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路径概念范例(3篇)

时间:2025-11-07

护理临床路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临床路径式教学法;儿科;临床教学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是指医务人员共同针对某种疾病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制订的有严格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计划,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医疗护理服务[1]。将CP为平台对临床医学生组织教学的方法,我们称之为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自2013年开始,我科临床开展了NRDS及新生儿ABO溶血两种临床路径,对儿科临床见习医学生大胆尝试了CP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实施方法

2013年6月~12月,对2009级30名儿科医学本科医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5人。一组采用传统临床实习带教法;一组实行CP式教学法。以NRDS为例,CP组医学生临床教学要求:①由带教教师预先向医学生提供1份NRDS的CP文本;可根据CP的固定程序展开渐进式提问,如NRDS的发生原因是什么?好发于哪些情况?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什么?临床上还常有有哪些疾病可产生类似气促发绀表现?这些疾病的主要鉴别点是什么?目前确诊NRDS的主要方法是什么?NRDS的治疗方案是什么?临床进展是怎样的?等;②医学生首先应尽快熟悉该病种的CP文本,掌握患者的病史特点,将书本知识与临床知识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和互相讨论;③参与该患儿的治疗过程,根据CP文本进行诊疗活动;④由带教教师根据实习教学大纲要求和实际讨论情况,对CP开展过程进行总结,对完成临床路径的病历进行总结,对未完成临床途径的病历进行分析,寻找解决方法。在科室实习阶段结束后,就NRDS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对两组学生进行出科考试,总成绩100分。并调查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意件。

2结果

2.1两组学生的出科考试成绩,见表1。

从表1可以得出,CP组学生平均成绩为92.1分,传统组学生平均成绩为80.5分,CP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

2.2学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评价,见表2。

从表2可得出,CP组学生对CP式教学方法评价更高,认为其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加深基本概念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方面明显高于传统组。

3讨论

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单病种质量管理方法,在临床工作中已普遍应用。1995年美国内科医学年刊[2]报道了哈佛医学院等将CP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用于教学上,可以显著提高实习医学生临床动手能力、强化其在实施临床诊疗活动的同时注重成本效益意识,将CP与临床教学有机结合。自2013年起,我科开展的NRDS和ABO溶血2个临床路径,2013年6月起,我科将CP基本理念引入临床教学,收到了较好效果。

对教学过程的影响:①规范教学流程,增强教学系统性。首先,它要求实习医师紧紧抓住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这条主线,通过正确的临床思维方式,强化对临床诊疗活动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其次,它可以促进实习学生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际有机联系,从而更加全面、系统地掌握医学知识,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能力。避免带教老师讲解的随意性,造成了教学内容的疏漏和重复[3];②有利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的实施。CP的实施过程中有大量的不可预知的因素会导致CP的变异,围绕这些变异,可充分引导医学实习生主动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③临床路径式教学法能提高了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④促进教学管理,持续改进教学质量实施临床教学路径,管理者可根据路径表的执行情况,适时监控带教质量,分析评估实施过程中的变动,不断改进。

在本科室引用NRDS和ABO溶血2个临床路径进行实习生带教工作中,通过统计出科成绩,CP组的学生成绩明显高于传统组。且学生对不同带教方法的评价,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能力、提高自学能力、加深基本概念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和提高临床综合能力方面,CP组的学生给予的评价明显高于传统组。

临床路径理念引入儿科带教中,使临床教学更有目标,更具体化,带教老师有章可循,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系统性。

参考文献:

[1]齐德广,秦银河,李书章,等.确定多术式单病种临床路径实施范围和住院时间方法的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1):63-65.

护理临床路径概念范文

存在的问题

思想上认识不足:有部分医生在观念上排斥临床路径的实施,更有一些医生甚至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临床路径是怎么回事。同时,医生们不是都对临床路径实施的目的了解得非常清晰。很多医生不知道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该管理方法的实施是为了解决临床工作中的哪些问题[1]。

临床路径的标准把握不准:临床医生对于进入路径、退出路径、变异标准等了解不清,而出现最终实施路径病例较少的情况。而护理人员单方面的理解护理路径只需要自己知道就行,没有及时通知给患者。临床路径告知书内容包括:详细向患者和家属介绍每天的医疗护理内容和患者需要配合的事项,保证患者知情和参与。

动力不足:未制定临床路径管理宽松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有部分科室存在每个月填几份表格应付一下差事的现象发生,个别科室甚至几个月1例都不填。

混淆了临床路径与诊断常规两者的概念:诊疗常规是一种治疗方案,是对某种疾病的诊治形成的常规;临床路径是在确保患者安全和治疗结果的前提下,把病种诊疗所设定的医嘱固定下来,使医疗成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诊疗常规是一个医学技术的应用;临床路径是医学技术应用和医疗质量管理控制的结合。所以两者有区别,不能把诊疗常规称为临床路径,但是现在有些临床路径已经混同于诊疗常规了。

原因浅析

对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认识不够严谨:目前,多数医生觉得用标准化的方法来管理千变万化的疾病是不可能的,标准化的结果是带来僵化,束缚医生手脚,有些医生甚至根本不愿意参加培训、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临床路径是怎么回事。

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认识偏差:临床路径本质是一种管理方法,而不是一种固定的标准,所以临床路径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变异的管理。

医院本身实施临床路径动力不足:医保支付杠杆的缺失造成临床路径推行动力不足。临床路径在美国的产生便是由于医保支付的要求,在经济压力下,由部分医院发明,进而全国推广的。而在国内,医保支付由社保部控制,实施临床路径是卫生部的要求,没有社保相关支付方式的改革配合,使得医院没有经济方面的压力来推行临床路径。

相应解决对策

加强医护人员临床路径学习和教育:临床路径指由医疗、护理及相关专业人员某个诊断或某种手术制定的具有科学性和时间顺序性的患者照顾计划。它使医务人员工作有章可寻,提醒医务人员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使诊疗活动的流程更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避免了制定治疗方案的随机性。用临床路径管理科室常见病、多发病会明显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但作为一种管理方法,实施临床路径只能管理部分病例,不能完全代替其他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使用临床路径最成功的国家如美国、新加坡等[2],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也仅21%~40%。临床路径可以理解成为“批零兼营”里的“批发”,即临床上多见的、简单的、处理方法差异小的疾病纳入路径形成“批发”,而少见的、复杂的、处理棘手的做个案“零售”处理。大部分病例纳入临床路径进行“批发”管理,可以使一线的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疑难复杂病症,促进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

完善组织架构、制定规章制度及实施流程:完善的组织架构是顺利实施临床路径的基础。组织架构分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三层,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中包括组长、个案管理员及组员。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通过内部研究、外出学习、临床反馈等方式,制定临床路径的病种挑选制度、文本开发制定和审核制度、实施制度、协调制度、变异管理制度、统计上报制度、评价制度、改进制度等。制度的落实、具体的操作由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和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来完成。实施流程细化,临床上出现了问题知道应该上报哪个部门,由哪个部门解决,理清责任提高效率。

制定详细的路径文本和变异标准: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应结合本院实际,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来制订临床路径的文本。内容包括医嘱类和非医嘱类项目文本,医嘱类项目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非医嘱类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文本要总结各方经验规避各方风险,每句话都有教训,每句话都必须有依据。变异的管理是临床路径管理的核心,变异的标准必须明确。临床路径文本是所有医生护士对该疾病诊疗达成的共识,在以后的诊疗活动中必须按此执行,如改变即为变异,就必须记录并说明原因,只有诊断正确、有严重并发症或患者要求出院、转院、改变诊疗方案的情况才是采取退出路径处理。

制定考核奖励标准:适宜的奖惩和考核标准是顺利实施的保障。考核标准的制定重点在实施的范围、实施的记录和表格的填写、变异的记录和分析3个方面。考核奖惩的方向是鼓励制定详细的路径文本,鼓励进入路径,鼓励制度改进;严查路径记录和表格填写,严查变异记录和分析;初期适当放松对变异率、时间等方面的要求,获得初步的经验和数据后再进一步修改收紧路径。

临床路径对我国多数医院来说还是一个较新的管理模式,如何把这样一个外来的模式本土化,使之适应中国国情并为临床服务,还需要实践来检验,需要各级、各家医院共同探索。只要明确目的、把握方向,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与临床沟通、不断地改进完善,临床路径就会发挥其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护理临床路径概念范文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361

临床护理路径是指医院里一组成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照护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1]。以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顺应我国医疗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因此探索新的护理模式为提高疗效,降低患者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

本文为探讨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影响,制订的中医护理路径表,对70例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按中医护理路径表进行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路径,使他们了解增进健康的知识,改变行为,使其行为向有利于康复方向发展的教育活动[2],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资料与方法

入组标准:阑尾炎诊断明确,选用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文化程度等方面无显著差异。

方法:①构建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为了使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得以顺利实施,需要构建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体系,成立科室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指导小组和实施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分工。②人员培训:组织科室参与中医健康教育路径的护理人员学习护理路径的概念、起源、特点及应用,了解实施中医健康教育路径的目的、作用及意义。学习有关急性阑尾炎的专业护理知识。③制定急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中医健康教育路径表:此路径表作为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护理的路线图,护理人员依据护理路径表对患者从入院到出院进行连续、规范、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它以时间为纵轴,以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情志护理、辨证施护、饮食调护、活动、宣教、出院计划等理想护理手段为横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④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责任护士每天按照路径表上的指示内容根据患者需求并结合患者一般情况如年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等进行评估,详细解释临床护理路径的有关内容和作用,取得患者的合作,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上对已执行的内容打“√”,对没有执行的内容打“×”并进行分析记录。在实施过程中,科室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路径运行情况,定期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分析,查找路径中不尽合理的内容,将修订意见反馈给护理路径指导小组,指导小组定期组织有关专家对反馈意见集中研究,对路径文本进行必要的修订,然后将修订后临床护理路径文本下发,进入下一轮病人的临床护理路径实施。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手术患者的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见表1。

结果

通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融洽医护患关系,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

讨论

路径是一全新的质量管理工程,需要广大的医护人员全面系统的培训。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医护质量,减少医疗差错的发生满足患者的知情权,增加患者的满意度,避免资源浪费,降低医疗费用[3]。通过对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实施中医路径化健康教育,融洽医护患关系,降低患者住院天数及治疗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健康宣教知晓率,顺应我国医疗改革;同时以中医护理临床路径打造中医药优势,发扬祖国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的优势。

参考文献

1李旭日,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4-175.

更多范文

热门推荐