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认识(6篇)
时间:2024-09-16
时间:2024-09-16
【关键词】广编;课程;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96-02
课程对于学校教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戴伯韬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中,提出“学校课程不仅把各科教学内容和进程变成整个便于教学的体系,而且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一个蓝图,所以它是很重要的”。[1]
一、广播电视编导课程体系现状
首先我们简单梳理一下国内外广播电视专业课程设置的大概情形。国外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传媒类院系的一部分。其课程设置通常重视实践教学、采取分板块设置的模式。例如美国纽约大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是分板块设置:剧本创作板块、后期剪辑板块、摄影摄像板块、表演板块等。其它国家的应用型课程特色突出。国内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起步较晚,例如香港中文大学的课程设置面比较宽泛,主要包括新闻实务系列,新闻拍摄编辑系列,以及传媒市场研究方面。大陆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主要是艺术类院校,以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专门艺术院校以培养精英的艺术人才为目标,这和地方普通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因而地方高校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是不能完全照搬的。湖北省之外的其它省份,江苏、浙江等省的地方高校开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相对较早,但主要集中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发达城市。
总体而言,大陆的广播电视编导及相关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可概括为两种代表性模式:其一,以理工科院校为主,强化摄、录等实践环节的重要性,电视节目制作、摄影摄像、表演等方面的实践课程相对突出。其二,以文科院校为主,强调文学等基本功底的重要性,课程设置中人文学科的比例较重,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湖北省内高校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主要集中在黄冈师范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民族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本专业课程建设上依然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比较模糊,不能把人才培养和当地的需求相结合,出现为招生而开设本专业的情况。第二,课程设置不合理。有的地方高校因师资短缺,大量借用文学、新闻传播等学科的教学资源,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偏重于理论,实践性不强;有的地方高校则偏重实践教学,侧重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基础课程教学和编导思维的训练。第三,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缺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权威教材较少,整体上良莠不齐,尤其是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的缺失,严重阻碍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和人才培养。
二、湖北文理学院编导专业课程培养目标改革
随着艺术门类的升级,隶属戏剧影视学一级学科下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依然有持续增温的趋势。但我国高等教育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突出,集中表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足。很多地方高校并非专门的艺术院校,在新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同时,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目标等诸多方面依然有很大的不足,最大的问题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明确直接造成了专业课程缺乏针对性和体系性。课程体系建设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关系着教学运行和人才培养的成败,是由理论到实践的重要环节,因此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研究迫在眉睫。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有着鲜明的专业特色。与积淀深厚的人文社科相比,它虽然有相对年轻、学养不足的特点,但是同样在时代性、实践性等诸多方面有着突出的优势和极强的吸引力。作为地方高校,湖北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必然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进行。
湖北文理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隶属于文学院,文学院是湖北省重点学科,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文基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是在当前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形势下,以突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核心应用能力为核心。文学院统筹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广播电视学和广播电视编导四个专业,形成主辅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体系改革顺应了当下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湖北文理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的依据
如何进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如何培养地方应用型的广编人才?我们认为,广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湖北文理学院广编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扎实的广播电视节目策划、编导、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各级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传媒机构、企事业单位从事编剧、编辑制作、艺术摄影和媒介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复合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广编专业的培养规格。“本专业要求学生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养:1.知识结构: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知识握新闻学、传播学等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广播电视编导基础知识和工作流程所需的技术。2.能力结构:具备较强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制作、演播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3.素养结构:具备较强的政治素质,全面的人文素质和基本的科学素质,以及扎实的专业素养。”
遵照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遵循以下思路:
(一)深厚的人文基础。为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深厚的人文基础,本专业设置了四个专业的平台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习中国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和广播电视学的基本知识。以此奠定雄厚的人文基础,以弥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不足。
(二)以能力为核心,根据专业核心能力确定相关课程。以实践教学体系为主线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按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流程和核心能力培养安排专业核心课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核心能力主要有:鉴赏能力、编导能力、策划能力、演播能力等。围绕专业流程和相关能力,开设相关课程。例如围绕鉴赏能力,开设影像语言、影视精品赏析课程;围绕创作能力,开展广播电视写作课程,围绕制作能力,开设摄影基础、电视摄像等课程;围绕演播能力,开设电影导演基础、广播电视导播等课程;围绕策划能力,开设电视节目策划课程。
(三)以广播电视编导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行业需求,主要是电视台、传媒公司等。根据行业需求和地方需求,制定人才培养的规格,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加强。
四、专业核心能力和课程体系的对应关系
广播电视编导能力结构主要包含:较强的文艺作品、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广播电视节目的编导、策划、制作、演播的能力;良好的表达与沟通能力,较强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专业课程设置对应相关专业能力,具体能力和课程的对应关系有:
(一)鉴赏能力。以下课程支撑本专业的鉴赏能力:戏剧鉴赏、中外电影史、影视精品分析、文学文本解读。这些课程以文学、戏剧鉴赏为基础,培养学生对影视作品的鉴赏能力。
(二)策划能力。支撑策划能力培养的相关课程有: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影视导演基础、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文化创意产业概论、广告创意与策划。前三个是专业策划能力,后两门是基础和延伸。
(三)创作能力。支撑创作能力的相关课程有:基础写作、广播电视写作、剧本创作、纪录片创作、微电影创作说明。广播电视写作是写作基本知识的总讲。剧本创作主要是对影视文艺作品中的剧本写作能力的培养;纪录片创作主要是对纪录片这一重点内容创作能力的培养。
(四)制作能力。摄影基础、电视摄像、广播电视编辑与制作、电视灯光与照明、电视音乐音响。摄影基础和电视摄像是培养电视摄制能力;广播电视编辑与制作培养学生的后期剪辑能力;电视灯光与照明是电视制作中的照明设备的运用能力;电视音乐音响是从录音的角度对电视制作技术中的声音能力的要求。
(五)演播能力。演播能力的相关支撑课程有:节目主持、影视表演基础、广播电视导播等。节目主持是对电视编导中学生的主持、表演能力的培养;影视表演基础培养学生镜头前的表演能力;广播电视导播培养学生对现场直播、录播等内容方面的导播能力。
(六)综合实践能力。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微电影创作、记录片创作、电视广告创意与制作。电视专题与电视栏目是电视相关内容整体上的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微电影创作是锻炼学生新媒体电影、微电影的创作的综合创作能力;纪录片创作是培养学生纪录片的创作和制作能力。电视广播创意与制作,是培养学生电视广播的创意与制作能力。
五、课程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校企合作
“教育主要是为了传承人类的文化遗产,所以,它更注意课程的社会主体要求。”[2]大学本科教育所重视的,不仅仅是个体发展的需求,更是为了社会提供应用型人才。所以加强学生的社会应用意识,培养社会需求型人才变得尤为重要。
本次课程体系改革的特点在于校际联合培养平台建设的搭建:
(一)配合广播电视学专业,申请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襄阳广播电视台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为校企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省级平台。
(二)与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签订对口支持或合作培养协议或合作计划,提升人才培养的专业素养。
(三)与襄阳王氏集团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双方在合作办学方面达成一致,签订了合同,预期投入五百万。这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非常好的资金支持,学校实验实施、师资培训等必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在编导专业迅速发展的当下,我们通过不断的改革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清晰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教学体系,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不断开拓新的校内外合作领域,从而使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加完善并具特色。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教法》编辑部编.课程和教学方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
[2]孙莱祥主编.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
作者简介: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培养;创新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概述
所谓的应用型人才,就是指具有知识理论较强且非常扎实的人才,一方面包含理论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以致用,不断为国家与社会作出贡献的一类人。应用型主要体现的是“实用”,实用在社会活动与理论实践中,进而使自身存在的价值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与创新要点
1、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
一般来说,广播电视编导具有新颖性与实践性,含有纸质、信息网络媒体宣传与策划、广告等内容,涉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比较广泛。然而编导注重的是创新工作的基本要领,同时将采编与筹划项目相互融合。结合人才的就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可行性的优势,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结合专业角度,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意义凸显出科学性的优势,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实践性特别强的学科,所以国家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充分的与社会需求相符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局限性,无法真正发挥电视编导专业的效用与价值。但是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加以创新,可以弥补以往教学的不足,能够有效的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建立关联,促使学生掌握深层的广播电视知识与技能。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要点
其一,以应用技能培养为依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培养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理论基础知识的支撑,还要培养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能力。基于本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今后面对的是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主持、编导以及采访工作,要想高效的完成这些工作,皆需要工作人员参与实践活动,也就是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同时,实际应用技能的转变需要实践活动的有效进行,实践环节不只是引导学生掌握机器使用的方式,还应尽可能的发挥人才自身的广播电视艺术,加强学生思想建设,帮助学生具备充足的专业实践能力与专业基础知识技能,便于学生今后的成长。其二,以专业技能培养为导向。在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创新期间,相关教师要以专业技能的培养为导向,努力发展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新时代下各所院校在培养广播编导专业人才时,应帮助学生更加全面的了解党和新闻文艺推广的方针与相关政策,促使学生今后可以自主的进行制作以及主持新闻节目,逐步培养编导专业的学生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这样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保证学生在毕业之后以最快的速度熟悉工作环境,进而发展为名副其实的电视编导人才。
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措施
1、明确广播电视编导教学中人才的培养目标
在实际的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期间,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制定教学创新的目标,也就是应用型人才的培育,这一目标受到经济与传媒业发展趋势的影响。具体来说,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创新的基础目标是:可以满足时代传媒业前进与发展的需求,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掌握政治与艺术欣赏等技巧,保证毕业学生可以更好的担任广播电视节目中策划者、制作者以及主持人,全面发展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实践应用能力。
2、广播电视编导教学的创新需要增加课程创新的任务
也就是将课程的具体实施划分为多个板块,主要为四个:第一个是结合本专业学生自身发展的共性特征,设计基础类课程与专业课程,基础类课程分为基础公共课与基础专业课,而专业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与其他专业都需要设计的课程,也就是电视编导专业的必修课程。第二是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设计专业类型的方向课程,赋予学生选择权利,学生可以结合自身的爱好与优势选择方向课程,且以扩展学生兴趣爱好为前提,设计本专业的选修课程。第三是明确实践课程。实践课程作为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知识转变技能的主要途径,需要将实践课程设计为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必修课程的实践教学、设计专业课程的实习教学、实践活动计划、假期实践方案以及第二课堂的教学等。第四是课程目标,将课程目标依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划分,设计为继续学习的课程或者公务员的考核,也可以设计为毕业之后服务社会的课程目标,最终实现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的创新,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3、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应用型作为教学模式的创新基础,其不可以与现代教育发生冲突,需要不断优化专业教学内容,树立学生思想道德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例如思想政治课程的开设,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同时,需要开设多种专业基础课程,最好安排在学生初步接受高等教育的阶段期间,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方向。此外,学校可以对广播电视编导教学内容加以完善,设置相应的学习板块,尽力实现编导课程中教学与学习一体化,利于合理规范的开展编导教学活动。所以优化编导专业的教学内容能够促进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转变。
4、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第一,实践编导教学需要借助导师的力量,只有导师充分发挥自身引导智能,才能为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指明方向,便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导师往往会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主要引导学生利用思想与理论对实践意义的问题加以分析与解决,基于个别引导,可以提高学生思想上对专业学习的认知。第二,需要建立实践体系,高校可以组建引导单位,通过建立相应的交流平台。在影视创造方面给予学生意见与指导,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DV、广告等活动,树立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第三,学校可以将时间编导平台进行扩展,赋予广播电视编导教学“通道”化,为学生开辟丰富的影视资源,不断整合实践编导教学体系。
学校地处神奇美丽的湖北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这里东连荆楚,南接潇湘,西邻渝黔,北靠川陕,享有“鄂西林海”、“华中药库”、“世界硒都”的美誉。这里地处全国“八纵八横”铁路路网主骨架,中国首条贯通东西的客运大通道——沪汉蓉高速铁路以及G50沪渝高速公路(上海至重庆)横贯境内,交通条件便利。校园依山傍水,花木繁茂,碧草如茵,环境幽雅,与龙洞河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校园面积1725.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62.5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4万余册,建有完备的现代电子图书系统,电子图书超过150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价值1.4亿元。学校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普通本、专科学生19000多人。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88人,兼职教师237人(含外籍教师12人)。在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616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539人,其中教授121人。教师队伍中,博士、硕士生导师一百余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优秀教师、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湖北省优秀教师等各类专家40人,聘有“楚天学者”7人。
我校开设艺术类专业本科教育已近20年历史,教学条件优越,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管理严格,人才培养质量高,深受社会的广泛好评和用人单位的欢迎。我校艺术专业学生在、省级各类展演活动中荣获金、银、铜奖等各种奖项600余项。2008年我校学生吴娟参加的“土苗兄妹组合”在第十三届CCTV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和观众最喜爱歌手奖;2009年以我校21名学生演出为主的湖北民俗歌舞《山乡春来早》亮相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受到海内外观众一致好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10年我校学生受邀参加了上海世博会开幕式演出;2011年11月,我校师生创编的大型歌舞诗《我从清江来》荣获湖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大奖;2011年到2014年,我校学生连续四年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五月的鲜花”全国大学生校园文艺会演,成功地展示了我校学生昂扬向上、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赢得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和社会的广泛好评;2013年10月,在国家体育总局主办的全国健身舞蹈大赛上,我校40名舞蹈专业学生表演的《恩施土家健身摆手舞》获全国原创健身舞蹈大赛一等奖和特别贡献奖;2013年11月在西南民族大学举办的全国民族院校《中华情、民族魂》大学生文艺汇演中,我校选送的舞蹈《呔嘎嘎》获得节目奖,女声小组唱《土家迎客歌》获得优秀节目奖;在湖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节上,舞蹈学专业师生编导、表演的作品《土苗情》、《毛古斯》获得一等奖,音乐学专业师生编导、表演的作品《柑子树》获得一等奖,合唱《郎在高坡》获得二等奖。我校文学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学生实践创新平台建设。目前,拥有新闻传播实验教学省级重点示范中心、民族文艺创作与传播省级大学生创新基地、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工作站以及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教学科研创新平台,为传媒学子的专业学习和创新实践创造了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注重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成果丰硕,仅2014年,学生就在多个大赛中获得突出成绩:在2014年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传媒学子有20余部作品获得、省级一二三等奖;2014年传媒专业学生拍摄的纪录片《春花上学》获得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特等奖;2014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原创的微电影《女儿会》、《边缘》、《看不见的你》、《逐爱》等频频搬上荧屏。
一、招生专业(7个):广播电视编导、音乐学、舞蹈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
二、办学性质、办学层次:公办、二本
三、上级主管部门:湖北省教育厅
四、学校招生网址:zsxx.hbmy.edu.cn
五、学制:四年
六、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专业代码
计划数
学费标准(元/年)
招生省份
广播电视编导
130305
120
10350
面向湖北、湖南、山东、河北、河南、重庆、四川招生,认可各省统考(联考、同类批次学校专业合格线)成绩,不另组织校考。
音乐学
130202
90
9000
舞蹈学
130205
80
9000
视觉传达设计
130502
50
10350
环境设计
130503
50
10350
美术学
130401
40
9000
绘画
130402
30
10350
备注:
1、各专业招生计划以各省招办确认公布的计划为准;
2、各专业学费标准按2015年湖北省物价部门核定的标准执行。
七、录取原则及入学资格审查
1、艺术类专业均为文理兼收,不限制考生民族成份,不限制男女生比例。
2、考生须参加全国普通高考,且文化成绩须达到所在省(市)划定的艺术类普通本科批次资格线;专业成绩须达到各省统考合格线(没有统考的省份,认可同类批次学校的专业合格线)。
3、对专业和文化成绩双上线的考生,按综合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并参照考生填报的专业志愿依次择优录取。
综合成绩计算方式:
音乐学、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折合后的综合分排名,其中高考文化成绩占40%,专业统考成绩占60%,综合分相同以专业分高的优先录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按高考文化成绩和专业统考成绩折合后的综合分排名,其中高考文化成绩占80%,专业统考成绩占20%,综合分相同以专业分高的优先录取。
舞蹈学专业:按专业统考成绩排名,专业成绩相同以文化分数高的优先录取。
4、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规定,按照艺术类专业招生办法录取的艺术类专业考生,入学后不得转入非艺术类专业学习。
5、入学资格审查:学校在新生入校三个月内进行学生入学资格审查,凡考试有舞弊行为或资格审查不合格者,依据国家招生工作相关管理规定予以处理,直至取消入学资格。
校址:湖北省恩施市学院路39号邮编:445000
电话:(0718)843909784383001898686825518986868256【学校招生办公室】(0718)8439806【艺术学院】(0718)8438185【文学与传媒学院】
传真:(0718)8439097网址:zsxx.hbmy.edu.cn
邮箱:hbmyzsxx@163.comQQ答疑:1592916840
八、专业介绍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民族地区文化传播的需要,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政治水平、较深的文学修养、较强的艺术鉴赏与创作能力,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编导、制作等基本理论与技能,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社教及文艺类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主要学习广播电视艺术、文学、传播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创编能力。
3、主要课程:传播学、广播电视概论、电视艺术概论、戏剧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影视作品分析、视听语言、电视节目编辑与制作、色彩学、摄影技术、照明技术、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主持等。
(二)音乐学
1、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能在中、小、幼儿学校及社会文艺团体、文化机关等从事音乐教育教学、音乐表演与研究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本专业下设音乐教师教育、艺术幼儿教育、音乐表演三个专业限选方向。
2、基本规格要求:系统学习掌握从事学校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较强的艺术表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正确的认识和把握学校音乐课程的性质、价值和目标,学会运用符合音乐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学评估原则、方法,具有音乐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能力。
3、主要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艺术概论、多声部音乐分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歌曲写作、计算机音乐软件基础、钢琴即兴伴奏、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器乐、舞蹈基训。
(三)舞蹈学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舞蹈专业人才的需要,掌握舞蹈基本技能、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高思想、文化、专业以及舞蹈教学、编导、表演和理论研究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学校、党政、企事业单位和文化团体从事教学、编导、表演和理论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舞蹈教育方面的基本理论和舞蹈专业知识,得到舞蹈专业实践技能方面的基本训练,获得从事舞蹈教育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舞蹈教育研究能力。
3、主要课程:舞蹈艺术概论、舞蹈欣赏、中外舞蹈史、音乐作品赏析与视唱练耳、艺术概论、舞蹈音乐编辑、芭蕾舞基本训练、中国民族民间舞、剧目排练、中国古典舞基本训练、中国古典舞技术技巧、中国古典舞身韵、现代舞基本训练、舞蹈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
(四)美术学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美术教育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备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定的科研水平的美术工作者,能在学校、社会文化团体、艺术品公司等部门从事美术教育教学、美术创作与研究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要求学生学习掌握美术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教育科学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能胜任学校美术和社会美术的教学、美术创作、应用性美术等工作,具有从事美术教育教学、艺术创作与实践以及应用性美术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现代教育观念、人文和科学精神,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文化、艺术视野广阔;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对美术学科的前沿和发展动态有所了解,并能自主获取知识,有一定的创新能力。
3、主要课程:素描、色彩、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构成基础、摄影基础、透视、艺用人体解剖、中国民间美术、教育学、教育心理学、陶艺基础、影像基础等。
(五)视觉传达设计
1、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科学素质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统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课堂教育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培养适应社会需要,掌握视觉传达设计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艺术人文修养和创新发展素质潜力,能在专业设计领域、企业、传播机构、设计教育相关院校、研究单位从事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创意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在综合知识结构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已确定的专业知识外,应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了解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物理知识和一定的外语水平,使设计具有理性的思维和逻辑思维,有广阔的事业和交流能力。在专业能力结构方面,注重创意、美学、技术表现三方面能力的培养。在专业素质结构方面,要求具有很强的创意能力、创意解说能力、文字表达功底和良好的社会沟通能力。专业下设平面艺术设计、包装造型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方向。
3、主要课程:中外设计艺术史、艺术概论、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美学、消费心理学、公共关系学、图案、图形创意、文字设计、版式设计、包装材料与工艺、展示与陈设、网页设计、标志设计、品牌设计、数字插画艺术等。
(六)环境设计
1、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创新能力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学校、党政、企事业单位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环境艺术设计机构从事居住空间设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有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2、基本规格要求: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设计创新思维意识,初步具备室内外环境设计能力,掌握室内外环境设计的程序与方法,能清晰表达设计思想,能在综合把握环境的功能、空间、材料、结构、外观、尺度、施工工艺和市场需求诸要素的基础上对环境进行合理的改进性设计和创新性设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表现能力,能用草图、图纸、模型、效果图和计算机图形技术生动、准确地表达设计意图,熟练掌握多种设计软件,熟悉材料及加工工艺。
3、主要课程:中外工艺美术史、建筑设计史、建筑设计方法学、设计素描、水彩风景写生、环境艺术速写、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思维与创意、图形图像处理Photoshop、建筑制图与识图、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手绘效果图、室内空间设计、装饰材料与构造、电脑效果图3DMAX、庭院景观设计、模型设计与制作、施工图编制、消费心理学、设计管理、专业论文写作等。
(七)绘画
1、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艺术理论知识,具备绘画创作、研究的能力,能在专业艺术领域和各级各类文化艺术机构从事绘画创作、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研究和传承美术文化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关键词:一体两翼;脑力激荡;专项技能;系统写作;文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89-02
一、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改革的原因
自1998年国家教委为了适应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变化,在本科生专业目录的艺术类中增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来,我国高校在广播电视编导类人才教育和教学领域进行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在学生理论素养的培养、知识视野的开阔和艺术文化修养的提高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报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人数每年迅猛增长,各高校录取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在火爆的招生面前,就业难题日益突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中国的传媒产业早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粗放型发展朝着集约型、品牌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要提高人才竞争力,必须在精品课程建设上下功夫,对精品课程重点培养、着重强调,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从事和提升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切实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推动专业发展。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基础写作技能无疑是最重要的学位课程与核心课程。
1.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文化产业呼吁培养大量的新型广播电视写作人才。从目前来看,中国的文化产业分为传统和新兴两大类型,如出版、广播电视电影产业、音乐产业属于传统类型,而会展、游戏与新媒体等属于新兴类型。随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各产业门类对新型写作人才的需求也是如饥似渴。例如,影视广告传播业需要固定的编创团队进行分工和合作;报刊和图书出版业需要大量的编辑;会展和企业策划需要大量的创作人才;各类网站、游戏等新媒体,需要创作团队来撰写文案。由此可见,写作技能处于整个文化产业价值链的始发端,为整个产业发展提供最基础的主题、文案、脚本或策划资源,正是写作者的灵感和技能承担整个文化产业的需要。
相比较于文化产业对专门写作人才的如饥似渴,我们的教学现实却是简单粗暴。传统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写作课程一般分为基础写作和剧作两大类型。前者的设置往往偏向于理论的学术研究,注重基础写作知识的讲解,学生缺乏系统具体的实作,对创意类写作文本没有形成直观具体的了解;后者的设置往往偏于制作的实践过程,成为摄制课程的简单铺垫,学生因为缺乏对写作过程的感性体验和写作实践无法深入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中。如此背景之下,绝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不高,不仅不能写出有创意的文学作品,连实用性很强的应用文字也很难完成,供求严重错位的现象出现,影视编导创意写作人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中创意人才的稀缺资源。中国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态势向高校的写作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培养大量的新型广播电视写作人才和创意人才迫在眉睫。
2.培养新型创意写作人才,体现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人专业特色。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而言,传统基础写作类课程,理论性太强,不能从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拓展到专业性技能教育、实践性创意教育方面,显得枯燥单调,无法激励学生的创作意识,无法实现创意写作过程。相比较而言,影视摄影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应用性强,容易迎合市场,备受学生重视。然而,专门的摄影与制作专业已然存在,势必对广播电视编导学生就业造成压力。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市场下,最没有专业特色的学生自然是找不到工作的。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急切需要摆脱旧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培养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人才,即具有从事口头的或书面的文学创意表征能力和技巧的文字工作者。
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体系的创新建构
与此前的写作模式相比较,这种新型写作教学模式并不是简单培养文字或格式化的应用文写作者,而是从激发学生的人生感悟和文学体验入手,将文学创意思维的技巧和技能培训与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独立人格意识和创造取向思维结合起来。新型写作人才和创意人才更多的是迎合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特性,又源自文化积累,透过智慧财产的形成运用,具有创造财富与就业机会潜力,促进整体生活环境提升的职业人,这是对广播电视编导学科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因此,整个课程在体系设置上,主要凸显“一体两翼”的特色。
所谓的“一体”,是以文类写作为主体,设计思路主要面向文学消费、创意文化产业两个编导类学生就业方向,使学生掌握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两大文类。在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中,重点训练学生二度创作能力以及纸质媒体向影视文本转换的能力。而生产类创意文本训练,重在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方向。当学生掌握此文类特点,能进行熟练写作后,无疑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拓展就业空间,同时为今后的剧作类课程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写作课程成为融会贯通大学四年写作课程的平台,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持续、均衡的发展。
所谓“两翼”,是指以学生思维开拓和写作技能培养为手段,通过脑力激荡、专项技能与系统写作三大模块的训练,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素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很大,除了文学消费和创意文化产业外,也能从事一般事务性工作。当然,前提是必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能够完成工具类功能文本的写作。新型教学模式,以思维开拓和写作技能培养为两翼,既使学生建构起体系鲜明、层次清晰的写作思维体系,从理论和思维层面提升他们的写作修养,同时通过对写作技能的体会和领悟、实践与创新,最终使他们的写作兴趣得到激发,写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够全面适应社会要求,为就业拓展空间和渠道。
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既扩大编导类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艺术文化修养,同时从素质教育、知识教育拓展到专业性技能教育、实践性创意教育方面来,真正实现通过专业的技能训练和实践性创意,来从事和提升当代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和知识教育。
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写作课程内容的创新设计
传统基础写作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提高写作能力和研究能力,为学习其他课程和今后的发展夯实“会写”的基础。在课程设置上,更看重学生对基础写作理论和主体素养知识的了解程度,掌握文学文体、理论文体和实用文体的写作能力,理论性强,实践性差,针对性极弱。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课程系统,着力改变这种将基础写作等同于写作理论的倾向。新型广播电视编导创意写作课程体系,是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写作学普遍原理,通过模块化专项创新写作训练,开展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的创作过程。课程更尊重学生写作经历、能力、禀赋和个人兴趣爱好,有利于形成个人风格和可持续写作的培训方案,通过创意写作课程模块体系的建立,使学生了解写作行为过程体系,熟化各阶段技能,用机制来保护创意人才,培育创意作品,为创意写作人才提供特殊通道和平台。
课程分为四大内容板块:
A.脑力激荡。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原理的基础上,开发出脑力激荡阶段。此模块,重在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培养。通过脑力激荡、感知联移、想象移情等训练方式的使用,结合户外采风、参观考察、人物采访、沉思神游等手段,激活学生大脑和感官,为写作素材的收集和学生认知的开阔打下基础。
B.专项技能。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技法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创意写作的特点,开发专项技能写作阶段。此模块,重在对学生写作技巧的基础性培养。通过创意阅读、视角转换、文体转换、拼贴训练等方式的使用,帮助学生顺利进入写作状态,锻炼专项技能。
C.系统写作。经历专项技能基础性培养后,创意写作进入系统写作训练阶段。学生通过收集、选择写作素材,开列提纲,提炼主题,培育意象,确立故事发展动力与阻力,设置故事情节、场景描写、人物刻画、对话描写等具体内容,完成作品。通过修改、润色和提高,完善作品。此阶段,教师将帮助学生引入投稿、申请出版资助、出售作品版权等活动,使创意写作课程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使教学活动实现从人才培养到作品孵化的转换。
D.文类训练:在原有基础写作课程写作文体知识的基础上,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特点以及市场就业形势,开发出文类训练模块。此阶段,主要面向文学消费、创意文化产业两个就业方向,向学生介绍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两大文类。在欣赏类阅读文本写作中,重点训练学生二度创作能力以及纸质媒体向影视文本转换的能力;生产类创意文本训练,重在文案写作和活动策划方向。
通过四大课程板块的开展,延伸写作学科发展的新方向――应用性,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得到新维度的开发和提升,符合社会变迁的大趋势,顺应时代文化的发展。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新业.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状思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05).
[2]王春枝.影视合流背景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素质教育探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3).
[3]马莉莎.新就业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改革[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0).
“文艺广播”与“广播文艺”
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素质相对较低,是有着其特定的原因的。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的广播队伍初建,电视队伍还未形成,归属的是新闻宣传口,强调的是要成为党和政府的喉舌,成为人民的喉舌。广播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桥梁和工具。当时的新闻类、文艺类节目被称作“新闻广播”、“文艺广播”,还没有“广播新闻”、“广播文艺”的提法。这不仅仅是两个词序的颠倒,而是所蕴含的词义的不同。“文艺广播”只是把社会文艺节目广播出去,而“广播文艺”则更多地包含了独具广播特点的文艺节目。如果说当时的新闻节目是报纸的“有声版”,那么文艺节目便是社会文艺的“录放版”。文艺编辑的两大任务,一是政策把关,二是录编播放。因此,他们尽管是决定节目优劣的关健角色,但更多地只是对节目在政治上、政策上进行筛选。他们工作中所遵循的准则就是:宁可粗糙,绝不反动;宁可照搬抄袭,绝不标新立异。这种为人作嫁的节目制作方式虽然显得有点被动和无奈,但也确实不需要很高的素质。
由于受喉舌“意识”和“文艺广播”的影响,长期以来,在一些电台、电视台领导的心目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新闻、轻文艺的偏见。不少电台、电视台的领导片面地认为,既然电台、电视台是新闻单位,是“喉舌”,抓好新闻宣传理所当然是工作的重心。这种偏见表现在工作中就是:抓新闻宣传手腕硬,抓文艺宣传手腕软;抓新闻节目质量是长期的、一贯的,抓文艺节目质量是临时的、突击的;只注重抓文艺节目质量的提高,不注重抓文艺编辑素质的提高。在人员调配上,也是把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较强的人员首先安排到新闻部门,把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相对较弱,甚至是干不了新闻的人员安排到文艺部门。
当然,如果把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素质低之责完全归咎于领导也显然有失公允,文艺编辑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这里且不说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养成的养尊处优、不思进取,即使在改革开放的大潮袭来的时候,他们仍然没有意识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广播电视文艺带来的冲击,以及由这种冲击所带来的危机,从而促使自己刻苦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质,而是随着广播电台、电视台文艺节目由纯公益性向公益性与市场经营性相结合的演变,把商品经济的一些属性不成比例地浸洇到广播电视文艺节目的制播中来,整天热衷于拉赞助、拿回扣,有意无意地迎合了部分情调不高的受众,不仅模糊了前进方向,也影响了自身素质的提高和编辑队伍的建设。更有甚者,有的文艺编辑借公家台,唱自己戏,眼光的视角出现了偏差,精力的投放出现了错位,致使一些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存在着媚俗化、低俗化的倾向。
“喉舌”意识与竞争压力
在传播学领域里,广播电视与报刊图书同样被视为“大众传媒”,而从媒体的角度看,广播电视又存在着双重属性:既是新闻信息的传输工具,又是视听艺术的载体。作为文艺的视听载体,广播电视不是唯一的,除此之外还有电影、录像带、录音带,CD、VCD、DVD甚至是MP3等。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除了政府主办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以外,经社会化、商业化操作的音像制品已经蜂拥而来,不仅很快占据了音像文艺市场的半壁江山,且具有同样的视听效果。
音像文艺社会化,给原来独霸天下的广播电视文艺带来了竞争和压力。就“传者”而言,专业化的音像制播技术不再是广播电视系统的专利。你播我听、你播我看的单一传播途径改变了,独家经营变成了多家经营,文艺领域的众多行家里手大量涉足音像制作,中外音像制品正在成为广播电视文艺的强大对手。就“受众”而言,文化消费观众增强了、拓宽了。他们可以有多种选择,不再仅限于收听收看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视听口味也越来越高。于是,在音像文化领域,不再是电台、电视台的编辑为受众筛选、择定节目,相反的,广播电视文艺节目也要与其他音像制品一样,接受受众的选择与检验了。
除了来自社会的竞争与压力之外,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竞争也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过去那种一地一台、一台一个频道的格局早已不复存在,代之而来的是一地多台、一台多个频道的局面。而一台之间各个频道的竞争激烈程度,比起社会化、商业化的竞争毫不逊色。这种竞争不仅表现在新闻上,更多地还表现在文艺节目的优劣上。相对于普通受众而言,新闻固然是他们了解时事、沟通外部世界的窗口,但文艺节目则更能满足他们的欣赏层次和审美情趣。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辑向来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强烈的“喉舌”意识,对政治、政策的把握和舆论导向十分敏感;二是具有无可比拟的广播电视专业化设备和技术。他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社会文艺允许的,我们不一定允许。现在看来,对这曾经的两大特点也是两大优势的这句常说的话,显然要重新认真地思考了。因为,就现实而言,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的工作已经不仅限于对社会文艺的选择、加工和传播,他们自己的节目也已经成为社会音像文艺大舞台的作品。作为社会文艺的一部分,它们已不再具有往日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而是同样要经受受众的选择、专家的审视乃至市场的检验。
面对社会的压力和媒体的竞争,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泛泛地应付日常播出,已经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甚至会被受众所淘汰。因此,我们要在具有“喉舌”意识的同时,转变创作观念,变被动为主动,树立“广播电视艺术家”的意识。既然文学艺术领域的行家里手已经涉足音像创作,并且有所作为,那么我们的广播电视文艺编导在准确把握政策和舆论导向的同时,也应该挺立于社会音像文化的大潮之上。而要做到这一点,增强文艺修养和艺术功力当是燃眉之急。
提高素质与适应形势
如前所述,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和文艺舞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导们如果不甘于被时代、被受众所淘汰,就必须尽快提高自身素质,勇立于时代潮头。当然,这并不是说我们的广播电视就因此要放弃政治意识和“喉舌”意识而无原则地去追求“百花齐放”,把一些不健康甚至是糟粕的东西全部拿过来、播出去。广播电视作为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党性原则永远是我们恪守的一个准则。这里需要弄清的问题是,“喉舌”意识和“百花齐放"其实并不矛盾,但也不可相互取代。如果说“喉舌”强调的是媒体的工具功能,那么“百花齐放”强调的是艺术载体功能罢了。
广播电视文艺编辑需要提高哪些方面的素质呢?归结起来,大体不外乎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政治素质,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党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政治意识是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放松的。要保持高度的政治意识就必须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我们党历来强调政治家办报、办台。同志在视察《人民日报》的讲话中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要把新闻舆论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新闻舆论单位一定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诚然,与新闻节目相比,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节目在政治性、导向性上没有那么明确和尖锐,但它同样具有观点和倾向。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重在统一的舆论导向和优秀的作品示范,后者重在为人民大众提供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食粮。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文艺编辑,只有提高政治素质,才能使自己制播的文艺节目把握住时代的脉搏,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政治素质不高、政治觉悟低下、政治嗅觉不灵敏的文艺编辑,能够制作出既符合党和人民的利益,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节目。
其次是业务素质。任何文艺作品都有原创、继创和再创,广播电视文艺概莫能外。当然,这种原创、继创和再创的结果,可能是精品,也可能是庸品。但遗憾的是,打开我们的广播电视,百台一剧、千台一戏的情况比比皆是。即使有一些难得一见的自办文艺节目,照搬抄袭的痕迹也很重。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广播电视文艺编辑自身业务素质不高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其实,广播电视既然是音像载体,既然被视为一种艺术形态,那么它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声音元素和音像元素观照自然、社会、人,观照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进行原创、继创和再创,不仅大有用武之地,而且不乏成功之举。这种带有广播电视特点的文艺作品,即使不是原创,有时也会令人拍案叫绝。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提高广播电视文艺编辑的业务素质。
再次是人品素质,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作为党的新闻工作者,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在社会上的行为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代表了新闻媒体和新闻队伍的形象。近些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大潮的风起云涌,一些广播电视文艺编辑在金钱、物质面前模糊了方向,迷失了自我,他们轻则拉拉赞助、拿拿回扣,重则坑蒙拐骗、敲诈勒索,完全丧失了人格尊严。若欲做好文,先要做好人。一个人品低下的文艺编辑,是不可能创作出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文艺作品来的。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实践教学;教师队伍;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1-0004-0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通过加强学生的文、史、哲等知识学习,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造就高素质、综合型的传媒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课堂教学、创作实践和产业投放"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和增强学生的专业水平,拓宽专业思路和就业渠道,为各级电视台及影视传媒机构培养具有传播学、艺术学的人文社科理论基础,掌握影视传播的基本理论与影视节目制作的专业技能,能够从事各类影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1.搭建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平台
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条件建设上,一方面加强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通过外出考察和校外其他单位交流、座谈,有针对性地开展合作、交流并开辟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实习机会,充分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校内外实习。
校内实习基地建设。.为方便学生在学校内部进行实习,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与校团委、校广播电台等相关部门协调,建立了一系列的校内实习基地,充分保证了在校生的校内实习。
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了拓宽学生视野,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轨的机会,创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之始就要与地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单位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满足广播电视编导本专业学生的校外实习内容。
2.推进新型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
学校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时注重管理、落实、提高,在探索信息技术教育和应用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开阔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有很强的参与性。
利用信息化平台提供了在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资源,根据学习执行新课程计划,开设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基于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一个切实的可操作性的平台,建立研究性学习知识网,互相交流有关自己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使学会利用信息化平台上网查阅资料,收集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资源,体会研究性学习过程。在新型教学环境下,激发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的效能教育家吕叔湘说过:学生的学,应当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变教师的外部给予为学生的内部求索。吸收这一教学思想中的精华和遵循"启发式"教学原则,使师生双边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的和内容而建立起来的教学结构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行动方式,体现教师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必将更新教师教学方式。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要想使学校的现代教育之路始终走在信息时代的前沿,就必须随时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方向,随时紧跟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走一条独具特色的超前之路。
3.造就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大学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体制、机制,抓好培养、引进、管理和服务的四个环节,着力建设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的优秀师资队伍。
针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而言,专业开设之始,制定师资培养规划,并有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外聘、内培、引进等途径和措施,改善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职称结构。努力造就一批教学质量良好、教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保证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的质量。
采取多种激励机制与培养形式,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主要通过教学科研活动,经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来实现。制定科学合理的奖惩措施,对于教学、科研特别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业务进修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另一途径。进修提高以在职为主,脱产为辅;短期为主,长期为辅。由学校资助在职攻读学位,在一定期限之内没有取得学位的人员要给予处罚。在职进修教师在进修期间要求完成好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富有教学及科研经验的教师的作用,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为在职申请学位人员提供完成学位论文工作所需环境,以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定期开展教学观摩活动、网上评教活动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加大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基金的投入,支持中青年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和教学改革工作。
开展教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充分发挥教研室的作用。坚持听课评课制度。系院领导定期深入课堂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全面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的情况,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听课有要求、有计划、有考核;听课情况有记录、有总结、有反馈。积极开展教学听评活动。组织观摩教学和优质课讲评,大力表彰优秀教师、表彰教学取得显著成绩和突出贡献的人员。制定奖励政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推动学术研究,积极撰写和、论著等。
参考文献
[1]张瑞.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策略.天中学刊.2013(05)
[2]牟善峰安立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探索.中国校外教育.2011(S1)
上一篇:读后感范文(整理6篇)
下一篇:森林防火基本原理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