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机构直接融资的特点范例(3篇)
时间:2024-10-30
时间:2024-10-30
关键词:资金流量表;部门间资金流动;间接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11-04
本文将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992-2006年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数据为基础,以国民经济部门间资金流动统计表为主要分析手段,从经济周期的视角系统分析中国国民经济部门间的资金流动规模、方向、特点和内在联系,以期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和货币政策的制定有所裨益。
一、资金流量表的基本内容
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是反映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的矩阵账户体系,它是从金融层面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账户体系,被联合国确定为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资金流量表的研究发源于美国。1952年,Copeland对美国货币流量(moneynow)的分析开创了资金流量表研究的先河。随后,日本、英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发达国家纷纷编制国民经济资金流量核算体系。196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在对1953年编制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旧SNA)做修订时,增加了资金流量核算,使之成为新SNA五大核算内容之一。1993年修订的最新SNA进一步确认了资金流量核算的地位,并使核算方法更为科学、实用。中国于1993年采用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时,首次使用了资金流量表核算资金流量,之后不断完善资金流量核算方法。目前,资金流量实物交易表由国家统计局。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则由中国人民银行。
就资金流量金融表而言,它采用矩阵账户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国民经济各机构部门之间,以及国内与国外之间所发生的一切金融交易的流量,它反映了经济部门间由经济活动所引起的金融资产所有权变化以及相应发生的金融负债的变化。中国的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将国民经济所有的机构单位区分为住户、非金融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国外五大机构部门,并列在矩阵账户的宾栏。矩阵账户的主栏则是发生在这五大机构部门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按交易发生时所采用的金融工具的形式。资金流量金融表采用复式记账法,按应收应付原则。以交易价格记录所有金融交易流量的价值。在每一个机构部门下,分设来源与运用两部分,以反映各机构部门在各种金融资产与负债上的变化。
从资金流量金融表的分部门构成来看,住户部门由包含个体经营户的城镇住户和农村住户构成,该部门主要从事最终消费活动及以自我使用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从事少量的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活动。非金融企业部门由所有从事非生产活动,并以盈利为目的的常住独立核算的法人企业单位组成。政府部门则由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保险基金组成。该部门为公共和个人消费提供非营利性产出,并承担对国民收入和财富进行再分配的职责。金融部门由中央银行、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组成。该部门提供含保险在内的金融服务。国外部门是与国内机构单位发生金融交易的所有非常住机构单位(赵春萍,2003)。
在过去的50多年中,有关资金流量表分析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贝多广,2004):一是从统计角度对资金流量帐户体系的设计不断进行完善(Goldsmith,1965);二是从适用性的角度探讨如何利用资金流量表数据进行经济和金融分析,如部门收支分析、流动性分析、固定技术系数分析、利率预测和短期资金流动预测、金融危机预测等(BermanandCassell,1968;Taylor,1963;Hargravesetal,1993;Christiano。1994;Dawson,2004)。虽然近年从资金流量角度研究发达国家有关经济和金融问题的国外文献有所减少,但是关于印度、东欧、俄罗斯等发展中国家的文献却不断增多(SenetM,1996;Patterson,2001;Odedokunm1990;Nakamura,1998;Moore,2007)。比较而言,中国国内利用资金流量数据进行研究的文献还不是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有许宪春(2002),贝多广(1989,2004,2006),李扬(2007)等。这些文献着重介绍了中国资金流量实物表和金融表的相关内容,探讨了资金流动与资本市场发展关系以及中国的高储蓄率问题,是这一领域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文献。
二、中国的货币化与部门资金余缺状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从基本商品货币化阶段进入资产、资源、未来收入流的货币化阶段,中国的货币化比率在不断提高。图1表明1992-2006年间中国的货币化指标M2/GDP比率在不断上升,1992年为0:94,1995年上升为1.02,2002年则上升为1.55,2006年则高达1.63。
在货币化比率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货币金融资金在中国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是怎样配置的?利用资金流量金融表中的各部门每年的净资金头寸数据,可以构造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资金余缺状况的指标――净资金余额/GDP比率。图2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金余缺程度。从中可以看出,1992年以来,住户部门一直是资金盈余部门,企业则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政府自1992年至2004年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但2005、2006年转为资金盈余部门。金融部门则是短缺和盈余状态不断交替的趋势。除1993年外。国外部门一直是资金短缺部门。
三、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图2揭示了中国国民经济五部门的资金余缺状况。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部门的资金余缺是如何调剂的呢?部门间资金流动的规模、方向又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资金是怎样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动到资金短缺部门的呢?我们依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资金流量金融交易表编制了如下矩阵式部门间资金流动表(表1)。表中,横向表示资产运用,纵向表示资金来源。利用这个表格,可以反映资金在国民经济各部门间流动的路径、方向与规模。例如,第二行表示金融机构部门以各种金融工具形式运用于国民经济五部门的状况。第二列则表示金融机构从国民经济五部门获得的资金来源状况。
为了更准确地分析资金如何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调剂余缺,资金如何流动。我们侧重从经济周期不同阶段来分析这一问题。从中国实际GDP增长率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先后经历5个经济周期(图3),1992-2001年为第四个经济周期的紧缩阶段,2001-2006年为第五个经济周期的扩张阶段。2001年
为两个经济周期的分界点。因此可以将1992-2006期间划分为两个子阶段:1992-2001和2001-2006年。下面我们将系统分析1992-2001年经济紧缩期和2001-2006年经济扩张期两个不同经济周期阶段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以期为中国制定货币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将相应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2。根据表2,我们可以分析一下1992-2001年的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特点。从资金来源(融资、金融负债)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8267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5321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143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值为负值,年均值为52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9598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402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673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982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1043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非金融企业获得资金105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73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政府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811亿元、1522亿元、43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运用额最多(16765亿元),主要形式为向非金融企业提供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9813亿元)、非金融企业(6956亿元)、国外(3971亿元)和政府部门(1481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为了更清晰地观察资金流动的方向、规模和特点,我们进一步设计了如下的货币金融资金循环图(图4)。可以看出1992-2001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为: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住户部门和非金融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非金融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住户(家庭)部门,最后是国外部门。
综上所述,在国民经济的货币资金循环流动过程中,中国的金融机构部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功能,中国的金融体制仍以银行间接金融为主。可以说,中国商业银行的资金配置效率直接影响着中国全国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2001-2006年中国部门间资金流动模式的特点
2001-2006年,中国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期。经济直觉是货币资金流量规模应当有所增大。采用同样的方法,将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数据代入表1。可以得到表3,从中可以了解2001-2006年中国的部门间资金流动特点。从资金来源的角度看:①金融机构平均每年以存款、通货、保险准备金等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21324亿元资金,以存款等形式平均每年从非金融企业部门获得13852亿元;以短期存款的形式从政府部门获得4615亿元;国外部门在金融机构的金融资产运用年均值为374亿元:②非金融企业以贷款的形式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19014亿元:以外商直接投资等形式从国外部门获得6353亿元;以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的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844亿元;③住户部门从金融机构以贷款形式融得资金5263亿元;④政府以贷款形式从金融机构融资3202亿元:以发行国债形式从住户部门获得资金255亿元;⑤金融机构、非金融企业购买国外债券等的资金分别为2818亿元和1628亿元。
从金融资产运用的角度看,金融机构最多(54470亿元),资产运用的主要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然后依次是住户(22423亿元)、非金融企业(15480亿元)、国外(6727亿元)、政府(4589亿元)。住户、非金融企业和政府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是银行存款,国外部门的主要金融资产配置形式为非金融企业贷款和外商直接投资。
下面我们再利用货币资金循环图(图5),直观地分析一下2001-2006年中国资金流动的基本模式。这一时期资金流动的主要路径是从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以存款等形式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然后再通过贷款等方式从金融机构流向资金需求部门――企业部门、家庭部门、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就国民经济各部门流向金融机构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来说,住户、企业、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21324亿元、13852亿元、4615亿元和374亿元。另一方面,从金融机构流向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年均资金流量规模看,企业、住户、政府、国外部门分别为19014亿元、5263亿元、3202亿元和2818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中国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中枢和核心地位。
对比1992-2001年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平均资金流量规模,可以发现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经济紧缩时资金流量小,经济繁荣时资金流量大。2001-2006年的资金流量较1992-2001年的平均资金流量显著放大。
进一步对比1992-2001经济下降期和2001―2006年经济上升期的资金流动主要路径,可以发现1992-2001年期间从家庭和企业部门流向金融机构部门的资金中,以贷款方式流向家庭部门的规模非常小,位列于企业部门、政府部门之后,国外部门之前。而2001年之后,由于中国住房制度和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上述资金流向位次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家庭部门仍位列企业部门之后,但跃居于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之前。
在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体系的背景下,中国的资金流量与全球资金流量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同步性,密切关注资金流向与规模,防止资金规模大起大落和资金流向突然逆转是货币当局实现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举措。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论文关键词】证券公司;专业融资模式;借鉴
1专业化融资模式特点
专业化证券融资模式,是日本、台湾等地区早期社会信用薄弱、分业经营等背景下形成的。这种模式主要特点在于证券金融公司存在,证券金融公司是一种为有价证券发行、流通和信用交易结算提供资金和证券借贷的专业机构,主要目的是疏通分业经营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资金流动,同时通过垄断融资融券业务控制信用交易规模,防止金融风险。
1.1专业化融资机构特点
证券金融公司一般采用股份制形式,股东大多是商业银行、交易所等各类金融机构,还包括部分上市公司和企业;除自有注册资本外,债务资金来源主要从货币市场融取,包括发行商业票据,吸收特定存款,同业拆借和债券回购,向银行贷款等。公司主要业务是开展信用交易转融资融券。在机制设计上,日本实行单轨制,即投资者通过证券公司进行融资融券,然后证券公司向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融券,投资者不能直接从证券金融公司融资;证券商可以部分参与货币市场融资,但不能直接从银行、保险公司等机构融券;这些金融机构如需借出证券,需要先转借给证券金融公司。单轨制特点是融资融券活动传递链单一化,机制上比较容易理顺,但垄断性较高。台湾采用对证券公司和一般投资者同时融资融券的“双轨制”,在“双轨制”结构中,部分获得许可的证券公司可以直接对客户提供融资融券服务,然后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转融资,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而没有许可的证券公司,只能接受客户的委托,代客户向证券金融公司申请融资融券。这样证券金融公司实际上既为证券公司办理资券转融通,又直接为一般投资者提供融资服务。这种模式有利于业务朝多元化发展,但机制较烦琐。除信用交易业务外,证券金融公司还为证券公司证券承销、新股发行等业务提供短期周转资金,及为证券公司并购、项目融资等业务提供过桥贷款等。
1.2风险管理模式
在风险管理上,专业化模式主要通过政府主导和宏观调控进行管理。日本大藏省负责批准和审核证券金融公司成立条件和资格,并制定初始保证金等具体规则;证券交易所主要制定相关规章,对融资融券保证金比率进行动态监控。此外,监管机构对市场参与主体进行严格规定,如证券商不得在保证金规定比率之下对客户融资,不得将投资人保证金挪为己用;证券金融公司根据市场和公司财务信用状况对各证券公司分配不同信用业务额度等。相比之下,台湾证券公司更注重市场运作与风险控制,如日本证券金融公司资本金充足率为2.5%左右;而台湾要求最低资本金充足率达到8%,并规定证券金融公司对投资者融资融券总额与其资本净值最高倍率为250%,规定公司从银行的融资不得超过其资本净值6倍,对任何一家证券公司的融资额度不能超过其净值的l5%等。
2专业融资模式市场效应和借鉴
专业化融资模式产生,使证券公司与银行在资金借贷上分隔开,贯彻了银行与证券分业管理原则;同时证券金融公司可从货币市场吸取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使资金得到更高层次结合,从而进一步提高资金流动性和效率,促进证券市场交易价格合理形成;同时政府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协调和控制信用交易乘数效应,如在市场偏软时,可以增加资券供给,以活跃市场;当市场泡沫过多时,可以减少资券供给,以稳定市场。
公司大量临时资金需求,支持证券公司新投资银行业务拓展。当然垄断交易也会损害效率,随着市场逐步成熟,证券融资模式职能也逐渐转变。目前日本证券金融公司主要在转融券业务中占主导地位;台湾证券金融公司更多转向直接为个人投资者提供资券融通,逐步变成了市场化融资公司。
在我国,从民营经济最初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就是1978年后,改革开放促使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使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时,中小企业融资就一直比较困难。也就是说中小企业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的难题,特别是2011年上半年持续通货膨胀以及央行收紧银根的情况下,中小企业的融资更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瓶颈”。
(一)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一般而言,在市场经济中小企业有内部和外部两种融资方式。
(1)内部融资。内部融资是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两部分组成,内部融资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外部融资相比,内部融资不仅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更是大大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并且还可以增加企业的剩余控制权。但是,对于正常运营的企业来说,仅仅依靠自身的积累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全部的资金需求,特别是对于处于扩张期的企业,在这个时期企业的投资多、回报少,内部融资这一单一的融资方式必然会成为制约企业扩张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外部融资也就成为必然。
(2)外部融资。外部融资是指企业把社会其他经济主体的闲置资金吸取进来转化为自己的投资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企业外部融资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发行股票或者债券的形式筹集资金,也就是说是资金的需求者从资金的供求者那里直接取得所需的资金。直接融资主要有三种形式:风险资本融资、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间接融资是通过金融机构或是其他的个人或者单位来充当中介机构促使资金在资金盈余和短缺部门之间的流转而实现的一种融资方式。间接融资具有间接性、短期性、可逆性及非流通性。间接融资主要有银行贷款融资、民间融资、商业信用融资、典当融资、租赁融资等多种渠道。
(二)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现状中小企业融资渠道虽然多样,但是现实中小企业可以利用的资金来源却是非常有限。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内部融资应该是其获取发展资金极为重要的途径。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内部融资却不理想,即使是在中小企业聚集且经济比较发达的温州地区,企业资金构成中的自有比例仅为40%,银行和民间融资分别占40%和20%,不难看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自身积累不足,内部融资的比重偏低。在这种情况下,处于高速发展期的中小企业仅依靠内部资金根本不能满足其发展扩张的需要,或许更严重的情况下其基本的生产经营活动都难以持续。
外部融资方面,我国目前还不存在一个能够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再加之我国现行的发行债券、上市融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都对中小企业不利,那么中小企业想要在资本市场上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获得资金就变的相当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在间接融资方面,虽然存在如银行贷款融资、商业信用融资、民间融资以及典当和租赁融资等多种方式和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先天的不足、国家的法律法规等政策导向以及我国经济发展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状,另外,虽然近几年来典当融资及租赁融资在我国有所发展但是大都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且数量较少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就远远不能满足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因此,证券市场是供大型企业利用的融资平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而像商业信用、租赁及典当融资渠道又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不能完全的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问题。所以,除了内部融资外,银行贷款就成了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但是现实状况是银行贷款融资占整个融资的比例却很小,很多的中小企业根本贷不到款。
二、基于资金流向的中小企业融资
一般相关学者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之后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既有外部因素的制约,同样也有内部因素的影响。如李新华(2010)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他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内部因素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的规模和信用水平低下,制约其融资能力;缺乏现代经营管理理念,经营风险高;另外还有缺少可供担保及抵押的资产,融资成本高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外因主要有:金融机构体系的缺陷、资本市场的发育不完善、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够以及信用担保环境恶劣等。笔者认为,上述的研究恰当的反映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也可以理解为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以外的原因,那么市场上的资金流向了哪里,有没有使之流入中小企业的可能呢?本文通过讨论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资金的流向来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一)金融机构资金流向通货膨胀自4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在5%以上,加之企业成本如原材料、人工成本等上升,导致市场信贷需求旺盛,而央行为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从而使市场上的资金供求严重失衡。中小企业要想从银行取得贷款就变得更加困难。一家国有商业银行晋江分行的副行长在采访中说:“第一季度是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最旺盛的时期,去年底的一些贷款申请也留到了现在。不过货币政策紧缩,银行也只能满足部分企业的信贷需求。”那么,有限的银行资金究竟流向何处?我们不妨先看一些统计资料了解一下2008年至2011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情况。
上一篇:个人心理素质总结(6篇)
下一篇:初一新生军训日记(整理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