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务的现状(6篇)
时间:2024-10-22
时间:2024-10-22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窄口径、低水平”;服务均等化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在联合国的文件中,基本公共服务包括:清洁水、卫生设施、教育、医疗卫生和住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南非把基本教育(学前和小学教育)和初级医疗定义为基本社会服务,同时也讨论了饮用水、卫生设施、营养、社会福利和公共工作项目,把它们部分地作为基本社会服务。不同的国家和同一国家不同历史阶段对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界定是不一样的。例如,加拿大把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服务(主要是社会福利)作为联邦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项目;印度尼西亚把初等教育和公路设施列为政府财政均等化的内容;巴西把医疗卫生列为转移支付;哥伦比亚和智利把教育列为转移支付;智利实行教育券政策;美国的一些州也采取类似措施,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养老保险等方面尤为突出;而巴西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因此,国外学者普遍把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服务、基础设施等公认为基本公共服务。
从有些国家的实践看,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必须遵守效率与公平兼顾的原则。根据效率目标优先还是公平目标优先的战略,公共服务分为以英国和瑞典等北欧国家为代表的“全面公平型”,以新加坡和智利为代表的“效率主导型”,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但是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国情会选择不同的模式。总体来看,在公平方面研究较少,效率方面的研究较多。国外学者在研究时发现不同主体提供公共服务的竞争效率不同,公共部门具有成本节约优势和较高的效率。而且由于“利他主义”动机的存在,使得政府能够高效率提供某些公共服务。
国外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容、原则和机制方面,尽管各国对一定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的界定不同,但是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公共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等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并非某一个国家所特有,而是文明国家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在中国现阶段,迫切需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它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2.国内研究现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研究员认为,成熟的公共服务均等状态,表现为不同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然而,从起始到成熟,公共服务均等化要经历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的具体重点、目标及表现是不同的。初级阶段的目标可能更侧重于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内、区域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明显缩小(比如,基本社会保障实现地区统筹并积极缩小各地标准的差距);中级阶段的目标会更多地侧重于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不仅在区域内,而且在各区域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水平的接近(比如,把城镇“低保”扩展到各地农村);高级阶段的目标则为实现全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主要表现为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个人之间的公共服务基本形成均等状态(比如,基本社会保障不分区域、城乡、身份而实现全社会统筹)。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教授常修泽认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应该均等。我国有13亿人口,尽管每个人的天赋能力不同,所占有的资源也不尽相同,但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方面应该是均等的。第二,全体公民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结果应该大体相等。大体相等不是搞平均主义,而是大体均等或相对均等。当然,这里讲的是基本公共服务,而不是所有公共服务。第三,在提供大体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的过程中,应尊重社会成员的自由选择权。他还认为,现阶段我国公共服务均等化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就业服务和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方面实现均等化;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事业”方面实现均等化;在公益性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公益基础”方面实现均等化;在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方面实现均等化。
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
正确理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含义,必须从理论上完整把握公共服务与基本公共服务之间的逻辑关系,明确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公共服务的含义。所谓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提供的使社会成员公共受益的各项服务。从现象上看,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是指国防机构、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事业单位等所有承担国家公共职能的部门和单位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从本质上分析,是指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要求,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在弥补市场缺陷和纠正市场失灵过程中对公共产品、正外溢性产品和自然垄断产品的供给行为,或者说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和单位提供广义公共产品的行为。如维护社会公平、主持社会正义,颁布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安全、维护居民生存权、受教育权、自由迁徙权、劳动权等均属于政府提供的广义公共产品。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范围是由具体的社会公共需要内容决定的,而社会公共需要内容又是由各种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受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社会公共需要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因而受社会公共需要内容决定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也并不完全一致。
2.基本公共服务的含义。基本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的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最低层次需要而提供的民生性的公共服务。具体表现是政府为确保公民生存权、健康权、居住权、受教育权、劳动权、生命和财产安全等基本社会权利而提供的公共服务。就此而言,世界各国由于受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界定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公共需要内容和由此决定的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也不完全相同,最明显的标志是发达国家提供的维护公民生存权的“低保”水平和环境保护水平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同时还要看到,即便是同一国家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受不断提高的社会最低层次的公共需要水平和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财力与能力等因素的影响,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会存在很大差异,总体上呈现了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变化趋势。
3.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含义。所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把那些尚未达到均等化提供状态或尚未达到社会均等化受益程度的基本公共服务,由政府非均等提供转化为均等提供,由社会非均等受益转化为社会均等受益的过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包含着这样两方面内容:一是在范围上不是泛指满足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最低层次需要的全部基本公共服务内容,而是特指的那些尚未达到均等化提供状态或尚未达到社会均等化受益程度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如何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是一个复合性的目标体系,基本公共服务涉及到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财力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能力均等化,政府提供基本服务的结果均等化,社会成员从政府提供基本服务中获得的受益程度均等化等多重含义。由于基本公共服务本质上具有公共性和普惠性,只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符合基本公共服务本质属性和客观要求。从国际上看,由于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财政实力不同,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采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方针不同,往往导致不同国家和同一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也有所不同。
三、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内容
从世界各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功经验来看,无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还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都呈现了渐进的发展过程。就我国来讲,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按照“窄口径、低标准”的起步要求,合理界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与水平。
1.必须按照“窄口径”要求,合理界定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从世界各国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拓展的,根本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变化的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就我国来看,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的矛盾关系人手,规定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范围。从我国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需要来看,在我国体制转轨,新旧产业更替,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城乡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群体之间的居民财富、居民收入、居民消费呈现了不断拉大的趋势。伴随着居民收入差距和消费差距的不断拉大,出现了一些“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住不上房”的特殊困难群体,产生了一些群众普遍关注的民生性的公共问题,需要政府从解决现阶段我国暴露出的基本公共服务非均等的种种实际问题出发,承担起维护公平和正义的公共职能。按照我国维护公民基本权利的各项法律规定,结合我国现实社会中亟待解决的关系居民基本生存与发展需要的公共性、民生性问题,通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社会成员生存与发展的最低层次需要。
就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供给角度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体制转轨,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呈现了社会经济快速增长,国家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收入规模迅速扩大的发展局面。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GDP总量由1978年的3624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46619亿元,增长了67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1132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51304亿元,增长了44倍。正是由于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财政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了财力支撑条件,使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备了可能性,国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战略思想。
从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社会需求与政府供给能力的角度分析,尽管整个社会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强烈的需求愿望,并希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范围越大越好,但最基本的还是首先满足最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就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府供给能力而言,不仅要看到我国综合实力的增强和财政规模的扩大为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利条件,还要看到目前我国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水平,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公共财力水平还相对较低,还基本上处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起步阶段,不具备大范围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财力和能力,只能从我国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性公共问题出发,合理确定现阶段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范围。综合上述分析,可以把我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概括为:(1)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2)居民住房保障服务均等化;(3)文化教育服务均等化;(4)卫生医疗服务均等化;(5)公共安全服务均等化;(6)环境保护服务均等化;(7)基础设施服务均等化。
2.必须按照“低水平”要求,合理界定现阶段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由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是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政府提供条件、政府提供能力决定的,确定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等化目标的实现程度,必须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国力相适应。从国际上看,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加速推进期,从这一时期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分析,其人均GDP都超过了3000美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人均GDP超过了6000美元,北欧一些福利国家的人均GDP水平更高。从同期政府财政实力分析,其人均公共财力都超过了1000美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法国的人均公共财力超过了1800美元,正是由于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国家财政实力,使这些国家能够把60%左右的公共财力用于可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以加速推进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关键词:公共服务
政府测评
服务体系
政府的公共服务是政府行为的最终产出,是政府行为与公民需求最主要的结合点,也是公民评价政府及其领导者的主要尺度。从当代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实践看,注重政府的服务功能已经成为趋势。美国克林顿政府发起的政府再造运动”明确提出了顾客第一”(PuttingCustomersFirst)的口号,并通过颁布联邦政府内部革命”的行政命令,要求联邦政府设定顾客服务标准,还出版了政府的服务标准手册《顾客至上:服务美国民众的标》。英国政府在1991年开展了提升公共服务的宪章运动”;1997年又发起了以服务第一”(ServiceFirst)为口号的新宪章运动”。加拿大政府也在20xx年颁布了《政府公共服务20xx》。这些做法都是为了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建立所谓顾客导向”型的政府,也就是能够满足顾客需要和受顾客驱使的政府。西方国家的这一改革取向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为了全面、深入地研究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现状,探讨政府公共服务的质量标准和测评方法,东方公共管理综合研究所在广泛搜集国内外资料的基础上,对入世”后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公民的需求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选择浙江省湖州市织里镇作为试点进行了问卷调查。织里镇以中国童装之都”而享誉全国,区域面积135.8平方公里,辖46个行政村,总人口1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5平方公里。20xx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86亿元,增长21.07,高出全市近10个百分点,人均GDP达2.1万元,高出全市6000元。织里镇作为湖州市最具经济活力的工贸新区,无论从经济规模、城市化程度还是政府管理的角度看,均走在全国镇级经济的前列,具备了进行公共服务状况研究的基本条件和代表性。
一、调查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为了准确、全面地把握织里镇的公共服务状况,我们将研究对象群体定为八组:(1)湖州专家,指湖州市委、市府对织里镇情况比较熟悉的专家和领导;(2)织里镇政府工作人员,指编制在织里镇政府的工作人员;(3)派出机构的政府工作人员,指编制在湖州市,但在织里镇的派出机构工作的政府工作人员;(4)大企业的管理阶层,指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织里镇的企业管理人员;(5)手工业主,指织里镇的家庭企业主;(6)市场交易人员,指织里镇的市场摊主;(7)农民,指织里镇的务农人员;(8)外来打工人员,指在织里镇务工的外来人员。
自20xx年4月开始,课题组多次赴织里镇考察、搜集资料,6月份完成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评议工作,第一次正式的问卷调查时间为20xx年7月10日至7月13日。实际发放问卷1626份,回收有效问卷1592份,有效回收率97.91(见表1);经统计检验,回收样本对织里镇总体公民具有较好的代表性。表1
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
在研究方法上,课题组主要以英国的公共服务为标杆”,具体参照了英国1997年新宪章运动”提出的九项原则(见表2)。表2
参照上述九项原则,并结合对织里镇的调查研究,课题组最终提取了20个评价织里镇政府公共服务整体状况的指标。在测评方法上,也借鉴了联合国、世界银行、透明国际(TI)等权威机构的成熟经验,采用8个调查群体、政府工作人员与公民共同参与的研究方法来抵销误差。
二、织里镇公共服务测评情况
(一)整体评价
调查表明,织里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有待改善。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课题组以得分0.4作为标杆”。测评结果,织里镇20个指标的平均得分值为0.41,刚刚达到标杆水平;20个测评指标中,得分接近和超过标杆水平的仅占一半;在公共服务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的指标,如政策的无倾向性、维护社会公平、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工作效率、工作效果等,得分均在0.5以下,但集中在0.3~0.5的区间;节约开支、住处公开、投诉的实际作用等6项指标的得分低于0.3,处于较差和很差的状况(见表3)。表3
织里镇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注:指标的得分依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分区间为0~1;得分0~0.19为很差,0.20~0.29为较差,0.30~0.49为一般,0.50~0.69为较好,0.70~1.00为很好。
此外,对整体测评情况的分析表明,有3个问题值得特别关注:
第一,投诉通道与投诉实际作用之间的得分差距很大。调查表明,76的调查对象认为能够对政府的工作
失误进行投诉;但是仅有22认为投诉有实际效果。
第二,节约开支的得分最低,仅为0.13,反映了群众对镇政府在节约开支方面意见较大。但这一得分又与同样得分很低(0.21)的信息公开程度”有直接关系,反映了政府在财务公开方面做得不够,直接影响了群众对政府的评价。
第三,政策倾向偏差较大。织里镇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政府的政策明显地倾向于企业主(见表4),对企业主与外来打工人员的政策倾向偏差高达0.55。表4
政策倾向问题注:指标的得分依据问卷的调查结果,政策倾向偏差为极差;得分区间为0~1。
(二)具体测评
在整体评价的基础上,我们对织里镇政府公共服务的5个重要方面进行具体的测评(见表5)。表5
织里镇公共服务的具体状况注:指标的得分依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分区间为0~1。
调查表明,织里镇政府的公共服务在5个重要方面的具体测评也不甚理想。
(1)治安能力一般。调查对象中认为在织里镇有安全感的只有43,认为治安状况越来越好的更少,仅有24.7;影响政府治安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外来打工人员约占到总人口的1/3。
(2)提供教育服务的水平一般。调查对象中仅有29.6对镇里的教育水平持肯定意见,仅有28.7对镇里教师的水平持肯定意见。
(3)廉洁状况一般。调查对象中仅有29.2对镇政府的廉洁状况持肯定意见,其余46.6持中立意见,24.2持否定意见。
(4)安全生产(消防能力)较差。织里镇的支柱工业是童装业,以生产、生活、仓储三合一”的加工方式为主,但目前织里镇的消防队仅有一辆消防车;因此,安全生产,其中主要是消防问题十分突出。
(5)社会保障较差。调查对象中仅有22对镇里的社会保障工作持肯定意见,其余50.6中立,27.4持否定意见。
除了上述五项重要指标之外,我们还深入研究了织里镇的遵纪守法情况。调查表明,在织里镇的4个主要群体中,遵纪守法情况由好到差依次为:本地居民,政府人员,企业老板,外来人员(见表6)。表6
主要群体的遵纪守法情况
三、公共服务状况对政府及其领导的影响
在对织里镇公共服务状况的测评基础上,课题组进一步研究了公共服务状况对政府及其领导的影响。
(一)织里镇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的评价
调查表明,织里镇公民对政府总体工作的满意度为0.39,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也是0.39,接近标杆水平(见表7)。表7
织里镇公民对政府的评价注:指标的得分依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分区间为0~1。
调查表明,织里镇公民对政府领导的支持度超过了0.5,为0.52,状况较好;而公民对政府领导的总体满意度也略微超过对政府工作的满意度,为0.40,达到标杆水平(见表8)。表8
织里镇公民对政府领导的评价注:指标的得分依据问卷的调查结果,得分区间为0~1。
(二)公共服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的评价
调查和统计分析表明,织里镇政府公共服务的整体状况得分为0.41,这与表6和表7所反映的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的评价得分非常接近,说明这些指标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课题组抽取其中的核心指标服务的实际情况”作为代表,分析该指标与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评价的相关程度(见表9)。表9
服务的实际情况与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评价的相关程度注:以上指标为定序变量,相关度分析采用Gamma系数,取99置信区间,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得分区间为-1.0~+1.0。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政府的公共服务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的评价。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情况下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第一,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是公民的普遍要求。织里镇的调查表明,调查对象中认为政府的工作应该侧重于服务的占79.5,其中以湖州市的专家和领导最多,高达95.7;
第二,改善政府公共服务是提高政府的回应力和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公民对政府及其领导评价的情况下,改善公共服务将是当前政府获得公民满意,进而得到公民信任和支持,扩大群众基础的有效途径。
四、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对全国公共服务行业的全面研究表明,织里镇公共服务状况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例如,据安徽省消费者协会统计,该省20xx年针对公用行业的投诉量较上年上升了45.76。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改善政府公共服务已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应当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对此,我们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加紧研究我国政府公共服务的薄弱环节
课题组经过对织里镇政府公共服务的调查研究,发现了该镇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关键性弱项,例如:政府开支的浪费、信息公开程度低、投诉的实际作用差、未能按照规定的服务时间完成工作等,见表3。通过区分很差、较差、一般、较好和很好几个等级,镇政府就能够有针对性、重点突出地搞好公共服务的改善工作。
针对政府公共服务因行业、地域等因素而差异性较大的情况,建议在中央的统一指导下,全国各地积极开展政府公共服务的调查研究,首先表明政府注重改善公共服务的姿态;在充分了解公民需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政府公共服务的承诺或改善公共服务的方案,鼓励创新与实践,积极探索符合三个代表”思想、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
(二)尽快确立我国政府的公共服务原则
就我国的行政体制而言,大范围地推行政府公共服务改革,首先需要由中央政府确立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和原则。在这方面,我们可以积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行政传统和经验,尽快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的指导原则。例如:(1)重回应(Responsiveness):强化公众的知情权,了解公众的意见,对此作出快速有效的回应;(2)高质量(Quality):公布综合性的公共服务指导,改善服务质量和连续性,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制定行之有效的实践指南,运用高新技术改进关键领域的服务绩效;(3)高效益(Effectiveness):引入先进的服务标准,改进程序追求持续的绩效提升,为公众提供有用的公共服务;(4)联合办公(Workingacrosssectors):鼓励跨部门的合作,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研究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
课题组在织里镇的试点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服务具有体系性;公民对于公共服务的要求已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以织里镇为例,该镇公民对政府的大多数公共服务都提出了迫切的需求(见表10)。
另外,统计分析表明,织里镇公民对上述各项公共服务的需求之间具有较强甚至很强的相关性;这些都说明目前公民对于政府的需求是提供体系化的公共服务。
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研究公共服务领域的薄弱环节和确立公共服务原则为基础,以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为标的。政府部门的差异性并非阻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因素,因为无论是提供单一服务的行业部门,还是提供综合服务的政府部门,在建设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都以3个共性的环节为关键:第一是明确服务的承诺,第二是服务的流程管理,第三是服务绩效的评估与反馈。目前国内外表10
关键词:公共服务能力推拉理论均衡激励机制
公务员是政府和公众的重要联系纽带,其公共服务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政府对公众的服务质量。随着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成为学术界和政界所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已有研究表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公共服务水平与公众的服务需求仍存在较大的差距,服务意识不强,服务技能落后等问题是普遍存在的[1]。实际上,公务员和普通民众一样也拥有多种利益需求,只有我们从根本上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才能是其从根本上产生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动力,因此提高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在了解其多种需求的基础上采用合适的激励机制。本文将基于社会学中的推拉理论,建立一个均衡激励机制,以期对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一个有效解决途径。
一、相关概念及研究现状
1.公共服务能力的概念
一般来说,政府是公共服务的主体,公共服务能力也通常被称为政府能力,例如J•R•柯尔曼指出,政府能力是政府获取应有的资源,用以满足其公民基本需求的生存能力[2];提升政府能力能够产生更有效率的、更能回应民意的公共财富与服务[3]。但在政府能力的发挥过程中却少不了公务员的参与,他们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具体执行者,公务员所拥有的公共服务能力通常指公务员在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中所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它是一个综合的体系,一般由公共服务意识、公共服务态度、公共服务技能、公共服务方式等要素组成,其核心是公共服务的有效性[4]。我国《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试行)》中也将公共服务能力作为公务员九种通用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并提出了具体衡量标准。
2.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设问题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事实上,公务员的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公众的需求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学者开始从各种角度研究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途径。例如,张武强等(2009)从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指出需树立服务型政府理念,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基层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建设[5];刘任平(2009)从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方面来寻求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方法,认为公共服务水平的高与低可以用公众满意度来衡量,在提升这一能力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来寻求解决办法[6];牛华(2007)和王玉红(2011)认为可以在服务技能和方式方面着手,通过建立“虚拟政府”或建立政府网站来有效提升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7][8];更多的学者则利用激励理论来对该问题进行分析,包括荣誉激励机制[9]、薪酬激励机制、晋升激励机制、培训激励机制、奖惩激励机制等[1]。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研究视角比较多,主要围绕能力体系的要素的提升及体制的完善等方面,而激励视角的提出则更多地兼顾了以上两个方面,有助于从根本上促进公务员公共服务意识和态度的改善、服务技能和方式的改进,有助于服务效果的提升,也有利于建立更为完善的体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研究视角。但目前有关激励机制的研究成果还过于分散,角度比较比较单一,很难形成合力。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种或几种激励机制的提出很难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有必要建立一个以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均衡激励机制,以有效提高服务绩效。
二、理论基础
1.激励理论
激励思想由来已久,很早以前的国内外治理实践中都体现了以利益为中心的激励思想,但系统的激励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主要包括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激励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各理论分支研究的角度不同。内容型激励理论又被称为需要激励理论,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而达到激发动机,提高激励效果的目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Maslow)所提出的需要层次论、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所提出的双因素理论、美国耶鲁大学教授阿尔德弗提出的ERG理论以及美国管理学家大卫•麦克兰(DavidMaclelland)提出的成就需要理论等[10]。与关注满足人们的需求不同,过程型激励理论更多关注于需要的产生与产生行为结果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薪酬与努力、努力与绩效间的关系等。另外,哈佛大学教授斯金纳也将心理学中的“强化”理论引入到激励中,认为在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正、负强化作用起到改造行为的目的[11]。而将上述三个理论进行概括和综合的则是综合型激励理论,主要有波特一劳勒综合激励模式和迪尔综合激励模式两种。
这些理论从心理、需求、利益等方面探讨了激励的方式和效果,具有较好的普适性,但作为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的激励问题,我们应该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开展更为细致、有针对性的研究。另外公务员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我们对他们的激励目的与其他企业和组织的人员不同,如何增强其提高公共服务能力的积极性应是首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以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为最终目的的激励机制。
2.推拉理论
推拉理论最初是人口学中研究人口迁移的理论,19世纪末由E•G•雷文斯坦(Ernest-GeorgeRavenstein)提出,并由唐纳德•博格(D.J.Bogue)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人口的迁移是由迁入地的拉力和迁出地的推力所共同决定的。所谓拉力是指迁入地所具有的有利于人口转移的积极因素,包括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生活环境等。而推力则是指迁出地所具有的促进人口转移的消极因素,包括生活成本的增加、劳动力剩余、收入水平低等[12]。
推拉理论除了用于研究人口转移以外,学者们还进行了许多其他领域的试探性研究,包括大学生就业、旅游地选择、婚外情的发生等领域[13-15]。同时,也有一些学者将推拉理论应用到了激励理论中,认为可以把所谓的“拉力”和“推力”看成是某种行为发生的激励因素,并将之对应理解为“正向激励”和“负向激励”,应用领域包括对企业员工的激励[16]和公职人员的激励[17]。但目前,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还相对较少,同时对于该激励机制如何运作,对于公务员行为的激励绩效如何衡量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
三、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均衡激励机制的构建
如果把社会学中的推拉理论运用到组织行为学中来研究公务员的激励问题,我们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①研究的目的是什么?即我们所要激励的公务员行为是什么?②该行为的“迁入地”、“迁出地”如何定义?③哪些因素是该行为的正向激励因素?④哪些因素又是该行为的负向激励因素?⑤双向作用的最终结果将会怎样?
为了解决如下问题,借助于现有的激励理论和推拉理论,我们建立了如图1所示的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均衡激励机制。其中该模型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包括服务意识、服务态度、服务技能和服务方式等行为得到很好改善,从而把其从“迁出地”――公务员的现有不良状态“迁移”到“迁入地”――公务员的理想状态,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因素是起到积极的拉动作用的,如薪酬激励、奖励激励、声誉激励和晋升激励等,而有些因素是起到“消极”的推动作用的,如制度激励、惩罚激励、考核激励和监督激励等。当然这里所谓的消极因素并不是真正的消极因素,而是使公务员无法生存在现有不良状态,进而推动其朝着理想状态发展的一些制约性因素。推力和拉力实际上是朝着同一个方向共同努力的,双力合一能够促使公务员有效提高公共服务能力,进而提升公众的满意度。
四、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均衡激励机制的运行机理
上面所建立的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均衡激励机制实际上是综合运用了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强化激励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同时比综合型激励理论的目的性更强,涉及的激励因素也更多。因为该模型主要针对的是公务员这一特殊群体,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意味着对该群体的激励目的是为公众提供更符合要求的服务,提高公众满意度,他们所涉及的服务范围非常广,服务的结果将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等方方面面,这正体现了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因此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要求是迫切的,激励也是必须的,制度激励、惩罚激励、考核激励和监督激励的运用能够有效起到这一作用,制约、约束公务员的行为使其朝着理想的状态发展。
但是公务员本身也有自身合理利益诉求的“经济人”,因此在强调“公共性”的同时不得不考虑公务员本身对于自身利益的追求和向往,对其加以合理满足,才能够从根本上促使公务员心甘情愿、主动、积极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现实生活中,尽管我们拥有良好的公务员管理制度、考核机制和监督体制,也有严格的惩罚措施,但是却仍然有很多人“越雷池”,原因就在于我们更多地重视了改变公务员现有不良状态的推动因素,告诉他们不能做什么、不要做什么,那么公务员离开现有不良状态后究竟能走多远,应该往哪个方向走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这就像一个人在自己的家乡由于就业环境差、物价水平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种种原因不得不发生迁徙,但是他应该迁入何地呢?一个公务员在种种制度约束下无法保持现有不良状态,那么他又该发展成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呢?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就指出了这样的一个方向,通过服务意识的增强、服务态度的改变、服务技能的提高以及服务方式的多样化能够使其更符合公务员的身份,更有利于政府服务功能的实现。在这一过程中单单靠原有的推力作用是不够的,它不足以让公务员朝着这个方向一直走,走得更远。这时,“迁入地”的拉力作用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他能够通过满足公务员的许多利益需求,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名利的,使他们能够自觉地朝着这个理想方向前进,而且这一过程是持续而长久的,因为它符合公务员的“经济人”身份。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推力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它能够对公务员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起到持续约束的作用。
因此,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均衡激励模型说明,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拉力和推力共同作用的过程,双方力量的均衡能够共同促使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从而向更理想的状态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推力的作用首当其冲的,如果单凭利益的驱使,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会使公务员在保持现有不良状态的情况下盲目追求利益。当对公务员的行为进行了较好的约束情况下,拉力将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公务员把服务能力的提升当做自己获得所有利益需求的一个有效途径,能够使其自觉地学习服务技能、更新服务方式,改变服务态度,同时像服务意识的提升这一很难显性化的要素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以解决。而在这一过程中,公众得到了良好的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五、结论及展望
本文将推拉理论引入到公务员激励理论中,明确了所激励的行为是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能力,从而建立了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均衡激励机制。该机制通过推力和拉力的均衡作用使公务员能够有效摆脱现有不良状态,朝着理想状态发展。从而从理论上证明了公共服务能力与激励理论的关系,并明确了“迁入地”和“迁出地”,以及拉力、推力、推拉合力的作用机理,在实践上则为公务员激励机制的改善,服务水平的提升提供一个可供借鉴的途径。但该作用机理的实际运用还需要有实证的检验,包括理想状态的度量、推力和拉力中各激励因素与公共服务能力中各能力要素的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等,以及对应的案例研究,这些将有待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得到更为深入的探讨。
*项目资助:广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立项项目(SK13LX021);广西教育厅资助项目:《绩效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2012JGA109)
参考文献:
[1]郑凤娇.激励视角下乡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探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66-69.
[2]J・R・柯尔曼.地方政府的生存能力――这些数据说明了什么?[C].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全国会议论文,1975,4(4):14.
[3]郑凤娇.乡镇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激励机制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4]谢来位.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要点分析[J].行政与法,2006,(2):11-13.
[5]张武强,汪雷,王蕙.基层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09(5):192-196.
[6]刘任平.公众满意度导向的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路径――基于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的分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9(6):56-59.
[7]牛华.“虚拟政府”对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影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16):74-76.
[8]王玉红.政府网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出口:易用性优化[J].电子政务,2011(4):75-79.
[9]张少华.我国公务员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的荣誉激励机制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0]〔美〕弗莱蒙特・E・卡斯特,詹姆斯・E・罗森茨维克.组织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第l版.
[11]孙彤主编.组织行为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版.
[12]邹新树.农民工向城市流动的动因:“推一拉”理论的现实解读[J].农村经济,2005(10):104-105.
[13]陈伟,戴坤.基于推拉理论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驱动机制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79-81.
[14]杜鹃等.基于“推拉理论”的西安农家乐旅游者动机实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5):69-74.
[15]张吉东.从推拉理论看“婚外情”[J].安徽文学(评论研究),2008(2):365-366.
[16]张彩玲.浅谈现代企业制度中的激励机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23):224-225.
[17]肖正秀,谢宝富.“推拉理论”在公务员激励机制中的有效运作[J].新东方,2004(7):36-39.
作者简介:
关键词:舟山市;养老政策;现状;建议
1.养老政策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老龄化和高龄化日益加剧,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养老制度的完善关系国计民生,成为普通百姓关注的热点。舟山市人口也呈现高龄化发展趋势,加之舟山市地域特点,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欠佳,使舟山市养老问题越发突出。因此针对舟山市养老问题的研究及对养老政策进行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2.舟山市养老政策现状分析
近年来,舟山市逐步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坚持“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位一体的建设理念,初步建立起符合舟山市实际的新型城乡养老服务体系。而舟山市最新出台的促进养老发展的规划、意见条目多,内容广,同时覆盖促进养老服务和相关产业的各个方面,旨在促使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布局更加合理,养老机构建设更加协调,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更加完善,养老服务队伍更加专业。虽然舟山市政府出台的养老政策已较为完善,但其中仍存在部分问题。
(1)养老政策虽多却落实不到位。由最新颁布的政府文件来看,养老政策虽条目多且详细,但是养老政策原则性的提议较多,具体实质性的措施较少。虽然政府的文件中明确了促进民办养老产业发展的土地、资金要素和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细化了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具体政策,但由于部门政策职责的不统一,实施政策过程中仍然存在实际操作难以落实的现象。
(2)养老模式受限制。目前,舟山市重点发展的居家养老服务尚处于粗放型阶段,项目主要仍以日常起居为主。舟山市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主要依托社区居委会,但受居委会人员、场地及经费所限,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拓展,提高了居家养老的标准,限制了居家养老服务的普及。此外,舟山市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尚未完全形成。相关从业人员的护理专业知识缺乏,各个偏远地区的养老院普遍存在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的现象,部分重点养老院也不例外。
(3)城乡与区域差距大,难以统筹。近年来,舟山市政府出台了不少关于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部分地区也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但是相对城市而言,农村社会保障问题体现在养老和就医融合方面发展缓慢。除医疗方面外,舟山市政府养老政策对各个小岛的普及力度及对当地养老院的政策扶持力度都显得尤为不足。
3.完善养老政策体系的建议
第一,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在科学的养老服务发展规划之下,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强化政府的引导和引领作用,各部门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行业规范、业务指导职责,及时落实相关政策,定期向社区有关负责人了解养老院、养老社区的情况,切实解决问题,做好推进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工作,并且适时组织进行督查。
第二,大力扶持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大力培育社会力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业,鼓励并给予符合条件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相关扶持优惠政策。
第三,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增加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资金投入,用于养老机构的建设、养老服务专业人才培养、志愿者队伍培育、居家养老设施建设、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扶持,等等。
第四,扩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切实保障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加强从业人员统一培训教育,对那些通过社会力量建立的养老服务机构的公益工作人员提供补贴,并号召社会各界人士积极投入到养老服务中。
通过对舟山市政府出台的最新养老政策及养老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舟山市最新出台养老政策较为全面。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对养老服务方面投入的增加,在政府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养老服务体系会逐步完善,惠及更多老年人。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家政电子商务需求分析方案设计
一、引语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工作节奏的加快,以及消费观念的改变,家务劳动社会化已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同,家政服务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如今,家政服务已由简单的家庭服务延伸到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同层次服务的多元化、专业化,给家政服务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
然而目前家政行业还面临“小、散、弱”的局面,存在服务市场不够规范、培训工作不到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等问题,造成市场供需矛盾突出。比如,居民找不到服务、不敢接受服务,而服务企业又不知道谁需要服务、需要什么服务等,严重影响了行业发展和居民服务需求的满足。那么客户和家政企业双方如何顺利找到满意的合作伙伴呢?此时,我们想到了建设一个公共的服务平台,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让客户和家政服务公司零距离接解,这个平台就是——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网站。
二、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需求分析
1.家政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在我国,随着家庭结构的演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事业型、困难型(家有老人、孩子、病人需要照顾)、富裕型家庭大量出现,希望从烦琐的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学习和娱乐的人越来越多,据统计,有约70%的城市居民对家政服务有需求。另外,作为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有利于扩大就业,为各级政府所支持。因此,家政服务这一朝阳产业其发展前景和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
2.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网络的时代、电子商务的时代。电脑网络的建立与普及将彻底地改变人类生存及生活的模式,而控制与掌握网络的人就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主宰。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0次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截至2007年6月,中国网民人数已经达到1.62亿(见图),仅次于美国2.11亿的网民规模,位居世界第二。专家预言,2010年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电子商务是21世纪经济增长的引擎。
3.家政服务业与电子商务的结合。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家政服务业开始走电子商务之路。像“网上家政”、“妈妈在线”这类全国性的服务平台,他们采取B2C运作模式,直接为费者提供家政公司的业务信息,同时在全国各大城市诚招运营商加盟。消费者通过网站选择自己满意的“产品”。特别是“网上家政”率先实行网上对话产品——网上客服,使消费者和家政公司可以取得直接联系,进行及时的沟通,充分发挥了网上家政的便捷性和实效性。
另一类,像“中国家政网”、“浙江家政网”属下的地区性网站,均在地方开展业务,它们采取的是C2C模式,客户和家政服务人员直接交流,实现双向沟通。消费者可以上网查询各公司的服务项目、收费标准,以及服务员的详细资料;服务员也可以随时查看雇主信息,选择适合自己的家庭服务。这些家政网站的成功运营告诉我们,在全国各地市推行家政服务业的网络化是非常必要和可行的。三、家政服务业电子商务方案设计
1.实施新型电子商务模式,即以互联网为基础,以服务于广大客户为目的,运用电子商务手段,将传统家政公司和家政电子商务相结合,发展整体优势,解决黄冈家政水平低、规模小、各自为政的状态,提高整体的竞争力。
2.标准化是家政电子商务发展的王道。通过国家规范的家政职业培训体系、执业资格人证体系,以及家政行业协会来实施对家政服务从业者的规范、约束,以及监督,这样能够从事家政服务的人员在提供家政的职业方面的差异性会逐步缩小到可忽略的范围,消费者只需通过网络查看从业者的照片、服务等级、简历等资料就可以决定是否聘任。
3.实施员工制家政服务组织模式。该模式实施的基本原则是:家政服务员是作为家政服务企业的员工派遣给雇主,家政服务企业对家政服务员和雇主实施全面、全程管理,家政服务员与雇主之间只存在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两者之间不直接发生经济往来。
4.搭建互动交流平台,雇员与雇主可以面对面的交流,了解顾客个性化需要,提供更为满意的服务。另外,公司可以从中获取重要的客户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在最短的时间里解决。
5.与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等联合起来,建立完整的服务系统,制订出一套安全的电子支付系统。降低交易风险,保证消费者的利益,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结语
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我们的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网络购买产品或享受服务。家政服务电子商务化是家政服务发展的大趋势。在信息化与网络化时代,家政公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就必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开拓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电子商务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摘要: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本文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的机遇,并分析了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养老服务业现状趋势
一、河南养老服务业现状分析
河南是人口大省,老龄人口多,养老问题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大问题。截至2010年11月,河南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197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2.73%,其中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36%。老年人属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由于他们具有区别于年轻人的特殊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他们的消费能力、消费偏好、消费方式、消费观念等都需要一套特殊的行为法则,才促使了养老产业的产生与发展。养老服务业是养老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河南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种种问题。
(一)社会化养老设施和保障机制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1.供需差距大。截止2009年底河南兴办日间照料中心、托老站(点)等220所,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到3605家、238741张床位。河南全省养老床位还不到老年人口总数的2%,远低于发达国家5%-7%的水平,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2%-3%的水平,河南养老产业还有较大的缺口。与此同时,由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一床难求”与“床位闲置”现象同时存在。与床位紧缺相对应的还包括养护人员的匮乏,仅河南的养老护理员缺口在二十万以上。还存在从业人员队伍不稳定、年龄偏大且流动性强的状况,由于护理人员目前薪资待遇较低,工作强度较大,特别是老年护理员的工作招聘难度更是逐步加大。这些都为养老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大隐患。
2.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养老机构盈利能力比较弱。现在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难以满足广大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目前,老年人需求迫切的生活照料、长期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领域发展都比较缓慢。另一方面,扶持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也亟待建立完善。
目前河南很多社会养老机构盈利能力较差,例如郑州半数以上养老院都处于亏损状态。河南民政厅曾对郑州市舒心老年公寓、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爱馨老年公寓进行过抽样调查,投资自建房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5万—6万元,租用房开办的养老服务机构,每张床位投资约在8000元到1.2万元,而收益甚微,舒心老年公寓投资近400万元,每月只有1080元的利润;晚晴山庄老年公寓目前则处于亏损状态。省民政厅也证实,这两家还属经营较好的老年公寓。养老机构有着广大的市场需求,养老机构“吃不饱”和亏损重要原因之一是硬件设施不健全、护理不到位等。要想改变现状,养老机构应该尽力提高各方面的服务水平,打造特色护理模式。
3.政策丢失。2006年以来河南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在土地、水电气暖、通信、有线收视、床位补贴等方面,养老院享受减免政策。但在实际操作层面上,往往被“架空”,时至今日,除免税优惠外,其他政策大多未得到有效落实。这些都阻碍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二)河南的养老地产的发展现状
对于跟养老服务业一脉相通的养老地产业,河南的养老地产业具有以下特点:(1)市场需求量大;(2)开发建设量小;(3)赚少赔多,成功案例少;(4)医疗服务差;(5)开发商专业度不够,因为养老地产横跨房地产和服务业两大领域,不少开发商缺乏实际经验。
二、河南养老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随着河南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每年约以3.5%的速度递增),呈现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等突出特点,“四二一”代际结构趋势背景下,对养老设施和社会照护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社会照护需求日益增大。随着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人们生活观念及人际关系的变化,养老的社会化趋势将越发明显,养老服务业市场潜力巨大。而政府财力有限,这也给民资发展养老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
更让大家振奋的是国家越发重视养老服务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好政策。比如,十报告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此次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引导和扶持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一是积极完善投融资政策,从积极加大政府投入,拓宽投资渠道,增加有效信贷投入等方面入手,着力解决“融资难”问题。二是积极完善土地供应政策,合理安排养老用地需求,多渠道保障土地供应,着力解决“用地难”问题。三是积极完善税收优惠和补贴政策,实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减免,着力解决“运营难”问题。四是积极完善人才培养和就业政策,逐步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福利待遇,大力吸引专业技术人员、应届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业,着力解决“用人难”问题。这些都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机遇。
三、河南养老服务产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由于河南属于“未富先老”,居民收入水平总体来说还不是很高,所以,河南养老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健全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和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应该进行立体式的服务,从物质到精神,到社会参与,从个人利益到权利,要形成一个立体式的服务。根据河南养老产业市场的供求状况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等,本研究认为,河南的养老服务业市场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着力发展老年住宅业。可以根据老年人对居住条件的不同需求,开发适合老年人居住的住房。比如老年公寓型住房、亲子套间、小区老年活动中心等。
(2)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以社区服务中心为核心,以社区医院、社区调解中心、社区敬老院、社区托老所、社区老年学校、社区婚介所和家政服务中心等为依托,以社区志愿者为补充构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体系,为老年人提供多方位的服务。
(3)兴办老年医院,发展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就医是老年人生活的大难题,许多老年人不是因医院离家太远而耽误治疗,就是在一些大医院东奔西跑,不知找哪一个科室就诊。因此,老年医疗护理产业市场巨大。对此可根据各地区的老年人口数量规模兴办一些老年医院,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疾病治疗、护理、咨询服务。
(4)可适当发展老年文化教育、休闲旅游产业。随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对体育保健、教育、休闲、娱乐、旅游要求的提高,养老服务机构可以根据老年人的这些需求推出相应的服务和产品,来丰富老年人的生活。
参考文献:
上一篇:文秘专业实习心得体会(整理5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