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设计概论(6篇)

时间:2024-09-09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1

关键词:文化符号;城市文化广场;演绎与诠释

中图分类号:TU986.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6-0073-02

1引言

作为城市的“起居室”和“客厅”的城市文化广场是城市空间的一个重要节点,主要链接建筑与建筑、建筑与道路、景观小品与大众交流的一种公共艺术形态,是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舞台。不仅浓缩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特征,更积淀了居民的情感和记忆。一个好的城市文化广场不仅传递了城市本身的文化内涵,更能改善城市生活的品质,提升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精神文明的窗口。

2相关概念的界定

2.1城市文化广场的概念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能够高度概括一个城市的历史沿革、文化内涵、时代精神的场所。其结构一般都是开敞式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并与周围的整体环境协调统一,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愉悦的休憩空间。表现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是城市文化广场的特色,文化广场带来文化休闲气息的同时,还反映当地的习俗和居民生活的情趣。

2.2文化符号的概念

所谓的文化符号,是经过时间洗涤之后沉淀下来的精华,是某种意义和理念的载体,这种理念和意义是通过一系列外在特征表现出来的,具体说就是一些客观存在的物质,例如某些特定的色彩、图案、造型等。当前,利用文化符号已经是景观小品设计中的常用手段。然而,很多地方对于文化符号的应用,往往停留在肤浅的层面,只是简单孤立地抽取一些具象的符号,强加在景观小品上,从而出现了大量的简单化、照抄式的景观小品。虽然模仿了历史的外在形态,但是往往造成词不达意,不仅不能给人传递文化气息,反而失去了地方特色,也失去了景观小品在城市文化广场中的作用。

3结合实例,分析构成城市广场文化符号的元素

3.1特色建筑

建筑因鲜明的地点性而成为空间内涵表达的有效手段,是城市广场空间景观中重要的组成元素,它的形式、体量、性质、轮廓线、色彩和外表材料直接影响城市广场空间景观的气氛和形象。建筑表达内涵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独特造型表达民族内涵;通过色彩、开敞度表达地域内涵,通过群体布局表达思想内涵;通过厚重的历史感表达文化内涵。城市广场周围的建筑群可以以独特的造型组合脱颖而出,成为城市中标志性的建筑群,主要是对城市历史或是带风貌的概括和体现,反映城市历史的延续性。如桐城市滨河文化广场中的特色建筑东作门以及和周边环境相协调的建筑群,是桐城古城门原址的复现。建筑本体人为的做旧和仿古,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使人们在广场休闲的同时感受历史的沧桑。

3.2地面铺装

地面铺装在塑造城市文化广场的时候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通过色彩及图案与整个城市广场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意境相吻合,含蓄地表达了城市的内涵和地方特色。丰富细腻的地面铺装能够装扮城市文化广场的细节,使其形态多样明确,边界清晰,达到更好的视觉效应,从而引导人们的行为。地面铺装在选择铺地材料和铺地色彩上也有所要求,不同质感的材料和色彩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因此在材质和色彩的选择上要注意与周围环境、文化氛围相协调,营造和谐的视觉场所。如滨河文化广场上得地面铺装采用深色,营造历史感,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同时在地面运用浮雕,刻画出整个桐城市的地区原址,让市民了解城市的发展的变迁,更好的理解城市的内涵和地方特色。

3.3景观小品

景观小品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是城市文化广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化广场通过景观小品来体现,景观小品中文化内涵的表现则离不开文化符号的运用。通过造型别致、富有特色的景观小品的设计,既能美化城市环境,提高城市文化广场的趣味性,为居民提供娱乐休憩的开放性休息场所,又能有意识的再现城市的地域传统风貌特色及文化意境。桐城市滨河文化广场采用不同造型的景观小品来展现文都特色,在广场入口处右侧采用大面积的文化浮雕墙,刻画一些礼仪之邦的典故,给游人造成一股视觉冲击力,营造广场的文化底蕴。其次在广场的左侧有一牛郎织女的雕塑,并刻有关于黄梅戏的起源于发展的典故,体现黄梅戏曲之乡的特色。另有一些体型小巧,造型复古的街灯、座椅等从细节部分展现这座城市文化广场的特色。

3.4水景设计

水景在营造城市广场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是人们游玩时观赏的重点。一般广场的设计都离不开水景的营造,如喷泉、小型湖面等。水景在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中通过隐喻、象征、直叙等手法,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并与周围建筑相互掩映衬托,构成优美的风景层次。滨河文化广场就是一个利用水景展现广场特色的很好的例子。此广场毗邻龙眠河,通过对景的设计手法,与龙眠河相互依附,构成完美的视觉效应。在河面中央设计大型喷泉,河堤修建景观栈道,并以仿古的景观长廊作为陪衬。夜景下,通过灯光设计,喷泉呈现五颜六色的水景,并在河堤护岸勾勒出变换多样的“龙眠河是桐城人民的母亲河”的字样,在营造视觉效果的同时表达了这座城市对龙眠河的感激之情,更好的呈现文都的底蕴。

4文化符号在城市文化广场中的演绎与诠释

4.1多种元素的相互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中无论是特色建筑、地面铺装,还是景观小品、水景灯光都是组成文化符号传播的媒介元素之一,在文化符号加载的过程中,通过利用文化符号的“形”,使居民体会到设计作品的“意”,进而达到传达城市文化广场的“神”。一般情况下,对于文化符号的“形”的演绎方式有多种,但是无论哪种方法,都不是单一元素的运用,而是把几个元素巧妙的联合起来,相互借景,然后将其简化,得出表达文化符号的一种方式,形成独特的视觉语言。如在滨河文化广场中,特色的景观灯不是单纯的对仿古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提取传统灯笼造型的精华,再以神似重于形式的设计原则,进行抽象的提炼与再创造。

4.2多样形式诠释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的提升城市广场中的文化品位,将富于文化底蕴的传统艺术推向大众生活,协调纯粹艺术与居民日常生活的关系,文化符号在城市广场中的设计必须打破单一的设计模式。城市文化广场是一个具有公共性、开放性的现代城市空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其表现出了功能多样化和文化多样性的需求,这就要求设计者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意识,运用多种元素的相互结合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受。达到既能展现文化内涵又能弘扬时代精神的效果。滨河文化广场各个构成元素的形式设计多以简洁、明快为主,但是各个要素之间却是各有特色,无论是景观小品还是雕塑形式不拘一格,在展现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展示自己的独特风采。

5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作为城市最主要的开放空间,是与居民进行文化对接的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能反映城市风貌、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的场所。而文化符号作为传递文化的中介,构成了城市文化的话语系统,为人们开启了一扇认识城市社会和文化的窗口,使人们更直观的领略所在城市的韵味。运用文化符号的观念为我们进行城市广场的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思考维度,而城市文化广场的建设也为文化符号的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通过对城市文化广场各个构成要素文化符号的加工与整合,更好的诠释与演绎城市文化,达到与市民进行精神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夏季芳.中西方城市广场的历史变迁对比[J].安徽建筑,2005(3):8.

[2]城市广场地域性构形要素浅析[J].科技广场,2008(6):246.

[3]陈淑娟.论现代城市广场的休闲文化意境.2011(1):61.

[4]黄敏.设计中的符号学[期刊论文]-湖北工学院学报2001(09).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2

[关键词]城市绿地,西方城市,绿地规划。

在我国的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中,采用了城市绿地(UrbanGreenspace)的概念。城市绿地是指以植被为主要存在形态,用于改善城市生态、保护环境,为居民提供游憩场地和美化城市的一种城市用地。

城市绿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居民休闲活动场所,美化城市景观以及减震避灾的功效。正是因为城市绿地对城市建设的巨大作用,进入新时期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城市绿地的建设,城市绿地面积和质量得到了快速发展。相比中国城市绿地建设而言,发达国家城市绿地从数量、质量、规划理念等方面都处在领先地位,学习和借鉴他们的城市绿地建设及相关理论,对我国城市绿地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放空间概念

国外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的概念,而是采用“开放空间”(OpenSpace)一词。对于“开放空间”,国外各学科的学者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OpenSpaceAct)中提出了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1906年英国修编的《开放空间法》(OpenSpaceAct)中将开放空间定义为“任何围合或是不围合的用地,其中没有建筑,或者用地中建筑物占地少于1/20,其余用地部分用作公园或娱乐,或者堆放废弃物,或是未被利用。也有的英国文献中把开敞空间的定义为:“所有具有确定的及不受限制的公共通路并能用开敞空间等级制度加以分类而不论其所有权如何的公共公园、共有地、杂草丛生的荒地以及林地”。美国将开敞空间定义为:“城市内一些保持着自然景观的地域,或者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也就是游憩地、保护地、风景区或者为调节城市建设而预留下来的土地,城市中尚未建设的土地并不都是开敞空间,城市绿地具有:娱乐价值、自然资源保护价值、历史文化价值、风景价值”。凯文?林奇则认为开放空间就是任何人都能在其中自由活动的空间,它和土地所有权、大小、使用方式、景观都无关,强调的是空间的开敞性,非封闭性及“公共性和社会性”日本学者高原荣重把开敞空间定义为:“游憩活动,生活环境,保护步行者安全,及整顿市容等具有公共需要的土地、水、大气为主的非建筑用空间且能保证永久性的空间,不论其所有权属个人或集体”。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是强调了土地的自然属性,即它们都是为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开放空间的概念大致与我国城市绿地的概念相当,但是其界定与研究范围又有一些差异。国外开放空间只强调空间概念本身的开放性和可达性,不再对概念进行其他的限制。而城市绿地则不然,它用绿色对空间进行了限制,只有绿色进入的地方才叫绿地,故有学者称之为“绿色开放空间”。所以城市绿地概念的内涵比较丰富,而外延就小于开放空间,如水体不涵盖在绿地内,却属于开放空间。正是由于开放空间的内涵较少,就更有利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开放空间的生态平衡功能。因为它已突破了城市绿地的限制而走向整个区域空间的规划与控制。

二.西方现代城市绿地理论

现代城市空间发展历程中,目前公认的城市绿地规划意识最早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在随后的100年间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阶段一:19世纪后半叶

早在19世纪后半叶,出于对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的经济自由主义的批判,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怀疑,抗议城市的工业化,出现了保守主义思潮。主要倡导者是少数的保护主义者,如威廉?莫利斯。也有一些人在思考着如何保护大自然和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的问题。如美国地理学家G?马什。真正第一次在实践中作出贡献的是美国风景建筑师奥姆斯特德,他设计了纽约中央公园。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了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花园城市”的基本构想。霍华德的理论与实践,虽然对20世纪的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由于其消极的态度和浓厚的乌托邦色彩,最终没有得到社会的反响,因而很快就被城市发展的浪潮所淹没。

2阶段二:二次世界大战前

这时期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有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基础。1922年,霍华德的追随者莱蒙德?恩文在《卫星城镇建设》书中表达了“卫星城镇”理论思想。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利在编制纽约区域规划方案时,发展了“邻里单位”的思想。1930年,现代建筑运动大师勒?柯布西埃在对巴黎进行的“阳光城市”的规划设想中,希望采用高层建筑来提供更多的地面和绿地。1932年,美国建筑师赖特在《正在消灭中的城市》和《广阔的田地》两本书中阐述了“广亩城市”规划思想。1942年,芬兰建筑师E?沙里宁在《城市,它的生长、衰退和将来》一书中对“有机疏散”理论作了系统阐述。他主张把重工业、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面积工业用地用来开辟绿地。1948年,沙里宁按照有机疏散原则做了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这时期的环境保护由被动保护走向通过城市规划进行的主动保护,人们希望通过城市绿地整体规划的方式来解决环境问题。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3

关键词:景观;个性化设计;地域性;视觉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97(2008)08-140-01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生活空间是物质和精神的综合反映体。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工物内部之间的关系。而城市景观是一城市或城市某一空间的视觉总体,包括景观各要素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文化特征、人的视觉感受及其中的社会活动等。

从历史上看城市景观设计经历了由50年前单一追求表面的城市视觉美化过渡到以满足“人”的多元需求基础上的整体而系统的城市视觉表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得到极大的改善。同时,人口增加,城市化现象的推进,无序的土地开发使得城市中高楼林立,传统的街道被破坏,开敞的空间被占用,与自然景观相悖的现象随处可见,使与区域景观紧密相关的地域民众文化传承受到了严重威胁。这种景观环境的视觉疲劳也与其它环境污染一样,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我们必须谋求一种让人们能够长期融入其中的、从质的方面满足视觉享受的景观环境。

无论在中国或是在欧洲,最初的景观认识多是对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主要侧重于景观的景色,景致和风景。19世纪中叶,伟大的动植物学家和自然地理学家洪堡得(Humboldt),将“景观”作为一个科学的术语定义为“某个地球区域内的总体特征”而引用到地理学中。随着当时西方经典地理学、地质学及其它地球科学的产生,“景观”一度被看作是地形(landform)的同义语,主要用来描述地壳的地质、地理和地貌属性。1939年,德国著名生物地理学家Troll提出了“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的概念,把景观看作是人类生活环境中的"空间的总体和视觉所触及的一切整体",把陆圈、生物圈和理性圈都看作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Lynch等为代表以美国为中心开展的“景观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landscapeevaluation")研究,也主要是针对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即对景观视觉质量进行评价,景观的“视觉质量”就等同于“美”,形成了广域的“环境心理学”。随着景观研究体系的扩展,形成了不同学派,其中的专家学派坚持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认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是决定质量的4个重要基本元素。由此可见景观概念虽有广义内涵,但其最具有表现性的视觉美学意义在现实设计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感知中视觉信息约占85%。城市景观在人的景观视觉感知中具有基础性、长期性和普遍性特点,城市景观的艺术设计不仅体现一个城市的品位,同时也是通过视觉感受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的实现手段。

而景观环境的艺术化处理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提高人居生存质量,创造理想景观空间的一种有效手段。于是,如20年前的室内环境装修设计行业的出现一样,建筑师从建筑外环境、园林师从园林生态绿化、城市规划设计师从整体空间布局角度、环境艺术设计师从艺术审美角度出发都在努力向环境美化为主的景观设计行业靠拢。然而,虽然我们的生活空间得到了一定美化的同时,但是“滞后于西方100多年的中国版‘城市美化运动’已受到有识者的批评;城市建设数量惊人,而宜人的‘公共生活空间’,则为普遍之缺。”盲目的仿造热潮,无个性化的城市景观设计,使大多数的景观匀质性增加.同一模式的景观随处可见,从而丧失了景观的独特性,没有体现潜在的地域性,更谈不上艺术和文化。因此,城市景观的地域性、个性化艺术设计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当前我国的有识之士也正努力追求创建具有特色的景观。但与此同时,有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建设具有特色的景观是给谁来用?能不能用等问题。也就是民众的需求问题。

笔者曾经在日本留学生活了多年,也曾研究了那里的景观。日本为了努力建成具有地方个性化的景观环境空间,为此还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比如在2003年7月制定了「建设美丽国家的政策大纲,该报告提出了,景观形成应扎根于居民热爱并喜闻乐见的地区。2005年6月日本景观法全面施行,其景观法的基本理念是,良好的景观应该是基于该地区自然和历史、文化等的,并与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等相互和谐,通过民意来塑造地域的个性化。而我国当前的景观设计多是以设计者或决策者个人的主观意识为主,往往忽视作为使用者的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另一方面,设计师的非理性设计,追求个人风格或靠模仿作品,而忽视城市具体的自然条件,从而丧失了它赖以生存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造成城市景观的贫乏和地域传统文化的流失。所以本文的深层意义在于创造以人为本的地域特色城市景观,使其深深扎根于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景观设计基础之上,即以地域居民的喜爱景观为前提,利用视觉美学设计原理,从环境心理学和行动学角度出发,通过“情”与“景”的交融,探索城市景观设计过程中地域居民的意识反应,以及城市景观与地域个性化,地域的自然、历史、文化及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综上所述,景观作为对环境的视觉审美价值的评价方式,是满足人的精神追求的一种体现,但它的使用功能是不应被忽视的。一个好的景观的创造能够让人们在紧张的城市生活中得到享受,也就是景观的利用效应,在得到心情愉悦的同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使用着景观。而城市景观的视觉艺术设计意在对城市空间进行艺术整合,以确立一定的视觉秩序,建立良好的视觉空间环境,从而反映城市的地域特色,注重视觉环境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把握视觉变换规律,创造人性化场所。而基于民意的城市景观视觉研究则是探讨最佳城市景观的存在方式,营造具有可持续性发展、人性化特征的城市景观,为城市景观的个性化设计和维护地域文化多样性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4

关键词:城市生态园林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5-0049-01

0引言

所谓的生态,并不仅仅是物种的多样,而是从生态的角度去看待建设和管理,用较少的投入去获得较多的收益,减少过度的投入,这就要求我们在园林绿化的设计和建设上要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合理利用资源,注重节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建设稳定成熟,具备自我良性循环的城市生态体系,减少资源的消耗和浪费。

1城市园林生态设计的原则

1.1自然原则

设计要结合自然,避免对城市环境做过多的扰动;园林树种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植被分布规律,符合植被的区划,避免引种不适宜的树种。

1.2整体性原则

城市园林是城市环境的一部分,园林的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再造要充分考虑城市环境的要求,符合城市规划和城市物种规划。并满足城市长远规划的要求。

1.3地方文化原则

园林的选材要以乡土的、地方的材料为主,体现地方特色,避免东拼西凑,不伦不类;园林所表达的意境、文化也要与地方文化相协调,延续地方文化和民俗。

1.4舒适性原则

生态设计要保证园林中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并且活动空间中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与公园主题相关的的文化娱乐、休闲和欣赏等的空间和视野。并能够园林空间中具备足够的阳光、空气和湿度等舒适的自然条件。

1.5经济性原则

坚持循环经济的原则,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工程施工和管理坚持3R即减少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和循环使(Recycle)。使园林工程的建设和使用,以及将来的管理等能够最少的浪费资源和回收,再利用原有的资源,尽量使用可以重复使用的原料等。

1.6安全性原则

生态的安全,植物的物种选择不要选择具有入侵性的品种,以免造成整个生态系统的破坏。游客安全,树种的选择要注意选择无毒无害的植物,在有些区域要考虑部分植物潜在的危险性。环境的小品、构筑物的设计要保证本身和使用的安全性。另外还要考虑在突发事件下的防灾作用和避难的作用。

2园林景观生态设计的程序

2.1探求设计场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和机遇

人类面临众多的社会、经济、政治及环境等问题和机遇。景观规划与设计要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2.2确立规划设计目标

目标是对未来景观的清晰的描述,目标一经确立,意味着相关人员或机构已对第一步中确认的问题和机遇给予了确认。目标的确定是解决问题的组成部分。目标的确定依赖于文化和政治系统(如政府机关、规划部门、建设部门、文化教育部门等),但应尽可能使与目标有关的人参与到确定目标的过程中来。

2.3通过分析,确定区域尺度

包含各种尺度等级,如区域尺度、城市尺度、特定场地尺度等。每一尺度等级的组织均有其自身的特性,某一等级尺度的整体即为更高等级的组成部分。

2.4具体分析与研究

对更为具体的规划与设计的区域上发生的过程进行分析和研究,对地方尺度的分析,主要是为了获得对自然过程、人类计划和活动的认识,包括对区域内的物理、生物及社会元素的相关资料的收集。

2.5目标场地的概念及多解方案

这一步需要针对目标场地建立景观概念,并围绕这些景观概念提出多种预景方案,对其做进一步的景观分析。在通常情况下,设计师运用自身拥有的各种知识、技巧和经验,对调查和分析阶段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综合性的逻辑思考和丰富的想象,从而形成规划区的景观概念。

2.6景观规划

景观规划是将最优秀的景观概念和待选方案综合在一起,这一步是规划过程中的关键。景观规划强调对自然与社会的综合考虑。一个景观规划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多少与本景观规划的人员和机构参与到规划的决策过程中。有许多这样的事例,政府或某一部(局)、某一单位、某一房地产公司突然宣布某一项目的规划方案或规划设计方案,该规划方案事先未同关系紧密的有关人员协商和探讨,结果常常会遭到激烈的反对。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使有关人员参与到规划过程中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将好的意见融入到规划方案之中。这样做可能会使前期规划耗时更长,但却能使规划方案成功率比较高,为景观设计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2.7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在已定的景观概念方案下,运用景观与外部系统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内部各元素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元素内部结构与功能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景观生命体与其环境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人类与环境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关系原理,进行景观设计。

3园林的生态设计是融会多种艺术于自然的综合艺术

园林的生态设计是融文学、绘画、建筑、雕塑、书法、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于自然的一种独特综合艺术。它们为充分体现园林的生态性和艺术性而各自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着作用。各门艺术的综合,必须彼此互相渗透,融会贯通,形成一个适合于新的条件,能够统辖全局的总的艺术规则,从而体现出综合艺术本质。园林的生态之美重视艺术美与自然美的辩证统一,以艺术为手段,以展示自然美为目的;以形式美为框架,以自然美、生态美为核心,力求体现不是自然却胜似自然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景观。它在注重生态因素的对立统一中寻求变化,构建深邃意境,做到生态美与含蓄美的互融。在进入21世纪的当下,园林的生态景观设计作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为人类创造优美舒适的室内外环境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建造空间环境,而且还是一种将环境设计提升到为人类提供良好生态环境的神圣行为,对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园林的生态设计代表了园林艺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4结语

目前在园林景观设计领域内,生态设计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够成熟,没有完全适用于它的生态学原理作为其生态设计的理论基础,把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融汇到园林景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去。而创新是需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过程来积累、沉淀的。在某些时候,将温和的改良主义或仅仅是重新评价作为起点或是过渡,由此去创造新的东西。我们应该注意如何与现存的东西和平相处,如何从中寻找迈向新目标所需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汤惠君.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5

关键词:城市滨水景观;环境因素;景观设计

1概述城市滨水景观设计

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是指在城市化进程建设过程中,城市政府着重于城市环境建设,结合西方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我国实际的设计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进行城市美化建设。城市中的水系代表了城市整体的文明,渲染了城市的活力。城市滨水区域建设具有较大的综合价值,主要包括生态价值、实用功能价值和景观价值。

2我国滨水景观设计面临的问题

2.1缺失生态文化要素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景观设计存在较大的失误,许多景观都采取硬质铺地,破坏了已有的生态系统物种,且未考虑资源循环利用和城市生态系统,破坏了城市滨水景观的生态平衡。同时,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过于追求平面效果,过度依赖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破坏了城市内部的文化命脉,无法体现城市特色。

2.2设计缺乏公众参与

目前,我国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缺乏公众的参与或者参与度不够。设计师设计缺乏不同人群的调研,设计思想具有个体性,这使得在设计初期就出现偏差。同时,方案完成后,设计师并没有调查研究景观使用者的具体体验。这些情况都会使得滨水景观设计无法满足公众需要,无法实现城市景观的功能。2.3缺乏小水系设计精品我国现阶段众多小水系滨水景观比较简单,只能满足防洪需要,并未实现景观的功能,不满足唯美的设计宗旨。因此,设计人员结合防洪功能和亲水性设计,充分考虑实际景观的地理条件,将景观平台设计立体化,满足水位动态变化的要求,最终满足防洪需要,为人们提供唯美的景观。

3改善现阶段滨水景观设计的对策

3.1以生态、共享为原则

滨水景观是内陆城市和水体的交汇处。设计人员在设计滨水景观设计时,注重发挥水域的边缘效应,结合多样的物种设计出唯美的景观。在实现防洪的基础之上,尽量维护场地原有的生态物种和自然风貌,改良场地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审美需要。此外,设计者融合组织设计场地水质和城市水质,有效保证水系系统的稳定性和系统性。最后,设计者需要在设计滨水景观中,借鉴国外先进的景观设计理论,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生态和共享为准则,设计出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滨水景观。

3.2迎合水系城市规划建设

现阶段,我国的滨水城市主要以水发展,城市规划人员必须以水系设计为主,具体地规划设计城市。同时,城市设计人员必须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景色为城市添彩,给市民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此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和规划时,充分把握建筑整体轮廓线与周围山水的呼应,重点把握建筑物的密度和层高,严格控制滨水岸线和建筑物的距离,使水体和城市内陆浑然一体,最终为促进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3.3建立并健全评价机制

对滨水景观的评价是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至关重要个环节。主要以主观评价的介入为主,增加公众对滨水景观设计的参与度,通过综合性评价了解公众和滨水景观之间的价值需要,将此作为城市设计的重要依据。而建立健全评价机制,从心理模式具体划分为满意度评价、喜爱度评价和景观舒适评价;从认知模式具体划分为滨水景观意象评价、空间使用方式评价和景观审美评价。

3.4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

景观环境因素主要有地理环境、人文景观和人工设施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因素,设计者可以详细分析具体区域的设计因素,充分展现滨水城市特色和发展。针对人工设施因素,主要注重设计具有合适的尺度和亲水性,体现城市水系文化脉络,通过开发水上活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营造文化水体风景线。

4小结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滨水景观已经成为城市特色的具体体现,展示出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文化脉络。因而,城市政府必须高度重视相关滨水景观的设计,设计者注重景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生态和唯美为设计准则,迎合水系城市建设规划,建立并健全我国的景观评价机制,实现城市整体景观水平的全面提升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作者:完美静单位:浦口区人民政府星甸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徐梦龙.浅析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与文化元素的关系———以上海市南翔镇横沥河滨水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15(12)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篇6

关键词:景观都市主义;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述

近几十年,城市化速度的加快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累积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显现,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问题频发。十以来,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包括尊重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等。生态环境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而我们的发展又不能停滞,如何在发展的同时借助政策和其他手段来综合整治环境问题是新阶段的一个重要命题。

近二十年,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Urbanism)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和城市设计领域中,它通过跨专业综合的将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统筹,从而使之得到解决。景观都市主义的概念是美国建筑师查尔斯・瓦尔德海姆(CharlesWaldheim)首先提出的,“景观既是表现城市的透镜,又是建设城市的载体,景观取代建筑成为当今城市的基本要素。”在景观都市主义的视角中,景观是城市发展中规划与设计的手段,同时,通过景观来协调和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挑战和问题。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IS)是一个收集、储存、分析和传播地球上关于某一地区信息的系统,一个完整的GIS系统必须具备输入、存贮、操作和分析、表达和输出四大功。近些年来,GIS技术也在迅速的发展。

2.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2.1城市规划管理

基于GIS技术,通过建立数据库将城市中的各项基础设施信息,如各项现状地形数据、宗地、权属、用地许可、各项规划指标、规划成果图等输入数据库,然后进行整合,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同时可以利用三维GIS技术,建立三维可视化数据系统,将城市信息数据库中的信息根据管理内容进行分类,便于信息的管理与查询,提高城市规划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城市规划的土地管理和利用等提供更为便捷、理性的技术服务手段。

2.2空间分析

GIS技术可以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利用空间分析建立地理模型,通过分析计算快速的得出各种有用的网络拓扑分析和空间信息,准确的完成复杂的地理空间分析,如地形分析,用地适用性评价等,更直观的得到各要素之间在空间上的联系;同时,可以对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的隐患进行综合的分析和评估,如建立缓冲区、邻域分析等,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修改意见,供有关部门参考应用,以便通过结果对城市规划设计做出决策,提高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这使城市规划过程中的管理工作更加快捷、简便。

3.景观都市主义的主要观点

詹姆士・科纳(JamesCorner)的“景观都市主义”一文,首次澄清了景观都市主义作为一门全新的学科,更多的是一种对已然失败的传统建筑和城市设计实践层面的回应和新的态度与思维方式。詹姆士・科纳把当代城市的研究分为5个主题,即平面性(Horizontality)、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过程和形态(formofprocess)、技术(technique)和生态学(ecology),概括了景观都市主义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手段。

3.1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景观都市主义将景观纳入城市的基础设施中,使其在城市中发挥功能,但是又不仅仅将其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部分去看待,在此同时它还承担了城市的改造、美化、更新和重塑自然、提升生态品质等职责。在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下的规划多将植物作为媒介,应用大量的适宜生长的植物来调节规划范围内的环境气候,在丰富设计了景观之余再引入其他的景观植物,使一个区域和一个开放空间内形成一个连续的有机体,这个有机体内有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它体现了生态的连续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2生态学思想

景观都市主义着重强调的是以景观为中心的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发展中所发挥出来的作用。这里所提到的生态学与以往所说的生态学是有区别的,景观都市主义中的生态学是与环境、甚至是与环境万物始终联系在一起,也指城市如同生态环境一样应该与自然界中的万物联系到一起,与景观联系到一起,相互依存互相流动。城市不应当只停留在一个建筑或者某一时间点上,应该是具有吸收、相互转化和交换的功能,如同自然界一样是生态的有机体。

4.运用GIS技术的景观都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作用

4.1在GIS技术中加入景观都市主义的原因

将景观都市主义中的要素选择应用到GIS技术中,可以避免过去在城市规划中对自然因素没有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以将城市规划中的一些基础要素提供整合到GIS技术中,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数据库,将这些信息充分的利用,用以解决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可以在生态适应性评价中加入对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要素,分析得出绿色基础设施的生态适用性评价。

4.2GIS技术和景观都市主义融合作用

绿色基础设施的概念是从灰色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等概念中延伸出来的,是指相互“联接”的绿道、公园绿地系统、自然或者农田保护区、再生土地等维持自然生命流通过程必须具备的绿色场所。应用GIS技术对现有地理数据进行详细的整合分析和处理,确定出需要保护的生态要素,进行分类,通过地图叠合分析确定出绿色基础设施规划的重要景观区域,同时综合其他社会因素以及生态因素等进行加权计算和地图叠合确定出结果的可行性。

4.3二者的融合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当今城市规划工作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景观都市主义寻求的是城市建设中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促进城市的保护、更新和再生,通过与GIS技术的融合更快速、更科学的主动实现城市规划的“景观生态”(图1)。利用景观植物涵养水分,减少洪涝灾害,保护城市地下水,净化空气,提高空气质量,丰富城市空间,提供休闲游憩的场所,提升城市绿色形象,将这些信息输入电脑,在GIS数据库中存储,变为更为直观的方式可供查询、分析,用于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依据。城市规划管理的内容不是孤立存在某一方面的,需要更多的综合手段才能变的更科学、更合理,还需要实施者和用户的协调合作,在长期的努力下才能保证工作的有序发展。

图1.中国上海古北黄金城道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