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6篇)

时间:2024-11-12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1

笔者首先问起推广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的意义。石主任口若悬河地说:“这门技术直接关系到下一世纪我国人口素质的提高,也是贯彻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现优生优育的重要环节。我国长期推行‘只生一胎’的政策,如今的孩子都是‘独苗苗’。胎儿娩出后如何避免因羊水等造成的窒息死亡或脑神经损伤之类的后遗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技术问题。如果新生儿窒息得不到及时处理,便危及新生儿生命;若处理不善,则造成脑缺氧,引起某些神经系统病症,对存活的孩子将来的健康成长和智力发育十分不利,还会影响家庭的幸福欢乐。因此,我们不能把近年在全国推广的新生儿窒息复苏术看成单纯的业务问题,而要提到优生优育的跨世纪课题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

长期致力于这项工作的石主任深有体会地说:“近年来。我先后在全国17个省(市、区)进行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技术的培训推广,深感这项技术在县以下医疗机构普及的重要性。我国大量的分娩接产业务是由农村卫生院承担的,一旦发生新生儿窒息,送城里抢救是绝对来不及的,唯有当地、当时、当场紧急处理。这就要求广大城乡基层的产科儿科医护人员掌握复苏技术。卫生部计划花4~5年时间,到2000年使所有相关人员都得到良好的专业培训,使新生儿死亡率和窒息后遗症发病率都能明显下降。”

据石主任介绍,世界卫生组织考核各国初级卫生保健状况有13项指标,其中之一就是1岁内婴儿死亡率。大量临床资料表明,出生1个月内的新生儿死亡数占1岁内婴儿死亡总数的60%~80%。由此可见,降低婴儿死亡率的关键在于控制新生儿死亡;而新生儿窒息死亡又占新生儿死亡数的50%~60%。新生儿窒息发生的时间常在胎儿娩出1分钟内。要降低婴儿死亡率,就要增强‘第一时间’观念,要善于从第1岁、第1月、第1天、第1小时、第1分钟做起。关键是在第1小时、第1分钟内处理窒息,成败在此一举。

“什么叫新生儿窒息的新法复苏?”笔者问道。石主任称主要有4个步骤:第一,让呼吸道通畅;第二,建立正常呼吸机制;第三,建立循环机制;第四,适时适量应用呼吸复苏药物。所谓新法,主要是有别于传统的单纯依赖呼吸兴奋剂的治疗方法。现在主要是应用新生儿喉镜开通气道,然后作气管插管,以期建立呼吸机制。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2

资料与方法

1996年3月~1998年3月新生儿676例,设为旧法复苏组。2006年3月~2008年3月新生儿1381例,为新法复苏组。旧法复苏组中男为384例,女292例;胎龄27~36+6周新生儿23例,≥37周新生儿653例;出生时体重<2500g19例,2500-4000g634例,>4000g13例;正常胎儿332例,高危儿344例。其中宫内窘迫166例,羊水ⅲ度污染42例,手术产(含剖腹产、胎头吸引、臀位牵引、产钳助产)297例,胎膜早破24例,其他74例,如胎位不正、产程延长、过期产等;apgar评分≤7分者61例,重度窒息率12例。新法复苏中男725例,女656例;胎龄27~36+6周新生儿49例,≥37周新生儿1332例;出生时体重<2500g者66例,2500~4000g者1289例,>4000g者26例;正常胎儿664例,高危儿717例;其中宫内窘迫311例,羊1石树中.尽快普及新生儿新法复苏为2000年降低1/3儿童死亡率奋斗.新生儿杂志,1997,12:1-2.

2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存在问题及防治对策.临床儿科杂志,2002,8:451-453.

水ⅲ度污染308例,手术产(含剖宫产、胎头吸引、臀部牵引、产钳助产)658例,胎膜早破17例,其他62例,如胎位不正、产程延长、过期等;阿氏评分≤7分81例,重度窒息6例。指征与方法:麻醉科、儿科医师在分娩或手术前到场做好复苏准备,胎儿一出生,快速评估5项指标:胎粪、呼吸、肌张力、肤色、是否足月,初步复苏与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三项指标,复苏贯彻abcde方案,每步应视评价结果决定是否切换到下一步。一般的顺序是初步复苏-面罩正压给氧-心脏按压-用药。也有例外的做法,如胎心减慢或消失,无呼吸的窒息儿娩出,要麻醉医师紧急气管插管正压给氧。对羊水胎粪污染的处理,对有活力的先观察,再决定是否气管吸引,只对活力差的那部分马上气管吸引。1381例新生儿中,1315例仅需步骤处理。面罩加压给氧54例,仅3例重度窒息儿在正压通气后仍需胸外心脏按压,用药复苏。

结果

新法复苏组1381例新生儿中,窒息81例,重度窒息6例;其中4例羊水ⅲ度胎粪污染,2例羊水ⅰ度污染。3例死亡,其中1例死亡伴有严重畸形,2例系早产儿。3例均转入儿科后死亡,无实际复苏失败,故死亡为0。旧法复苏组676例中窒息61例,重度窒息12例,其中8例羊水ⅲ度胎粪污染,4例羊水ⅰ度污染。6例死亡,其中1例畸形,3例系早产儿,2例足月儿。两组新生儿窒息率、重度窒息率及窒息死亡率相比较,新法复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讨论

新生儿复苏是一项分秒必争的工作。高危儿出生时需复苏的几率较多,但正常出生的新生儿有时也可能发生窒息。临时请麻醉科、儿科医师抢救往往耽误了最保贵的时间。所以新生儿出生时能有麻醉科、儿科医师在场有利于复苏和复苏后处理[1]。通过实践对新生儿窒息防治对策我们有如下深刻体会:①对麻醉医生,儿产科医生,助产士进行新法复苏的培训,牢记新生儿复苏流程图,熟练掌握复苏的程序和方法,切实掌握三大适宜技术(面罩正压给氧、心脏按压、气管插管)吸引技术及合理用药,并要认真定期检查和考核,把规范的复苏技术推广到有分娩能力的医院和参加每一项分娩的每个医护人员达到推广和普及新法复苏的目的[2]。②每次分娩(包括剖宫产)都应有受过复苏培训的人员在场。③呼吸、心率、肤色是复苏评价的三大体征,不断用呼吸、心率、肤色来更新下一步复苏的措施,实施方法上严格执行abcde方案。④要重视胎粪的吸引,对有活力(即心率>100次有自主呼吸,肌张力好)的胎粪污染儿可一般清理呼吸道。对活力差的那部分需马上气管吸引,必要时应做好气管插管的抢救准备。

【参考文献】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3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新生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或娩出过程中引起的无自主呼吸或呼吸抑制、循环障碍,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积极做好新生儿窒息的抢救和护理是减少窒息并发症、降低围生儿病死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1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6?07~2009?08收治的窒息新生儿30例,均符合《实习新生儿学》窒息的标准[1],男18例,女12例;早产儿12例,过期产儿5例,出生体质量>4000g6例,2500~4000g14例,<2500g9例,体质量最低1500g1例。根据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1]:窒息的程度以Apgar评分法在新生儿出生后进行lmin、5min、10min评分,0~3分为重度窒息,4~7分为轻度窒息,8~10分为基本正常。本组中轻度窒息27例,重度窒息3例。患者入院后首先了解窒息复苏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经有效复苏后本组治愈27例(90.0%),好转2例(6.7%),死亡1例(3.3%)。

2护理

2.1监测生命体征呼吸是监护的重点。如果呼吸频率持续>60次/min,呼吸暂停15~20s/min,伴心率下降,唇周及四肢肢端发绀,并常有呼气性呻吟,这时患儿常需要氧气吸入。一般采用头罩给氧4~5L/min。应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调整用氧浓度,因为低氧会造成重要器官不可逆的损害,长期高浓度吸氧又会造成氧中毒。心率和血压常随呼吸情况而改变,监护中主要测心率,注意心音强弱,心律齐否。心率如果低于80次/min,应采取胸外心脏按压或应用兴奋心脏的药物。如果心率高于180次/min,并伴有肝肿大,可能有心衰发生,根据医嘱使用强心药等[2]。

2.2保温保温在新生儿抢救中很重要,如果保温不好就会延长复苏反应时间。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母体体温高于外环境,所以要求新生儿娩出即置于预热的保温区内,应在30~32℃的抢救床上进行抢救,维持肛温36.5~37℃。胎儿娩出后立即揩干体表的羊水及血迹,减少散热,专家认为新生儿体温35.5~37.5℃为最佳体温。因为此体温段的新生儿耗氧量最低,代谢率最少,热量丢失最少,对各种疾病抵抗能力最强,减少一些并发症的发病危险性。

2.3呼吸道的护理迅速开放气道:胎儿娩出后应迅速用吸管清除口、咽、鼻、喉等器官中的异物,吸入羊水发生窒息的新生儿出生后数天内仍有羊水从口中溢出,故要特别注意,以防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应取侧卧位,观察至无分泌物流出。迅速建立自主呼吸:轻度患儿可采用触摸胎背、指弹足底、手按胸廓等方法刺激患儿恢复自主呼吸。建立有效静脉通道,保证药物应用和肾上腺素、碳酸氢钠、扩容药物。经上述处理仍无效的患儿可用人工呼吸、胸外按摩、抢救者的食指和中指垂直按胸骨下1/3处,按压胸骨1.5~2cm,频率120次/min,要接近新生儿的正常心率,手指不能离开皮肤,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同步,心脏按压每3次给1次加压给氧的人工呼吸,必要时用呼吸机。返流引起吸入性肺炎,应取侧卧位,观察至无分泌物流出。

2.4合理喂养窒息后的患儿由于胃肠道缺氧缺血,容易发生呕吐和上消化道出血。因此,应根据患儿的病情决定开始喂奶的时间,特别是早产儿和重度窒息儿。经口喂养应在缺氧改善后,由少到多,由稀到稠,以母乳为佳。对吸吮反射好的新生儿,指导产妇正确哺乳;吸吮反射差的新生儿,应指导产妇正确的挤奶方法,挤出乳汁由护士用滴管或小勺进行试喂,如无呛咳,按时由护士喂乳,早产儿1次/2h,从5ml开始,每次递增2~3ml,足月窒息新生儿1次/3h,每公斤体质量日递增20~160ml。喂牛奶最好是脱脂奶,奶与水稀释比例是1∶1,出现腹胀、呕吐时要禁食。

2.5纠正酸中毒和扩容新生儿窒息时,由于二氧化碳潴留和乳酸堆积,常导致呼吸性和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只要加强通气,促进二氧化碳排出便可纠正,而代谢性酸中毒则必须给予碱性药物方能纠正,一般用5%碳酸氢钠2~3

[1][2]

ml/kg,加%葡萄糖ml脐静脉缓慢推注。推注时必须加强通气维持正常的PaO,以免导致室颤、颅内压升高及颅内出血等,同时还应扩容治疗,方能解决根本问题,可先用%葡萄糖ml/kg根据病情静滴适量的晶体溶液和血浆,必要时用库血。补充血容量时应正确计算并加强检测以免扩容过量。因新生儿窒息失去了脑血管自动调节能力,颅内压血管压力增高还可导致脑水肿和脑出血。窒息引起缺氧,脑细胞受损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脑水肿应及早用脱水疗法,可减轻脑水肿的发展。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4

【摘要】当前妇产科对胎儿及新生儿的护理中,常见的异常护理主要包括胎儿窘迫的护理和新生儿窒息的护理,本文从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的相关概念谈起,然后分别对胎儿窘迫和新生儿窒息的护理评估和护理诊断进行分析说明,在此基础上就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措施就行剖析。

【关键词】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护理措施

一、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概述

1、胎儿窘迫

胎儿在宫内有缺氧征象,危及胎儿健康和生命者,称为胎儿窘迫。根据胎儿窘迫发生的速度,又分为急性与慢性。急性胎儿窘迫多发生于分娩期;慢性胎儿窘迫多发生于妊娠晚期,产妇多伴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孕期加强检查及孕妇自我监护,分娩期严密监测产程进展和胎心变化,可以早期发现胎儿窘迫异常,为抢救胎儿创造有利时机。

2、新生儿窒息

指胎儿娩出后一分钟,仅有心跳而无呼吸或未建立规律呼吸的缺氧状态。临床特点是新生儿窒息根据Apgar评分分为轻度与重度:评分8~10分为正常,4~7分为轻度窒息,0~3分为重度窒息。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的病症,也是新生儿死亡及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评估与护理诊断

(一)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评估

1、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评估

(1)健康史/致病因素

首先,母体因素:如妊娠高血压疾病、心脏病、贫血、急产等;其次,胎儿因素:胎儿畸形、宫内感染、先天性心血管疾病等;最后,胎盘及脐带因素: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绕颈、脐带打结等。

(2)身体状况

一是胎心率改变,胎心>160次/分,或

(3)辅助检查

主要包括胎动计数、胎儿电子监护、NST为无反应型、OCT出现晚期减速、胎盘功能检测以及血气分析、B超等。

2、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评估

(1)健康史

了解有无新生儿窒息的诱因如高血压、贫血、产程延长、前置胎盘等,产程中镇静剂、麻醉剂使用情况(药物、剂量、使用时间、给药途径)。

(2)心理状态

产妇因担心新生儿的安危出现焦虑、恐惧的心理,表现为分娩疼痛、切口疼痛暂时消失,急切询问新生儿情况,焦虑不安。

(3)辅助检查

查新生儿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新生儿头皮血PH值,了解缺氧和酸中毒情况。

(二)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诊断

1、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诊断

一是气体交换受损(胎儿)与胎儿宫内缺氧有关;二是焦虑与胎儿有生命危险有关;三是有胎儿受伤的危险与胎儿缺氧及抢救胎儿需要手术有关;四是预期性悲哀与胎儿可能死亡有关。

2、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诊断

第一、气体交换受损与呼吸道内羊水、粘液等梗阻有关。

第二、清理呼吸道无效与呼吸肌张力降低有关。

第三有感染的危险与抢救操作时可能的损伤及缺氧引起的抵抗力下降有关。

第四、产妇焦虑与新生儿生命收到威胁有关。

三、胎儿及新生儿的异常护理措施

(一)胎儿窘迫的异常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首先,加强孕期检查,并增加检查次数;其次,指导孕妇自测胎动,有异常及时到医院检查;最后指导孕妇左侧卧位,阶段吸氧,改善胎儿缺氧状况。

2、医护治疗配合

一方面,要遵医嘱给药,遵医嘱可静脉滴注葡萄糖及维生素C,纠酸、补液、给氧等;另一方面要终止妊娠,产程中密切观察产程进展及胎心变化,有条件者可用胎儿监护仪监护,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配合医生做好术前准备及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工作;协助医生进行手术助产。

3、病情监护

严密监测和动态评估胎心音一般15分钟听取并记录一次胎心或进行胎心监护。严密监测胎动、胎动时胎心率变化的情况。

4、心理护理

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向孕妇及家属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治疗经过,耐心解答孕妇及家属的问题,减轻焦虑,使孕妇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5、健康指导

宣传孕期检查的重要性,使孕妇主动定期检查,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教会孕妇妊娠晚期自测胎动,发现异常随时就诊。

(二)新生儿窒息的异常护理措施

1、一般护理

对复苏后新生儿加强观察和护理,保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面色、呼吸、心率、体温,按医嘱用药,预防感染,做好重症护理。侧卧、保暖、吸氧、延迟哺乳,以静脉补液维持营养。严密观察产妇宫缩、阴道出血情况,保持外阴清洁。

2、病情监护

严密观察新生儿的皮肤颜色、呼吸、心率、喉反射、肌张力。待呼吸道通畅后给予氧气吸入。

3、心理护理

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对于重度窒息患儿,应告知产妇新生儿可能因重度缺氧出现后遗症(智力障碍);抢救新生儿应有条不紊,避免喧哗、紧张,以免增加产妇思想负担。

4、医护治疗配合

首先,准备:分娩前做好抢救新生儿的准备,包括人员、设备、器械、药物等;其次,医护配合:积极配合医生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A即清理呼吸道,保持呼吸道通畅。B即建立呼吸。C即维持有效循环。D即药物治疗。E即评价。

5、健康教育

指导产妇和家属学会观察新生儿的变化,如呼吸是否平稳、面色是否红润、哭声是否响亮,吸吮力和大小便是否正常,以便尽早发现新生儿异常,及时就诊。

参考文献

[1]程小红.新生儿窒息110例的临床病例分析及处理措施[J]中外健康文摘,2011(06).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5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规范化管理

窒息是我国围产儿死亡及脑损害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新生儿由母亲的宫腔内突然降生到人间,可能出现的最主要问题是窒息。当产前由异常或产时出现合并症时,要警惕新生儿需复苏的可能性增大,然而仍有50%的病例不能预知是否需要复苏。因此,所有接生人员及产科护士都必需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

1新生儿窒息的相关因素

1.1产前因素孕妇患有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死胎史、妊娠中晚期出血、孕产期感染、过期妊娠、胎儿大小与孕周不符等。

1.2产时因素选择性或急诊剖宫产、胎先露异常、早产、胎膜早破超过24h、羊水有异味、急产、难产、胎心监护异常、产妇使用全麻、子宫收缩异常、分娩前4h用过麻醉品、脐带脱离、前置胎盘等。

2新生儿的初步稳定与评估

复苏总是以快速评估新生儿为开端。评估新生儿可决定下一步该做什么,然后实施。Apgar评分不作为是否需要复苏的指征,因为远在1minApgar评分作出之前,复苏就应开始,但Apgar评分作出之前,可用于说明复苏的效果。

新生儿一娩出,应立即置于辐射保温台上,如果只是轻度窒息的婴儿,擦干全身就是一种刺激,足以诱发自主呼吸。紧接着是保证新生儿呼吸道通畅,吸净其气道中的的黏液,要先吸口腔再吸鼻腔。若擦干并清理呼吸道后无自主或无有效呼吸,此时可应用触觉刺激,包括足底和摩擦背部。但要注意触觉刺激只限于20s左右,以防止缺氧状态加剧。医务人员在采取上述措施应抓紧时机评价新生儿的情况,如是不能诱导自主呼吸,则应更详细地评估新生儿,以决定下一步所采取的措施。评估的3项内容为:呼吸,心率及皮肤的颜色。在复苏进行的过程中,要经常根据这3项重新评估新生儿。

首先评估呼吸。如果新生儿无有效呼吸,则必须马上要正压换气(面罩气囊通气)。如果新生儿有呼吸,第二步是评估心率。若心率>100次/min,新生儿仍发绀(中枢性发绀)。这是因为由肺进入血液的氧气虽足以维持正常的心率,但不能满足全身组织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是常压给氧直至颜色改善。如果心率

3ABCDE复苏方案

①在第一口呼吸前,争分夺秒尽量吸净呼吸道粘液;②建立呼吸,增加通气,有效给氧;④维持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捕出量,循环复苏;⑤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药物复苏;⑥评价,监护,注意保暖。

4复苏技能的具体方法

4.1新生儿出生后最初应给予保持体温,摆正,清理呼吸道,擦干全身并给予适当的刺激,然后重新摆正新生儿的。

4.2完成最初处理后,若此时新生儿的心率低于100次/min,应给予40~60min的频率的正压通气30s后,再重新评价新生儿的心率。此时99%的新生儿都能建立自主呼吸循环,无须其他处理,仅有1%的新生儿此时的心率低于60次/min,应积极给予胸外心脏按压与正压人工呼吸相配合,两者的比例为3:1,一旦心率≥80次/min,便应停止按压。按压方法有两种:拇指法及双指法。拇指法是用双手拇指压迫胸骨,双手环绕新生儿胸部,其余指头支撑新生儿的背部。双指法是用一手的中指和手指的指尖压迫胸部,另一手支撑新生儿背部。

4.3在持续30s的有效正压通气和胸外按压后新生儿心率仍

4.4若新生儿是由于低血容量引起的循环障碍,可考虑使用扩容剂。常用生理盐水10ml/kg,脐静脉给予时间5~10min,使用脐静脉插管可保证快捷有效的建立静脉通畅。

4.5新生儿心脏停搏时,应在建立正压人工呼吸和血液循环后给予碳酸氢钠3.3ml/kg,脐静脉给予时间>2min。

4.6若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出现严重呼吸抑制或母亲在分娩前4h内注射物史,应考虑使用纳络酮0.1mg/kg,静脉或ET给予。

5新生儿复苏急救技能的规范化处理

新生儿复苏技能是助产人员必备的专业素质,复苏水平取决于助产人员平时良好的训练和丰富知识的积累,定期对助产人员进行相关急救复苏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使重度窒息儿的发生率有效降低,可见其意义及重要性。

5.1急救意识的培养和行为的实施加强对助产人员的责任心教育,明确责任,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为抢救新生儿赢得宝贵的时间。

5.2急救器材与药品的准备与管理新生儿复苏最重要的步骤是准备。由于许多复苏事前难于预测,因此,分娩前需提前打开辐射加温台。产科医务人员需熟悉所有复苏器械的存放处及复苏对这些设备的操作方法。复苏所需的药物剂量及其他提示应贴在辐射加温台旁的墙壁上,以便快速参考。

产房内具备一套的复苏器材包括:吸引器械、面罩气囊给氧装置、新生儿气管内插管器械、新生儿辐射保温台等。药品应上备有0.1%盐酸肾上腺素、等渗晶体液(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氏液)碳酸氢钠和纳络酮。

5.3复苏人员的配备每个分娩现场至少配备一名训练有素、操作熟练的新生儿复苏人员,对于高危孕妇,加强与儿科、麻醉科的合作,有产科攻、儿科医师、助产士、麻醉师共同组成的复苏小组,随时投入复苏工作。

5.4复苏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内容确定是否需要复苏应在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开始,快速评估最初的五项体征,其中包括羊水有无胎粪的污染、新生儿的哭声或呼吸、肌张力、皮肤的颜色、胎龄是否足月或早产,随后根据结果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整个复功的过程中再次先后评估三个体征即新生儿呼吸、心率和皮肤颜色决定下一步处理。

6新生儿窒息的监护

窒息复苏后至少监护3h,密切观察呼吸、心率、血压、皮肤颜色、末稍循环、神经反射、肌张力、颅内压、哭声、吸吮力等。

7新生儿窒息的预防

大多数新生儿窒息是胎儿宫内窘迫的延续,凡引起胎儿宫内窘迫的原因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如母新妊娠并发症、产程中机械损伤、药物麻醉抑制呼吸、出生后,吸入羊水和胎粪等均可导致新生儿窒息,故预防应针对上述环节。

8结论

严格管理和高超技术是窒息新生儿复苏的重要保证。由于重视对新生儿复苏技术的系统管理和培训,由于保证了抢救器材和药品完好率100%,复苏技术精湛,助产人员认真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加强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把复苏技术学以致用,在抢救的关键时刻做到有条不紊,思维清晰,动作敏捷,不仅提高了窒息儿复苏的效率和质量,使新生儿转危为安,而且给家庭带来了幸福,为社会人口素质的提高做出了贡献,真正体现了助产人员的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新生儿窒息的护理问题篇6

关键词:新生儿窒息复苏护理

新生儿窒息是指胎儿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是引起新生儿死亡的原因之一。新生儿窒息是一种紧急状态,需要紧急和正确的治疗和护理。目前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虽然不断改进,但由于窒息程度不同,可引起呼吸、循环、神经系统的并发症。因此,快速有效的复苏是挽救新生儿生命的关键,对降低围产期死亡率,提高新生儿存活率及治愈率都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院由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进行了20例新生儿窒息的复苏。现将抢救和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男11例,女9例。胎龄小于37周者4例,37周到42周者12例,大于42周者4例。出生时体重小于2500g者5例,2500g~3000g者13例,4000g者2例。其中剖宫产10例,顺产或会阴侧切助产7例,臂抽产3例。20例均有窒息史,新生儿窒息按缺氧程度分为轻度和重度两类。轻度窒息8例(Apgar氏评分4~7分),重度窒息12例(Apgar氏评分0~3分)。住院天数共120天;平均住院天数6天。

1.2临床表现除有缺氧、窒息症状外,主要有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惊厥,面色青灰或紫绀、尖叫、烦躁,肌张力增强或减弱、呕吐。20例中12例重度窒息经过复苏抢救成功治愈8例,死亡4例(包括1例呼吸衰竭,1例吸入性肺炎,1例颅内出血和1例肺不张)。

2治疗方法

对20例新生儿窒息采取快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严防窒息再次发生极为重要。20例患儿均经过吸痰、复苏囊复苏、吸氧抢救治疗,其中12例经脐静脉给药,8例经人工呼吸加心外按摩。因此,保持呼吸道通畅、复苏囊复苏、吸氧、保暖很重要。

2.1先吸净口、咽、喉、鼻腔粘液、置保暖台上。

2.2Apgar氏评分差及疑有胎粪吸入者,应插管吸痰,未将呼吸道清除干净前,不得刺激呼吸,必要时给氧吸入。

2.3呼吸抑制,心率慢,肌肉松弛先给碳酸氢钠或呼吸兴奋剂,由脐静脉开放给药。

2.4心率低于80次/分者可作心外按摩,无好转时给肾上腺素,按新生儿体重给不同剂量皮下注射。

2.5心率大于100次/分,皮肤转好后要注意能量的补充,预防感染和颅内出血及防治脑水肿。其次脐静脉给药过程保持脐静通畅,掌握药物浓度剂量,缓慢推注。

3护理措施

3.1保暖保暖是护理工作中首先解决的问题。除给足够热量与水份外,要注意室内的环境温度,暖箱温度,一般可根据患儿病情调至30~32℃之间,要注意皮肤颜色,末梢循环情况。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