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6篇)
时间:2024-11-13
时间:2024-11-13
【摘要】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医护工作
多年的临床实践表明,老年群体在生病期间不仅在生理上不同于青壮年患者,而且在病理及临床等方面与其他年龄组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开展相关的医护工作方面,对老年患者有独特的护理要求和工作规律,下面本文作者将从具体的方面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医护工作工作的开展进行简要的论述。
老年患者所表现出的临床特点是进行“对症治疗”主要的根据。
生理病理特点:
1、临床医学证明,步入老年阶段后,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记忆力、思维能力、判断力都在不同程度的呈现下降的趋势,而且,众所周知随着年龄的上升,有些老年阶段的人的身体机能也会不断的衰老、皮肤松弛、出现老年斑、听力、视力的下降、肢体行动缓慢等器质性的退化。但更为严重的是,部分老年人在病理生理病变后,身体遭受了以前并没有经历过的痛苦。近些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达,虽然解决了许多以前根本无法治疗的疾病,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医学界都惊奇的发现,许多稀奇古怪的疾病也在不断地出现,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2、老年人在步入这个年龄阶段后后,病理生理发生了不同于年轻时的变化,带来诸如:老年人前列腺增生、心肺功能衰退、高血压等疾病。中神经系统没有受过病理生理伤害的人,临床表现只是表现为身体机能的变化,如果神经系统遭受到伤害,如:脑卒患者患有听写、阅读的障碍。甚至有的不能进行生活的自理。
3、老年人的病理生理退化最主要的是视力、听力的退化。视觉系统与听觉系统退行性发生的变化,将会影响老年人与其他人的交流,在患者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也有障碍。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
1、老年患者因为身体疾病等带来心理上的痛苦,一般而言,老年人身体各部分的退化,在疾病的承受能力上也大不如年轻人。部分疾病的带来的疼痛感常常会给老年患者带来焦躁、不安的心理状态。
2、工作的原因带来的焦躁心态。由于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大不如年轻人,对新技能的接受能力更是不如年轻人,我国通过法律规定到了法定的退休能力就要离开工作岗位。长期的职业生活给你步入老年期的生活带来满足感与成就感,离开工作岗位,给老年人一种“放弃”的被迫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人生的价值观遭到质疑。这一原因也正是现今大多数老年人获得“老年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原因。
3、部分老年人由于慢性疾病缠身,长期治疗带来机体的痛苦,而且更关键的是长期治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负担,使老年人认为自己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了负担。这一情形的发展带来抑郁、焦躁的心态。
4、其他原因造成的心情烦闷、焦躁,甚至有些老年人出现了老年自杀的心理,多生活失去了乐趣与斗志。
以上本文作者简要对老年患者的临床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叙述,下面将对如何开展医护工作作出简要的叙述。
1、病理生理护理:由于老年患者的晚年发病比较重叠。病因太多,无法做到真正的对政治疗。这一要求就必须让医护工作者必须加强有关医学理论、业务的学习。医学知识博大精深,需要医护工作者不断加强学习,并针对具体患者的临床表现,积极的进行治疗,“对因治疗、对症治疗”加强医护工作者各科室之间的合作,共同协商治疗方法。
2、心理护理:心理状态的健康对病理生理的治疗具有非常关键向的作用。现在医学界普遍遵循的是多元发展模式。注重生理与心理的同时治疗。医护工作岗位的尤其是护士要对病人的临床表现细密的观察,对他们的肢体语言、接人待物的反映来推断病人的临床心理的特点。我国近新年来正在积极的鼓励社会工作人士的发展,其中老年社会工作者是一个重要的发展团体。现在,在我国的部分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已经将社会工作者正式的引入了医院,从事心理方面的工作。老年社会工作者与护士一起对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跟踪性的观察,排除疑虑、缓解疼痛,以用来帮助医生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3、老年群体由于机体机能的退化,带来肢体上的迟钝,所以医护工作者注重老年人肢体的训练。医护工作者应向患者解释运动对于身体健康的重要意义,鼓励患者多活动,积极运动。对于长期卧病在床的患者,定期组织医护工作人员对其进行在床的四肢锻炼、躯体移动等活动。定期的户外运动、躯体锻炼、智力的训练等缓解老年抑郁症、老年痴呆等症状。
4、老年人的医护工作开展也应注重饮食护理与基础护理。老年人的饮食护理应注重膳食营养的平衡,日常饮食少油、少盐、低脂肪、多饮水,根据病情定食量,注意少食多餐。对于基础护理,老年患者应注重个人卫生,经常更换床单、被罩等。医护工作者在对患者进行日常的护理时,要保证技能、知识的熟练,取得患者的信任。医护工作者要对患者正确传达与自己相关疾病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疾病有一定的熟悉度,以便在以后发病时,能够及时处理紧急情况。
小结
老年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一年龄段的认识在生理病理变化上不同于青壮年,而且在心理方面也与他们不一样。多年的临床经验表明,老年患者的心理治疗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医护工作者在开展医护工作时,应遵循多元工作模式,病理生理与心理治疗双管齐下,正确的积极的开展医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震、孙建平;我国老年护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关键词】内科;老年患者;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39-02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生活、社会地位、经济条件的改变,以及疾病增加,行动不便,必然造成老年人的孤独感、失落感、寂寞感的增加,造成了老年人独有的心理特点[1]。因此充分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并施以合理的心理护理,可以提高老年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提高患者的疗效及满意率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12月内科老年住院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1例,女36例;年龄在62~82岁,平均年龄为75岁。
1.2方法
观察分析每一位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关心与鼓励他们,同时争取与老年患者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通过行之有效的心理沟通,取得老年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
1.3护理措施
1.3.1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
①感知功能衰退:由于老年人脑组织萎缩,细胞功能下降,大脑皮层退化,加之眼、耳、鼻、皮肤等感觉器官的老化及病变,对视、听、嗅等感觉能力下降,引起反应迟钝、注意力涣散、依赖性增强,随之出现老年人心理上的孤独、悲观、抑郁、消极、冷漠等[2]。②思维能力下降:因记忆力减退,思维过程减慢;另外长期形成的思维模式和不愿意接受新事物使老年人固执、多虑、易冲动等。③记忆力衰退:记忆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四个部分组成。老年人的记忆力衰退。表现为机械记忆力和近期记忆力差,爱唠叨、急躁、埋怨。④性格与行为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性格也随着发生一些变化,有些老年人做事优柔寡断、顾虑重重;还有些老年人不愿与人接触交往,性格孤僻[3]。⑤情绪情感的变化:老年人的情绪变化时多种多样的,可由个人所处的环境、职业、素养等不同而表现各异。有些老年人情感变得幼稚、不稳定,像孩子一样,稍不顺心便会生气、哭泣,有的则会因一点小事兴高采烈,或因较大刺激而反应强烈,情绪失控。针对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首先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护士可以通过经常与患者一起聊天等方式,充分关心患者日常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本身的了解程度,还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患者思想情绪的变化及各方面需求做较为深入的了解。
1.3.2老年患者自身的心理特点
①焦虑不安,老年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的相关问题及相关知识不了解,对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是否能治愈等还不清楚,因此常常引发焦虑不安,可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佳等。②孤独寂寞:老年患者由于住院时间较长或亲人陪护时间较少,而又不愿同其患者交往,患者感到非常孤独寂寞,情绪低沉等。③悲观恐惧:主要见于病情较重或癌症患者等,感觉正向死亡靠近,加之病痛的折磨因此产生恐惧、紧张;还有些患者对自己病情预后不了解,缺乏信心,产生悲观失望心理。④多疑: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此类患者过于谨慎小心,对自己的健康问题往往过于关注,如出现稍微的不适,就以为自己身患严重疾病。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应有针对行的实施护理,①焦虑不安:首先了解影响患者焦虑不安的因素,可通过周围环境来改变患者的焦虑情绪,比如可以再在床头上放一些绿色植物,或建议患者听一些舒缓音乐,指出焦虑不安对疾病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减轻患者的焦虑不安情绪。②孤独寂寞:这类患者虽表面冷漠,但内心情感丰富,内心渴望有人关注,对于这类患者在护理上要打开患者的心扉,通过与护理人员的交流、与其他患者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患者的适应性和相处能力,帮助患者摆脱孤独寂寞[4]。③悲观恐惧:这类患者一般病情较重,无法预后,对这类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并可给患者讲一些同种疾病治疗成功的例子,减轻患者悲观恐惧心理,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自信心。④多疑:对此患者应耐心疏导,给患者讲解疾病知识,使患者了解自己的病情及一些生理上正常的表现,消除患者多疑的心理。
2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84人(96%)积极配合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86人(99%)在住院期间对比较满意(其中一人因医保报销问题保留意见)。
3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化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内科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衰老,内科患者数量增加有味明显。且老年患者的与青年患者的心理差异,不能将青年患者的护理方式直接应用于老年患者身上,对老年患者实施护理,首先应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和谐的相处关系。其次护理人员还应针对内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工作特点,针对不同老年患者的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实施全方位的优质护理服务。总之,对老年患者的护理,要因患者而异、因患者疾病而异,这样才能起到对疾病治疗的促进作用,促进老年患者的康复。
参考文献:
[1]梁秀梅,李建华,中艾琳,李晓芳,方忠宇.老年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2):65-66.
[2]钟玲,蒋智云,董艳群.围手术期患者实施系列人文关怀护理的效果[J].现代预防医学,2011,34(15):98-99.
方法:对我院95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分析他们的心理特点,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
结果: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孤独、恐惧、焦虑、自卑、烦躁、易怒、悲观失望等,通过精心护理后,患者的心理状况明显好转,病情逐渐减轻,所有患者全部康复出院。
结论:老年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服药,病情未有明显好转,容易产生各种消极心理,影响疾病的治疗和转归,通过对他们心理特点的分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消除各种不良心理,对于血糖的控制达标具有重要意义,并且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心理特点护理方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397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345-02
糖尿病是老年患者常见的一种终身性疾病,在长期治疗过程中可并发心脑血管病,死亡率较高[1]。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绝大多数是老年人,这不仅对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危害,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已引起广泛关注,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其心理特点较为独特,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这就需要我们医护人员全面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方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老年糖尿病患者95例,所有患者均无精神病和意识障碍并排除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52例;年龄63~82岁,平均年龄68.7岁;病程2~30年,平均病程13.6年。所有患者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并发症。
1.2心理特点。①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不可治愈的疾病,当一些患者认识到疾病的这种情况时,会出现恐惧心理,害怕长期进行药物治疗和饮食控制,担心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自己带来痛苦,内心比较抑郁、苦闷;②长期药物治疗需要很大的经济支持,而对于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经济负担会使他们产生焦虑心理,害怕拖累家人,心理负担比较沉重;③糖尿病并发症多、病程长,而治疗疾病需要有经济支撑,患者长期服药看不到预期的效果,往往对治疗疾病失去信心,变得悲观、失望,看不到未来,有的患者变得烦躁、易怒;④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机体反应力较差,加上其他慢性并发症,容易引发各种认知功能障碍,有的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轻信各种偏方、虚假广告,容易被其迷惑而不能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疾病;⑤老年患者独居病房,没有亲人的陪伴和照顾,会产生孤独心理。
2护理方法
2.1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病史及家庭资料,护理人员要耐心与患者进行交谈,详细了解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状况以及家庭背景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老年患者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衰老,在心理上更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因此,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增加与患者的沟通和交流,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尊重患者的习惯和信仰,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对于患者的疑问要细致的一一解答,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等,使其能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接受长期治疗和护理,从而积极主动的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2.2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点实施不同的护理。①针对恐惧、焦虑心理的护理:护理人员要耐心讲解疾病的可控性,告诉患者疾病的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患者的密切配合有关,而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所用药物的多少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2]。鼓励患者加强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时刻注意饮食控制,从而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减少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进而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②针对悲观失望心理的护理:医护人员要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同情患者的遭遇,并尽可能的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要全面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交流,为他们提供专业、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3],同时要注意做好对患者家属的健康宣教,指导家属要给予患者更多的鼓励和支持,陪同患者一起学习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要让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医护人员的真诚,从而燃起生活的希望,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③老年患者由于年龄大、并发症多,机体的认知和感知功能下降,护理人员要注意安抚患者的情绪,使其能够正确面对生理变化,在生活中不急躁、不烦闷,需要帮助时可告知子女或医护人员,疏导患者的不良情绪,使其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面对疾病,并且要使患者相信科学,不迷信、不轻信各种偏方、小广告,以免耽误治疗的最佳时机,延误病情。④针对孤独患者的护理: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增进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使其有问题可主动找护理人员倾诉;要了解患者的家庭情况,主动与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劝导家属要经常探视患者,主动关心、帮助患者,并尽可能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使其感受家庭的温暖。
3小结
糖尿病病程长、并发症多、病情易波动,往往给患者带来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因此,在积极治疗糖尿病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切实了解患者的心理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方法,来疏导患者的各种不良心理,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作为现代护理工作者,不仅要有专业的护理知识和护理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发现患者的心理问题,并且能够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从而帮助患者解决实际问题,促进患者尽早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刘永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7):571
【关键词】心内科;老年病人;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220—01
心内科老年病人住院后,往往会产生消极的态度。我们作为护理人员,除了常规的临床护理外,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将爱心注入患者的心里,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及情绪,还能使治疗取得更好的疗效。
1一般资料
从2007年~2011年在我院住院的心内科老年患者中,随机抽取34例患者进行心里特点及护理分析,在这34例心内科老年住院患者中,其中男19例,女15例;年龄在65~84岁,平均年龄为73岁。
2方法
在对上述心内科老年住院病人进行常规临床护理的同时,对其心理特点进行观察和研究,待护士和病人建立和谐信赖的友爱关系后,依据他们个人的特点,对其进行心理上的关怀和护理。
3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有34位的患者和家属对贴心的护理感到满意,即满意程度97%;有1位患者的家属持保留意见。
4护理
4.1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理特点
对于住院的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和分析,总结出心内科老年病人常见的心里特点:
4.1.1.焦虑不安
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基本上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这一特点,且以首次住院的患者入院第一周最为明显[1]。是因为老年人自身年龄已很高,他们对自己的病因、病情、严重程度以及康复日期等还不清楚,对生命的期盼加上对病痛的折磨,所以很容易出现烦躁、焦虑不安、睡眠质量下降,食欲不佳等。
4.1.2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病人之所以会感觉到孤独落寞,是由于本身病人的性格多内向,加上病魔的折磨,不爱言语,不愿意与其他病人进行沟通,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4.1.3悲观消极
人到老年自然就有一种日落黄昏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病人们便自暴自弃,不去主动接受治疗,也不去配合做治疗,而是每天沉浸在黑暗中不能自拔,不对生命满怀期待,甚至会觉得自己是家人的累赘,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
4.1.4恐惧紧张
主要表现在首次住院的患者或者治疗过程中病情加剧的患者,在癌症患者中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里特点了,他们会突然间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会认为自己的病情在恶化,是死亡在向自己宣战,这个心里状态的病人一般求生的欲望会消减,失望悲观的情绪会滋长蔓延,产生极度的恐慌。
4.1.5依赖他人
心内科老年病人大多数都有依赖他人的心理特点,其依赖对象主要是医护人员及病人家属,具有这类心理特点的病人,不是自己不能做,而是自己本身不想去做,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别人悉心照顾下生活,便不愿意自己努力去尝试做些什么,经常时间的不去活动舒展筋骨,其实对于病人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4.2护理措施
4.2.1帮助病人自我放松
对于病人的疑惑和问题,护士应进行认真、耐心的解释,不仅要让病人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和病情的严重程度,还要指出焦虑不安产生的原因及给病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并建议病人做好自我调节,并进行放松训练(自我按摩,简易保健操等)。患者均能接纳护士的意见,在较短的时间里消除或减轻这种心理,睡眠及饮食状况会有明显改善。
4.2.2建立感情交流平台
消除孤独寂寞的最好方法是与病友进行感情交流。这类病人虽然表面沉寂,但内心情感丰富。护理人员应主动的去和病人进行接触、交流,谈些病人感兴趣的话题,使自己在病人的心中留下好的印象,首先成为病人交往的对象,然后帮助病人与其它病友建立交流的通道,还可引导病人参加一些切实可行的活动,如读书、下棋、打太极拳等,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2]。
4.2.3关心一支持一鼓励
病人这一心理产生的基础是不敢面对现实,其实是一种逃避行为。针对这种情况要取得家属的配合,主动关心病人,使病人认识到亲人们爱他(她),盼望他(她)能早日康复,讲解主动配合治疗的意义,首先要在精神上战胜自己。对病人每一点认识的提高和精神的振作都要给以肯定和鼓励。应该指出的是,家属的关心与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4.2.4树立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鼓励病人积极主动参与并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康复活动,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和预防保健措施,可以减轻恐惧心理。同时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少不必要的帮助,根据病情制定每日活动计划,提高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对于一些逃避现实的病人,首先要和其家属取得联系,并努力配合,让患者清楚的认识到亲人们对他的关心和爱,以及对他康复的期盼,鼓励病人为了家人、为了自己与疾病相斗争。
5体会
针对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问题,我体会到护士接触病人的机会最多,护士的言行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影响较大。能解除病人焦虑、孤独的心理是护士重要职责所在。帮助心内科老年病人认识、处理好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的关键。护士工作质量直接影响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因此,护理人员不仅要熟悉心内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状态,还必须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获得病人信赖,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愉快地接受治疗,配合治疗,使之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关键词]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和医学的不断发展,人口老龄化是目前多数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老年人是健康较脆弱的群体,不仅身体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健康,同时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响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间,护士要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对病人恢复健康起着积极促进作用。
一、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敏感的自尊
人的价值感和自尊心紧密联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较深的资历和阅历,喜欢周围的人恭顺他。可是一旦住院,处处受约束,当不甘“任人摆布”的心理与现实发生矛盾时,自尊会变得更加敏感和强烈,也极易受到伤害。
2、孤独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对周围的环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护,医护人员又不能时刻照顾在身边,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极易产生孤独感。
3、焦虑、猜疑和恐惧
病人的焦虑主要来自身体不适、家庭因素、经济压力、医院环境等方面。恐惧主要来自疾病对生命的威胁。病人怕误诊、误治,怕检查、治疗及护理操作带来的不适。猜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影响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判断。老年人若长期处于此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导致心理失衡,直接影响治疗,不利于身体康复。
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际关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为前提,常被指为自私自利;(2)依赖性加强: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丧失或降低,需要别人的照顾,但过分依赖使老年人对自己能做的事也懒得去做,这种心理不利于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3)兴趣狭窄:只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仅对以往兴趣事物表现淡漠,更无增添新兴趣的动机;(4)强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转或接近痊愈时,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养,自信心减弱,不相信疗效,对原来担任的社会角色恐惧,不愿出院。
二、心理护理对策
1、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
环境对老人心理活动的影响十分明显,因此护士要根据现有的住院条件,尽可能地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和休养环境。在病房设置、病员安排、病房周边环境等方面,都要尽可能地使其安静、整洁、舒适、美观,尽量减少不良环境对患者的刺激。
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成功的关键。护患关系建立的基础是护士对患者情况掌握的准确程度,护士在准确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下,可以对症下药。在和患者接触的每一个环节,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关系。患者一旦对护士产生信任感,护士即可通过言语、态度、表情和行为影响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态和行为。
3、疏导患者负性心理情绪
(1)维护自尊,消除孤独感:热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绍。耐心介绍医院、病区环境,介绍同病室病友及医护人员,使其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医护人员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称呼恰当,言语礼貌,行为端庄大方。对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应妥善解决,对一般无原则性问题尽量迁就,适当照顾他们固有的生活习惯。而对不能解决或违反原则的要求,要耐心地给予解释,说明原因,使其能够接受,避免产生抵触情绪,使其自尊心得到满足。
为消除病人孤独感,护士应经常深入病房,对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视护士为亲人,宣泄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重视家庭支持的治疗作用。动员家人经常看望,对危重病人应以疾病康复为目的,留陪护且勿多人探视。护士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在病区开展趣味不同的活动,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独感,保持愉快的心态。
(2)消除焦虑、恐惧和猜疑的情绪:护士首先要细心观察,了解病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若因生活、经济上有困难,护士应尽量帮助解决或尽快与病人家属联系,给予妥善处理。若因病人对疾病本身不清楚,护士应进行细致的疾病宣教,讲解有关的科普知识,使其对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种治疗、护理操作及检查前要做好解释工作讲解时应注意声音宏亮,语速宜慢,内容简明扼要,且根据病人的理解水平来讲解,使其尽量清楚。对一些特殊检查、治疗及用药后的反应、副作用,应事先向病人及家属讲清楚,消除其紧张情绪。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检查结果,明确治疗与康复过程及方向。鼓励病人尽可能参与疾病的医疗决策活动。护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现镇定从容、耐心、处事果断,语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也不应随意议论病人,以免病人猜疑。护士应多举一些好转或痊愈的病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危重病人及癌症患者需实行保护性医疗,但应与病人家属交代清楚。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焦虑衰老的征兆往往会使老年人感到惶恐不安、内心空虚、无所适从,莫名其妙地担忧将来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健康缺乏自信心,久而久之,往往就会出现抑郁、焦虑的情绪,性格发生变异。常表现为意志消沉,烦恼,抑郁焦虑。
疑病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些人往往会出现疑病症状。这种人一般比较刻板固执,因循守旧,个性执拗,容易将注意力从外界事物转向自己的躯体,并且主观感觉加强。
自卑这种人往往沉默寡言,性格孤僻,很少与别人沟通,人际交往能力减弱,对生活缺乏热情、勇气和自信心,从而产生不安和自卑心理。
孤独有些老年人由于丧偶或夫妻不和、多病、行动不便,儿女工作繁忙,自己无人陪同,精神压力和体力负担过重,再加上不善交际,易出现孤独、失落感,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的事物不感兴趣。
抑郁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多因老年人受到慢性疾病的困扰及死亡的威胁而产生。有的老年人则由于退休后生活方式改变、社会交往减少、缺乏归属感而产生抑郁心理,悲观失望。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保健调节老年人应该从身体、智能及情感上适应生存环境,保持乐观开朗的性格、平和的心态,即使在遭遇困难或者不幸时也能用自己的理智驾驭自己的情感,保持冷静,适应新的环境。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老年人应戒烟、限酒,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扩大社会交往面,多交知心朋友,多接触大自然,保持心情舒畅,克服消极心理,振奋精神。
保持与社会的接触应多关心老年人,经常主动与他们沟通,帮助他们认识自身的变化,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生活,走向社会,多与人交往,从社会生活中寻找生活动力,摆脱孤独,消除失落感和不必要的担心。
努力维护家庭和睦老年人常会感到孤独,希望得到家人的关心、爱护和照顾,因此,子女应经常与老人沟通,遇事多与老人商量。丧偶的老人在独自生活过程中会感到寂寞,子女应理解老年人心理需求,支持老年人的再婚行为,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子女应该多尽孝道,赡养与尊重老人;而老人则应多理解子女,以理服人,遇事多和子女协商,切不可固执己见、独断专行或大摆长辈尊严,。
上一篇:幼儿园教育教学能力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