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6篇)
时间:2024-12-24
时间:2024-12-24
一、实验室安全存在的问题
(一)设备设施老化,安全隐患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20世纪50年代所建的砖木结构实验实训室,大多都是采用木质材料,楼道窄,防火设计不合理;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大幅增加,用电功率增大,原有的供电设备设施陈旧,线路老化,难以负荷。为防止计算机、投影仪等精密设备的失窃,各院校普遍采用的是为实验实训室加装钢筋防盗网,增设全密闭金属门等设施。这种做法虽然保证了实验实训室财产的安全,但是阻塞了安全通道,一旦发生意外后果将不堪设想。
(二)安全教育不够、安全意识缺失。首先,学校只把教学和科研工作取得进展视为学校发展的核心,把教学和科研绩效作为考核工作的量尺,对教学、科研安全特别是实验实训室安全宣传教育严重不足或趋于淡化。仅有极少数教师会在实验实训课程准备阶段――实验实训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提醒学生注意有关的潜在危险和必备的安全措施;其次,实验实训者――学生和老师安全意识淡薄,思想麻痹大意,甚至从未引起重视。一旦发生意外,出现不测,大多数教师缺乏相关的安全救护知识,紧急应对,难以尽快组织学生将事故消灭于萌芽或损失减少到最小,继而酿成大祸,引起不必要的损失。
(三)安全管理体制不健全,专业管理“缺位”。安全管理是一门系统科学,是管理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体制为:由分管后勤工作的院校长负总责,安全保卫处等下属职能部门具体运作,这种简单、粗放的管理结构,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种类广泛、专业性强,不仅仅是简单的防火、防盗,大量涉及相应的专业技术防护、防范知识和技能。保卫处和实验实训管理机构没有配备专职的安检查,没有专业人员定期对潜在的安全隐患进行有效排查和整改,难以对实验实训室的安全进行专业管理,不能有效确保实验实训教学安全、无事故开展。
(四)安全管理制度较严格,制度执行不严谨的“错位”。绝大部门高职院校实验实训室都制定了较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和规定。但普遍存在执行不力、落实不细、权责不清等问题。随着应用型、实践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不断加大,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均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实验实训“硬件”不断加大,但专业和专职管理人员缺口较大,只能临时招聘非专业人员或学生到实验实训室“顶岗”。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对设备以及实验实训中潜在的事故无从知晓,使得相应的安全措施形同虚设,难于落实。这些都给实验实训室的安全埋下了隐患。
二、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的对策
(一)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实践证明,创建平安校园氛围是提高师生安全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安全意识和自觉的安全行为,让“事事要求安全、人人需要安全”的理念,“预防为主”的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学院领导,下至全体师生都应接受安全知识教育。通过开辟安全教育知识宣传栏,安全知识教育网页,不定期聘请专家举办安全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定期对学生及教职工进行系统地、科学地、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教育,使大家充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新建实验实训室投入运行前、新设实验实训项目开始前都要对指导老师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平安校园氛围不仅使教师接受安全知识教育后更好地教育学生,也使学生接受熏陶,提高自身安全素质,培养安全行为的良好习惯。
(二)健全安全管理体制,坚持责任到人。首先,按有关规定和院校安全实际情况,成立以院校法人为首的、分管学院安全保卫工作的副校长以及各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的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安全工作。并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做到“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的安全管理责任制。其次,在工作中,要严格执行有关安全管理规定,并结合各基层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实验实训室管理细则。经常对学生进行法律法规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其充分了解实验实训室的安全管理制度,掌握规范化的实验实训手段。第三,必要情况下,可在院校实验实训中心下设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科,全面负责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及教育培训工作。
(三)加强安全标准化实验实训室建设。(1)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组织管理标准化。主要是要研究制订以实验实训室安全运行为目标的实验实训室安全管理标准,并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认真贯彻和执行。(2)实验实训室安全条件标准化。主要要保证实验实训室的房屋及水、电、等基础设施规范,实验实训室设备及各种附件完好,实验实训室通道畅通、整洁卫生,实验实训室安全标志牌醒目直观,实验实训室安全防护设施与报警装置齐全,安全事故抢救设施完备,依此制订相应的安全管理标准,作为实验实训室建设和检查的依据。(3)实验实训室安全操作标准化。主要针对各实验实训室所开设的所有实验实训项目制订操作规程,实现标准化操作。(4)制订和完善激励机制。实验实训室日常工作尤其是安全管理不仅繁重、繁琐、细致和长久,且效应不易显现。因而,建立激励机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给予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内在潜力,使其充分发挥在实验实训教学安全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实现安全管理的目标。
关键词化学分析;问题与方法;实验室管理
中图分类号O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2)58-0047-02
0引言
化学分析实验室是化学分析工作者的阵地,而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是保证化学分析工作能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只有严格遵守实验室的各项制度,才能够确保分析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实验室安全,提高实验室工作质量,以获得精确的数据。
标准物质,普遍地被用于需要对物质的成分、特性进行测量的工作中的校准仪器,或是评价测量方法。目的在于保证测量过程和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目前,多数实验室都大量使用标准物质,进行量值溯源和监测质量的控制,所以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管理,对充分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溯源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笔者所在实验室的经验,陈述了如何做好标准物质的管理,确保高效的试验质量。
1内容
1.1实验室环境管理
1)实验室应有足够宽敞的空间,良好的通风、及采光条件,还有便利的室内温、湿度调控装置;2)实验空间要有合理布局。室内各种分析仪器的摆放,都要科学地安排,必须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实验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3)仪器要建立一台一档,试验后要及时记录,并定期维护。使用、维护完毕后,不可随意摆放;4)与实验内容无关的物品,不可带入放在实验室,与实验工作无关的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实验室;5)专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保洁工作,以确保设备、设施、场地和操作台面的清洁卫生。
1.2实验人员管理
1)实验室是实验人员活动的专用场所,禁止任何人在实验室内吸烟、饮食,及从事一起与实验无关的活动;2)实验人员上岗之前要参加必要的培训,培训内容参照《化验员读本》有关章节;3)实验人员的着装,应符合安全操作的要求。需要更衣、换鞋,或采取必要安防措施的,应严格按规定执行;4)尤其对易发生危险的操作,操作人员必须戴防护面罩或用防护挡板。
2标准物质的分级
化学分析实验室常用的标准物质一般有:基准物质,一级和二级基准物质等。基准物质是可通过基准装置或一般普通方法,直接将量值溯源至国家基准的一类化学纯物质,用于化学成分量值的溯源和复现。一级标准物质(GBW)的准确度具备国内最高水平,主要用于评价标准方法、作仲裁分析的标准,为二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是量值传递的依据。二级标准物质GBW(E)用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或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定值,可作为工作标准,直接使用。已批准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有1093种(其中含基准物质108种),二级标准物质1122种,它们包括纯物质、固体、气体和水溶液的标准物质。
1)标准物质的用途;2)校准仪器:常用的光谱仪、色谱仪在使用之前,都需要使用标准物质进行校准。检查仪器的各项指标,如灵敏度、分辨率、稳定性等是否达到使用要求;3)评价方法:用标准物质考察一些分析方法的可靠性;4)质量控制:在分析过程中,通过控制样品的分析结果,来考察操作过程的正确性。
3有效期
一般说来,有效期是标准物质的研制者,在规定的储存条件下,经稳定性试验,规定特性值稳定的时间间隔,作为标准物质的有效期。稳定性试验只能说明已经测试的有效期内是稳定的,有效期外的稳定情况不能确定。资料显示,有些标样的实际稳定性,远远超过标称的有效期,如冶金标样中一些金属元素的稳定性,可以长达20年之久。而有些非金属元素,如硫等元素,随时间的推移、受保管储存条件的影响,其特性量值呈缓慢下降的趋势。有些标准物质非常容易产生变化,如八氯二苯醚标准溶液的色谱图,在3个月内就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大部分化学分析用的标样,都要配置后,才能使用的。即便是严格按说明书配置和使用,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介质(溶剂)的种类和浓度对标准工作液的稳定性都有影响的。实际工作中,应当注意监测标准物质的变化,注意收集相关信息,积累经验,以及容器测试过程中的结果进行修正分析。
4一般药品管理
1)一般药品需设药品柜存放,并安排专人管理;2)药品柜内,药品应排列有序,并制作药品位置图。药品取用后,须及时放回原处。
5仪器管理
1)实验时,须保持安静,思想集中,遵守操作规程;2)在启动设备前,应先检查设备是否安全接地,电源电压是否正常,设备各部分(包括安装的被试品)是否安装地牢靠等;3)仪器设备不可超负荷使用,运行中凡有过热、冒烟、异味或异常声音等现象,必须立即切断电源,停止运行;4)严禁使用湿布擦拭带电设备和插座。带电体不允许在外,以防漏电触电。更换保险丝时,要按额定负荷更换。使用各类连续工作的电热设备时,要安放在符合安全要求的地方,并要有专人管理;5)每次实验完毕,应及时切断水、电、气,及时整理工作台面(包括样品、记录相关资料等)。若有使用加热设备,应确认其远离易燃物;6)实验室配置的安防设施,其放置的位置应保持固定,不得随意移动。
6防火、防爆器材的管理
1)实验室内必须有消防器材、急救箱和个人防护器材。实验管理人员应熟知这些器材的位置和使用方法;2)实验人员应具备一定防火、防爆、防毒的基本常识;3)实验室对易燃易爆物质应限量、分类、低温存放,远离火源;4)对混合后会发生燃烧、爆炸的物质,应注意分开存储。
7危险化学品的管理
1)一般危险品;2)根据危险品性质的不同,分类存放在专用的场所,严禁混存;3)危险品放置区域应有警示标志,如易燃、易爆物应有“严禁烟火”的标志;4)实验室应严格管理危险品,非实验需要,严禁取用;5)剧毒危险品;6)剧毒危险品试剂或试样,应专设保险柜,并实行两人共同管理的办法;7)剧毒危险品试剂的购买由综合质控室执行。购买后,由实验室2位保管人员共同向综合质控室领取,领出时,综合质控室也应有2人在场,并共同签字、负责;8)领回后,由实验室2位保管人员共同入账、入柜并加锁保存。需要2位保管人员共同在场时,才可取用;9)领用有剧毒危险品前,应填报《剧毒危险品领用申请单》,经实验室主任同意后,凭单向保管人员领取,2位保管人员须同时在场、称量发放。2位保管人员、领取人共同在《危险品出入库台帐》签字、负责,并将《剧毒危险品领用申请单》收回并存档。
试验结束后,未使用完的有毒危险品,应即时退库。同样,由2位保管人员同时在场,核实退返量,并入库保存。2位保管人员、领取人一起在《危险品出入库台帐》签字、负责。
8核查计划
制定标准物质的核查计划,内容包括:种类,频度,参数,方法,人员,标准及结果的判定准则。每个实验室所拥有的标准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不同标准物质,对于测量结果的质量及稳定性等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核查计划要根据实验活动的重要程度、成本和风险以及实验室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核查计划应由有资历,并经实验室授权的人员编制,并经过审批。
9核查方法
核查不同于检定,也不同于校准,所以其涉及的参数和方法也不完全相同。可以从本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出发,根据简便易行、经济合理等原则,选择下述方法之一,送有资格的机构进行校准。如用于测定松香颜色的松香颜色标准样块,每两年要送相关部门进行重新校准。又如新购置的标准物质或新配置的标准工作液,与正在使用的比对,与其他实验室间的比对。再如,采用的不同标准物质间相互比对,如不同制造商、同一制造商的不同批号,用一级标准物质对二级标准物质进行核查。测试样品,测试近期参加过水平测试,并且结果令人满意的样品,检测有足够稳定度的不确定度,及被核查对象相近的实验室质量控制样品。
10专家能力的确认
实验室检测鉴定结果,多数情况以专家判定的结果为准。专家的能力和水平对实验室的检测鉴定结果会有重大影响。实验室应对专家的能力进行判定,对专家进行有效控制,建立专家库,确保专家持续拥有相应的能力。
11结果复核
对实验室的检测鉴定结果,常常需要进行复核,但目前我国的复核机构和体制还不健全,复核过程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地控制。使得实验室如何申请复核,以及保证经过复核的结果的质量,成为关键。实验室应根据有关的要求,建立实验室的结果鉴定的复核程序,对复核过程进行高效、合理的控制,以确保复核结果的高质量。
12结论
化学分析实验室的安全保障,涉及很多方面,包括实验室配置的各种设施、实验环境的空间布局、实验药品的管理到位,以及实验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要具备良好的实验习惯。这不单单是每一个实验数据来源的准确性的基础,更是保证实验室及人员安全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第四版,增补版)[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
[2]POLANISHRP.,GREENES.A.有害化学品安全手册[M].中国石化集团安全工程研究院,译.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重新组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检验机构(简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实验室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健康相关产品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1-2],实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出具的数据、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就疾控中心实验室现状及能力提升思路做出浅显分析,供大家商讨。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人员,人员有限导致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很多职责集中在同一部门或者同一个人身上,因此,造成质量审核把关不严,质量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落实。
1.2缺乏对使用新标准检验方法的确认认为新标准检验方法经批准颁布已是成熟的方法,照本操作,没有考虑要通过实验来对新标准检验方法是否理解、掌握和正确地运用进行确认。
1.3缺乏高效的自动化管理当前的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运行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自动化运行效率极为低下,质量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
1.4缺乏对试剂质量评价及确认不同企业生产的或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试剂,由于生产时对质量执行标准有所不同,其检测的灵敏度也不可能相同,就会出现同一样品(标本)用不同生产企业或同一生企业不同批号的试剂进行检测而得出不同结果的可能。
1.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疾控机构质量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较为齐全,由于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1.6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不规范例如用天平称量时不注意检查天平水平器中的水泡是否处于水平器的中间位置,称量完毕不注意对天平进行清扫保洁;分光光度计的变色硅胶已变红未及时更换等。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关键控制点
2.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养卫生检验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基层疾控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瓶颈。中心管理层应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向政府各部门争取编制,形成人才引进及毕业生招收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条件好、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检验骨干到沿海及发达地区区级疾控中心进行短期及中长期进修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业务水平。
2.2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实验室面积不足,层高、布局等难以满足规范化要求,如相邻实验室的相互影响、实验室主物安全等。实验室条件是能力提升的基础硬件,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尽量按规范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符合生物安全的实验室。
2.3增添检测设备,提升自动化操作水平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在卫生检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存在数量少、档次低,按国家A类要求,设备达标率普遍不高。设备落后和不足造成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率低,基层疾控中心应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增添和更新检测设备,满足工作需要。
2.4建设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中应当推行自动化管理,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的及时分析与共享。使实验室从样品收样编号、收费以及人员档案的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
2.5加强实验室管理部分实验室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不够,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记录保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对工作认真、质量控制严格的员工应当进行奖励。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度,使各项体系、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测规范化、标准化[3]。
2.6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拓宽技术交流渠道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质量管理和检测活动等方面,应加强向上级机构或同级优秀机构进行学习借鉴。可以定期选派工作人员到上级机构接受培训,与同级机构之间加强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采取互派监督员的方式,找出自身机构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要坚持八项原则,即人员上岗要持证、仪器使用要校准、试剂质量要保证、方法选择要正确、设施环境要满足、测量溯源要经常、被检样品要均匀、样品处置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疾病预防控制与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平林,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Q2):29762977.
[关键词]化工实验质量控制探讨
[中图分类号]TQ0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51—02
检验是化工企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果对于产品质量的判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在检验过程中,由于检验时所使用的仪器、采用的方法以及检验的环境条件和操作人员的能力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检验结果往往与真实数值有着一定的误差。
如何使误差减少到最小程度,获得比较准确的检验结果,这就需要对实验室进行全面、有效的质量控制。化工实验室质量控制主要由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价组成。
1内部质量控制
1.1检测环节的质量控制
1.1.1人员的管理
检验人员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实验室技术能力相当大程度体现在人员素质上,特别强调人的技能和经验,它是直接影响报告质量的要素。检验人员要具备与其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操作水平。有针对性的培训和比对实验是提高人员技术能力的有效手段,应鼓励检验人员掌握新技术、新方法,通过量化考核调动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1.1.2仪器设备的管理
任何检测都要通过设备来实现,化工实验室应配备性能良好、灵敏度满足检验标准要求的仪器设备。凡对检验准确性和有效性有影响的仪器设备,在投入使用前必须进行校准或鉴定,并定期送计量部门检定或按规程自检。建立完善的仪器设备档案及仪器设备使用、维护、核查记录制度。
1.1.3实验材料的采购
实验材料包括试剂及消耗材料等的采购是整个检测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影响检测质量。实验室应对实验材料采购实施控制,选择有资质和能力的服务方,并获得相应的证明性文件。建立合格供方名录,从而保证实验材料的相对稳定性。
1.1.4检测方法的选择
制定标准收集、发放、备案、跟踪制度。优先采用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的方法,或知名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期刊公布的,或有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实验室采用的方法,应首先征得客户同意,经过适当的确认后才能使用。方法确认的内容至少包括方法检测限、线性范围、回收率、准确度和精密度等。
1.1.5环境条件的控制
具备必要的环境条件并进行有效的监控是保证检测工作正常开展的先决条件。环境条件要确保适应以下方面的要求:标准/规程的要求、特殊精密仪器设备的需要、人员本身的需要。应对可能影响检测的环境因素进行有效的控制、记录,对不相容的检测活动进行有效的隔离,使设施和环境能满足检测需要,有利于检测的正确实施,并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1.1.6标准物质的溯源
量值溯源是保证测量结果准确可靠的关键环节。标准物质应能溯源到国家或国际计量基准,即SI单位的复现值,它是全球一体化和互认的基础。若标准物质不能溯源至要求的计量基准,应通过比对实验、能力验证等方式证明量值的正确和溯源。
1.1.7样品的管理
检测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直接影响到总体样本的质量。应制定严格的样品管理程序并按规定进行传递、制备和储存。如果实验室涉及取样,须制定取样计划,确保样品具有代表性。并对采样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采样地址、现场条件、采样布点、采样容器、采样介质、采样数量、样品标识等。实验室应配备符合样品保存要求的样品库,以避免样品在检验或保存过程中发生丢失、变质、损坏或交叉污染。
1.1.8分析过程的控制分析过程
从样品的前处理、操作分析到检验报告的出具,都要按照检验标准的规定执行。另外可以通过人员比对、留样复检、平行双样测定、全程序空白值测定、考察加标回收率等多种方法,从不同方面对分析过程进行控制,从而提高检测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可靠性。
1.1.9客户抱怨的处理
客户有抱怨,说明质量体系中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对于抱怨(申诉)一定要严肃认真、查清事实、及时处理。若因质量原因给客户造成经济损失,实验室应承担民事和法律责任。
1.2实验室活动总体控制
实验室应建立完整、有效、适应的质量体系,使实验室的所有质量活动都处于受控状态。制定详细的质量控制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具备良好的管理,职责分工明确,相关部门岗位衔接协调;按计划定期开展内部评审和管理评审等”】。
1.2.1对检测各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实验室技术负责人、质量监督员负责对本科室的检测工作各环节进行有效的监督,并识别、记录、报告和分析,使之得以及时纠正。
1.2.2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实验室应采用统计技术对检测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若出现偏差较大的点或在同一侧出现几个连续递增的偏差点时,就要进行原因分析,找出影响因素,当发现这些影响因素可能已发出错误的报告时,立即追回已发出的错误报告进行纠正,必要时采取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
1.2.3定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是一项有计划的活动,计划须涉及体系所有要素和实验室所有部门。内审发现的不符合项须落实人员制定、实施纠正措施并进行跟踪审核,通过内审,可纠正体系或实施的不足,进一步确保管理体系与标准的符合性及实施的有效性,对检测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
2外部质量评价
2.1实验室认可
认可是由权威机构对实验室资格和技术能力的正式承认。一个实验室若希望证明自己运作了质量体系,有技术能力,且能出具技术上有效的检测/校准结果,就应该按要求来规范自身的工作。从以下方面对实验室进行规范:实验室的能力(包括实验室人力的知识和技能、设施设备、质量控制、操作程序、出具准确结果等方面的能力)、个人职责、方法的科学性、实验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溯源性、可重复性以及实验过程的透明性。
2.2室问比对实验
通过实验室间的比对实验可以消除实验室的系统误差,这一误差是重复实验、同一实验室由不同人员操作的比对无法消除的。通过此比对,找出发生偏差的原因,及时纠正与改进因操作、温湿度环境条件及设备因素等引起的各种偏差。
2.3能力验证活动
实验室能力验证也称为实验室水平测试,是检查实验室能力和水平的一项活动,是确定实验室进行某些特定检测或测量能力,以及监督控制实验室持续能力的重要工具。要真正使实验室的检测能力上一个台阶,还须参加认证认可机构或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能力验证实验。只有通过能力验证,才能了解自己在该检测项目中的真实水平,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及早纠正和整改。
综上所述,化工实验室质量控制过程中,必须扎实开展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和积极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通过实现全面的质量管理,实验室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可比性才有了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关键词:市场经济体制;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
一、引言
在我国当前经济体制不断发生变革的社会背景之下,计量校准实验室的管理标准也应该随之提升,从而能够对不同的项目开展,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模式,保证计量校准结果能够给不同的客户提供多功能型的精准服务,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传统的计量校准工作大致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其一就是对测量设备进行检定校准,其二就是对专用测量工装和检测实验设备进行检测和(或)校准。截至目前,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研究的不断进步,技术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创新,计量校准工作也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当前社会的各行各业,包括工业、科学研讨、以及经营贸易等多种行业,随之需要进行计量校准的项目也越来越多,对计量校准的要求也就自然越来越高。对计量校准实验室进行管理就是为了能够使得计量校准工作能够更加的规范结果,对检测结果进行控制。基于此,对计量校准实验室的管理势在必行。
二、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基本要求
1.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在当前社会的计量校准工作开展过程中,对计量校准实验室开展管理工作,就是为了能够将计量校准的结果更加的精准,更好的保障检测/校准工作的进行,因此在对计量校准实验室开展管理工作时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准则。换言之就是对要求检测的客户展现优质的工作服务,从而提升我国计量校准实验室的声誉,提升整体竞争力。比如在工作开展过程中保障良好的工作服务态度,对客户的问题尽心尽力的解答,售后服务及时、进行服务回访等;实验室在开展检测/校准工作时则要严格执行检测/校准标准、规程/规范进行,必要时需要签署合同并对校准结果实施监督;除此之外,在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则需要和客户保持密切的沟通联系,以便能够明确客户对工作开展的具体要求,以免出现检测工/校准作不符合客户要求的现象产生;还有当展开检测/校准工作时,如果一旦发生某种突发状况,对检测/校准结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那么就要及时的采用处理措施,最大程度保证检测/校准结果的精准程度。2.不断对工作开展进行完善。计量校准工作是一个自身存在很多约束,需要保证计量结果最大程度达到精准的高端工作。在进行计量校准的工作开展时,要不断的对自身的工作进行完善。而计量校准工作的开展,则很大程度的取决于实验室的发展。对于实验室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要全面性的找出当前的问题所在,并且加以不断的对其进行改进,推进实验室的整体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实验室的计量校准工作水平。在保证检测/校准工作的开展达到客户的满足程度,就要实施一定的举措,比如对于客户的多样化检测/校准需求,则需要及时的进行记录,对要求进行多方面的案例调查,最大程度的保证检测/校准工作能够达到客户的满意程度;计量校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也要及时的进行人员监督,保障工作人员的专业程度,并且还要及时的对检测设备进行养护,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程度。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质量监管工作人员的重要性,对计量校准工作的整个开展过程都能够及时的对其进行问题指出,以及采取相应措施及时的解决,保障自身工作的监督与完善。
三、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工作信息化
随着我国各种新型技术的不断研发,计量检测技术以及计量设备都取得了不断的更新,而计量校准实验室则能够更好的利用当代的信息化技术,实行计量校准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根据权威机构所下达的关于检测校准实验室的具体功能要求有很多,其中涵盖了开展检测/校准工作的工作人员、所使用的具体检测/校准环境以及计量设施。为了能够使得当前的计量校准更加的顺应信息化的技术发展,那么在对计量校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就要针对多方面进行科学化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全过程更加的科学规范。比如使用信息化技术实现人事管理、设施管理、样品管理、检测/校准结果管理、技术标准管理等多种管理工作,组建成标准化的信息化计量校准实验室管理。但是具体的检测需要不同的检测过程,那么就需要通过不同的情况实现计量校准实验室的功能性,以及检测/校准过程的完整性,还要满足客户的不同检测需求。
四、结语
计量校准实验室的管理决定了计量检测/校准工作的开展,是当前计量市场的必然需要。在对设备和工件/工装进行计量校准时,客户往往选择采用更具权威规范性的计量检测机构,也注重该机构的信任程度。因此我们对计量校准实验室的管理工作不断的进行科学规范,从而提高检测校准工作质量,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提升整体计量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艳青.基于检测和校准功能的实验室管理体系建设案例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
[2]林艳,程云斌.建立计量校准实验室项目的风险管理[J].上海计量测试,2016,43(6):56-58.
[3]庄双勇,陈怀艳.计量校准测试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宇航计测技术,2014(6):89-94.
【关键词】实验教学管理保障
陕西省实施高中课程改革以来,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深入人心。实验教学管理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是广大教师经常思考的问题。实验教学管理是指学校管理层和教师对学校实验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和改进,包括实验教学计划、质量、项目、过程管理和行政管理。根据教育部教基二[2009]11号文件精神,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必须建设一支实验教学管理队伍、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使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
一、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是实验教学管理的关键
按照高中新课程标准要求,配备了达标的实验室、实验仪器和设备,如果没有规范的实验教学管理,实验教学最终将流于形式。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实验教学管理队伍,是实验教学管理的关键。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必须会管理、会准备实验、会协助任课教师辅导实验、会维修、保养仪器设备和会自制教具。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具备专业知识,热爱实验教学工作,能够全心全意为实验教学服务,熟悉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熟悉实验内容,身心健康的教师担任实验教学管理人员。实验教学管理人员除了应具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还要掌握相关学科的全部实验操作技能,应熟悉各类仪器、试剂的规格、性能、用途、保管和维修等知识。了解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的内容,及时提供各种实验的器材和药品,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规范操作实验仪器,努力做到仪器存放系列化,仪器保管科学化,实验仪器做到分类存放,贴有标签,注明名称编号,记好进出帐,同时做好实验室仪器标本的防腐、防潮、防尘,防蛀工作。学校要加强对实验教师的管理,狠抓实验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工作,真正把每一位实验教师培养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管理行家,教师学生的得力助手。学校只有选配懂业务和工作责任感强的教师做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选配专业对口的教师进行实验教学,才能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有序和稳定开展。组织实验教师认真逐条学习新课标和实验教学有关规定,明确各册教科书的实验内容及分组、演示实验项目和要求。认真制定实验教学计划,做到应开实验必做,努力完成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师必须按照新课标要求,认真做好实验,发挥仪器作用,使实验教学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实验教学管理就是人的管理、物的管理和制度的管理,有了稳定的实验教学队伍和管理人员,实验教学就一定能落到实处,实验教学的最终任务落实在实验教师和管理员身上,贯彻新课标就一定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管理的保障
健全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是实验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学校要使现有的实验室和教学仪器充分发挥其教学效益,就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来保证。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领导、实验教师、学生和实验员明确职责和应遵守的条例。用《学生实验规则》对学生进行管理,让学生自觉遵守实验教学的规章制度。用《教师实验守则》规范教师的实验教学行为,按实验守则办事,按实验规程和相应的步骤进行实验,教师必须全程监督、巡回指导,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正确结论。用《实验员岗位职责》使实验人员按照新课标要求,发挥仪器作用,认真做好实验,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用《实验安全管理制度》使师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注重实验安全,确保实验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特别是在化学实验中,对危化药品的使用,更要慎之又慎。如玻璃导管的连接,要按要求操作,防止导管断裂而划伤,对实验后的废水必须按要求处理,不可随便乱倒,防止污染环境等。用《教学仪器(药品)管理制度》管理好实验室的财产,使实验室的管理者和使用者按管理制度和规则行事。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的设置和室内布置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学理科实验室装备规范》中的普通高中部分的要求。用《仪器损坏赔偿制度》来保证在仪器发生损坏时,照价赔偿。用《实验仪器定期增补制度》确保对实验室的仪器和药品定期进行剔旧和补充,以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开展。坚持实验教学考核制度,教师要认真批改学生全部实验报告,期中和期末考试应包括实验教学内容,注重考查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只有严格按制度办事,使各项制度落实在实验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自觉遵守制度的良好习惯,才能行之有效的搞好实验教学,使实验教学始终处于有序的常规管理之中。
三、实验教学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实验教学管理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年采购经理工作总结(整理6篇)
下一篇: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