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6篇)
时间:2025-07-14
时间:2025-07-14
《关于深入开展大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主题群众性课外体育锻炼活动的指导意见》(中青联发[2015]4号)提出要提高大学生身心健康素质。刘延东副总理于2017年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提出要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因此在强化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加强体育锻炼,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大学生适应教育新常态,满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从武汉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以及武汉东湖学院等十所高校抽取的500名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80名,女生220名。一年级120名、二年级学生150名,三年级学生110,四年级学生120名。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学科著作,并且通过武汉科技大学图书馆中文数据库,进入各大学术网站,以“体育锻炼”、“生活方式”作为关键词查阅50篇论文、4篇博硕论文,以此了结相关研究现状知识,并且为本次研究寻求最佳的问题解决思路及理论依据。
2.访谈法
根据研究目的,访谈高校体育教师、学生,围绕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指标进行了结构式访谈,并且将访谈结果整理与筛选,以此形成问卷调查。
3.问卷调查
结合本次研究目的,结合相关体育专业的调查问卷标准设计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体育锻炼习惯;二是健康生活方式。此次问卷调查供向500名学生进行发放,回收有效问卷431份,有效率为86.2%。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情况比较。根据对调查问卷结果分析,男生与女生在体育锻炼习惯上有着很大的差别,根据统计女生体育锻炼习惯的总体得分为21.55,而男生体育习惯得分为22.9,可见男生的锻炼行为稳定性更强。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男女学生性格特点差别很大,男生活泼好动、而女生比较好静。同时男生可以参与的体育项目比较多,而女生可以参加的体育项目则比较少。
2.不同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情况比较。根据问卷调查,四年级的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更加稳定,而一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则更加丰富,而二年级、三年级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表现出不积极的特征。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四年级的大学生思想更加成熟,对于未来职业规划比较清晰,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于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大学校园,在放养式的管理模式下,他们更加倾向于“玩”,因此呈现在体育运动上。而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受制于学业、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对体育项目失去兴趣。
(二)大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现状调查与分析
1.不同性别学生健康生活方式状况比较
以运动锻炼行为、规律生活行为、饮食营养行为、压力管理行为以及健康责任行为等作为调查指标,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男生的生活方式要明显优于女生:一方面女生性格比较外向,喜欢人际交往,尤其是在体育锻炼上,男生以高强度的篮球、足球运动为主,因此他们的身体素质要好于女生;二是在各种压力处理上女生不如男生。例如女生情绪波动比较大,多愁善感这些都是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当然学生健康生活方式指标的数据差异不大,说明不同性别学生的生活方式不健康。例如当前高校大学生所存在的深夜撸串喝大酒、学习娱乐不下床的现象。而且根据调查大学生每天吃早餐的比例只有42.1%。
2.不同年级生活方式状况比较。同样通过调查得知低年级学生的生活方式要好于高年级的生活方式。当然低年级学生受限于高中养成的良好生活习惯的影响而坚持。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生活学习方式的自我管理使得年级越高学生的不良习惯就越多。例如高校大学生吸烟、酗酒的人数越来越多。
(三)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关联调查分析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分析:89.1%的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不足是造成大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主要因素。而体育锻炼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56%的大学生认为熬夜通宵玩游戏会影响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也会给身心造成巨大的损伤;79%的学生认为酗酒、吸烟是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长期酗酒的学生虽然愿意参加体育运动,但是他们的身体素质难以适应体育运动的强度。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的调查,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女生的身体素质要低于男生。随着各种互联网载体的出現,大学生的时间主要消耗在各种网络虚拟空间内,例如大学生70%的课余时间消耗在“躺在床上玩各种游戏”上的。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不良生活方式也越来越突出,例如不吃早餐、不参加体育课以及饮酒、吸烟的比例越来越高。
2.大学生缺少良好的生活方式,睡眠时间不足。由于高校学习压力相对较少,学生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因此学生缺乏自我约束力,染上了吸烟、喝酒的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各种“应酬”也逐渐增加,学生醉酒的现象也日益增多。另外基于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大学生晚睡晚起的现象特别突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3.体育锻炼习惯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身体素质越好的大学生其生活方式越健康,反而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基本上都存在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他的生活方式必然是不健康的。因此高校必须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干预,引导大学生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
(二)建议
1.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转变体育教学理念,倡导“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总书记提出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战略,明确提出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让大学生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养成正确的生活方式。例如体育教师要改变以往偏重体育技能锻炼的方式,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模式,以此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定期开展各种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生活方式的正确认识。高校可以根据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老师、医学专家等到学校中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了解不良生活方式的危害性,以此让学生产生危机意识,避免不必要的安全事故发生。
3.加大对体育运动设施的投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根据调查造成男女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差异的很大原因是由于高校缺乏适应女生锻炼的设备,因此高校要增加资金投入,深入女生中了解其运动项目的需求,并购置相应的设备。例如高校可以从女生爱美的心理特点人手,增i.St--些健美操、瑜伽的体育项目设施,以此增加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摘要通过问卷调查、量表评定法等方法,对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结交朋友、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体育锻炼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广场、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和公园、空地等非营利性场所;以小锻炼量和中锻炼量人群居多;体育消费方面投入较低,在体育消费的投入中以实物型消费居首,观赏型和参与型消费较少。
关键词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
一、前言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运动的普遍开展,人们对自身健康越来越重视,加强老年人体育锻炼,增强老年人体质,全面提高老年人身体健康,是老年人自身迫切需要。本文调查厦门市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意在为从总体上提高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提供参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厦门市市主城区(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途径查阅有关的文献、期刊、专注等资料。
2.问卷调查法。编制一份《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问卷》对厦门市主城区1020名老年人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选取公园、社区、广场、老年大学、老年体育协会等地随机向老年人发放相关问卷,共发放1020份,回收934份,有效回收率为91.57%。
3.量表评定法。利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对老年人体育锻炼量进行评定。
4.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运用Excel对有效问卷进行分析,输出图表,说明问题。
三、结果与分析
(一)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据调查显示厦门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选择增强体质的人有522人,占27.12%,所占比例最大,结交朋友306人,所占比例15.9%,防病治病,占11.95%,延年益寿,占10.97%,这四项共占65.94%,这充分说明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具有很强的目的性。
(二)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场所
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体育活动大多集中在广场、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和公园,比例分别为31.48%、19.98%和18.99%,家里和空地各占9.02%和8.98%,有4.53%的老年人选择在收费的体育场馆活动。
(三)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内容及形式
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散步和健身舞蹈是老年人参与最多的健身项目,比例分别占有20.56%和15.62%。其他选择较多的是太极拳、游泳、跑步、类气功分别占了14.33%、9.81%、7.98%、7.88%、5.69%。
(四)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体育消费特征
由图一可知,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对于体育消费额集中在301-500,501-700之间,所占比例为21.52%、22.81%,而年体育消费消费额在100元以下的占8.35%,这说明现阶段老年人对体育的消费较低,消费意识有待提高。
图一厦门市老年人年体育消费数额统计
在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体育消费中,有53.9%的首选实物型体育消费,有21.95%的选择观赏型体育消费(观赏篮球、排球、门球等比赛),有20.3%的选择“信息接受型体育消费”(接受健身指导、参加健身团队的入会费、健康知识与信息咨询、付费体育频道等信息)。
(五)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锻炼程度的分析
本研究以体育锻炼量来判定体育锻炼程度的大小。根据体育锻炼等级的区分方法,将934名被试老年人的体育锻炼分为小、中、大三种运动量等级。据调查显示,934名被调查老年人中有430名老年人属于小锻炼量,占被调查总数的46.04%,所占比例最大。69名老年人属于中等运动量,占被调查总数的39.51%,135名老年人属于大运动量,占被调查总数的14.45%。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性较强,主要是为了增强体质、结交朋友、防病治病、延年益寿;2.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场所主要集中在广场、社区公共体育场所和公园、空地等非营利性场所。以小锻炼量和中锻炼量人群居多;3.老年人对于体育消费方面投入较低,在体育消费的投入中以实物型消费居首,观赏型和参与型消费较少。
(二)建议
1.倡导终身锻炼、科学锻炼的体育思想,通过这种方式积极开展老年人体育锻炼宣传工作,大力普及体育锻炼相关知识,培养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让老年人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带来的好处,并能够积极的参与进去;2.加强厦门市主城区老年人体育场地的管理和设施建设;3.加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组织和领导。重视和关注老年社会福利,建立和完善老年人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辛利,周毅.中国城市老年人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体育科技.2011.3(27):20-21.
[2]梁德清等.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武汉体育学院.
关键词: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对策
课外体育锻炼是初中生提高身体素质、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环节。广泛开展课外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初中生在体育方面的兴趣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全面了解泉州市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为进一步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抽取泉州市5所市区初中及5所农村初中共10所初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每所学校发放问卷150份,总计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份1424,回收率为94.9%,其中有效问卷1347份(初中男生676份,初中女生671份),有效回收率为89.8%。对调查所获数据进行常规的归类统计和分析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初中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表1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
由表1可知,总体来说,无论男生、女生,喜欢课外体育锻炼的初中生都占该群体的74%以上。但是男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喜爱程度更高,近一半的男生都很喜欢课外体育锻炼,这与男生生动、活泼爱动的性别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大约有22%左右的初中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持不喜欢或无所谓态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大多是因为不擅长体育锻炼或者没有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这部分大学生要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尽快提高其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
2.2初中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参与程度
我们选择以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锻炼时间衡量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程度。
表2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
表2显示,8.1%的男生和17.6%的女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0次,14.3%的男生和28.7%的女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1次,35.2%的男生和34.1%的女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为2次,26.4%的男生和13.8%的女生每周参加3次课外体育锻炼,16.0%的男生和5.8%的女生每周参加4次或4次以上的体育锻炼。以上数据显示,男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女生,22.4%的男生和46.3%的女生每周锻炼次数少于两次,没有达到《中学生体育合格标准》提出的每周不得少于两次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要求,这势必影响整个泉州市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这一现象应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的重视。
2.3初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表3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的对照表
从表3可以看出,以增强体质为目的的动机,初一、初二、初三学生都排在第1位,这说明“健康第一”的观念已经成为泉州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但是,仍有一些不良现象,如有13.6%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应付考试,这应该引起初中体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同时,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总体动机是多元的、复杂的,这同样反映出初中生学生的微妙心理状态,学校应加以正确引导,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大力宣传,使大部分学生都有健康的体育锻炼动机。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目前,泉州市初中生对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大多持喜欢态度,但仍有少部分学生不太喜欢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3.1.2大多数初中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在2次和3次以上,但还有一部分不参加任何课外体育锻炼,其中大部分是女生。
3.1.3增强体质、兴趣爱好和娱乐已经成为泉州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
3.2建议
3.2.1体育教师应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3.2.2学校应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
3.2.3加强学校体育场地、体育器材建设,为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供良好的锻炼环境。
3.2.4利用各种传媒对课外体育锻炼进行宣传,加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使学生自觉加入课外体育锻炼队伍。
参考文献:
[1]郑桂凤,蔡宝家.福建省普通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学研究,2006(12).
[2]张秀华.温州地区各级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J].高师理科学刊,2003(8).
[3]吴家琳,吴维娜,蔡永键.广州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7).
[4]郑志丹,许月云.泉州市区中学毕业班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1).
[5]张平.构建中小学课外体育活动科学体系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关键词]民航乘务学员体质
1、前言
暴露于机舱的噪音、震动、气压变化、长时间的飞行、无规律的工作制度、生物节律的紊乱和睡眠不足,以及复杂局面和工作环境特殊性所造成的高应激压力,使民航飞行机组人员易于产生各种生理和心理疲劳,而民航客舱服务人员的疲劳则影响服务质量。疲劳现象的发生与体质与健康水平密切相关[1]。为了了解民航空乘员的体质状况,我们对乘务学院的乘务学员体质进行综合测试研究,以观察其体质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535名空乘学员,平均年龄18.3岁,平均身高171.5,平均体重57.9。
2.2测试指标: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心功指数,所有测试仪器采用教育部制定标准器材,测试过程严格按照操作标准方法由专业人员施测。
2.3数据分析: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描述统计分析。
3、结果分析
从表2结果看,乘务学员正常体重的仅占32.9%,体重偏低的占55.0%,营养不良的占6.1%,超重及肥胖的占6.0%。体重偏低及营养不良学员占总人数的61.1%,缺乏体育锻炼及刻意控制饮食是主要原因,超重及肥胖学员占总比例6%,可能因为其营养摄入过剩及运动不足所致。结果提示,乘务学员身高体重指数达到健康标准的仅占32.9%,而亚健康及不健康的比例高达67.1%,特别是体重不足及营养不良的比例竟高达61.1%,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表3结果看,乘务学员心功指数达良好以上的占68.6%,总分达良好以上的为62.3%,柔韧指标达良好以上的为78.6%,提示乘务学员的柔韧性总体良好。肺活量及立定跳远良好以上的均不足35%,同时立定跳远与肺活量不及格的分别达到25.6%和23.9%,提示乘务学员的力量素质和肺活量总体较差,这与其不爱参加力量及耐力性锻炼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心功指数指标较高可能与测试过程中相当部分学员上下台阶节奏偏慢,没有达到规定测试强度有关,结合肺活量指标看,该结果为测试过程中偷懒所致的“虚假”偏高,未能真实反映心功指数分布情况。上述数据结果提示乘务学员总体体质状况不理想。为了进一步了解乘务学员参加体育锻炼情况,我们进行了专门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乘务学员真正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32.3%,而不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为67.8%,另外,由于课程安排太紧及场地器材设施不足也一定程度制约了乘务学员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态度及参加锻炼不足是影响乘务学员体质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这是我们需要加以重视的。
飞行环境(封闭、长时、紧张、突发事件、空间局限、单调重复、高空低氧、太空辐射、时差、营养、行为方式变化、反常规、应激适应等)要求空乘人员必须具备比一般社会人群更好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才能胜任工作需要[2]。如更好的心肺功能、更优秀的身体素质水平和运动能力。而要获得良好的体质和健康,科学的体育锻炼是最有效的方法。众多研究已经证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等系统的功能,可以改善心理健康水平和对环境、应激等情况的适应能力等[3][4]。因此,关注和重视高校空乘学员体育锻炼问题,营造体育锻炼氛围,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丰富体育锻炼项目及手段,加强大学生体育锻炼方法指导,有组织地培养空乘学员终身体育习惯,增强体质,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十分重要而迫切的问题。
4、结论
1、乘务学员柔韧性良好,而肺活量与力量素质较差;
2、体育锻炼不足是影响其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3、乘务学员加强体育锻炼是提高其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魏红漫.张建军.飞行疲劳及其研究进展[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4):259
[2]杨仕云等.民航飞行人员的飞行时限与休息制度问题[J].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00,11(1):599-606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影响因素;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教育结构的调整,近几年来高职高专院校发展迅速,它的来源大多数是由中等职业院校晋升而来的。
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技术型人才,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具备专业的业务知识技能以及某些特殊技能的智能型操作人才。《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学生不光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样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适应未来工作的需求。
如何拥有强健的体魄?作为在校学习的学生,体育课是所有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课程之一,同时,体育课也是学生获取体育知识、学习运动技能的最主要途径。然而,体育课没有明显的强制性和“法定性”,相当一部分同学上课是抱着无所谓的态度,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完全不能达到锻炼的目的。所以只有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才能使学生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享受体育锻炼所带来的生活乐趣,从而使学生终身受益。
通过对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主要因素的调查发现,影响一年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和“不会运动技能”,二、三年级主要因为“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调查结果显示:“运动场地和器材不足”、“不会运动技能”、“缺乏组织指导”是对学生共同的影响因素。虽然有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一些客观因素,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根本原因是不正确的体育观。高职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轻视体育锻炼的现象,他们不懂得自觉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性,学生的健康意识差,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保健知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直接原因是体育锻炼目的性不明确,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和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最终目的是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差,许多学生只是对体育考试内容的项目进行练习。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出现了运动场地拥挤的局面,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认为,由于课外体育锻炼缺少必要的组织,学校体育设施不足,体育器材少,使他们感到没有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从而逐渐失去了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在课外时间愿意进行体育锻炼、有进行某些体育锻炼项目所必需的场地和器材、了解进行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建议如下:
一、树立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一个内、外因相结合的结果,它既需要学校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学生自身的主观要求。学生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体育锻炼,不仅要意识到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价值,更要意识到不参加体育锻炼存在对身体的潜在危害。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运动兴趣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是许多人坚持终身体育的主要动因。同时,要重视体育运动能力和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教育。《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增强体育意识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根本保障。
二、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
体育锻炼的客观条件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能否坚持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体育场地、器材的不足,势必严重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积极性。学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因地制宜,大力加强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增加体育场馆和运动使用面积,使大学生有更多的运动健身场所。有针对性地扩大学生喜爱项目的场地器材,有计划增加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体育项目,例如增大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运动场地的建设,为学生参加必要的体育锻炼提供充足的物质基础保障。
三、加强体育教学改革,推行选修课制度,培养学生的锻炼能力。
随着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体育教育的目标应该与学校的总目标相一致,将教学目标、目的和内容视为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参与锻炼、增强体质的硬件,为学生的课外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中要增加《科学健身学》的教学内容,加强目的性和科学性身体锻炼教育,使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对健身的作用,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和健身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知识及锻炼方法去参加课外锻炼。教学内容和考试项目的选择,应充分体现体育锻炼实践为主的特点,重视学生个性发展、兴趣爱好,逐步增加一些学生喜爱并适用于学生未来需要,便于开展的体育项目,满足学生的健康需要,以提高锻炼的积极性,使大学生能够自觉、持久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另外,学校的课程实施形式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可推行自选课的形式,按照兴趣分成不同的群体进行授课,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以班为单位集体授课,不能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有一部分学生甚至因为不能学习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而讨厌上体育课,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体育课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学习体育项目的方法,是培养终身体育的基础。要想达到终身体育锻炼的目标,学生必须有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并且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正确的锻炼方法。因此,体育课程的开展应首先考虑不同学生的体育项目兴趣,允许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尝试,让他们发现自己的爱好,以自选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如果学生能在体育课上学习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就会主动练习,提高了学习效率,并且推动了课外体育锻炼的进行和发展。
总之,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体育锻炼动机总体上是健康、积极的,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掌握运动技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高职院校学生即将踏入社会,成为我国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事业的栋梁之才。学校要加强宣传,关心学生的体质健康,要全面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改革体育课程,以提高学生体质健康为基础来设计课程方案,使学生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从而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外体育锻炼中去。
参考文献:
[1]朱美金.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与发展对策[J].南京师范学院学报.2005.10.
[2]潘英明,赵洪明.关于高校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调查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10.
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分析
刘宪伟宋淑华2闫会青(云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650500)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云南省五所高校400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云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塑造形体,说明女大学生对于体育功能的认识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女生不愿或或者很少参加体育,影响他们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包括自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外界的干扰因素。
关键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干扰因素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建设的主要承担者,体育锻炼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最积极、最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提高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也是实现学生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途径。通过体育锻炼学生既可以克服困难战胜自我,又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高对失败的心理承受力,形成正确的成败观、荣辱观,形成胜不骄败不馁、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1]。“在大学阶段形成对体育锻炼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对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维持身体健康乃至坚持终身体育锻炼都有积极的影响”[2]。从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来看,男生明显比女生活跃。本文通过对云南省部分高校400名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情况的调查,分析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影响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客观因素,为进一步加强云南省高校女生的体育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自中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民族大学、昆明医科大学共400名大学女生。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社会性体格焦虑、锻炼与体质有关的文章、书籍、报刊和杂志,获取有力资料论据。
1.2.2问卷调查法
对每所高校两个公体班发放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喜欢参加体育锻炼人数的规模问卷。发放问卷400份,回收400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有效问卷390份,有效率97.5%。
2结果与分析
2.1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分析
结果还发现(表1),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l或2个原因)中,选择为体验运动愉的人占总人数的24.5%,选择控制体重的占27.9%,选择增强体质的占53.8%,选择促进健康的占45.6%,选择为塑造形体的占21.1%,选择为娱乐的人占21.4%,只有2.8%的人为增强肌肉力量。从表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是为了:运动娱乐,增强体质和应付考试这三个方面。这也验证了体育的主要目的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说法,这也说明女大学生很看重身体的健康,同时这种思想正好和我们现在推行的“健康第一”的思想不谋而合。另外,女大学生是一个很爱美的群体,所以塑造形体控制体重也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第二个重要的因素。同时通过体育的功能来说,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之一是娱乐,通过这一功能同学之间可以增强友谊,增进交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桥梁。而与男性相比较男生更想要有大块的肌肉,所以增强肌肉力量是女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在最不想要的因素。这说明,对女大学生而言,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以及塑造体形是她们参加体育活动的最主要目的。由此反映出云南省女大学生体育价值观在进步,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另外在走访过程中还了解到考试也是云南省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之一。
表1女大学生参加锻炼原因统计情况
参加锻炼原因人数及百分比
体会运动愉87(24.5%)
控制体重99(27.9%)
增强体质190(53.8%)
促进健康162(45.6%)
塑造好的形体75(21.1%)
增强肌肉力量10(2.8%)
娱乐76(21.4%)
2.2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率分析
结果表明(表2),在参与调查390名同学中参加体育体育活动等级中,选择小运动量的有253名同学占总数的64.8%。选择中等运动量的有80名同学占总数的20.5%。选择大运动量的有54名同学占总数的13.8%。数据显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对女大学生而言,不参加体育锻炼或参与体育运动的但运动量很小的占多数,中运动量和大运动量的同学占极少数。这说明有众多因素影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课程的方面考虑有一下几个方面的因素[3]:第一,课程紧张,要学的知识多;第二,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所以他们基本上不参加体育锻炼。有些女生由于自身意志力的问题,他们不愿参加锻炼是由于怕苦、怕累,缺乏意志;第三,由于女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有限,大部分女生喜欢小球运动。
图2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等级结果分析
体育活动等级人数百分比(%)
小运动量25364.8
中等运动量8020.5
大运动量5413.8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云南省高校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是为了增强体质、促进健康、娱乐休闲和改善体型等。说明女大学生已认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有了较正确的认识。但是大部分女生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其中主要有课程紧张,要学的知识多,大部分时间被课程所占去,没有时间去参加体育运动。对体育运动缺乏兴趣,由于怕苦、怕累,缺乏意志;以及女生在乎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还有相当比例的女生担心别人讥笑、身体不宜等因素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体育锻炼。运动项目及费用的制约,由于适合女生参与的体育项目有限以及费用的需要所以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偶尔参加可能是由于交际的需要。
3.2建议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尤其是女生,鼓励她们多锻炼身体,培养他们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及锻炼的习惯。在课余时间每个学院或学校多组织一些趣味性的体育活动,尤其是女生能够参与到其中等的体育活动。已达到增强对体育锻炼的认识和兴趣,通过体育锻炼来减少学习的压力和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
[1]常生等.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
[2]沈兰清.女大学生健身观念和行为的分析研究[J].体育学刊,1999,(2):31-32.
上一篇:金属粉末市场研究报告(6篇)
下一篇:艺术节策划活动方案范例(3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