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皮肤护理措施(6篇)
时间:2024-11-20
时间:2024-11-20
【关键词】新生儿;败血症;护理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致病菌进入血液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而造成全身性感染,是新生儿时期较严重的感染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1]。随着抗生素的应用,死亡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却下降较少。由于新生儿的生理功能不全,免疫功能低下,轻微的局部感染则可能扩展全身,如不及时治疗,则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于新生儿败血症的治疗要及早发现,及时应用抗生素治疗,且护理要精心呵护新生儿,可提高新生儿败血症的疗效,降低死亡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河南省许昌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25例新生儿败血症患儿的资料临床和护理资料,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的患儿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早产儿9例,足月儿16例;日龄1~30d;体重1.7~3.6kg;病因:分娩中羊水早破、混浊,产程延长者4例,孕母有发热感染史者2例,患儿肺部感染者9例,肠道感染者4例,脐部感染者3例,患儿皮肤黏膜破损者4例。经血培养,G+17例,G-8例。
1.2结果所有患儿按药敏结果使用抗生素积极抢救治疗原发病及并发症,以及精心的护理,均痊愈出院。
2护理
2.1密切监视患儿的生命体征每30min监测体温、呼吸一次。要维持患儿体温的恒定,当患儿体温偏低或过高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温的同时要考虑保暖措施,绝不能使体温下降过低而造成体温不升,危及到患儿的生命安全[2]。加强病情巡视,经常观察患儿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如患儿有烦躁不安、面色、口唇苍白或发绀[3],提示有心力衰竭发生,及时报告,及早对症治疗。
2.2呼吸道护理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遵医嘱采取动作轻柔的人工机械排痰或给氧。
2.3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嫩,在护理过程中动作要轻,防止皮肤破损。且要严格无菌操作,避免皮肤或脐部感染患儿感染蔓延引起严重后果。经常翻动身体,勤换尿布,保持皮肤干燥,避免因尿液浸泡造成会阴等部位继发尿布疹或感染。勤擦洗皮肤皱折处如颈下、腋下、会阴、肛周等,防止破溃,减少感染机会[4]。
2.4输液护理新生儿败血症需要根据药敏结果输注抗生素治疗,甚至需要输入新鲜血液或丙种球蛋白来增加患儿的免疫力,各种营养及身体必需的热量也均是通过静脉输注进入体内。因此,要加强输液护理,严格无菌操作,保护血管,大多数行PICC留置导管,保证输液通畅,根据新生儿体重调整输液量和速度。同时注意患儿的出入量,保持患儿的体液平衡。
2.5喂养护理提倡母乳喂养,初乳中含有多种抗体。喂养前将清洗干净,避免再次感染。除经口喂养外,遵医嘱结合患儿的病情、感染的不同阶段采取合适的营养支持[5]。正确喂养,每次喂奶量要低于正常的新生儿。喂养后,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呼吸道窒息。
2.6家属的心理护理由于患儿病情较重,家属容易出现焦虑、担心,甚至恐惧心理,此时,向家属讲解新生儿败血症的有关知识,让家属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2.7环境护理由于新生儿刚从子宫内分娩到外,其生存环境有了巨大改变,而新生儿的各器官生理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善,免疫功能缺陷,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新生儿病室,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5℃左右,湿度保持在55%~65%,并要酌情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室内物品要每日消毒。进入新生儿病室,要更换隔离服,接触新生儿前要清洗消毒,避免交叉感染,引起严重后果。
3讨论
新生儿败血症具有隐匿性的特点,容易被忽视[6],但病程发展快,病情较凶险,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观察患儿要仔细,发现轻微异常,就应及时报告给医生,及早处理,及时对症治疗,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抢救患儿的生命,降低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崔焱.儿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32-133.
[2]单颍,孙庆飞.新生儿败血症高热降温致体温不升死亡1例.中国社区医师,2008,24(2):33.
[3]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96-500.
[4]崔炎.儿科护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123.
【关键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观察与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2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022-02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指新生儿期因血液中胆红素浓度超过正常值(足月儿>205.2umol/L,早产儿>256.5umol/L),以皮肤及巩膜黄染为临床特征,多发生于出生后1周以内,如治疗护理不及时,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发生胆红素脑病而导致残疾或死亡[1]。因此积极规范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并落实好护理措施,对改善患儿预后极为重要。本研究以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及护理干预并比较护理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本组80例,均为我院儿科新生儿室于2012年1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均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标准。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24h至28d,平均(7.7±2.3)d,早产3例,足月37例,顺产29例,剖宫产11例,血清总胆红素206-468umol/L;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年龄22h至29d,平均(7.8±3.1)d,早产2例,足月38例,顺产30例,剖宫产10例,血清总胆红素213-475umol/L。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分娩时间、分娩方式以及血清总胆红素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具体措施如下:
1.2.1密切观察病情患儿治疗期间,严密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准确记录患儿首次排便时间,观察患儿小便颜色、性质、量以及皮肤黄疸消退时间,有无出汗及皮疹,若发现患儿伴有腹痛、腹泻、呕吐及精神异常时,应立即报告主管医生,寻找原因并对症处理,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患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55umol/L时,需使用光疗箱照射治疗,应24小时专人护理,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及会阴,密切观察眼罩及尿布的松紧度。每2小时为患儿更换,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吸吮力、哭声及肌张力有无变化,及时判断有无核黄疸发生,如有异常及时报告主管医生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1.2.2合理母乳喂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母乳喂养的次数及质量密切相关,提倡母乳喂养,指导患儿母亲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正确、按需哺乳,每24h哺乳8-12次为宜,及时有效的哺乳有利于乳汁分泌,增加患儿母乳摄入量,有利于患儿建立肠道正常菌群。患儿通过吸吮反射可使肠蠕动间接增强,可加速胎便的排出,胆红素排出增多,胆红素重吸收减少,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2]。必须采取混合喂养或人工喂养的患儿,应及时添加配方奶,补充足够营养及水分。由于光疗时患儿不显性失水增加,进行光照治疗时应配合静脉输液补充水分。
1.2.3注意保暖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体温容易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影响,加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较健康新生儿反应低下,摄乳少,精神差,体温偏低甚至不升,因此注意保暖尤其重要,宜采取暖箱保暖,采取蓝光照射时,光疗箱箱温维持在32℃-34℃,湿度维持在55%-65%为宜,使患儿体温维持在36.5℃-37℃。
1.2.4加强皮肤护理高胆红素血症易引起皮肤瘙痒,尤其光疗时可使氨类物质分解增加,进一步刺激患儿皮肤,湿尿布包裹臀部易发生新生儿红臀,因此应加强皮肤护理,每日沐浴1次,勤更换尿布,臀部应涂氧化锌软膏,预防红臀发生。
1.2.5促进胎便排出①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抚触可增加新生儿活动量,有利于促进肠蠕动,尤其进行背部抚触时,可兴奋患儿脊髓排便中枢,加速胎便排出,从而降低胆红素的重吸收[3],可每日进行抚触1次,每次10-15min。②灌肠:使用注射器抽取开塞露5ml+生理盐水5ml,连接去掉针头的输液头皮针进行灌肠,每日1次,连续3d。③腹部按摩:以食中指三指轻轻按压于患儿神阙穴,顺时针、逆时针方向各按摩3min,按摩用力均匀,先轻后重,按摩频率50次/min,按摩宜在两次哺乳中间进行,每日2次。
1.3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采用以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每日使用经皮测黄疸仪测量胆红素2次,若胆红素值>205.1umoL/L,应进一步测量血清胆红素。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l5.0程序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
2结果
两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及血清胆红素浓度比较: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3讨论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与新生儿时期的胆红素代谢密切相关,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红细胞衰老速度明显快于成人,衰老的红细胞被破坏后分解出大量血红素,故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相对较高;此外,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其排泄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肠肝循环尤其活跃,部分胆红素随胎便排出,其余胆红素则重新被肠道吸收。而新生儿肠腔内的胎便一般为100-200g,其内含胆红素约80-100mg,接近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总量的10倍[4],故一旦胎便排出延迟,使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增强,胆红素重吸收增加,导致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极易发生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对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实施有效的观察与护理干预,对改善预后极为重要。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实施护理干预,包括密切观察病情、合理母乳喂养、注意保暖、加强皮肤护理以及采取腹部按摩、灌肠、新生儿抚触等促进胎便排出的护理措施,其中合理母乳喂养,增加喂养频率,可通过吮乳-结肠反射促进肠蠕动,促进胎便顺利排出;新生儿抚触可兴奋迷走神经,促进胃泌素及胰岛素的分泌,使患儿吮奶量或食物增加,并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从而促进胎便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开塞露溶液可刺激直肠壁的感受器,促进肠蠕动,从而产生排便反射[5],促进胎粪排出,并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降低胆红素在肠道的重吸收;腹部按摩对胃肠道可起到机械性刺激的作用,促进肠蠕动,有效增加排便次数及排便量,使胆红素的重吸收减少,进而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首次排便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对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实施观察与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缩短首次排便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参考文献
[1]薛辛东,主编.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4-157.
[2]张凤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护理干预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3):78-79.
[3]石鸿.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光疗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9-60.
新生儿尿布皮炎[1]是常见的新生儿期的皮肤病,当新生儿受尿布刺激,从而导致婴幼儿的臀部等发生红斑、丘疹的症状[2],临床表现发炎部位具有瘙痒、疼痛等。从而导致新生儿哭闹不安,极大地影响了患儿的睡眠质量。一旦处理不当还可导致继发性的细菌、真菌感染,甚至败血症。它的发生及影响因素较多。通过加强护理,母婴同室,消除致病因素,积极治疗发病,合理使用抗生素,可取得较好疗效。
1新生儿尿布皮炎相关因素
新生儿尿布皮炎由多种因素引起。大多由化学性或是物理性的刺激引发[3]:导致继发性念珠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使导致尿布皮炎发生率增高。
2新生儿尿布性皮炎、临床表现及分度
Ⅰ度:局部皮肤潮红,伴有皮疹症状;Ⅱ度:皮疹部位溃破脱皮;Ⅲ:局部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糜烂或表皮脱落,有的甚至可引发继发性的感染。
3护理措施
3.1对于患有腹泻病的患儿应与其他新生儿隔开,严格采取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执行无菌操作技术。
3.2臀部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适当使用护臀膏,保持床铺整洁干燥,舒适,衣服应选用柔软、纯棉布料;舒适,定时更换减轻局部皮肤受压,改善血液循环。
4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治疗
4.1一般防治营造舒适的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清新。对于新生儿局部皮肤保持干燥清洁,常换尿布。每次在给新生儿更换尿布后,都要轻柔擦洗尿布包裹过的地方,待皮肤干后再包裹新的尿布。
4.2一般治疗
4.2.1炉甘石洗剂,用绿茶水清洗臀部,干净软毛巾吸干水分,充分摇匀药物涂于患处,1日3-4次。
4.2.2生茶油,生茶油中的维生素E能强细胞抗氧化作用,利于组织修复;茶皂素则有抗菌、消炎、镇痛作用,方法:用温和的清水擦洗臀部,再用干净的毛巾吸干水分,最后再用消毒棉签醮适量的茶油均匀擦于患处,1日3-4次。
4.2.3湿润烧伤膏其主要的化学成分是黄芩、黄连、黄柏等,主要功效为清热解毒、镇痛生肌。可加速血液循环,加快创面修复。同时起效快,临床疗效显著[4-5]。
5小结
新生儿尿布皮炎是常见的新生儿皮肤疾病。近几年,对于新生儿尿布皮炎的防治和护理,其方案多种多样。3M保护膜、康惠尔粉剂等新型高效材料,以及各种既经济又简单的措施:如电吹风局部吹干、外涂药用茶叶等都显示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但在对新生儿皮炎治疗和护理的同时,也应注意对患儿的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的患儿情况,仔细酌情,从而选用最恰当的防治和护理方法。例如,当新生儿尿布皮炎处于中重度阶段时,则主要应以药物治疗为主,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或抗真菌药物,但应注意对药物浓度的控制,保证在最小有效浓度下进行治疗,从而减少对新生儿的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吴丽元.赛肤润预防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效果观察[J].现代护理,2007,13(29):2835-2936.
[2]韩金芝.新生儿尿布皮炎的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0,8(2):140-142.
[3]段伟莉.鞣酸软膏治疗新生儿尿布皮炎的临床观察[J].全科护理,2010,8(2):400-402.
关键词:新生儿;多巴胺渗漏;护理措施
多巴胺是一种儿茶酚胺类药物,其血管活性作用随剂量及速度而异,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搏出量,扩张脑、肺、肾血管,从而改善微循环。因此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感染性休克、窒息、HIE、新生儿心力衰竭等危重症的常用治疗方法之一。但是由于此药PH值低、对血管壁刺激性强、局部反应大、泵入时间长等因素,易导致静脉穿刺局部苍白、坏死等缺血缺氧改变[1]。因此,预防多巴胺的渗漏及渗漏后的及时有效的护理至关重要。本文就新生儿输注多巴胺渗漏的原因、预防措施和护理总结如下。
1渗漏的原因
1.1患儿原因①新生儿皮肤娇嫩,静脉表浅细小,血管壁薄弱,充盈度差,且患儿因年龄较小无自主意识,渗漏后,难以作出疼痛的表达,护士在穿刺中难度较大,固定后易脱落,导致渗漏;②患儿躁动、哭泣等情况导致静脉留置针移位、滑脱等损伤血管引起渗漏。
1.2药物因素①多巴胺是属于肾上腺素类药物,ph值为3.0~4.5[2],对血管刺激性大,病情危重期间末梢循环差可引起血管内膜严重组织学改变,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不可预料的后果。药物浓度。②新生儿在输注多巴胺局部出现红色线时,多巴胺浓度为14μg/(kg・min),当局部皮肤发白时,多巴胺浓度>4μg/(kg・min)。因此,当药物浓度越高时,对局部血管的刺激就越大。
1.3护理因素①护士经验不足,血管选择不当,穿刺操作技术生硬,多次穿刺,拨针及针眼按压手法不当、固定不稳;②护士知识欠缺,对药物的特性不了解;③责任心不强,未加强巡视,未能在第一时间发现渗漏或局部红肿;④加强药物知识学习,掌握和了解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理方法。
2预防措施
2.1提高技术①加强护士的静脉穿刺技术培训,提高穿刺水平;②尽量选择粗直、弹性好未被反复穿刺过的静脉,避免穿刺头皮静脉,因头皮脂肪少,渗漏后恢复较慢;③拔针时要快而稳,在针尖拔离皮肤的瞬间,用干棉签沿血管的方向迅速按压穿刺点一般为5~10min[3],力度要适中,以防药液从穿刺点向深部组织渗漏;④加强学习,提高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掌握药物的用法及渗漏后的处置方法。
2.2静脉输液的科学管理合理选择血管,使用静脉留置针建立通路后妥善固定,避免患儿哭闹、烦躁保持安静,必要时给予PICC置管,加强巡视,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3安全用药使用多巴胺时要严格控制滴速,遵医嘱使用微量泵,并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4h交替输注;熟悉注射药物的性质,采用适当的稀释方法(我单位选用5%葡萄糖作稀释液),调节减慢推注速度,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保暖,提高注射液温度等措施,以减轻药液对管壁的刺激和损伤。
2.4巡视及时在巡视中要仔细观察针眼处是否有渗漏,局部是否有红肿,了解在输液过程中患儿是否出现哭闹。如发现液体渗漏和局部红肿时,就及时停止输液,对症处理,防止进一步损伤,同时做好病情处理记录,并做好床头交接班。
2.5保暖新生儿由于体表面积大,散热快,体内棕色脂肪少,产热少,药液渗漏后,肢体湿冷,温度降低,影响局部血液循环,血液回流受阻,局部缺血缺氧。长时间就会导致皮下组织缺血性坏死。因此使用多巴胺的患儿,最好置于远红外线复温床或者暖箱内。
3护理
①患儿针眼周围或沿血管走向皮肤发白,应立即停止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必要时给予局部湿热敷,促进药物吸收,温度不应超过50℃。②患儿局部皮肤出现发红伴肿胀,应立即停止输液,挤压穿刺点,尽量将输注液体外排,给予5~10mg酚妥拉明稀释液局部按摩湿敷,外用保鲜膜覆盖,每2h更换1次,如用50%硫酸镁行局部湿热敷,效果更佳。③若局部皮肤出现灰白色,根据范围大小,给予不同的处理。若灰白色面积较小,给予局部挤压外排后立即用酚妥拉明稀释液按摩至颜色变浅甚至消失,后以水凝胶敷料覆盖保护皮肤,防止皮肤破损。若面积较大,应立即给予生理盐水+酚妥拉明5mg局部进行封闭,对范围较大者可加大剂量或每3~6h局部浸润注射1次,避免局部皮肤受压,直至皮肤颜色恢复正常为止,封闭最迟不得超过12h。④皮肤由灰白色变为黑褐色,说明局部已坏死,应保持皮肤坏死表面干燥,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变化,给予美宝烧伤膏或喜辽妥软膏每日外涂,需长期换药,约1个月左右可愈合。⑤其他治疗新鲜萝卜、马铃薯切成2mm薄片敷在渗漏部位,保鲜膜覆盖,消除水肿和防止组织坏死有很好效果。
4结论
静注多巴胺是治疗新生儿心力衰竭、休克、急性肾衰竭等多种重症疾病的常用方法。持续静脉滴注多巴胺能扩张患儿血管,改善微循环。而新生儿使用此药物时在无明显渗漏的情况下,对局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也有病理损害作用[1]。在临床中长时间维持使用时,药物对局部血管刺激性强,血管局部反应大,出现反射性痉挛、收缩,静脉穿刺局部出现皮肤苍白、发红,甚至坏死等缺血缺氧性改变。同时,由于临床中多种原因可引起新生儿多巴胺输液渗漏。
为了有效降低新生儿输注多巴胺的渗漏率,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医患纠纷。在临床的护理工作中,用药前的评估是防渗漏的前提,用药后监控是防渗漏的关键,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是补救和防止渗漏造成损害的必要手段。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加强巡视,严密观察,发现渗漏并及时干预,使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邓业芹,许业梅.NICU新生儿多巴胺渗漏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3):80-81.
[2]龚志佳.新生儿静脉输注多巴胺渗漏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12,10(11).
关键词:新生儿;家庭护理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选择了XX地区2014年3月至2014年6月出生的新生儿40例,这40例新生儿中男孩有25例,女孩有15例,都是出生7-28天的新生儿。并且选择的新生儿并没有其他躯体疾病。
1.2方法及结果
1.2.1方法
针对40例新生儿的家庭护理,医院分派了专门的护理人员一对一上门对产妇进行讲解,如新生儿需要的环境和保暖处理,新生儿的正确喂养方式,新生儿皮肤、臀部、眼部、脐部等身体部位的正确护理,以及针对新生儿发烧发热等的正确护理方式。
1.2.2结果
通过专业护理人员上门对产妇进行新生儿家庭护理的专业讲解和示范,40例新生儿的母亲都能正确掌握有关家庭护理措施,不用护理人员在旁指导也能独立完成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这样,40例新生儿都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护理,都能健康成长。
2家庭护理措施
2.1新生儿的环境及保暖护理
很多产妇诞下新生儿后都喜欢将门窗紧密,避免吹风,但这对新生儿来说是极为不利的,门窗紧闭导致新生儿接收不到新鲜的空气以及充足的光照,阻碍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正确的护理应该是定时开门窗透风,但切忌对流风,室内要保持干净整洁和清净,尽量避免室内人员走动过多。新生儿的衣服尽量要选取保暖性好和轻松柔软的,新生儿所处的室内温度要控制在22-24度左右,在洗澡、换尿布等过程中也要做好保暖措施,避免新生儿受凉。
2.2新生儿的喂养护理
母体在喂养新生儿的时候必须掌握正确的喂养方式,不论是坐位喂养、坐位环抱式喂养还是卧位喂养,母体都要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喂养时的正确姿势就是将拇指放在的上方,四指放在的下方,托住整个,且头跟两肩要稍微向前,将新生儿面向,确保新生儿的嘴跟母体的是在同一水平位置上。当新生儿嘴巴张开的时候,母体要迅速把跟大部分乳晕送往新生儿的嘴里,注意不能堵住新生儿的鼻孔。
当母体母乳不足的时候,还是应该多跟新生儿进行皮肤接触,让新生儿含接,刺激母体乳汁的分泌。在喂养母乳的过程中不能随意使用其它乳代品,但可以给新生儿补充一定量的牛乳(牛乳需要稀释到四倍),等到母体有充足的母乳后就可以不用牛乳。每次喂养牛乳必须在母乳喂养之后,避免新生儿吃牛乳吃饱后就不吃母乳了。此外,喂养完成后还应该把新生儿直抱起来轻轻拍背,可以有效避免呕吐。
2.3新生儿的身体部位护理
2.3.1皮肤护理
新生儿的皮肤要保持干净,每天都应该洗澡换衣(注意做好保暖措施),特别是腋窝、头颈、会阴等部位的皮肤。便后要用温水清洗新生儿的臀部,并用软布将水擦干,涂油保护。此外,要及时剪除新生儿的指甲,避免划伤自身。
2.3.2臀部护理
要给新生儿选用尺寸合适的尿布,并且及时更换尿布,避免出现尿布疹。尿布过紧很容易滋生各种细菌,尿布太松又不能起到作用。在更换新尿布之前应该暂停几分钟,然后在新生儿的臀部上擦上护臀膏,接着再换新的尿布。新生儿的皮肤很嫩、表皮很薄,易出现脱落,所以在擦拭其臀部的时候要用十分柔软的布。
2.3.3脐部护理
新生儿的脐带残端通常在其出生后3-7天就会脱落,在脱落之前要确保脐带残端的干净和干燥,避免沾湿和污染[1]。新生儿洗完澡之后可以用酒精轻擦脐带根部以及周围。跟脐带接触的衣物要确保柔软、清洁、干燥,要尤为注意不能受到新生儿大小便的影响。一旦脐带周围又脓性分泌物或是皮肤红肿,就要及时从医院就诊。
2.3.4眼睛护理
新生儿在出生的时候由于产道中受到细菌感染或是部分鼻泪管遭到堵塞都可能导致结膜炎,这个时候就要带新生儿去医院,由医生给新生儿诊治后再滴入相应的眼药水。此外,新生儿的毛巾、被褥、枕巾都要确保干净,并要跟家庭其他毛巾等隔开。
2.4有针对性的新生儿护理
2.4.1溢奶和呕吐的护理
新生儿的呕吐可能是生理性的,通常来说,正常、健康的新生儿媒体那都可能有1-2次的呕吐情况,但也可能是因为消化道梗阻或是消化功能紊乱导致呕吐。此外,母体喂奶不正确,如喂奶过快、喂奶量过多或是不足、喂奶的时候让新生儿吸入了空气、喂奶前新生儿长时间哭闹等,都可能导致新生儿呕吐和溢奶,这个时候及时更改错误的喂养方式即可。如果新生儿呕吐的时间多,呕吐的时候还有腹胀、发热等情况,就有可能是胃食道感染、幽门痉挛等疾病。这种情况母体在喂养之后就需要抬高新生儿的头部,并且少吃多餐。
2.4.2黄疸护理
通常来说,足月出生的新生儿在2-3天后就会出现轻度或是中度的黄疸,4-6天后黄疸达到高峰期,7-14天后黄疸就会消退[2]。在这个过程中不会有其他症状,轻度黄疸的新生儿,可以口服含量为10%的葡萄糖注射液,如果比较严重的就要考虑黄疸是否上升到病理层次,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是生理性的黄疸新生儿不会有什么不舒服,所以不用过于紧张,但如果饥饿、便秘等就可能加重生理性黄疸。建议新生儿要多晒太阳,并尽可能把皮肤露出来,可以有效加快黄疸消退的速度。此外,新生儿也可以多有用,促进肠蠕动,便于排出胎便。
2.4.3发热和腹泻的护理
首先要找到新生儿发热的原因,如果是因为疾病导致的发热就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是因为保暖过度等导致的发热,就可以多给新生儿喂水、松包。新生儿腹泻要观察大便的颜色、量、次数等,如果是黏液脓性的大便,就要及时送医院就诊。此外,如果新生儿出现高热情况,就需要采取以下护理措施:一是,体温在38度以下通常不用做任何处理,如果温度达到38-39度左右就需要打开新生儿的襁褓,让新生儿皮肤散热达到降温的目的,或是用冷水袋达到降温目的;二是,温度达到39度以上,就需要准备浓度为75%的酒精兑一半的水,用纱布蘸着擦拭新生儿的腋下、四肢、颈部等处,达到退烧的目的;三是,新生儿发热的时候要避免吃退热药物,避免导致出血状况,可以使用物理方式降温,新生儿的体温降下来之后,就要及时撤除降温措施,最好每隔两小时就给新生儿喂5-10毫升的白开水。
综上所述,新生儿正确的家庭护理是十分重要的,产妇必须要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新生儿有一个健康的生长环境。为此,不论是顺产还是剖腹产的产妇,都要及时请教专业护理人员或是医师,学习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护理措施,避免在家庭护理过程中对新生儿护理不当导致各种疾病。
参考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及其防范措施。[方法]对我院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结果]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的因素与护理对象的特殊性、科室的特殊性、护士人员配备不足、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护士责任心及护理风险意识不强、护理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有关。有效的防范措施为:建立完善的护理风险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合理配置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护理核心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护理管理等。[结论]通过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能有效降低新生儿监护室护理风险。
【关键词】:新生儿监护室;风险;防范;管理
1新生儿室护理风险
1.1护理人力资源的缺乏
1.1.1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量很大,护士劳动强度较大,工作压力重,护理人员思想浮动,护士往往只限于被动完成基本治疗工作,加上护理人员大部分为年轻人,使得护理人员整体业务水平下降。
1.1.2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不高临床大量护理人员为中专学历,知识结构单一,加之缺乏可持续性的专科知识及技能培训,使之专科知识水平低,专科护理操作不熟练,不能适应新生儿监护室护理的高要求。
1.1.3护理管理不科学专科制度不健全,人力安排及护理流程不合理,管理者风险意识淡薄,极少数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缺乏慎独精神、经验不足,都可增加护理风险。
1.2静脉输液引发的皮下渗漏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血管细小,血管壁较薄,容易破裂。当留置针在血管内与血管壁长时间接触,引发血管内膜受损而发生药液外渗到皮下;当针头固定不牢时,新生儿活动碰撞及抓扯到针头以至损伤到血管,或针头脱出血管外致使药液渗漏。
1.3皮肤完整性的受损
1.3.1留置针止水夹引发的皮肤损伤留置针的止水夹是方型的,给患儿在上肢或下肢使用留置针,当患儿活动肢体时,容易被止水夹刮伤皮肤。
1.3.2血氧探头引发的皮肤压伤在给患儿监测血氧饱和度的过程中,未及时更换放置血氧探头的部位,使局部皮肤受压时间过长,照成压伤;或为保证血氧探头与皮肤接触良好,放置血氧探头过紧,局部皮肤压力过大,照成压伤。
1.3.3红臀尿中含有尿素,尿素在尿布上由细菌分解产生氨。如果长时间不换尿布,就会刺激患儿柔嫩的皮肤,产生红臀;此外,患儿大便的刺激,粗糙尿布的刺激等等,均可引起红臀。
1.4护理对象的特殊性新生儿各器官发育不成熟,病情不稳定、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及无语言功能等特点,细微的病情变化和需求都需要通过护士的密切观察来发现,如突然发生呼吸暂停、奶液反流窒息,发现不及时,很可能危及生命。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儿、感染、窒息的患儿逐渐增多,对治疗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增加了护理风险。
1.5科室的特殊性新生儿监护室实行无陪护制度,护士在执行各种治疗、护理操作时,少了家属监督环节,加之新生儿不会说话,在查对时,又少了病人应答环节,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护理差错的机率。
1.6用药方面新生儿是尚未成熟的个体,对药物的处理具有特殊的反应[1],且用药剂量极为精确,要求临床护士计算、配制过程很细心,用量不够,达不到效果;用量稍大,很有可能发生毒性反应;再者,临床制药厂家普遍每支剂量按成人标准,没有专门针对新生儿的用药剂型,稍有不慎算错剂量,引发的后果不堪设想。
1.7消毒隔离
1.7.1胎儿在母体生活,在恒温的无菌环境中得到母体的保护。出生后其生活环境骤然发生变化,从无菌环境进入外界环境,无论空气中或周围物体上都存在大量微生物。新生儿免疫力低、抵抗力差、容易感染。如消毒隔离不严,势必增加感染的机会,甚至造成新生儿室内感染流行[1]。
1.7.2手及物污染:护理人员双手在护理过程中与患儿频繁直接接触,而且涉及进食、注射、沐浴以及二便护理和各种污染操作,如果洗手不彻底,即形成接触、污染、携带、传播的过程。
1.7.3护理人员不严格按操作规程操作或使用医疗器械;护理用具消毒不严格等也是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
1.8仪器设施的故障新生儿室各种医疗设备较多,如吸痰器、微量泵、暖箱、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蓝光箱等,使用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均可能对患儿造成损害。如暖箱温度设定,护士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应定期检测患儿体温,发现异常及时检查找出原因,及时处理。在使用吸痰器等设备时突发停电,应有防范措施。检查微量泵流速是否与设定相符等。
2防范措施
2.1保证合理编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足够而合理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保证。要解决临床护理人员紧缺的问题,在争取足够编制护理人员的基础上,还可寻求新的途径作为有力的补充,如另配备结算员、药房药品下送到科室、供应室实行物品下收下送到科室、总务科将病房请领的物品送到科室等,尽量减少护士走出病区频次,节省护理人力资源。
2.2护理核心制度的落实
2.2.1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在交接患儿时注意查看头部:如患儿头部有产瘤时,其消长情况;吸吮情况;全身皮肤色泽、受压部位皮肤情况、皮肤有无皮疹(特别是皱折处)、红臀;患儿有无输液渗漏情况、管道固定及通畅情况、保护皮肤完整的防护措施的落实情况;特殊用药情况,如多巴胺等,尽量选择粗、直、易固定的血管,确保针头在血管里才实施药物的输注;科室内制订特殊用药指引,护士严格依照指引执行。
2.2.2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如科室内规定患儿腕带实施手、脚各佩戴一条。患儿新入院时,接诊护士在与家属交接新生儿时应与家长当面核实患儿姓名、性别,无误后,由护士填写腕带信息并再次与家属核对无误后,将腕带系于患儿的手脚各一条,如果患儿由产科转入的,还需要核对产科的腕带,确保准确无误。不得先将患儿抱入病室,后补写腕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给新生儿治疗、护理、洗澡等离开床位再次回原有床位时,必须严格将手脚腕带与床头卡核对,以防抱错新生儿。出院时必须有2位护士进行查对,将出院证与床头卡、患儿腕带核对,最后与家长核对后方能将患儿抱出病房。如发生腕带脱落,必须有二人核实身份后再次佩戴;在给新生儿配药时,实施双人核对法,确保用药安全。
2.2.3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床配置快速消毒液一瓶,护士接触每一位患儿前后均用快速消毒液消毒双手,床单、毛巾被灭菌后才能使用,奶瓶、奶嘴及配奶用具统一集中供应室清洗、高压灭菌,使用中仪器每天用消毒液擦试,暖箱每周更换,水箱每天清洁并更换蒸馏水;物表每天消毒至少2次以上;护理人员治疗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侵入性操作时严格消毒皮肤,避免反复穿刺损伤组织。
2.2.4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严密巡视观察患儿,培养护士识别风险能力,对不安全隐患要及时解决。各管道上要有明确标识;每次喂奶后采取右侧卧位,发现呕吐及时清理,保持呼吸通畅。对病情较重、抵抗力低下的患儿尤应加强基础护理,在做眼、口腔、脐部及臀部护理时动作轻柔,保持患儿皮肤清沽。血氧探头内面垫一层薄薄的纱布,2小时更换部位,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而引起皮损;止水夹用小块棉垫包裹,或者改用直式留置针,避免刮伤皮肤;医疗设备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维护保养,配备不间断电源,人人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沐浴后、更换尿片时给患儿肛周及会皮肤涂擦白凡士林,预防红臀发生,已经发生红臀的患儿,勤换尿布,应保持臀部干燥,局部涂擦湿润烧伤软膏。输液部位有皮下渗漏时,更换输液部位涂擦湿润烧伤软膏。
2.3加强护士慎独精神
新生儿监护室无家属陪护,没有家长监督,一切工作都需要护士们自觉、自律,新生儿均为特级护理,这就要求护士多巡视、勤观察,对早产儿、危重儿、特殊治疗的重点病人做到心中有数。
2.4主动更新管理观念,树立风险防范意识管理者要将精力用于管理的创新和制度的执行上,不能陷于日常护理和琐碎事务中,找出管理的缺陷及改正的办法,对存在的护理不良事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人力安排上,根据年资、专长等合理搭配,优势互补,弹性排班,以提高工作效率,调动护士积极性。
2.5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管理者要有计划、有目标地促进在岗护士的继续教育,加强专科知识和专科技能的规范化培训及考核,加强对新技术、新知识的学习及掌握,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2.6小结新生儿监护室护理工作具有工作繁琐、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等特点,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提出可行的防范措施,适时进行管理是降低护理风险,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上一篇:班级文化建设的建议范例(3篇)
下一篇:小学二年级作文收集(整理1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