农业科技技术人员要在病虫的最佳防治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现场培训会,以最简单的方式使农民最快掌握不同的病虫防治时间和方法。

3.4针对问题,结合生产实际,加强防治

首先弄清病虫情况,对症下药。认真辨别病虫的危害症状,摸清病情虫情,正确选择低毒、高效、无残留的农药;其次严格按标准浓度配制药液,严禁随意加大用药量或浓度,不用井水和污水兑农药,兑农药前用清水清洗干净桶和喷壶;再次掌握施药技巧,药液从喷嘴喷出时形成一层薄雾要针对性地粘附在作物的茎杆和叶片上,并控制好喷药速度,根据病虫的危害和发生部位不同灵活选用不同的农药和施农药的方法;最后要适时施药,施农药时要注意选择晴天,根据虫的活动规律,做到有利的时间施农药,除金龟子、地老虎等夜间活动的虫要傍晚施药外,一般以下午四时以后为宜。

3.5其他策略及注意事项

如农业防治为主的栽培措施,比如合理轮作,种植抗性强的优良品种及其合理的品种布局,培育无病虫的种苗,针对性的种子消毒、土壤处理,提高平衡施肥水平,重视有机肥和磷钾肥的配合施用,并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虫能力;保护利用有益生物,注意合理用药,减少天敌杀伤,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防治工作中注重生物安全意识;对病虫害发生规律进行认真研究,有效控制其危害;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确保农药质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强化技术培训,提高应急防治能力等。

4.结语

总之,我们要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在农作物栽培及对人体健康重要性作用的认识,将其上升到发展可持续农业的高度来对待。大力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并加大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力度,注重综合防治手段的运用,促使农作物健康稳定发展。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3

关键词:绿色防控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议

中图分类号S4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7)04-0005-03

1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的意义

什么是绿色防控:绿色防控是2006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技术性概念,它是综合考虑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等措施的综合防控技术,其目的是在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草害的同时,确保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和农业贸易安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严重的病虫草害形势需要实行绿色防控:我国农作物的病虫害发生十分严重。目前,我国常见农作物有害生物有1000多种,其中可造成严重危害的近100种(其中有53种属全球100种最具危害性的有害生物)。全国每年病虫害年发生面积超过60亿hm2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机械化、秸秆还田、免耕栽培、保护地栽培等)变化等引起病虫发生频次、种类、程度等变化,病虫草害总体加重,并已成为影响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药的使用现状要求实行绿色防控:目前,我国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仍主要依赖化学农药。据统计,全国每年有100多万t农药制剂被喷洒到田间,单位面积化学农药平均用量比世界平均用量高2.5~5倍,但我国农药利用率低,总体平均只有30%左右,比国外低10%~20%。使用化学农药,在控制病虫、挽回损失的同时,也带来了“3R”等问题。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肥、水、土、气、药、毒(如小麦赤霉病等引起的毒素等)”等诸多因素中,农药是极其重要的一个因子,每年都有因农药使用不当而引起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因此,迫切需要推广绿色防控措施,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实施绿色防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也进入了重要的转型期,正在朝着市场化、互联网化、全球化、环保化、工业化、民本化等方向发展。同时,社会需求、社会关注等目标也出现了新的变化:如国家需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情况下追求环境优美、生态文明,市民更加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求吃得健康,而农民则追求更高的种植效益,这些变化都直接影响到农产品的生产方式,进而影响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要适应上述变化,则必须实行有害生物的绿色防控。

总之,绿色防控是贯彻“公共植保、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理念的具体举措,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两型农业的有效途径,是有效控制农作物病虫害、同时确保“四个安全”的关键手段,是实现化肥农药零增长、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

2绿色防控的技术概述

2.1常见绿色防控技术目前我国主推的绿色防控技术主要包括检疫防控、农业防控、物理防控、生物防控和化学防控等技术措施。

检疫防控是由专门机构根据国家法令,按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所采取的各种检疫及其他措施,主要是控制危险性病虫草害的输入、传出和传播,也包括严格封锁和就地消灭新发现或新传入的检疫性病、虫、草等有害生物。

农业防控主要是利用栽培管理技术,在目的地改变某些环境条件,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而不利于病虫、杂草繁衍的条件,或者直接杀死病虫草害,减少基数,从而避免病虫草害的发生或减轻为害。农业防控包括利用抗性良种、中耕划锄、清洁田园、肥水管理等健身栽培措施,也包括轮作、间作套种、覆盖(地膜、秸秆等)、生态调控等措施。农业防控绝大多数为预防性的措施,常和生产过程结合紧密,安全性好、效果持久,但同时也常具有地域性、季节性强,某些措施(如中耕划锄等)费工费时,效果来得慢、病虫大发生时不能应急等缺点。农业措施的两面性决定我们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栽培抗性品种是防控病虫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抗性和品质、产量等常常不能具佳,且每个品种的抗性谱有限、抗性基因也有突变或被克服的可能,因此需因地制宜选择使用。

理化防控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物学习性,利用简单工具或光、温、水、电、波等各种物理因素防治病虫害的措施,如利用温度的高温闷棚、温烫浸种等,利用光的晒种、灯光诱杀、色板诱杀、银膜避蚜等,利用物理阻隔的果实套袋、防虫网等,利用放射能照射导致害虫不育的辅照杀虫等,也包括最原始的徒手捕杀或清除和使用简单工具诱杀、设障碍等,此外,还包括利用害虫趋性的性诱剂诱杀、食饵诱杀等(也有人将性诱剂诱杀等归为生物防治、将食饵诱杀归为化学防治)。理化防控突出的优点是安全性高,但某些措施成本较高或费工时,或者效率相对较低、防控不彻底。

生物防控主要是利用自然界生物物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某些生物学特性,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主要包括利用微生物、寄生性天敌、捕食性天敌等有益生物和生物农药等防治有害生物。微生物防治主要是应用真菌(如白僵菌、绿僵菌等)、细菌(如芽孢杆菌等)、病毒(如核多角体病毒等)、放线菌和能分泌抗生物质的抗生菌的活体或代谢产物防治病虫草等有害生物,如常见的以菌治菌、以菌治虫等;寄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寄生蜂、寄生蝇等天敌,寄生在害虫各虫态的体内或体表,以害虫的体液或内部器官为食,使害虫死亡;捕食性天敌防治主要是利用食虫、食鼠的脊椎动物(如青蛙、鸟类、黄鼬、蛇等)或捕食性节肢动物(瓢虫、螳螂、蚂蚁等昆虫,螨类等)捕食害虫的害虫或鼠类;生物农药是指利用生物活体(真菌、细菌、昆虫病毒、天敌等)或其代谢产物(如信息素、生长素等)对农业有害生物进行杀灭或抑制的制剂,这类制剂具有杀菌、或杀虫、或除草等农药作用,但均是来自天然、而非化学合成的物质或生命体,包括微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有人将转基因生物亦归为生物农药)。生物防治对人畜、植物等安全,不杀伤天敌及其他有益生物,不存在留和污染,不易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和形成抗性,控制作用时间长。但生物防治一般效果来得慢,且受气候等条件影响很大。

化学防控是绿色防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绿色防控强调尽可能使用非化学防控措施,但并未排除使用化学农药,强调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安全、环保的农药。要科学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必须对病虫草害进行及时、准确的诊断与测报,做到对症下药、合理混用,同时要注意施药方法,选择最佳的施用时间、剂量、器械与方式,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和最多使用次数等要求,有条件的地方可推行统防统治。

2.2绿色防控应坚持的原则绿色防控应坚持“安全性、可操作性、农药替代性、经济有效性、可持续控害”等原则,要优先选择非化学防治措施,且技术流程简单、先进实用、投入与产出协调,要保证所采用的技术措施不会导致农残超标、水源等环境污染、人畜禽鱼鸟蚕等非靶标生物不中毒等,并能很好地保持生态调控能力,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2.3绿色防控的发展进程绿色防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其中初级阶段是有限的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作物的某一种或少数几种病虫害所采取的局部性或阶段性的绿色防控措施;中级阶段是全程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一种作物生长全过程所采取的系统性绿色防控措施;而高级阶段是区域性绿色防控,主要是针对某个特定生态区域各种作物上所采取的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绿色防控措施。

3存在的主要问题

3.1优质农产品的价值得不到体现(优质不能优价)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受市场左右,一项技术、一个产品能否推开,最终由市场决定,而盈利水平常决定社会及资本的参与热情。目前,病虫绿色防控在全社会的认知度不高,绿色防控的品牌知名度还较低,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与未利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的产品相比未形成相应的价格优势,优质不能优价,盈利水平不高,致使生产者使用绿色防控技术的内生动力不足,社会资本参与的意愿不强。

3.2实用性强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相关技术储备不足一方面,目前适用性强、操作简单的绿色防控关键技术不多,一些绿色防控技术本身存在缺陷或操作程序复杂、使用难度大,导致绿色防控技术体系单一,集成度不高、系统性不强,很难在生产实际中很好地应用。另一方面,目前的绿色防控多集中在“示范区”,而多数示范区又表现为堆砌各种“绿色防控”技术,出现“绿色防控是个筐,什么技术都往里面装”的现象,未能很好地进行有机组装配套。

3.3农民参与积极性仍不高,应用规模不大目前的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部分还是以农业部门为主体的示范展示,普遍表现为规模较小、投入不足、投入渠道较为单一,加之绿色防控技术防治谱窄、速效性远不如化学农药,使用成本过高、或技术较为复杂,优质不能优价,产投比低,导致绿色防控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再加上农民已有的防控措施和防控习惯难以改变,他们或不愿接受新的防控方式,或不愿承担使用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导致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主体积极性不高。同时,经济效益不好,又制约着绿色防控技术的大面积应用。

4几点建议

4.1通过市场优质优价,引导生产者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政府应利用消费者对绿色、无公害等优质农产品的追求,加大对病虫绿色防控的宣传,提高绿色防控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引导广大消费者了解、选择绿色防控产品。企业应落实政府的有关要求,在政府的支持、引导、扶持下,实行市场运作,采用绿色防控技术生产,把绿色防控与市场有效地对接起来,在落实病虫绿色防控的同时,完成企业的利润目标,实现合理盈利,进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4.2通过“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研发投入针对当前适用的绿色防控技术不多、技g集成水平不高的问题,应切实加强“政产学研推”结合,加大对绿色防控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集中力量围绕农业生态调控技术、生物农药、物理控害技术、理化诱控技术和绿色环保农药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对已有绿色防控技术应进行优化集成与规范化推广,尽快形成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绿色防控技术集成模式,建立单一作物或区域性病虫的绿色防控技术规程或标准,以供生产推广应用。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4

[关键词]林业资源;病虫害;原因;措施

由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某些部门与人员不重视对林业资源的保护,导致林业病虫害问题愈发严重。所以,如何及时找出我国林业资源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并且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1林业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1.1不合理的人工造林

大规模林业病虫害的爆发就预示着生态系统出现失衡的现象,这与林区中栽培种植的林木品种单一、物种多样性简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人工造林是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措施。但是,近年来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和病虫害发生面积呈同步增长的趋势。人工造林的林木品种单一,种植结构不合理现象严重,破坏了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致使生态系统脆弱,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下降,一旦发生大规模的病虫害,依靠树木自身是很难抵抗的。因此,在进行人工造林时,一定要根据造林区域的生态结构和生态环境来选择合适的林木种类。

1.2防治措施不合理

我国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主要是依靠化学药品和农药来完成的,化学防治虽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化学药品在大量杀伤害虫的同时也将消灭大量对林木有益的生物,化学药品的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害虫产生抗药性,长此以往,会使林木生态系统变得脆弱不堪,降低林木的自愈能力,化学药品的大量使用还会污染土壤和水资源。此外,我国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进程十分缓慢,根本不能满足我国林业大规模发展的需要,我国在林业病虫害方面投入的资金和技术还有待提高。

1.3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目前我国林区中发生病虫害的种类大约有8000多种,比较常见有200种,每年都会爆发由3~5种害虫组成的大规模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病虫害灾难爆发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整体恶化所致。

1.4林业病虫害监测工作薄弱

由于我国不重视对林业病虫害问题的关注,投入的资金和技术相对较少,造成我国林业病虫害的检测工作十分薄弱,部分地区根本不能及时发现并预报当地林业中发生的病虫害灾难。只有在病虫害灾难大规模爆发时才会察觉出来。

1.5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技术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

林业资源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要求从业人员不仅要掌握相关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还需要拥有充足的防治经验,能够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和规模,结合林木爆发病虫害区域的生态条件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但现阶段,我国专业的林业病虫害防治人员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还有待提高。

1.6防治手段单一

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中,我国的投入力度不够,欠缺对一些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推广和使用力度,很多地方的防治手段落后单一,面对曾出不穷的林业病虫害的威胁,缺乏有效的防治手段。而且我国各林业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情况脱节严重,在造林、育苗等林业工作方面缺乏统一的安排和协调,在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上处于十分不利的被动局面,部分地区有关林业病虫害的预防机制存在极大的缺陷。

2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2.1加强植物检疫和监测工作

提高对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认知是保护林木资源的重要措施。随着国际化交流的不断加强,危险性病虫害长距离传播的可能性在不断增加,如美国白蛾、松针褐斑病等重大病虫害灾难都是通过从国外进口林产品带入的。所以,必须提高植物检疫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对从国外进口的种子、林木等执行严格的检疫措施,减少病虫害从国外引入的概率。同时,林业监管部门还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加强对病虫害的预防和监测工作。综合考察当地林木覆盖区域的生态环境和自然条件,做好病虫害的预防和监察工作,及时预测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和趋势。做好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林木保护措施,降低和减少大规模病虫害的发生。

2.2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手段和技术水平

面对日益严峻的林业病虫害防治形式和国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积极提高林业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水平,在防治过程中要逐渐禁止使用氧化乐果和甲胺磷等毒素含量较高的农药化学产品,提高对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及仿生农药和植物性农药的使用力度。加大对生物防治技术和无公害防治技术的研究和实施。例如,我国部门地区采用周氏齿小蜂来防治美国白蛾,利用赤眼蜂来防治松毛虫等病害,这些生物防治措施拥有十分辽阔的发展空间,而且不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同时,积极推广使用飞机、喷烟机等林业病虫害防治机械来综合治理病虫害;利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美国白蛾、松毛虫等害虫的监测。总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林业病虫害中的防治作用。

2.3因地制宜

地使用防治措施对林业病虫害所采取的防治措施首先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树立健康森林的防治理念,确保林业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始终贯穿在林业生产和发展的每个角落,降低或减少对化学药品的使用,积极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相结合的多重防治措施来综合治理林业病虫害,当地林业管理部门应对林区内的温度、通风情况、生物种类及分布等进行详细的调查,充分发挥林区内有益生物对病虫害的预防作用,使得当地的自然环境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提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实现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因人类活动对当地植被的破坏和影响,通过对当地生态环境和自然的研究来积极营造多树种直接和谐共存的混交林,不断优化林木种类的配置,丰富并提高当地物种资源的多样性,提高林木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根本上降低或者减少病虫害对林木的危害。

3结语

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能够最大程度上保护森林资源,促进提高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我国林业建设始终处于高效稳定的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林荣斌.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无公害防治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9):169.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5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探讨

中图分类号:S1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88-1

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随着水稻种植水平的不断提高,地域的不断扩大,水稻病虫害的影响也在逐年增加,且较难防治,从而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成为水稻高产的严重阻碍之一。因此,如何更好的、有效的加强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从而促进水稻的优质、高产成为当前水稻种植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在治理水稻病虫害时我们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水稻的种植和生长过程中,坚持以预防为主,因地制宜地利用农业、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对水稻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下面我们将从四方面来探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

1.1化学防治措施

化学防治就是利用科学的药剂防治来解决病虫危害。化学防治是水稻综合防治中最重要的方式,具有见效快、效果好、使用方便等优点。在利用化学药剂解决病虫害时,大多数农民朋友选择使用化学药剂来直接消灭害虫,这样做只是单纯地起到了救急的作用,并不能降低病虫害发生的几率。而且这样做的成本较高,不但增加经济负担,时间一长,还会使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性,从而造成病虫害再次猖獗等缺点。在选择化学药剂防治时,我们要利用科学的防治方式来进行防治,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1.1适时、合理的下药、施药所有的农药都有其一定的防治范围和对象,因此,我们在决定施药前,首先一定要弄清楚防治的对象和范围,选取最适合的药剂,然后实施下药,最终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时还要注意用药合理,各地要因地制宜,适时、合理的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取得良好的效果。

1.1.2选择农药选择农药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剧毒、高毒的农药,尽量使用低毒、安全的农药,坚持使用无公害农药,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使用低毒、安全的无公害农药或生物农药进行防治,可以减少水稻中毒素的残留数量,避免水稻中残留毒素对人身体的影响,从而生产出环保、绿色食品。

1.1.3在利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时要注意科学施药(1)在施药时要选用新型的低容量的农药喷雾器。(2)在施药时要对农药进行合理的混和、配用,切忌不能只选择受害重的一种药物使用。(3)在施药前要确保水量的充足,以确保农药药液搅拌均匀。(4)在对水稻施药时一定要对准位置进行施药。(5)在施药时,为了保证农药的防治效果,要对稻田的水进行补充,尽量使稻田的水保持在一寸深的水层一周左右。

1.1.4注意保护天敌在防治水稻虫害时,一定要对害虫的天敌加以保护,这样可以减少水稻害虫的数量,尽量使水稻健康地生长。

1.2农业防治措施

(1)首先要选择抗性良好的种子,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并减少稻瘟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病几率。其次,种子的品种要时常更新,这样可以防止因长期种植某一品种而产生的抗性,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流行。再次,要使用农药对种子进行浸种消毒,从而有效地预防稻瘟病、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的传染。

(2)改进耕种方式、改善栽培技术,对肥水加强管理。

(3)建立无病害的留种田,适时进行播种,从而有效的预防病害的发生与传染。

(4)对染病的稻草进行及时的烧毁,从而减轻水稻病害的发生与传染。

(5)在冬季时,要对耕地进行深耕翻土和深水泡田,这样能够将土壤中的螟虫大部分都杀死,从而降低来年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与传染几率。

1.3物理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就是要充分地利用各种有效的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对水稻病虫害进行防治,其主要措施是:

1.3.1针对虫害的主要防治措施利用人工捕捉;拔除被虫害浸染的枯叶。

1.3.2针对病害的主要防治措施选择优良的、健康的种子,利用药液浸种从而去除病粒,利用浸种和晒种的方式减少病菌的侵入。

1.4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是利用微生物或生物代谢物、天敌昆虫、菌体从而达到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以菌治菌的目的。生物防治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性能较为安全,对环境没有污染,可以长期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染,减小水稻病虫害的危害,在水稻的综合防治上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寄生蜂、农田蜘蛛等虫类对水稻害虫进行抑制,达到以虫治虫的目的。

(2)利用两栖动物,例如蟾蜍对水稻害虫来进行防治。

(3)利用微生物来治疗水稻病害,如应用井岗霉素来治理水稻纹枯病。

2结语

正确、合理地利用水稻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有效地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从而将水稻病虫害的危害程度降到最低,最终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促进水稻的高产。

参考文献

[1]李立平,何宏新.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J].中国科技财富,2009,(05).

[2]王丽雁,刘玉贤.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探讨[J].农民致富之友,2009,(05).

[3]张学道.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6,(05).

农作物防治病虫害的措施篇6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435.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81-1

1综合防治

1.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防控责任

各级农业部门要主动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积极争取把病虫害防治工作上升为政府主导行为,成立政府领导牵头、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指挥机构,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职责,层层落实防控责任,绝不能因为监测预警不到位而错失防治时机,绝不能因为防控措施不到位而造成病虫暴发成灾。

1.2健全病虫监测网络,抓好监测预警

1.2.1健全病虫监测网络根据当地地理、气候条件特点及水稻重大病虫害的历史发生情况,建立水稻病虫监测网络系统,系统测报、重点区域测报、多点观测相结合的病虫监测网络系统。

1.2.2多渠道及时病虫情预警信息和防治技术县级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须在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时期及时农作物病虫情报指导整个地区的统防统治,若发生某种重大病虫害爆发,则根据相关指标及时相应级别预警。各镇(管委会)农业技术推广站须根据当地水稻重大病虫害发生具体情况,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稻田及时防治信息,指导农户进行挑治。

1.2.3强化宣传培训工作由于各镇(管委会)农业技术推广站人员变动较频繁,且有相当一部分人员非农业专业毕业,对水稻重大病虫害的认识及监测技术不熟悉;加上由于水稻生产在广大农户的家庭收入中所占份额逐年下降,农户对水稻生产的重视程度也逐年下降。因此,要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各种渠道开展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田间培训、发放明白纸、利用新闻媒体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宣传,推广科学防治和合理用药技术,提高群防群控和科学防治水平,做到“认识问题的解决要到村到户,防治技术的培训要到村到户,防治工作的指导要到村到户。

1.3提高防治水平,推进统防统治

积极引导和培育多种形式的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服务技术人员的培训,全面提高业务水平,开展水稻病虫统防统治及代防代治,充分发挥植保专业化防治组织在水稻病虫害防控工作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面上防控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病虫害防治效果。

1.4加大绿色防控,确保用药安全

各镇要根据当地水稻病虫发生情况,充分发挥农业、生物和物理等绿色防治技术对病虫的控制作用。在水稻病虫防治中,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农药,以及拟除虫菊酯(包括其复配制剂)农药;严禁使用未在水稻上取得登记管理的农药品种。随着高温季节的来临,要特别注意施药安全,避免中午高温施药,确保施药人员的安全。

1.5积极支持和利用农资监管机制,确保用药安全

农技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发现和反映问题,积极支持工商部门及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强化农药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药、高毒农药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农药”,确保农药药效和安全。

2技术保障措施

2.1及时准确掌握病虫发生动态

各单位要充分调动和发挥辖区内测报点的工作积极性,做好水稻重大病虫监测,尤其是加强“两迁”害虫、稻瘟病及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的系统调査,准确掌握水稻病虫的发生和消长动态,严格执行病虫情汇报和会商制度,准确病虫预报和防治预警信息。

2.2农业防控措施

2.2.1选用抗病品种防病技术选用抗(耐)稻瘟病、稻曲病的水稻品种,淘汰抗性差、易感病品种,及时轮换种植年限长的品种,是预防病害的根本措施;早造要注重易感病品种稻田的监测和防控。

2.2.2合理密植,健身栽培以健身栽培为中心的肥水管理和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露晒田,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创造不利于有害生物发生的环境。基肥提倡多施有机肥,根据地力和产量,前中期适量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晚稻要加大力度推广应用水稻“三控”栽培技术。

2.2.3降低病虫基数通过统一栽培品种,减少桥梁田降低虫源基数;水稻收获后及时处理稻草、及时犁耙沤田等措施降低病虫基数。

2.3物理防控措施

毎30~50亩稻田安装一盏频振式杀虫灯,杀虫灯底部距地面1.5米,于害虫成虫发生期天黑后开灯,天亮后关灯,用以诱杀二化螟、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黑蝽等多种害虫。

2.4生物防控措施

保护利用自然天敌,保护稻田自然生态系统,为天敌创造良好的繁殖和栖息条件。选用对天敌低毒安全的生物药剂或选择性杀虫剂,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大量杀伤自然天敌的农药,充分发挥有益生物的自然控害作用。

2.5化学防治措施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