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范例(3篇)

时间:2024-11-23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培养方法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能够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理论和新事物的各种心理特点的综合,是指能独创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想象,而以创造性思维为创造性心理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综合,是智力发展的高级表现形式。美国心理学家科勒斯涅克认为:“创造性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件事情或表达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是依据研究对象所提供的各种信息,使人们的认识打破常规、寻求变异、探索多种解决问题新方法或新途径的思维方式。

二、制约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1.教师、课本及分数的权威性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打破固有的思维规定式,使学生养成质疑、批判的习惯。然而,在长期的英语学习中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教师、课本的权威,二是学习成绩。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潜意识里,教师、课本的正确性和权威性与成绩的功利性早已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学生已经渐渐地习惯了老师所讲的一切,而不会主动去思考、怀疑、批判,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

2.高密度与大容量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英语的课堂上,高强度、大容量的讲授和练习已是颇为普遍的现象。然而,这样的讲授方法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的疲倦,学生根本就没有自己思考的时间,只是机械的应对,记忆,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独立思考更提不上培养创新能力了。

教师与分数的权威从思想上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高强度,大容量的课堂教学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其结果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根本无法实施。

三、英语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应克服制约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对我们已有的英语教学进行调整,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学目标中突出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在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改变以往那种只重视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做法,应把培养创新意识纳入教学目标之中。每节课在制定行为性目标的同时,也要制定发展性目标。在发展性目标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是核心。

2.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培育创新个性

在传授新知识的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想象、创造的空间。把知识内容分解成大量认知水平较低的问题,然后逐步地呈现出来,或者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明明白白地展现给学生的做法,似乎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但从创新意识培养的角度看,这种做法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降低了思维的力度,也减少了学生进行体验与感悟的可能。因此,要使英语课堂成为学生探索研究的场所,在学习新知识时,可以给予学生自我思考的机会,更应适时鼓励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大胆质疑,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力。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也应适当选择教学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思考、创新思维的空间的机会。如:角色扮演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自由发挥,扮演其中的角色。这样的实训方法学生参与兴趣高,情境强,效果好。再者,角色扮演生动有趣,简单易行,既给学生提供了创新思维的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实际交际能力。

3.积极开展英语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英语实践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激发创造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课余时间让学生开展各种创造性的活动:英语角、英语园地、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剧表演,英语文化讲座等,这些活动实践性强,学习资源、实践机会、创新思维无处不在。借助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还可以使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里学英语。用英语,丰富他们的英语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跨文化意识。

4.改进考试方式和评价标准,优化创新环境

传统的课堂教学重视的是对已有知识的传授,学生只有靠平时死记硬背式的知识积累才能顺利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方式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新的考试模式不仅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对学生的评价绝不能“一卷定终身”,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目的。然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几乎到处都是“单一标准”和“整齐划一”,按一个标准、一个模式去“塑造学生”,而没有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空间和环境。所有这些不仅印刻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而且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中,体现在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考试中。这些思想和制度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限制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想在考试制度设计上体现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改革考试形式和评价标准。改变以往单一的书面考试,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例如,我们英语的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为目的的,那我们的考试也可以进行除了对学生以测试“写”、“译”为目的的笔试考试之外,在平时加入阶段性考核,测试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学生可以自编自演英语情景剧,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这样既检验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也给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

总之,我们要把过去以“教师单方面的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上来。积极实践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思维和意识,培养他们在自主创新能力,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以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其思维活跃,善于动脑筋,能够解决各种问题。在教学方式上,着重培养学生获取、运用、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师应该努力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学明,创造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81―8.

[2]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9.70―91.

[3]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三维目标;培养;公民;实践力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12-0024-02

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的内涵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在北京,指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能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并不是偶然,它是由原来的综合素质、三维目标发展到今天的,是三维目标的继承和发展。在新一轮课改中,高中政治学科把三维目标表述为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而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没有进行三维目标的培养,难以形成学生的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对于“知识”是什么,在教育学里有许多定义,比较有借鉴意义的有奥苏伯尔的认知观、加涅的认知论和梅耶的知识分类。而现代教育和认知心理学的代表布卢姆,则从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四个知识维度去分类。能力目标涵括了学生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应表现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它注重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和学习方法的使用。这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不同学生的差异和学生的综合发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挖掘学生潜能。第三维度的情感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体验后,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态度是指对待学习、生活、工作、人生的认识,价值观是指对周围的人与事的意义及总的看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我们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自然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使学生不断追求真善美,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引我们前进。

二、三维目标与公民实践力的关系

公民的行动力又指公民实践力,它包括应用学科知识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应用具体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技能,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高中思政课呈现为独立的学科课程模块,强调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课程知识体系的构建,它的教学突出主干知识和核心概念。公民实践力的培养,首先要有学科知识体系,如果没有,则会乱用某学科知识去支持某种论断、表达个人立场,这样难以形成思想政治W科独有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

例如,2015年全国I卷39题: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如果学生没有哲学认识论的相关知识,那么他会写到唯物论、辩证法等知识。学生具备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才会形成自己的学科核心素养能力,运用相应的政治学科知识分析、支持某种论断。再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些是具体知识目标的考查与运用,是考查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政治学科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统领,突出以探究为核心。学科能力目标是指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包括学习力、思维力和实践力,而学习力侧重于具体学科学习及研究方法,包含收集处理信息和构建学科新知识的能力。思维力侧重于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和思想方法,具体学科思维能力包含记忆、理解、分析、评价、综合的能力和调用学科知识说明、分析、评价、论证、写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学科思想方法包含应用辩证的、历史的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及应用批判思维方式独立思考的能力。从学习力和思维力的内涵来看,这两种能力最终要落到实践力去,无论是处理信息、还是分析综合能力、或者应用辩证观点的能力都是为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的能力服务的。

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一道题首先要让学生去收集和处理材料的信息,学生要知道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引起的争论是支持还是反对;其次要调用认识论的知识分析、说明、论证“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最后应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要求学生阐明自己支持哪一方的观点,并不是两种观点都要论证。这一道题考查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批判质疑等,而学习力和思维力是为实践力服务的,学生所掌握的能力最终要回到公民实践力上,这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

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包含接受、反应、形成价值、信奉和展露个性。接受是指倾听不同意见,用开放的心态看周边的人和事;反应是指对政治学科内容表示默许、赞同;形成价值是指接受、喜爱政治学科倡导的价值观;信奉是指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

如“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和“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这两道题都充分体现高中思想政治课“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是对中学生进行三观、四有、五爱的合格公民教育的再现。“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体现公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体现公民对乡愁文化的认可,更体现公民的爱国。“《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争论”体现倾听不同意见而不是粗暴打断,用开放的心态分析周围的人和事;在给予某一选定的情景下,倡导和平方式解决争论;在某一情景下人们遵守法律,遵循规则、尊重别人意见、坚持真理,坚持自己的立场,阐明自己的观点。没有公民的公共参与,只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脱离公民实践力,定是空中楼阁,虚无缥缈。所以政治学科的教学要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更要突出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政治认同、理性精神和公共参与的培养。

三、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每一个核心素养都含有三维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成为课程宗旨和目标,作为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他们是一体三面、辩证统一的关系。知识目标支撑、服从并服务于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要求有相关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能调节和控制知识目标,也调节和控制能力目标。如果我们离开学科知识的认知过程,学习就没有认知的发展,没有认知过程就没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最终,教育也是水中望月,更谈不上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现能力的培养,离开能力的培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才能培养自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所以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公民支持某种论断需要学科知识和学科思维能力,以“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的三维目标为例,若没有知识,公民的政治参与会无序,更谈不上三观、四有、五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公民在谈论问题、解决分歧或者两难选择的问题中会有各种态度、立场,如果公民具备学科知识,并有学科能力和学科核心素养,他会有根有据地表达和主张个人信念,为某一立场辩护。在参与政治生活上,则会减少纠纷,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落实学生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处理好三维目标的关系,才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政治学科的应用价值。

公民的实践力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培养合格公民,高中思想政治课凸显和强调学科能力,但是学科能力最终还是要回到生活中去。如果公民没有最基本的学科核心素养,那么他难以成为合格公民,所以我们必须培养合格公民,培养公民的公共参与能力,这是最终归宿。

高中政治课要求在学习经济、政治、哲学等具体学科的知识和发展能力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真假、优劣、利弊的审视,在支持某种论断、表达和主张个人立场时,展示个人的情感态度。如2013年全国II卷39题(2):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l展,这一问题的解决正是要求高中哲学的认识论知识,从三维目标去分析,是支持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这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的归宿。面对当今世界我们必须辩证看待,不能一味排外或者一味引进。我们学习了高中哲学模块,形成批判质疑和理性精神的学科核心素养,学会运用思辨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问题。但是只具有思辨思维是不够的,还应具备哲学学科的知识和能力,如果没有这些,对以上问题的解决只会停留在支持或者反对,或者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分析,那样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最终难以解决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要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做到“教有依据、学有目标、评有标准”。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三维目标的落实,培养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最终培养公民的实践力。

参考文献:

高中生思维培养目标范文篇3

关键字:中学音乐;教学角色;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1-0105-01

新课程理念要求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本,重点培养学习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要从教学生知识,转变到教学生如何学知识上来。在这种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

一、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转换传统的教学角色,要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

传统的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基本都是音乐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学生毫无自主性。而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就要求转换教学角色,把传统课堂上以教师的教为主转换成以学生的学为主,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出学生音乐的潜能,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音乐作为一种陶冶人情操的方法,亲耳听音乐才是最直接最好的学习和陶冶方式,而且不同的人对同一段乐曲有着不同的感受和理解,因此先入为主的乐曲介绍教学法,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不符合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而当前的音乐欣赏课,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倾听音乐,凭借自己的感受去理解音乐内容,这种方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创新和想象力的发挥。

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改变教学目标,把以应试为目的的教学转变为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在中学基础教育中,一直以来音乐教学不被学生和教师看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学音乐教师习惯性的限定了自己的教学目标,那就是对不关注音乐学习的学生教教唱歌,对关注音乐学习的学生,注重教些音乐基础知识,这样的教学目标使音乐课堂教学分级化和沉闷化,更无法激发学习的创新思维能力。新课改后的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本,全方面的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目标,要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主。只有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才能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所学的音乐上来,从而使他们产生自己的想法,才能创新。

三、新教学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想象空间

传统的教学模式,教材是唯一教学必须遵循的“手册”,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都不能脱离这个“手册”,达不到“手册”的标准,或者超越“手册”的标准,被认为都是脱离了教学目标的不可取的无效教学,事实上,这种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标准大大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把学生的想象力关在了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得不到施展。而新课改后的教材不只是教学要遵循的小“手册”,更重要的是一种新的教学材料和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性的作用,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尤其对课后的问题和作业,不用要求统一的唯一答案,而要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方向去思考问题。学生只有具有了丰富想象力,才能开发出其深邃的创造力,也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四、新教学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就要求弱化教师对学生的考核,而要鼓励学生经常性的进行自我评价

新课改后,基础教育对教学目标不再做详细的硬性规定,而是要求所有教学都要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教学目标则要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生的整体素质为主。这种弹性较大的教学目标,使教师不必再过度关注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但也绝不是对学生的考核放手不管,而是要采取开放性的自我评价和学生间的互相评价来完成对教学效果的总结。虽然,新课改后,中学音乐教学已经转变了教学模式,但当前音乐成绩考核方法,还是采用期末一次性考核为主,考核的内容也比较单一,这不符合新教学理念的要求,也影响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因此中学音乐考核方法亟待改变。比如,在歌曲考试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选择拿手的歌曲进行演唱,对评审队伍,教师可以吸收学生评委,进行民主评分。这种考核模式能使学生全神贯注地倾听他人演唱,并给每一位同学一个公正的评价。这种弱化教师评价,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间评价的考核模式,能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五、结束语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新教学目标下,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更能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