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观的知识点(6篇)

时间:2024-11-28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1

关键词:高中政治;哲学知识;高效课堂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包含极为复杂的理论知识和基于实践的经验的总结,因此,在高中政治哲学课堂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的哲学素养,就必须深度地剖析政治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科学地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加强学生对抽象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在生活中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

一、深度剖析哲学中的重难点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中包含有很多的重难点知识,这些知识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反复的讲解,进行深度的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在引导学生进行重难点知识的掌握时,首先,应该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哲学知识理论体系,即哲学包含有三大部分,分别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并对三者的关系有准确的认识,其中唯物论和认识论相对于辩证法的知识来说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的重难点就集中在辩证法这一大块知识点上,这一知识点包含有联系的原理、发展的原理、矛盾的原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以及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以及内因与外因这几大知识点。在这一阶段,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矛盾分析法这一哲学知识点上,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对矛盾这一知识点进行深度的剖析。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矛盾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原理、主次矛盾原理、矛盾的主次方面原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在了解这些原理的基础上,教师要着重对引导学生辨析矛盾的主次方面和主次矛盾原理。首先,引导学生从内涵上进行区分,主次矛盾是存在于复杂事务中的,而矛盾的主次方面是同一矛盾中的两面;其次,从作用来看,在事物发展进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要认清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想问题要抓住事物的本质即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哲学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生活

哲学知识是来源于实践的,因此,学习哲学知识的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所学的哲学知识指导实践,在课堂中,教师就要积极地将哲学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教师可以选用生活中的小故事进行讲解,也可以选用一些寓言故事进行相关理论的分析,或者是联系形势与政策中相关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哲学理论知识点。如教师可以就最新一期的地质学报刊载封面文章(英文版)介绍到的我国科研人员首先在自然界中发现金属铀,这一发现对核能原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在自然界没有金属铀,最新一项研究打破了这一惯常认识,教师可以结合这一时政信息,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认识论知识。此外,还可以结合我国提出的要打造中国制造2025,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创新是关键,质量是根基。这一时政新闻让学生掌握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问题。同时,还可以用讲故事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知识,如,古时候有一位父亲,买了一只猫来解决鼠患,但是鼠患缓解的同时,猫也偷吃了鸡,他的儿子很生气,父亲告诉他,没有鸡我们不会挨饿受冻但是没有猫却会,他的儿子就不再抱怨了。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理解矛盾的相关知识。

三、引导学生用哲学的观点解决问题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不是学习哲学最为重要的目的,学习哲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用所学到的哲学知识紧密地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能够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政治哲学课堂中进行多角度的引导,让学生树立起用哲学的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同时要不断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学以致用。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进行相关问题的提问,尤其是要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进行,让学生对材料或者问题用哲学的观点进行科学地分析,同时运用正确的方法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其次,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际的训练,如鼓励学生观察学校的布局,班级规章制度的设置,学校整体的管理制度等这些生活中的事物,对这些事物进行分析,找出合理的与不合理的地方,说出理由,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用哲学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结语:总之,高中政治哲学课堂的高效构建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进行深度的讲解,同时要注意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并能够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灵活地运用。要明白,哲学是来源于生活又能够指导生活的,只有能够在生活中进行合理地运用,才是真正高效课堂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满顿.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2011,18:46-47.

[2]郭强.以哲学思想引领高中政治体验式课堂[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14,12:5-8.

[3]陈维.浅谈高中政治复习中如何突破哲学重难点[J].群文天地,2012,09:196.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2

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

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

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的

2.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是()

A.区别性

B.整体性

C.合理性

D.联系性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变化的科学

B.事物矛盾的科学

C.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D.否定之否定的科学

4.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

A.因果的必然性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与变化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

A.联系的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

B.发展的观点与不变观点的对立

C.全面的观点与片面观点的对立

D.是否承认矛盾及矛盾是事物发展根本动力观点的对立

6.我国现代化实行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量变引起质变的原理

B.主次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

C.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

D.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

7.实践中一刀切的工作方法是由于忽视了()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普遍性

C.矛盾的斗争性

D.矛盾的特殊性

8.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快速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越了度的范围

D.事物的变化幅度的大小

9.发展的本质是()

A.事物质的变化

B.一切变化的过程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事物由肯定到否定

10.事物矛盾的精髓是()

A.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矛盾的对抗与非对抗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关系

11.区分新事物和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局部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B.事物的只要矛盾未变化,次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事物的根据和条件发生了质的变化

D.事物的发展方向和道路发生了根本变化

12.系统科学产生的意义在于它()

A.抛弃了唯物辩证法

B.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高于唯物辩证法

13.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源泉和动力

B.状态和形式

C.方向和道路

D.波浪式前进运动

14.下列选项中属于因果联系的是()

A.先有闪电,后有雷鸣

B.夏天过去,秋天到来

C.白天过去,黑夜降临

D.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

15.可能性是指()

A.头脑中的构造物

B.已经存在着的事物

C.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

D.失去必然性的东西

16.内容与形式存在矛盾的根据是()

A.内容总是落后与形式的变化

B.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C.形式决定内容,内容反作用与形式

D.形式活跃易变,内容相对稳定

17.在认识论中坚持反映的原则()

A.是所有唯物主义的观点

B.仅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C.知识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是不可知论的观点

1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表明()

A.每个人必须事事实践才能有认识

B.只有参加实践就一定能获得正确认识

C.直接知识来自实践

D.一切认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19.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原则

20.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性

B.客观实在性

C.直接现实性

D.社会历史性

参考答案

1.A.B3.C4.B5.D

6.C7.D8.C9.C10.D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3

作为知识分子,不应该也不会排斥团队协作和团队精神,但他在团队里,是有一个“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的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世界的物质性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

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

(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1)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三、意识的本质

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1)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反应特性是人类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生物的反应形式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前提。

(2)意识一开始就是劳动的产物,社会的产物。

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

3、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总之,物质世界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四、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认识现在,还能追溯过去,预测未来。②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五、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

(1)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决定意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

2、重要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3、怎样做到:①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②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③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七、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3、基本形式: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八、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在变革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不断提出新问题、产生新要求;实践提供更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注意: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内容是客观事物。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个,参与实践获得的直接经验和学习间接经验。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引向歧途。

2、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加实践活动;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九、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1、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具有无限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2第七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1)原理: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l注意: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联系是具体、有条件的。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

3.联系的客观性: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4.联系的多样性

⑴原理: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和部分的统一

⑴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区别: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①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l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功能不同。①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②当部分以有序、优化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③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结构构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各部分功能的之和。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⑴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义: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⑵掌握系统优化方法的要求

①内容: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的结构的优化趋向。

②要求:用综合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l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完全一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3唯物辩证的发展观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的普遍性原理)

1.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l注意:①事物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引起事物的变化,推动事物的发展;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的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总之,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

⑶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

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⑴区别: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⑵联系: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②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3)方法论要求:①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客观事物质变创造条件。②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③坚持适度原则。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4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l注意: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含义:A、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②关系:A、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B、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③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方法论:坚持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两点论、两分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方法论: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反对片面看问题。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2)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

⑴辩证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⑵应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l注意: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特殊性包含普遍性,而非普遍性包含特殊性。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抓好典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举一反三、先“试点”后推广,是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体现。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3)方法论: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好次要矛盾。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l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3)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即抓“主流”,同时不可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8.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的

⑴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⑵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⑶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⑷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5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⑴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③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

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要尊重书本,尊重权威,又不能迷信书本和权威,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⑵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原理: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于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有走向衰落和灭亡。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综合探究

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4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思想,主要以“为”作为主线贯穿全课内容。设计的层次由“生活中的智慧”-“学哲学”-“用哲学”构成,可谓层层深入,教学中以“问题质疑”引发学生“思考探究”,进而感悟哲学道理。最后,让学生尝试运用哲学道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关于对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的认识,体现了作为青年学生要有“为”,必须学好、用好哲学,这既符合学生由知-行的认知规律,也有利于实现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理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复杂的事物中抓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注重学生体验过程,培养学生注重反思、发展自我的人本精神。

【教学过程与设计】

【情境导入】

出示:老子画像

问生:这是老子,大家对老子了解多少?

生答:略

师: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无为”可以说是老子思想的基本精髓。有人认为老子的思想比较消极,这其实是对“无为”思想的误读。老子的“无为”其实并不是不作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的意义。今天我们就给大家谈一谈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如何“为”的哲学。

我们说,矛盾的观点作为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生活中,坚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将更能显现我们生活的智慧。请大家先看一个实例:

出示动漫FLASH:一个猎人要过河,带着狼、羊、菜,但每次只能带一样过河。很明显,当猎人离开的时候,羊会吃菜,而狼会吃羊。(边讲边演示)请大家思考一下,猎人如何能够顺利地把狼羊菜带过河。

【学生演示】

师:请大家总结一下完成这一复杂过程的关键是什么?

生答:羊的问题是关键。

师:我们先要把羊带过去,过程中又要把羊带回来。羊问题的解决,很好地带动了整个这一复杂过程的顺利完成。哲学上,我们就把类似于羊的问题称之为主要矛盾,而把相对于羊的狼和菜的问题称之为次要矛盾。

【合作探究】结合“猎人过河”的实例,谈一谈如何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推荐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师归纳:两者相互区别,其地位、作用不同,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故应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解决将更好地推动复杂事物的发展。由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所以也不可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

生活中,面对复杂问题,我们在“为”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重为”、“轻为”的关系,才能彰显我们“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推动问题的解决,事物的发展。

【投影展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奉为自己人生哲学信条的刻在希腊北部小镇德尔菲阿波罗神庙上的“认识你自己”铭文。

师:它告诉人们,人一定要有对自己的认知情怀。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评价自己?

生自由发言:略

师:我们说,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尤其是年轻学生,一要看到自身的优点,不能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的不足,不能妄自尊大。

【投影展示】圣人之事,犹有不可尽法者。——李渔

师:这说明孔子及其儒学也有不足,也并非完美无缺。那孔子为什么又能被称为是圣人呢?

生讨论发言: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双方中主要的一方所规定的。

师:那能否忽视自身的不足,孔子又是如何做的呢?请试举一二例说明。

生答:“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

【展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杀身。

师:这句话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感悟?

生答: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双方会发生转化,当矛盾双方转化以后,事物的性质也就随之改变了。所以,我们也绝不可忽视我们自身存在的哪怕是细微的不足。

师:生活中我们更要用这一原理对事物的性质作出正确判断,去理性而“为”。

教师总结:这就是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它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都要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师:认识自己是为了走出自己,发展自己。

【学生参与】建立在对自身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自己的发展呢?

生自由发言:略

师:我这里也总结了两点,和大家共勉:

一、加强对自身的反思: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说: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要以他人为鉴,注重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很明显,从刚才大家的发言中,我们感受到我们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不同情况,只有对我们自身作出不同的具体的分析,才能够正确地认识我们自己。同样,对待不同的优点和缺陷,也只有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态度,才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也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分析法。我们借助这一方法,也给大家简单地谈了谈如何“为”的问题。我们说,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有如何“为”的智慧,有时侯更需要我们有“为”的勇气和决心。

【用哲学】

师:当前,中学生使用手机现象非常普遍,而有些学校又明令禁止中学生带手机进校园。请运用矛盾分析法谈一谈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5

范例1――依据类(为什么类、意义类)

改革开放34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世界奇迹,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十报告明确指出,要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有和谐相处的局面。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简要说明十报告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的依据。

解析通常同学们会犯以下错误:1.审题不准,回答了“唯物辩证法”以外的知识,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2.要点不全。只答了“联系观”或“矛盾观”中的相关内容;3.漏掉原理的相关方法论或未结合材料分析。

正确答案①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方法论)我国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诸多因素都存在着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必须使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结合材料+表态)[原理+方法论+材料]

②任何事物都是整体与部分的辩证统一,(原理)我们要从整体着眼,同时又要搞好局部。(方法论)经济增长不等于发展,发展是经济增长与社会的全面进步。如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略社会其他方面的相应发展,到一定时候,社会就会面临不可持续发展的处境。(结合材料)

③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原理)我们必须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方法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温饱问题的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等日益凸显出来,产业结构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因此,我们必须把握重点,统筹兼顾。(结合材料+表态)

点拨哲学题的解题格式一般分为三步,即“世界观+方法论+结合材料”。例如:回答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个世界观,紧接着方法论就是“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然后结合材料分析。部分同学在平日的练习中为了节约时间,只写原理方法论,而不结合材料的分析问题,长此以往,将不良的答题惯性带到了考试当中。

范例2――措施类(怎么办类、如何类、建议类)

材料一“包容性增长”从国内讲,首先是和谐增长、科学增长。其次是对低收入人群有利。财富分配应该是公平的,让大家都在增长中获得利益。第三,这种增长应该有利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从国际讲,“包容性增长”应该是一国的经济增长不应该去损害或者抑制另一国;国家跟国家之间应该是协调、和谐的增长,是共赢和多赢的。

材料二国家主席在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开幕式时,发表了题为《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的致辞。强调,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结合材料,请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就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向政府提一些合理化建议。

解析大家会犯的错误有:1.只会机械地照抄照搬书本的相关哲学知识,而不会联系背景材料。2.不会从设问入手,带着问题读材料;不善于从材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或中心问题(同时不能忽略整体思想),不会抓关键词(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回归教材,把有效信息与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3.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材料的中心思想,层次含义把握不准,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答错原理观点或只沾了一点儿边,把不该答的也答上。

参考答案①矛盾即对立统一,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政府要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也要看到存在的问题。②矛盾具有特殊性,事物在不同方发展阶段上有不同的特点,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社会矛盾凸现,要正确分析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制定解决的相应措施。③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要集中精力解决主要矛盾,抓重点,抓好经济发展。次要矛盾的解决也会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恰当解决好次要矛盾,促进主要矛盾的解决。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连接,不可分割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上都会遇到同样的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别国经验。

点拨1.扎实掌握哲学的理论基础知识。灵活调动和运用知识;对题目展开全面分析,明确矛盾分析法包含多少知识点。

2.理论联系实际。不盲目地套用教材中的知识点,瞎写一气。做到切准题目,做实质性的认识和分析。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去灵活说明应回答的问题,全面、完整地回答问题。仔细审题,不混淆了问题类型。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题目,不要回答成“怎么做”或“如何做”。

1.材料一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但由于各种原因,世界上每年毁掉大量的森林,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当前,世界森林覆盖率约为30%。

材料二在森林资源方面,我国是一个覆盖率低、人均林地少的国家。现在我国森林覆盖率还不到20%,目前,我国加大了保护森林的力度。经过试点,我国投资962亿元,涉及17个省市的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已启动。长江上游、黄河中下游的9亿多亩森林和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4.95亿亩森林将切实得到保护,预计新森林面积1.3亿亩。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1.①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否则整个生态环境会遭到破坏;

矛盾观的知识点篇6

钱广荣教授《逻辑悖论矛盾的误用与缺位》一文(以下简称为钱文”),把《韩非子·难一》中所说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有关形式逻辑矛盾律的论述(或者说是有关形式逻辑自相矛盾”的论述)曲解为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又把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夸大为与形式逻辑矛盾、唯物辩证法矛盾并存的与人类行为直接相关的普遍的客观存在”,并且以此为理论根据,进而提出要以逻辑悖论矛盾去补位”(实际为修正”)唯物辩证法,甚至认为,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而是需要运用逻辑悖论的矛盾分析方法。我们不同意钱文”的观点。由于事关如何保持唯物辩证法的纯洁性以及如何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原则问题,特撰此文以与钱广荣教授商榷,并就正于国内学术界诸同仁。

一、《韩非子·难一》所论矛盾之说是有关形式逻辑

矛盾律的论述,而非有关逻辑悖论的论述

《韩非子·难一》所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的矛盾之说如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于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对于韩非的这一矛盾之说究竟应该如何看法,在我国逻辑界早有定论。试看温公颐教授主编的高等学校逻辑教材(中国逻辑史教程》中的如下内容:从‘吾盾之坚,物莫能陷’,能推出:‘吾矛不能陷吾盾’。而从‘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则能推出:‘吾矛能陷吾盾’。显然。‘吾矛不能陷吾盾’与‘吾矛能陷吾盾’,便构成了矛盾关系的命题……由上所述,我们清楚看到,韩非明确指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这两个互相对立的不命题是不能同真的。这就准确地揭示了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基本内容就是说: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思想能同时都是真的。韩非的‘矛盾之说’所揭示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的矛盾律基本思想,与亚里士多德表述的有关矛盾律的基本思想是基本一致的。”

再看中国逻辑史著名专家孙中原教授《中国逻辑史》(先秦)一书中的如下内容:在楚人称誉盾与矛的言辞中,包含着逻辑矛盾,把这个矛盾展开,即如下:(1)我的矛能刺破我的盾(从誉矛之说引出)。(2)我的矛不能刺破我的盾(从誉盾之说引出)。(3)我的盾能抵挡我的矛(从誉盾之说引出)。(4)我的盾不能抵挡我的矛(从誉矛之说引出)。这里(1)与(2)矛盾,(3)与(4)矛盾。韩非所谓‘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意味着一个人既说自己的盾为‘不可陷’,又说自己的矛为‘无不陷’,这两种说法不能同时为真……韩非在这里用一个典型的事例揭示了形式逻辑矛盾律的基本内容。”

钱文”完全无视我国逻辑学界的上述看法(钱文”对我国逻辑学界的上述看法未置一词),却断然肯定韩非的矛盾之说既不是形式逻辑的矛盾,也不是辩证逻辑(或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而是逻辑悖论的矛盾。什么是逻辑悖论的矛盾?钱文”说:张建军认为,严格意义上的逻辑悖论应具备三个结构要素:在‘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的引导下,‘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而建立起来的‘矛盾等价式’(即a:非a和非a:a)。《韩非子,难一》的‘自相矛盾’大体上是符合这三个结构要素的悖论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即‘矛可攻盾,盾可挡矛’;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即‘以子(‘物无不陷’)之矛陷子之盾’和‘以子(‘锐无不挡’)之盾挡子之矛’,均因不可能而‘弗能应也’却又处在同一种叙述结构之中,于是‘物无不陷’与‘锐无不挡’同时成立,建立起了一种‘矛盾等价式’。”我们知道,我国的逻辑悖论问题专家张建军教授曾经提出过逻辑悖论的如下定义:逻辑悖论指谓这样一种理论事实或状况,在某些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之下,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两个矛盾语句相互推出的矛盾等价式。”⑦他又说:‘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可以建立矛盾等价式’,是构成严格意义的逻辑悖论必不可少的三要素。”田我们认为,从普通思维①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形式逻辑的角度看),张建军关于逻辑悖论的观点是正确的,但是钱文”把韩非的矛盾之说曲解为逻辑悖论的矛盾。却是完全误解或歪曲了张建军的观点。第一,在韩非矛盾之说中作为前提的乃是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而不是钱文”所谓的矛可攻盾,盾可挡矛”。矛可攻盾,盾可挡矛”固然是公认正确的知识,但从这一命题出发是无法逻辑推导出矛盾等价式”的。而实际上作为矛盾之说的前提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又决不是什么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凡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的人都会认为它们是自相矛盾的)。第二,以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和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为前提。经过严密的逻辑推导,所得出的结论只能是吾矛不能陷吾盾”和吾矛能陷吾盾”,而不是什么物无不陷”与锐无不挡”的同时成立。物无不陷”、锐无不挡”无非是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的缩略语句”,它们乃是矛盾之说的前提,而不是它的逻辑推导的结论。第三,矛盾之说的结论吾矛不能陷吾盾”和吾矛能陷吾盾”乃是两个互相矛盾的命题,而不是什么矛盾等价式”。互相矛盾的命题是不能同真的,因此也是不可能互推的,而矛盾等价式”则是同真同假的,它们是可以互推的。第四,所谓矛盾等价式,应该是两个矛盾命题的相互蕴涵形式,它的准确的公式应该是p<)司p,而不是a:非a和非a:a。

二、逻辑悖论矛盾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矛盾

钱文”说:形式逻辑的矛盾作为一种‘思想错误’或‘表达错误’,可以通过调整和改造思维加以纠正;辩证逻辑的矛盾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的客观依据;而作为悖论逻辑的矛盾则既不是‘思想错误’或‘表达错误’(如果说是错误那也是‘正确的错误’一一因为‘做对了’,所以‘做错了’,反之亦是),也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客观存在,而是主观见

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我们认为,如果从普通思维来看,逻辑悖论的矛盾其实就是一种特殊的逻辑矛盾。如上所说,构成悖论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合乎逻辑地推出”和两个矛盾命题的等价式”。而这三个要素中,最关键的当是两个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因为,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合逻辑地推出”并非是区别逻辑悖论和非逻辑悖论的根本因素,非悖论的推理通常也是从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和合乎逻辑地推出的。只有在从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合乎逻辑地推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价式”时,它才成为悖论。因此,长期以来,在一些权威著作中就把逻辑悖论视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价式。如我国《辞海》中的悖论定义:一命题b,如果承认b,可推得一tb(非b),反之,如果承认一tb,又可推得b,称命题b为一悖论。”④再如,冯契先生主编的《哲学大辞典》中的悖论定义: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恒假命题。它的标准形式是p廾下p。”①我在《关于悖论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曾经指出:悖论是逻辑矛盾。第一,p<一>一tp蕴涵p八一tp,亦即悖论都蕴涵逻辑矛盾。蕴涵逻辑矛盾也就意味着包含有逻辑矛盾。第二,对于命题来说,真或假乃是它的一种规定性。悖论p<一>弋p断定一个命题的真和该命题的假等值,就是否定了该命题的规定性,因此,它本身也就是一种逻辑矛盾。第三,一个命题真,相应于某事物存在,一个命题假,相应于某事物不存在。一个命题真与该命题假等值,相应于某物存在等于它不存在,这是对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最严重的否定,因而也是一种最严重的逻辑矛盾。”(n)

有人会说,既然逻辑悖论是一种逻辑矛盾,如上文所说,韩非矛盾之说也是一种逻辑矛盾,是否也可以像钱文”所说韩非矛盾之说也就是逻辑悖论矛盾呢?不能。逻辑悖论是逻辑矛盾,但它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逻辑矛盾,它的特殊之点就在于它是以人们公认为正确的知识为前提,合逻辑地推出的逻辑矛盾。而一般的逻辑矛盾并非是从人们公认正确的前提推出的(上述的韩非矛盾之说就是如此)。应该说,逻辑矛盾和逻辑悖论矛盾乃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一一任何逻辑悖论矛盾都是逻辑矛盾,但并非任何逻辑矛盾都是逻辑悖论矛盾。

钱文”说,逻辑悖论矛盾并不是思想错误”或表达错误”造成的,甚至说什么如果说是错误那也是‘正确的错误’一一因为‘做对了’,所以,做错了’,反之亦是”。究竟什么是正确的错误”?何以做对了”竟能推出做错了”?真叫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事实上逻辑悖论矛盾和其他逻辑矛盾一样,都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错误造成的。如所周知,就演绎推理来说,如果前提是真的,推理形式是合逻辑的,那么结论必然是真实的;反之,如果推理是合逻辑的,而结论却是假的,则前提一定有错误。逻辑悖论的推理是合逻?的,而结论却是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的恒假命题,由此可以断定,在逻辑悖论的前提中一定包含有错误。人们会问,悖论的前提不是公认正确的知识吗?不错,但公认正确的知识虽然往往是真实的,却未必就是真实的。实际上有些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被人们公认为正确的知识,却并非是真实的,或者并非是完全真实的(如某些科学理论系统中包含有错误的成份、因素),只是由于人们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未能认识到其中的错误而己。qd正因为如此,我在《再论悖论的几个问题》中,把悖论的定义表述为:悖论就是从人们认为正确的前提或背景知识(实际上其中包含有人们尚未发现的谬误),通过有效的逻辑推导,得出两个互相矛盾命题的等值式。”四

钱文”为了论证逻辑悖论矛盾既不属于逻辑矛盾,也不属于辩证矛盾,而是一种所谓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的矛盾(马按:究竟什么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理性’的产物”,钱文”并未说清楚)。钱文”引用了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如下的话:电视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报导:一位学雷锋的好心人义务为附近群众修理锅碗瓢盆,于是在他的面前排起了几十个人的长队,每个人手里拿着一个破损待修的器皿……这几十个人完全不是来学雷锋做好事的,恰恰相反。他们是来拣便宜的。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大家为别人做好事,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同时培养出几十名拣便宜的人。”然后作出结论说:我们可以根据‘助人为乐’这个公认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合乎逻辑地推导出那位学雷锋的好心人,在做善事的同时也做了恶事,他的行为就是一种特殊的矛盾一一逻辑悖论的矛盾。”咀我们认为,一个学雷锋的好心人为群众服务,并不必然在他面前排起几十人的长队,即使在他面前排起了几十人的长队,这几十人也不必然就是爱拣便宜的人;即使这几十人是爱拣便宜的,也不必然是每培养出一名做好事的人,必然培养出几十名爱拣便宜的人。因此,从一个学雷锋的好心人为群众服务,决不能逻辑必然地推出他既做了善事,又做了恶事。更不能一般地说:根据助人为乐”这个公认正确的伦理观念和价值标准,可以逻辑地推导出一个人在做善事的同时也做了恶事。钱文”的说法,其实是善”、恶”不分,好人”和坏人”莫辨的诡辩。

我们认为,像学雷锋做善事的人有时也可以引出恶的结果的事,完全可以按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加以分析如下:善”和恶”乃是事物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善、恶是相互对立的,我们毋需多说。这里只说善、恶又具有统一性:善恶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社会上根本无所谓恶,也就无所谓善,反之,如果无所谓善,也就无所谓恶;善和恶的差别也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有时善事也可能引起恶的结果,恶事也可能引起善的结果,并且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善事的(在武松的时代,杀死老虎是善事),在另一历史条件下则可以是恶事(在现时代杀死老虎则成了恶事)。但是,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双方的转化总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的,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善毕竟是善,恶毕竟是恶。相应地,助人为乐”毕竟是善事而不是恶事,学雷锋的好心人”毕竟是好人而不是恶人。试问,这样的分析难道不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吗?

三、唯有唯物辩证法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

逻辑悖论的本质

如上所说,长期以来中外逻辑界把悖论的定义归结为以公认正确的知识为前提,合逻辑地推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其公式则为p()、p。由于po、p乃是逻辑上自相矛盾的恒假命题,因此,也就认为逻辑悖论的矛盾属于形式逻辑矛盾。应该说。这种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也是予以肯定的。但是,这种看法并不是完备的,也可以说它仅仅是普通思维(或形式逻辑)的看法。因为,这种看法仅仅认识到了悖论的一个方面,亦即人们主观上认为的悖论”的方面。实际上悖论也还存在有另一方面,如上所说,悖论实际上都是从包含有错误的前提逻辑地推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的。因此,对于悖

论,我们既要看到它是从人们认为正确的前提出发的,又要看到它事实上是从包含有错误的前提出发的。只有这样,才是对悖沦本质的全面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我在《悖论的辩证逻辑公式及其他》一文中,根据唯物辩证法,提出了如下逻辑悖论的辩证逻辑定义及其公式:悖论是如下两个矛盾方面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是人们主观上认为的悖论;从正确的命题、理论系统及其相关背景知识出发,合逻辑地推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或两个矛盾命题的合取;另一方面是实际上的悖论:从其中包含有人们尚未发现其谬误的命题、理论系统及其相关背景知识出发,合逻辑地推出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或两个矛盾命题的合取。(卜a寻((p+-~lp)v(p八一\p)))0(。a当((p~-+3p)v(p八一1p)))(a”代表某一命题或某一理论系统及其背景知识;卜a”代表人们认为a真,司”代表合逻辑地推出,p()一tp”代表两个矛盾命题的等值式,p八一tp”代表两个矛盾命题的合取,v”代表析取,0”代表对立统一关系,一a”代表a”包含有谬误)。凹

在这一逻辑悖论的辩证逻辑定义及其公式的基础上,我又提出了探索谬误的悖论法”、消除谬误的悖论法”和悖论创新法”蛆。这样以来,两千年来长期困扰人类认识的逻辑悖论问题,由于运用唯物辩证法(也就是运用辩证思维)加以分析、认识,就转化为促进人类创新认识的科学方法了。四、唯物辩证法需要发展,但决不能用逻辑悖论的

矛盾去修/e',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

钱文”说: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本性开放,主张用发展和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因此它自身也应当是开放的,发展的……将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补位到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是唯物辩证法当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认为,说唯物辩证法本性是开放的,是应当发展的,这是正确的。但是,要用逻辑悖论的矛盾去补位到唯物辩证法中,则是不正确的。因为,如果这样做,决不会是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而只能是歪曲、修正”唯物辩证法。

如上所说,所谓逻辑悖论的自相矛盾(从普通思维来看)都属于逻辑矛盾,而这种逻辑矛盾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认识上的错误(把包含有错误的命题、理论系统及其背景知识误认为是正确无误的)造成的。而唯物辩证法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其基本规律对立统一律、质量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乃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辩证规律的正确反映和总结。唯物辩证法所谓的辩证矛盾。乃是客观存在于一切事物中的既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列宁说过,辩证法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凹。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逻辑悖论的矛盾”和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把逻辑悖论的矛盾”引入唯物辩证法的范畴系统中来,势必造成概念的混乱从而导致歪曲、修正”唯物辩证法科学系统的恶果。

人们会说,上文不也说,用辩证思维看逻辑悖论,也可视之为人们主观上认识的悖论”与实际上的悖论”的对立统一体吗?这样岂不是又和唯物辩证法一致了吗?我们认为,第一,钱文”所说的逻辑悖论的矛盾就是人们通常认为的普通思维所理解的逻辑悖论的矛盾,这由它引用张建军所讲的构成逻辑悖论的三要素可以证明。第二,我们说从辩证思维看逻辑悖论,可以把它视为人们主观上认识的悖论”与实际上的悖论”的对立统一体,只是证明唯有以唯物辩证法作为指导,才能加深对逻辑悖论的研究,才能真正解决这个两千多年来特别是罗素悖论”发现以来的一百多年来众多哲学、逻辑学者要想解决而未能真正解决的逻辑哲学问题。但决不能证明必须把逻辑悖论的矛盾引入到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系统中来。根据唯物辩证法。一切命题、理论都含有辩证法(列宁就说过:伊凡是人,哈巴狗是狗等等。在这里…一就已经有辩证法:个别就是一般”q9),都可以看作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它们的矛盾也就是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这就是说,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早已概括、包容了它们,根本就不存在再把它们引入到唯物辩证法的范畴体系中来的问题。逻辑悖论中所具有的对立统一的辩证矛盾当然也是如此。

钱文”说: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矛盾其实是以悖论方式存在的‘白相矛盾’,这就是社会选择所产生的‘悖论现象’。认识、阐明和把握这类‘矛盾’,仅依靠‘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运用‘自相矛盾一一逻辑悖论矛盾’的方法,分清利弊得失并分析其成因,采取扬长避短的发展策略,才能在‘解悖’中逐步走出‘奇异的循环’,赢得新的发展。”对于钱文”所说的当代中国社会出现的许多以悖论方式存在的‘自相矛盾’,钱文”并未具体解释。而是仅举一例如下: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赢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又感受着它带来的种种弊端,使得许多人的思维和心理处于‘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不和谐状态。这种令人‘困惑’的问题一言以蔽之:正是客观存在的‘自相矛盾’……”对于这一所谓的客观存在的‘自相矛盾”’何以是逻辑悖论矛盾,钱文”亦未作任何解释(看来钱文”也根本无法比照构成逻辑悖论的三要素对之进行具体的解释)。我们倒是认为,这样的矛盾恰恰唯有运用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的矛盾学说才能对之解释清楚。试看下文:根据唯物辩证法,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具有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方面:一方面是能赢得丰硕的成果(可简称为好的方面”),一方面则是能带来一定的弊端(可简称坏的方面”)。而这两方面中,好的方面”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坏的方面”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六个为什么”一一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一书中说:事实雄辩的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凹根据唯物辩证法,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因此,改革开放乃是一项上好的国策。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进下去。至于要解决某些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的问题,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让这些人好好学习唯物辩证法(决不是让他们学习什么逻辑悖论的矛盾)。一旦他们能够运用辩证思维来分析矛盾,解决矛盾,这种情况也就自然而然地逐步减少乃至消失了。

钱文”又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需要运用逻辑悖论的矛盾分析方法,包括道德悖论的分析方法来认识我们所面临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