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技术论文范例(3篇)
时间:2024-09-12
时间:2024-09-12
关键词:玉米粗缩病;症状;发病原因;综合防治
玉米粗缩病俗称“万年青”或“坐坡”,最早于1929年俄罗斯东西伯利亚的燕麦上被发现。该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毒性病害,主要由灰飞虱传播危害。带病毒的灰飞虱吸食玉米后,病毒就传播到玉米植株内。病毒在玉米植株内发生繁殖,繁殖一定数量后植株开始表现症状。一旦发生,无法治疗,导致产量损失严重。
1玉米粗缩病发病症状诊断
(1)心叶比较。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叶片。
(2)叶背、叶鞘等部位比较。病株的叶背、叶鞘及苞叶的叶脉上具有粗细不一的蜡白色条状突起,用手触摸有明显的粗糙不平感。
(3)根系比较。根系少而短,不及健株的一半,很易从土中拔起。
(4)整株形态描述。病株叶片宽短,厚硬僵直,叶色浓绿,顶部叶片簇生,生长受到抑制,节间粗肿缩短,严重矮化。轻病株雄穗发育不良、散粉少,雌穗短、花丝少、结实少;重病株雄穗不能抽出或虽能抽出但分枝极少、无花粉,雌穗畸形不实或籽粒很少。
2发病原因分析
2.1毒源量大
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生植物。近年来由于锄草不利,导致田边、路旁、沟渠及沟边杂草丛生,为传毒的灰飞虱滋生繁殖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积累了大量的毒源。
2.2播期
据统计调查,播期不同发病程度差异显著。主要是由于灰飞虱发生活动规律造成的。若灰飞虱成虫迁飞盛期与玉米感病生育期(即玉米三至六叶期)相吻合,则发病严重。
2.3气候条件
近年来,秋冬季温度偏高,灰飞虱传毒危害的时间拉长,致使越冬寄主毒源增多。夏季多干旱,玉米长势弱,抗病能力下降,而干旱则更有利于灰飞虱的生长发育,促使其大量迁飞传毒蔓延。
2.4耕作制度
近年来,夏玉米面积逐渐扩大,且部分玉米与、大豆、蔬菜田等插花种植,为灰飞虱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极有利于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2.5玉米的抗病性
目前推广的玉米,普遍表现不抗粗缩病,感病品种多,如鲁单9002、鲁单984、鲁单981、郑单958、登海9号、登海11号等发病较重。
3发病规律
玉米粗缩病是由带毒灰飞虱传毒引发的病害,病原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感染粗缩病,但以出苗至六叶期﹙可见叶9~10片﹚植株最易感病,且获毒叶龄越小,发病越严重、损失越大。拔节后感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小、有10片可见叶后,玉米即使感染了病毒,一般也不发病。若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种子及土壤中残留寄生病源,田间湿度大,温度在20~35℃,灰飞虱虫口密度大时,病情将加重,且有传染蔓延趋势。
4综合防治
由于灰飞虱在玉米上活动性较强,加上缺乏抗病品种,在防治上要采取以调整播期、种植耐病品种等农业措施为主,同时坚持“切断毒链,治虫控病”的防治策略,抓好玉米种药剂拌种、玉米苗期灰飞虱防治,控制灰飞虱数量,减少传毒危害。
4.1选用抗病品种
玉米品种间感病性有差异,应选用抗耐性好的品种。如鲁单50、农大108、鲁玉16、沈单7、中玉4号、西玉3号、苏玉9号等品种。
4.2选择安全播种期,避开感病叶龄期
要使玉米幼苗易感病期避开灰飞虱成虫盛发期。春播玉米提早播种,夏播玉米推迟到6月上中旬播种。减少“半春半夏”玉米(5月至6月上旬)的种植面积。
4.3轮作换茬
往年发病较重田块,可轮作1年其他作物,消灭原病菌源或让其自然死亡,次年再种玉米。
4.4合理田间布局,降低发病率
提倡连片种植,减少零星种植,避免品种单一化,做到播期基本一致,避免玉米感病生育期与灰飞虱盛发期吻合。
4.5加强田间管理
秋翻地,清除田间病株及沟边杂草,减少病毒和灰飞虱来源;玉米播种或出苗前大面积清除田间地边杂草,减少毒源,提倡化学除草;结合间苗、定苗及早拔除田间重病株,并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以消灭毒源;玉米生长后期及早拔除不结实的绝收病株,改善田间健株生长环境,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合理施肥和浇灌,促进植株生长,缩短玉米易感病生育期,增强植株抗耐病能力。
4.6化学防治
(1)搞好种子药剂处理。选购包衣种或播前用5%“蚜虱净”乳油按种子量的2%拌种,或用20%“呋•甲”种衣剂按种子量的5%进行包衣,可有效地消灭灰飞虱,显著降低发病株率,减轻发病程度。
2022年中医药管理局心得体会理论文章创建中医药防疫体系势在必行
面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又拿出了过人的看家本事,也再次证明中医药在疫病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呈现出未来价值。中医药防治疫病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安全有效、并形成厚重而独特的“中医防疫文化”。当今,我们更应大力弘扬中医药防疫文化,深刻思考今后如何进一步释放中医药防疫巨大潜能,如何用中医思想引导疫后我国防疫体系建设工作。
中医药防疫体系内容
笔者认为,中医药防疫体系是指:“中医对疫病的预测、预防、诊治、康复的思想理论、防治原则、技术手段、以及产业形态、生产和生活方式等综合系统。”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理论思想
以“天人合一”、整体观为核心思想,以《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精华为理论基础,构建与时俱进的疫病防治思想和理论。这种思想和理论进一步表达为:“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如果以此为出发点,人们将重新认识和对待“病毒”,疫病防治对象不仅是“病毒”,还有天地人和其他万生万物,其中重点是人。治理全球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以及调理人身心灵健康才是疫病治本之道,构建全球生物安全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疫病全球化,以“中医治人”“上医治国”为特色的中国方案将不断体现出现实和未来价值。
防治原则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原则就是四个字:“养内避外”。从“治人”层面讲,养内就是扶正固本、培植正气,以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避外就是隔离邪气、驱散邪气。从大环境层面讲,养内就是养护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培植正气和正能量,让地球恢复生态健康。避外就是去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友好之邪,破坏国际和平和谐之邪。
技术手段
中医药防疫技术手段极为丰富,比如针灸、按摩、运动疗法、情志疗法、隔离法、药熏法等。这些方法简便易行、安全有效,具有举足轻重的防疫价值,将这些技术手段、方法和制度与现代科技手段相融合,并在中医防疫思想理论指导下加以应用,一定能成为全球疫病防治体系中的主导力量。
产业形态
在此基础上,“中医药防疫产业”应运而生,这一新业态是中医药防疫体系中的重要支撑内容,也是中国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中医药防疫产业涉及产业内容、产业结构、全景产业链条、产业发展趋势等,将对我国经济体系、供给侧结构改革,对健康的生产方式和形成,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生活方式
提高公众中医防疫文化素养,促进公众践行健康生活方式,这是中医药防疫体系创建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通过宣传教育,让公众树立“自然为本、敬天养地、宜物宜人、和谐共生”的理念。尤其要教育引导公众在这次疫后防患未然,树立“治未疫”理念,学习掌握中医防疫知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身心灵调养,培植正气,提高抗病能力。
中医药防疫体系特征
中医药防疫体系是在中医药几千年积淀的防疫文化基础上,通过传承精华、与时俱进,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疫病防治综合系统。该体系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整、自成体系、大边际、高度综合系统。既要自成体系又具有前瞻性,能与多学科、多行业、多领域,尤其与国家和国际卫生防疫体系相融合。
中医药防疫体系保障措施
该体系是一项边创建边完善的动态化、持续化工程,在创建和实施过程中要有以下保障措施:
政策法规
出台、修订相关政策法规,尽快出台民间疫病防治确有专长医生行医资质和技术手段、产品审批特殊政策法规;设立常态化民间医生行医资质、产品文号审批绿色通道;尽快对公民遇疫期防疫和疫前疫后的“治未疫”知识普及教育立法。
组织机构
成立国家层面中医药防疫体系课题组,研究和编制国家中长期中医药防疫发展规划;成立各级中医药防疫行政机构,负责中医药防疫工作和贯彻实施相关工作;成立国家中医药疫病防控联合组(包括国家队、地方队),特别将民间确有专长的医生纳入人才储备,由国家统一调遣。
人才培养
在中医药大专院校、职业技能学校开设中医药防疫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对临床医生进行中医药防疫继续教育培训。
项目储备
大力发展中医药防疫产业,创新研发“治已疫”和“治未疫”项目,建立项目库,准备疫情应急、防治预案。尤其要大力研发生产“治未疫”项目。
舆论支持
各级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大力宣传中医防疫文化科普,尤其要加强包括“治未疫”在内的“治未病”文化理念和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包括中医防疫文化素养在内的中医药健康素养。
资金支持
1.1设置沙障设立沙障的目的是通过搭设的屏障保护苗木免受风沙的侵害,主要是由于沙障一方面可以降低风速另一方面可以增加沙面的粗糙度。搭设沙障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种:一是通过合理的栽植林木实现对流动沙丘移动的限制。这种技术一方面要在造林前进行乔木和灌木结合的混交造林用于阻止沙丘的移动,另一方面在可移动沙丘的迎风坡栽植固沙植物,从而实现两个方向限制流动沙丘的移动;二是利用稻草绳设置沙障。将稻草拧成绳依据风向固定在沙丘的两侧,也可将稻草通过物理方式压成网格状,根据风力大小和侵蚀程度设成1m×1m或1m×1.5m的网格进行固沙。除了上述沙障还有通过沙柳沙蒿密植,设立黏土沙障等方式进行固沙的。设立沙障能够为苗木根部的生长创造条件,使苗木根系能够萌生深入沙层,促进苗木对水分的吸收从而保证造林的成功率。
1.2补水治沙由于沙化地区土壤含水量极低,很多苗木栽植后因长期干旱而枯死,为提高苗木成活率实现对沙化土壤的治理,必须在旱情严重时进行补水。一方面促进苗木成活,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移动沙丘的移动速度。
1.3春季植苗为了提高造林效率,有效治理荒漠化,林场实行了春夏秋三季造林的先进技术。在春季进行植苗,春季是植树造林的较好季节,此时选择无病虫害的苗木进行栽植,并做好灌溉、施肥等后期管理工作,一般可取的较理想的成活率。
1.4雨季穴播在雨季到来时采取穴播的方式造林。雨季来时土壤墒情较好,种子播种后有相对充足的水分满足其萌发需要,而且穴播存活的苗木有较强的适生能力,根系生长较其他造林方式更为强壮,更能适应在沙地的生长。由于穴播后种子会受到病虫鼠等的危害,为提高出苗率,应适当提高播种量,此外还可适当的提高穴播的密度以抵御流沙侵蚀,增强幼苗扎根的稳定性,并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降低密度以提高苗木保存率。穴播时一般在种子上方覆土3-5cm,种子用量在3.5-8kg/hm2,具体用量根据种子大小决定。
1.5人工模拟飞播人工模拟飞播不仅目的性、针对性较强,而且对播种时间、地点和树种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具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在正式播种前对播种地进行适当的整理,由于沙漠区植被覆盖率普遍偏低,加上土壤沙化会降低种子的触土几率从而影响出苗率,可以适当进行穴状整地增加种子出芽率;二是选择种子萌发力较强,适应性较强的树种进行飞播,可以选择单一种子也可混合种子撒播;三是播种前结合当地实际对种子采取适当方式的处理,如高锰酸钾浸泡催芽,种子包衣,使用生根粉等方法以提高种子发芽率;四是结合当地降雨量,温度等气候特点合理选择飞播时间,只要保证种子出苗后有75d左右的生长期以便保证幼苗能够安全越冬并抵御春旱即可。
1.6营养袋育苗营养袋育苗造林时不需要缓苗期,能够加快苗木生长速度,无形中降低了幼苗抚育管理的难度。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1年生,苗高8cm左右且木质化程度较好的幼苗进行;二是在苗木移栽时尽量不损坏苗木根系的营养土球以增强苗木移栽后的抗旱,抗灾能力,提高苗木的成活率;三是在苗木移栽前应给营养袋内苗木浇足水;四是育苗地应离造林地较近,以保证苗木移栽后能够较快适应当地气候条件。
2.管理模式
防沙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足够的劳动力,而沙漠化地区由于环境恶劣,经济落后等原因往往缺乏劳动力。白芨滩林场为改变这一现状,积极探索“干旱固沙林、骨干防护林和经济林”三位一体,“林农牧”立体开发的防沙治沙模式,不仅解决了防沙治沙缺乏劳动力的难题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按照这种模式,他们在沙区边缘累计开发建设经济林和苗圃基地6000多亩,将沙漠化地区的改造和利用推向多维林业、能量循环、资源再生的新阶段,为沙漠化地区的产业开发创造了成功范例,值得推广应用。
3.小结
上一篇:乡土中国读后感(6篇)
下一篇:设计美学心得体会(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