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印刷工艺(6篇)

时间:2024-10-24

书籍印刷工艺篇1

关键词德格印经院出版文化藏文化贡献

德格印经院全名“西藏文化宝藏德格印经院大法库吉祥多门”,又称“德格吉祥聚慧院”,藏语方言简称为“德格巴宫”。一直以来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等美誉。

一、德格印经院概述

德格印经院位于川藏北路的四川与西藏交界的德格县,屹立于更庆镇文化街,占地总面积五千多平方米。公元1729年清雍正七年年间开始建造,藏文《德格世德颂》中记载,印经院是由德格第十二代土司即第六世法王却吉·丹巴泽仁创建的。近三百年来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和完善整合,逐渐走向成熟化和正规化,在康区文化发展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是全藏区规模最宏大、保存最精致、收录木刻印版最多的印经院。

截至目前,德格印经院保存大约有三十多万块印版,文献典籍八百三十多部,还有精美的壁画和雕塑等,都是世界文化遗产中最珍贵的文物。像2002年3月选入《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中的古老孤本《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的木刻经版;还收藏有最早期的《居悉》,也堪称稀世珍本;其次还有约五百五十块的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曼荼罗、风马三种类型,数量虽然不算多,但都重要且珍贵;另外,还有最奇特的、样子很像五线谱的、至今仍然没人能解读的三百多块古代藏民族乐谱木刻经版。

二、德格印经院的出版文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版文化的研究在我国逐渐兴起。出版学术界经过三十多年的钻研与探索,对于“出版文化”概念的界定,在业界有很多不同的表述。

综合学界对出版文化概念的解释,再通过对德格印经院出版文化内容的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德格的出版文化不仅是整个中国出版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内容。德格印经院是一个多种文化交流融合的集合体,其中汇集、加工并整理了各种各样繁杂的宗教文献以及名著典籍,形成了其特有的知识文化体系,同时它炉火纯青的雕版印刷技艺是出版文化领域不可多得的瑰宝,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都有着巨大的成就。因此,德格印经院无论是在出版的特定程序上还是属性上,都凸显出它独有的出版文化功能。本文从各种名著典籍的翻译、典藏的宗教文献以及雕版印刷技艺三方面,对德格印经院的出版文化进行论述。

1、出版中的典籍翻译

藏族的翻译事业源远流长,规模宏大。早在公元7世纪,藏民族就开始了翻译活动,最初是从翻译佛经开始的,内容多译自梵文佛教经典。历史上的德格地区实行封建的土司制度,由于德格土司对诸教派实行扶持与兼容并包的政策,为宗教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作为文化活动内容的翻译活动广泛开展。而德格印经院是本地区文化教育的基地,也是文化传播的中心,大量珍贵宗教典籍的翻译、编纂成为各教派和高僧弘扬藏族宗教文化、传承藏族文明的重要使命。

首先,德格版藏文《大藏经》是德格印经院最重要的翻译成果。藏文《大藏经》涉猎藏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分为《甘珠尔》和《丹珠尔》两大部分,是被翻译成藏文的佛经典籍和论著的总集。据统计,德格印经院翻译刻印的藏文《大藏经》的版本,有四千种之多,《甘珠尔》和《丹珠尔》中许多经论独一无二,是其他文种的《大藏经》中没有出现过的。并且其翻译内容流畅准确且忠实原文,内容丰富,编纂校勘都相当精准,雕刻印刷也非常精细,是诸多版本中的善本和标准本,后世把德格版《大藏经》作为母本进行校勘和运用,其文化意义可见一斑。

其次,除藏文《大藏经》之外,德格印经院还翻译了很多天文历算、医学药理、语言文字、工艺技术等诸多类型的著作。例如,《白琉璃论》、《历算经典·除锈》、《达莫秘本》、《观却岭智文集》、《注疏》等。其成熟完善的典籍翻译活动,把中原、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先进文化典籍翻译成藏文,周边各地的先进文化和技术就传入了藏区,促进了藏民族各项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德格印经院发达的翻译事业,不但让当今的翻译工作者从以往的作品研究中得到借鉴与启发,而且也为今后的出版准备了便利的条件和丰富的资源。

2、德格印经院典藏的宗教文献

早在德格印经院建造最初期的1730年,德格印经院只是一座小型建筑,实际上是用来存储《甘珠尔》的印版。后来,经过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德格印经院兼容并包地收藏和印刻了各大藏传佛教教派的经典著作。享誉盛名的除藏文《大藏经》外,还有《般若波罗蜜多经八千颂》,它是目前全藏区亦是全世界仅存的版本最古老的孤本,由藏文、梵文、乌都尔文三文写成;以及孤本《印度佛教源流》,在印度都已失传很多年;还有《汉地佛教源流》,是研究汉地佛教和考查历史上汉民族与藏民族关系的珍贵资料。

3、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

据史书载,大约公元13世纪,蔡巴·噶德公布把内地的雕版印刷技艺带到了藏区。于是,智慧的藏族人民同自身的石刻技艺相结合,创制了木刻雕版印刷技术。德格印经院作为收藏、出版、印刷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传播中心,以精细的选料、精湛的手工雕版印刷技艺、优良的自制纸张和油墨以及严格的审校制度,得到了众多的关注和赞美。

首先,德格印经院选取的原材料是优质挺直无节的红桦树,按标准尺寸进行截据,制成木板;熏干脱水后经过一个冬季的沤制,再取出蒸干,推平刨光后送到印经院,验收合格后备用。然后就是书写,德格印经院的要求十分严格,根据木板的尺寸来确定文字的大小,再依据《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的规范来书写。之后是对木板的雕刻,德格印经院的工匠们都是经过数年严格的学习和考核才被录用的,需懂得藏族语文的文法规范并且掌握一些绘画的技能。雕刻过程有专人校对,对错漏的文字及时修补。最后将成品雕版放入酥油中浸泡,取出晾干后,再用“苏巴”水清洗晒干,方可入库收藏。德格印经院经过这样纷繁复杂、精雕细琢、严格系统的流程制作出的雕版,被誉为“雪域西藏印经院中最具标准的经典版本”。

雕版制作完成后就是印刷,所用纸和墨都是德格印经院自制的,其造纸技艺历史悠久,运用稍具毒性的“阿交如交”的根部作为原材料,所以制造出来的纸张具有虫不蛀、鼠不咬、耐存的优良特质。墨是用“大杜鹃树”的树皮和少量名为“阿朗”的树枝放入地灶内熏烧二十天后将内壁上的烟灰刮下来,研制成的,这样的墨印刷的字迹鲜亮清晰,永不褪色。然后,在德格印经院二楼环绕天井的走廊间工人们开始印刷,工匠们被分成两人一组,一人高凳一人矮凳,相向而坐,坐高凳的人把木刻雕版倾斜后涂上墨,另一个人则先递纸,待组员把纸张定位好了以后,再用双手将滚筒迅速从上到下滚过纸张,这样一张书页就印刷完成了。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印刷完之后将印好的书页放置到绳条上晾干,再经过验收人员的审核,确认字迹清晰、墨汁匀称后才算是一张合格的书页。最后经过整理排序,方可装订出版。

德格印经院以其近乎挑剔的方法选材、制版、造纸、研磨,优美的书法,精湛的雕刻技能,熟练的印刷流程,二百多年来从未间断工作,使最原始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下来,跻身于世界的文化宝库之列。

三、德格印经院出版文化的历史贡献

1、发挥图书馆的作用

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总结出图书馆的主要作用一般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最初德格印经院的产生,就是为了收藏和保存藏文文献,同时也为藏族文明的源远流长提供更好的方式,它以其兼容并包和海纳百川的风格,吸纳整理并收藏保护着各个领域和教派的经典文献与著作,通过大量印制经书,推广知识、普及教育,以其丰厚的宗教底蕴以及博大的典籍存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和僧侣前来学习。因此,可见德格印经院不仅承担着出版的功能,同时也承担着一个图书馆的作用。

2、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藏文化

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术是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1996年,唐卡绘画、藏纸技艺、藏戏等六项,在第一批国家批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单之中,它们代表的都是德格印经院的雕版印刷技艺。印经院古老的狼毒造纸和印刷技艺,也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德格印经院是藏族文化的精华,藏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印制出版的宗教经典和文献典籍传入各个藏区乃至海内外,很大程度上促进着佛教与藏族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德格印经院对藏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以及今后的和谐发展有着意义深远的影响。

结语

庄严红墙素裹下的德格印经院里,是藏民族文化的结晶,一排排木板,一沓沓经书典籍,积聚着藏族先民们的智慧与劳动,是一种物质财富,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德格印经院的出版文化是中国出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一颗明珠,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宝藏。

参考文献

①玫影,《德格印经院藏族雕版印刷技艺》[J]《.西南航空》,2006(11)

②泽尔多杰,《木与纸构筑的不朽传奇——德格印经院历史与雕印技艺》[J].《佛教文化》,2006(4)

③噶玛降村,《浅谈德格印经院及其印版》[J].《西藏研究》,1994(4)

④公保才让,《德格印经院在藏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与影响》[J].《中国藏学》,2011(1)

⑤夏雪,《中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德格印经院雕版印刷技艺为调查案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

书籍印刷工艺篇2

基于数码技术的书籍设计与制作行业特征,笔者从纸材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与数字传媒载体的书籍设计制作两个方面进行职业能力研究。基于数码技术对传统纸材书籍与新数字化载体书籍设计、排版、制作、印刷等技术能力与岗位能力的要求,课程将岗位技术标准、工作过程分工与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重点放在与职业岗位对应的制作技术实践模块,以“按岗分工”模式组织教学实践,形成新的课程教学结构体系。纸材载体书籍设计的“按岗分工”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与印制行业中产生影响的新型工艺流程,具体为:①数字设计原稿②数字图文输入③数码图文编辑④数码图文输出⑤数码印版制作(晒版)⑥数码打样⑦数字化印刷⑧装订;[2]岗位能力定位:印刷前期数码摄影、策划设计、电子排版、制版技术等能力;印刷后期工艺能力。岗位分工可细化为书籍样本版式原稿设计人员、图文编排人员、书籍样本印刷制版(包括分色检测工作);后期加工制作人员、装订人员。见表1。数码媒体版式设计的“按岗分工”电子书籍版式设计与制作技能;网络传播媒体版式设计领域的综合运用;类IPAD、MP5等新数字传播媒体的阅读版式设计。岗位能力定位:网页整体策划、设计能力与网页版式设计能力;电子书籍(IEbook)整体策划、版式设计能力,同时,应熟练掌握相应的设计软件,如iebook、ZMaker、AdobeInDesign、Flash、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等;岗位分工:网站策划设计、网页静帧设计、电子书籍设计与制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掌握行业工作流程、制作工艺,同时也使其对自我的岗位定位有了初步认识,从而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岗位定位与选择,确定职业目标。课程教学内容根据岗位划分,从基础图文编排版式的制作能力开始,深入到纸材书籍样本、电子书、网页的策划设计以及与各类相关电脑软件技术的合作能力,掌握印刷制版工艺与网络媒体衔接技术,从浅入深、从理论深入实践,在技术能力的实践中体会设计理论的原则意义。“按岗分工”在教学过程中最明显的特征是将岗位分工与教学内容结合。项目实践作为纵贯线,遵循“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内容整合,使得工作任务对应工作岗位,以完成工作任务情况为衡量学习效果、对应岗位的技术能力要求的主要依据。

二、“分模块”教学

基于数码技术在传统纸材书籍设计行业中的技术应用以及新数字网络媒体对书籍设计领域的延伸这两方面基础上的职业能力与岗位职责定位成为课程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教学内容重组的依据。书籍设计课程内容融合了书籍设计理论、印刷工艺理论、电子书籍设计规律、网页设计规律以及各类电脑软件技术的实践环节,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交叉出现,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学习目标不明、轻重不分的混沌状态,所以课程模块将书籍的概论性理论知识与设计理论、制作技术实践分成单元模块,从而组织课程教学。理论模块书籍设计主要包括了基础理论、设计理论与印刷理论三部分。基础理论以书籍设计的史论为主,它是对书籍历史与发展、数码技术对书籍产生影响的概括性认识与了解,也是汲取设计灵感的基础;设计理论包括传统书籍设计、数字化媒体版式的设计理念、设计原则、设计方法、设计元素等理论知识,它是找到现代书籍设计的入口,是学生完成项目设计过程的理论依据;印刷理论包括印刷色彩、印刷开本开度、印前工艺制作原则等理论知识,是书籍制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印刷行业标准衔接的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根据书籍设计行业岗位需求(要求),将排版技术、制作能力与数字艺术表现能力等实践技术能力划分为实践模块,在实践模块教学过程中切入相应的理论知识,将理论融入实践教学。传统纸材书籍和数字媒体版面的设计、制作能力这一实践性教学过程与设计理论、印刷理论模块内容紧密结合,并用实践过程来体验、理解与认识基础理论的内涵,具体内容划分为8个模块。

三、结语

书籍印刷工艺篇3

关键词:历史地图集装帧设计开本尺寸书芯版式零页设计印刷要求

中图分类号:P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7(a)-0229-02

书籍装帧设计是通过设计师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到触觉,全方位地纳入设计师的想象与创意,将司空见惯的文字、图片融入新颖的形式和理性的秩序之中,用书籍特有的“媒介”―结构、纸张、油墨、印刷工艺、装订方式等,来传达文字内容的核心,诠释书籍的魅力,让人们体验因读书而产生的高幽雅静、安然任逸、阅趣恬得的意境。装帧设计的优劣会直接影响读者对书籍的接受度。本文将以《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为例,介绍该图集的装帧设计的特点。

1简介

《重庆历史地图集》一部大型的综合性地图集,是在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为重庆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再次腾飞提供新动力的背景下,由重庆市规划局申请立项并组织编纂的,目的是利用地图特有的直观、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巴渝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传承,并为社会各界人士提供一部值得典藏、鉴赏、研究的权威资料,为重庆的城市名片增添新亮点。图集共分2卷,“第一卷古地图”收纳资料的起迄时间为11世纪后期至20世纪50年代初,收录地图的地域范围涵盖现今重庆市全境。项目于2011年1月开始立项,2012年6月完成了本卷的编纂工作。

2装帧设计的功能目标

重庆具有三千多年悠久历史,本图集通过系列地图的有机结合,展现古巴渝的疆域、城池、军事、古老水道的变迁,力图全面反映重庆在历史长河中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变化,起着为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工具、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直观的历史文化信息服务之作用。在艺术设计上,主要围绕体现的是重庆、历史、地图三大关键元素,体现图集的科学、权威、可读和历史艺术价值等功能。

2.1科学与权威功能

本图集是一部具有科学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历史地图集,其内容主要以重庆史学界及相关单位多年来对重庆自然、人文、地理、历史的调查研究成果为主,杜绝个人情感对成果的干扰;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设计工作,在地图内容表示上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尊重历史事实,确保引用的资料准确可靠,具有很好的权威性和代表性,使读者对重庆的历史发展有一个系统、科学的了解;在装帧设计上体现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又要在视觉传达设计和造型艺术上展现本图册在专业领域内广博的深度。

2.2可读功能

图集属于历史文化范畴。综合比较国内出版的历史图集,多存在对专业的要求非常高,非相关专业读者阅读较为困难,可读性较差的问题,本《图集》立足丰富的史料,初步挖掘其历史文化及文物价值,运用现代地图语言,在详细描述地图内容的基础上,为大众读者提供具有科学性及艺术性完美结合,通俗易懂的地图作品。在装帧设计上追求雅俗共赏,将古代地图与现代通俗语言符号相结合,提高《图集》的可读性及深度。

2.3历史与艺术功能

在图集的设计上需要对书籍内容进行理解和提炼。一味地追求古典,将使整个设计缺乏现代的审美情趣;一味地追求现代,不仅使整个图集的装帧缺少古典艺术的“气韵”,也会偏离现代人对历史文化作品装帧美的追求。因此,对整个图集的装帧设计,要充分吸收古今中外对书籍装帧设计的精华,使深厚的中国古典书籍的气韵与现代的美学要求有机地融合。在总体设计上,既不失中国古典书籍的含蕴和意境,又能融合现代人对书籍装帧的审美要求。为表达图集的历史文化深度,更多的运用形成古朴、简洁、典雅、实用的东方特有风格,阅读时能从中吸收历史文化的精华,并享受到古典艺术的气韵美,放在书架上又可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具有展示性和收藏功能

3装帧设计在历史地图集中的应用

3.1图集的开本及大小形态的选择

书籍开本的设计要根据书籍的不同类型、内容、性质来决定。不同的开本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情趣。不少书籍因为开本选择得当,使形态上的创新与该书的内容相得益彰,受到读者的欢迎。开本尺寸的选择要根据收集资料尺寸大小,总览全部资料编排要求并尊重视觉流程现代感。《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适宜大度8开的尺寸,更大或者更小的尺寸不宜信息的有效展示。因而本图集开本为大度8开,图幅展开为4开,印刷制版尺寸为285mm×420mm,内图廓线为隐形线,一般情况下,地图内容没有超出内图廓范围,但在特殊情况下,为保持图形的完整,也有破图廓的设计。

开本及尺寸:大8开本,内页成品净尺寸为285×420mm,其图集开本尺寸、封面尺寸、封套尺寸见图1所示。

封面材料:封面封底为157g哑粉覆哑膜,内衬3mm荷兰板,环衬用180g白色无限纸,护封250g哑粉,单面4色印刷,过哑胶。

图集页数:约405个页码。

印刷数量:共1500套。

出版方式:公开出版。

3.2图集封面部分的设计

一本书籍最先和读者接触的部分是封面,所以封面设计是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画面表现的东西越少,观众接受的东西越多。”书籍封面的设计要学会做加法和减法,减法是指抓住最能打动人的内容以一当十,加法是指用新的设计和意识多做文章。本图集属于文化传承类书籍,图集封面设计应端庄、严肃、高雅,体现权威感,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内文中一幅有代表性和较强艺术表现力的重要地图来作为封面的主要图形。在这里我们选择了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至二十六年(1900年)由重庆黔江人士刘子如绘制的《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作为封面地图。该图不仅内容详尽,图面精美,也是现存最为详细的重庆古代城市地图之一,对于研究重庆的社会、经济形态具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其体现出的艺术价值亦不失为地图收藏的精品,且该地图的色调沉稳,与图集的整体色调相符,适合选作封面。封面文字的字体选择应庄重、严谨,以体现对历史的尊重,结合图集的风格选用了印刷字体汉鼎简特宋为书名字体,感观上严肃而有权威感。整个封面的色彩的纯度和明度较低,视觉效果沉稳,以反映深厚的文化特色。重庆拥有长江、嘉陵江两大水系。重庆城因水而建,因水而兴,水在重庆的历史文化中,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封面用水纹作为特定的符号语言,来传达图集的内涵和主题,增强整个封面设计的艺术性无疑是非常贴切的。以上这些元素的结合构成了一个能代表整个图集中心思想的封面。

3.3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

书芯的图文版式编排是书籍的核心部分,其中包括:版面、版心、书眉、页码、图片的版式设计与构成。所有这些版面的设计在考虑功能性的基础上要尽量地与艺术文化和图集当前板块的内容相结合。根据图集表现的内容特点,选用了简洁大气的现代书籍风格板式,配合点、线、面的灵活应用,符合空间和节奏美感。根据所收集的内容,本卷划分为“巴渝寻踪”“重庆疆域”“主城变迁”“区县方舆”“分舆图汇”五个板块。考虑到五个板块既要有统一性、系统性,又要体现各图组之间的差异和不同特点,因此在五个不同的版块分别以兵器、船、水、人和山5种不同的符号融入到版式里面,整个版式配置主题突出,层次分明。在标题设计方面,每幅地图的标题前后用了代表巴国文化的青龙白虎图腾作为装饰,与色彩搭配统一和谐,层次清楚,易于阅读。

3.4零页设计

零页指起说明及烘托作用的部分,其中包括环衬、扉页、口号、赠献词、出版说明、内容提要、版权页的设计,本文主要介绍图集扉页的设计。图集根据前述五大版块,整个编排采用总览到细分,从全国到地方逐一编排,并使各图幅之间相互联系、协调、统一。为了明确区分五大版块和让读者在阅览版块内容之前先大致了解各版块的背景,我们为每个版块分别设计了扉页,扉页为一个展开页大小,左边页是用手写毛笔字的一个图集名称的设计,其他部分留白;右边为当前版块的概况和简介,右下角配了一幅渔船和船夫划船的黑白水墨插画。整个设计清新淡雅,插画的设计代表重庆因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历史踪迹,和我们这本地图集的主题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

3.5印刷要求

图集制版印刷是编制工艺流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道工序,是控制图集质量最主要阶段,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控制。

(1)地图印刷:成品地图要求墨色鲜艳厚实,深浅程度均匀、有光泽;色彩符合原稿,色调层次清晰丰富。

(2)文字印刷:线划清晰,无缺笔短划、糊字和虚字等现象。

(3)套印:成品图套印精准,常规视觉下无重影、叠印、斑纹等不良情况;网点光洁、清晰、无毛刺、无严重变形。

(4)外观:纸面整洁、无褶皱;图内无浮脏、污脏、指印等,裁切尺寸符合规格要求;

(5)精度:印刷成果的色差范围正负应不超过样稿的2%,套印允许误差小于0.2mm,其他项目按国家新闻出版行业标准有关平版一般印刷品的质量标准验收;图集平整不影响阅读,无脏页,无破损,两页之间错位小于0.1mm,装订结实牢固。

4结语

书籍装帧设计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出版者、编辑、设计者、印刷者、装订者共同的系统化整体工程,是展现图集整体美的第一感受。《重庆历史地图集・第一卷古地图》的设计者配合编辑、领会地图内涵,把艺术风格、民族特色、时代精神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灵活地处理好了装帧设计中文字、图形、色彩、材料四个要素,并使每个局部既具有个性、富于变化,又和谐统一,完整有序,给人以节奏感与韵律感。通过全方位的艺术包装,这本历史地图集准确地体现了古旧地图庄重、简洁、富有历史厚重感的特点,显示了特有的艺术格调和文化品位。该图集于2013年获得重庆市委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文献

[1]中国出版协会装帧艺术工作委员会.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2]谢群.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3]吴晓华.论《浙江古旧地图集》的编制与特点[J].浙江测绘,2011(1):17-19.

书籍印刷工艺篇4

【关键词】书籍设计;技术美;表现形式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7-0484-01

在书籍设计中,一旦书籍形态构思成熟就要付诸实践,而这时候它必须依靠技术去表现。目前,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渗透到书籍设计领域之中,无论是设计思维、创作手段、还是各种材料和印刷工艺,都要求体现其技术性。时代的进步促使人们对书籍艺术的审美观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理性地分析现代书籍形态中的技术美是很有必要的。

一、现代书籍的形态特征

1.1何谓书籍形态

形态,顾名思义:形,则为造型;态,即是神态。外形美和内在美的珠联璧合才能产生形神兼备的艺术魅力。书籍形态,即是书籍所呈现给读者的形状神态、形状姿态。形态是对书籍这一“器”物的一个外形描述。

1.2现代书籍形态的种类

按照书籍的装订方式来分,现代书籍形态可分为以下几类:(1)平装类,包括五种:①无线胶装;②穿线平装;③骑马订装订;④锁线装订;⑤活页装订。(2)精装类,包括三种:①柔背装装订;②硬背装装订;③腔背装装订。(3)特殊装订类,包括三种:①立体书;②函套装订;③多材质混合装订。此外,按照出版方式分,现代书籍形态又可分为以下两类:(1)传统出版——指的是在印刷机的作用下,使文字和图像转移到承印物的表面,从而得到复制成的批量印刷品。(2)数字出版——指的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流媒体技术等高新技术基础上,融合传统出版内容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出版产业。

1.3现代书籍形态的特征

(1)现代书籍形态具有整体化的特征。从书的三维角度来看,现代的书籍设计是一个立体的、多侧面的、多层次的、多因素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者精心关注。

(2)现代书籍形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目前,市场上陆续出现了立体书、带音乐的书、带气味的书、互动电子书、手机图书等诸多种类,这些新颖别致的书籍形态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年轻读者的青睐。

二、现代书籍形态中技术美及表现形式

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从构成上看,技术美的主要内容是功能美,也包括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因素。技术美的形式要素主要由形态、色彩、材质三要素构成,而这三个形式要素与人类的感官有着最直接的关联,人类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技术产品,所以,技术美的形式也是感官的形式。在书籍设计中所体现的技术美形式也是由这三要素构成,但表达方式则更符合书籍设计的内容特性,表现为工艺美、色彩美和材质美。

2.1工艺美

技术美的形式要素——形态,在书籍创造过程中表现为书籍的最终成型效果,工艺流程在书籍设计中不仅是构成生产实践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也是构成书籍形态之美的一个方面。印刷形式很多,每种形式都有各自的特色,结合不同的材质呈现不同的效果和感受。因此,如何根据设计意图选择恰当的印刷方式是呈现工艺美的关键。

目前用于书籍设计的印刷形式数平版胶印和凹版印刷最频繁,还有根据传统印刷方式演变的一些特殊形式,称为特种印刷工艺,如热压工艺、浮雕印刷、丝网印刷、异形模切工艺、上光覆膜等等。不同的特种印刷工艺创造出的效果不尽相同,这种形式更多地被运用于封面、护封、环衬、装饰扉页等书籍中更具个性的部分,特种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能使原本平淡的设计鲜活起来,有些特种工艺技术是不用借助任何色彩和材质来产生效果,如凹凸压印就能使平面的封面或护封立体起来;书籍护封采用异形模切镂空工艺,使封面和护封之间产生了空间感和神秘感,这两种形式体现出的是自然清新的美感。当特种工艺与材质相结合后所创造的效果则更为丰富多彩,如电化铝烫印、UV局部上光等工艺与材质结合营造了与前者完全不同的效果,呈现更多的则是材质美。由此可见,精工艺、高技术在这里已升华到审美层次,成为书籍形态创造中的一个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它不但可以有效地延伸和扩展设计者的艺术构思与形态创造,还可以提高设计者和读者的审美情趣。

2.2色彩美和材质美

色彩要素和材质要素是塑造书籍形态美的主要物质体,色彩要素主要是对视觉形成适宜刺激而被感知;材质要素能用视觉感知它的一部分形式特性,但更多的是对肤觉形成适宜刺激,因此说,材质要素对感官的刺激更为综合。色彩要素在书籍设计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色彩的创新和原稿的还原,印刷油墨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物质体,是还原设计原稿以及创造色彩美的重要媒介物。随着油墨制作技术的提高,以及对新材料的研发,油墨的新品种不断问世,如采用原生态材质——贝壳为辅助原料生产的珠光油墨,具有金属质感的金属油墨,色泽饱和的专色油墨,明亮艳丽的荧光油墨等。油墨的作用不但呈现和还原了色彩,同时创造了色彩的美感和材质的美感,引起读者的视觉感知,并使其在心理感受上得到享受和满足。

书籍设计涉及的材料种类甚多,根据书籍的类型不同所用材料也不同,在纸质书籍设计中纸张无疑是最为主要的承印材料。根据原材料的不同,所构成的纸张的性质会不同,用途也各不相同。以简装书籍为例,如适用于彩色印刷的铜版纸,其纸质紧密细腻,表面光洁平整,在印刷时能得到较为精细的网点,有色彩还原度高的特性;适用于书籍封套、封面、环衬、扉页、书签等的艺术纸,这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种类,色系齐全,表面质感丰富,极具材质美感;适用于书芯的胶版纸、字典纸、新闻纸和环保纸等;这些不同质地、不同种类的纸张在其表面有着不同的肌理,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有细密的纹理,有的则有着粗犷的纹理,有的让人感觉华丽高贵,有的让人感觉自然朴实。

从书籍的用材上来看,精装书籍涉及到的用材比简装书籍更多样、更丰富,由于精装书籍有着不同于简装书籍的封面及书匣装帧方式,所以它的用材不仅仅局限于各类纸张,更多的是有着丰富质感的综合材料。综合材质可分为原生态材质和人工材质。原生态材质保持着朴实无华的自然美,丝毫没有那种矫揉造作;如木材、竹子和皮革等原本就具有的纹理所产生的那种单纯原始的视觉美和触觉美。人工材质的品种极为之多,软质材料一般用于精装书籍封面,如纺织制品,用亚麻布制成的封面具有粗犷的自然美;丝绒布的封面给人感觉柔美华丽;锦缎则让人联想起传统和古朴。硬质材料主要用于珍藏版书籍的书匣,如薄型金属片制作的书匣有着机械化的冷酷美;透明的硬质PVC有着晶莹透澈的美感;半透明的磨砂PVC则有一种朦胧美。而各种复合板材不但有着天然木质的肌理美,还起到了环保作用。因此,这些综合材质为精装书籍营造了丰富多姿的美感。材质的各异形态不但刺激了视觉知觉,更引起了肤觉的感知,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触觉体验和感受。

书籍印刷工艺篇5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完成一些具体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以项目为主线、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2],旨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书籍艺术设计这门课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中外书籍形态的形成、书籍设计基础、书籍的整体设计、书籍的外观设计、书籍的内部设计、概念书籍的设计、书籍印刷与装订。其中,书籍的整体设计、外观设计、内部设计、概念书籍的设计均可设置成项目式教学,而其他几部分则以理论教学为主。下文中将以书籍的整体设计为例,介绍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1)项目教学法实施前的理论准备

教师需要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将书籍整体性设计思想、形式与内容的整体关系、封面封底书脊的整体关系、书籍装帧与印刷工艺的整体关系等重要知识点,图文并茂地传授给学生。

(2)下达项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

教师结合实践,拟定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性项目,可以在书籍整体性设计这个大的范围下,按照书籍类别、读者对象等划分成一些具体类型,并对项目的目标作出明确规定。这些具体项目要尽量涵盖该章节的重要知识点。在指导学生分组时,根据我校专业划分和通选课的选课特点,可以将艺术设计、造纸、印刷、计算机等不同专业的学生混编在一起,这样可以取长补短,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专业特长,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作激情。

(3)指导学生制定项目实施规划

教师指导各个项目小组,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制定具体的项目实施规划,鼓励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实践调查和开拓创新。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需要准备哪些知识、查阅哪些手册、调研哪些地点,来完成项目实施规划,同时指导各个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和任务。比如,小组中造纸专业的学生负责书籍整体材料的准备、印刷专业的学生负责书籍印刷装订方式的制定、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负责书籍整体版面布局的构思、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负责书籍整体形态的计算机绘制,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小组协作和团队精神的培养。

(4)指导各个项目的完成

各小组成员各司其职,按照项目规划,完成项目设计。在此过程中,各个小组进行书籍整体材料选择和创意构思,做出草稿后及时与教师交流,明确项目设计的改进方向,不断修正设计方案,完善设计成果。(5)项目成果交流与评价各项目小组将最终成果以PPT形式进行阐述,并进行学生互评和教师点评。教师可以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项目成果,指出优缺点,做出项目总结。这样在分析与评价中,学生的学习热情就会高涨起来。经过多个轮次的教学实践,这种项目教学法已经赢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项目的开发、设计和完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变“听课-记录-总结”的模式为“听课-项目规划-参与-评价”的新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2互动教学法

在传统教学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学生闷头苦学者有之,心不在焉者有之,容易造成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而互动式教学则是以启发式为主[3],通过师生互问互答,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方式引导:

(1)问题式互动

比如讲到书籍封面设计时,可以先提出一些问题:好的书籍封面应该具备哪几个要素?书籍封面和招贴海报的版面构成有什么不同?引发学生对书籍封面设计的思考,然后在点评学生的回答后,进行理论讲授。

(2)案例式互动

比如讲到概念书籍设计时,在分析一个木质材料椭圆体结构的概念书籍作品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一下,换一种材料、换一种结构,能否设计出类似的作品,引导学生开拓思维,调动课堂氛围。

(3)讨论式互动

在讲述书籍整体设计时,可以让部分学生寻找各自喜欢的书籍,以小组形式讨论这些书籍的整体设计构思,材料、色彩、构图、印刷等特点,然后进行教师总结,加深学生对书籍的整体设计理解。

3实践教学法

书籍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普遍对版面设计软件感兴趣,热衷于电子书籍作品的创作[4],而缺乏对材料、印刷、装订的实践探索,这样势必会造成理论脱离实践,学生设计的作品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而很难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针对这种情况,本门课程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开放的实验室

我校的实验室在中午、周末等时间都处于开放状态,所以在课堂教学时,就鼓励学生到造纸实验室去体验特种纸材料、去印前实验室体验印刷制版分色等工艺、去印刷实验室体验上光覆膜装订等工艺,并且鼓励学生提交实验成品,以作业形式分享实验心得,以此作为学生平时分的一部分,计入考核。

(2)专业的实习基地

我校与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大连金华光彩色印刷有限公司等企业均有一定的合作关系。学生平时可以去出版社印刷厂实习、打短工,亲身体验书籍设计到成品的整个过程,通过和资深编辑、印刷工艺师的直接交流,可以学到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技巧。

(3)开设校外专家讲座

书籍印刷工艺篇6

灵性演变木活字印刷

据学者考证,雕版印刷在六朝时期,即公元220年以前就已经出现,发展至唐代已经十分盛行,雕版印刷工艺在唐初开始大体成熟,并广泛使用。但是雕版印刷每册书需要成百上千块印版,而且随着书籍品种的不断增多,带来新印版要雕刻,老印版要存放等很多问题,从而催生了一种方便灵活的印刷工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北宋时期一位叫毕N的平民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刘新岗传承的活字印刷就是在毕N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上演变而来的,不同的是毕N最初发明的是用泥刻的活字,而刘新岗用的活字是用木头刻的。

木活字印刷技艺产生的确切年代和发明者目前无法考证,但1996年在宁夏贺兰山出土了西夏文经书《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专家鉴定确认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12世纪的南宋时期。然而,对木活字印刷记载最早、最为详尽的当推元初著名农学家王祯所著的《农书》,王祯在书中将木活字印刷成为“今又有巧便之法”,归纳了写韵刻字法、锼字修字法、作盔嵌字法、造轮法、取字法、作盔安字刷印法等六道工艺工序,他的记载是印刷史和活字印刷技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直接指导了后世活字印刷的实践与发展。现今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的工艺流程与王祯所采用的基本相同。到了明清两代,木活字印刷更为普遍。尤其是清代,乾隆皇帝一道皇家修书的御旨将木活字印刷推向了极致。

依然“活着”幸得世代家传

或许你没想到,在中国已流传了上千年历史的活字印刷术,河北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还完整地保留着。据说这里不仅保存着世界上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清代木活字,而且还流传着最原始的一套活字印刷工艺。走进博物馆的木活字展厅,56万8千多枚清代木活字可谓蔚为壮观,他们和馆藏的古代的泥活字、铜活字、锡活字,近现代的铅活字、铸字铜模以及169块清代印刷雕版,共同演绎着一部中国印刷史的全貌。同时,在这里还能欣赏到中国古代(宋、元、明、清)书画作品。

当我们问起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的馆长――刘新岗,为何他会有收藏清代木活字并保留发扬活字印刷工艺的想法时,刘新岗展开了对祖父的回忆:“我的祖父刘茂祥,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我听父亲说我爷爷年少的时候,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由于家境不好,我爷爷就去北京学习木作,后来在一家姓程的湖南人开设的谱籍印制作坊里干木工活,久而久之跟作坊里的南方木匠习得了木活字的制作和印刷技艺。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因为战乱,程老板返回了家乡。在返乡之前,他将店里拿不走的80盘木活字,有两万多枚,连同一套《百家姓》雕版半送半卖地给了我爷爷,不久我爷爷也带着这批木活字返回家乡衡水,凭借这门手艺替人印制文告、族谱、请柬等,维持生计。解放以后,我的父亲刘保恩承传了这一木活字印刷技艺,并继续在村里利用这门手艺为大伙儿服务,七十年代,还曾印制诗词、语录。我从小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自然慢慢地喜欢并跟父亲学习木活字的制作、印刷技艺,长大以后又涉猎收藏,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从前为生存如今为执念

刘新岗的脑海中会时常会浮现出自己年少时跟随父亲学习木活字印刷技艺的情景。方寸之间,刻刀起舞,鬃刷扫过,字韵飘香,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当第一张亲手拓印的纸张从印版上揭下的时候,一种成就和快乐感从他心底油然而生。刘新岗的成长脚印以活字印刷术一字一字地拼接而起,因此,即便古老的活字印刷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刘新岗还在坚守着这门古老的技艺,并且执着于对中国古代活字印刷术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利用,在他看来对这门古老技艺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祖辈的承诺,更是一份责任。

刘新岗所传承的木活字印刷技艺严格遵循古法,工艺十分考究,其具体工艺流程可以分成造木子、刻字、入柜、分拣、排版、印刷等步骤。在衡水中国书画博物馆里陈列着十二组捡字大柜,刘新岗介绍道:“这就是严格按照《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复原的。每一个大柜横十竖二十,共二百个抽屉,每个抽屉八格,活字分别以康熙字典按部首笔画排列。目前,这十二组捡字大柜共收录206162枚木活字,而且,据专家考证,这20多万字正是清代印制《四库全书》的那套木活字。”

印刷术画样年华

“镂象于木,印之素纸”的木版水印艺术源于中国古老的雕版印刷术。朵云轩自光绪二十六年创立之时起,就传承了木版水印这一传统技艺。一百一十多年的薪火相传,朵云轩将其发展成为一门综合了绘画、雕刻和印刷的再创造艺术。以简单的工具、复杂的技艺,通过“勾描”“雕版”和“水印”三道纯手工工艺程序,就能将中国书画作品的笔情墨韵原汁原味再现出来,达到“乱真”的效果。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已于2008年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早期主要用于笺纸楹帖的制作,因选画雅致,雕印精美,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1957年之后开始雕印历代名画和当代名家名作,选用原作相同的纸绢色墨,精雕细印,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彩色套印技术发挥到极致,无论工笔重彩还是水墨写意,都能极真实地再现原画的精神风貌和笔趣墨韵,达到几可乱真的境地。

木版水印难寻价值与成本的平衡

传承一门传统技艺确实不易,尤其是高品质的本真传承。朵云轩木版水印中心主任郑名川感慨道:“传承木版水印最大的困难可能还是大众对它的认知和价值认同吧,我们木版水印作品的售价大多没有体现其应有的价值。中国的雕版印刷术按照自身的发展,从单色到多色和活字,再到版,直到清末被高效的西方现代印刷术所取代,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我们今天的木版水印技艺如果不是当年鲁迅、郑振铎的抢救和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的重视,或许今天已经消亡了。”

木版水印的纯手工性,决定了有人工成本较高、制作周期长。一幅作品往往需要投入大量人力,雕刻大小版子少则十来块,多则上百甚至上千块,套色百次千次以上,耗费百日才能成就一件普通作品。以来楚生《黑蝶》为例,一幅27×18厘米的小品,至少也要三四十个工作日。水印工序最耗费功夫,因为它承担的是一整版画的印制,一般有一百张左右的量。但从工艺而言,一般工细复杂的线条版,刻工耗时更大;而需要掸色的平版,则印工更费功夫。

手工制作为“复制”赋予温度

在郑名川眼中,与现代印刷的最大区别在于,除了具有印刷复制的属性外,木版水印雕印出的作品本质是木刻版画,是美术品,作品融入了木版水印师对作品的理解、诠释与重新呈现,带有手工的温度,是有灵性的,这是现代印刷所无法达到的。另外,传统中国画颜料、材质运用,以及色、墨与生宣纸交融渗透洇化的水晕墨章也是现代印刷术不能实现的。

今天,朵云轩的木版水印技艺在中国书画复制、古籍善本再造、传统水印笺纸的制作,以及水印版画语言的实践与探索等方面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朵云轩现在制作的木版水印作品主要从两端着手,一方面做门槛略高的可以收藏把玩的精品,体现木版水印技艺精美程度和文化积淀,比如美术史上的名迹、笺谱辑印等。另一方面做大众都能消费的起的具备实用功能的传统木版水印纸品,比如水印笺纸、花笺楹帖等。

收藏关注新古籍与名迹复制版画

木版水印作品主要分两类,一类是木版水印本体语言的作品,包括画谱、笺谱和笺纸等。部分装订成册木版水印作品作为“新古籍”被艺术收藏市场所接纳,比如朵云轩梓行的《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书画谱》和荣宝斋雕印的《十竹斋笺谱》《荣宝斋诗笺谱》等几乎是艺术品二级市场“古籍善本”拍卖专场的标配。

一类是刻意模仿国画语言的木版水印复制作品,意在制作“下真迹一等”的历代名迹“副本”,在广义上仍旧属于版画,介于中国画与版画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复制版画。这一类作品,特别是那部分技艺复杂的大型精品,像荣宝斋的《韩熙载夜宴图》,朵云轩的《徐渭杂花图卷》、《任伯年群仙祝寿图》等,都是木版水印划时代的佳构,其收藏潜力往往更大。当然,一些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比如现代木版水印第一件绘画作品《张大千敦煌供养人》;印数少或者毁版也是木版水印收藏可以考虑的一个因素;同一套雕版的某个印次印得特别精美也相对价值更高。

除上述两类主要的之外,还有少量与版画家合作的版画原作也值得珍视。比如1960年朵云轩与黄永玉合作的《全家送我上学堂》,黄永玉先生创作并刻版。最后,郑名川特别提醒,虽说“纸寿千年绢八百”,但保存木版水印作品时也应注意防霉、防晒、防污、防虫蛀、防鼠害等。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