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生态学研究(6篇)

时间:2024-09-24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1

【关键词】人工林;景观生态学;培育技术

中图分类号:S71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根据第八次连清结果,我国森林覆盖率21.63%,远低于全球31%的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当前,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加强人工林培育与景观生态学研究是迫在眉睫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二、人工林培育技术

综观原始森林群落演替过程及其特点,既能反应森林本来面目,又符合生态学理论的人工培育,应体现下列原则:可持续经营是森林经营的基本原则。包括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林地生产力的可持续维持,即注重这一世代林分生物生产力水平,也要考虑下一代林分仍具有这一世代相同或相近的生物生产力,任何的森林培育技术都要以此为基础而发展。

森林生态系统分类管理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础,必须按功能、结构、效益不同对森林进行分类管理,使公益林发挥其最大的生态效益,而商品林,应按农业科学的理念,获得最大的经济收益,两种类型的森林,有着截然不同的培育技术措施。经营公益林应以近自然林业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特别是针对营造生态公益林,近自然的营造是可持续的基础,具有最大的稳定性。森林培育在营造、近自然林业、实践中产生的技术突破与进展,对于生态环境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异质性原则。自然界的原始森林绝大多数是混交林,纯林只出现在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异质性是森林最基本、最原始的特征。

镶嵌性原则。自然界是一个镶嵌体,镶嵌性是自然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它存在于各种自然界系统的每一时空尺度上,尤其是植被与生态系统,镶嵌是他们的基本属性之一。自然界中的原始森林极少为规则形状,多为若干个树种组成的镶嵌性结构,镶嵌性是森林千百年来演替发展、优化选择的结果。镶嵌性是森林群落结构稳定的基础,也是原始围地区有所不同的一切非线性区。公生优化原则。自然界中,树种与树种之间有互益、互害等共生关系。原始森林中各种之间的共生关系已经过时间的考验,形成了稳定的共生模式。

三、人工林经营技术

1.人工林经营技术的内容包括:

(一)对阔叶树纯林实行“栽针保阔”,人工诱导成针阔或阔阔混交镶嵌顶级群落。

(二)对针叶树纯林进行择伐,择伐强度为30%以下。模拟原始林树种配置模式,,“栽阔保针”,逐渐诱导走向稳定的顶级群落。

2.其主要诱导方法为:

(一)封山育林方法。对于郁闭度0.60以下的且阔叶树萌蘖株数达到1500株/hm2以上的针叶树人工纯林,采用封山育林方法,一般在7年之内即可以形成针阔混交林。

(二)廊道式、斑块式皆伐栽植其它树种方法。对于大面积针叶树纯林或阔叶树纯林,可以采用廊道状(宽度为10~30m)方法,按等高线方向皆伐后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形成针阔混交林。或采用斑块状(面积为2hm2以下)皆伐方法,栽植适生阔叶树或针叶树,形成斑块状的镶嵌式混交林。

(三)林间空地或GAP(林隙)造林方法。在人工纯林和阔叶纯林中的林间空地及GAP,除保留一部分有价值的草地或灌木林地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的场所外,其它林间空地及GAP区域,选择适生树种,模拟GAP更新过程人工造林,促进其与人工纯林形成不规则的、自然形状的针阔混交林。

(四)林中沟壑造林方法。林中沟壑易于冲刷,一般水份条件较好,可选择生长速度较快,固土能力较强的用材林及灌木树种,如紫穗槐、刺槐等,形成有一定经济价值、水土保持性能强的针阔叶混交防护林。

(五)飞播造林方法。在降水量大于450mm、偏远的人工林区,选用多个树种的种子进行混合后飞播,人工诱导成多树种并存的针阔混交林。

(六)保留死树更新方法。在人工林中保留一定数目的死树,为树木更新及鸟类、小型动物、昆虫提供有利环境及栖息场所,引导人工林加速自我更新演替,向多树种镶嵌并存、增加生物多样性方向发展。

四、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的兴起

1999年7月29日至8月2日,国际景观生态学(IALE)在美国召开了第五届世界大会,大会主席Wiens教授和秘书长Moss教授均指出,景观生态学应该在概念和内容上有所整合,而整合景观生态学的根本途径是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使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是指景观的整体的、全面的而不是部分的和单学科的研究,其兴起有以下原因:

1.景观生态学强烈的分化危机,使景观生态学家意识到,如果不明确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并形成一个明确的核心,景观生态学将不能健康的成长,科学也不能得到发展。因此,以澳大利亚的Hobbs、加拿大的Moss和美国的Wiens为首的著名景观生态学家强烈呼吁景观生态学综合研究和走向整合的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性。

2.景观生态学的综合研究在欧洲具有深厚的基础,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流派之一。自1939年Troll提出景观生态概念之始,即提出综合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方法;之后,综合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欧洲的景观规划和管理当中;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主席Zonneveld在第一届国际景观生态学会议(1981)上指出,景观生态学是一种综合方法;1997年,VanMansvelt等还发展了一套农业景观价值评价的多学科方法;2000年,Antrop提出了综合景观分析的基本概念。从最近的研究状况来看,景观的综合研究随着国际生态学研究的三大热点(生物多样性、全球变化、可持续发展)而体现了更高程度的综合。

3.时代的需求。随着复杂性科学的出现,科学界的研究从部分向整体转换,研究方法从简化论和机械论发展为整体论和有机论,促使科学研究向综合的、联系的和全面的方向发展。景观是一个复杂系统,以景观为研究对象的景观生态学也必须采用综合研究方法才能解决景观尺度上环境问题。

五、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景观生态学已经很好地融合到了生态科学中。考虑空间异质性,是否以及怎样将其纳入研究,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判断,这已经成为一条准则。虽然大家普遍认同景观结构定量化方法,但是景观的产生过程与其形成的格局之间的一般关系仍未十分清楚。然而,现在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探索景观格局生态学响应的经验性研究的积累。应用是对新的概念框架和知识的重要检验,景观生态学的应用需求始终很高。在理解多物种对景观镶嵌响应的基础上,那些保护区网络技术正在为欧洲长期的景观规划提供基础。

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要求国有林的管理要保持景观格局与森林演替长期规律相一致的立法,是直接根据景观异质性与干扰研究的最新结论而制定的。现在,森林采伐策略既要考虑景观空间动态又要考虑它对各物种的影响,入侵树种和水质的预测都要考虑景观格局。

空间外推为精确验证空间格局与过程间的关系提供了另一套方法。无论是基于经验性的观测还是模型模拟,通过独立数据检验或交叉验证的格局(包括不确定性),都为评价当前的理解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精确检验空间外推法的成败,可以进一步理解空间异质性的成因及影响。尽管尺度转换在过去的15年里始终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和热点问题之一,但仍未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然而采用有机体对其格局和过程反应的尺度推算方法,与格局和小过程的尺度属性结合在一起的尺度标准将会大有希望。

六、结束语

人工林业培训技术和景观生态学都是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恶劣的环境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并且可以更好的对生态系统进行保护,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保护生态环境人人有责。

参考文献:

[1]郭浩.人工林培育技术与景观生态学.世界林业研究.2013年3月,第2期,166-168.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2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绿地设计;绿岛园

中图分类号:S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9-0147-02

1引言

城市工业迅猛发展,人口数量不断膨胀,环境问题逐步恶化,污染、噪音、拥挤等都充斥着我们的周围。与此同时,呼吁关注生态的声音也越来越高。因此,在城市化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景观设计问题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景观生态学理念作为整合城市资源、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的重要社会研究课题,在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显得尤其特别。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最初出现到它在城市绿化规划代表着城市绿化建设的进步:从最初的造园观赏过渡到重视环境保护,再过渡到重视生态建设为主,景观生态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景观生态学理念的核心在于促进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尤其是对重视人类与自然之间和谐共处的思想理念的体现。因此,将景观生态学理论中的和谐发展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中,使其在理论和实践进一步融合,才能满足社会需要,创造出更高质量的生活环境。本文欲以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为例,以此来客观考量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

2景观生态学的概念及原理

2.1景观生态学的概念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Ecology)一词首次出现在1937年德国地理学卡尔特罗(CareTrol1)撰写的《航空像片判图和生态学的土地研究》一文中。这个概念是在他利用航空照片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空间的研究之旅中总结而来的。他在提出这一概念时,主要是因为看到了地理景观学和生态学中各自的不足以及相互之间的互补关系。因此,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综合研究考虑,才能解决大尺度地理区域中生物群落之间、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相互关系问题。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并迅速在中欧传播开来。现今,其所谓的景观生态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并具备了自身的要素和特征。

2.2景观生态学的相关原理

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包罗的内容丰富多彩,气象万千。相对应于景观的三大要素组合,本文就城市绿地设计所关涉到的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相应原则性的阐述与介绍。

一方面,景观生态学理论认为:从区域范围角度看,城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人工干扰斑块;在较小尺度上,城市作为一个景观单元,是由基质、廊道、斑块等结构要素而构成。在其中,各要素之间通过一定的流动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上构成特定的分布组合形式,共同完成生态系统所承担的生产、生活及还原自净等功能。

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斑块理论,对城市内各类林块绿地之合理调整,比如对绿地的尺度、数量、形状、位置进行因地制宜的整合等,块状绿地的作用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在斑块理论中,能量、物质和生物的正常循环和流动,构建一个完善的生态循环系统,至关重要。通过合理大小的斑块,使得物种呈现多样性,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的重要目标。

此外,根据景观生态学廊道理论,廊道是景观唯一的线性要素,是不同于两侧相邻土地的属于带状分布类型的一种特殊要素。而廊道理论中,绿廊建设和各类块状绿地的连接度的不断加强,利用运输和各种防护林带建设,不仅可以发挥走廊应有的分隔作用,更能够体现廊道理论中的核心保护作用。

最后,根据景观生态学基质理论,基质作为占面积最大、连接度最强、对景观控制作用也最强的景观要素,它控制影响着生境斑块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强化和缓冲生境斑块的“岛屿化”效应;同时控制整个景观的连接度,从而影响斑块之间物种的迁移。

因此,从上述的具有空间意义的景观生态学之“斑块――廊道――基质”理论,使得本文讨论对象即城市绿地规划有了一个新的空间发展模式,从而使得城市绿地规划在生态流和景观的空间格局之间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3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天津塘沽“绿岛园”工程中的应用

3.1项目概述

京津塘高速公路起端北京市四环路东南角十八里店,至天津塘沽区小新滩附近,全长142.69公里,本项目建成后对实现塘沽区滨海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能极大地满足国内外广大游客的高层次、质量型、休闲型的消费需求,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大大提高人民的居住生活环境和质量,使塘沽乃至天津市的城市发展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3.2“绿岛园”中景观生态学理念的应用

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绿岛园”的宏大规模为建造不同类型的景观区创造了条件。其中显现了三种特色生态,如生态湿地景观,它是基地原有景观的保留与移植。又如缓坡草坪景观以及高地树林景观等。这些生态环境都充分应用了景观生态学理念,有利于恢复本土动植物群落,维持生物多样性,使城市的居民能够更加亲近大自然。因此“绿岛园”作为本文城市绿地设计规划的案例对象,对其具体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绿岛园”的整体景观设计是以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廊道―基质”的景观模式概念为基础的。在进行“绿岛园”绿地规划之时,按照“源”、“流”、“展”三岛相合的设计思路,营造了具有空间层次的景观生态格局。

第二,从景观生态学理念中的斑块理论出发,可以看出“绿岛园”的水体开挖及修整正是斑块理念融入城市绿地设计的体现。这一项目的开展一方面是为了结合基地地形将大片沼泽地开挖整改为公园景观水体,拉近了人和水的距离,另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原有生态湿地的自然景观,将人文景观融合在内,通过保证生态湿地景观从而达到维持水景观的效果,即相应地进行了瀑布茶室、瀑布水景广场、戏水平台、给排水等项目配套设施。因此,必须强调的一点是,这一水体开挖及修整更大意义上是起到了完善“绿岛园”环境资源斑块的作用。

第三,对于“绿岛园”采用硬质铺装广场以及车场铺草坪砖,首先是基于“绿岛园”绿色廊道的考虑,即反映了景观生态学理念中廊道理论的相关内容。这一广场硬质铺装以及车场铺草坪砖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保持广场以及车场通道两旁的绿地廊道不至于显得过于突兀,营造不同的道路空间感觉,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景观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是基于该基地处于生态湿地景观境内的考虑。通过硬质铺装广场或车场铺草坪砖,能够使得景观保持完整性之余,还能起到保证通行安全等作用。同时在“绿岛园”内部增添“望月”大草坪、卵石滩、木桥及木平台、石桥、假山石景等设计,是为了将各个斑块或者不同廊道链接起来,发挥廊道中的整体作用。其次是为了能够使广场的硬质铺装和草坪的软质铺装更为美观,通过利用不同的铺装材料的大小、形状、色彩和质地等营造不同的空间效果,通过带状与点状的铺装,与局部的景观融为一体,同时形成个性,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从而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场景效果。此外,在河北路入口处采用欧式的线角,利用雪花青抛光表层,在入口处一侧采用厚钢化玻璃,其采用的毛面和淡绿色相间,从而与入口顶处颜色相呼应;另一侧则采用石榴红花岗岩,与入口的厚五莲红毛面铺装风格相一致。由此,河北路入口处与“绿岛园”内部的广场硬质铺装和草坪铺装勾勒出极具空间感的层次,形成了独特的跳跃式景观风格。

最后,“绿岛园”中的艺术雕塑、标志灯塔、景观墙体及亭榭、照明及景观灯等项目则都是人为景观范畴。雕塑壁画在设计中充分发挥艺术创造力,大量采用壁画、浮雕、陶雕形式丰富“绿岛园”的历史沉淀感,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一人为景观为了增加自然景观的可观赏性,夜景灯光艺术采用大量白色碘化灯、投射灯,这一艺术设计在夜幕下的环境设计中占主体作用,使树林、地面及城市环境设施色彩逼真,充满丰富热闹的气氛。与此同时,埋于树脚的投射灯,从下到上勾勒出树木、雕塑及水体的不同形式与色彩,配置于“绿岛园”标志性性的泛光灯。在这些各式各样的精心设计中,“绿岛园”的人文气息得到了极大地丰富。

4结语

城市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发展趋势。而该进程中所产生的城市景观质量问题,是城市生态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好该问题,自然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们的自然生活、生存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景观生态学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景观生态学理念应用于城市绿地设计中,也是该趋势的时展之必然走向。因此,我国奉行这样一种城市建设思路正是顺应时展的正确去向。通过城市空间环境的合理组织,使得景观生态学能够融合于其他相关学科,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成功营造一个符合生态良性循环、内部布局合理、景观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朝着健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不断向前,也是我们共同的目标所在。景观生态学理念应当成为城市绿地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始终。

通过全文对景观生态学理念尤其是有关景观格局和功能的“斑块―廊道―基质”之景观模式理论在城市绿地设计中应用分析,结合天津塘沽区“绿岛园”的工程项目实例,以小见大,窥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景观生态学理念在城市绿地设计中的应用情况,并从中分析利弊,发扬优点,改正缺陷,提出上述建议和意见,以期对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达到城市的合理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FormanR.T.T&Godron,肖笃宁,李秀珍,高峻译.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3]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现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4]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傅伯杰,陈利顶,马克明等.景观生态学原理及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6]杨小波,吴庆书.城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7]R・福尔曼.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8]刘茂松,张明娟.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9]李嘉乐.生态园林与园林生态学[J].中国园林,1993,(4):42-43.

[10]唐东芹,傅德亮.景观生态学与城市园林绿地关系的探讨[J].中国园林,1999,(3):40-43.

[11]高峻,杨名静,陶康华.上海城市绿地景观格局的分析研究[J].中国园林,2000,(1):53-56.

[12]赵慎,陈尔鹤.园林生态学刍议[J].中国园林,2001,(3):8-10.

[13]岳天祥.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问题[J].生态学报,2001,(3):462-467.

[14]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7):15-18.

[15]J.G.F,GreenwayPlanningintheUnitedState:ItsOriginsandRecentCaseStudie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4,(68).

[16]肖笃宁,高峻,石铁矛.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1,(12).

[17]张式煜.上海城市绿地系统规划[J].城市规划汇刊,2002,(6).

[18]舟廷刚,陶康华.宁波市城市绿地系统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16(2).

[19]韩镇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把握的几个主要问题[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3,3(1):71-74.

[20]千庆兰,陈颖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原则与实践――以吉林市为例[J].华中建筑,2004,22(3):95-97.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3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热力景观;空间格局;遥感;青岛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热岛、城市灾害日趋严重。城市环境问题中,城市的热环境(热污染)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对城市热环境的特点及动态规律的研究对城市灾害、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暑降温、市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遥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城市热环境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手段。许多学者利用热红外遥感资料进行城市热岛研究。论文以热场为主要研究内容,研究2005-2009年4年来青岛市城市发展及地表覆盖变化所引发热场格局的变化,在此基础之上找出减弱城市热力影响的方法和查找形成城市热力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一、景观生态学

1景观生态学

景观生态学主要来源地理学的景观理论和生物学的生态理论。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与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2景观生态学的发展

生态空间理论与景观异质性研究:生态空间理论包括尺度、空间格局与镶嵌动态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生态系统空间关系定量化的研究是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景观系统分析与GIS应用:景观系统分析常常需要运用各种定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景观评价、景观分类构建有关模型,随着新的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不断涌现,这方面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当前,遥感和GIS的应用成为景观分析的基本手段,如何与地质统计的方法紧密结合以提供能充分反映景观特征的更好的空间模型,将成为以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

3热力景观应用

本文借鉴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定义了“热力景观”,用景观的观点来研究城市热环境,建立热环境空间结构与格局的定量研究方法。

①热力景观评价体系

热力景观是城市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也是人类在改造、适应自然环境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系统在热力学的表现。热力景观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热力区域,它由相互作用的热力斑块以一定的规律组成。根据形状和功能的差异,热力景观要素可分为热力斑块(thermalpatch),热力廊道(thermalcorridor)和热力基质(thermalmatrix)。(陈云浩,等2002)。

二、热力景观在青岛热岛效应应用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1数据的选择与预处理

卫星遥感数据以其宏观、快速、准确、实时的特点被广泛应用。本文所使用的是2005年10月24日和2009年3月9日青岛地区的陆地卫星Landsat5/TM数据,包括7个波段,其中TM6用于反演地表辐射温度,其余波段用于地物的识别和分类。

在进行遥感数字图像解译(如图像运算、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等)和GIS空间分析之前,必须对原始图像进行预处理,以利于图像的更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

使用的源数据图像没有坐标投影信息,需要进行几何校正,添加地理坐标。在配准后的青岛市行政区划图中沿行政边界建立研究区域的ROI,导出的矢量图,获取研究区域的矢量图裁剪出研究区的遥感数据(在ERDAS软件中利用研究区矢量边界图裁剪出研究区的TM遥感数据)。

图1热力景观斑块划分图

2青岛市市区热力景观划分

遥感热红外影像反映的是地表物体的热红外辐射强度,而城市热环境研究的是整个城区范围一定高度空间内的温度变化规律,虽然二者尺度不同,但是城市下垫面温度是形成城市热岛的最重要的因子之一。虽然通过热红外遥感获得的温度并不是地表的实际温度,而是地表的辐射温度,温度差异是热岛效应的主要表现形式;所以可以利用辐射温度间的差异仍可以表示热岛强度的大小。本文就是通过空间图像建模对热红外波段进行反演获得地表辐射温度分布用以研究热岛。

2.1市区地表辐射温度的反演

亮度温度是遥感器在卫星高度所观测到的热辐射强度相对应的温度。这一温度包含有大气和地表对热辐射传导的影响,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表温度。但地表温度是根据这一亮度温度来演算而得。

2.2温度分级及热岛空间分布

为了提高不同时相数据的可比性,对两幅亮温影像分别进行影像温度分等级,依次为高温区、次高温区、中温区、次低温区、低温区。借助ARC/GIS实现,利用自然段列点方法分级,综合可知:青岛市的热岛效应的分布、强度和演变具有明显的规律。从而分析得知:2005年10月的中温区与次高温区逐渐向次高温区与高温区转变。2009年3月的高温区与次高温区的比例明显增加。也就是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增加。

三、应用效果小节

由以上可以看出:研究区热岛高温区景观的破碎度呈递增趋势,反映了研究区内热力景观斑块正处于受人为活动等因素影响日趋离散化的阶段,分维值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城市热岛斑块形状日趋复杂,从稳定性上看,2009年热岛稳定性比2005年低,反映了受城市规划、决策、人为影响等因素控制,市区热岛斑块处于不断变化时期而次高温区与高温区景观指数却相反,破碎度、分维值有所降低,而稳定性却增加,主要是因为次高温区大部分属于新建城区,各项规划无论从时间、布局上都比较合理、各职能用地斑块形状趋于标准化,所以斑块复杂程度降低,而稳定性相应升高,与以上各指数不同,虽然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急剧膨胀、工业生产进一步发展,但市政府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合理布局各能耗高、污染大的工厂企业,另一方面,城市热力景观的破碎化、均衡化也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环境的叠加效应,所以城郊热岛效应较2005年有所减缓,虽然热岛面积2009年比2005年有所增加,但是计算分析可得城郊平均温度差有所下降。

四、结束语

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目前我国城市普遍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往往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选择城市景观下潜在的能量流(热环境)作为城市景观格局的生态学过程,从而将城市景观生态与城市环境问题结合起来,成功的将景观生态学的研究范式引入城市生态环境研究,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4

[论文摘要]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城郊景观特点进行分析,重点突出景观与行为的相容性分析,确定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和农产品开发利用型乡村旅游产品为主导产品。

一、引言

乡村旅游以乡村旅游资源为中心吸引物,它符合生态学的基本要求,是能促进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旅游产品,因此具有生态旅游产品的一些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表现在对自然、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达到最小化原则。参照《绿色环球:国际生态旅游标准》确定乡村旅游产品的生态化标准。一是要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不造成环境危害。二是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要保护旅游地的濒危物种、生物多样性、乡土植被、自然水系和自然风景。三是旅游产品在开发和经营阶段都必须保持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敏感。

二、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中、宏观尺度的景观结构(空间格局)、景观功能(生态学过程)和景观动态,近年来这一概念已越来越广泛地为旅游研究者所关注和采用。

1.景观结构理论与城郊旅游开发

forman和godron认为,组成景观的结构单元不外有三种斑块、廊道和基质。斑块是指在外观或性质上与周围环境存:在差异,同时又具有一定内部均质性的空间区域,如植物群落、湖泊、草原、农田、居民区等。廊道是指景观中与相邻环境不同,如林带、狭长河流、道路交通线、峡谷等,对的线性或带状结构廊道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廊道的宽度、内容、形状、连续性以及与周边斑块、基质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基质是指斑块和廊带所在的背景区域,也是景观中分布最广、连续性最大的背景结构,常见的有森林基底、草原基底、农田基底等,数目多而面积小的斑块使景区的景观多样性增大,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在城郊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借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斑块代表的是城郊旅游产品,比如旅游景区(点)、特殊景观、住宿设施、娱乐设施等;廊道代表的是城市中心区与城郊地区的连接通道以及城郊地区内部和旅游斑内部的交通线路或旅游线;基质是指除此之外的背景,主要是指乡村旅游景观,由此形成一个由斑块、廊道、基质构成的网络结构。

2.乡村旅游景观特征

从景观特征来看,乡村旅游景观是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复合体,由村落、农田、道路、沟渠、小片林地、水面等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当组合方式发展变化或出现了明显不同的新的组成成分时就形成新景观。乡村旅游景观作为基质,在通常情况下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的总面积。当景观的环境背景或干扰状况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景观重要组成部分的基质也会产生相当显著的变化,甚至发生基质替代。

在城郊由于特定的地域环境和复杂的人际关系,生态旅游景观的稳定性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特别大,如修建旅游道路及相关设施、修建旅游渡假村等都会对景观造成极大的影响和破坏。在规划设计旅游产品时,要特别注意运用景观生态学的思想,将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组合,以保持景观的可持续性实现功能优化。同时根据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原理、多样性原理、边缘效应原理,针对城乡交错带景区的特点,选取不同的景观生态设计模式。

三、乡村景观相容度分析

确定了城郊景观的格局再对景观的相容度进行评价。乡村景观相容度评价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衡定。一是行为与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行为与景观价值的匹配特征表现在乡村景观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程度,及景观满足城乡居民引致需求行为的程度和能力。二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相互冲突的行为导致乡村景观的质量(如美景度等)下降,景观生态破坏,自然生产性降低和景观类型退化等结果。减少或杜绝这种行为对乡村景观的破坏性在乡村规划上具有的积极意义。三是行为对乡村景观的建设性。相容度较高的行为会促进景观的建设。

王云才将都市郊区开放空间景观类型依照独立景观形态进行分类,并进行人类干扰行为的具体划分,建立相容性判断矩阵,以判断值为0、1、3、5、7、9代表景观类型与行为类型之间的不相容、几乎不相容、弱相容、中等相容、相容性较强和完全相容六个等级。根据对郊区行为与开放空间景观价值功能的匹配特征分析、提出相容度较高的景观行为的建设性意见。

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类型

本人认为城郊乡村旅游产品中比较有代表性,并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乡村旅游景观观赏型

旅游产品包括传统观光和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传统观光乡村旅游是以自然生产和环境为基础,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体,以乡村旅游资源和乡村风情为基础,以生态旅游为主题,感受和参与生态乡村旅游包括生态乡村旅游观光、乡村风情及务农旅游等,领略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旅游形式。人造乡村旅游景观旅游的特点是以人工生态系统为主,人造景观、景点较多,投资较大,面积有限,因此生产性能差,乡村特征不明显。高科技乡村旅游观光旅游是融观光旅游、现代高科技农业旅游科研、生产于一体的高科技乡村旅游资源。具有科技含量高、教育性和观赏性强的特点。

2.农产品开发利用型

本人所指的是大乡村旅游下的各种农产品类型。旅游产品是旅游业和乡村旅游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产出。在不违背生态规律的前提下,可根据旅游业的需要,优化选择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满足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及兴趣的农作物种植和林、牧业、渔业的各种农产品。如利用租赁、教育农园形式开发的旅游产品。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农园平时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喜爱的农作物类型,栽种的作物主要是享受耕作的乐趣,并以休闲体验为主。同时使用的农具和采用的耕作方式等都要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通过这种形式,可提高旅游产品的层次,保持游客有较高的回头率。

3.农村文化体验型

文化体验旅游就是以乡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等为载体,开展民俗节庆体验、节事活动反映了一地的文化底蕴,是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产业。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魅力在于通过游客的亲身参与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务农体验旅游是通过亲身参加农事活动,真实体验农村生活,尽享劳动、丰收后的喜悦,真正达到回归自然、融入自然的精神享受。

4.综合功能型

主要是融上述三种功能于一体,利用农村或山区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富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前去度假,使旅游者获得乡村生活的体验和享受淳朴的乡野之趣。近郊环城市游憩带的短线生态旅游产品的开发有非常稳定的客源市场。应注重开发康体、休闲、娱乐项目,可依托森林风景资源开展“森林浴”活动。利用森林中优美的环境,清新的空气,含量较高的氧气、负离子、植物精气等,使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得以康复,从而恢复人体健康。可开展野餐、露营、漂流、水上活动、康体娱乐等,在旅游项目开发时利用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种类和适宜的康体气候特点,多开发反映自然野趣和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

五、结语

鉴于城郊地区特殊而独特的景观条件和生态环境,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中运用景观生态原理来构建合理的产品结构,不但要突出乡村旅游和农事特色,更要突出乡村旅游的生态效益,提供丰富的旅游产品,避免向游客提供城市化的娱乐项目和接待服务的倾向,保持乡村旅游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制定科学的产品规划,对旅游产品实施动态管理,促进当地生态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黄鹂:旅游体验与景区开发模式[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2]庞振刚董波:上海城乡交错带生态旅游开发战略研究[j].旅游学刊,2001(2)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5

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的爱和恨,欲望与梦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的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

二、辨证观

辨证思维是现代科学实践的思维形式,它要求我们看事物要一分为二,不能只注意到其有利的一面,同时还要看到其不利的一面。生态设计不是某个职业或学科所特有的,它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范围非常之广,包括建筑师对其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控制途径的重新认识;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生态设计为我们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对景观、城市、建筑的设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和行为。与传统设计相比,景观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景观生态设计应该作为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景观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景观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二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这种由来已久的分异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三、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进一步提高,科学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科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新兴的交叉学科来拓展生态景观设计的实现途径,提高景观设计的质量。景观生态学就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相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生态学和地理学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新的方法,已成为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前沿学科之一。它把地理学家研究自然现象的空间相互作用的横向研究和生态学家研究一个生态区的机能相互作用的纵向研究结合为一体,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及价值流在地球表层的传输和交换,通过生物与非生物以及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与转化,运用生态系统原理和系统方法研究景观结构和功能、景观动态变化以及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景观的美化格局、优化结构、合理利用和保护。

景观生态学研究篇6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思考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景观生态学也随之发展起来,景观生态学属于一种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在景观生态学发展的过程中,会涉及到自然科学领域、人文科学领域、环境保护领域等方面的知识。所以说,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广泛,对教师的教学要求比较高。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景观生态学会涉及很多抽象性的概念和理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当前人类在发展过程面临到资源问题、环境破坏等问题,并能具备相应的环境保护意识、节约利用资源,并能针对相关的问题,提出可靠有效的解决措施。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注重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坚持相应的基本原则,构建完善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1、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阶段,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按照景观空间理论,景观规划理论,景观生态建设理论等内容进行教学的,主要侧重于理论教学,在实际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景观生态学课程的整体教学目标,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发展的状况,对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有一定的把握,还要让学生明确景观生态学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专业术语,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内涵。同时,还要让学生深入分析景观生态学的发展趋势,景观生态学在国土治理、自然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为学生在社会环境保护、土地规划利用等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基础,提高学生的专业实用性,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2、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原则

2.1整体一致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确保教学内容与教学体系在整体上是保持一致的,这样可以增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实效性。在教学内容的构建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宏观生态思维,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2内容前瞻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对景观生态学的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更新和调整,增强教学内容的前瞻性,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基础。

2.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所构建的教学体系要能体现出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的特点,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之间的结合,体现出景观生态学的实践价值、应用价值。

2.4难度递进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进行安排,考虑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将教学重点难按照层层递进的关系进行排列,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5知识系统性原则

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要在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上,给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学科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景观生态学知识内容的选择过程中,要考虑到知识的系统性,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框架,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

3、根据专业特点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的策略

3.1理论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向、研究对象、学科发展特点、学科研究内容等基础性的知识,还要让学生了解景观生态学的基本构成要素,格局等方面的内容。其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发育与生态过程之间的关系。再次,要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分类、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最后,要让学生学习景观生态规划方面的知识,掌握相应的规划策略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实践教学方面

在构建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时,实践教学是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景观生态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通过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让学生了解到景观生态的区域要素、格局等方面的知识,加深学生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结合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进行进一步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等院校开设的景观生态学课程教学过程中,高校要能明确景观生态学的教学目标,在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过程中,要能坚持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景观生态学的教学质量。在实际的景观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学习的专业不同,在景观生态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能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针对性教学。此外,高校在开设景观生态学这门课程时,要能根据国内外景观生态学的最新研究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相应的调整,给景观生态学增添新的教学内容,要提高景观生态学的实用价值,构建更加全面、更加合理的景观生态学教学内容体系,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郑媛元.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内容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6(07).

[2]吴兆录.景观生态学教学的短期户外观摩:云南大学的实践[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11(14).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