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经济的瓦解(6篇)

时间:2024-11-23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1

关键词:黑死病;中世纪;英国农业

中图分类号:K5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128-02

14世纪的黑死病席卷了整个欧洲大陆,它给欧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生态大灾难,仅从1348年到1351年间就使欧洲丧失了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约为2500万人。在这个死神肆虐欧洲期间,不与大陆相接的英伦三岛也未能幸免于难。与欧洲大陆的遭遇一样,这场灾难为英国带来严重的社会危机。本文以黑死病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为背景,初步探讨黑死病对英国农业方面的影响。

一、庄园制经济的瓦解

我们知道在十四五世纪的时候,整个西欧的经济处于一个衰落时期,而农业则显的尤其明显。农业的衰落会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之一的就是庄园的衰落与瓦解[1]312,而庄园的衰落瓦解应该是和农奴制的衰落瓦解同步的[2]298。

早在盎格鲁萨克逊时代英国封建主就有了将庄园对外出租的情况,这一时期的出租形式主要是把整个自营地或者整个庄园出租给承租人[2]154。而到了12世纪时,英国庄园的出租形式有了一定的变化,出现了把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而且出租制度更加流行。将自营地划分成小块出租,则庄园上的原来的劳役就会大都变成实物或者货币,因此,劳役就会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毕竟在12-13世纪时期,劳役地租被认为是最盛行的时候,而出租自营地的现象并不是那么明显。而到了14世纪时,全国范围内的庄园才逐渐实行出租制度。而关于出租制度流行的原因,英国史学家们大都会从诸如博斯坦等学者所认同的人口论中寻求答案[2]299。马克垚先生认为这个解释并不是很妥当,这似乎把庄园的经营过分商品化了,这和中世纪封闭、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理解显然不大合拍。而在中世纪的庄园生产中,因为生产工具、交通运输、生产方式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庄园的内耗是十分严重的,在12-13世纪人口众多时期,还能自给自足,而在14世纪尤其是黑死病肆虐期间,这样的经营方式显然会严重亏损,封建主们就改变了经营模式,改自营为出租。就像马克垚先生所说:“如果经济条件改变,生活供应可以从许多渠道解决,封建主当然不一定要坚持自己组织生产,花费这么大的人力,物力[2]300。”

从14世纪开始英国的庄园普遍采取了出租制度,而在14世纪中叶发生的黑死病则大大加速了这一进程。1347-1348年间黑死病席卷了整个英国,这场大瘟疫在很短的时间内夺走了英国30%-45%的人口[3],大量的人口死亡给英国的农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破坏。在疫病肆虐期间,大批的庄园因无人耕作而荒废,村落因大量人口死亡而被抛弃,土地无人耕种,全国上下一片萧条。这一时期劳动力大量减少,封建主们为了维护自己庄园运营,采取了各种办法来加强剥削,同时政府也出台一些政策来维护封建主们的利益。因为政府以及封建主们在政策上的压制,使得大瘟疫,人口减少等恶性的经济后果直到14世纪70年代才显现出来:农民由于受到残酷的剥削,反抗斗争日益加剧,最终爆发了很多的暴乱,甚至起义。

从大瘟疫开始,因为人口大量减少,劳动力价格昂贵,封建主们放弃自己经营庄园,改为出租制的这一现象日益普及,而到了15世纪30年代,英国的庄园基本上已经实行了出租制度,除了少数大地产外[4]188。出租制实行的结果就是封建主们大都放弃了劳役地租而改为收实物或者货币地租。因为劳役地租在全国范围内的放弃,实物或货币地租的盛行,所以自从大瘟疫开始英国的庄园经济迅速瓦解,直到15世纪30年代,以劳役地租为本的传统庄园经济基本成为了历史。

二、农奴制的衰亡

中世纪的欧洲社会经济是庄园农奴制经济,英国也是一样,虽说在13世纪时是英国农奴制最盛行的时候,可是自11-12世纪开始这种稳定的经济模式就已经出现了一些变化[5]29,到了14世纪时农奴制度逐步开始瓦解。而这个瓦解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那样,它是与庄园的瓦解同步,并且是互为影响的。也就是说,没有了劳役地租,庄园的对应设施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没有了农奴,庄园的地也无人耕种,也就只好结束了。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2

关键词:煤矿;通风;技术

1加强煤矿采掘工作面通风的重要性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矿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煤矿采掘也如火如荼的进行。随着我国煤矿采掘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该工作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想保证煤矿采掘工作安全、高效的进行,就一定要在煤矿采掘中合理、学科的融入通风技术,这样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瓦斯浓度过高而产生的爆炸事件发生概率,保证煤矿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在煤矿采掘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一种主要成分为甲烷的气体,这就是瓦斯。因为天然气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甲烷,我们可以把瓦斯理解成天然气。瓦斯主要产生于煤矿采掘的过程中,当在一定空间内瓦斯含量达到一定的程度并且没有被及时的排除时,就容易引起瓦斯爆炸。瓦斯爆炸会产生无法挽回的后果,对煤矿企业和煤矿采掘工作人员都会带来巨大的伤害。为了减少瓦斯爆炸的发生概率,保证煤矿采掘工作安全进行,煤矿一般都会针对瓦斯涌出的情况进行控制,以降低其浓度,减少对人体的损害,其中最常见的办法就是通风排放。

2对煤矿采掘工作面的通风技术进行解析

目前我国的煤矿采掘工作主要是对煤层、岩层进行挖掘以获得煤矿资源,在这一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对煤层和岩层进行破坏,如果在煤层和岩层之中还有瓦斯,则在煤矿挖掘的过程中就会有瓦斯涌出,瓦斯的主要组成成分是甲烷,因此,瓦斯无色无味,易燃,并且如果甲烷的含量达到百分之十五之上就满足了爆炸的条件,当氧气的浓度高于百分之十二时,周围的温度会上升,一旦上升到某一数值或者遇到明火就会发生爆炸,由此可见在煤矿采掘工作面进行通风处理的重要性。笔者将在下文中对通风技术进行解析。

2.1B型通风技术

B型通风技术指的就是在煤矿采掘的工作层中建立一种网络通风结构,将其与回风巷进行连接,在顶板形成排风通道,将工作面内的瓦斯都排放出去,确保工作面内的瓦斯含量不会超标。该项通风技术巧妙的将流体力学知识与瓦斯排放技术融为一体,在排放瓦斯的过程中,还做到了防尘、防火、通风。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煤矿采掘过程中对煤层和岩层破坏的地方位于巷道的前方,这种特殊的结构很有可能对巷道通风机煤矿采空区空气的流通产生影响。还有一点就是B型通风技术很难将巷道中瓦斯的含量降到最低,巷道中排除的瓦斯数量基本上是稳定不变的,但是煤矿采掘工作面的情况是随时变化的,产生的瓦斯数量也是不确定的,因此,B型通风技术对瓦斯的浓度不容易控制。尽管B型通风技术有其固有的局限性,但是在某些情况下,B型通风技术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采空区容易出现瓦斯涌出的情况,B型通风技术则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该技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强漏风带,迅速转弱强漏风带,可以很好的将瓦斯集中在裂隙带,这样可以有利于采空区抽放瓦斯以确保工作面的安全。

2.2煤矿均压通风技术及注意事项

煤矿均压通风技术指的主要是通过降低风通道两端风压以达到减少漏风量的目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修改煤矿中的调压装置,还可以通过调节煤矿中的通风系统来进行。在煤矿采掘工程中运用均压技术对风管道两端的气压进行适当的调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组织瓦斯进入煤矿采掘工作区,在此基础之上提高工作面的风压,进而调节漏风问题,避免其他有毒有害的气体进入工作区危害煤矿采掘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采用均压通风技术,可以很好的控制煤矿挖掘工作面上瓦斯含量,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煤矿采掘工作能够安全顺利的进行。在运用均压通风技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首先,一定要保证风机均压。如果风通道两端的压力不均衡,就很有可能引起瓦斯进入煤矿采掘工作区,使采掘工作人员有生命威胁。风机均压的操作性强,难度小,即使是风机出现故障,突然停止运转,该通道依然会保持正常的通风,这主要是利用了扇负压的原理,这一特性可以使工作面上的操作人员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危险,当风机出现了故障,可以给工作人员撤离的时间。其次就是要注意风窗与风机的联合均压问题。保证风窗和风机联合均压是一项难度较大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时刻保持警惕性。如果系统需要停风,就需要工作人员立刻打开风道调量门以防止瓦斯进入工作区。

2.3小结

通过上文的论述,我们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在煤矿采掘工程中采取通风技术的重要性。近些年,我国的煤矿事业发展迅猛,成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因素之一,但是频频发生的煤矿采掘事故也是历历在目,使人们对煤矿采掘工作的安全性和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其安全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人是各项工作的基础元素,只有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和健康才能使煤矿开采工作顺利进行。煤矿采掘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煤矿企业必须要做好应对措施。我坚信,天道酬勤,只要我们广大奋斗在煤矿采掘工作第一线的工作者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对煤矿采掘工程中的通风技术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就一定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减少煤矿采掘工程的事故发生率,进而保证煤矿采掘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促进我国煤矿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德文,郭胜均.中国煤矿粉尘防治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金属矿山,2013(S1).

[2]程卫民,张立军,周刚,聂文,李建华.综放工作面表面活性剂的喷雾降尘实验及其应用[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4).

[3]聂文,程卫民,郭允相,阮国强,周刚.综掘面空气幕封闭式除尘系统的研究与应用[J].煤矿安全,2012(03).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3

《明镜周刊》:瓦根克内希特女士,您一向以罗莎·罗森堡的政治后裔自居,但最近您却特意援引基督教民主联盟政治家、联邦共和国第一任经济部长路德维希·艾哈德(LudwigErhard)的思想。您这样做是因为什么呢?

瓦根克内希特:艾哈德及其社会市场经济的重大许诺是:大众的福利。这一许诺被背弃了。《2010年议程》、派遣劳动、合同工、低工资、破坏法定退休金制度等等意味着多数人的福利被削减。

《明镜周刊》:但是史哈德的观点与罗莎·卢森堡的观点的距离差不多像北极和南极的距离一样。您能做到把新自由主义最杰出的捍卫者同您的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吗?

瓦根克内希特:今天人们想把新自由主义概念与相信不受管制的市场会带来幸福这一愚蠢的想法联系在一起。但那时的新自由主义恰恰相反。像威廉·勒帕克(WilhelmRspke)、瓦尔特尔·奥肯(WalterEucken)和阿尔弗雷德-穆勒一阿尔马克(AlfredMtiller-Armack)那样的经济学家深信:市场不可能这样调整一切,国家必须确定规划和制度框架。

《明镜周刊》:如果艾哈德的想法是像您所主张的那样左,为什么民主德国既不允许阅读也不允许讲授他的学说呢?

瓦根克内希特:在民主德国,有许多重要学说既不许阅读也不许讲授,这是令人遗憾的。正统的自由主义者在许多方面走在了今天的主流经济学前面。他们的中心论点是:人们不能控制经济权力,但必须阻止经济权力产生。它一旦产生了,就会贯通政治,而民主制和市场经济也就终结了。

《明镜周刊》:这就是说,现在恰恰应当由上世纪50年代的基督教民主联盟来为今天的左翼党提供指导思想。难道现代社会主义没有自己的思想先驱吗?

瓦根克内希特:对于上世纪50年代的基民盟来说,《阿伦纲领》还是有效的,这个纲领原则上对资本主义表示怀疑。我们当然也有别的传统:从马克思到葛兰西。但是我们今天仍旧奉为指南的是艾哈德那时的政治要求。左翼党要实现“大众的福利”,这在今天的党派光谱中是相当孤立的。

《明镜周刊》:您究竟读过艾哈德以此为标题出版的那本书没有?

瓦根克内希特:您还不如向默克尔夫人或勒斯勒尔克(PhilippRosier)先生提出这个问题。

《明镜周刊》:但是我们要问您的是,为何艾哈德在《大众的福利》一书中所写的内容几乎在所有观点上都与左翼党的立场观点针锋相对,是不是您故意曲解了艾哈德的话?

瓦根克内希特:您还不如去这样责备今天的基民盟中那些银行救星和压低工资的人,自由就更不必提了。

《明镜周刊》:那么请您向我们透露一下您的论证的根据在哪里。艾哈德的书里是否有受到您青睐的地方对您来说特别重要,或者是否有一句引文使您感到特别合适?

瓦根克内希特:艾哈德如下的明确观点非常正确:只有当工资与生产力同步提高时才谈得上社会市场经济。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今天德国的工资水平至少必须提高12%。我认为,他反对“守夜人国家”观点的论战,以及他提出的应当改变现存这种由少数人组成的极端富裕的上层与一个人数众多的下层相对立的社会结构的要求,都是有说服力的。

《明镜周刊》:对我们来说,《大众的福利》一书的最引人注目之处与您所说的完全不同。例如,艾哈德写道:“每人从日益增大的蛋糕上分得较大的一块要比在分配一个小蛋糕的争论中争得一份容易得多。”这一观点同您关于改变德国社会分配方式和大大提高税收的要求一致吗?

瓦根克内希特:分配愈不公平,蛋糕变大的速度愈慢。由于我们削减养老金并且使劳资关系变得愈来愈糟,有许多事情就再也办不成了,因此德国才如此依赖出口。如果提高多数人的收入,国内市场就会扩大,而蛋糕又能变大的机会也就增多了。

《明镜周刊》:但是,艾哈德对于增长和分配之间关系的看法恰恰与此相反。他写道:“注意分配的那些人所经常犯的错误是打算分配的数量超过国民经济根据生产率所能生产的。”

瓦根克内希特:人们能够分配的东西当然不会超过可供分配的。这是老生常谈。

《明镜周刊》:您总算如此明白地表述了这一点,很好。

瓦根克内希特:在艾哈德的时代,最高税率远远超过50%。企业的税额很高,但消费税几乎没有。对银行的监管是严格的,生活必需品的提供大部分由市镇掌握。

《明镜周刊》:在艾哈德时代,原来受控制的物价放开了,国家在经济中所占份额比今天低得多。艾哈德深信,任何形式的市场经济都要优于管制经济。

瓦根克内希特:谁愿意要“管制经济”?现代社会当然需要市场,但只是在市场能运行的情况下才需要。以能源转变为例。当政府保证电网经营者有9%的利润,并且甚至还强迫用户为拒绝使用扩建的电网付费时,这与市场经济有什么关系?我们今天没有能源市场,只有私人卡特尔的榨取。

《明镜周刊》:艾哈德很可能赞同您的看法,但是他会由此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他会允许电力市场有更多的私人竞争,减少政治调控。

瓦根克内希特:正统的自由主义者穆勒一阿尔马克明确主张,在所有存在自然垄断的地方设立公共企业。例如,在电力领域不存在合理的竞争,铁道、供水或卫生行业中也是这样。在这些领域,公共供应比以获利为目标的企业要合理得多。

《明镜周刊》:要是有一位作者这样写道:“福利国家是现代妄想”,您怎样评价这位作者?

瓦根克内希特:这难道也是艾哈德说的吗?

《明镜周刊》:确实是他,在他的著作《大众的福利》中。

瓦根克内希特:问题在于人们怎样理解“福利国家”。虽然任何一句能把艾哈德塑造成愚蠢的新自由主义辩护士的引文都符合您的心意。但是这是与他的政策完全相悖的。

《明镜周刊》:但是他是这样想的。他写道:如果社会国家过分发展,就“不可能希望他们的精力、才干、创业精神和其他优秀的品德得到充分发挥”。

瓦根克内希特:任何国家都不能为人们提供完全的保障。国家不能阻止我生病。但是它可以设法使我得到最好的治疗,而且不取决于我的工资多少。

《明镜周刊》:艾哈德却认为,随着福利的提高,社会国家能够逐步后撤。他写道:“经济政策越是富有成效,社会政策的干预和辅助措施就越是没有必要。”

瓦根克内希特:没错,如果经济繁荣,为失业者支付的钱就减少了。如果没有低工资,我们也可以节省下《哈茨方案》所要求增加的经费了。

《明镜周刊》:您和艾哈德的主要差别是:您对国家寄予许多期望,艾哈德却并非如此。他主张:“消费自由和经济活动自由在每个国民的意识中都应是不可侵犯的基本权利。”这一主张如何与您所要求的“新财产秩序”相容呢?

瓦根克内希特: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osephschumpeter)已经对企业家和资本家作出了区别。企业家是这样的人,他们拥有一种创造新事物从而增加福利的美好想法。资本家却相反,对于他们来说,企业只是会给他们带来高利润的投资目标。今天的经济体系最坏的方面在于,它帮助资本家,却使企业家的日子不好过。

《明镜周刊》:您打算改变这种情况,主张凡是其公司的价值超过100万欧元的企业家应当每年将自己财产的5%交给企业职工。如果他们去世,企业不能由家人继承,而是应当将其绝大部分转交给企业职工。您真的认为艾哈德会支持这样一种建议吗?

瓦根克内希特:今天,中小企业由于无法获得信贷或者偿还高利贷而被银行没收财产的情况已经够多了。我要改变这种情况,也就是要使银行仍旧承担为实体经济融资的任务。反对巨额遗产是自由主义的老传统。

《明镜周刊》:许多企业家之所以创业,也是为了将其留给后代。您却想逐个地剥夺他们。

瓦根克内希特:企业愈大,也就愈加依赖它的全体职工的努力和创造能力。分享这种企业与剥夺毫不相干。不如说,如果继承人把企业贱卖给一家私募股权奸商或者将其迁移到罗马尼亚去,那才是剥夺!是对企业职工的剥夺。

《明镜周刊》:您为什么躲在艾哈德背后,却不直截了当地声称您打算在德国实行一种新型的计划经济呢?

瓦根克内希特:您不应当总是把您的陈词滥调与现实混为一谈。我的目标不是计划经济,而是创造性的社会主义。

《明镜周刊》:在我们看来,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您特意援引艾哈德的观点来论证您的社会主义。

瓦根克内希特:在今天谁要想实现大众的福利,就必须对资本主义表示怀疑。

《明镜周刊》:您的书中与此相应的一章的标题就是“重新起用艾哈德”。

瓦根克内希特:那里涉及的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建立时提出的要求。那时,人们相信自己的子孙有一天会生活得更好。但是,再也没有人会相信今天的资本主义了。我想要的社会是:那里的人们能够再次充满信心地看待未来。

《明镜周刊》:您的意思是:如果艾哈德今天还活着,他会参加左翼党?

瓦根克内希特:就算是这样吧!反正他和他提出的要求在我们当前的处境会是最好的。

《明镜周刊》:他对社会主义丝毫不感兴趣。他写道:“民主与自由经济和专制与国家经济一样都是连在一起的。”

瓦根克内希特:艾哈德所反对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苏联模式。这种模式已经屈从于历史了。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4

关键词:情况总体要求和原则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水既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又是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生活、生产的重要水源,也是维系区域生态环境的要素。近年来,我县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开采量日益加剧,我县部分乡、镇、场区域打地下水超采严重,已经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了影响,引起了一系列生态问题,制约了我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更具重要意义。

1、阿瓦提县目前地下水机井开采情况

1.1目前,阿瓦提县履行正常审批手续开发利用的机井主要为阿瓦提县玉满水源地、老大河水源地。只有这两处水源地的机井实行统一管理、维修、收费。

1.2由于近年来阿瓦提县大力发展林果业,为缓解林果业农业灌溉的问题在各乡、镇、场也打了很多机井。

1.3除以上两种情况外,阿瓦提县全县农民私自打井现象也很普遍,对于目前由农民私自打井开采地下水量没有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限制、计量和收费,致使全县各地出现不计后果,无序打井抽取地下水的情况,这给阿瓦提县今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埋下隐患,严重影响阿瓦提县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

1.4供需矛盾突出,地下水超采严重。尽管地下水储量丰富,但光想着要利用地下水而不考虑如何补给地下水,势必会破坏阿瓦提县的生态文明。

2、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2.1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的总体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配置地表水与地下水资源,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布局;实施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强化用水管理,建立完善的地下水资源战略储备,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改善和保护阿瓦提县生态环境。

2.2坚持保护为主,预防优先。坚决控制超采区面积不扩大,严格保护地下水质不受污染。

2.3坚持地表水、地下水统筹配置。采取工程和经济等措施,优先利用地表水资源,合理配置地表水、地下水资源。

2.3坚持因地制宜,分区管理。根据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等特点,提出分区管理与保护对策。

2.4坚持总量控制,计划开采。实行地下水年度取用水量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

2.5坚持战略储备,保障供水安全。将深层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战略储备水源,强化管理,保障水资源短缺。

3、实行强有力措施严控地下水开采确保生态环境

3.1、阿瓦提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严控大面积不合理开采地下水。

3.2、广泛宣传发动,共建节水型社会。可采用先向基层工作人员大力宣传节约地下水资源、禁止无充开井、采水的的重要意义。再利用基层工作人员向当地农民宣传使全县农户转变用水观念,提高节水意识,形成人人支持节水,人人节约用水,人人关心节水,并积极主动参与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使广大农民从源头上认识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的意义。

3.3、对于阿瓦提县机井密集的区域做好地下水的补给工作,逐步改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3.4、加大对地下水污染的惩罚力度,制定严厉制度做到发现有污染严惩不贷。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5

首先,坚持走低碳经济之路。我国瓦楞包装行业是一个规模大、能耗高的行业,而坚持走低碳经济之路不仅有利于瓦楞包装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更能推动整个包装行业的进步。那么,瓦楞包装行业应如何走好低碳经济之路,除了要重点关注能耗造成的碳排放之外,对瓦楞包装减量化和回收再利用等方面应投入更多的精力,如在保证瓦楞纸板强度的前提下,尽量采用三层瓦楞纸板替代五层瓦楞纸板。

其次,改进和优化包装设计。设计是包装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包装减量化和环保化的主要推动力。在低碳经济模式下,如何以最少的材料用量达到最佳的产品保护效果,将成为瓦楞包装行业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样不仅可以降低成本,实现包装减量化,还可减少碳排放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总而言之,一个好的瓦楞包装应具备最好的产品保护性能、最优的生产成本、最少的能源消耗等优势,这也是包装设计最基本的条件、终端用户最大的意愿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需求。

最后,大力发展新型包装材料。近几年,微型瓦楞包装和重型瓦楞包装引起了人们重视和关注。微型瓦楞包装凭借其优良的物理性能、良好的印刷适性、低廉的成本,备受终端用户青睐。同时,重型瓦楞包装在代木包装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优势,符合绿色环保的需求。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新型包装材料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起着举重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瓦楞包装行业在未来应加大研发新型包装材料尤其是新型环保包装材料的研发力度,将“低碳”进行到底。

自然经济的瓦解篇6

在贸易和发展经济学方面,印度人贾格迪什・巴格瓦迪是重量级的经济学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教授。

我与他约定了在纽约见面时间是2009年2月27日下午,见面地点不在哥伦比亚大学,而是在纽约的外交关系委员会。这个机构是赫赫有名的,创设于1921年,它还出版了著名的《外交》杂志。我到达之后,在走廊里一眼就看到美国前财政部长鲁宾先生。鲁宾是现任的外交关系委员会的董事会联合主席。

在90分钟的拜访时间里,巴格瓦迪谈论了他对全球化、外包、汇率以及对待贫困、发展和收入分配的思想。他有一种很印度式的幽默,会不断地嘲讽、开玩笑,也时常大笑。他对中国和印度充满感情。他多次在国会作证时为中国辩护。在人民币汇率方面,他对美国政府和国会的右翼人士有着批评。他提到,在一份杂志上,有一个针对人民币汇率的对经济学家和金融学家的调查,居然有12种以上的看法,他说,既然经济学家有这么大的分歧,说明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不是那么简单。他告诉我,他有一次在国会作证,取笑了在场的一位著名参议员。他说,我不懂棒球,但我知道,三次犯规就要被罚下场,而很显然那位参议员先生的三次指控都错了――他曾先后指控日本、印度和中国。

他对蒙代尔教授十分钦佩。他说,他自己不懂宏观经济。在他看来,蒙代尔才是宏观经济学的天才,可以把宏观的问题处理的得心应手,举重若轻。他与印度辛格总理是同窗,他也承认自己是“印度经济改革之父”。

巴格瓦迪教授2004年的著作《为全球化辩护》被翻译成了中文和20多种其他语言,中文版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巴格瓦迪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剑桥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毕业后在印度统计学院和德里经济学院教书。上世纪60年代到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与萨缪尔森教授是师生和同事。上世纪80年代,巴格瓦迪调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萨缪尔森教授对巴格瓦迪欣赏有加,曾经专门撰文评价巴格瓦迪在国际贸易领域的贡献。

在2005年为庆贺巴格瓦迪70岁寿辰举办的纪念会议上,萨缪尔森对把巴格瓦迪比作奥地利作曲家海顿。萨缪尔森说,海顿一生写了100多部交响乐,部部顶级,无与伦比。就像矩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一样。一个学者的成就不在于他出版的作品的数量,更在于作品的影响力。

但萨缪尔森和巴格瓦迪之间就全球化是否导致美国的就业机会减少却进行了书面的争论,这个争论已经被写出很多经济学的教科书。巴格瓦迪是坚定的贸易自由主义者。以下文字来自教科书上的介绍: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国际贸易――包括企业从事生产外包而产生的贸易――会提高经济效率并增加收入。所以,当麻省理工学院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在《经济展望》杂志上发表文章,质疑美国的收入会因为工作外包到印度和中国而增加时,这就是新闻了。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外包效应模型,它可以用下面的假设来加以说明:假如纽约的一家银行一直请一家南达科他州的公司来处理其电话客户服务业务,但随后转而用一家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公司――这家公司支付给工人的工资要低很多。萨缪尔森认为,即使那家南达科他州的公司解雇的工人最终找到了新工作,新工资也可能要比以前的工资低。萨缪尔森指出,如果外包太普遍,可能会导致美国人收入的显著下降。

许多经济学家反对萨缪尔森的观点。经济学家贾格迪什・巴格瓦迪写出了反驳萨缪尔森的文章,他曾经是萨缪尔森的学生,现在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巴格瓦迪认为,在萨缪尔森的例子中,南达科他州呼叫中心的工人工资由于外包而减少,但银行的成本也降低了,而这让银行可以降低其向客户索取的价格。在巴格瓦迪的模型中,消费者因价格降低而获得的这些收益,足以抵消工人因工资减少而造成的损失,且还有剩余,所以美国从外包中获得的是净收益。但萨缪尔森认为,如果美国向其他国家出口产品――在这个例子中是银行服务,价格的降低损害了出口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仍可能因外包而遭受损害。

……我们可以讨论这两个经济学家之间意见不一致的根源。我们已经看到,经济学家有时对用来建立模型的假设会意见相左,但这里不是这样:萨缪尔森和巴格瓦迪基本上对应该采用的模型和假设意见是一致的。不一致之处在于如何理解相关的经济统计数据。巴格瓦迪认为转移到其他国家的美国工作岗位的数量相对是较少的,约占美国经济每年创造出的工作岗位的1%。他还认为因外包而损失的工作往往是低工资的工作,像电话客户服务或数据录入,而且这类工作可能被高工资工作所替代……萨缪尔森和巴格瓦迪之间的争论说明,经济学是一门不断演进的学科,新的模型不断引入,新的假说将会建立并得到检验。我们预计对外包的经济影响会继续展开热烈的争论。”

美国经济学联合会授予巴格瓦迪杰出资深会员时有一段颂词,用来概括巴格瓦迪对经济学的贡献最为合适。颂词是这样写的: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