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例(3篇)

时间:2024-11-10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篇1

通过监测重点职业病及有关劳动者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检查情况,摸清底数、发现问题,统计分析2022年县职业健康检查、重点职业病的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制定职业病防治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明确职业健康工作重点和方向提供依据和支撑。

二、监测范围

(一)职业健康核心指标常规监测。覆盖全县各乡镇。

(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质量控制。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

(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与管理。覆盖全县各乡镇。

三、监测对象及时间区间

本方案提及的重点职业病包括:职业性尘肺病(尘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根据《尘肺病诊断标准》和《尘肺病理诊断标准》可以诊断的其他尘肺病共13种),职业性肿瘤(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联苯胺所致膀胱癌,苯所致白血病,氯甲醚、双氯甲醚所致肺癌,砷及其化合物所致肺癌、皮肤癌,氯乙烯所致肝血管肉瘤,焦炉逸散物所致肺癌,六价铬化合物所致肺癌,毛沸石所致肺癌、胸膜间皮瘤,煤焦油、煤焦油沥青、石油沥青所致皮肤癌,β-萘胺所致膀胱癌共11种)以及铅中毒、苯中毒、噪声聋、布鲁氏菌病,共计28种。

监测数据起止时间为202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

四、职责分工

(一)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负责成立项目组织管理组,充分发挥本级项目办的作用,在全面落实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本辖区内重点职业病监测工作与绩效目标管理,制订实施方案,确保工作质量和时间进度符合年度绩效目标要求。

(二)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作为本级项目办,具体负责项目组织实施、日常管理、技术培训、质量控制和数据录入、审核上报,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等;积极开展“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及应用工作;及时将监测发现的有关体检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线索向同级卫生监督机构反馈移交;及时向本级组织管理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县卫生监督机构

作为本地监测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主体单位,根据疾病控制中心反馈移交的有关体检机构违法违规行为或涉嫌违法违规线索,做好督促整改与监督执法,及时向卫生健康部门报告问题督促整改及执法情况。

(四)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及时填报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相关监测的内容,加强信息化建设,按《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及时做好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和职业健康检查的报告工作。负责开展职业健康检查,按时限要求向县疾控中心报送检查结果。

(五)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按照提供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线索名单,对已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病人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调查填报有关信息,及时将存在问题报县项目办。协助开展尘肺病人的随访与康复管理。

五、监测内容与方法

(一)职业健康核心指标常规监测

监测对象为辖区内接触可导致重点职业病相应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劳动者。特别注意两点:劳动者所在岗位如已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的,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情况应当与其监测结果形成有效信息联通;今年的监测工作,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及事故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均纳入监测。

监测内容包括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当年应当及实际接受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人数、疑似职业病及职业禁忌证检出人数等,劳动者基本情况及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史,并采集职业健康检查信息,应包括《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GBZ188-2014)规定相应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必检项目及相关的选检项目信息。

常规监测工作与职业健康检查及其网络报告、质量控制工作相结合。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应在“省职业病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中上报各类监测信息,具体要求参照《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执行。

(二)职业健康检查机构

县疾控中心作为本级职业健康检查质控中心,对我县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特别是新备案、群众举报、质量控制风险较高的机构),开展实验室间比对、质量考核或质量控制评估工作。

(三)职业性尘肺病患者随访调查与管理

按照省卫生健康委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2022年省职业性尘肺病患者信息核查及补充调查工作方案》(甘卫职健函〔2022〕324号)以及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2022〕323号)和省疾控中心《关于印发〔2022〕230号)要求,继续对全县1949年至2019年底报告的职业性尘肺病患者进行随访和回顾性调查。

六、质量控制

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参照省级《重点职业病监测质量控制与评估办法(试行)》执行(见附件1)。

七、项目管理要求

(一)监测数据报告要求

1.及时反馈监测情况并督促整改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022年7月25日、10月25日、2022年1月10日前向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监督机构报送2022年上半年、前三季度、全年等周期内有关核心指标监测信息及质控报告,主要包括:辖区职业健康检查人数、检出疑似职业病和职业禁忌证人数、职业病诊断情况等信息,以及对辖区职业健康检查和诊断机构网络直报数据开展日常核查、定期质量控制检查结果。

县卫生监督机构在接到疾控中心的报告后,应及时督促有关医疗机构就存在问题限期整改,依法开展监督执法。发现问题的督促整改率纳入绩效评估考核。

2.按时上报监测数据

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按要求填写、录入监测数据。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按《省职业卫生信息监测管理办法(试行)》要求按时上报相关监测数据。

期间,依上级项目办的调度,县项目办及相关单位按要求上报实时工作进度及数据。

3.形成上报监测报告

县疾控中心应根据重点职业病监测数据,撰写《职业性尘肺病随访与回顾性调查报告》和《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年度报告》。县疾控中心于2022年8月1日和2022年1月5前分别将上述两个报告上报市疾控中心和县卫生健康行政部门。

4.分析上报工作总结

县项目办要撰写项目年度工作总结,于2022年1月10日前上报县卫生健康局。工作总结应包括主要监测结果、监测数据对本地区职业病防治工作特别是发挥的作用,经费分配使用和人员队伍能力情况,监测工作点覆盖和体系建设情况,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等。

(二)监测工作报告与监测数据的利用

县卫生监督机构对职业健康检查信息报告、职业病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质量评估等工作中发现问题与整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依法处置。县项目办对监测数据统计分析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三)做好项目资料管理

监测机构和医疗机构应按年度妥善保管项目相关资料,类目包括:监测项目方案、培训资料、质控考核资料、季度工作报告、监测数据资料、监测结果反馈函件、项目工作总结与技术报告。收集的监测数据应加盖公章、长期保存,以备质控验证和复核。

八、经费管理和使用要求

重点职业病监测经费主要用于摸清职业性尘肺病等重点职业病基本情况,开展与监测有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和职业病诊断机构实验室比对、质量控制考核及外聘专家费用、信息化建设、职业健康检查、数据信息采集、数据验证与复核、报告撰写以及监测所需仪器设备购置和维护等方面的费用支出。

县项目办加强职业病监测机构的经费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符合规定,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实现绩效目标。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

关键词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评定;原则;方法;结果

中图分类号TU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20-0214-01

防雷装置检测是判定防雷装置性能、排查防雷安全隐患的重要技术手段,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随着防雷体制改革的推进,《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资质管理办法》已于2016年4月7日颁布,于10月1日正式实施,这就意味着防雷装置检测资质已经向社会放开,如何对防雷检测机构检测质量进行公正、科学、合理的评定是气象部门防雷监管的重要工作之一,直接关系到未来防雷检测市场能否健康发展。本文就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评定方法进行粗浅探讨。

本溪市防雷中心自从2001年成立以来,在全国率先打破身份管理实行岗位管理、绩效考核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吸收了国内先进的管理思想和理念,始终把防雷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放在第一位,在辽宁省气象局的组织下自主研发建立了辽宁省统一的防雷业务综合管理平台,统一了全省防雷检测机构的检测报告。为了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建立了完整的质量控制体系并于2012年取得了国家CMA认证,实现了所有防雷检测项目纳入认证范围,目前是辽宁省唯一一家具有CMA认证的防雷装置检测机构。多年来的规范化管理,具备了对大型石化企业、冶金企业、医药企业等各行业的检测作业能力,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督检查部门,对检测质量严格控制,检测规范性、服务质量、覆盖领域居辽宁省之首,得到了省、市气象主管机构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认可,目前正在制定辽宁省危险化学品场所的防雷装置检测地方标准。随着防雷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和防雷检测资质的放开,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的评定工作显得十分重要,是气象部门进行防雷行政监管的重要技术措施和保障,没有科学、合理的检测质量评定方法,防雷监管工作难以真正落到实处。因此,笔者以本溪市防雷中心多年来的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对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评定方法进行探讨[1-2]。

1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评定的基本原则

一是检测质量评定应遵循依据充分、方法科学、公正客观的原则。二是检测质量评定应采取报告抽查、管理运行资料审查和检测现场核查相结合。三是检测质量评定结果作为防雷装置检测机构信用评价和防雷主管机构监管的主要依据之一。四是检测质量评定中报告抽查宜每月进行1次,综合性评定宜每6个月进行1次。

2影响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的因素

一是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系或虽然建立管理体系但是没有各项工作运行的记录,由此可以断定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将会严重影响检测质量。二是检测人员的资格条件、作业能力。这是确保检测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三是检测仪器装备的配备、检定、使用过程管理与记录。这是确保检测工作得以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之一。即使配备了齐全的检测装备,但是没有出入库的管理记录和使用记录,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就无法验证。四是检测依据的充分性和适宜性、检测方法的有效性。检测依据不充分将会导致检测结果的判定错误。五是检测项目的完整性、计算的正确性。其影响检测结果判定的准确性。六是检测现场记录的真实性。检测现场记录应有检测人员和受检单位负责人的签字确认,多页原始记录要有骑缝章,涂改要有当事人的签章,否则即使现场记录的项目和内容齐全也无法验证数据的真实性。七是检测报告与现场记录的一致性[3-4]。八是检测结果判定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九是检测相关资料的保存。检测相关资料是检测质量真实性的客观证据,也是监管部门监管的有效依据之一。

3检测质量评定的方法和指标

防雷装置检测质量的评定包括报告抽查、管理运行资料审查和检测现场核查3个方面,三方面既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组合进行。

3.1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情况

查阅有无质量管理体系、内容是否覆盖所有检测活动,查阅管理体系的运行记录,验证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

3.2人员的资质情况

根据检测报告中的签字查阅相应人员有无法律法规规定的作业资格证,查阅检测人员的培训记录、考核记录。

3.3检测仪器装备的配备、检定、管理情况

检查检测仪器装备的数量、种类能否满足检测工作需要,检测仪器是否在检定有效期内,检测仪器是否有出入库管理的运行记录、是否有仪器定期核查记录、是否有仪器的使用记录。

3.4检测依据和方法的有效性

根据检测报告中的检测场所类别查阅检测规范依据是否明确、充分,根据检测项目查阅检测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正确。

3.5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检测项目的完整性

查阅原始记录内容和项目是否完整,接闪器、引下线、接地装置、等电位连接、电涌保护器等各项内容是否符合相关规范的要求,数据修改是否有当事人签章标记,是否有检测人员和受检单位人员的签字确认。

3.6检测报告和结果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检查检测报告内容与原始记录是否完全一致,是否有检测示意图并标记各个检测点,检测结论是否准确,存在隐患的隐患内容是否清晰、依据充分。检查检测报告中检测员、审核人、批准人是否为本人签字,印鉴是否有控制措施。

3.7检测现场核查

到检测现场对检测报告内容和实际进行比对,核查报告内容是否完整和报告的真实性。

3.8归档资料的完整性

查阅归档资料中原始记录、检测正式报告、检测示意图是否完整对应。

4检测质量评定结果和等级

根据质量评定得分将质量等级划分为优、合格、不合格3个等级。95分以上的为优,80~95分的为合格,低于80分的为不合格。

5结语

防雷装置检测质量与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软硬件条件、作业能力等多方面都有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因此防雷装置检测质量评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应涵盖对检测机构管理体系运行、软硬件条件、作业能力、检测报告文书、检测现场等多方面的评定,除了建立科学有效的检测质量评定方法外,气象部门还应将检测质量评定工作标准化、常态化,真正落实防雷监管职责,促进防雷检测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6参考文献

[1]魏帅,张卫星,张春龙,等.防雷装置检测职责及常见问题提示[J].黑龙江气象,2016(1):38-39.

[2]马敏荣,白永坤,杨晶,等.新建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的实践[J].广西气象,2006(增刊2):120-121.

心理素质测评报告范文

环境影响评价以建设项目的环境监测分析数据为基础,只有运用有效的环境监测手段,根据建设项目拟建地具体的环境情况做出合理的调查和分析,才有可能获得第一手真实的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情况基础数据,才能够对其做出较为正确的、客观的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监测工作的开展,是对建设项目中污染因素的基本特点、浓度、污染等级、分布概况等做出监测和分析,进一步评估和预计这些污染因素的变化趋势,最终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和依据。有了建设项目周围环境因素的监测数据,再根据项目自身气象和水文等资料,构建、验证并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和预测模型,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为建设项目的布局和环境监测计划提供重要依据。环境监测分析数据最终体现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成为该项目制定环境保护措施的主要参考依据,同时也是地方环境管理部门核查建设项目是否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重要依据。通过制定合理的环境监测计划,并将其在建设项目中得到执行,就可以实现对环境污染事故的有效预防,进一步改善环境保护措施,成为环境质量控制和保护的有效预警手段。在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实施环境监测,可以确定建设项目周围环境质量是否达到了地方环境管理部门要求的标准。同时,也是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质量指标作出进一步验证,可以体现出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

2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建设项目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原因或人为因素的干扰和限制,会出现环境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覆盖面不足等问题,就会导致所收集到的环境监测数据没有代表性和准确性,这样一来,部分环境监测数据的结果就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由于时间、精力和经费的限制,环境评价单位往往会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部分监测内容进行压缩或省略,有时候为了追赶项目进度,环境监测单位对于部分环境监测指标和数据的分析未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如对于固体废物或土壤监测分析的正常操作应当是让其在自然状况下风干或晾干,再磨碎处理,但操作人员为了节约时间而采用了烘干的方式,这样的检测结果就很可能不准确。在建设项目生态环境指标的监测方面,可能受到设备、技术及数据统计方法等的局限和不足,致使该监测工作仍处于空白状态,没有实际的运用价值,这造成了很多建设项目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只是为了走形式而设置,根本就不去进行监测。

3完善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建议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