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相关知识(6篇)
时间:2024-10-28
时间:2024-10-28
关键词:概念图;高中化学;简单知识;复杂知识;系统知识;运用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概念图的理论基础是奥苏伯尔(Ausubel)的学习理论[1]。奥苏伯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认为,知识的构建是通过已有的概念对事物的观察和认识开始的。学习就是建立一个概念网络,不断地向网络增添新内容。为了使学习有意义,学习者个体必须把新知识和学过的概念联系起来。Ausubel的先行组织者主张用一幅大的图画,首先呈现最笼统的概念,然后逐渐展现细节和具体的东西。现在高中化学新教材,无论是那个版本,都比较贯彻新课程的思想,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归纳、对比能力。因此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即知识点比较零散,系统性不是太强。因此,如果在教学中引入概念图,运用各种概念图进行教学,则有利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更容易系统掌握知识。
一、用概念图学习简单知识[2]
概念图应用的初始阶段,教师设定新授课中容量较小的简单知识为研究主题,学生先阅读教材,亲身体验,感受相关实物、模型、图片等情境,再分组讨论,列出相关的概念,探究它们的关系,借助粉笔、尺子、圆规等工具,在白纸、黑板上,用箭头按一定方式连接节点概念,形成链式图或气泡图。这些概念图的基本类型,绘制方便,视觉明快,能鲜明地表达出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
1.用链式图描述流程。概念问有流程意义的简单知识,用箭头将相关概念的节点串接成链状。抓住概念之间的流程顺序,标注好连接词,以描述概念之间的联系;主链各节点对应下方,可以有相应概念功能特性之类的说明,达到细化主干概念的目的,也起到拓展相关知识的作用。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相关概念(见图1)。
通过这个链式图,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特点,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与还原剂和氧化剂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简单清晰,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这些基本概念的识记。
简单知识概念问的单向递进关系,用链式图描述浅显易懂,学习者按箭头指向逐一认知概念,循序渐进,逐步理解主题的含义;恰当的连接词表述,有利于于阅读理解。链式图是概念图线性类型的基本形式,无并列层次,图形结构既简单明了,又形象直观,比文本形式更容易识记。
2.用气泡图实施导学。讲授新课时用气泡图,可以帮助对中心词做出简单联想。操作时将核心概念置于中心位置,与之相关的知识点放在周围,按一定方向(如顺时针方向),依次用箭头连接,形成由核心概念向四周发散的气泡图。气泡图的层级少,同层次节点之间内容独立,由图形可直观理解核心概念的知识组成。气泡图各层次节点可以是教材的主标题和副标题,类似文本目录,起着标题导学的作用。以此图导学新知识,可以逐一分析消化,比文本顺畅,也引人注目。令学习者思路清晰,围绕核心概念顺藤摸瓜,将涵盖的内容,细细咀嚼,各个击破(见图2)。
链式图和气泡图,层次简单,简约流畅。活用于筒单知识的学习。在新课学习时,可根据教材的知识范畴,应用不同类型的概念图来归纳知识,形象直观。
二、用概念图建构复杂知识
选用结构层次较为复杂的类型,归纳新课知识内容,如用维恩图和等级图小结新课知识。先确定好主题中的难点概念,通过分析比较,绘制具有特色的维恩图,辨析复杂知识的概念。同时,通过研究性学习,绘具有多层次的等级图.构建复杂知识的框架,图形层数不定,同层次概念在意义上并列,条线清晰,可视化程度高,内容透彻全面。
1.用维恩图辨析区分。维恩图,也叫文氏图,用于显示元素集合重叠区域的图示。维恩图既可以表示一个独立的集合,也可以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相互关系。维恩图中两个以上有从属关系的概念进行区分比较,用圆圈中的共同区域和不同区域,分别表示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具有分类、区分和辨析概念信息的作用。它会有一些延伸的图形,不同区域圆圈向内或向外套环,进一步区分辨析概念问的从属关系。如有机物各种反应的关系图(见图3)。
通过画圈叠加,根据概念间的从属和分支,按区域标注好概念文字,也可以用数字序号标明好概念的层级数。从各区域的叠加情况,透视出概念问的区别和联系,能清楚辩析它们的关系,维恩图列举区分概念的数目有限,层级也不多,但分辨力强,视觉效果好,对认知复杂知识中关系较模糊的概念很有效。
2.用等级图纵向建构。等级图将核心概念置于顶层,层次相同的相关概念并列,层次不同的概念纵向深入排列,箭头向下依次连接,它适用于建构概念层次多的复杂知识。学生排列概念顺序时,须对概念的层次关系透彻理解,充分把握。绘制成图后还要不断纠错,修正完善。等级图的概念分级明显,条理清晰,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概括性。学习者在纵向深入研究知识的同时,兼顾同层次概念问的渗透,使图中知识的结构更加准确完善,促进学习者的整体记忆。
三、用概念图整理系统知识
概念图应用的拓展阶段,教师用它来整理单元知识。先设置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知,分析概括与核心概念相关的知识点,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再选择较多分支的概念图为主要类型,局部选择其他类型辅助,绘成具有一定综合性的概念图,以表达概念问错综复杂的知识联系。
1.用括号图分析概括。括号图中相关概念的从属和并列关系明显,依概念属性大小,从左到右用箭头连接,横向显示概念的从属关系;按概念内涵大小,从上到下用括弧罗列,纵向显示概念的并列关系;加上连接词,再利用正反括弧分析综合,层次分明,条理性强。局部箭头回转分支成网络,进一步说明属性关系。括号图虽容量大,却篇幅小,板书顺手,绘制方便。图形的视觉化程度虽不太高,但与网络图综合后,概括性强,图形内容丰富,加上括弧和箭头灵活运用,使概念关系得以完善表达,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这种不同层综合概念图的形式,符合常规书写习惯,教师板书和学生笔记常用它来概括系统知识。
2.用辐射图归纳总结。辐射图,类似中心的太阳向四周辐射阳光。它将核心概念居中,相关概念按层次关系均衡地排列于,箭头由中心辐射指向外周,不同层次概念用不同图标锁定,各有连接词说明。不同层次概念内涵递进,逐步细化,各节点概念标有层级数和排序字母。同层级概念问有流程关系时连成链状图类型,形成以辐射图为主的综合概念图。如有机物中烃的相关知识辐射图(见图4)。
辐射图中局部采用链式图时,节点概念间的箭头指向应该按一定方向(比如按顺时针方向)。由于处理加工的信息既发散又集中,既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也降低了学习记忆的难度。该类型概念图适合归纳单元复习的系统知识,概念涉及面广,容量大,图形视觉化程度高。虽占据的版面大,但直观清晰,应用灵活,教学效果非常好。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生;性心理;调查
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大学阶段是学生在性问题上感到困惑、焦虑的一个特殊时期,加之西方“性开放、性解放、性自由”的文化思想的冲击,必定对当代大学生的性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解当代大学生在性知识、性教育、性观念等方面的特点,2013年,笔者自行编制问卷,以某高校大一至大四的344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对他们的性知识、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进行了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方法
1.对象。以重庆市某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有效问卷346份。其中女生发放160份,收回有效问卷141份;男生发放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05份。
2.方法。采用自编问卷,内容包括性知识、性观念、性道德、性教育等方面,为保证问卷的真实性、可靠性,课题组在各年级间随机抽取学生作为调研对象,被调查者当场不署名填写,当场收回问卷,对调查结果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
3.统计处理。数据按照性别分组,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二、结果
1.性知识方面。(1)性知识的了解。对大学生进行有关性病的预防、可靠的避孕方法、男女第二性征差异、怀孕等方面的调查表明:对相关性知识有非常准确认知的学生仅为4.07%,38.95%的学生认知一般,而56.98%的学生认知很差。相对男生而言,女生的认知相对要好一些。(2)性知识的来源。调查显示男女生从电脑网络获得性知识的比例较大,分别为56.86%和57.14%,其次是通过朋友同学、电影电视和报纸杂志获得,而从父母获取性知识的人数比例仅为18.57%和13.73%,而男生从课堂或老师那里获取性知识比例最少。
2.性心理。(1)性观念是否开放。调查显示:13%的大学生的性观念非常传统;44%的同学认为自己性观念比较传统,较开放的性观念的大学生占36%;而性观念很开放的有7%。而在随后的调查中22.09%的学生表示会很主动去谈论性的问题,其中男女比例接近,62.79%的学生对待性持中立态度,而有15.2%的同学表示不会主动谈论与性相关的问题,其中女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大。(2)对于婚前的态度。婚前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也是有关学者研究性道德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在问及大学生对婚前的态度时,41%的大学生不反对婚前,但他们表示不会去做;而高达38%的大学生则认为婚前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有9%的同学认为婚前是不好的,但是他们控制不了自己;只有12%的人认为婚前是完全的道德败坏,应该批评。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性逐渐持开放的态度。
3.性教育方面。(1)在对大学生性教育现状的满意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有43%的学生表示不满意,只有5.1%的学生表示满意,近四成同学表示一般,还有12%的同学表示说不清,其中男女比例较为接近。可见当今有关部门在性知识的普及方面还有所欠缺,需要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努力。(2)在关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调查表明:性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呈现了多元化发展的特征,60%的大学生希望开设心理课程,其次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和播放心理影片、推荐相关心理书籍等。在所获取的具体知识方面,在异往、恋爱心理辅导方面的需求较高,在性病的预防方面男女生需求均较低,只占27.06%,性价值观教育的需求方面男女出现了较大的差异,女生在此方面的需求同其他类型的辅导需求相当,但男生的比例明显偏低只有17.48%。
三、讨论
1.大学生缺乏科学系统的性知识教育。绝大多数(73.84%)的学生表示在中学没有接触过相关的课程,只有26.26%的学生以前接受过生理卫生教育,但没有太多关注。性知识获得途径呈现多样化,电脑网络居多,其次为同学朋友,而从家庭和学校获得较少,性知识来源途径不正规,会让大学生吸纳一些错误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导致一些错的发生。学习和掌握性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性心理水平、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因此,学校应针对大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而家庭也应承担起重要责任,加强与子女对性话题的交流,给予其正确的指引。
2.在性心理方面,由于父母对性知识的避而不谈,或羞于与子女谈论,学生从小接受家长相对保守的思想,以至于大多数学生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和传统。但在关于婚前的调查中,同学们还是持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这应该是由于受到西方开放的思想和文化(特别是西方的影视作品)的影响,使学生对婚前表现出较宽容的态度。
3.性教育需求方面,大学生比较关注恋爱、两往方面的内容,渴望从多角度大量了解性知识,而从仅有29%的大学生想了解关于艾滋病和性病的预防得知,大学生对两性的关注重心还落在如何交往的部分,换句话说,大学生现在渴望了解的是如何吸引异性的注意,至于交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性疾病以及性价值观方面还没有较多的考虑。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性知识的了解相对较肤浅。因此,高校应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恋爱观、性道德观,培养健康的性心理。
参考文献:
[1]刘达临.中国性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125-127.
[2]胡珍.中国当代大学生性心理现状研究[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2004:250-299.
[3]霭理士.性心理学[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58-64.
[4]姜哲.大学生性健康知识认知度调查与教育对策[J].中国性科学,2008,17(3):30-32.
[5]陈家麟,毛春梅.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盲点[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版,2007,11(2):35-39.
[6]杨水丽,袁美学.大学生性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12,(4):387-388.
关键词:学科教学知识;核心内涵;学生立场;知识转化;综合性;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40-0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1-0025-06
在探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美国学者舒尔曼(L.s.shulman)于1986年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PCK)产生了深远影响。PCK的提出,针对的是以往的一种情形:较多关注教师所掌握的学科知识(contentknowledge)和一般教育学知识(generalpedagogicalKnowledge,也被译为教学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却忽视了它们之间的联结;这使得教师难以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表征为学生能懂的知识,从而难以让学生真正掌握学科知识。这一情形表明: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表征为学生能懂的知识,应该受到关注。PCK正是用来解释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教师专业知识。
在这之后,许多人继续研究PCK及其对教师教育的影响。随着研究的拓展,我们需要透过丰富的内容看到一些更深层次、甚至是带有源头性质的问题,以便作出实质性的推进;就我国的研究而言,这有利于在引进式或验证性研究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沿着这一研究方向,一个有价值的课题.就是透视PCK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定位,聚焦PCK的核心内涵。若能更清晰地理解PCK的内涵,我们也许可以拓展出新的研究视野,为教师教育提供新的启示。
一、PCK核心内涵的初步确定: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生可学的形式
舒尔曼提出学科教学知识(PCK)这一概念并用以研究教师的知识结构,其目的是改变以往的“迷失的范式”(MissingParadigm)。在“迷失的范式”中,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相互割裂。与这种割裂情形相反,PCK是由学科知识衍生而出,它属于学科知识中的一种形式(form),是一种最具有可教性的学科知识(theaspectsofcontentmostgermanetoitsteachability)。
在1987年,他对此概念进行了修正。此时,PCK不再是教师学科知识下的一个子范畴,而是“教学的7种知识基础”(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PCK、有关学生及其特征的知识、教育情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标目的和价值的知识)之一。其中,PCK是学科内容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交融而成的一种知识;它虽然与其他6种知识一起并列,但具有独到而突出的地位。
现在,一种广为接受的观点将教师知识区分为4个部分,PCK则为其一。它们是:学科知识(subjeetmatterknowledge)、教学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也可译为教育知识)、情景知识(knowledge0fcontext)和学科教学知识(PCK)。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见下图(图1)。其中,PCK为其他三部分融合而成,并与其他三部分相互影响。
诸如此类的多种观点表明:虽然人们都承认PCK确实存在、而且其价值应当受到重视,但是,PCK在教师知识结构中究竟该如何定位,人们却缺乏共识和定论。时至今日,我们看到一种具有返璞归真意义的趋势:在审视更多复杂观点之后,人们似乎更为认同PCK最初被提出时的内涵――PCK处于“学科知识”与“一般教育知识”的交叉之处,它的核心内涵就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可让学生学习的形式。也就是说,“PCK的精髓在于形成一种共享的语言,并致力于让学生接触和占有这种共享的语言。”
在我们看来,沿着这一具有返璞归真意义的趋势继续探索,我们可望抓住问题的核心。例如,PCK的表现形态究竟是一种独立的知识(knowledge).还是多种知识形态的融合体现(如blendingof・・・),抑或是一种知识基础(knowledgebase),或者是综合运用其他知识的一种能力(capacity)或智能、将教育知识与学科知识联系起来的方式(manner)?实际上,考察对PCK的不同界定、包括同一研究者在不同场合的界定.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确实为PCK选择了不同的上位概念。如此看来,PCK竟然还有形态不定的特征(theamorphicnatureofPCK).这会导致人们在使用这一概念(例如用它作为教师发展的一个参照系)时感到困惑,乃至无所适从。显然,在触及PCK核心之后,我们还需要对其内涵作进一步的辨析。
二、PCK核心内涵的进一步探索:立足学生立场,实现知识转化
看到PCK的核心内涵在于将学科知识转化为符合教学目的的形式,这让我们可以就这种“转化”的实质来进一步辨析。学者们对此形成了多种看法,将其称之为“呈现”(representation),“翻译"(translation),“专业化”(professionalizing);杜威(JohnDewey)把它称为“心理学化”(psy―chologizing)。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的进一步探索可为我们提供新的启发。
(一)立体透视PCK之形成基础,突出“对学生的理解”的关键作用
人们普遍认为PCK融合了3种、4种或更多因素。有的学者不满足于平面列举这些因素,尝试着说明它们之间的不同关系。例如,用两个维恩图(Venndiagram,又译文恩图)分别表示新手教师和有经验的教师所掌握的这4类知识的情况;结果表明・后者的这4类知识之间拥有更多的重叠部分,其中就包括通过多年经验而形成的“额外的知识”――PCK;重叠部分越多,PCK也就形成得越充分。后来,这些学者强调:同别的知识一样,PCK也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而非被动接受的,因此,应该用knowing代替knowledge,从而用PCKg(学科教学知解)代替PCK(学科教学知识)。这一主张在继续认定4类知识之间的重叠及其与PCKg之间的关系的同时,表达出了PCK的动态特征。
相比于在同一个平面比较PCK的不同因素或来源的思路,以科学课为例将PCK的来源及其层级关系绘成一幅金字塔形层级模型,这一视角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视野(见图2,即该模型的侧视图;在该模型的俯视图中,PCK居于中心,其他知识居于周围,形成自外而内的4个方圈)。
在此模型中,对于塔顶的PCK来说,处于最底层的学科知识是必需的,居于第三层的8类知识也是不可缺少的;不过,相比之下,居于第二层的“关于学生的知识”的关键作用却得以凸显。
研究者认为,“只有当一位教师理解学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他才能学好并增强PCK中的其他知识来源”,从而合理地运用这些知识。将这一模型与其他PCK模型进行比较,我们看到它背后独特的思维方式――正是新思维方式让我们能更好地把握PCK的核心内涵。这一模型中新的思维方式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立体化的金字塔形层级结构,更清晰地反映出PCK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这是它与常见的平面罗列相关因素的模型最明显的差异。其二,更为关键的是,关注到各因素之间的复杂作用,而不是满足于对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线性分析或抽象描述。在对PCK的研究中,常见的是实体思维(将PCK看作各种“类实体”的知识的交叉产物,但对这种“交叉”的机制缺乏分析)或静态关系思维(将PCK看作多种知识融合而成,但对其融合机制缺乏辨析);与以往这些常见的定位方式相比,“金字塔型层级模型”采用了复杂思维方式,它揭示出相关因素之间的相互嵌套关系;这至少可说明PCK及其他相关知识的发展并非一个线性的累积过程,因为相关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情形。当然,若能有更深入的动态分析,那就更好了。
采用这样的思维方式,就可以看到:“关于学生的知识”的关键作用不能仅从其在此模型中居于第二层次作肤浅的判断,而应有更深刻的辨析。在我们看来:PCK三层基础都重要,它们呈现逐步聚焦的格局;其中,“对学生的理解”成为透视其他因素的“透镜”――正是这一“透镜”,让所有的相关因素有了教育意义,PCK也由此有了存在价值,教师的专业才有了合理依据。换言之,这种立体化的结构模型更能说明PCK中的核心因素:对学生的理解。这是其他平面罗列各种因素的研究难以揭示的。
(二)理解PCK具体表现的倒树形层级模型,逐层具体地突出了PCK的综合性
在辨析PCK这一概念时,研究者还从总体上设计了如下倒树形层级模型(见图3;这幅图若全面展开,就属于更完整的“倒树形”),以说明PCK的具体表现。
在此模型中,教育知识(pedagogy)是区分3层PCK的总体背景。它被理解为教学技能(teach―ingskills)、教学策略(teachingstrategies),如备课、教学方法(methods)、评价、小组活动、提问、反馈、个别指导、讲述、演示、强调等。它们可被用于所有知识领域,并且只有在被具体使用时才能成为PCK的组成部分。
在此背景中,3层PCK分别是:
(1)一般PCK(GeneralPCK)。它意味着,有经验的教师应该对教学策略有充分的理解;也就是说,要将教学策略具体化到特定的学科之中。这也就是有的学者所称的“具体到各学科的PCK策略"(subject-specificPCKstrategies);如,在科学课中就涉及教学过程、学术热情、教导方法、概念变换、活动、发现、探究等方面,它们代表着对科学教学的一般理解方式。
(2)具体到各领域的PCK(DomainSpecificPCK)。它比前一层次更为清晰,因为它所针对的内容更为具体。例如,化学与生物学这两个领域都要用到科学实验的方法,但各自会有特定的工具和目的。
(3)具体到知识点的PCK(TopicSpecificPCK)。这是这一模型最有新意、最为具体之处。从理论上说,一位教师若有这一层次的PCK,他就会对前面两个层次的PCK和作为背景的教育知识有充分而牢固的掌握。在此层次上,不仅各领域独特的概念可有不同的教学格局,而且各领域共有的概念也会在不同的情境中面临不同的教学格局。例如,同样是讨论“热和温度”,化学教师可能会采用分子动力学理论来解释温度,而物理教师会说温度表示一个系统的热量损失或增加;相应地,教学方法和途径都会有差异。正是这类差异,使得我们有必要为教师教育而开发出具体到知识点的PCK。
在我们看来,这个“倒树形层级模型”从两个角度逐层具体地突出了PCK的“综合”特征。
(1)从理论内容的角度,它揭示了PCK本身具有综合特征;甚至可以说,讨论的对象越具体,这种综合性越明显,因为它不仅是横向的多种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且是纵向的多种层次内涵的综合体现。
(2)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它揭示了对PCK的理解需要采用综合思维,即使它已经具体到了每个知识点上。一些研究在具体分析PCK时,往往只选择了分析、还原的思路,从不同角度来分析其组成因素,甚至在案例分析中将完整的教学活动分解成多方面的因素;这固然能给人很多启发,但似嫌有所不足,尤其是站在一位一线教师的角度,难免有眼花缭乱、越来越难以把握之感。此时,若能做到既把握PCK的宏观要旨,又把握其具体表现,尤其是越来越具体、但又不失其综合性、整体性的表现,则可望弥补此遗憾。实际上,从更广阔的研究视野来看,“教育现象的动态生成性,教育内部因素的异质多样性、相互作用过程及结果的整体性,教育过程中多种偶发和随机因素存在、参与和产生作用的可能性,都使我们在希望认识教育的真实状态和演化规律,形成对教育理性的具体的认识时,不可能主要采取分析、还原的抽象方法,而是主要采取具体、整合的综合方法。”
看到了第二个模型所揭示的逐层具体地提出PCK的综合性,再结合第一个模型所揭示的PCK的核心因素――“对学生的理解”,并且同时考虑到两个模型启发我们想到的思维方法:在层次区分中聚焦关键因素、在具体分析中渗透综合特征(如在前一模型中,只有以“对学生的理解”为基础,才能综合应用其上的8类知识,4个层次之间相互嵌套),于是,我们就可以对PCK的核心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这就是:立足学生立场,逐层综合而具体地实现知识转化。这一转化过程,不仅仅是将一个整体分析还原为部分或要素的过程,也不仅仅是一个多要素简单组合的过程,而更多的是一个非线性的创造过程。
三、对PCK核心内涵的超越:关注并开发知识的育人价值
理解PCK的核心内涵,可以促使我们有更多思考,如进一步研究PCK的形成过程、专家教师的特征和教师教育的设计。其中,不应忽视的是PCK所涉及的知识问题,尤其是知识与人的关系问题。此处的“人”,既包括作为PCK主体的教师,也包括作为PCK之作用对象的学生。根据上述辨析,我们有理由认为:PCK的学术意义之一,就是教师如何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着力开发知识的育人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安全意识培养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变革也在不断加深,高等教育事业更是得到了极大的促进,高校办学体制不断推新,办学规模不断增大,在校学生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进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洗礼。但是,与此同时,深埋在校园内外的诸多不安全因素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内高校安全事故频发,高校在校生事故性伤害比例不断增大,已然给社会、学校、家长及在校学生敲响了警钟。
高校是国家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形势、新背景下党和国家赋予高校的崇高使命。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进行系统的安全教育,学习和掌握适应时代要求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技能也十分重要。故此,了解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研究其形成机理,进而制定出相应的培养对策,对于保护在校生安全,完善我国教育体系,培养未来的合格主人翁,意义深远,也是促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大学生安全意识调查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以贵州省某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取样对象,通过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约请校内同学在线填写问卷。主要研究方法为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及文献资料法。
(二)调查问卷设计
问卷共分为五个部分,通过网络在线问卷系统建立,问卷通过自拟的相关统计问题而建立。由于为不记名问卷,故通过背景信息调查,用3个问题统计问卷提交者的年级等相关基本状况。第一部分是消防安全知识调查,共有10个问题,为单选题目及多项选择组合题目,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消防安全知识,校内大功率电器使用情况及对学校相关消防教育的看法;第二部分共10个问题,为单选加多项选择形式。初步了解学生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以及采取的措施,部分学生添加了对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看法;第三部分共8题,为交通安全知识调查,考察了学生当前的出行方式、对交通安全相关法规的了解及存在的校内交通安全隐患;第四部分网络信息安全调查共9题,调查了在校生常见的网络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薄弱点及其对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视程度;第五部分为心理健康安全调查,考察学生在校独立学习生活过程中常见心理问题的解决方式及心理压力的释放方式。
(三)问卷回收情况
截至问卷系统关闭,共收到问卷971份,经系统智能模糊匹配筛选,其中有效问卷945份,问卷有效率为97.32%,完全符合抽样调查的基本原则,样本具有一般代表性。
三、大学生的安全意识现状与分析
安全意识属于意识的一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对安全生产现实的高级心理反映形式。人的安全意识的实现既要通过思维,也要通过感知。大学生安全知识信息在大脑内的共振和强化过程实质上是安全意识生成机理的核心,受外部因素如社会、学校、同学等因素的影响及内部因素如知识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心理和生理等因素的作用。故此不同学生的安全意识不同,问卷填写结果差异大,更具一般代表性。
(一)消防安全意识现状与分析
高校消防安全事故中,宿舍火灾是消防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及消防安全教育是维持高校正常教学秩序、科研工作进行的有力保障,也是确保师生校内外人身、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前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意识亟待增强。86%的学生进入商场、市场等人员密集场所时不会主动了解该区域的逃生路线;63.2%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使用灭火器,针对“您是否在宿舍用过以下大功率电器”的这一多选调查中;78.5%的学生坦陈曾在宿舍使用过电磁炉、电吹风及电老虎等宿舍火灾隐患大功率电器;针对消防安全知识的了解及相应消防安全教育的获得,73.9%的被调查者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消防安全教育。
问卷中问道被调查者了解消防安全知识的方式,63.7%的人选择了电视这一渠道,针对问卷中“您认为校园安全教育以什么方式进行才能更好的增加消防知识、提高消防意识”这一问题,被调查者比较青睐讲座、课程、消防演习及相关竞赛,且针对“您是否愿意参加此类的教育”一题,选择“一般”、“比较愿意”及“非常愿意”的被调查者占到了82.3%,相关统计结果暴露了该高校对于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制定的《高等学校消防安全管理规定》贯彻不到位的情况,应本着预防为主、排查隐患、加强培训的原则,增强校内消防安全保障,加强对学生消防安全知识的培训。
(二)食品安全现状与分析
近几年我国食物中毒事件的频发使食品安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高校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分析,揭示学生的食品消费态度、消费行为与食品安全意识、风险防范之间的关系,有助于降低在校生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的被动地位,提高整个社会的食品安全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降低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发生几率。由调查问卷可知,通过查看外包装上面的品牌、生产厂家及生产日期及食品安全标志来判断食品是否安全的学生比例高达57.3%,而通过价格和广告来判断的只占3%和7%。但购买食品时最关心标识、标签的只占19.5%%,稍高于关心品牌(17%)和口味(21.3%)的人数。可以认为一定的食品安全知识并非总能导致科学的消费行为,针对具体消费行为的指导教育有待开展。近一半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频出是源于政府监管不力及相关法律法规的欠缺。
调查中个人生活背景和对媒体信任度等因素均影响到高校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学生对于食品安全的认知差异性大,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受食品卫生习惯及食品安全知识的影响,而食品安全意识与消费行为又具有相关性。利用问卷调查相关数据,笔者做了被调查者获得食品安全途径与对食品安全了解的水平的斯皮尔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相关系数8=0.002,即两者之间相关性薄弱,进一步反映了大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得太少,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三)交通安全知识现状与分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当今校园的如交通规划混乱、交通组织欠缺及停车场所不足等问题已然成为制约校园发展及师生安全的重要因素。完备的校园交通管理是建立有序、规范、便捷的大学校园的必要保障对于高校学生,不管是在校内还是校外,发生交通事故最主要的原因是思想麻痹、安全意识淡薄,没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问卷显示,42%的在校生对于交通法律法规的认识处于空白阶段,且针对问题“校内车辆是否过多”及“校园交通安全的最大隐患”,75%及72.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及“校内车辆不遵守交通规则”。充分说明校内车辆缺乏相关管理及规划组织。
(四)网络信息安全现状与分析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的不断深入,网络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搭起大学生与外部沟通桥梁的同时也无时无刻在暗流涌动。高校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用户群,网络已成为他们学习、交流、娱乐的重要平台,但是面对网络信息,透过问卷调查,难免暴露出诸多问题:72.6%的学生会在使用公共场所计算机后检查自己的相关登陆软件、邮箱及电子银行等是否已安全退出;高达72%的学生曾将自己的个人信息等到网上;53.9%的学生曾经有过密码被盗经历;针对垃圾邮件这一问题,只有21.7%的学生知道如何过滤;参加过网络信息安全相关培训的取样率仅为13.8%。
由问卷调查,不难看出高校大学生信息安全教育认识严重滞后,高校未能完善的将信息安全意识教育融入到学生培养体系中,相关教育体制不够健全,教育方法不够系统是导致学生网络信息安全认识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大学生自身网络信息安全素质偏低,对于信息安全的注重程度不够,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可乘之机,为校内信息安全问题埋下了直接隐患。
(五)心理健康安全现状与分析
大学校园中盗窃、自杀、斗殴等事件层出不穷,给校园安全及学生身心带来了负面的影响,而这些问题的萌生,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针对心理健康安全部分的问卷中,认为“学习效率低”、“学习压力大”、“学业成绩排名”及“四六级考试”等问题会给自己的心理压力带来影响的学生比例为89.4%;在对“朋友交往”、“人际沟通”、“集体生活的协调度”诸类问题的调查上,共计62%的学生表示自己不能很好的处理以上关系;而在“遭遇烦恼,倾诉对象选取”的调查上,选取“朋友”、“恋人”、“父母”为倾诉对象的大学生比例总和达到了71.7%,且只有8.8%的学生会选择联系心理辅导教师。
由上述调查结果,分析可知,当今社会大学生自身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及来自于家庭的较高的成材预期,由于大部分为独生子女,相应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独立意识及协调能力,在遇到相关问题时心理脆弱、人际关系茫然、倾诉对象选取的不当等问题必然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极端情况下很容易导致后果严重的校园事件。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高校学生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校方安全消防教育不到位及校内消防设施技术状况欠佳等状况,在改善上述问题的措施上需采取以下几项措施:(1)健全高校学生生活区消防管理机构,加大消防宣传力度,明确区域责任;(2)加大学生宿舍消防安全设施的资金投入,增强输电设施的设计维护;(3)定期开展消防例检,杜绝学生宿舍违章用电用火情况。
对于学生安全消防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潜移默化地不断地去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2)注重因材施教,利用多种方式培养消防安全意识观;(3)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生活管理上需要一定的制度化;(4)增加消防安全活动,以充实大学生消防安全知识。
高校应提高对学校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认识,设立相关课程,加强对大学生的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在校生食品安全相关知识水平及意识,积极的维权意识和法律意识;联合有关部门,加强对校园周边容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摊点的监管;建立良好的宣传平台,加大对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及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整体认知水平,为了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消费行为,应加强健康科学饮食习惯的宣教,在宣传教育上应着重针对具体消费行为的指导,强调学生的监督意识。
为有效地防范大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确保交通安全,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1)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交通法制观念;(2)开展交通主题活动,从而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起“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交通方针;(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对交通情况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高校学生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信息安全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加强信息安全意识教育培养可通过如下路径:(1)校方应在学生基础教育部分增开专门的信息安全教育课程,系统、全面的对学生进行信息安全教育及相关法律法规教育;(2)积极开展信息安全研讨会、知识竞赛及信息安全知识讲座等丰富多样的活动,不断增强学生信息安全主观认识。(3)加大宣传力度,通过校内广播、报纸、校园网络信息平台等提高大学生识别信息安全威胁、规避信息安全风险的能力。(4)创建相关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常见威胁的预防及解决办法的动态传授。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主题,校方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一心理咨询一安全意识教育有机的线性结合起来,通过开设校内心理热线、心理信箱、心理门诊等形式多样的心理疏通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时帮助咨询对象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注意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减轻内心的紧张与压抑,帮助他们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力争把安全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五、结论
大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意识到习惯的一个系统演变过程,涉及到大学生校园生活的诸多方面。安全意识的养成除了学生本身要注重自身相关素养的提高外,还需学校、家长、社会行政教育司法等各级部门的多方面努力及紧密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不断自我发展、顺利进行社会实践,为将来主人翁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家增.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关键词:联盟;知识共享;知识保护;平衡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一成不变的知识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持久的竞争力。为了赢得竞争,企业必须不断创新,不断获取新知识。“知识获取”主要来源于内部开发和外部获取两种途径。随着技术更新速度的加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和竞争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组织对于取得竞争所必需的知识需求远远超过内部开发所能承受的程度,于是组织越来越倾向于从外部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缔结战略联盟恰好就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的有效途径,因为联盟伙伴之间知识共享更利于企业获得所需知识,但是企业也会面临核心知识资源外泄的风险,即:“边界困境”。前人对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分别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尝试从知识共享和保护两个角度出发,探讨两者之间的平衡机制。
一、“边界困境”的产生
联盟伙伴之间本质上是一种竞合关系。竞合一词是由耶鲁大学的Barry.J.Nale.buf和哈佛商学院AdamBrandenburger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之间可以存在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竞争并不排斥合作,有时合作更有利于提高竞争效率。联盟企业之间的竞合关系表现在:一方面联盟企业为了获得额外利益,必须在研发成本、互补资源、技术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合作;另一方面联盟伙伴尤其是资源、技术重叠性较大的企业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竞争,联盟企业共同研发的技术很可能会被个别企业用于生产相关替代产品,在市场中同整个联盟以及其他联盟伙伴进行竞争。
联盟结束之后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将会由竞合关系转变为竞争关系,这就更加促使企业在联盟中展开“学习竞赛”。联盟中学习分为两种:一种是联盟企业整合所有联盟伙伴的知识、能力等来完成单靠任何一个企业都无法完成的任务,产生1+1>2的效果,所有联盟企业共同受益;另一种是个别企业利用联盟关系学习其他企业的核心知识、技术等牟取私利。为了防止后者,企业会对合作伙伴保留知识信息。这种情况下,企业核心知识不会泄露,但是合作伙伴联盟的积极性会降低,并最终导致联盟失败——短期风险。如果企业为了使联盟成功而放任企业知识信息流,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就会面临外泄的风险,而联盟伙伴一旦获得该企业的核心知识资源,该企业就会失去原来的竞争优势,并且丧失对其他联盟伙伴的吸引力,最终导致联盟失败——长期风险。此时,在联盟中企业就会面临“边界困境”,既要提供足够的信息流供联盟共享,同时又会面临企业核心知识资源外泄的风险。
学者们对联盟中知识共享和保护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研究,许多学者认为知识保护对于保持企业竞争优势至关重要,而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知识共享是联盟成功的关键。我们认为知识共享与保护两者都是联盟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对立统一的关系。联盟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保持两者之间平衡。
二、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的因素可以分为三类:知识的属性、伙伴的能力、伙伴的关系。
1、知识的属性。(1)核心性。核心知识是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基础,是企业取得成功的关键,一旦被其他联盟伙伴获取,将会对企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组织贡献给联盟的资源及能力越具有核心性,对其保护力度也越大;(2)内隐性。内隐性程度是知识在企业之间传递难易的决定性因素。内隐性的知识不易被清楚表达、传授和观察。同时,内隐性知识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基础。Levitas认为内隐性越强对联盟伙伴越具吸引力。因此,组织贡献给联盟的资源及能力越具有内隐性,对其保护力度也越大。
2、伙伴的能力。(1)学习意向。学习意向是获取联盟伙伴知识的先决条件,它不但为学习提供目标,而且可以使企业集中资源进行学习,这样企业达到学习目的的可能性也就更大。企业对联盟伙伴的防范基于对伙伴企业学习意向的判断,如果企业认为伙伴企业企图获取其核心知识,企业就会与该伙伴分享较少的知识;(2)学习能力。学习意向仅仅是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基础条件,这是因为获取知识还要受学习能力的制约。联盟伙伴之间技术、资源和能力等越具相似性,企业的学习能力就越强。企业之间就可以充分整合利用对方的知识资源,换句话说,这些相似使得他们之间的合作更加容易,同时所面临的核心知识泄露的风险也就越大。因此,企业之间资源相似程度越高,企业对知识保护力度越大。
3、伙伴的关系。(1)信任。在联盟之间存在两种信任:能力信任强调信任对方有履约的能力;善意信任认为对方不会对联盟和本企业产生不利行为,我们在这里更加强调后者。当联盟伙伴之间存在信任时,企业就会减少对信息和知识流动限制,反之,则倾向于控制知识流动。但是,信任只会减少知识保护的必要性,但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必要性;(2)合作背景。先前合作经历使伙伴之间彼此相互了解,也会增进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实例研究表明,基于先前的联盟经历,联盟企业之间将很少建立对等股权联盟,并且联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如果联盟双方没有前期合作关系,组织就会更多地担忧对方加入联盟的潜在动机及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以致对知识保护程度的加深;(3)合作期限。联盟各方对合作期限的预期会影响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从博弈论的观点来看,当联盟成员间关系基于长期重复博弈而非一次博弈时,各方机会主义行为会大大减少,成员有信心通过资源投入获取长期收益,彼此更有动力进行知识共享。
三、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机制
联盟中知识共享和知识保护看似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出一些因素,这些因素对知识共享和保护都会产生积极影响。对这些因素的投入会使企业既能够从联盟中学到知识,又可以很好地防范核心知识的外泄,达到知识共享和保护平衡的双重目标。
1、关系资本。在联盟中,关系资本是指企业之间基于个人层面上的相互信任、尊重和友好,它是联盟企业的员工深度互动过程中建立的一种具体关系。通过联盟而形成的关系资本能够为联盟伙伴带来其他企业无法复制和模仿的竞争优势,而这些关系资本正是创造关系性租金的核心要素。更重要的是关系资本可以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1)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资本越强就越能够促进联盟企业之间的知识共享。强大的关系资本会促进联盟伙伴之间的深度交流,并且增加了联盟之间的透明度和开放度,联盟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同时也降低了交易成本和协调成本。对机会主义行为的相互猜疑,会阻碍企业之间的信息、知识共享,而相互信任会减少企业对机会主义行为的顾虑。决策者就不会因为担心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而不得不对核心知识采取保护措施。因此,信息、知识就会准确、全面、及时地在合作各方之间传递,有效实现知识共享;(2)联盟伙伴之间的关系资本越强企业保护核心知识的能力就越大。机会主义行为是企业保护核心知识的主要原因,而关系资本可以有效地控制机会主义行为。对机会主义行为的控制主要有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非正式控制是正式控制的补充,并且有时比正式控制更加有效。自我约束就是非正式控制的一种,它是联盟之间控制机会主义行为的有效机制,并且成本较低。关系资本可以强化自我约束,关系资本越强,自我约束越有效。自我约束使得企业相信其他联盟伙伴不会利用本企业的安全漏洞,即便是他们有机会这样做。
2、冲突管理。综合冲突管理是一种有效冲突管理方式,它包括联盟之间开诚布公的双向沟通和冲突管理制度化。综合冲突管理可以有效地促进知识共享和保护的平衡。(1)综合冲突管理会增强联盟企业之间的关系资本。综合冲突管理在处理冲突的过程中,联盟成员充分双向沟通而达成一致,因此冲突处理结果的公平公正性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这种认可使联盟成员对彼此之间的信任和承诺持有更加积极的态度。因此,可以说综合冲突管理是强化联盟成员之间关系资本的催化剂;(2)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联盟知识共享。综合冲突管理使联盟成员之间密切交流与接触并产生公正感,密切交流与接触为联盟之间提供了一个潜在有效的传递关键信息和技巧的渠道。公正感促使联盟成员之间知识、思想的交流变得更加容易。因此,综合冲突管理可以有效促进联盟之间的知识共享;(3)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联盟中的冲突往往来源于成员之间对联盟贡献和回报的不对称。综合冲突管理中的密切交流过程有利于判断联盟成员对联盟的贡献与回报,明确那些知识不应该从联盟中获取。充分的接触还可以相互监督机会主义行为。综合冲突管理所产生的公正感和相互信任也会减少联盟成员的自私行为。因此,综合冲突管理有利于联盟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
3、伙伴选择。合适的联盟伙伴可以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在选择联盟伙伴时企业应该考虑:(1)互补性。互补性是指联盟成员之间的核心业务或能力近似性、重叠性低,近似性越低互补程度越高。Harrigan认为互补性较高的联盟比较容易成功,一方面互补性可以保证不同成员为联盟提供不同的、有价值的资源,促进联盟知识有效共享;另一方面由于联盟企业的核心业务的近似性低,学习对方核心知识的能力较差,有利于企业对核心知识的保护;(2)兼容性。联盟企业的兼容性是通过经营战略、企业文化、管理方式、国籍、甚至是企业规模等方面来度量的。企业之间兼容可以培育“和谐”的氛围,化解分歧,扩大企业之间开放水平的交流深度。因此,联盟企业之间相兼容可以有效增强关系资本并促进知识共享。
四、结论
促进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是解决“边界困境”的关键,也是提高联盟绩效和成功率的有效途径。本文从关系资本、冲突管理和伙伴选择的角度对联盟中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进行探讨,认为强大的关系资本、综合冲突管理以及合适的伙伴有利于促进知识共享与保护的平衡。影响知识共享和保护平衡机制的因素有很多,如何完善知识共享与保护平衡机制将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作者单位:1.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2.重庆大学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健,金占明.战略联盟伙伴选择、竞合关系与联盟绩效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11.
【关键词】应用型创新人才素质知识能力
1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
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是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创新型人才是具有全面创造性的人才,是内在的创造性得到充分揭示和开发,形成创新素质,并能产生外在创造性成果的人才。与一般应用型人才相比较,创新型人才除了具有基本的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外,在心理素质、智力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特征。
1.1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创新型人才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具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相信成功的信念,具有强烈的以创新和再创造为核心的心里追求;从外在上看,创新型人才对事物发展的缘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具有从事创新的兴趣。从内禀特性看,创新型人才对事物的分析、判断和发展方向的预知具有良好特质,从审美观来看,创新型人才具有以创新为乐、创新为荣的价值观。
1.2智力素质
智力的高度发展是成为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创新型人才智能特征表现为:
1.2.1敏锐的洞察力
任何创新的活动都源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创新需求,从一定意义上讲人们对现实和潜在的社会创新需求的判断、把握的正确程度和预测的敏锐程度,都直接决定着创新活动的自觉程度和创新行为的有效程度。创新型人才基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知识背景,从而具有直入问题要害的的敏锐的洞察力。特别是能把握住问题关键所在,洞悉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找到创新切入点;
1.2.2较强的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是创新的基本能力,也是一种综合能力,既包括对探究和创造规律、方法论的掌握,又包括获取资料、分析和处理资料的能力;既包括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包括研究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既包括人力资源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包括物力资源和调配能力等。
1.2.3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创新的思想、理论及设计转化为实际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要靠创新思维来实施,脱离的创新思维,创新产品的产生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就是创新思维能力。
1.2.4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
通过观察、探究和思考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得出新结论,并不意味着创新过程的结束。当前的创新不仅指原始创新,更多的是一种优化组合、引进吸收的创新,把理论形态的创新向前推进,使其转化为新技术、新工艺、新设计,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也是创新过程的重要环节。因此,创新成果的转化能力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尤为如此。
2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比重,二是普通知识和特殊知识的比重,三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重,四是传统知识和现代知识的比重。这里所讲的“比重”,不仅指数量关系,也指质量关系。一般来说,人才培养一个主要点就在于使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既有精深的专门知识,又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事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最合理、最优化的知识体系。
现代心理学认为,合理知识结构有利于同化原有知识、概念而形成新现版、新概念,合理知识结构具有如下特点:1)具有高度准确、着眼于联系的概念,概念越明确,相互联系越紧密,新观念越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越容易展开;2)具有双重知识结构构,包括按照逻辑关系建立的微观结构和在此基础上建立的从一般到特殊的宏观结构,两者因联系加强而便于再创造;3)具有大容量的知识功能单位,单位容量越大,思想跨度越大,跳跃性就越强,创造的可能性也就越大;4)具有大量程序性而不是陈述性知识,知识结构越合理,知识的质量越高,创造力也就越强。
那么,创造性人才如何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呢?一要具有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四个“逻辑”:形式逻辑、辩正逻辑、情感逻辑辑、数学逻辑;二要具有较深厚的专业知识;三要具有广泛的邻近学科知识;四要具有科技发展状况的前沿知识。
3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从技术的角度,创新型人才除了具备创新型思维外,首先必须具有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其次,创新型人才应具备自觉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对学习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应用能力;第三,创新型人才应具备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即选择、整合、获取和使用信息的能力。具有信息能力的人,能够有效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正确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创造性使用信息,能够在专业知识学习之外,获取更广泛的信息,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创造能。第四,融合协作能力。即协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能力,包括协作意识、群组行为和团队精神,主要表现在对物质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的适应上。这就要求人才不仅要有较强的融合协作能力和角色转换意识,还应该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乐观、稳定的心态。
4素质、知识及能力间的关系
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相辅相成,它们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知识是素质形成和提高的基础,是能力和素质的载体,知识在形成人的整体素质方面有着无以替代的基础性地位,没有相应知识的武装,人不可能内化和升华为更高的心理品质。
知识与能力又是紧密相连的,大量的知识占有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一方面,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知识为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一个能力强的人较容易获得某种知识,凡不以知识为基础的能力充其量只能是一种低级的技能,甚至是本能。在某个领域内没有知识,在该领域内也必定是无能的。正是由于已掌握的知识的广泛迁移,个体才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心理结构,从而形成某种能力。从素质教育的思想出发,对传授给学生的知识除了专业的有关知识外,更应重视学生“为人、做人”所必备的知识,即相关的人文、社会、自然科学的知识。
下一篇:采购半年工作总结(整理11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