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困难范例(3篇)
时间:2024-12-24
时间:2024-12-24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高校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成为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额的学费对于困难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机会。
(三)综合素质欠缺。由于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比如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笔者了解到不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没用过电脑、U盘等物品。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社会关系薄弱。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家庭都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子女的就业寻求各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全方位、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勤工助学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便于深刻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而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努力开拓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在学生生活园区内设立勤工助学生活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学生超市和勤工助学洗衣房)和学生文化服务中心(校园报刊亭和学生书市)等作为学生勤工助学的基地,在学校资助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直接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经营、维护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整合校内的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贫困大学生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创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高条件。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学生,在校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学生们对各种文化知识及各种文化用品的需求,还为贫困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今后踏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而且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外向型、值观。
(二)勤工助学对于学业的保障,促进了学生顺利地就业创业。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200―300元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有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是学生未来良好就业创业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实践,可以真实地体会参与劳动、管理和获得报酬的过程,能够更实际地面对以后的就业,同时,在确定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的现实因素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而确立自己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走出书本学习,参与勤工助学,乃至于走出校园,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能够学到社会礼仪、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
(四)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角度看,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上岗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招聘面试、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勤工助学层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岗位的开拓,这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王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六)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也是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时,很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如校园超市、校园物业、校园报亭等都是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项目负责人作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着这些岗位,从管理到经营,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创业区,有意识地用勤工助学的资源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逐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努力拓宽岗位的设置,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勤工助学工作良好开展,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三、勤工助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积极转变勤工助学工作理念。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还有不少高校存在将勤工助学仅仅作为贫困生解困的途径的落后管理理念,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也仅仅是作为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还没有全面锻炼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和意识。因此,高校应首先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充分发挥勤王助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机构,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常规工作来抓,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努力开拓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在学生生活园区内设立勤工助学生活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学生超市和勤工助学洗衣房)和学生文化服务中心(校园报刊亭和学生书市)等作为学生勤工助学的基地,在学校资助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直接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经营、维护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整合校内的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贫困大学生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创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高条件。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学生,在校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学生们对各种文化知识及各种文化用品的需求,还为贫困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今后踏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而且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外向型、生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的帮助,并使他们在观念上从单纯的在经济上助学,向“提高素质助发展,获得能力促就业创业”转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从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劳务型上。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不大,与职业发展相去甚远。因此,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少企业在用工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也希望聘用大学生社会兼职,既可以缩减用工成本,也能物色优秀的学生人选,可以毕业留用。高校资助中心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用人信息,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实习比较固定的基地和专业上对口的优势,作为专业实习时间上的补充和延伸,进行勤工助学的总体策划,进而达到推进就业的目的。
(三)抓好勤工助学实施环节,加强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近几年,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但许多高校只能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使就业创业指导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其实不同学生在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因此,作为就业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环节可以实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应该作为实现就业创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环节,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更能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及时向用人单位了解勤工助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际体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能力的重新学习和完善,同时可以对职业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一、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现实表现
据教育部的权威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总数的23%[2]。201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达727万人,在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季”的毕业生总数基础上激增28万,再创历史新高,意味着今年将有超过145万名的贫困生大学生就业,就业竞争空前激烈。随着结构调整变化和产业转型升级,整个就业大环境对人才标准和素质能力产生重大影响,而高校贫困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约束,就业难问题与非贫困生相比更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就业行业和地域相对狭窄,某些贫困生将就业作为摆脱贫困的最后机会,将高薪、体面作为衡量就业优劣的首要因素,不愿意下基层,到西部地区或者艰苦行业就业,担心找不到体面的工作无颜面对家人光宗耀祖”的期盼;二是就业发展空间受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贫困生出国、考研和创业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贫困生,他们急于改变窘迫的家境,早日走进社会,早日回报家庭,盲目就业导致职业定位不准确,导致就业发展前景不佳,甚至使贫困延续。
二、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内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就业困难的现实情况由内因和外因两方面相互作用而形成。外因主要包括:国家就业政策缺乏对应的就业保障措施,没有形成灵活的就业机制和有序的人才预警机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人才需求之间不匹配,就业指导工作缺乏对高校贫困生有针对性的细致的内容;社会资源匮乏,在家庭和社会关系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势单力薄。
外因是客观存在的,对高校贫困生来说,短时间内难以发生改变。内因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高校贫困生必须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改变自己,这是改变目前就业难问题的关键。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难的内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职业价值观偏差。高校贫困生在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学习和生活态度等方面与非贫困生相比,具有较大的差异。他们的择业观相对比较保守,思想包袱较重,迫切需要找到有较高收入的工作,过于追求工作的经济价值而忽视其社会价值。职业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过高,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导致职业价值观出现偏差。
2.综合素质不全面。绝大多数高校贫困生来自农村,上大学前综合素质培养较少,进入大学后往往是学业困难高发群体,导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业上,文体活动特别是需要财力支撑的课余活动很少参加。因此,他们的实践能力、交际能力和科研能力相对不强,与同学、老师的交流机会较少,沟通能力、社会认知能力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综合素质不高直接影响高校贫困生的求职应聘,同时也影响职业发展潜力。
3.心理问题频发。有研究发现高校贫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于非贫困生,而且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复杂多样。高校在对贫困生的资助工作中,往往会出现重经济资助”轻心理资助”的问题,而高校贫困生因为经济压力、学业压力、环境不适和人际关系不协调等因素产生心理上的重负,导致出现自卑、焦虑、抑郁、孤僻和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严重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在校生活,被迫退学或休学[3]。
4.就业竞争能力较低。某些贫困生仍然延续中学的观念,以学习为导向,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明确的职业规划,难以进行正确的职业决策。同时,他们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很少考虑以创业和出国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继而往往忽视自己在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科研实践能力方面的锻炼与提高。
三、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路径探析
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工作不仅有助于高校贫困生成功就业,有助于完善高校贫困生援助工作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效率,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下大力气从贫困生的职业价值观、综合素质、心理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四个内在因素着手,帮助他们提高就业效率,是实施高校贫困生就业援助的重要路径。
1.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对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目标引领作用,引导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取向中做出正确的选择。一是理性信念教育,教育贫困生正确看待贫穷”和苦难”,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只有个人理想和共同理想实现统一,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价值;二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创新是当前时代精神的核心,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创业。培养贫困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帮助他们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转变铁饭碗”的观念,鼓励他们多渠道多形式地就业;三是诚信感恩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教育高校贫困生,不以穷耻,不以富荣”,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诚信感恩教育实践活动,如主题班会、征文演讲比赛、义务支教、关注智障群体等活动,让他们体会到感恩社会、帮助他人、提升自我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发挥自己辛勤劳动、诚实守信”的特长,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鼓励他们到基层就业、到西部地区就业以回报社会和国家,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2.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对于高校贫困生而言,一方面要学好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第一,高校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在设置贫困生勤工助学岗位时要注意劳务型和智力型岗位并重,让贫困生在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实现自身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比如实验室用工单位为贫困生提供参与导师重大课题科研项目的机会,多媒体等设备管理部门为贫困生开展设备维护、基本管理等知识培训工作,为他们将来就业增加砝码”。同时,尽量提高岗位酬金,吸引更多的贫困生在学校参加勤工助学岗位,而不是走出校园去做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纯体力的兼职以解决自己的经济困难。第二,鼓励贫困生积极参加学校各种社团活动,培养沟通协调能力。让他们在参加各类校园活动中,加强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取长补短;有针对性地引导贫困生参加高数竞赛、化学技能大赛、专利申请大赛、大学生挑战杯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在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困难补助等评价过程中适当向积极参加校园社团活动和各类竞赛的贫困生倾斜,注意保护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3.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通过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室和班级心理气象委员等多渠道,重点关注贫困生心理问题,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鼓励贫困生悦纳自我,努力超越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贫困生虽然客观条件不如其他同学,但有别人没有的优势。利用一切资源和机会,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在生活经历、待人接物成熟度等方面的长处,并鼓励他们发扬这些优点。同时指导贫困生在树立目标时谨慎选择,充分准备,不打无准备之仗,努力成功。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成功,也会增强自信。贫困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种种心理问题时,不能讳疾避医,应寻求心理咨询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寻求精神上的鼓励和心理上的安慰。在校园里树立自立自强的榜样,并将这些榜样带到贫困生的身边,用鲜活的例子告诉他们,相信自己靠自己的奋斗和创造,完全可以成为成功者。
4.提高综合的就业竞争力
第一,针对每位贫困生的特点实施全过程的职业生涯规划,将职业指导与大学生涯结合起来,帮助他们定位自己的理想岗位,对他们进行职业道德、职业行为态度、职业素养和职业特质等方面的训练,提高高校贫困生的就业质量;第二,帮助贫困生牢牢抓住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实习机会,深入了解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同时积极向用人单位推荐贫困生,善于发现贫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将贫困毕业生的信息通过适当的方式和渠道向对口用人单位公布;第三,积极拓宽贫困生就业信息渠道,指导他们利用高校就业指导部门提供的就业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好各种网络和社会资源,帮助他们在第一时间获取最新的有价值的就业信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高校動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因其有偿性、实践性、教育性等特点,不仅成为大学生缓解经济困难的重要途径之一,也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额的学费对于困难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机会。
(三)综合素质欠缺。由于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比如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笔者了解到不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没用过电脑、U盘等物品。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社会关系薄弱。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家庭都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子女的就业寻求各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全方位、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勤工助学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便于深刻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而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勤工助学对于学业的保障,促进了学生顺利地就业创业。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200—300元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有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是学生未来良好就业创业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实践,可以真实地体会参与劳动、管理和获得报酬的过程,能够更实际地面对以后的就业,同时,在确定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的现实因素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而确立自己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走出书本学习,参与勤工助学,乃至于走出校园,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能够学到社会礼仪、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
(四)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角度看,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上岗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招聘面试、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勤工助学层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岗位的开拓,这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王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六)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也是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时,很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如校园超市、校园物业、校园报亭等都是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项目负责人作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着这些岗位,从管理到经营,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创业区,有意识地用勤工助学的资源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上一篇:实验室标准化管理制度(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