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建议范例(3篇)

时间:2024-11-26

科技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科技基础条件;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037(2015)11-25-2

The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Qujing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

ShiJiachun

(QujingInstitute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formation,QujingYunnan655000)

Abstract: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presentsituationofconstruc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Qujing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andputsforwardthemaincontentsofQujing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andthecountermeasuresandsuggestions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

Keyword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basis;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innovationserviceplatform;Developmentsuggestions

1曲靖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十二五”以来,曲靖市把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作为建设服务型政府和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一项有效措施,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目前,已建成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2个,专家工作站3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47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1家,知识产权咨询服务机构2家,科技培训服务机构1家,行业科研院所4家。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6个,产业型科技创新服务平台15个,企业类科技创新服务平台71个[1]。全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通过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面的科技资源,为社会提供科研条件、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信息咨询、企业孵化等专业化服务,极大地提升了产业和产品的技术水平,突破了一批产业核心技术、降低了创新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

2曲靖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存在问题

2.1平台数量少、布局尚欠合理、层次低。一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数量不足。据2014年统计,全市895户企业有创新活动的企业仅303户,设立研发机构的72户,以培育企业和企业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仅1家。二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覆盖面窄。曲靖市几个重点平台主要分布在农业、环保、化工、有色金属、煤炭等传统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则较少覆盖。三是布局不合理。从地域分布看,平台主要集中在曲靖城区,县市相对偏少,发展相对不平衡。四是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服务水平低。现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中,部级目前还是空白,省级有37个,整体研发能力弱、科技创新成果少、服务水平低。

2.2运行机制不够顺畅。曲靖市科技创新服务机构还没有形成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机制,由政府主导建立的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管理手段比较单一,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市场经济氛围不浓,科技资源的利用率较为低下,科技人员积极性不高,创新动力不足。企业内设的研发机构受企业规模、实力、科技人员创新素质的影响,服务能力不强,难于对企业或相关行业形成有效的创新支持。

2.3扶持政策有待加强。曲靖市虽然也出台了一系列推进科技创新的支持政策,但还没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如每年财政预算安排150到200万元用于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但对部级、省级和市级相关部门认定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还没有出台相应的奖励补助政策,大多数企业因科技投入风险的不确定性而不愿投入,相当数量的科技创新服务平台资金瓶颈现象十分突出,政府购买科技公共服务转移支付等方面政策还有待建立完善。

科技发展建议范文

1泰和县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

近年来,泰和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1.1农业科技创新项目有较大突破

全县坚持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据统计,2010年以来,全县农业科技人员围绕主导产业先后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其中《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和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东南丘陵区水稻高效生产技术示范》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三等奖;2012年《双季稻轻简栽培标准化技术集成与示范》获县科学技术进步奖;《水稻旱育保姆育秧集成技术示范与推广》获江西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一等奖,次年又获得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2010年《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生猪养殖小区规范化技术与推广》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二等奖;2011年《草鱼出血病防治》获江西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农民收入。如草鱼出血病过去一直被人们视为草鱼的一大顽症,发病死亡率高,发生面广,严重制约了水产品产量的提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县水产技术指导站以《草鱼出血病防治》为课题,在全省率先引进草鱼出血病疫苗注射防病技术和草鱼“老三病”疫苗注射技术进行相关试验。注射疫苗后,养殖水域鱼类发病率降低了40%,亩产量提高了150~250kg,亩产值增加了1700~2000元,并减少鱼药投入30%以上,保护了渔业生态环境,提高了水产品质量。目前,该技术已推广到全县各乡镇,每年给渔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1.2农业科技成果应用步伐明显加快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是基层农业科技工作的落脚点。近年来,全县以促进农业主导产业提质升级、结构调整为重点,立足本地实际,推广应用了水稻超级稻良种以及水稻轻简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综合防治、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示范带动力强的农业科技成果,使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据统计,2014年,全县超级稻推广面积达26万亩,超级稻亩产比其它普通杂交稻增产约50kg,全县仅推广超级稻一项,就可以使农民增收3500多万元;此外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5.7万亩,亩增稻谷21kg,减少化肥施用量5%,给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效益6927.52万元;开展病虫害综合防治80万亩,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9500多万元。特别是通过扩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规模,加大无公害标准化技术推广力度,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县拥有5个绿色食品标志、2个有机食品标志、12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与此同时,坚持农机与农艺的深度融合,结合粮食高产创建,大力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截至2014年全县拥有插秧机866台,完成机插面积25.6万亩,仅此一项增产稻谷超2000万kg。

1.3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日臻完善

为了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三农”的支撑作用,近年来,全县按照中央、省、市有关文件要求,深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将原来分设的农技、畜牧兽医、农机、水产四站整合建立农业综合服务站,依据农业综合服务站的工作职责和实际承担的任务,统一设置了粮油、种子、土肥、植保、畜牧兽医、水产、农机、能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农情信息10个岗位,实行以人定岗、按岗定责、分级培训、量化考核的制度。每个站按规定模式设置了农技服务厅、学习培训室、化验检测室、办公室等“一厅三室”;配备了电脑、传真机、电话、展示柜、农技宣传栏,并开通了“12316”,农民热线“118”服务热线和“农技宝”短信服务平台,形成以农情信息、病虫情报信息、农产品市场信息、农业技术咨询等多位一体的农业信息工作体系。与此同时,为履行好农技人员的服务职责,全面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全县分行业组建了5个专家组,实行专家组挂片指导。每个行政村遴选2~3户科技示范户,在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遴选135名农技指导员,每个农技指导员负责抓好一个产业重点村,联系10户科技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周边10~20户农户。通过构建“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大大提升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公共服务能力,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1.4农业科技园区引领作用日趋凸现

为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2013年全县通过招商,引进江西佳和科技有限公司在泰和乌鸡发源地武山脚下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园区秉承科技示范、现代管理、生态养殖、环保加工、优鲜销售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计划总投资2.57亿元,规划面积1万多亩,分一个核心区和肉牛标准化养殖、有机农作物、生态牧草、花卉苗木种植四个示范区,并先后与中科院、浙江大学、江西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设立了“中科院千烟洲试验站佳和分站”、“浙江大学农学院叶明儿教授工作站”、“江西农大生物动物学院瞿明仁院长工作站”、“省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总站佳和工作站”四个工作站。经过一年多的精心打造,目前园区已流转土地5000多亩,一期完成投资6500万元,建成了16栋钢结构标准栏舍以及10000m2的综合楼、专家楼、生活楼等基础设施,现已饲养肉牛1250多头,种植生态牧草1500亩、井冈蜜柚200亩,培训农民3600多人,建立科技示范户200多户。同时,通过实行“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带动全县发展肉牛养殖大户960户,年新增肉牛养殖4万多头,形成集产业发展、科技推广、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示范样板。

1.5农业科技创新投入逐年增加

近年来,全县除向上争取的科技项目资金外,县财政还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围绕提升粮食生产水平,2010年以来在利用国家专项资金抓好禾市、冠朝两个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的同时,县财政从粮油大县奖补资金中切出了一块资金,在苏溪镇新辟了一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通过多点开花、示范带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粮食增产。2009年以来,泰和县先后四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的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建立,农业科技投入总体偏小,且缺乏专门的技术创新投融资平台,开展农业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的资金主要由农业部门承担,经济压力大。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一是“产、学、研、用”链接不紧密,农技推广机构之间联合协作不强,条块分割,力量分散;二是新品种、新装备、新技术、新模式等不能满足生产实际需要,科技信息缺乏,手段落后,扩散能力弱,制约了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2.3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短缺

一方面,全县基层农技人员中大部分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从农民技术员中招聘过来的,属于“半路起家”,起点低、理论知识有限,而且普遍年龄偏大,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另一方面,现有专业科技人员学科结构、专业结构比较单一,大部分人还基本停留在粮、油等传统农作物上,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4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活

农业科技人员常年工作在基层,条件艰苦、待遇偏低,加上“大锅饭”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使农业科技人员对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影响。

3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地位”。在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而自主创新的前提和保障就在于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当前,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其关键在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而如何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笔者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3.1精选“一批项目”

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入手,一是以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装备农业、生态环保农业为重点,遴选确定一批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集中力量,协同攻关,通过抓好农艺、农机、信息等技术的集成组装,形成和推广一批区域化、标准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二是围绕本地主导产业,切实抓好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产业发展布局,因地制宜,重点抓好农业主导品种和水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绿色防控、农业设施栽培、水产健康养殖、畜禽标准化养殖,以及节水、节药、节能等一批高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行业协会、专业大户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不断增强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3.2健全“两大机制”

3.2.1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保障机制

一是充分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建立稳定增长的长效投入机制,确保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二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支农作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农业科技需求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增加金融投入。三是加大社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本着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城市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建立特色种养基地,实施农业科技项目,推动农业科技迈上新台阶。

3.2.2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

一是在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的基础上,对基层农技人员评定职称予以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发挥职称评审对人才的激励作用。二是积极推进农业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实施工作,以完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为核心,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努力缩小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三是探索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奖励办法,对做出突出成绩的农业科技人员和单位进行有效激励,尤其对来全县进行农业科技研发推广的科研院所的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实施“暖心”工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通过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3.3强化“三项建设”

3.3.1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

一是进一步明确基层农技推广公益性职能和定位,多层次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培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上强、业务上精、作风上实的农业科技创新团队。二是进一步健全泰和县有专家组、乡镇有技术指导员、村有科技示范户、组有辐射带动户的四级农技推广体系,不断提升农技推广水平。三是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对接,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四是支持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对农民进行技术帮扶,引导其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元化农技推广网络。

3.3.2强化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建设

一是拟重新对科技示范园区规划进行修编。针对目前园区规划面积较小、规划产业不够健全、功能区划不够明晰的现状,聘请有关专家对园区规划进行重新修编,进一步明确园区的功能定位,扩大规模和产业类别。同时,强化高等院校及农业科研机构的合作,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投资园区建设,精选、储备和包装一批特色鲜明的重大项目开展招商,推动资金、技术、人才要素向园区集聚,增强园区辐射带动功能。二是抓好产业示范带建设。以万石线以及319、105国道沿线为重点,在优势产业主产乡镇规划建设一批集休闲观光、设施农业、生态循环农业,农机全程作业以及精品果园、蔬菜标准园、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为一体的产业示范带,力争打造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农业精品项目和亮点工程。

3.3.3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科技发展建议范文篇3

关键词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123.393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至今快有一年的时间了。今天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并进一步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全面、深刻、科学、合理的认识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且有意义。

1以科技促发展是历史的宝贵经验

1.1以科技促发展是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回顾历史,科技曾让我们引以自豪,也给了我们沉重教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程度以及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曾经是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衰落了,近代中国的衰败有其深层复杂原因,但科技落后无疑是重要根源。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下,谈科技、重科技已然成为当时国人不得不面对的艰巨任务。故而,后来的康梁维新运动、孙中山民主革命运动、五四青年运动无一不把高举科技大旗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纲领。

1.2以科技促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科技立国,经过卓越努力后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体系。然而,的到来却使科技与人才一度被冷落、打击,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执政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届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中国国民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中国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的,眼光是高瞻远瞩的。

1.3以科技促发展是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无一不是建立在民主、科学与法治的三足架构之上,科技恰是其核心。重视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得出的共同经验。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能够在短期内从战争废墟中一跃成为强大经济实体,科技居功至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将发展科技视为赶超发达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以邻邦印度为例,多年来致力于发展科技,尤其是信息高科技,已赢得“东方硅谷”的美誉。这也是西方媒体所称印度在日后赶超中国的核心资本所在。

2以科技促发展是当前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1调整科技发展战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无论从总量还是从规模看,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建议》所说,我们“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然而,冷静分析,我们会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以往成就的取得主要还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的。当前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掩盖技术支撑乏力的问题,关键科技、核心科技不足已成为今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为此,必须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打破一些发达国家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对中国的崛起设置种种障碍,科技制约已经成为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涉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出口和产品出口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和严格控制。打破遏制的根本途经,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此,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受制于人。

2.3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环节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期,也是一个调整期。《建议》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社会转型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难以突破发展瓶颈,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级,更难以实现小康大业和现代化目标。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根本途经,就是要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就要全民动员,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改善科技运转市场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4科技发展决定国家今后目标的实现

建国后,以为核心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众所周知,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三大要素的支撑,而未来深刻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无疑正是科技进步不足。最近,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要实现在2022年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换言之,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创新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真正使科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以科技促发展必然要求科技事业率先发展

3.1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

科技工作是一项前沿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搞好科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规划。根据《建议》精神,2006年2月份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国家在今后15年内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要求,这必将对推动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发挥深远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央、省、市各级又先后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应当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根据中央精神,对科学发展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要政策措施等重大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政府办科技,但要坚决制止见利忘义的目光短视行为和搞盲目工程的浮夸行为。

3.2科技部门要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完善科技服务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部门任重道远,在工作中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从转变观念入手,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培训,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开拓思维,集思广益,制定、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宏观管理和协调能力。要突出重点,立足当前,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科技奖励、科技引导示范发挥应有作用。要贴近实际,强化服务,抓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科技招商引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科技培训和咨询。要发挥功能,加强引导,不断壮大科普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与农民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各类技术服务,吸引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全过程,要以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整合和集成农业、林业、工业、水利、科技、营销等部门的技术服务力量,形成利益共享的网络式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3.3全民动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建议》中提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说这是对党委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的号召。实践证明,只有全民动员搞科技,才能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2日文章指出,“十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可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20%,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深思其中原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长期依赖政府支持、坚持行政主导,全民办科技力量不足、科技远离民众是其重要原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使命,更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光荣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以党委政府部门为指导,更要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基层,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自民众,科技成果的检验要靠民众,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也要靠民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正如同志所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4以科技促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十一五”规划建议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众多的启示,然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深刻领会《建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

4.1树立正确的科技观

科技立国、科技兴国、科技强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宝贵经验。当前,着眼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节点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大局,树立正确的科技观、发展观至关重要。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立足现实、着眼大局,切实贯彻以科技促发展的战略方针,重视科技人才,加大科技投资力度,注重科技研制开发,规范科技市场行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是生产力的要素,也是政治制度的有力推动要素。科技在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进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科技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动力,但科技的发展要以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舍此百无一益。

4.2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与执政观

实现社会经济转型、小康大业和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保持党的先进性和革命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执政观。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十一五规划建议再一次指出,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要树立科学的执政观。科学执政,就是要有科学的执政思维理念、科学的政府机构配备设置、科学的管理技术手段。在工作中,要积极探索干部政绩考核的新方法,要将发展科技的情况列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根本任务,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则是基本内容。其中,科学执政是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基础。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