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范例(3篇)

时间:2025-07-05

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范文

1.1纳米材料的鉴别和表征

目前,由于不断有研究工作揭示出与纳米材料相关的风险。企业为规避监管,可能不会宣称其产品使用了纳米材料或者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用了纳米技术。因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早在2006年就将纳米产品从Ⅱ类升级为Ⅲ类,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慎的考察。因此,企业并不以纳米技术作为其产品的主要宣传点,在这类情况中,由于纳米物质具有某些优异性能,或者在生产工艺中需要采用纳米技术,从而可能产生一批没有贴纳米标签的,实质上的纳米产品。对于此类产品,在技术审评工作中,首先要求审评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够从企业递交的注册资料中准确判断产品中是否有纳米物质成分,或者在生产中采用了纳米技术。为了准确鉴别医疗器械中是否使用了纳米材料,证明等同性非常重要。化学成分的相似性并不足以证明纳米材料的等同性,因为纳米材料是否呈现出特定性质可能取决于纳米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形状,和(或)纳米材料的来源(供货方)。当判定了产品确实是纳米产品之后,对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把握,需要具备必要的纳米表征手段知识。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的生物学效应的试验和评价要求对纳米材料进行全面表征。因为纳米材料的毒性,不仅取决于其化学成分,也与其粒度(粒度分布)、长径比、形状、表面形貌、表面电势、表面化学、亲水(疏水性)、团聚(聚集)态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对于某些产品,可能需要根据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等表征手段所获得的图像和数据来判断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应该根据纳米材料的类型和形式,以及器械的预期用途来选取表征方法。对特定物理化学参数的表征通常可采取多种方法。单一的表征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对于参数的准确评估(例如:粒度分布、表面成分)。在该类情况下,如果可行,可能需要采取补充方法来对需要表征的性质进行充分评估,即采用两种独立的表征方法。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用不同的方法获取的有关特定性质的结果不能直接进行对比。例如,正如指导性文件所指出的,对于粒径测定,应至少采用两种显微镜技术(例如:透射电镜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为了对使用纳米技术的医疗器械进行可靠的表征,需要毒理学、物理学、化学、工程学和其他专业领域的专家之间的跨专业合作。

1.2纳米材料剂量

用于毒理学研究的剂量水平通常是以质量浓度为基础。然而,纳米材料的多个属性可能会影响其毒理性质。普遍认为,除了质量浓度以外,还应使用包括表面积和数量浓度在内的其他参数来充分表征纳米材料剂量。在确定用于纳米材料体外研究的毒理学相关的剂量时,应该考虑可分沉淀物的可能性。小纳米颗粒(例如:水动力学直径<40nm)与培养细胞层之间的接触主要取决于扩散和对流力。由于沉降力的额外影响,在细胞培养基中形成的稍大的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聚集体的沉淀速度更快。这些因素,以及与蛋白质和培养基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会影响直接接触培养细胞的颗粒的数量。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评价可分沉淀物出现的可能性。若有必要,应开展对于体外细胞剂量的分析性或计算性评估。目前,对介质中的剂量(分散/溶液浓度)或实际的纳米颗粒细胞摄入/接触量是否应该被用于剂量本身的表达还存在争议。

1.3纳米材料参照样品

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是否可获得适合的参照样品。参照样品指拥有一项或多项特性参数、具有足够可重复性的已经确认的材料。可利用该材料或物质对仪器进行校准,评估测量方法或为材料赋值。纳米尺度参照样品的最初研发重点在于将其用于校准试验仪器,而不是作为生物响应基准进行参照样品研发。开发一种广泛接受的参照样品,包括在适合不同的试验系统的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纳米颗粒方面达成共识,已经成为纳米材料风险评估的一个关键性要求。虽然参照样品对于评估医疗器械中应用的纳米材料至关重要,但是因为存在实际困难,研发进度还是很慢。认识到纳米材料代表性样本的可用性对于纳米物质安全试验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ISO/TC229nm技术委员会已提出使用代表性试验材料”,并且正对其进行讨论。代表性试验材料的拟议定义为来自同一批的物质,在其一个或多个特定性质方面具有同质性和稳定性,被认为适合于开发用于针对除已表现出的同质性和稳定性以外的性质的试验方法”。目前这种方法已被应用于OECD人造纳米材料工作组的纳米材料安全性试验合作项目,该项目使用欧洲委员会联合研究中心代表性纳米材料库中的代表性纳米材料来进行。

1.4纳米材料样品制备

纳米材料体积小,并且其物理化学特性可能发生改变,这使得与宏观(非纳米尺度)颗粒或化学物质的试验相比,纳米材料的样品制备会遇到重大的挑战。带来挑战的因素包括能加强纳米材料反应性的表面性质;聚集或团聚颗粒的形成;纳米颗粒在通过水合作用,部分溶解或其他过程的分散中发生的转变;以及低浓度水平污染物对纳米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质和毒理性质的强烈潜在影响。如同其他类型的试验样品,纳米物体有可能吸附到容器表面。因此,确认标称浓度非常重要。对于研发针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的可靠的样品制备方案来说,必须认识到这些问题。相比于使用常规材料的医疗器械,解决这些问题也许需要极大提高直接针对样品制备的研发力度,并制定处理策略。由于其独特的表面性质,纳米材料对用于样品制备的技术表现出极强的敏感性。颗粒之间以及颗粒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影响颗粒的分散。分散的纳米材料不一定呈现单分散颗粒的形式。呈聚集形式的单分散颗粒(由强结合或强融合的颗粒组成的颗粒)和呈团聚形式的非单分散颗粒(弱结合颗粒,聚集体,或两者的混合体)可以出现在以液体、粉末和气溶胶形式出现的纳米材料中,除非通过表面电荷或立体效应进行稳定化处理。因此,样品中纳米材料的分散状态和粒度分布可能随时间变化。这一属性对于制备浸提液和(或)储存溶液和剂量分散溶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pH值、离子强度或分子成分的轻微调整就可能显著改变颗粒分散度。基于该原因,受试品的稳定性对于在生物评价中获取具有代表性的和可重复性的结果来说显得尤为重要。纳米材料的样品制备可能包含对于制造商生产的或供应商提供的材料的表征,以及制备用于动物试验或体外实验的储存溶液和剂量溶液。制备细节可能根据给药途径和递送方法的不同而有所差别。

1.5纳米材料对于生物相容性研究试验的影响

将纳米材料用于试验系统时,必须认识到需要测定的一些性质可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周围环境(例如:组织培养基、血液/血清、蛋白质存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纳米材料本身发生暂时性改变,如通过获得/脱落蛋白涂层,形成纳米颗粒团聚/聚集,或纳米材料其它方面的变化。由于这样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纳米材料的特性,因此会影响纳米材料的毒性特征。因此,纳米材料应完全根据制造出来的形态/组成,以及最终用户所接收的形式(如果该形式包含自由纳米材料)进行表征。最后,还应该对最终产品中的纳米材料进行评价。对于生物安全性评价,需要将纳米材料分散在适当的介质中进行评价。这些介质与纳米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严重影响到纳米材料在试验系统中的表现。应该在试验过程和试验结果评价过程中考虑该因素。纳米物体在生物环境中很容易将蛋白质迅速吸附在其表面,形成所谓的蛋白质冕晕”。据报道,冕晕是由两层结构组成,内层是由强结合的蛋白质组成,而外层是由快速交换的分子组成。蛋白质冕晕并不是静态的,可能根据纳米材料所处环境的不同而发生改变。作为有机体内的异物,纳米材料的归宿为从被吸收、分布、代谢到排泄/消除。众所周知,纳米材料表现出与其对应的常规材料不同的物理化学特性(力学、化学、磁学、光学或电学特性),因此,可以合理的期望纳米尺度材料会影响生物学行为,并且生物学行为会引发在细胞、亚细胞和生物分子层面(例如:基因和蛋白质)包括细胞摄取的各种不同反应。因此,与由常规材料引发的毒理学反应所不同的各种毒理学反应可能在接触到纳米材料后才会显现。应该注意的是,不仅蛋白质会以冕晕形式参与这个过程,而且脂质也会参与这个过程。因此,毒物动力学研究应被视作针对含有纳米材料的医疗器械开展的毒理学风险评估的一个部分。当接触到生物环境的时候,纳米材料会与蛋白质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定量和定性水平取决于生理环境的性质(例如,血液、血浆、细胞质等)和纳米材料的特性。同样,当接触到试验介质的时候,纳米材料也会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且/或者也会对环境产生干扰,这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和所接触的条件;跟相应的常规材料相比,它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因此,对于任何被设计用来对医疗器械进行生物学评价的试验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验证是十分有必要的。试验方法的选择将取决于纳米材料的特性。在纳米材料的毒性试验中,有几个已知的风险因素应该避免。对纳米材料的毒性和最终结局了解的还不多,所以一些未知的隐患还会在将来逐渐显露出来。由于纳米材料的毒性试验存在许多不确定性,所以公开透明变得至关重要。潜在的生物相互作用不是直接取决于分子的浓度或数量,而是取决于纳米颗粒本身。在纳米毒理学中,剂量反应关系的单位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质量单位,而可能是以纳米颗粒的数量或者他们的总表面积来表示剂量。除了表征以外,还应该以文件的形式记录下实验条件的详细情况。

2纳米材料标准化工作

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范文篇2

论文摘要:目前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有纳米碳材料、纳米高分子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的许多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1应用于生物医学中的纳米材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1.1纳米碳材料

纳米碳材料主要包括碳纳米管、气相生长碳纤维也称为纳米碳纤维、类金刚石碳等。

碳纳米管有独特的孔状结构[1],利用这一结构特性,将药物储存在碳纳米管中并通过一定的机制激发药物的释放,使可控药物变为现实。此外,碳纳米管还可用于复合材料的增强剂、电子探针(如观察蛋白质结构的afm探针等)或显示针尖和场发射。纳米碳纤维通常是以过渡金属fe、co、ni及其合金为催化剂,以低碳烃类化合物为碳源,氢气为载体,在873k~1473k的温度下生成,具有超常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溶性,在医学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类金刚石碳(简称dlc)是一种具有大量金刚石结构c—c键的碳氢聚合物,可以通过等离子体或离子束技术沉积在物体的表面形成纳米结构的薄膜,具有优秀的生物相溶性,尤其是血液相溶性。资料报道,与其他材料相比,类金刚石碳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程度降低,对白蛋白的吸附增强,血管内膜增生减少,因而类金刚石碳薄膜在心血管临床医学方面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2纳米高分子材料

纳米高分子材料,也称高分子纳米微粒或高分子超微粒,粒径尺度在1nm~1000nm范围。这种粒子具有胶体性、稳定性和优异的吸附性能,可用于药物、基因传递和药物控释载体,以及免疫分析、介入性诊疗等方面。

1.3纳米复合材料

目前,研究和开发无机—无机、有机—无机、有机—有机及生物活性—非生物活性的纳米结构复合材料是获得性能优异的新一代功能复合材料的新途径,并逐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光、热、磁、力、声[2]等方面具有奇异的特性,因而在组织修复和移植等许多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国外已制备出纳米zro2增韧的氧化铝复合材料,用这种材料制成的人工髋骨和膝盖植入物的寿命可达30年之久[3]。研究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材料也是一种构建组织工程骨较好的支架材料[4]。此外,纳米羟基磷灰石粒子制成纳米抗癌药,还可杀死癌细胞,有效抑制肿瘤生长,而对正常细胞组织丝毫无损,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国际的关注。北京医科大学等权威机构通过生物学试验证明,这种粒子可杀死人的肺癌、肝癌、食道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此外,在临床医学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还有纳米陶瓷材料,微乳液等等。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应用中的前景

2.1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分离

利用纳米复合体性能稳定,一般不与胶体溶液和生物溶液反应的特性进行细胞分离在医疗临床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便将纳米sio2包覆粒子均匀分散到含有多种细胞的聚乙烯吡咯烷酮胶体溶液中,使所需要的细胞很快分离出来。目前,生物芯片材料已成功运用于单细胞分离、基因突变分析、基因扩增与免疫分析(如在癌症等临床诊断中作为细胞内部信号的传感器[5])。伦敦的儿科医院、挪威工科大学和美国喷气推进研究所利用纳米磁性粒子成功地进行了人体骨骼液中癌细胞的分离来治疗病患者[6]。美国科学家正在研究用这种技术在肿瘤早期的血液中检查癌细胞,实现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2.2用纳米材料进行细胞内部染色

比利时的demey博士等人利用乙醚的黄磷饱和溶液、抗坏血酸或柠檬酸钠把金从氯化金酸(haucl4)水溶液中还原出来形成金纳米粒子,(粒径的尺寸范围是3nm~40nm),将金纳米粒子与预先精制的抗体或单克隆抗体混合,利用不同抗体对细胞和骨骼内组织的敏感程度和亲和力的差异,选择抗体种类,制成多种金纳米粒子—抗体复合物。借助复合粒子分别与细胞内各种器官和骨骼系统结合而形成的复合物,在白光或单色光照射下呈现某种特征颜色(如10nm的金粒子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红色),从而给各种组织“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签,为提高细胞内组织分辨率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染色技术。

2.3纳米材料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2.3.1纳米粒子用作药物载体

一般来说,血液中红血球的大小为6000nm~9000nm,一般细菌的长度为2000nm~3000nm[7],引起人体发病的病毒尺寸为80nm~100nm,而纳米包覆体尺寸约30nm[8],细胞尺寸更大,因而可利用纳米微粒制成特殊药物载体或新型抗体进行局部的定向治疗等。专利和文献资料的统计分析表明,作为药物载体的材料主要有金属纳米颗粒、无机非金属纳米颗粒、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颗粒和生物活性纳米颗粒。

磁性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在外磁场的引导下集中于病患部位,进行定位病变治疗,利于提高药效,减少副作用。如采用金纳米颗粒制成金溶液,接上抗原或抗体,就能进行免疫学的间接凝聚实验,用于快速诊断[9]。生物降解性高分子纳米材料作为药物载体还可以植入到人体的某些特定组织部位,如子宫、阴道、口(颊、舌、齿)、上下呼吸道(鼻、肺)、肛门以及眼、耳等[10]。这种给药方式避免了药物直接被消化系统和肝脏分解而代谢掉,并防止药物对全身的作用。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已研制成以用生物降解性聚乳酸(pla)制的微芯片为基础,能长时间配选精确剂量药物的药物投送系统,并已被批准用于人体。近年来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纳米粒子(nps)在基因治疗中的dna载体以及半衰期较短的大分子药物如蛋白质、多肽、基因等活性物质的口服释放载体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药物纳米载体技术将给恶性肿瘤、糖尿病和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带来变革。

2.3.2纳米抗菌药及创伤敷料

ag+可使细胞膜上蛋白失去活性从而杀死细菌,添加纳米银粒子制成的医用敷料对诸如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浓杆菌等临床常见的40余种外科感染细菌有较好抑制作用。

2.3.3智能—靶向药物

在超临界高压下细胞会“变软”,而纳米生化材料微小易渗透,使医药家能改变细胞基因,因而纳米生化材料最有前景的应用是基因药物的开发。德国柏林医疗中心将铁氧体纳米粒子用葡萄糖分子包裹,在水中溶解后注入肿瘤部位,使癌细胞部位完全被磁场封闭,通电加热时温度达到47℃,慢慢杀死癌细胞。这种方法已在老鼠身上进行的实验中获得了初步成功[11]。美国密歇根大学正在研制一种仅20nm的微型智能炸弹,能够通过识别癌细胞化学特征攻击癌细胞,甚至可钻入单个细胞内将它炸毁。

2.4纳米材料用于介入性诊疗

日本科学家利用纳米材料,开发出一种可测人或动物体内物质的新技术。科研人员使用的是一种纳米级微粒子,它可以同人或动物体内的物质反应产生光,研究人员用深入血管的光导纤维来检测反应所产生的光,经光谱分析就可以了解是何种物质及其特性和状态,初步实验已成功地检测出放进溶液中的神经传达物质乙酰胆碱。利用这一技术可以辨别身体内物质的特性,可以用来检测神经传递信号物质和测量人体内的血糖值及表示身体疲劳程度的乳酸值,并有助于糖尿病的诊断和治疗。

2.5纳米材料在人体组织方面的应用

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相当广泛,除上面所述内容外还有如基因治疗、细胞移植、人造皮肤和血管以及实现人工移植动物器官的可能。

目前,首次提出纳米医学的科学家之一詹姆斯贝克和他的同事已研制出一种树形分子的多聚物作为dna导入细胞的有效载体,在大鼠实验中已取得初步成效,为基因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微观的新思路。

纳米生物学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纳米机器人是纳米生物学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第一代纳米机器人是生物系统和机械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种纳米机器人可注入人体血管内,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疏通脑血管中的血栓,清除心脏脂肪沉积物,吞噬病菌,杀死癌细胞,监视体内的病变等)[12];还可以用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比如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或使引起癌症的dna突变发生逆转从而延长人的寿命。将由硅晶片制成的存储器(rom)微型设备植入大脑中,与神经通路相连,可用以治疗帕金森氏症或其他神经性疾病。第二代纳米机器人是直接从原子或分子装配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纳米尺度的分子装置,可以用其吞噬病毒,杀死癌细胞。第三代纳米机器人将包含有纳米计算机,是一种可以进行人机对话的装置。这种纳米机器人一旦问世将彻底改变人类的劳动和生活方式。

瑞典正在用多层聚合物和黄金制成医用微型机器人,目前实验已进入能让机器人捡起和移动肉眼看不见的玻璃珠的阶段[13]。

纳米材料所展示出的优异性能预示着它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尤其在组织工程支架、人工器官材料、介入性诊疗器械、控制释放药物载体、血液净化、生物大分子分离等众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和诱人的应用前景。随着纳米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临床医疗将变得节奏更快,效率更高,诊断检查更准确,治疗更有效。

参考文献

[1]philippep,nangzletal.science,1999,283:1513

[2]孙晓丽等.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4):436-441

[3]赖高惠编译.化工新型材料,2002,(5):40

[4]苗宗宁等.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3):212-214

[5]崔大祥等.中国科学学院院刊,2003,(1):20-24

[6]顾宁,付德刚等.纳米技术与应用.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131-133

[7]胥保华等.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4,(2):333-336

[8]张立德,牟季美.纳米材料和结构.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510

[9]刘新云.安徽化工,2002,(5):27-29

[10]姚康德,成国祥.智能材料.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71

[11]李沐纯等.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40-141

生物医学纳米技术范文

纳米材料是指在三维空间中至少有一维处于纳米尺度范围(1~100nm)或由纳米粒子作为基本单元构成的材料.纳米粒子也叫超微颗粒,处于原子簇和宏观物体交界的过渡区域,这样的体系既非典型的微观系统亦非典型的宏观系统,是一种典型的介观系统,与常规尺度物质相比具有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等[1-2].纳米技术是通过对纳米尺度物质的操控来实现材料、器件和系统的创造和利用,例如在原子、分子和超分子水平上的操控.纳米技术应用于生物领域产生了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的发展已经对医学产生很大的影响,过去的几十年中,市场上已经出现基于纳米技术的一些药物,许多具有药物诊断和药物传输功能的纳米材料都可以应用到生物医学中.纳米技术打开了微米尺度以外的世界,而细胞水平上的生理和病理过程都发生在纳米尺度,因此纳米技术将对生物医学产生深远影响.纳米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以及其他技术的关系如图1所示[3].本文仅对量子点、纳米金、碳纳米管、氧化铁和富勒烯等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2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1量子点

量子点(quantumdots,QDs)是一种粒径为2~10nm的半导体纳米晶,主要包括硒化镉、碲化镉、硫化镉、硒化锌和硫化铅等.与传统的有机荧光染料相比,QDs具有激发波长可调、荧光强度更高、稳定性更强、不易发生光漂白和同时激发多种荧光等优点.通过对多种量子点同时进行激发,可以达到多元化检测的目的,有利于进行高通量筛选.QDs的发射光谱随尺寸大小和化学组成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可以通过控制QDs的尺寸和化学组成使得其发射光谱覆盖整个可见光区[4].随着QDs尺寸的减小,其电子能量的不连续性产生独特光学性质,因此,QDs可以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生物分子成像,进行生物分子的识别.Goldman等[5]利用亲和素修饰CdSe/ZnSQDs,通过亲和素-生物素化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形成荧光纳米粒子复合抗体,探讨了在蛋白毒素检测领域的应用前景.Genin等[6]以QDs为探针对半胱氨酸蛋白进行检测,检测时间可以持续到150s,检测机理是将QDs与有机荧光染料分子CrAsH、半胱氨酸依次结合,利用形成的复合体进行检测.Liang等[7]研究链酶亲和素修饰的QDs对mi-croRNA的定量检测效果,利用QDs发出的荧光信号对microRNA的含量进行测定,最低检测限达到0.4fmol.Shepard等[8]利用量子点和Cy3,Cy5荧光染料共同作用,对炭疽杆菌进行多元检测,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与传统的双光色检测相比体系通量提高了4倍.杜保安等[9]采用水相合成法合成了Mn2+掺杂CdTe量子点,通过在CdTe量子点中掺杂Mn2+,进一步改良CdTe的发光性能及热稳定性,扩大了量子点的应用范围.聚乙二醇(polyethyleneglycol,PEG)因其容易和氨基、羧基、生物素等多种功能化基团反应而常用于QDs的表面改性,而且PEG还能够增加QDs的化学稳定性.研究发现,用低聚PEG-磷酸酯胶束包覆QDs后分散于水中,其荧光强度几周内都不会发生改变,若分散于磷酸盐溶液中,80h后荧光强度只降低10%[10].QDs特殊的光学性质使得它已逐步应用于光发射二极管、生物化学传感器、太阳能电池、生物分子成像和纳米医学等领域.

2.2金纳米粒子

金纳米粒子(AuNPs)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质、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易修饰生物分子以及制备简单等特点,因此在生物传感、分子成像、肿瘤治疗和药物传输等生物医学领域得到广泛研究.Wang等[11]利用N-羟基琥珀酰亚胺修饰的AuNPs实时检测人体血液中链霉素和生物素的相互作用,发现经修饰后的AuNPs具有3μg/mL的低检出限和3~50μg/mL的宽动态检测范围,为构建全血中蛋白检测和细胞分析的新型光学生物传感器提供了思路.Huang等[12]将金纳米棒连接上表皮生长因子抗体后作用于癌细胞,发现金纳米棒附近的分子表现出更强、更敏锐和极化的拉曼光谱,这对于肿瘤的早期准确检测成像具有很大意义.Wei等[13]研究了AuNPs和紫杉醇对HepG2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发现AuNPs单独或与紫杉醇协同作用可以引起HepG2细胞凋亡,AuNPs可以增强紫杉醇对HepG2细胞的抑制和凋亡作用.Tong等[14]研究发现叶酸结合的金纳米棒在近红外光照射下可以破坏质膜,这是由于细胞内钙离子的快速增多进而导致肌动蛋白动态异常造成的.但是,关于AuNPs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问题尚需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例如:如何制备各种形态和结构以及可控成分的AuNPs,如何在治疗过程中实现定向输送和释放的靶向性以及使AuNPs作为探针的信号放大以便用于生物检测等都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本课题组Liu等[15]研究了AuNPs对成骨细胞系MC3T3-E1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20,40nm的AuNPs均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功能,且呈现出剂量和时间依赖性.RT-PCR结果表明,20,40nm的AuNPs均促进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x2)、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碱性磷酸酶(ALP)和骨钙素(OCN)基因的表达.结果显示,AuNPs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成骨分化及矿化功能,而且影响随纳米颗粒的尺寸变化有所不同.Runx2,BMP-2,ALP和OCN4种基因可能相互影响,从而刺激MC3T3-E1细胞的成骨分化.实验结果提示,与骨中羟基磷灰石晶体尺寸相似的AuNPs可能扮演了一个晶核的角色,从而刺激其周围细胞的增殖、分化和矿化,形成钙的沉积.随后Liu等[16]又研究了AuNPs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增殖、成骨和成脂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AuNPs可以促进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抑制向成脂方向及成脂横向分化.结果揭示了AuNPs是如何进行细胞内活动进而影响骨髓基质细胞的功能,对合理设计用于组织工程和其他生物医学方面的新材料具有重要意义.

2.3碳纳米管

碳纳米管(carbonnanotubes,CNTs)的结构,形象地讲是由1个或多个只含sp2杂化碳原子的石墨薄片卷曲成的纳米级圆筒.根据石墨片层数不同,CNTs可分为单壁碳纳米管(SWCNTs)和多壁碳纳米管(MWCNTs).CNTs的长度从几百纳米到几毫米不等,但它们的直径均在纳米量级,SWCNTs和MWCNTs的直径分别在0.4~3.0nm和2~500nm.MWCNTs也是由几个石墨片层的圆筒构成,层间距在0.3~0.4nm.CNTs可以在药物供给系统与细胞之间形成圆筒形的渠道,输送肽、蛋白质、质粒DNA或寡核苷酸等物质.CNTs还能促进骨组织的修复生长,促进神经再生,减少神经组织瘢痕产生.Kam等[17]将CNTs胺基修饰后,通过生物素连接具有荧光的抗生素蛋白链菌素,孵育白血病细胞HL60一定时间后,发现细胞内产生较强的荧光,且随CNTs浓度和孵育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不断增强,证明CNTs能将大分子蛋白载入HL60细胞内.Feazell等[18]研究胺基化的SWCNTs运输铂(Ⅳ)复合物的效果,结果发现铂(Ⅳ)复合物以胺基化SWCNTs为载体进入癌细胞,并且其细胞毒性比连接前高出100多倍,为提高肿瘤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供了新思路.Zhang等[19]采用原代培养小鼠成骨细胞(OBs)为模型,研究了SWCNTs(直径<2nm)、DWCNTs(直径<5nm)和MWCNTs(直径<10nm)对OBs增值、分化和矿化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它们均抑制OBs的增殖、横向分化和矿化功能,且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并且明显抑制了OBs中Runx-2和Col-Ⅰ蛋白的表达水平.Liu等[20]进一步研究了SWCNTs(直径<2nm)和MWCNTs(直径<10nm)对骨髓基质细胞(MSCs)增殖、成骨分化、成脂分化和矿化的影响,结果表明,SWCNTs和MWCNTs明显抑制了MSCs的增殖,且呈现出了剂量依赖关系.SWCNTs和MWCNTs抑制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依赖于Smad的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信号通路而起作用.结果提示,CNTs对OBs和MSCs的生长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其生物安全性评价还需进行充分研究以便将来进行合理设计用于生物医学.由于碳纳米管独特的结构,其外表面既可以非共价吸附各种分子,还可以共价键合多种化学基团,内部则可以包埋小分子,从而提高了其表面负载率及实现增溶和靶向等.在生物医学上,鉴于碳纳米管具有的生物膜穿透性和相对低的细胞毒性,在药物传递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的应用给肿瘤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对其用作药物载体的深入研究,低毒高效的修饰性碳纳米管有望在将来广泛应用于临床[21].

2.4氧化铁纳米粒子

氧化铁纳米粒子由于具有超顺磁性,是一类具有可控尺寸、能够外部操控并可用于核磁共振成像(MRI)造影的材料.这使得氧化铁纳米粒子广泛应用于蛋白质提纯、医学影像、药物传输和肿瘤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Wang等[22]采用一种新方法将色酮偶联到Fe3O4纳米颗粒上,合成的结合物使色酮在培养基中的溶解度急剧增加,从而使HeLa细胞吸收色酮能力增强,结合物能更有效抑制HeLa细胞增殖,这种色酮耦合的Fe3O4纳米粒子可以作为多功能输送系统用于诊断和治疗.Wei等[23]研究发现Fe3O4纳米颗粒可以特异性检测H2O2和葡萄糖,并且具有很高的灵敏度.结果显示,对H2O2的检测精度可达到3×10-6mol/L,对葡萄糖的检测精度达到5×10-5~1×10-3mol/L.Xie等[24]发展了一种新方法用于制备超微磁性纳米颗粒,其中小配体4-甲基苯膦二酚用作表面活性剂来稳定颗粒的表面,其与氧化铁表面具有很强的螯合作用,进而与环状多肽链接,可用于靶向诊断肿瘤细胞.刘磊等[25]通过化学共沉淀法制备了铁磁性纳米粒子(FeNPs),并以W/O反相微乳法制备了包埋荧光染料三联吡啶钌配合物Ru(bpy)2+3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SiNPs)和二氧化硅磁性纳米粒子(Si/FeNPs),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FeNPs,SiNPs和Si/FeNPs对肝癌细胞HepG2的增殖、细胞周期、表面形态和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FeNPs对HepG2细胞增殖和周期没有显著影响,SiNPs和Si/FeNPs能够促进细胞生长分裂,具有促增殖作用;SiNPs和Si/FeNPs通过细胞膜的包吞作用随机进入细胞内,进入细胞后,不影响细胞的形态和超微结构.实验结果对进一步研究修饰特异性抗体、蛋白或负载抗癌药物之后的二氧化硅纳米粒子在一定交变磁场作用下的抗肿瘤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氧化铁纳米粒子是目前国内外大力研究的一种新型靶向给药系统,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成功应用于活体肿瘤靶向纳米探针和纳米载药体目前仍然存在很多障碍:1)表面进行化学修饰后,氧化铁纳米纳米粒子的磁化量降低;2)纳米氧化铁上嵌入配基结合位点可能会降低它的靶向特异性,并且所载药物常常在内涵体或溶酶体中释放,而不是靶细胞的胞质;3)在到达肿瘤组织之前,结合或封装的化疗药物在血液中很快释放.氧化铁纳米粒子和其他可生物降解的、生物相容性好的聚合物微团的结合可能会解决上述问题.可以预期,随着人们对磁性纳米粒子聚合物研究的不断深入,磁性纳米氧化铁粒子将在肿瘤的诊断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5富勒烯

富勒烯(C60)是一个由12个五元环和20个六元环组成的球形三十二面体,外形酷似足球,直径为0.71nm.六元环的每个碳原子均以双键与其他碳原子结合,形成类似苯环的结构.富勒烯、金属内嵌富勒烯及其衍生物由于独特的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抗氧化活性和细胞保护作用、抗菌活性、抗病毒作用、药物载体和肿瘤治疗等[26].Hu等[27]发现丙氨酸修饰的水溶性富勒烯衍生物能够抑制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凋亡,其机制是通过清除细胞内外活性氧而抑制细胞凋亡.Yin等[28]研究发现C60(C(COOH)2)2,C60(OH)22和Gd@C82(OH)223种富勒烯衍生物可以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水平来保护过氧化氢诱导的细胞损伤,其清除的活性氧自由基包括超氧阴离子、单线态氧和羟基自由基等.Mashino等[29]研究发现甲基吡咯碘修饰的富勒烯衍生物可以通过抑制大肠杆菌的能量代谢对其活性起到抑制作用.Chen等[30]发现Gd@C82(OH)22能有效抑制肿瘤生长并对机体不产生任何毒性,其对H22肝癌动物模型抗肿瘤效率比环磷酰胺和顺铂都高,其抑瘤效果并不像传统药物对肿瘤的直接杀伤作用,而是通过其他机制来完成.实验结果表明Gd@C82(OH)22能提高免疫应答能力,促进巨噬细胞和T细胞分泌IL-2,TNF-α和IFN-γ等一系列免疫因子,同时促进血液中T细胞亚型Th1型因子IL-2,IFN-γ和TNF-α的分泌,说明它的抑制肿瘤生长效果有可能是通过激活机体免疫功能实现的[31].Zhou等[32]采用差速离心和ICP-MS测定方法研究了Gd@C82(OH)22在荷瘤小鼠组织中的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此纳米颗粒可以进入细胞,其亚细胞分布模式与GdCl3显著不同,Gd@C82(OH)22在动物体内是以整个完整碳笼形式存在,且在代谢过程中碳笼不会打开释放出内部的Gd3+.随后研究了Gd@C82(OH)22和C60(OH)22对荷Lewis肺转移瘤小鼠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发现2种富勒烯衍生物可以通过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下调氧化应激相关指标,降低由于肿瘤转移到肺造成的肺损伤[33].这些结果都为解释Gd@C82(OH)22纳米颗粒的抗肿瘤生长机制提供了证据,对开展金属富勒烯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研究具有很大意义.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