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管理存在的问题范例(3篇)
时间:2025-07-11
时间:2025-07-11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高校后勤有限度地向社会开放,逐渐把一部分高校后勤转化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采用现代的集约化、专业化经营管理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大规模的高校后勤社会化,是从2000年初,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以后兴起的,文件中提出改革总体目标是:“从2000年起,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符合高等学校教育特点与需要的新型高等学校后勤保障体系”。经过十余年的大力发展,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政府财政支出不多的情况下,后勤支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经受住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挑战,为高校的改革创新、稳定发展作出了贡献。但是高校后勤管理还有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2年)》中指出要继续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凸显的主要矛盾是:后勤经营主体逐渐呈多元化、传统与现代的经营理念差异、实体运营模式差异等。这对高校的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的社区管理便是其中的典型。
2.高校后勤社会化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大学是一个由学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活、成长的场所。社区生活已经成为影响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因素。如何为全校师生提供安全、舒适、和谐、卫生、文明的生活环境,打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社区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建设、发展的不断深化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冲击,高校社区管理工作日见复杂:产权矛盾、管理体制矛盾使得社区的后勤保障屡有疏漏,如果处理不到位,将成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瓶颈。这不仅影响社区管理的效益,也影响校园的安全稳定建设,具体说来:
(1)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及时。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在政府主导、高校主动、社会参与的理念指导下,统筹规划、分步有序地实施的。各高校实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学生公寓的建筑面积及公寓内的服务种类都得到了较大幅度提升,学生公寓总体生活质量有所提高。但是这种多主体参与的管理存在衔接上的问题,突出表现是服务不及时。高校后勤服务,也是一种商品。按照后勤社会化的初衷,市场是为高校承接一部分的服务任务的,所以后勤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自己的“服务”角色,遵循市场规律,为广大师生提供好的公寓服务。而现实中的物业管理公司并不能积极、主动、及时地了解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应的服务。从学生反映情况到学校掌握情况,到学校下达任务布置工作,到最后物业管理公司落实服务,这其中涉及经费问题、人员调配、管理权限等问题而使得社区服务存在延迟。
(2)社区管理部门对学生的服务不够到位。
后勤是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当前改革的一个很重要标志是后勤从学校剥离,与学校形成合同关系,其中涉及相关人事,资产,管理等。首先,物业管理公司聘请的人员从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学生公寓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是实施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平台。后勤社会化后,要做好学校的后勤服务工作,拥有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是首要条件。而现实中,其人员在综合素质上并不匹配,如社区管理员不能很好地和学生沟通。其次,后勤实体的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更多的是以社区经营效益为目标进行管理的。在理念上没有处理好社区管理的商品属性与学生社区的教育属性。一些规章制度本质上是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了社区服务的不够到位,如阿姨经常离岗,不能按照学生返校时间正常供应热水,物业维修费用过高等。
3.对高校学生社区管理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知识管理流程;web2.0
〔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2)10-0166-05
1993年美国学者Rheingole率先提出了虚拟社区的概念,将为了某些共同的兴趣或目标通过特定的媒介有效地跨越地理及政治的界限而形成的人们可以彼此交互的社会网络[1]定义为虚拟社区。Internet的兴起使虚拟社区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2],尤其是近年来基于web2.0技术的IM即时通讯软件、wiki维基、weblog博客、SNS社交网络服务的崛起。作为互联网中重要的信息载体,虚拟社区的广泛应用为知识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媒介,促进了人们之间的知识交流。在虚拟社区成员知识交流的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经常会对同一个话题产生兴趣。由于大部分社区主题采用时间索引的方式,此话题经过一段时间交流后随着新主题的大量产生而被覆盖,社区成员想获取以前的知识就比较困难。当其他成员再次遇到同样问题的时候,重复的提问与回复浪费了很多成员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回复结果的不准确是交流的另一大障碍[3]。对于解决某些复杂问题需要的知识是多种多样的,即便回复结果正确,用户能够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多少也会受到回复者知识水平的限制。这些因素导致了虚拟社区中一些热点主题低下的知识交流效率。本文基于用户知识共享的角度提出了虚拟社区进行有效知识管理的模型,并分析了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知识体系结构分享整个社区成员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这对于一些涉及知识领域广泛,专业性强,更新快,知识获取难度比较大的虚拟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1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相关研究
知识共享是两个或更多的参与者之间提供和获取知识的交流过程[4]。知识共享是虚拟社区一个重要功能,近年来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分析了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Ming-JiJamesLin指出现有研究从信息通信技术、成本与收益、激励系统、内部与外部动机、社会资本、社会和个人认知、组织气候和社区成员管理维护等方面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将这些因素分为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5]。KengSiau等人研究了雅虎上18个中美社区中社区成员的不同国家文化对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的影响,发现不同国家社区成员在共享知识的方式和知识的内容、类型上具有各自的特点[6]。TalGrinshpoun等人提出了在不同的社区间共享社区成员名誉知识的模型[7]。这些理论和研究多是从影响社区成员个体间共享行为的个体因素以及组织环境等方面展开,知识共享的途径局限在成员个体间的交互上。在这种个体到个体的共享方式中,社区成员贡献出来的知识只是被当时关注这个主题的成员所获得,后续有相同需求的其他成员再想获取这些知识困难,共享效果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研究在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中选择一些社区成员所普遍关注的且具有高质量的知识来构筑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向社区成员提供知识。知识体系则是由一些相关知识点相互联结构成的网络,其中的知识内容具有一定的结构和连续性,涵盖了解某一专业领域所必需的知识点。知识体系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易到难的积累过程,这有助于社区成员循序渐进地掌握专业领域中一些深奥的知识,用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错综复杂的问题。
2虚拟社区知识传递与知识管理流程模型构建
虚拟社区成员传播的大量显性知识和他们所拥有的隐性知识以及成员们的知识活动形成了社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些知识资源中的知识按照信息传递的方向可分为动态知识源和静态知识源。静态知识源一般是以静态页面为主包含许多知识内容的站点。动态知识源是由双向信息流页面组成,知识接受者可以直接贴出问题,有问题解决方案的社区成员可以作为知识提供者回答知识接受者的帖子[8]。许多教育机构、公司在互联网上设置的知识学习页面成为静态知识源,一些特定形式的知识社区如百度知道、新浪爱问、豆瓣社区以及各类专业论坛等形成了动态知识源。这些社区成员多样的兴趣以及对更多知识的追求使他们在不同的社区间不断获取、传递知识,形成了社区间的知识交互。虚拟社区共享了知识创新所需的信息、经验、知识[9],使得创新的关键因素知识、经验、想法得以交流、讨论[10],特别是其成员跨国界、文化、学科的知识与思想交互特征也为知识创新带来了巨大潜力。社区成员对一些事例、经验等有价值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某些问题、事物的独特认识。通过讨论将这些想法同其他成员交流,产生不同思维间的碰撞,使社区成员的认识不断更新,形成不同于原有知识逻辑的思维转换。最终一些好的思路和想法被大量成员认可接受从而形成新的知识,而这些创新知识的传播也是社区实现其知识价值的一个重要环节。
从上述知识传递的方式可以发现虚拟社区中知识传播主要以其成员的兴趣为动力,具有自发性和一定的盲目性,缺少相应规范。由于这种局限性,知识内容在传播的过程中也经常产生信息失真而偏离了原有的内涵,而且一些深入的探讨研究并不一定会得到严格的论证和广泛的认可,因此社区中知识的准确性与知识是否对实践有指导作用是评价虚拟社区知识质量的两个重要因素。社区管理人员要获得高质量的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实现虚拟社区内知识共享,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许多学者对于知识管理流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不同的理论与方法。Bouthillier和Shearer建议将知识管理流程分为6个步骤:知识发现,获取,创新,组织与存储,共享,使用与应用[11]。StollbergMichael等人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知识识别,获取,准备,分配,扩散,使用与维护[12]。Peachey和Hall将知识管理流程描述为5个阶段:创新与产生,存储与检索,转移,应用,角色和技能[13]。LouayKaradsheh等人建议使用知识发现,知识获取,知识创新,知识融合,知识测评,知识过滤,知识库,知识应用构建知识管理模型[14]。Alavi和Leidner认为知识管理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明确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获取、组织以及交流人们的显隐性知识,使其他员工可以因为使用这些知识而变得更高效和富有成果[15]。本文将虚拟社区看作一个独立的知识组织,并认为该组织进行一系列知识管理活动来实现社区内的知识共享。在此管理过程中,社区内一些成员交流的知识形成知识源,管理人员通过对知识源内的显隐性知识及相关信息进行识别和过滤后获取满足一定标准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组织形成一定的结构后以特定的存储形式将这些知识存储到知识库。知识库中的知识经过知识学习和检索传递给全体社区成员,从而实现面向全体社区成员的知识共享。对于知识库中的知识,管理人员还要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测评寻找现有知识的不足进行更新维护,完善知识体系的准确性与完整性,整个过程如图1所示。
3虚拟社区知识资源管理
3.1知识识别
虚拟社区中记录了的大量信息,要从中获取有价值的
图1虚拟社区知识管理流程模型
内容,管理人员首先要对其中的知识进行识别、系统化整理,排除讨论过程产生的冗余数据、非相关案例、不必要的原因分析等非关键因素,提炼知识要点,总结形成具有正确逻辑结构的知识。而且一些渠道如在搜索引擎上检索到的知识并不可靠,很多知识并未得到充分的验证、经不起推敲和更深层次的考验。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学术期刊、教科书等专业权威出版物确认所采集到的知识与原文表述的思想一致,通过保持获取知识内容的准确性来维护知识体系中知识的质量。对于社区知识创新所产生的知识,管理人员通过邀请相关权威的专家、管理员、专业人员进行评议的方式,排除含有缺陷和错误的内容,或是由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获得对知识创新内容的认可,以确保这些知识在使用中可以正确地指导社区成员的实践活动。
3.2知识获取
知识是一系列的经验、理论、方法形成的联系,许多复杂的概念、理论理解需要借助于其他一些相对更简单些的概念。因此获取的知识要考虑知识点之间的相互依赖性,收集足够的知识点,分析知识范围内零碎、分散知识点间的联系,并构建这些知识点之间清晰的关系结构形成有效的知识体系。一些领域的知识面广覆盖知识范围大,凭借社区管理人员有限的工作量并不能收录整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体系中获取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范围。管理者一般注重社区成员关心的热门话题,寻找符合社区主旨且内容独特新颖、有内涵的知识,使得社区具有鲜明的特色、主题突出,可以赢得更多的成员青睐。
对于显性知识获取的内容一般是知识本身,同时还包括知识的来源、资料的贡献者等信息,这将有助于知识接收者在对知识点进行更深入研究时,寻找更多的相关信息。对于隐性知识则侧重于获取能够反映该知识点的描述上,通用的术语及对相关问题的形象描述是社区成员获取隐性知识的必要信息。互联网中的大量网络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对于表述隐性知识尤为重要,这些信息有助于隐性知识的转移和传播。除此之外,隐性知识成员的注册信息使知识需求者可以通过寻找具有相关隐性知识的专家从而获得所需知识,这也是获取隐性知识的一个有效途径。现在有些虚拟团队还倾向于邀请一些有能力的专家,将一些隐性知识转换成显性知识进行管理[16]。相对于隐性知识,转换后的显性知识更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后续管理工作的开展。
管理人员获取的知识还需要进一步的过滤。构建虚拟社区知识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知识共享,但有些知识并不适于共享。当社区中的讨论进行到一定深度时,对从一些渠道渗透进来的竞争情报的探讨就成了将讨论继续深入下去所不可或缺的内容。与普通知识相比情报具有极强的商业、军事价值受到法律或是商业道德限制,这些情报的传播可能对社区成员、管理人员甚至是整个社会带来不利的影响。在采集到竞争情报时,许多管理人员都将这些内容限制在共享的之外,取消社区成员对这些内容的访问权限。
3.3知识组织
社区管理人员对收集到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形成明了的体系框架,帮助社区成员系统了解某些领域的知识。FAQ知识组织和分类知识组织是虚拟社区中常见的知识组织形式。FAQ常见问题解答是以实践为导向的知识积累,帮助成员解决实际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的知识点比较多、覆盖的知识面广泛,而且有些含有隐性知识,原理上有时可能没有明确的显性知识表述或是在分类知识里面寻找起来比较困难,需要大量跨多个门类知识的积累才能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FAQ组织方式对问题进行了基本的分类,而且问题很多时候以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在一些社区中这种排序方式的形成跟解决问题所需知识的复杂性有关,那些复杂的知识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才能掌握。而知识的排序方式也呈多样化,新的论坛和博客使用了基于主题的索引方式作为第二内容组织机制[17],使社区成员可以全面关注某个主题知识的最新进展。一些虚拟社区软件提供了按照成员ID的索引知识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一些资深专家掌握的新知识的传播。
分类知识组织通过把知识的内容按类型分门别类结构化、系统化组织知识点,有助于初学者对知识点的记忆以及便于知识检索及学习,使这些初学者可以逐步地掌握整个知识体系。管理人员一般通过知识内容的语义按照现有的知识分类标准(如中图法)或是行业常用的分类确定知识的类别,与社区成员共同维护分类的完整性。Fu-renLin和Chih-mingHsueh阐述了在SCTNet教师社区和台湾中央图书馆论文库两个社区内创建和维护知识地图对社区内知识进行索引的方法[18]。知识地图可以揭示知识资源及知识资源间的复杂关系,但知识地图本身并不包含知识内容,不能索引具体知识点,对于大量的初学者从知识地图的复杂联系中不容易掌握知识间的关系。为了方便知识的学习有必要建立图形化的分类目录,将知识的类别通过图形化的界面进行表示,并且知识内容中的专业词汇还可以超文本连接的方式连接到概念的释义上,便于成员对于专业词汇的理解。不过现在的虚拟社区还没有能为社区成员及管理人员提供可以自己编辑个性化的图形知目录的功能,只有少数社区如MSDN社区建有固定不可编辑的图形知识目录。
3.4知识存储
具有一定结构的知识要存储到一定区域,通常所采用的方法就是建立知识库。现有基于Internet的虚拟社区程序采用超文本语言编写,大部分程序都拥有独立数据库支持和存储空间支持动态网页,可以让用户存储文本、程序、图片、视频等内容,为显、隐性知识的存储提供了便捷条件。虚拟社区管理人员利用这一有利技术条件存储知识,形成的知识存储方式依赖于其虚拟社区程序所使用的软件技术。知识贴是很多社区论坛经常使用的一种知识存储方式,管理人员将整理汇总的知识记录在社区成员交流所使用的帖子上,以顶置的方式突出这些帖子,使其可以被社区成员所共享。这种知识存储方式的缺点是单个帖子存储的知识容量有限又是满足不了知识组织要求,有待社区软件开发人员增强管理人员使用的知识贴存储容量以适应知识存储所需的更多文本、多媒体信息的要求。而近年来Web2.0社区所带来的用户与服务器间的强大交互性,使用户通过信息将知识存储在Web2.0社区,成为网站知识内容的创造者。如通过博客,普通社区成员也可知识页面,成为个人知识创新成果存储与展示的平台,使其更容易建立个性化的知识体系。而选择wiki存储知识的用户则拥有更多对知识更新的灵活性与开放性,允许更多用户参与以构筑庞大的知识库。现在很多社区成员使用即时通讯软件IM的文件共享功能存储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方便地在自己熟悉的社交群中共享知识。这些社区中需要共享的知识普遍存储在用户界面容易被关注的地方,对于存在于其他社区、网页内的知识通常用户可以通过的超文本链来访问。
3.5知识测评与更新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是个逐渐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原有知识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入和全面。知识测评要求管理人员定期会同有关专家,对知识库内的知识进行标准化、系统化考核,对于空缺、存在缺陷或是不正确的内容要及时确认与更新。对社区成员反馈到知识库中的问题要进行研究与更正,以维护和健全社区知识体系提高知识结构的质量。对于需要更新的知识点,同样需要经过专家的评议或者大量社区成员讨论达成一致的认可才可以进行更新。在知识主体更新的同时,要在保留原有知识贡献者信息的同时增加新的献者信息,以汇集在某一领域拥有研究成果的社区成员信息。对频繁更新的知识采取版本控制,这样有利于回溯旧知识以及因错误产生的更新撤销,建立清晰的更新管理过程。
3.6知识学习与检索
一些学科领域的初学者很难确切、恰当地描述问题,其问题本身描述不确切[19]。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要求新手对知识库中的基础知识进行浏览与阅读,并对学习的效果进行考核。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基础知识,并且能够正确地使用社区中标准的术语进行交流的注册者才能参与社区活动正确传播交流知识。这可以提高社区成员的知识素质与水平,减少社区成员针对于基本常识的大量重复提问,提高交流效率。而相对于被动浏览学习知识的形式,知识检索则是社区成员主动获得自己所需知识的形式。社区成员可以通过知识库中的分类目录,检索到概念明确、有序的知识结构以及了解完整的知识体系。FAQ常见问题解答则有助于实践的问题解决及跨学科综合性知识学习,方便明确问题或是隐性知识的查找。大部分社区同时提供站内检索功能使用户可以通过关键词在庞大的知识库中快速地定位到知识点。对于复杂问题处理及隐性知识的检索,还可以借助于论坛发帖或是即时通讯软件讨论组功能向其他成员求助。尤其对于互助型社区的论坛,其成员间的互助知识检索是论坛中重要的知识活动。这种知识检索方式是由掌握一定知识量的社区成员将初学者的描述转换成专业词汇,确定相应问题在知识库中专业分类归属,以及分解复杂知识点和查找确定隐性知识专家等多项活动来帮助初学者在知识库中寻找需要的知识。通过以上渠道,管理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求让知识体系中的知识传递到有效的社区成员。
4结束语
虚拟社区中构建合理有效的知识管理流程可以拓展共享知识途径,提供系统知识的学习环境,提高社区成员获取知识的效率。本文为社区管理人员的知识管理工作提供了一种框架,但各个流程在社区实际管理工作中的实施会有所差异,而且有些管理方式更是对于现在使用的社区软件技术提出了挑战。本文研究的管理流程模型希望能为虚拟社区的知识管理者提供一些思考,从而使得虚拟社区环境下的知识共享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HowardRheingold.TheVirtualCommunity:HomesteadingontheElectronicFrontier[M].London:MITPress,1993.
[2]JKoh,Y-GKim.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ane-businessperspective[J].ExpertSystemswithApplications,2004,26:155-166.
[3]AArdichvili,VPage,TWentling.Motivationandbarrierstoparticipationinvirtualknowledge-sharing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Journal,2003,7(1):64-77.
[4]UsoroA,SharrattMW,TsuiE,ShekharS.Trustasanantecedentto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J].KnowledgeManagementResearch&Practice,2007,5(3):199-212.
[5]Ming-JiJamesLin,Shiu-WanHung,Chih-JouChen.Fosteringthedeterminantsofknowledgesharinginprofessionalvirtualcommunities[J].ComputersinHumanBehavior,2009,25:929-939.
[6]KengSiau,JohnErickson,FionaFui-hoonNah.EffectsofNationalCultureonTypesofKnowledgeSharinginVirtualCommunities[J].IEEETransactionsonprofessionalcommunication,2010,53(3):278-292.
[7]TalGrinshpoun,NuritGal-Oz,AmnonMeisels,etal.CCR-AModelforSharingReputationKnowledgeAcrossVirtualCommunities[C].[S.l.]:IEEE/WIC/ACM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WebIntelligenceandIntelligentAgentTechnology-Workshops,2009.
[8]JunghwanKim,JaekiSong,DonaldRJones.TheCognitiveSelectionFrameworkofKnowledgeAcquisitionStrategyinVirtualCommunities[C].[S.l.]:Proceedingsofthe43rd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SystemSciences,2010.
[9]AnaMariaRCorreial,AlicePaulos,AnabelaMesquita.Virtualcommunitiesofpractice:investigatingmotivationsandconstraintsintheprocessesofknowledgecreationandtransfer[C].[S.l.]:EuropeanConferenceonKnowledgeManagement,2009.
[10]CoakesE,SmithP.DevelopingCommunitiesofInnovationbyIdentifyingInnovationChampions[J].JournalofKnowledgeandOrganizationalLearningManagementDecision,2007,14(1):74-85.
[11]BouthillierF,ShearerK.Understandingknowledgemanagementandinformationmanagement:theneedforanempiricalperspective[J].InformationResearchJournal,2002,8(1):1-39.
[12]StollbergMichael,AnnaVZhdanova,DieterFensel.H-TechSightANextGenerationKnowledgeManagementPlatform[J].JournalofinformationandKnowledgemanagement,2004,3(1):47-66.
[13]PeacheyT,HallD.KnowledgeManagementandtheLeadingISJournals:AnAnalysisofTrendsandGapsinPublishedResearchSystemSciences[C].[S.l.]:InProceedingsofthe38thAnnualHawa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2005.
[14]LouayKaradsheh,EbrahimMansour,SamerAlhawari,etal.ATheoreticalFrameworkforKnowledgeManagementProcess:TowardsImprovingKnowledgePerformance[J].CommunicationsoftheIBIMA,2009,(7):67-79.
[15]MAlavi,DELeidner.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s:Issues,challenges,andbenefits[J].Commun.AIS,1999,(1):1-36.
[16]TerriLGriffith,JohnESawyer.SupportingTechnologiesandOrganizationalPracticesfortheTransferofKnowledgeinVirtualEnvironments[J].GroupDecisionandNegotiation,2006,15:407-423.
[17]ChristianWagner,NarasimhaBolloju.SupportingKnowledgeManagementinOrganizationswithConversationalTechnologies:DiscussionForums,Weblogs,andWikis[J].JournalofDatabaseManagement,2005,16(2):i-viii.
【关键词】慢性疾病管理;健康教育模式;社区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267-02
慢性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作用引起的各类疾病,也是社区的常见病、多发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高血脂、慢性气管炎等等,具有很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1]。诱发的危险因素主要是与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有关,给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并增加了患者和社会的医疗费用开支[2]。本次研究对我社区内存在的慢性病管理工作问题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并结合公共卫生的管理考核要求采取了相应的解决对策,获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本辖区各社区于2012年4月~2013年5月就诊的1300例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748例,女性552例,年龄60~86岁,平均年龄68.6岁。所有病例均通过医院确诊,其中高血压患者676例,糖尿病患者211例,脑卒中患者158例,冠心病患者139例,高血脂患者69例,慢性气管炎47例。实施健康教育前的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进行比较分析(P>0.05)。
1.2管理方法。由经验丰富、专业技术全面和医学知识熟悉的社区责任医师(包括临床医师和护理人员)建立慢性病管理档案,同时进行统一管理。针对存在的危险因素给予实施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定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年龄。收入情况、医疗开支等,为健康管理提供主要的参考依据;根据患者对保健知识的了解程度和疾病类型,给予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方案,可以在社区内举办专题宣传栏、开展慢性病知识讲座、发放健康教育材料和不定期更新健康教育栏内容等方式改善慢性疾病中的存在的危险意识,针对患者提出的慢性病相关问题给予耐心详细的解答,并加强宣传疾病保健知识,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3]。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饮食爱好制定数字化、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方案,使患者逐渐形成量良好的运动习惯和固定的饮食结构,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同时医护人员需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患者对慢性疾病的防治积极性,针对出现心理问题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和放松训练,让患者了解综合治疗和长期治疗慢性病的有效性,提升患者对治疗的信心[4]。
针对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慢性气管炎、高血脂等患者在实施健康教育前后进行问卷调查,相关人员负责进行发放、回收,并指导患者填写调查内容。本次研究共发生1300份问卷,实际回收1300份,回收率100.00%。
1.3统计学处理。
2结果
通过调查后,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主要存在的危险包括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在实施健康教育后,各项危险行为与实施前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实施健康教育前后的危险行为改善情况对比(n/%)
3讨论
社区医疗机构应根据辖区内慢性病发病情况及死因谱,积极开展慢性非传染性级别的监测和干预。尤其重点要掌握辖区内60岁以上老年人基本情况,筛选重点人群实现专册管理。建立规范化的档案,为健康促进和干预提供良好基础。社区医师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提高患者自我保护能力。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从如何控制危险因素、早诊早治和病人的规范化管理入手,强化社区的健康教育及慢性病的非药物干预措施,以真正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提高平均期望生命及生活质量。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根据相关研究证实,针对慢性病患者需在长期内要得到相应帮助,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教育服务和心理支持。若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给予提供相应的需求,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仍存在需要改善的方面[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针对社区慢性疾病管理中存在的使用烟草、饮酒过量、运动量不足、饮食不洁、高脂饮食、高脂饮食等行为,给予实施健康教育,且实施后的效果明显优于实施前,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谢巍.2012年无锡市崇安区慢性病监测情况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20:98-99.
[2]陈红东.浅谈社区慢性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求医问药(下半月刊),2013,11(7):341-342.
[3]梁春琦,石光.我国慢性病挑战与防控对策[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7):534-537.
上一篇:志愿者社会实践报告(6篇)
下一篇:文化和建筑的关系(6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