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例(3篇)

时间:2024-09-15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1.1课程设置不合理

国内研究生课程设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随意性,首先,是过分强调分科原则,部分学科课程体系的构建缺乏系统思想,很难利用交叉学科知识进行思维创新,不利于复合型、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偏离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其次是培养方案随意制订,课程设置不成体系,存在“因人设课”现象;再次,研究生课程设置未能拉开层次,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未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应有的层次。

1.2课程内容滞后

国内高校的研究生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创新性、前沿性和国际性不足的现象。课程内容陈旧滞后,无法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热点问题,满足不了研究生学习国际前沿知识的要求。目前尽管很多任课教师非常重视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但与国外一流研究生培养机构相比,知识更新的速度仍落后于科学研究的速度。

1.3教材选用不理想

首先,部分教材的内容、难度等方面均不适合研究生教学,多数教材无法反映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其次,部分教材是把经典专著和国外较好的文献翻译后汇集在一起,无法充分展现原著精髓;第三,部分研究生教材与本科教材内容交叉,研究生课程教学成为本科生教学的简单延续,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第四,部分教材是教师个人研究心得,由于个人学术思想的局限性,极大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1.4教学方法落后

目前国内部分研究生课程教学方法仍采取灌入式讲授法,教学方法缺乏启发式和创造性理念。学生往往还是被动认知,很少有机会主动去思考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部分课堂虽然称为研究型教学,但由于任课教师不重视,教师没有有效组织课堂,没有有效引导,造成研究生在课堂上只关心自己承担讲授的部分,对于其他同学的讲授一是听不懂,二是确实也没有讲明白,造成讲台上学生在讲课,底下都在开小差,没有讨论和质疑的氛围,部分课程教学既浪费时间又浪费教育资源。

2成因分析

2.1学校忽视课程教学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许多高校提出了建设研究型大学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成为中心任务,论文和科研经费成为学校关注的重点,而教学工作就相对受冷落;同时近些年各高校在研究生规模迅速发展的同时,未能及时摸索有效的教学运作模式,教学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主要表现为教学资源的紧张、教学秩序的混乱和教学管理的低效。

2.2研究生任课教师轻视教学

对教师来说,涉及到其切身利益如职称的晋升、导师遴选等方面的主要评价指标是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情况,教学方面指标相对较少。对于教师来说,教师只有付出大量精力,才能讲授好一门课程,但这些付出很难在工作中得到体现,而“搞科研”既有名又有利,从而导致教师投入教学的精力严重不足。

2.3研究生任课教师师资素质下降

由于近些年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使得师生比急速下降,很多高校师资不足,同时由于科研的“分流”,由此引发部分高校降低研究生任课教师要求,造成部分不具备资质的教师承担了大量研究生课程教学任务。这部分教师不具备其所在学科专业深厚的理论基础,授课经验不足,不能及时了解、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对待教学随意、备课不认真、放宽考核要求,导致研究生所学知识不成体系,毫无创新意识。

3关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3.1解放思想,要加强课程教学过程管理

建立规范的研究生教学管理体制,对于提高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非常重要。教学单位应强化教学工作的基础地位,建立规章制度规范教学管理,形成“领导重视教学、教师倾心教学、学生评价教学、科研促进教学、政策倾斜教学、经费优先教学、管理服务教学、舆论导向教学”的良好氛围。应规范研究生任课教师准入制度,制定课堂授课评价办法,奖励优秀任课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教学工作的积极性。

3.2与时俱进,教学内容要体现研究生培养特点

第一,各学科应结合自身特点将本科、硕士和博士的课程作为一个体系来统筹协调,避免因人设课、课程重复设置,并注重各学历层次间课程的衔接。

第二,教学内容要符合研究生的特点。研究生课程体系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体现前沿性、综合性和跨学科知识的交叉性。为此,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应合理分配学时,将讲授基础理论、方法论与学科前沿问题相结合,如介绍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发表的最新学术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获得的信息;同时,将学术成果所采用的方法与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相结合,使研究生培养既保持专业性又不失灵活性。

3.3勇于改革,应精选教材或不用教材

研究生课程与本科生课程不同,课程内容除包含加深加厚的专业知识外,还需包含体现学科方向的前沿交叉知识以及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的科学研究设计方法。因此,考虑研究生这一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教师应更多地出版精品教材,或采用多本教材,或不使用固定的教材,而以权威的学术论文替代。这样可避免教学内容陈旧的弊端,积极满足研究生渴望学习国际前沿知识的要求。

3.4从实际出发,摒弃灌入式教学方法

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教学要注重能力的培养,需加强研究生的批判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提出、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重点放在科学方法论、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上,要建立起以研究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依据课程内容的不同,采用启发式、研讨式、参与式等研究型教学方法,把“教”变为“研”,激励研究生进行思考,让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发掘新知识。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篇2

引言

随着软件外包行业不断深入的发展和层次的不断提升,对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凸显。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之一是为IT市场培养应用型人才[1],本科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软件开发等相关工作,在工作中直接应用程序设计类课程所学知识,所以,这类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尤为重要。

一、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IT行业急需大量的从事软件开发相关工作的人才的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每年培养的相当数量的本科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却很不理想,与这种需求不成比例。高校的这类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过程与其他类别的课程几乎没有区别[2,3],采用教师讲授、学生学习、实践环节、考试检验四个步骤的传统教学过程,“学”与“用”脱节,导致学生为了“学”而学,不积极主动思考如何主动的去解决问题,甚至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进而主动的提出问题,缺乏项目开发的实践经验,到了工作岗位难以胜任工作,从而失去了高校教育的“学”是为了更好的“用”的意义。

二、改革目标和研究内容

1.改革目标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解决目前学生只学不思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领导能力,拓宽知识视野、面向实际应用、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增加不同程序设计语言比较及与程序设计语言密切相关的课程内容,解决目前学生对课程学习过于单一、无法融会贯通的问题。

2.研究内容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和现状,本文主要研究普通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的理论和实践的改革,主要有以下四方面。

2.1教学模式

打破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释放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热情与潜能,在课堂上采用基于主题词的问题式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根据本次课程的内容事先研究出几个主题词,并围绕主题词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过的各门课程的相关专业知识,围绕问题分组展开讨论;教师根据各组讨论的结论和问题总结知识点,并有针对性的讲解本次课程的内容。通过这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联想、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改变传统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模式,把理论课堂转换到实验室。由于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实践性强的特点,采取企业培训的模式:理论内容和实践内容不再分离,而是融合到一起。

2.2学习方法

突破传统的课下学生分散的独立学习的方式,采用集中式的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每进行一周的课程开展一次小组讨论,讨论的主题和内容自拟,每次2-4小时。学生每五人分为一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每组配备一个助教,助教可由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针对课堂和作业以及其他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关键知识点组织讨论,并作讨论日志。在讨论的过程中让学生彼此了解自己的不足,也学习到了其他人提出的问题中蕴含的知识,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在助教的过程中也会学习到新的知识并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

2.3强化训练环节

每2-3周,教师根据所学知识布置一个大作业,每名学生都独立完成。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解决作业中的问题,并以项目报告的形式提交,报告中体现软件工程的思想,包括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及作业遇到的问题几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项目写作能力。在学完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期,安排实践项目训练,与企业联合。以规范化的企业标准训练学生,使学生提前进入工作角色。

2.4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增加程序设计语言比较课程。渤海大学的秦玉平教授,提出过程序设计类课程整合的方法[4],但没有明确提出在培养方案中开设该课程的研究。对于学习了两种以上的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生,开设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比较的课程,并拓展与程序设计相关的其他课程的知识在程序设计中的应用。

三、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实施方法:采用市场调查、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程序设计类课程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践结合的方法;对于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培养采用实践反馈和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对于基于主题的问题式教学方法采用在课堂中实践的研究方法,分析总结教学效果;对于课堂研讨和课下交流教学过程,采用实践的研究方法。

具体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对软件外包企业进行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定向技能的需求,制定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学生的需求,总结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二阶段:撰写适应本教学改革的教案,主要包括问题式开放教学的问题的设定、大作业的内容的设计和占总成绩的比例和项目案例的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前一学年的教学效果。进一步修改教学大纲以适应教学改革,针对发现的问题定制更完备而详细的教学计划,并调整教学大纲。

第四阶段:重复第二、三、四轮本方案,并实行本方案的小组讨论式团队学习法中高一年级的优秀学生担任小组助教的教学过程。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范文

摘要:以CDIO工程教育模式为指导,分析《网页制作》课程传统教学的不足,提出基于CDIO模式的《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CDIO模式的网页制作课程改革研究基于CDIO理念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究网页制作的研究基于产学结合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能力为目标的《Dreamweaver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翻转课堂模式下的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静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基于CDIO的动态网页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Dreamweaver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基于工作过程设计的《网站设计与网页制作》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基于任务驱动的《网页设计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三环双向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①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讨基于MOOC(慕课)的高职网页制作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基于编程漏洞的网页制作研究“静态网页制作”教学改革的探索网页制作课程的实践教学网页制作课程的教学探讨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尚玉.“CDIO工程教育联盟”在汕头成立[EB/OL].(2016-01-19)[2016-05-05]..

[3]李彤,赵娜.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国家精品课程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2(1).

[4]丁海燕,袁国武,林玲.网页设计与制作教学实践研究[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5(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