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症状治疗方法范例(3篇)

时间:2025-10-09

骨质疏松症状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补肾强骨汤;耳穴贴压;骨质疏松症;绝经

骨质疏松症是绝经后妇女及老年人的常见病,其发生率随绝经年限增长而升高,现代医学认为其主要是雌激素水平下降,营养因素中钙的摄入量不足和吸收不良导致。本病属于中医的“骨痿”范畴,我院近年来采用补肾补骨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1年4月~2012年6月收治的92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补肾强骨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阿仑膦酸钠治疗组)47例,均符合《中国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中关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1]。观察组45例患者年龄45~58岁,平均(51.7±6.3)岁;绝经年限1~8年,平均(3.4±1.2)年;身高154~176cm,平均(161.4±4.8)cm。对照组47例患者年龄46~60岁,平均(52.1±5.9)岁;绝经年限2~9年,平均(3.6±1.4)年;身高152~172cm,平均(160.7±5.1)cm。两组患者从年龄、绝经年限、身高、体征等各方面比较差异不大(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给予自拟补肾强骨汤即:淫羊藿15g、山萸肉15g、巴戟天15g、煅狗骨30g、生龙骨30g、生牡蛎25g、菟丝子15g、补骨脂15g、杜仲15g、甘草9g。煎服法:取上述处方药材按剂量用本院中药房中药煎药器煎煮分发给符合标准的病人,日服一剂,饭后一小时服用。同时给予耳穴贴压治疗,耳穴取穴神门、内分泌、肝、脾、肾、肾上腺、心、内生殖器,每周治疗三次。对照组患者给予阿仑膦酸钠(固邦)口服10mg,每日1次,早餐前30min温水送服。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周为一个疗程。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①中医症状积分分级标准疼痛:从无疼痛到疼痛较重活动受限,持需服止痛药物记0~6分。四肢无力:从无下肢无力到站立即感下肢无力记0~3分。筋脉拘挛:从无抽筋到每天有抽筋记0~3分。每位患者3种症状的积分相加即为该患者的临床症状总积分。②疗效评定标准采用治疗前后积分值的变化作为标准。临床控制:主要症状消失,无痛,积分值下降90%以上;显效:主要症状改善,疼痛轻微,积分值下降70%~90%;有效:主要症状有所缓解,原积分值下降30%~70%;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改善,原积分值下降小于30%。总有效率=临床控制率+显效率。

1.4统计学方法本组数据采用卡方检验,以P

2结果

2.1临床疗效治疗12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9%(40/4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1%(40/47),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并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不良反应观察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肌肉骨骼疼痛1例,便秘1例,观察组用药更为安全。

3讨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妇女绝经后引起的骨骼退行性改变,为妇女更年期综合征之一。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肾脏精气的充盛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与再生过程。绝经后女性神气虚弱,天癸衰竭是形成本病的基本条件。而疾病的影响、营养状况、劳逸不当等因素则往往是促进本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2]。因此中医认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主要病机是肾气衰弱、精血不足、骨髓失充、筋骨失养。本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补肾强骨汤联合耳穴贴压治疗,从内外两种途径调节患者的肝肾功能、促进骨髓筋骨充实,从而缓解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方中山萸肉补益肝肾,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杜仲补肾壮骨温阳,煅狗骨、生龙骨、生牡蛎本身含有大量活性钙质,可促进机体钙质的调节和吸收,最后用甘草和中补气,全方共奏补肾温阳、健骨生髓的作用。另外采用耳穴贴压的方式可以通过人体经络刺激肝肾等脏器,从而达到内外调理的目的。本研究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治疗12周后总有效率提高但并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显示该法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效果理想,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骨质疏松症状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老年;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340-02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以骨量减少、骨显微结构退化为特征,骨强度减低,从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疾病;是老年前期与老年期人群中的多发病、常见病,是人类最普遍的骨骼疾病,全世界骨质疏松的发病率在慢性疾病中已上升到第6位[1]。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该病的发病率正日益上升,成为严重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OP是一种与激素、年龄、运动、饮食、体重和种族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系的退行性疾病,其中缺乏运动是加速骨质疏松发生的重要原因[2、3]。早在1989年WHO就明确提出OP治疗的三大原则:补钙、饮食调节和运动疗法。1992年北京国际OP会议再次肯定了这三大防治措施[4]。运动疗法作为非药物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以疗效可靠、无副作用、持续时间长等优点而日益受到重视。为预防骨质疏松,减少骨质疏松引起的伤害,以虹口区嘉兴路街道社区居民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进行运动疗法的指导,将其骨密度和临床症状改善的情况与只接受内科治疗的OP病人相比,以探讨运动疗法的疗效。旨在寻求社区居民预防骨质疏松、提高骨质疏松患者生活质量的方法和途径。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2011年5月一2013年4月选择虹口区嘉兴路街道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四个社区的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每个居委会随机抽取50名,共200人,年龄55~87(平均65.31±9.72)岁。其中男73例,女127例。

入选标准:(1)年龄55岁以上;(2)符合国际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具体标准:骨密度(BMD)下降达到或低于峰值骨量-2.5SD者为骨质疏松;(3)伴有周身骨痛、腰背痛、肌肉痉挛等症状;(4)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1)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包括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风湿病等内分泌性疾病;(2)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

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干预前的骨密度值、疼痛分和临床症状分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分组将200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个人意愿分成两组,各100例。在接受内科治疗基础上进行运动干预的为干预组,只接受内科常规治疗的为对照组。内科常规治疗为口服元素钙和维生素D或口服福善美,注射钙制剂。

1.2.2干预方法由医护人员和社区志愿者对干预组病人进行运动疗法具体指导。所有运动均为有氧运动,运动训练每周锻炼5~7次,每次45~60min。尽量在阳光充足下锻炼,室内外结合。坚持适量、全面以及微超量恢复性训练原则。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且以轻度疲劳为限;运动做到循序渐进,逐步加强进行小量的超量恢复训练。运动强度以低中度如散步、慢跑、太极推手等活动为宜。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如局部症状突出,在坚持全身整体运动的同时也要结合局部运动。不同症状采取不同性质的运动:如有严重骨质疏松和运动受限,不得不卧床者,要扶病人坐起,协助其依次活动肩、肘、手指、髋、膝和踝等关节,达到运动目的。如下肢无力者,可做膝关节屈伸,直腿抬高,反复放松、绷紧大腿小腿肌肉方式进行锻炼;如腰背疼痛者,可结合腰背肌肉锻炼立正姿势,足尖慢慢踮起,足跟抬高,挺胸抬头,然后足跟向下着地,反复锻炼。

1.2.3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包括(1)骨质疏松症症状分级记分法:采用《中药新药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指导》中医症候量表测量。量表包括6条自评条目:周身骨痛、腰背酸痛、抽筋、下肢无力、乏力、出汗。对前三项实行0、2、4、6四级记分,对后三项实行0、1、2、3四级记分。由受试者根据自身症状选出最适合的分值,总分27分,得分越高症状越重。(2)腰背四肢疼痛分级评分法:根据疼痛的程度分为5级:依次为负重后疼痛,记1分;活动痛,记2分;休息痛,记3分;运动受限,记4分;服止痛药,记5分。每级又分无、轻、中、重4种程度,依次记0、1、2、3分。二者分值相乘,最高积分15分,无疼痛记0分;(3)骨密度:双能X骨密度仪(DXA),对病人治疗前、后(每年一次)分别进行腰椎正位骨密度测定;采用超声骨密度仪对患者治疗前、后(每6月一次)分别进行足跟部骨密度测定。

1.3统计学方法研究数据双人双机录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学分析。具体统计学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治疗前后自身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研究对象一般情况200人中男性73人,占36.5%;女性127人,占63.5%。年龄55~65岁66人(33.0%),66~75岁63人(31.5%),76~85岁48人(24.0%),>85岁23人(11.5%)。本组妇女中自然绝经者163例占81.5%,其余37例为子宫和/或卵巢切除者占18.5%。4个居委会居民在年龄、性别、生育史及绝经史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文化程度大专以上24例占12.0%,初中及高中140例占70.0%,初小及文盲36例占18.0%。见表1。在从事的职业中,脑力劳动46例占23.0%,服务及体力劳动122例占61.0%,家庭妇女32例占16.0%。见表2。提蓝居民的文化程度、从事职业情况优于其他[5],但对骨密度及临床症状影响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代谢性骨病,是与增龄相关的一种缓慢骨丢失。最常见的特征为周身骨量明显减少,骨组织纤维结构改变,骨脆性增高和易致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6、7],是一种影响生命质量的常见病。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主要表现为全身骨骼及腰背疼痛,肌肉痉挛,下肢无力等症状。目前骨质疏松症多采用内科药物治疗,由于临床应用各药物只分别作用于骨重建的某一环节,需同时应用,且价格昂贵,老年人吸收利用率差等因素,非药物运动疗法开始得到重视和肯定。

3.1缺乏运动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老年人,其骨密度比缺乏运动的同龄老年人高,特别是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他们继续补充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其可能的机理:缺乏锻炼,骨内血液循环减少导致骨内基质和矿物质减少;户外运动减少,体内维生素D合成降低,肠道钙磷吸收下降;食欲降低,营养要素特别是钙摄入减少,缓冲肌肉酸质的钙不足。这些均使骨形成和骨矿化降低,造成骨量丢失增多。

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最常见症状,以腰背痛尤为多见,据国内外临床观察统计显示其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8];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主要病变部位在骨骼,肾与骨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指出“肾主骨,生骨髓”,“肾虚,腰脊痛”,出现腰脊痛、骨髓酸痛、膝软乏力、筋骨挛缩、倦怠汗出等症状缘于肾精亏虚、骨失濡养。疼痛多伴软组织抽搐,夜间腓肠肌痉挛。国外学者认为,疼痛是由骨量丢失减少,椎体压缩变形,造成脊柱压缩性骨折或脊柱变形前曲,腰背肌为纠正脊柱不良姿势,加倍收缩,从而使肌肉疲劳甚至痉挛所致[9]。老年人往往因为疼痛、乏力和运动协调平衡能力下降易于摔跤的恐惧,不愿运动。而长期缺乏运动,肌肉收缩对骨刺激应力减少,骨量不足,可使正常骨代谢遭到破坏,破骨细胞相对活跃,骨钙溶出,尿钙排出增加,进一步加重骨萎缩和骨质疏松症。

3.2运动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机理运动可以逆转骨质疏松症,也可缓解因年龄增长而丢失骨质的过程,从而保持骨的正常形态。其机制在于:运动通过肌肉的活动对骨产生应力,骨骼应力增加使骨产生负压电位,使之易结合阳性钙离子,促进骨细胞增生分化;运动增加了骨皮质血流量,使血钙向骨内输送和破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变增加,促进骨形成;运动能促进性激素分泌,增加骨钙含量;运动还可以在增加骨质的同时,增加骨组织对血钙利用。另外,经常在户外运动,可接受充足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促进体内钙吸收。尤其是女性绝经后,雌激素缺乏,骨矿物质丢失速度加快,数量增多,更易患有此病。

3.3运动干预在骨质疏松症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运动对骨的生长和适应性变化的影响虽已得到肯定,但其研究多集中于运动对骨量的改变。对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病人适宜进行的运动项目、锻炼方式及疗效研究甚少。

本研究正是针对这一特点,根据病人具体症状进行对症运动指导,鼓励其在家做肢体活动和在阳光充足、气候温暖条件下的户外运动。根据骨质疏松症病人病情和具体症状的不同,坚持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突出重点,先活动大肌肉,再活动小肌肉,最终做到尽量多的肌肉得到活动,使其相应的骨骼受到一定的生理压力;逐步进行微超量恢复性训练治疗。运动量以病人能适应(参考运动的适宜心率=170一年龄),以病人感到轻度疲劳、汗出、心率不超过本人最大心率的80%,休息后可恢复,全身各部位无明显酸痛不适为度。从表3中可以看出,坚持一段时间后,两组前后的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

总之,骨质疏松症主要累及绝经后妇女和老年男性,随着社会老龄化,其发病率升高趋势明显。据预测,我国到2025年约15100万人,到2050年将超过两亿。骨质疏松症的防治因而迫在眉睫。骨质疏松症防治工作的重点应该围绕:获得最佳峰值骨量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根本、维持中老年时期的骨量、减小骨量丢失速度是预防骨质疏松发生的核心和避免跌倒是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10]等三方面内容来进行,防治骨质疏松任重道远[11]。根据患者对象的不同特点进行干预,从而更有利于患者采取预防骨骼健康的行为,切实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致谢:论文资料的积累得到张桥、虹关、新港和提蓝里委会干部的帮助,论文的写作得到上海市交通大学人文与卫生管理学院鲍勇教授的关怀和指导,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操良玉.骨活素胶囊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腰椎骨密度的影响[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5,11(1):94.

[2]高素霞,孟和.运动缺乏病及其干预措施[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82.

[3]王法全.骨质疏松与力学[J].力学与实践,2004,26(3):94.

[4]何成奇,熊素芳,易文远。等.骨质疏松症的运动疗法[J].现代康复,2001,5(4):10-12.

[5]姚保富,许祖芳.社区居民骨质疏松知识和需求状况调查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杂志,2012,10(11):1767-1768.

[6]章振林.骨质疏松相关基因的研究方向[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1―362.

[7]秦跃娟,章振林,黄琪仁,等.母患骨质疏松的女儿呈低峰值骨量吗?[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66-370.

[8]张宝慧.运动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5):804.

[9]MarcusR.Post-menopausalosteoporsis.BestPracticeandResearch[J].ClinicalObstetricsandGynaecology.2002,16(3):309―327.

[10]夏泰.骨质疏松的危害及其防治[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8,27(9):719―720.

[11]章振林.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医学杂志,2009,89(42):2953―2955.

骨质疏松症状治疗方法范文篇3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临床分析;骨肽注射液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6805(2013)26-0052-02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指由多种的因素而导致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从而破坏骨微结构,增加骨脆性,易发生全身性骨折的骨病[1]。该病多数与遗传、废用、营养、疾病、内分泌、药物等因素有关,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对高峰骨造成影响,从而易丢失骨量,导致骨质疏松。临床上常采用双磷酸盐、氟盐、维生素D、降钙素等药物进行治疗[2]。上述的药物有较大的副作用、使用时间长,疗效不明显等不足。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症患者部分采用骨肽注射液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4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其中男22例,女28例,年龄54~81岁,平均(63.2±3.6)岁。所有患者均有全身酸痛、腰背酸痛,负重加剧。胸闷24例,气短伴呼吸不畅27例,身高缩短36例,驼背26例。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骨质疏松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诊断,患者可能出现骨折,并伴有功能障碍、肿痛与疼痛发生。小部分患者表现出身高缩短、驼背、骨擦音、畸形及脊柱侧凸。经QCT测量其骨密度降低,X线检查骨小梁是否发生稀疏,骨皮质有无变薄,并有无扩大骨髓腔出现。对照组采用理疗并进行钙尔奇片口服,2次/d,

1片/次,此药为复方制剂,其中每片含钙600mg,维生素D3125国际单位。试验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骨肽注射液进行治疗[3]。将80mg的骨肽注射液溶解于25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静脉滴注,1次/d,持续1个月的治疗。

1.3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临床体征与症状的变化情况、骨折发生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对腰椎正位、髋部骨的密度采用骨密度仪进行检测。

1.4疗效评价标准

对患者的关节肿痛情况、骨痛情况及四肢活动情况等临床体征与症状进行密切的观察。治疗效果分三个标准,即显效、有效、无效。若患者腰酸疼痛的症状均消失,QCT提示骨密度值上升明显或达到正常值范围,疼痛的分值有所降低,关节活动正常,为显效;腰背疼痛有所缓解,QCT示骨密度值较前上升但仍未达到正常值,关节活动未完全正常,为有效;如腰背的疼痛症状未见任何好转,QCT值无改变,关节活动不便等,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P

2结果

试验组显效1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两组疗效有明显的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质疏松症已属于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引起世界人民的广泛关注[4]。据相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大概患骨质疏松症的患者有两亿人,数量是非常惊人的[5]。在我国,骨质疏松症是临床的常见病之一,进入多发病与常见疾病的前列。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健康不注意的普遍化,其发病率逐年呈上升的趋势,且骨折较严重,对社会、家庭、患者造成巨大的精神与经济压力。

骨质疏松症主要是指由多种的因素而导致骨质量与骨密度下降,从而破坏骨微结构,增加骨脆性,易发生全身性骨折的骨病。典型的特征表现为骨组织的显微结构损伤、骨基质与骨矿成分有所减少、增加骨脆性、骨皮质越来越薄、减少骨小梁的数量。该病的临床症状为四肢乏力、身高变矮、疼痛、指甲易裂且变软、胸闷、呼吸不畅、关节活动障碍、气短等。受内分泌失调的影响,对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动态平衡造成破坏,导致成骨细胞的作用被削弱,令大量的骨质被破骨细胞吸收,从而释放出骨钙,出现骨质疏松。所以,在临床治疗上,除了要补充钙质,还要对骨质的吸收进行抑制。

据相关研究统计,有32%原发性的骨质疏松患者在病发时无任何症状[6]。直接发生骨折,这对临床的治疗是十分困难的,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很高,对老年人而言,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骨质疏松症的预防与治疗、避免骨折的发生对患者有着重大的意义,已是临床医学上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引发骨质疏松症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包括性激素的水平、日照的时间、饮食习惯、遗传、运动等。仅凭口服钙制剂进行治疗,其效果并不理想。随着对破骨细胞的吸收抑制与骨细胞的分化进行骨质疏松治疗研究的进步[7],在临床上取得较理想的治疗效果。而其中有效的方式便是进行骨肽注射液治疗。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治疗组进行骨肽液注射治疗,其临床的体征及症状均得到明显的好转,总有效率达92%;对照组行常规的治疗,效果没治疗组的显著,其骨折的发生率同样高于治疗组。由于骨肽注射液包含无机钙、代谢因子、微量元素、有机钙、氨基酸、无机盐等,对骨细胞的分化有促进作用,并对破骨细胞的吸收发挥了抑制作用,可进行节骨的调节,成骨细胞可在刺激下增生,从而形成新骨,对磷与钙的代谢进行调节,增强镇痛、抗炎、防治骨质疏松的作用,无毒副反应出现[8]。

综上所述,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的因素有关,如饮食因素、日照因素、运动因素、遗传因素、代谢因素等。与常规治疗相比,对骨质疏松患者采用骨肽注射液进行治疗,可对骨破坏进行抑制,维持骨代谢平衡,对骨质疏松的症状有改善作用,增加骨密度,使用更方便,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效果更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田杰.骨肽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症60例临床分析[J].当代医学,2012,18(11):151.

[2]刘悦,吴刚,李磊.骨肽注射液治疗中老年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院学报,2004,10(6):404-405.

[3]刘维润,孟爱贞.骨肽注射液治疗骨质疏松症48例疗效观察[J].滨州医学院学报,2003,26(5):395.

[4]黄建民.阿仑膦酸钠联合注射用骨肽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疗效观察[J].广东医学,2010,31(16):2159-2160.

[5]王象腾.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2):195-196.

[6]宋轶萱,樊继援.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和治疗[J].医学综述,2008,14(3):400-402.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